宁晋县
宁晋县 河北省宁晋县 Ning Jin County 宁晋 宁晋县建制沿革 宁晋县行政区划 宁晋县地理环境 宁晋县自然资源 宁晋县人口 宁晋县经济 宁晋县交通 宁晋县社会事业 宁晋县历史文化 宁晋县特产名吃 宁晋县所获荣誉 宁晋县著名人物
宁晋县是 河北省 邢台市辖县,位于河北省中南部、邢台市北部,行政区域面积1107平方公里,辖1个街道、11个镇、5个乡, 常住人口78.14万人(2014年)。 县人民政府驻凤凰镇天宝东街23号。宁晋县地处 太行山东麓 冲积平原,地势低平开阔,由西北向东南倾斜。 洨河、 滏阳河、 老漳河、 北澧河、 泜河等11条河流汇集于此,素有“九河下梢”之称。属暖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区。矿产资源有 石油、 天然气、 岩盐、 地热等。宁晋县是传统农业大县,种植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特产 雪花梨、 鸭梨、 食用菌。工业形成了以 单晶硅太阳能电池、 盐化工、纺织服装、 生物制药、电线电缆、 机械制造为主的产业体系,有宁晋经济开发区、 宁晋盐化工园区、东城工业园等经济功能区。 2016年,宁晋县 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38.2亿元, 公共财政预算收入8.1亿元。 2019年,被列为...
详情河北省邢台市宁晋县有14个镇
河北省邢台市宁晋县有1个街道
河北省邢台市宁晋县有1个管理区
宁晋县是 河北省 邢台市辖县,位于河北省中南部、邢台市北部,行政区域面积1107平方公里,辖1个街道、11个镇、5个乡, 常住人口78.14万人(2014年)。 县人民政府驻凤凰镇天宝东街23号。
宁晋县地处 太行山东麓 冲积平原,地势低平开阔,由西北向东南倾斜。 洨河、 滏阳河、 老漳河、 北澧河、 泜河等11条河流汇集于此,素有“九河下梢”之称。属暖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区。矿产资源有 石油、 天然气、 岩盐、 地热等。
宁晋县是传统农业大县,种植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特产 雪花梨、 鸭梨、 食用菌。工业形成了以 单晶硅太阳能电池、 盐化工、纺织服装、 生物制药、电线电缆、 机械制造为主的产业体系,有宁晋经济开发区、 宁晋盐化工园区、东城工业园等经济功能区。 2016年,宁晋县 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38.2亿元, 公共财政预算收入8.1亿元。 2019年,被列为第二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
先秦时期宁晋地区古地图 (2张)
远古时期,宁晋境域称杨地,又称 杨纡。
唐尧时,属 九州中的 冀州。
舜时,分天下为十二州,冀州分为幽、并二州,杨地属 并州。
夏 商二代, 幽州、 并州合并,杨地属 冀州。
周代属邢国。春秋末期归 晋国。 战国属 赵国。
秦汉时期宁晋地区古地图 (3张) 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秦灭赵国,置 巨鹿郡,杨氏邑属巨鹿郡。
西汉高祖十一年(前196年),置 杨氏县(治所杨氏城邑位于今城关)、 廮陶县(治所位于杨氏城南14.5公里处),于杨氏县东北部封置 禾成侯国,均属巨鹿郡;
文帝九年(前171年),废禾成侯国;神爵四年(前58年),置 历乡侯国(故城在今县城东12.5公里处历城),属巨鹿郡;西汉末期,废历乡侯国。
新莽始建国二年(公元9年),杨氏县改称功陆县。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宁晋地区古地图 (9张) 东汉,复将杨氏县、廮陶县归属冀州刺史部巨鹿郡,郡治由巨鹿(今平乡县)迁至廮陶。建安十七年(212年),廮陶县改属冀州 魏郡,不久复属巨鹿郡。
曹魏黄初二年(221年),廮陶县还属巨鹿郡;黄初七年(226年),巨鹿郡改为巨鹿国;太和六年(232年),国徙为郡,郡治廮陶(今宁晋南)。
西晋太康年间(280—289年),废杨氏县,并入廮陶县,属冀州巨鹿国。
北魏,巨鹿郡分设为北巨鹿郡和南巨鹿郡,廮陶县属北巨鹿郡,郡治廮陶县(今宁晋南),属殷州。
永安二年(529年),置廮遥县,县治杨氏旧城(今城关),属 殷州南巨鹿郡。
北齐,废廮陶县,并入廮遥县,属赵郡。
隋唐五代时期宁晋地区古地图 (7张) 隋开皇六年(586年),廮遥县更名为廮陶县,属赵州赵郡。开皇十六年(596年),析 广阿县境(今宁晋、隆尧县部分辖区)置 大陆县,属赵州,县治位于今南、北鱼台村;析赵州置 栾州,廮陶县属栾州。大业二年(606年),废栾州,并入赵州,廮陶县复属赵州;废大陆县,并入 象城县(原广阿县),象城县更名为大陆县。大业三年(607年),赵州改为 赵郡,廮陶县属赵郡。
唐武德元年(618年),赵郡改为赵州,廮陶县属之。武德四年,赵州治所迁平棘,廮陶仍属之。天宝元年(742年),因“廮陶”谐音“应逃”不吉利,以“安宁晋福”之意更名为宁晋县,隶属赵郡(赵州)未变。
五代,置 河北路,宁晋县属河北路赵州。
宋辽西夏金时期宁晋地区古地图 (2张) 北宋熙宁六年(1073年),河北路分为东、西两路,赵州属 河北西路,宁晋县随属之。宣和元年(1119年),赵州改为 庆源府,宁晋县属之。
金天会七年(1129年),庆源府改为赵州;天德三年(1151年),赵州改称沃州,宁晋县属之。
蒙古初年,沃州复名赵州,属 真定路;太宗六年(1234年),废赵州,置永安州,宁晋县属之;太宗七年(1235年),废永安州,复名赵州,宁晋县属之。
元末明初,宁晋县曾一度改称宁昌县。
元明清时期宁晋地区古地图 (3张) 明洪武二年(1369年),宁晋县属直隶中书省赵州。后改中书省为京师,改路为府,宁晋属京师赵州。
清初,仍属赵州。雍正二年(1742年),赵州升为赵州直隶州,宁晋县属之。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为避 宣宗名讳“ 旻宁”,改“宁晋”为“甯晋”。
民国二年(1913年),复名“宁晋”,为中等县,属 直隶省 冀南道,县衙改称县公署。
民国三年(1914年),属大名道。
民国十七年(1928年),废除“道”行政建制,宁晋县直属河北省,县公署改称县政府。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宁晋县属河北省第十三督察区。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0月,国民党县政府南逃,宁晋县处于无政府状态;日军占领县城,扶植地方士绅组建维持会(日军急于南下,未驻扎)。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2月,八路军东进总队占领县城,解散维持会,地方士绅推举出县长;9月,中共领导的宁晋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驻县城东关,宁晋县属冀南区四专署;10月,县抗日政府撤离县城,活动在孟村、薛庄、梁家庄一带,后转移到北圈里一带;11月,日军侵占县城,伪县公署成立;12月,国民党宁晋县政府(俗称流亡县政府或二政府)重新设立,府无定址,多活动在农村。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4月,析宁晋县南部置 宁南县,成立宁南县抗日民主政府。宁晋县属冀中区七专区(为晋察冀边区辖境),宁南县属冀南区十一专区(为 晋冀鲁豫边区辖境)。
民国三十年(1941年),宁晋县与赵县、元氏县连壤区组成赵元宁联合县,和宁晋县同隶冀中区七专区;宁南县仍属冀南区十一专区。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6月,撤销赵元宁联合县;宁晋县改属冀中区六专区,宁南县改属冀南区四专区;8月,宁晋县、宁南县抗日民主政府改称民主政府;9月,宁晋县城解放,宁晋县民主政府迁驻县城;10月,国民党宁晋县流亡政府成立。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7月,宁晋县改属冀中区十一专区;宁南县仍属冀南区四专区。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9月, 华北人民政府成立,晋察冀和晋冀鲁豫两边区即行撤销,宁晋县、宁南县分别随冀中十一专区和冀南四专区划归华北行政区。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8月,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10月,宁南县与宁晋县合并为宁晋县,属河北省 邢台专区。
1958年4月,撤销邢台专区,宁晋县划归石家庄专区;12月,撤销 新河县、 赵县,并入宁晋县。
宁晋县行政区划图 (2张) 1960年5月,撤销石家庄专区,宁晋县属 石家庄市。
1961年5月,恢复邢台专区,宁晋县划归邢台专区;7月,析宁晋县复置赵县、新河县。
1970年,邢台专区改称 邢台地区,宁晋县属之。
1993年7月,邢台地区与邢台市合并,改属邢台市管辖。
2015年2月,宁晋县被确定为第二批 省直管县(市)体制改革试点县 (行政区划隶属关系不变,仍属邢台市) ;9月,取消第二批省直管县改革试点,宁晋县重新划归邢台市管理。
截至2016年,宁晋县辖1个街道、11个镇、5个乡。 县人民政府驻凤凰镇天宝东街23号。
街道、 镇、乡 | 行政区划代码 | 所辖社区、行政村 |
---|---|---|
宁北街道 | 130528001 | 王村、曹家庄村、果村、小王庄村、大王庄村、北塔庄村、南塔庄村、小及村、大及村、小枣村、石柱村、孙家庄村、李史庄村、谷家庄村、杨家庄村、黄退一村、黄退二村、黄退三村、北楼下村、荆里庄村 |
凤凰镇 | 130528100 | 上城华府社区、晶龙社区、东城社区、上城嘉苑社区、紫金名苑社区、颐和绿洲社区、水榭花都社区、世爵公馆社区、凤凰城社区、得胜村、解放村、光复村、团结村、繁荣村、幸福村、民主村、新宁村、南关村、书院村、永兴庄村、亭子头村、西王里村、东王里村、王家场村、郭家寨村、漫柳庄村、辛寨村、南鱼台村、北鱼台村、中曹村、孙村、焦家庄村、大柳庄村、小柳庄村、敏村、路前村、南曹村、刘路村、孟村、薛庄村、八里庄村、赵庄村 宁晋经济开发区(西城区)代管 :东南汪村、西南汪村、北留村、南留村、前张孟村、后张孟村、闫家庄村、魏家庄村、张化庄村、北董村、北沙良村 |
河渠镇 | 130528101 | 河渠村、褚家庄村、薛家营村、堤里村、漳北村、马房村、油房村、南苏村、乔家寨村、前浊南村、后浊南村、白候村、大召村、北陈村、大北里村、小北里村、东里村、大南里村、小南里村、西里村、内章村、马家庄村、南楼下村、赵村、李家营村、中近村、北近村、巴家庄村、张召村、南近村、固下村、小北苏村、大北苏村 |
北河庄镇 | 130528102 | 北河庄一村、北河庄二村、北河庄三村、北河庄四村、北河庄五村、东沙良村、西沙良村、南河庄村、西河庄村、高庄村、柏房村、范家庄村、东河庄村、素邱一村、素邱二村、素邱三村、东陈一村、东陈二村、东陈三村、东陈四村、塔底村、翟村、小曹庄村、西赵村、中兴村、东孟村、西孟村、北孟村、侯家庄村 |
耿庄桥镇 | 130528103 | 耿庄桥村、杨家台村、刘家台村、马家台村、史家台村、赵家台村、曹家台村、后辛立庄村、前辛立庄村、孙家尧村、耿赵庄村、杨丰头村、刘丰头村、新丰头村、史家咀村、冯家台村、孟庄桥村、杜贾庄村、孟家庄村、西官庄村、北官庄村、南官庄村、毕家庄村、赵家庄村、孙家口村、长路村、孙家庄村、李单庄村、西周家庄村、北周家庄村、东庞庄村、闫庄村、贾庄村、南庄村、崔官庄村、西庞庄村、大疙瘩村、南周家庄村 |
东汪镇 | 130528104 | 东汪一村、东汪二村、东汪三村、东汪四村、东汪五村、东汪六村、南丁曹一村、南丁曹二村、南丁曹三村、北丁曹村、艾辛庄一村、艾辛庄二村、艾辛庄三村、铺头村、洨口村、小河口村 |
贾家口镇 | 130528105 | 小刘村、朱家庄村、白木村、连邱村、东黄儿营村、西黄儿营村、延白村、大营上村、贾家口村、小河庄村、历城村、东候高村、西候高村、冯家庄村、东马家庄村、曹家楼村、尧台一村、尧台二村、尧台三村、神堂村、蔡家庄村 |
四芝兰镇 | 130528106 | 四芝兰村、三芝兰村、南迁善村、北迁善村、北赵家庄村、北齐家庄村、北辛庄村、前辛庄村、西曹固村、南白豆村、北白豆村、大杨庄村、邸亮庄村、屈家庄村、佃户营村、韩家庄村、南齐家庄村、北圈里村、南圈里村、北侯庄一村、北侯庄二村、北侯庄三村、南侯庄村、荆邱村、北孟庄村、侯家佐村、东曹固村、李家庄村、段家庄村 |
大陆村镇 | 130528107 | 大陆村一村、大陆村二村、大陆村三村、大陆村四村、镇邱村、金家庄村、赵平邱南村、赵平邱中村、赵平邱北村、雷家庄村、常家庄一村、常家庄二村、常家庄三村、雷李庄村、武家庄村、东张家庄村、草厂村、周家庄村、陈家庄村、东阎家庄村、南梁家庄村、北梁家庄村、东魏家庄村、东王庄村 |
换马店镇 | 130528108 | 换马店村、秦邱村、大康庄村、藏庄村、小康庄村、边村、寨子村、曹伍町一村、曹伍町二村、东枣村、西枣村、北枣村、米家庄一村、米家庄二村、米家庄三村、武家桥村、西村、胡谷村、楼底村、南及桥村、西及桥村、北及桥村 |
苏家庄镇 | 130528109 | 苏家庄村、赵羊杯村、孙羊杯村、毕家寨村、汤家寨村、小杨庄村、段羊杯村、段木庄村、司马村、王家庄村、北朱家庄村、浩固村、李羊杯村、疙瘩头村、高庄合村、东丁村、西丁村、南高李村、北高李村、东马庄村、西马庄村、伍烈霍村 |
唐邱镇 | 130528110 | 唐邱一村、唐邱二村、唐邱三村、唐邱四村、胡岳村、裴家庄村、岳家庄村、兼场村、南马庄村、双井村、郝庄村、孔小营一村、孔小营二村、孔小营三村、孔小营四村 |
侯口乡 | 130528200 | 侯口一村、侯口二村、侯口三村、东曹庄村、城北村、陶礼村、高口村、香亭村、曹伍庄村、邢朱庄村、 营台村、邱头村 |
纪昌庄乡 | 130535202 | 纪昌庄一村、纪昌庄二村、纪昌庄三村、讲理村、清善桥村、清善头村、砖河村、 百尺口村、桥河东村村、桥河西村村、东林子村、西林子村、东和睦村、西和睦村、郑家窑村 |
北鱼乡 | 130535204 | 北鱼一村、北鱼二村、北鱼三村、黄赵台村、郭家台村、于家台村 |
徐家河乡 | 130535205 | 徐家河村、老王庄村、刘家场村、宋家庄村、泊里庄村、榆树庄村、盐厂前村、盐厂后村、张家庄村、贾家庄村、鱼滩头村 |
大曹庄乡 | 130535206 | 大曹庄东镇村、大曹庄南镇村、大曹庄西镇村、大曹庄北镇村、大曹庄中镇村、小马村、周村 |
宁晋县位于河北省中南部,邢台市东北部,东与 新河县、 衡水市 冀州区、 石家庄市 辛集市交界,西与 柏乡县相连,南与 隆尧县、 巨鹿县接壤,北与石家庄市 赵县、 晋州市毗邻。县域介于东经114°46′—115°15′,北纬37°24′—37°48′之间,东西最大距离43.4公里,南北最大距离44.5公里,行政区域面积1107平方公里。 宁晋县
宁晋地区属冀中台陷,近赞皇穹断束、宁晋断凸区,为八个IV级构造单元之一。千百万年来受太行山冲、洪积,洼地湖相沉积影响,沉积了较厚的黄土、沙层, 新生界地层总厚度2000米。第三系广泛隐伏于地下,蕴藏有石油、天然气、油页岩、石膏、薄煤层、热水等资源;上第三系厚500—1350米,下第三系大部分缺失。第四系沉积主要有松散的 亚粘土、 轻粘土夹 粉砂、 粗砂等,一般厚500—600米,垂直向上由老到新依次为下 更新统、中更新统、上更新统、 全新统。
宁晋县跨居临清 坳陷三级 构造单元上, 由于强烈 构造差异运动,基层发育有北北东向晚近期 活动断裂,割裂成束鹿断陷、 隆尧凸起、巨鹿凹陷两个四级构造单元。受 新生代 区域应力场作用,新旧断层形成束鹿、百尺口、柏乡三条 断裂带。 断层主要由北盘上升、南盘下降的北东向大 断层组成。束鹿断裂带(太行山前断裂带)自辛集入境,经四芝兰、东汪、耿庄桥向南出境,入隆尧县牛家桥,近代 地震活动较频繁。百尺口断裂带北起辛集市南智邱,经百尺口、艾辛庄,向南出境,入隆尧、巨鹿、宁晋三县交界处,北东走向,近代地震活动仅次于束鹿断裂带。柏乡断裂带北起晋州市,南至柏乡县,北东向,被衡水断裂带和隆尧南断层切断,近代地震活动一般。 据1990年中国地震裂度区划图,宁晋县城50年超越概率10%的 地震烈度为7度。据2001年的《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宁晋县城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5g,地震动 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4s。
宁晋县地处 冀中平原中南部,属 太行山东麓 冲积平原,地势低平,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地面自然坡降1/4000。全境最高海拔36.5米(米家庄),最低海拔24.4米(孟家庄),高差12.1米。受诸多自然条件影响,境内形成西部扇缘冲积平原、东北部河流冲积平原、东南部滞洪洼地三个地貌单元。
西部为扇缘冲积平原, 洨河、北沙河沿东侧向东南洼地纵流,与洼地交接;地势较高,岗丘稀少,地面缓平;耕种历史悠久,历来为粮棉高产地域。
东北部为河流冲积平原,受历史上 滹沱河、百尺沟、碱河多次泛滥、冲刷、改道的影响,泥沙沉积,形成沙滩、沙丘、沙岗、沙坑等地貌,土壤次生盐碱,已治理改造为宜林宜粮宜棉土地。
东南部为滞洪洼地,地势最低,历史上为 宁晋泊、 大陆泽水域,道光十九年(1839年)干涸后为季节性滞洪区,河道纵横,新冲积物逐渐填充、覆盖,地面加高;地多盐碱,经治理皆成沃土良田。
宁晋县属暖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区,大陆性气候显著,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多风,夏季高温高湿,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寒冷干燥。年 平均气温12.8℃,极端最低气温-23.3℃(1966年2月22日),极端最高气温43.2℃(2002年7月15日);年平均 降水量449.1毫米,降水季节、年际差异大,全年约70%的降水分布于夏季,年最大降水量946.5毫米(1963年),最小降水量177.3毫米(1972年);年平均总 日照时数2538.1小时,5月日照时数最多,11月最少; 无霜期平均198天,初霜日平均在10月21日,终霜日平均在4月4日;年平均风速2.3—2.7米/秒,全年南风频率最高,北风次之。
古代
宁晋县地势低洼,历史上县域东南部有 宁晋泊,其前身为 大陆泽,黄河曾流经此地,公元前602年黄河改道后,发源于太行山的多条河流注入大陆泽。宋代,大陆泽位于今隆尧、巨鹿、任县境内,由于河水灌淤,湖底抬高,积水循滏阳河向下游相对低洼的宁晋县境移动。后因滹沱河屡次泛滥,泥沙淤积,17世纪初大陆泽分为南泊、北泊两部分,其中北泊湖体平浅、散漫,河湖交错,因主要位于宁晋县内,又名“宁晋泊”。17世纪中叶后,由于滹沱河南徙入宁晋泊,又引导南泊之水北泄,宁晋泊急剧扩大,直到1839年滹沱河向北改道后,宁晋泊失去稳定水源,加之围湖造田,湖泊逐渐萎缩。清代中后期,宁晋泊东西宽度自北鱼村至史家咀村20余里,南北长度自南鱼村至素邱、东汪、鱼台、赵庄长30余里,有环泊村庄18个,泊中村庄10个,洼地虽初步垦为耕田,但仍有漳、澧、滏、七里、沙、洨、泜、槐、午等9条河道汇集于此,有“九河下梢”之称,多洪涝灾害。1939年洪水时宁晋泊南北长度仅14公里,枯水季节已不显泊形,最终干涸消失。
历史上,境内河流纵横交错,河道迁徙多变,河多水大,洪涝频发,害多益少;且河源复杂,河流淤塞、改道、消失颇多。较大河流有滹沱河、漳河、滏阳河、洨河等。
滹沱河流出太行山后,其中一股向东注入宁晋泊,河道善淤、善决、善徙,有“小黄河”之称;1868年北徙后远离县境,但每遇洪水仍向南泛滥。
漳河在西汉以前属黄河水系,新莽时黄河南徙,属清河支流,隋朝为南运河支流,属海河水系;唐代以来漳河改道频繁,迁徙分南、中、北三个河道,北道自东南入境,汇入宁晋泊。清代中期,漳河并行三道,入滏阳河一支称新漳河,至新河南入宁晋泊一支称老漳河。
滏阳河自耿庄桥村南入境,北流至小河口村南,横穿澧河,呈十字河形,后北流淤塞,滏澧合流,改向东经艾辛庄、侯口东出境;经历代疏浚,曾为邯郸至天津水路航道。碱河、沙河、七里河、 澧河原为滏阳河支流,后皆被滹沱河冲淤,壅塞失形,或四散漫流,或改道。 泜河、 槐河、 午河为澧河支流。
洨河经栾城、赵县,自边村入境;明崇祯年间河道淤塞,改至南关广济桥南流,散漫平地,不显河形;1946年将洨河自小马村北汇入北沙河,旧河遂废。
此外,汉代境内有 太白渠(运粮河、绵水),汉永平元年(公元58年)开通漕船,自元氏西北经赵县北晋村向南入境,再经张孟、高庄入宁晋泊。久已失形。
现代
宁晋县属 海河流域 子牙河水系。境内共有大小河流11条,多为季节性河流,冬春季节干枯,夏秋季节行洪排涝。河流总长170.32公里,河网密度0.16公里/平方公里,年径流总量31.54亿立方米,年排涝量0.08亿立方米,年最大排涝量7.88亿立方米。
宁晋城区水系 (2张) 地下水方面,除宁柏隆漏斗区与地形呈反向外,境内地下水由西向东流动。全境相对可分为四个含水组,其中第二含水组为主要开采层。以徐家河、东汪、大陆村、四芝兰一线为界,西部520平方公里为全淡水区,矿化度小于2克/升,东部509平方公里为咸水区。咸水区内,微咸水区域310.9平方公里,矿化度2—3克/升;半咸水区域191.4平方公里,分布于百尺口、营台、侯口、艾辛庄、孟家庄、长路一带,矿化度3—5克/升;咸水区域面积95.7平方公里,主要分布于徐家河、侯口一带,矿化度大于5克/升。由于地下水超采,水位持续下降,形成宁柏隆漏斗区,至2007年底漏斗区面积扩大到1060平方公里。
宁晋县境内的土壤有1个土类( 潮土类),4个亚类(典型潮土、褐土化潮土、盐化潮土、湿潮土),10个土属,59个土种。
宁晋县耕地土壤各项养分指标均低于临界水平的土壤;受缺水、干旱影响,次生盐化现象严重;东北部沙质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差。 经过改造,盐化土和沙荒土已生产出粮、棉。
2016年7月宁晋县抗洪抢险图册 (6张) 气象灾害
宁晋县气象灾害以洪涝、干旱为主。春旱十年九遇,初夏旱平均十年三遇,伏旱平均四年一遇,秋旱平均五年一遇。洪涝以秋涝为主,县境地势低洼,为“九河下梢”之地,汛期多条河流的洪水汇集于此,极易发生洪涝灾害;建国后通过水利建设,水灾明显减少,较大的有1956年、1963年、1996年、2016年水灾。其他气象灾害有干热风、大风、暴雨、冰雹。历史上蝗灾多发,1964年后无蝗灾发生。
地震
宁晋县处于地质构造复杂、构造运动强烈的 华北地震区,有三条断裂带过境,大地震约百年或数百年一遇。1966年3月8日05时29分,宁晋县耿庄桥至隆尧县牛家桥、马栏一带发生6.8级地震,震中烈度9度,全县死亡1156人,伤7788人。3月22日16时11分和19分,东汪附近先后发生6.7级和7.2级地震,震中烈度10度,极震区面积137平方公里,房屋全部倒塌,全县死亡431人,伤2022人,是近百年较大的一次地震。3月26日23时14分和19分,百尺口、束鹿、冀县交界处先后发生5.2级和6.2级地震,震中房屋倒塌十之七八。
宁晋县多年 地表水资源量748.7万立方米,多年平均地表水可利用量5696.8万立方米,年地表水可利用量4438.9万立方米(保证率75%); 地下水资源量5788万立方米,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总补给量6847.9万立方米,浅层地下水可开采量7672.9万立方米;多年平均 可供水量1.0759亿立方米, 人均水资源量仅183立方米,亩均水资源量仅107立方米。
宁晋县地表水用水主要是河道、闸涵,在汛期拦截河流洪水;工业、生活主要开采地下水,农业用水除沿河乡镇外大部分靠开采地下水进行灌溉, 平水年总 需水量2.17亿立方米,缺水1.09亿立方米,水资源严重缺乏,地下水年超采量约1亿立方米, 浅层地下水枯竭。
截至2009年,宁晋县土地总面积154.82万亩,其中农业用地129.09万亩,占总面积的83.38%;非农业用地25.73万亩,占总面积的16.62%。
土地利用类型 | 面积(万亩) | 占土地总面积比例 |
---|---|---|
耕地 | 98.8 | 63.82% |
园地 | 19.52 | 12.61% |
林地 | 0.81 | 0.53% |
城镇村工矿用地 | 14.52 | 9.38% |
交通运输用地 | 4.90 | 3.17% |
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 | 2.50 | 1.62% |
未利用地 | 3.81 | 3.81% |
石油、天然气
宁晋县的石油资源主要分布在晋-45断块、晋-105断块、晋-89断块、晋古-2断块,位于四芝兰、苏家庄、大陆村3个乡镇。荆邱油田位于宁晋县境内,1966年勘探,于1979年开发,是 华北油田南部油区主力油田之一。 荆邱油田 原油为半稠油;李羊杯至四芝兰断块为 稠油,尚未开采。截至2008年,宁晋油区地下储量100余万吨。
岩盐
在四芝兰镇北孟庄村南约300米处,荆邱油区地下拥有 盐矿资源,该区域在2929—3170米之间214米的厚度中,属于膏盐层,即含有 石膏和 矿盐。据华北油田地质学家推测,晋古45至106井南面的晋古55井含盐层厚,含盐高,地下含盐面积可覆盖荆邱油区,盐区面积在22平方公里以上,储存量约1000亿吨。 该盐矿属钙盐型,氯化钠平均品位达92%,硫酸钙5%以下,是中国国内罕见的富矿,开采价值很高。
地热
宁晋县地处雄县—宁晋高温带,境内有地热的地下山体呈东低西高特征, 地热水储量约600亿立方米,水质属于弱碱类。其中李羊杯晋7号自流井和毕家寨晋18号井年产地热水40.15万立方米。地热水中含 氟、 溴、 碘、 锶、 锰、 锂、 铁等元素, 锂、 氟、 硅酸和 偏硼酸达到具有医疗作用浓度。
明代洪武初年,宁晋县仅有310户,2754人。清光绪四年(1878年)增长至43005户,226499人。1949年,宁晋县有96295户,374315人。1955年人口达到40万,1972年突破50万,1987年增长到60万, 1998年超过70万。
年份 | 总户数 | 总人口 | 男性人口 | 女性人口 |
---|---|---|---|---|
1950年 | 96011 | 377414 | 190467 | 186947 |
1960年 | 105864 | 415670 | 208944 | 206726 |
1970年 | 116720 | 486905 | 248105 | 238800 |
1980年 | 128398 | 543177 | 276573 | 266604 |
1990年 | 150314 | 653700 | 332962 | 320738 |
2000年 | 177066 | 711962 | 360550 | 351412 |
2010年 | 196367 | 764828 | 387650 | 377178 |
2014年,宁晋县总户数229281户, 户籍人口791570人,其中男性409930人,女性381640人;18岁以下202932人,18—35岁217891人,35—60岁252589人,60岁以上118158人;全县 常住人口738250人,其中城镇人口285549人, 城镇化率38.68%。2014年出生12636人, 人口出生率16.42‰,出生人口性别比112:100,死亡5627人, 人口死亡率7.31‰;自然增长7009人, 人口自然增长率9.11‰。
注:以上数据不包括大曹庄农场(管理区)。
宁晋城区风光 (4张) 2015年,宁晋县 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95.25亿元,按 可比价格计算,比2014年增长7.8%;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17.2:56.5:26.3; 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207.6亿元,比2014年增长10.9%; 财政收入12.65亿元,比2014年增长9.1%,其中 公共财政预算收入6.57亿元,比2014年增长9.4%;财政预算支出23.01亿元,比2014年增长6.5%;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462元,比2014年增长9.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323元,比2014年增长9.6%。
2016年,宁晋县 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38.2亿元,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12:64:24, 公共财政预算收入8.15亿元,税收占GDP比重达到5.8%。
综述
宁晋县第一产业以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在市场经济作用下,呈畜牧业比重上升、种植业比重下降的发展趋势。全境 农业区划分为4个区域:西部粮棉区277.77平方公里,地处洪积冲扇积间平原,垦殖历史悠久,水土条件好,以发展粮棉种植为主,林牧副结合;北部粮棉果区374.96平方公里,为河流沉积平原,土砂质轻,发展粮棉生产,果林业、畜牧业和油料生产,是县内干鲜果主产区;东部粮林牧区369.6平方公里,为宁晋泊地区,地势低洼,土地盐碱,土壤质地较粘重,生产条件差,粮棉产量低而不稳,林牧业不发达;大曹庄农场地处交接洼地,地平土肥,以粮食生产为主。
2014年,宁晋县农林牧渔业从业人员172907人;有 农业产业化龙头经营组织21个、龙头企业集团20个,农业产业化总量57.08亿元,农业产业化经营率55%。 2015年,宁晋县实现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0.52亿元,比2014年增长0.8%; 第一产业 增加值33.71亿元,比2014年增长1.3%;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5.84亿元,比2014年增长172.4%;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9.1%,拉动经济增长0.7个百分点。
农业
宁晋县是传统农业大县,境内主要种植 冬小麦、 玉米、 谷子、 高粱、 甘薯、 豆类等 粮食作物, 经济作物有 棉花、 花生、 食用菌、 蔬菜等。传统耕作制主要为一年一熟制,20世纪70年代推广一年两熟制、两年三熟制。 1985年全县划为西部小麦棉花集中区、中部粮棉油杂综合区、东部棉麦杂粮旱作区3个种植区。“七五”期间被确定为全国小麦商品粮基地县。 全县大部地区(东南部除外)主要种植小麦、玉米,棉花主要集中在东南部耿庄桥、侯口、纪昌庄,花生等油料作物分布在东北部苏家庄、四芝兰、大陆村的部分村庄,蔬菜、食用菌以城关、苏家庄、唐邱、贾家口为主要分布区域。
2015年,宁晋县粮食总产量73.93万吨,比2014年增长2.1%(其中夏粮产量39.5万吨,比2014年增长2.1%;秋粮产量34.43万吨,比2014年增长2.2%),蔬菜产量41.76万吨, 食用菌产量6.7万吨;实现农业产值39.27亿元,比2014年增长1.3%。
林 业
2014年,宁晋县果园面积14860公顷,园林水果产量393849吨,实现产值9.77亿元;其中梨园13629公顷,产量367627吨(其中 雪花梨203441吨, 鸭梨57137吨),苹果园902公顷,产量20633吨,桃园226公顷,产量5119吨,葡萄园103公顷,产量470吨。全年人工造林580公顷,四旁(零星)植树58.32万株;育苗面积124公顷,苗木产量170.8万株;生产商品木材1703立方米。 2015年,宁晋县实现林业产值2741万元,比2014年增长13.5%。
畜牧业
2015年,宁晋县猪存栏25.25万头,牛存栏4.86万头;肉类产量38449吨(其中猪肉31544吨,牛肉2971吨,羊肉806吨,禽肉3046吨),禽蛋产量2.29万吨,牛奶产量16.19万吨;实现牧业产值18.29亿元,比2014年下降0.9%。
综述
宁晋县第二产业以工业为主。 2015年,宁晋县 第二产业固定资产投资166.83亿元,比2014年增长13.3%;实现第二产业增加值110.24亿元,比2014年增长8.9%;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48.4%,拉动经济增长3.8个百分点。
工业
清代,宁晋县棉纺织业兴起,以丝麻纺织为主,多为家庭手工,亦有小型作坊,未形成规模。民国年间,办起面粉厂、制酒厂。1949年,宁晋县工业总产值104万元,全为轻工业。1954年改造私营手工业。1958年大办地方工业,全民所有制工业兴起,有纺织、食品、机械、制鞋、金属加工等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563万元,重工业占45.8%,工业盲目发展,重产量不重质量。60年代初“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经济布局趋于合理,工业生产发展。70年代,宁晋县工业由国有工业、县办工业、乡村工业组成,经济成分以国有、集体公有制为主。
盐化工园区 (3张) 1978年,宁晋县有工业企业128家,实现工业总产值5838万元,工业产品主要有纸张、棉布、植物油、化肥、农具、小型拖拉机等,轻重工业比重为48.9:51.1。80年代初实行经济体制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调动企业积极性。1983年后,乡镇企业崛起,村及村以下集体和个体企业迅猛发展。1988—1993年,在国营工业企业推行企业承包责任制,进行企业劳动、工资和人事制度改革。90年代,逐步形成纺织、服装、机械、食品、化工、电缆、建材等行业为主的多门类工业结构。1994—2006年开展国营工业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转换经营机制。随着民营工业企业发展壮大, 单晶硅太阳能、电线电缆、纺织服装、医药化工、机械、食品等逐步成为主导产业。到2008年,宁晋县有工业企业3973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23家,实现工业总产值289.6亿元,其中单晶硅产业比重占规模以上工业的40%。
2015年,宁晋县工业发展形势严峻,全县有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92家,其中亏损企业13家,企业经营困难;主营业务收入462.4亿元,比2014年增长5.9%;利润35.42亿元,比2014年增长11.5%,效益有所上升;工业用电量持续走低,比2014年下降3.7%。全县 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76.89亿元,比2014年增长6.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00.22亿元,比2014年增长10.3%; 工业产品 产销率97.70%,工业产销衔接较好。产业结构方面, 高新技术产业支撑不足;电线电缆为支柱产业,有企业83家,其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50.7%;五大行业的21类产品中,液压元件、光伏电池、纱、电力电缆、机械化农业及园艺工具等10类产品产量比2014年增长。
建筑业
宁晋县新建住宅小区 (2张) 1952年建筑工会成立,建筑队伍形成。1958年成立宁晋县建筑公司。1980年前,全县年建筑面积不超过1万平方米。1986年宁晋县城建局成立。1988年成立第二建筑公司。1994年建筑施工进入高峰期,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工程造价1.1亿元,县城内现代化公共建筑相继落成。2003年后,先后有省内外十多家建工集团来宁晋施工,超过10层、20层的住宅楼相继建成。 2014年,宁晋县有 建筑业企业11家,从业人员2475人, 建筑业总产值4.73亿元。
经济功能区
河北宁晋经济开发区(西城区)地处城区西部,为省级经济开发区、省级民营产业示范园区、全国单晶硅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控制面积12.59平方公里,以太阳能光伏、生物制药、电线电缆、纺织服装、装备制造为支柱产业。2013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5.5亿元,上缴税金3.1亿元,固定资产投资28.9亿元。
宁晋盐化工园区位于宁晋县东部,是河北省政府批准设立的省级开发区、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园区,规划面积20.7平方公里,区域内有千亿吨高品位岩盐资源,主要发展盐化工业。
东城工业园位于城区以东,于2016年6月启动建设,规划面积40.34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建设区11.39平方公里。
综述
宁晋县 第三产业以交通运输业、邮电业、批发零售餐饮业为主。 2015年,宁晋县第三产业投资额37.93亿元,比2014年下降7.7%;第三产业增加值51.3亿元,比2014年增长9.2%;六大新兴服务业(金融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文体娱乐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26.6%;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42.5%,拉动经济增长3.3个百分点。
商业贸易
国内贸易方面,改革开放前,宁晋县形成了以国营商业和供销合作商业为主的商贸体制和流通服务网络。1985年全面推行流通体制改革。1996年,商业、物资、外贸三局合并,组建商贸发展总公司。1997年实现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全面转变。2000年,县商贸大厦开业。21世纪初,消费市场由过去国有商业企业单边活动的局面转变为多渠道、多层次、多种所有制的竞销格局。到2008年,宁晋县形成了以专业市场为主体,大型超市为骨干,个体私营商铺为依托,农村集市为补充的多类型多功能的商贸流通体系和营销网络;共有综合性集贸市场49个,专业市场6个,年成交额18亿元。 2015年,宁晋县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5.45亿元,比2014年增长9.5%;批发零售业增加值10.8亿元,比2014年增长10.2%;住宿餐饮业增加值1.2亿元,比2014年增长8.8%。
对外贸易方面,1971年宁晋县始有商品出口贸易,主要出口服装、柳编制品、梨等。1977年成立外贸局,1983年改制为对外经济贸易公司。 出口额由1978年的22万元增长至2008年的4.47亿美元。1998年后,单晶硅(太阳能电池片)成为主要出口产品。 2015年,宁晋县对外贸易进出口总值2.48亿美元,比2014年下降32.6%,其中出口总值1.77亿美元,比2014年下降26.6%; 实际利用外资102万美元,比2014年下降97.3%。
房地产业
1988年,宁晋县出现 商品房。1995年制定《宁晋县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此后县城住宅小区建设逐步展开。到2008年共建成住宅小区32个,房价由1988年的每平米207元升至2008年的2000元以上。
2015年,宁晋县 房地产业投资17.22亿元,比2014年下降0.5%;房地产业增加值完成6.48亿元,比2014年增长6.8%。
金融业
2015年,宁晋县金融市场运行平稳,实现金融业增加值8.4亿元,比2014年增长18.9%。截至2015年末,金融机构 存款余额224.32亿元(其中 住户存款172.4亿元, 非金融企业存款32.43亿元,广义政府存款19.49亿元),比2015年初增长16.3%;金融机构 贷款余额124.35亿元(其中住户贷款29.85亿元,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94.50亿元),比年初增长14.7%。
宁晋公交 (4张) 宁晋县境内有高速公路1条,国道1条,省道3条,县道2条,乡道17条,村道212条。
G20
青银高速公路宁晋段于2006年通车,过境长度30.745公里,双向四车道。
308国道(青岛—石家庄)由新河县界入境,经东汪、凤凰、换马店3镇入赵县界,境内长31.2公里。
234省道(定魏线,定州—魏县)过境全长44.358公里,路面宽12米。
393省道(郑昔线,衡水郑口—山西昔阳)全线修建于1997年,境内长42.056公里,路面宽12米。
233省道(安新线,安国—新河)原为始建于1977年的县道辛新线(辛集—新河),1996年升级为省道,境内长8.373公里。
县道
赵宁线(赵家圈—宁晋)宁晋段起自辛集市界,止于宁晋县城,境内长29.728公里。
宁鸡线(宁晋—鸡泽)宁晋段起自郑昔线,止于宁晋隆尧交界处,境内长10.706公里。
主要乡道有司荆线、苏黄线、高长线、双曹线、宁米线、大于线、宁于线、司宁线、百大线、曹河线、宁河线、农大线、赵泊线、大贾线、徐北线、讲金线、耿铺线等。
2016年,宁晋县城区道路总里程达188公里,形成了“九纵八横”的路网框架。
宁晋县河流纵横,现代以前,水运为重要的交通运输方式。境内的航道有洨河、滏阳河、澧河,其中洨河在宋、元、明代为运粮河,滏阳河于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通航,澧河水流平缓,适宜航运,建国前后是县内水运主要航道之一。清代,境内有北鱼码头、白木村桥码头、十字河码头、侯口码头,民国年间新设艾辛庄码头、耿庄桥码头。
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疏通滏阳河,开始水运。清嘉庆五年(1800年)至十三年(1808年)两次开挖河道,使商、民船只畅驶,“上自临水(磁州),下达津沽,来往商船,帆樯如林”。1906年在十字河设船捐局。民国初年,丰水季节来往船只如梭,水运繁忙。1937年后,滏、澧河一度民船断绝,只有日军押送货船行驶。1945年9月,宁南县组织民船运输,在耿庄桥、十字河、艾辛庄、侯口等地设屯货点或货栈。1949年,滏阳河、澧河沿岸有从事航运的木船20度艘,年航运期260天,货运量6.5万吨。1958年,县交通局在耿庄桥设立航运站。1961年成立宁晋县航运指挥部。1965年,因河流断流,货源不足,航运机构撤销。丰水季节,尚有航船行驶。1972年大旱,此后水路停运。
宁晋县学校掠影 (3张) 古代,宁晋县内有孔庙学宫、蒙泉书院、洨滨书院、正学书院等教育机构,还办有若干社学、义学和私塾。宋代至清代,宁晋县共产生文、武进士83人,文、武举人229人。1903年洨滨书院改为官立高等小学堂。到1905年全县有小学堂109所。1930年开办树德中学,1937年停办。1949年,宁晋县有高级小学21所,初级小学273所。1951年成立宁晋县初级中学,1956年增设高中班,更名为宁晋中学。1956年始办幼儿园。“文革”时期,宁晋县几乎村村有小学和初中,呈“小而全、小而乱”的局面,教学质量低下。1979年,有小学374所,初中268所,高中76所。改革开放后对中小学教育进行调整与整顿,压缩撤并学校。1988年,四芝兰中学更名为宁晋二中。1995年,开办第一所民办学校(第一私立学校);当年,全县有小学343所,初中47所,高中2所。1997年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因生源减少,2002年起对学校进行撤并。 2014年,宁晋县有幼儿园40所,在园儿童23619人;小学185所,在校生52764人;初中19所,在校生17884人;高中4所,在校生7594人。
宁晋县文化休闲场所 (2张) 民国时期,县城开办有中华书局、世界书局、英华书店、维新书局、商务印书馆等书店,城隍庙、火神庙建有戏楼,乡村在庙会、年节临时搭台演出。1925年兴建七合茶园,1947年更名为宁晋戏院。1947年,民众教育馆成立,为县文化馆前身。1950年,成立新华书店,兴建人民礼堂。1958年,《宁晋报》创刊,县有线广播站、电影管理站成立,各公社普遍建立电影放映队。1963年建立县图书馆。“文革”时期,文物古迹损失严重。1971年,宁晋戏院拆建,改为人民剧场。80年代,新建了宁晋影院、县图书馆、乡镇文化站、乡镇影剧院等文化活动场馆。1986年,宁晋县文化局和县演出公司相继成立。1987年,设立文物保护管理所,县调频广播电台FM103.8开播。1989年,县电视台试播。1993年开通有线电视。1996年起组织文化下乡活动。2003年,人民剧场、演出公司合并为人民影剧院。 21世纪初特别是2008年以来,工笔画快速发展推广,成为一项产业。 2014年,宁晋县有剧场、影剧院7个,体育场馆2个,公共图书馆藏书72.8万册。
宁晋县医疗卫生机构 (3张) 民国时期,西医传入,县城有翟氏医院、道生医院、万育堂、春景堂等中、西医医疗机构以及广昇堂等药铺。1942年霍乱流行全县。1946年成立益民医院。1949年县红十字会成立。1951年,益民医院更名为宁晋县卫生院。1953年建立妇幼保健站。1956年成立卫生防疫站。1958年,各公社普遍设立卫生所,全县建立大队医疗卫生保健站231个。1961年,宁晋县卫生院更名为宁晋县人民医院。1969年始办 农村合作医疗。1972年,宁晋县人民医院更名为 宁晋县医院。1973年县卫生局成立。1979年,妇幼保健站与县计生门诊部合并更名为 宁晋县妇幼保健院。1990年,宁晋县中医院成立,1994年更名为 宁晋县中西医结合医院。1995年建立宁晋县精神病院和宁纺职工医院。2000年,实行农村医疗机构“一村一室”,全县共有村卫生室326个。2005年,宁晋县被确定为河北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2006年,39所乡镇卫生院合并为14所。 2011年,宁晋县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7个,其中二级甲等医院2所(县医院、县中西结合医院),疾病控制中心1个,卫生院14所;全年医疗机构(门诊部以上)完成诊疗101.08万人次,住院手术4.82万台次;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255.48/10万,居民人口平均期望寿命72.5岁。 2014年,宁晋县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总数2597张,医务人员1727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830人。
状元墓: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东王里村东。为明代状元曹鼐衣冠冢,今遗存石人、石马、神道碑等古迹。
尧舜禅让台: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简称 尧台,相传为尧帝禅让舜帝时修筑的高台,秦始皇以砖瓦建亭纪念,明代建成庙宇,清末凋落,今留遗址。
小南海奶奶庙: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孟家庄。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皇家为纪念皇太后李艳妃在天仙观的基础上扩建而成,有大皋、正殿、三皇殿及二皋等古建筑群。损毁于近代,遗有残碑、柱石、石狮子等。1980年重建。
云台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柏房村南。建于唐开元年间,有大雄宝殿、观音殿、地藏王殿、天王殿及两旁廊房七十二间。兴盛于宋,毁于元、明战火。1997年后重建大雄宝殿、天王殿等。
广济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县城南关村南。为明代三孔古石桥,横跨汪洋沟之上。
宁晋牌坊 (7张) 宁晋县过去是“牌坊县”,宁晋县城是“牌坊城”,明清两代为牌坊建造的顶峰,据考证,清末时遍布宁晋城乡的牌坊有150多座,其中在不足2平方公里的县城内就有30多座,尤其是石坊南路不到800米的街上有11座之多。宁晋牌坊从材质上可分为木柱坊、木瓦结构坊、木石结构坊、石坊及当代钢筋水泥五种,从表意方面大致分为官爵坊、科第坊、诰敕旌表坊、旌表善举坊、孝贤贞烈坊、府衙寺庙坊、历史典故坊、墓地坊八类。县城12座跨街石坊最具代表性,多为四柱三门式,采用 高浮雕手法,人物、龙凤、花草等栩栩如生。牌坊既是一种建筑,也是一种历史文化的载体,起到彰显功德、名垂后世、维护封建礼教的作用。到1966年地震前尚存30余座牌坊,多为石坊,极少木坊,后毁于“文革”的“ 破四旧”运动,全被烧灰铺路。改革开放后,陆续新建“安宁晋福坊”“慈善坊”“凤凰来仪坊”“宁纺集团坊”以及黄儿营、小河庄、尧台村口坊等20余座,立在城乡各处。
宁晋工笔画 (4张) 工笔画是以精谨细腻的笔法描绘景物的中国传统绘画表现方式。20世纪80年代,伴随着中国现代工笔画的复兴,宁晋农民工笔画渐露头角,2000年以后快速发展。宁晋工笔画继承中国工笔画的传统和绘画技法,使用“尽其精微”的手段,注重细节和写实,力求形似,“取神得形,以线立形,以形达意”,获取神态与形体的统一。工笔画一般先要画好稿本,覆上有胶矾的宣纸或绢,先用狼毫小笔勾勒,再随类敷色,层层渲染,达到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宁晋工笔画题材涉及现代人物、传统仕女、释道神像、翎毛花卉、走兽鱼虫、青绿山水等,在京津被称为“河北派”。2010年,河渠镇被中国工笔画协会授予“中国工笔画之乡”称号。 2011年,宁晋县被文化部命名为“ 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工笔画)。 到2014年,宁晋县形成了以河渠镇为中心,辐射城关、换马店、北河庄等乡镇,遍布全县三分之一村庄的工笔画产业带,从画室、基地、学校到市场的完整产业链,产品销往全国和日韩、东南亚。工笔画成为宁晋县的一张文化名片。
宁晋特产 (3张) 宁晋鸭梨:果实呈倒卵圆形,果形端正,鸭头状突起明显;单果重≥200g,果皮绿黄色,表面光洁,果点小;果皮薄微有蜡质,肉质细,脆、石细胞少,酸甜适中,具清香味。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1.5%,固酸比≥70。2007年被 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实施 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2014年产量5.7万吨。
宁晋雪梨:个大味甜、洁白如玉,又称“象牙梨”。其肉甘甜清香,质地清脆多汁。高产、优质、早熟、耐储藏。单梨平均重225至300克,含可溶性固形物12%~16%,可溶性糖6.4%,可滴定酸0.08%。并含有脂肪、蛋白质、矿物质、碳水化合物和各种维生素,甜脆可口。2014年产量20.3万吨。
食用菌:1982年起群众自发种植,2001年后达到规模生产。以 平菇为主,有 金针菇、 草菇等十几个品种,年产3万多吨,销往国内外。
泥坑酒:始产于1916年。以优质红粮为原料,具有清澈透明、窖香浓郁、醇香柔和、回味悠长之特点。泥坑酒酿造技艺为河北省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宫面:清末民国时期原产于褚家庄,为特制手工挂面,面条细而且空心,色白而微青,柔韧而晶亮,开锅下面,一滚即熟,口感爽滑筋道,嚼之有弹性、韧性。
饸饹:用 荞麦面和面,将一块面团放在漏床上挤压出一根根 饸饹条,直接落进锅煮,煮熟后捞在碗里,浇上清汤、肉卤,撒上香菜即成。其特点是筋道,耐嚼,清香。
煎饼卷盘匴:为宁晋传统小吃中较受欢迎的一种。把小米、黄豆用水泡涨,加茴香上石磨磨浆,在鏊子上摊成薄饼,卷上盘匴(特制的油炸食品)即成。
2019年,被列为第二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
纪昌,纪昌庄人,春秋时期神射手, 飞卫弟子,《 列子·汤问第五》有“ 纪昌学射”典故。
李左车,小南里村人,秦末汉初谋士。初依附赵王武臣,封广武君。后归附 韩信,为西汉开国功臣。
尹赏,字子心,杨氏县(今宁晋县)人,西汉 酷吏。任 长安令、江夏太守期间,因整顿治安、捕杀盗贼而闻名。
曹彬(931—999),字国华,延白村人,北宋开国名将。率军征伐 北汉、 南唐、 辽,官至检校太师、 同平章事,拜 枢密使。
曹皇后(1015—1079),延白村人,祖父曹彬。景佑元年(1034年)册封为皇后,历经仁宗、英宗、神宗三代,历为皇后、皇太后、太皇太后。
曹佾(1018—1089),延白村人,曹彬之孙,曹皇后之弟。俗称 曹国舅,为民间传说的“ 八仙”之一。官至护国军节度使、检校太师、守太保、开府仪同三司充太一宫使、济阳郡王。卒赠太师,追封 沂王。
曹利用(971—1029),字用之,赵州宁晋人。北宋重臣。奉命与契丹和议,订立“澶渊之盟”。官至 枢密使、 同平章事。
董锡,字伯禄,东南王村人。历任监察御史,嘉议大夫,保定路清工匠提领,河南路总管,工、兵、刑部尚书。
曹鼐(1402—1449),字万钟,别号恒山先生,东王里村人。明宣德七年(1432年)中状元。历任泰和县典史、经筵讲官、侍讲学士、翰林学士、吏部左侍郎兼学士等职,入值 文渊阁参与机要事务十年。在 土木堡之变中遇难。
蔡叆(1496—1572),百尺口村人,明朝御史,巡察浙江、南直隶、河南等地,后被罢官,回乡兴办教育。
王怀庆(1875—1953),字懋宣,南塔庄人, 北洋军将领。参加 甲午战争、抗击八国联军、镇压滦州起义、镇压外蒙古叛乱、 直奉战争等战事。官至北洋步军统领、北京卫戍总司令、热察绥巡阅使兼热河都统。
李桂云(1910—1988),女,号丹秋,小柳庄人, 河北梆子表演艺术家,京梆艺术创始人。
陈强(1918—2012),徐家河人,电影表演艺术家。
陈佩斯(1954— ),陈强之子,籍贯宁晋县徐家河,喜剧演员,表演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