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房区

平房区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平房区 哈尔滨平房区 哈尔滨市平房区 平房区历史沿革 平房区行政区划 平房区地理环境 平房区自然资源 平房区人口民族 平房区经济状况 平房区交通 平房区社会事业 平房区风景名胜


平房区,是哈尔滨市的9个市辖区之一,驻地友协街道。位于 哈尔滨市南郊,距市区中心25公里。东与 阿城区交界,南与 双城区为邻,西与 南岗区、 红旗乡接壤,北连 香坊区 朝阳镇、 黎明街道。面积93.97平方公里,其中城区面积14.28平方公里。 平房区总人口19.2万人。平房区辖6个街道、2个镇: 兴建街道、 保国街道、 联盟街道、 友协街道、 新疆街道、 新伟街道、 平房镇、 平新镇。区政府驻友协大街98号。2009年,平房区生产总值实现95.6亿元。平房区旅游景点有侵华日军细菌实验工厂遗址。2017年12月2日,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平房区荣获“中国最佳传统工业文化旅游名区”。秦以前为古肃慎族活动区域。西汉后期至两晋,肃慎改挹娄属扶余境地。南北朝,挹娄改称勿吉,本地为勿吉人属地。勿吉灭扶余后,形成安车骨部。隋唐时期勿...

详情

平房区地名网_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平房区资料简介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平房区介绍

平房区,是哈尔滨市的9个市辖区之一,驻地友协街道。位于 哈尔滨市南郊,距市区中心25公里。东与 阿城区交界,南与 双城区为邻,西与 南岗区、 红旗乡接壤,北连 香坊区 朝阳镇、 黎明街道。面积93.97平方公里,其中城区面积14.28平方公里。 平房区总人口19.2万人。平房区辖6个街道、2个镇: 兴建街道、 保国街道、 联盟街道、 友协街道、 新疆街道、 新伟街道、 平房镇、 平新镇。区政府驻友协大街98号。2009年,平房区生产总值实现95.6亿元。平房区旅游景点有侵华日军细菌实验工厂遗址。

2017年12月2日,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平房区荣获“中国最佳传统工业文化旅游名区”。

秦以前为古肃慎族活动区域。

西汉后期至两晋,肃慎改挹娄属扶余境地。

南北朝,挹娄改称勿吉,本地为勿吉人属地。勿吉灭扶余后,形成安车骨部。

隋唐时期勿吉改称靺鞨,依旧归安车骨部,平房一带先后有安车骨勿吉人劳动和生息。

唐初为黑水靺鞨,唐圣历元年,公元698年后,为渤海国鄣颉府属地。

辽初,属东京道滨江州之乌萨扎部。

女真族兴起,本区域为生女真完颜部属地。

金代,距阿勒楚喀城仅18公里左右的平房系京畿之地。

元代属辽阳行省开元路、明代属奴尔干都司纳邻河卫及扈伦部属的乌拉部。

清初属宁古塔昂邦章京。

公元1662年,清康熙元年,昂邦章京升驻宁古塔将军,平房地带归其属。

公元1676年,清康熙十五年后,统辖于宁古塔副都统衙门。

公元1725年,清雍正三年后,复属阿勒楚喀副都统辖地。

1756年,清乾隆21年始,境内再度开发,村落重新兴起。先后有山东、河北、辽宁等地汉人,因天灾戮祸,避难逃荒,冲破清廷封禁,来此垦荒谋生,聚集十几个屯落,因多系流民,俗称"民屯"或"民人"。

1874年,清嘉庆19年始,清廷谕准吉林将军奏章,于拉林西北80里地,移驻旗丁始设双城协领,本区域随之属双城堡协领衙门,统辖于阿勒楚喀副都统。

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至1911年,清宣统元年,属双城第二警察区、二区郎家烧锅区公所,统辖于双城府。

1943年,日本军国主义者把平房作为发动细菌战争的重要军事基地,声称“小小的哈尔滨,大大的平房”,并在编制“伪哈尔滨市都邑计划”中,把平房列为哈尔滨的十个“卫星城”之一。

1945年8月,苏联红军接管旧平房镇,1946年6月撤走。从此,平房地区回到了祖国怀抱,平房人民获得了新生。

1947年至新中国建立前后,平房区域东部划归哈市香坊区管辖,西部仍属双城县第四区管辖。

1948—1949年,东北军工部在旧平房镇南部原侵华日军飞机修理厂的废墟上,组建军工21厂。

1949—1952年,以军工21厂为基础,国家先后在平房镇旧址,建起两座大型军工企业,开创了平房城区建设和发展的历史。
  1953年11月,平房设区级建制,划为哈市郊区,命名为平房区。1956年,改为市辖城市区至今。
  1991年至今,平房的市辖城市区建制没有变化。

截至2016年,平房区共辖8个乡级行政区,包括6个街道、2个镇,分别是兴建街道、保国街道、联盟街道、友协街道、新疆街道、新伟街道、平房镇、平新镇。平房区人民政府驻友协街道友协大街98号。

截止2016年行政区划

平房区位于黑龙江省省城,哈尔滨市南部,坐落在拉滨铁路线上。地理坐标为东经126°33′45″至126°48′45″,北纬45°30′00″至45°40′00″。东与阿城区交界,南与双城区为邻,西与南岗区红旗乡接壤,北连香坊区朝阳、黎明乡。区人民政府驻地在友协大街98号,距平房火车站4公里,距哈市人民政府约36.9公里,垂直里程,距省人民政府约13.75公里,垂直里程。 平房区

平房区位于新华夏系松嫩沉降带东南隆起区。为松辽拗陷断层带边缘。中生代为拗陷的古河底,进入新生代,地壳开始上升运动。第四世纪初,又缓慢沉降,升降运动震荡,发育成近千米厚的白垩系岩泥层。在沉降带白垩系岩泥层上,形成第四纪堆积物地质。平房区域的地质构造特点,为第四纪沉积物和冲击物两种类型。

平房区地处松嫩平原南部,长白山系张广才岭支脉丘陵地末梢,与松花江南岸漫地之间,属松花江第三阶地。受地壳升降运动影响,形成"无山、少水、无矿产、七沟八梁多面坡”的地貌特点。地势南高北低,缓降坡向西北。

平房区地处中纬度地区,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受西伯利亚内陆冷空气团和副热带海洋气团影响,本区气候冬长夏短,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在2-3℃,最低气温在1月,平均气温为-19.2℃;最高气温在7月,平均气温22.96℃。全年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的积温为2700℃。年平均降水量有520毫米左右,多集中在7-8月。年平均日照在2645小时,日照率为60%。历年初霜最早在9月7日,最晚在10月8日;终霜最早在4月13日,最晚在6月5日。无霜期在135-140天。历年平均为140.9天。

平房区水资源贫乏。受地形、地质构造影响,境内无江河湖泊。地表水资源,主要靠大气降水,在低洼地带积成数条沟河,汇集成马家沟河、何家沟两条季节性河流和季节性水塘、泡子。本区为哈尔滨地区地下水位最低的地区,一般在50—60米左右,最深可达90米以上,局部地区无含水层,地下水资源贫乏。

平房区水资源贫乏。建立新中国后,本区先后建有4座大中型企业,随着城区人口增加,地方企业和城乡建设发展用水不断增多。各大企业均建有以密集的机电井群为主的水源地,大量开采地下水,形成地下水源下降漏斗,地下含水层,集流向城区,使全区城乡地下水位下降。本区东南部平房乡境内的黎明、哈达、戴家、曙光、工农、韩家店村,南至平新乡的高潮村,已形成枯水区域带。这些村屯,多年打数眼深井未成,居民生活用水和牲畜饮用水,仍靠浅层地下渗透明水土井。

平房区有 榆树、 杨树、 柳树、 山丁子、唐槭等乔木类植物;有水柳、榛柴、 苕条、 杜松、高山桧等灌木和藤本类植物;有 黄太平、 大秋果、玲当果、 樱桃、 灯笼果等果树类植物;有水稗草、碱草、 三棱草、 芦苇、 小叶樟等草类植物;有草磨、木耳、地瓜皮、小根蒜等山野菜;有榆树梅、桃红、 紫丁香、笤帚梅等花类;有 艾蒿、 车前子、防风、 蒲公英、猪牙菜等药材类植物。

平房区有狼、狐狸、野兔等野外动物;有猪、 马、牛、羊等人工饲养的家畜;有雉、野鸭、猫头鹰等禽类;有蝴蝶、蜜蜂、蜘蛛等昆虫类动物;有鲤鱼、 鲢鱼、草根、 老头鱼等水生动物;有 雨蛙、 青蛙、马舌子等两栖类动物。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平房区人口为172011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22%。2005年,平房区人口为157429人。2008年,平房区人口为19.2万人。

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以汉族为主,共13个民族聚居的区域。汉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4%;满族5785人,占0.4%;朝鲜族1962人,回族849人,蒙古族140人,壮族29人,锡伯族18人,侗族、瑶族、黎族、达斡尔族、苗族、赫哲族等在5人以下。

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平房区人口民族构成由1982年13个,曾加到15个。减少了瑶族、黎族,增加了土家族、俄罗斯族、彝族、鄂温克族。少数民族比1982年的8799人增加1260人。1990年,全区有少数民族人口10059人,占总人口的6.5%,各民族人口分布和密度仍同于1982年。

至2010年,有满、朝鲜、蒙古、回、达斡尔、锡伯、赫哲、鄂伦春、鄂温克和柯尔克孜等10少数个民族。全区有少数民族人口12036人。

2009年,平房区生产总值实现95.6亿元,同比2008年增长15.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6亿元,同比2008年增长1.3倍;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实现1.73亿元,按可比口径同比2008年增长30.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6.5亿元,同比2008年增长20.4%;实际利用外资2,000万美元,同比2008年增长100 %,实际利用内资50亿元,同比2008年增长150%;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636元,同比2008年增长15.1%;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以内;万元GDP综合能耗下降5.4%。

2004年,平房区农业总投入4417万元,加大了对农业生产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粮食总产量达到2000万公斤,平均亩产达到559公斤,同比2003年增产129公斤。无公害白菜丰产丰收,商品总量达到了3827万公斤。特色棚室种植达到171栋,其中,花卉39栋,提子29栋,食用菌73栋,仙人掌30栋,以食用菌、花卉为主体的特色种植初具规模。2004年新建畜牧小区3处,占地面积16万平方米,新建标准化牛舍2400平方米。畜牧业总收入实现13507万元,同比2003年增长9.7%。2004年全年,平房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5749人,为劳动力总数的46%,同比2003年增长8%,其中外出打工经商人数同比2003年增长12%。农民人均收入达到4316元。

2005年,平房区“平房牌”大白菜取得了国家绿色食品品牌。平房区建设了畜禽养殖园区,畜牧业迅速发展。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相继完成了哈达村供水、高潮村人畜饮水解困工程和龙滨路、曙光路等一批道路改造工程。推动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农业综合开发争取省、市财政支持资金3080万元。农村各类中介组织健康发展,经纪人队伍不断壮大,成立各种行业协会10个,协会会员达700多人。农民人均收入实现4,705元,比2000年增长42%,年均增长6.2%。

2009年,完成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7400人,占劳动力总数的60%,实现劳务收入5600万元,劳务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35%。新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5个,社员168人,带动农户560户。落实粮食直补、农机购置补贴、优质后备母牛补贴、能繁母猪补贴等各项惠农、强农政策,全年补贴420万元。

1978—1990年,平房区铁路应用的减速顶覆盖国内市场,远销东欧,除生产主产品航空发动机外,生产的微型汽车发动机国产率达到99.66%,具有年产5万台的生产能力,成为全国十大微型汽车厂家的主要配套产品生产厂家。

2004年,平房区成功地解决了A区80万平方米规划建设用地指标,利用开发银行贷款进行了首期近40万平方米土地的征用工作。为搭建中小企业发展平台,启动了工业园创业中心建设工程。

2004年全年,平房区完成工业总产值32.8亿元,比2003年增长21%;实现工业增加值4.3亿元,比2003年增长27.3%。

2005年,平房区经济比重达到19.4%。工业实施打汽车牌、走配套路的发展战略,辟建了平房工业园区,新建厂房15万平方米,入园企业已达44家,实现投资额7.8亿元,现已成为驻区大企业主辅分离及哈尔滨市工业企业退二进三的重要承载地。通过“十五”期间的不断努力,初步形成了以汽车零部件产业为主,其它机械加工等多种门类共同发展的工业格局,工业经济比重达到了39.4%。

2009年,平房区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73亿元,增长19.6%;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4家;区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5.92亿元,获得国家新增预算内投资项目8项。在航空航天、汽车、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引领和带动下,全年实现高新技术产值29.55亿元,同比2008年增长66.5%。2009年全年,平房区企业推荐科技项目国家立项5项,省、市各立项1项。平房区专利申请量达到274件,授权174件,申请量同比2008年增长106%。

1988年,平房区财政支持区属27个国营商业网点实行商业体制改革,挖掘商服业潜力,增强辐射功能,共优先投放商业周转金57万元,比1987年增长78%,上缴区财政收入77万元,比1987年增长53.5%,工商税额213万元,共提供利税290万元,占财政收入20%余。

1988年,平房区扶持16家区属企业生产,累计融通专户存储间歇资金98万元,年增创产值95万元,利润增值9万元。解救危困企业,支持伟华电机厂上最一特新产品,投放扶持开发资金15万元,获得成功。

1990年,平房区财政总收入2182万元,留作下年专项费用结转65万元,向中央贡献财力25万元,财政结余195万元。

2004年,平房区第三产业中,“731”遗址被列为国家级红色旅游景区,开展了《“731”遗址保护利用规划》的论证及立项工作,编制完成了《“731”遗址保护项目十一五规划》。餐饮业、交通运输业以及其它各类服务业发展迅速。全年新办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702户,总户数达到了4442户。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比2003年上升到33.8%。

2005年,平房区实施并完成了“731”遗址保护开发一期工程。随着“731”遗址保护开发和平房公园改造工程的实施,旅游业开发已初见成效。

2009年,房地产业平稳增长,全年新开工房地产面积72万平方米,竣工面积47万平方米。商贸物流业较快发展,大型商业项目红旗MALL全面开工建设,现代物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物流基地入驻企业已达83家。平房区开发了旅游资源,特别是“731”红色旅游、工业游、农业休闲观光游和动漫主题游。国家新媒体动漫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获批并开始建设,中国最大的语音后期制作平台建成投入使用,黑龙江动漫产业网正式开通,组织举办了“第二届全国高等院校大学生动漫作品展”、“中韩动漫产业服务外包主题论坛"和“第十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动漫、综合画种作品展”。基地入驻动漫企业已达138家,从业人员2000余人,年生产动画能力超过20,000分钟,生产办公用房4.5万平方米,注册资金2亿元。

平房区是哈市市辖城市区之一。周围由郊区环绕,距市中心城管界7.5公里,地域相对独立,地理环境优越。2005年,以城区为中心,连接农村两镇的交通网已经基本形成。境内有哈飞公司机场、拉滨铁路、黑大公路,哈五路、哈平复线南北贯通。西距哈尔滨国际机场约30公里,北距东北地区中部最大的铁路枢纽---哈尔滨站约20公里,拉滨铁路向南经周家、拉林、背荫河至五常市地约75公里,直达吉林市南下联通全国各地。东南距金代古都阿城约24公里,西南距清代古城双城约33公里,为哈尔滨南郊陆路交通、航空运输的重要门户和经贸活动的重要区域。

平房火车站共辖有铁路专用线3条,全长32.1公里,专用车辆由平房火车站统一调度,线路建设与改修,由使用单位投资,由平房站铁路养路工区负责保护。
   东轻专用线,始建于1956年,长6.5公里,后来又修建复线8.4公里。至1990年,东轻专用线全长14.9公里。
  通过这条专用线运进该厂的主要原、辅材料有铝、镁、焦炭、煤、木材等,运出的产品主要是铝型材。1990年发货量为30万吨。
   东安专用线警,初建于1953年,全长5.3公里,其中专用线取送车单程为2.5公里,延长复线为2.8公里,通过这条专用线运进该厂生产需用的钢材、建材、燃料等物资,运出的产品主要是各种发动机组及一些民用产品,每年发货数量为20万吨。
   哈飞专用线,是东北沦陷时期遗留下来的一条铁路专运输线,始建于1936年,沦陷时期连同拉滨线称为"国铁"。1952年划归伟建厂,现哈飞公司利用。这条专用线运送主要生产原料及建筑材料,运出生产成品。全区各企、事业单位及商业部门,也利用这条专用线运入、运出各种物资,伟建厂设有职工通勤火车,接送职工上下班。1990年发货数量为30万吨。

1952年,120厂、122厂分别设立厂体育协会。

1953年区政府成立后,由文教股负责区属企、事业单位的体育工作。同年,两个中直企业的教育管理机构设体育工作专职负责人。

1973年,平房区成立体育运动委员会,负责组织、协调全区各单位的体育活动。

1974年,区教育局设体育卫生科,负责全区中、小学的体育工作。

1978年,农村两乡政府配置体育工作负责人。

1984年,区老龄委下设老年体育协会,负责区属机关单位老龄体育工作。各中直企业的退休管理办公室均设专人负责本厂老年人体育工作。

1985-1990年,平房区先后成立武术、信鸽、门球、钓鱼、气功、风筝等单项体育群众团体。

2008年,《体育法》和《全民建设纲要》颁布10年,群众体育不断发展,全民健身不断普及。平房区常年坚持长跑和健步运动的人群达2万余人;坚持各种器械锻炼的人群已达4万余人;坚持健美操、建力舞以及各种拳类运动的人群达1万余人;坚持游泳和球类运动的人群已达4万余人,这些人群的总和已经占到全区总人口的80%左右,全民健身运动正朝着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

1990年,平房区城区和两乡拥有专业文化场所20余处。较大型的综合性文化场所,有各企业的文化宫、俱乐部和区文化馆,均建于50-60年代。

20世纪70年代,在各企业、街道相继建立了文化站、舞厅、卡拉OK音乐厅等文化场所。

20世纪80年代后,一些单位和个体经营者还开办了一些小型录像厅、游艺室、台球室等。

2008年,实施农家书屋和百乡千村“阅报栏”建设工程,共辟建图书馆、图书室、阅报栏25个。11个行政村的农家书屋藏书数量大幅上升。深入开展“书香平房”活动,“月读一书”、“书香家庭”等全民读书活动在社区广受欢迎。以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为主题,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群众性文化活动。爱家乡系列读本《平房-我们的家园》第一、二册正式进入学校课堂,第三册《创业篇》编写完成。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向社会免费开放,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60余万人次,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扩大。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中小学冰场数量达到16个,拥有两所“王嘉廉冰球学校”,冰场数量、冰球学校拥有量均位居全市第一。自发参加文体活动的市民进一步增多,文体活动团体达到29个。

截止2012年,黑龙江动漫产业(平房)发展基地在成为省中小企业创业(孵化)基地的基础上又成为省级新媒体产业基地和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新入驻企业30户,企业总数已达61户,年生产动画能力15,000余分钟,有4部动画片获国家优秀动画奖,成功举办了首届全国高等院校大学生动漫作品展,全省第一本动漫刊物《漫画部落》正式出版发行。哈南工业新城建设在该区全面展开。

从1914-1945年,平房区村屯中先后设立6所公立小学,多为复式班授课的不完全小学,生源不足,师资缺乏,有的时办时停。沦陷时期,在侵华日军的强权统治下,进行奴化教育,危害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1946年至1949年,是平房地区教育的初兴阶段。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关心人民教育事业发展,在境内15个自然屯兴办起了公立小学。

新中国建立后,平房地区出现了城市工业区,城乡人口的迅速发展,经济建设的需要,国家办学、企业办学、乡村办学,使平房区的教育事业形成规模:全面发展,在完善和发展初等教育的同时,普及学前教育、中学教育,同时,职业教育、少数民族教育、师范教育、成人教育等也在迅速发展。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公布以后,改革城乡教育体制,调整教育结构,在办好幼儿园所、加强学前基础教育的同时,大面积提高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成效显著,出现了一些省、市重点中、小学校;中、高等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日趋完善,全面发展。

1990年,平房区有各类院校,包括幼儿园5所,各类教职员工4 482人。

2008年,平房区投入976.5万元用于教学设施建设,为82中学等6所中小学配置了现代化的教学仪器设备,对100中学等10所中小学校的校舍进行了维修改造,99中学学生宿舍全面竣工并投入使用,城乡办学条件显著改善,学科教育与信息技术整合水平居于全市前列。

1953年,平房区政府办公室设专人负责全区的卫生行政管理工作。

1955年,设置卫生科。

1958年大办人民公社期间,卫生科改称平房公社区卫生局。

1962年5月,复称卫生科。文化大革命期间,卫生行政工作归属新曙光区文教卫生革委会负责。

1971年5月,新曙光区革委会成立卫生领导小组。

1974年,随着新曙光区重新称平房区,卫生领导小组改称为平房区卫生科。

1984年,改为卫生局。

1986年,卫生局由原科级单位升格为正处级单位。

731部队罪证遗址

“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遗址”是二战期间侵华日军进行细菌武器研究的大本营,是发动细菌战争的基地。自1932年建立至1945年日本投降的13年时间里,731部队在中国黑龙江、湖南、江西、浙江、云南都进行了惨无人道的细菌战,造成了数十万人口的死伤。 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遗址现有历史遗存23处,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自1985年对外开放以来,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国家重点扶持的全国100个红色旅游景区之一。

平房公园

平房公园位于哈尔滨市平房区南北城区之间的北部城区南边缘,跨何家沟,面积为194818平方米。1956年开始植树造林,辟为公园。1958年以来逐年增加公园建设项目。1982年建儿童游乐区,1983年建旱冰场,1984年建游泳池,1986年建体操房,1989年修建人工湖及湖长廊。园内共有6个景区,即水上活动区、健身娱乐区、文化活动区、安静休息区、民俗文化区、苗木培育区;15处景点,即叠水喷泉、中心广场、历史长河、观景台、人工湖、满族风情园、神榆、石拱桥、图腾园、斑马园、文化广场、姊妹亭、眺霞亭、铁索桥、长廊等。公园的龙江第一铜龙“腾龙”雕塑,高12米,重4.2吨,龙头长2.8米,龙身直径0.8米,由紫色铜板锻造而成,成为平房区生态景观公园的一大景观。园内的“神榆”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此树定为古树并正式挂牌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