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山县
象山县 宁波象山 浙江象山县 浙江象山 象山 象山县行政区划 象山县地理环境 象山县资源 象山县人口民族 象山县经济 象山县交通 象山县政治 象山县社会 象山县教育 象山县旅游景点 象山县方言 象山县城市荣誉
象山县是中国 浙江省 宁波市下辖县,位于东海之滨,居长三角地区南缘、浙江省东部沿海,位于 象山港与 三门湾之间,三面环海,两港相拥。唐神龙二年(公元706年)立县,因县城西北有山“形似伏象”,故名 象山,由象山半岛东部及沿海608个岛礁组成。象山县陆域面积1382平方公里,海域面积6618平方公里,海岸线长达925公里,占浙江省海岸线的1/8,其中大陆海岸线349平方公里,岛礁海岸线576平方公里。 2017年末,全县辖有3个街道、10个镇和5个乡,共有47个社区居委会 (按2017年统计用区划代码计数则为49个) 和490个行政村, 常住人口52.6万,户籍人口55.0万。2018年10月,象山县入选2018年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绿色发展百强县市、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县市、全国新型城镇化质量百强县市。 2018年10月22日,入选2018...
详情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有10个镇
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有3个街道
象山县是中国 浙江省 宁波市下辖县,位于东海之滨,居长三角地区南缘、浙江省东部沿海,位于 象山港与 三门湾之间,三面环海,两港相拥。唐神龙二年(公元706年)立县,因县城西北有山“形似伏象”,故名 象山,由象山半岛东部及沿海608个岛礁组成。
象山县陆域面积1382平方公里,海域面积6618平方公里,海岸线长达925公里,占浙江省海岸线的1/8,其中大陆海岸线349平方公里,岛礁海岸线576平方公里。 2017年末,全县辖有3个街道、10个镇和5个乡,共有47个社区居委会 (按2017年统计用区划代码计数则为49个) 和490个行政村, 常住人口52.6万,户籍人口55.0万。
2018年10月,象山县入选2018年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绿色发展百强县市、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县市、全国新型城镇化质量百强县市。 2018年10月22日,入选2018年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创建名单。 2019年10月8日,入选2019年度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2019年度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县市、2019年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县市。 第二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
象山 (7张) 象山历史悠久。据塔山史前文化遗址出土文物考证,距今6000年前的 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于此生息繁衍。春秋时,象山为 越国鄞地。汉为鄞县、回浦(后改 章安)两县地。唐初分属 宁海及鄮县。唐神龙二年(706),象山立县,治彭姥村,因村北有山,“形似伏象”,故名象山,县以山名,属台州, 广德二年(764),改隶 明州(明代改称宁波)。
民国元年,南 田立县,治樊岙,同年4月,划象山东溪岭以南地入 南田县,遂迁治石浦。翌年取消划并,南田还治樊岙。1940年,撤南田县,另置三门县,南田为其辖地。
1949年7月8日,象山解放。10月成立县人民政府,属 宁波专区,1952年,南田从三门划归象山。1954年4月,象山改隶 舟山专区。1958年10月,宁海县并入象山,隶台州专区。1961年10月,复置宁海县,象山还治原境,回属宁波专区(后称地区)。1983年,宁波地、市合并,象山为宁波市属县。
解放初设4区、2镇、18乡,至1985年,全县辖5区5镇32乡。1992年5月,撤区扩镇并乡,全县辖13镇6乡。
2017年末,象山县下辖3个街道、10个镇和5个乡,共有49个社区居委会和490个行政村。县政府驻后堂街21号。
乡镇和街道 | 面积 | 户籍人口 | 社区数 | 行政村数 |
---|---|---|---|---|
丹东街道 | 47.79 | 64762 | 10 | 26 |
丹西街道 | 36.53 | 46080 | 8 | 29 |
爵溪街道 | 44.45 | 12522 | 3 | 6 |
石浦镇 | 136.87 | 80023 | 10 | 54 |
西周镇 | 163.90 | 46108 | 4 | 74 |
鹤浦镇 | 105.09 | 33792 | 4 | 34 |
贤庠镇 | 70.67 | 31389 | 2 | 28 |
墙头镇 | 87.12 | 21482 | 1 | 23 |
泗洲头镇 | 86.83 | 18205 | 1 | 21 |
定塘镇 | 67.83 | 34778 | 1 | 28 |
涂茨镇 | 71.05 | 21221 | 1 | 21 |
大徐镇 | 53.68 | 18663 | 1 | 24 |
新桥镇 | 102.01 | 28080 | 1 | 28 |
东陈乡 | 93.53 | 23522 | 1 | 20 |
晓塘乡 | 44.47 | 19024 | 0 | 19 |
黄避岙乡 | 48.84 | 13610 | 0 | 16 |
茅洋乡 | 48.30 | 14077 | 0 | 21 |
高塘岛乡 | 73.22 | 21634 | 1 | 18 |
象山县 | 1382.18 | 548970 | 49 | 490 |
本表格参考资料均来自象山县人民政府网 |
象山县
象山县介于北纬28°51′18〞-29°39′42〞、东经121°34′03〞-122°17′30〞之间。位于浙江省东部沿海中段,宁波市的东南部,在 象山港与 三门湾之间。其地理位置北临象山港,与 鄞州区、 奉化市隔港相望;东北遥对舟山市普陀区的 六横岛和宁波市北仑区的梅山岛;东濒大目洋;南接猫头洋,隔三门湾与 台州市的 三门县相峙;西连 宁海县,象山半岛自宁海县紫溪、 梅林至一市东延入海。象山处于象山半岛的东部,由象山半岛东部本土和沿海600多个岛礁组成,具有“三面环海,一线穿陆”的理特征。
象山位于浙东丘陵的沿海地区,山地面积为793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70%左右。县内大多是200米以下丘陵,坡度平缓,山岭起伏绵延。地形总体特征是丘多、山低、坡缓。
全县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天台山余脉自宁海县向东延伸至象山半岛,形成了县境西北部宁象交界处的最高部分。这些山峰,山体宏伟,峰峦迭起,主峰多在500米以上。其中东搬山由宁海县 茶山蜿蜒而来,群峰绵亘,主峰海拔810.8米,为本县第一高峰。其东南有牛料岗,海拔756米,是本县第二高峰。周围有海拔300-700米的山峰20余座。
山地一般高200—450米,分布较广,县内主要有爵溪山地、黄避岙山地、南乡山地等3片。
象山县境东西最大距离为70千米,南北最大距离为90千米。陆地总面积1175平方千米,其中半岛部分为995平方千米,岛礁部分为180平方千米。
象山的平原大多散布于沿海地区,这些平原多由海湾促淤成滩,经过人工围涂而成,称为 海积平原,主要分布在北部象山港、东部各海湾和南部三门湾。其特点是面积大、范围广,占象山平原的主导地位。其中南庄平原和定山平原面积最大,历有“上八万(亩)”、“下八万(亩)”之称。
此外,象山还有冲积平原,以 山前冲击扇为主要形态。因境内山势矮小,腹地短浅,所以面积不大,以丹城、 白石、九顷、 梅溪一带比较典型。
洪积平原以溪谷平原为主要形态,形状多为狭长,大多地处溪谷。
象山溪 河源短流促,独注入海。流域面积在20平方千米以上的水系有大塘港、南大河、淡港、西周港、下沈港、东塘河、樊岙港。其中大塘港水系位于定山平原,流域面积为134平方千米。干流大塘港原为三门湾内港,1975年堵口蓄淡成河,长18千米,平均宽500米。
象山县属于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无霜期长(年平均约248天,生长期为345天),光照充足(年平均气温为16—17℃),温和湿润,雨量丰沛(年平均降水量1400mm以上)。但台风活动频繁,常伴有狂风暴雨,水系源短流急,独注入海,工程调蓄性能弱,而且河网密度低,潜伏旱涝灾害隐患。全县多年平均降雨量1463毫米,多年平均水资源径流总量9.33亿立方米,降雨径流时空分布呈现自西北东南递减,集中在梅雨、台风期间,为双峰型。年际变化极度偏离均衡,变幅最大为2.83,以及工程地质、地形、淹没移民和经济条件的限制,导致水资源开发利用困难。
由于地形不同,县内西北部与东南部沿海地区在气温西北部比东南部石浦地区略高,年积温西北部超出6000℃;年降水量,即使在久旱年份,西北部山区都要超过东南部的石浦地区。
土壤种类
境内土壤有土类5个,亚类13个,土种52个。红壤类,分布在5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地区,面积69333.33公顷,占全县土地面积64%。黄壤类,主要分布在500米以下山脊岗背,面积293.33公顷,以西周镇为多。潮土类,主要分布沿海旱地门前涂、兵营塘、金星永安塘、高塘群英塘等,面积3266.67公顷,占全县土壤2.6%,母质为近代海相沉积,土层深厚。盐土类,曾受海潮浸淹,盐分重,大多是新围垦塘田,面积4866.67公顷。水稻土类,分布滨海平原和山谷溪畔,为县主要农耕土壤,面积30200公顷,约占土壤总面积29%。
山丘坡地
共72000公顷。宜农耕地7953.33公顷,主要分布在海拔250米以下,坡度平缓,土层较厚,水利条件好,宜粮食作物和水果、茶叶生长。宜林坡地50000公顷,主要分布丘陵和低山地。宜营造用材林坡地30666.67公顷,宜发展薪炭林坡地20000公顷,草坡地4666.67公顷,宜放牧牛羊。农林牧皆难以利用的近4667公顷。
沿海平原
相对高度<5米、坡度<3°平地46213.3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33.36%。小部分为陆相沉积小平原。大部分为历代由海涂围垦而成的沿海海相沉积平原,总面积31533.33公顷,主要有10块,分布于象山港、东部海湾、三门湾沿岸。
北部象山港沿海平原西周平原2950公顷,黄避岙平原200公顷,贤庠平原1450公顷,珠溪平原1600公顷,均主产水稻。
东部沿海平原南庄平原6300公顷,为县内最大海积平原,主要产粮区之一。钱仓平原850公顷,主产水稻。
南部三门湾沿海平原定山平原5800公顷,系海积平原,仅次于南庄平原,平均海拔3~5米,为县内主要产粮区之一及最大蔬菜基地和大豆产地。金星平原1400公顷,平均海拔3~5米,主产水稻,盛产棉花、柑橘。高塘平原1900公顷,系海积平原,平均海拔3~5米,主产水稻、棉花、柑橘。
沿海滩涂
有大小滩涂25处,沙滩(石滩)11处。滩涂面积20526.67公顷,宜围垦6526.67公顷。
建设用地城镇、乡村及工矿用地主要分布中心城区、石浦、西周、墙头、鹤浦、贤庠、定塘等地,总计面积11416.63公顷。
植物资源
木本植物91科、242属、479种,其中乔木215种,浙江七子花、福建柏、银杏、金钱柏、天竺桂、花榈木、浙江楠、天目木兰是国家保护植物,红木樨(丹桂)为象山历史上的特名贵花卉,宋人称之为“象山花”。草本植物以杂草为主,牧草、药材、花卉资源亦丰。
木本植物有89科262属594种(含4亚种46变种9变型21栽培种),其中裸子植物9科22属52种(含4变种9栽培种),被子植物80科240属542种(含4亚种42变种9变型12栽培种)。常见草本44科123属156种(含2亚种4变种),常见菌类植物12科15属17种,常见藻类植物28科34属37种。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有红豆杉、苏铁、华南苏铁、银杏、水杉、珙桐,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有福建柏、大叶榉树、鹅掌楸、樟、浙江楠、花榈木、红豆树、红椿、松茸、厚朴、金钱松、凹叶厚朴、喜树、浙江七子花。
动物资源
野生哺乳类约14科,鸟类约33科,爬行类约9科、40余种,两栖类约7科、10余种,以蛙类为主,昆虫类21目、122科、700多种。淡水鱼10科22属,海洋鱼类4纲、29目、152科、300属、442种。
野生哺乳类现15科31属38种,鸟类44科109属187种,爬行类1O科26属29种,两栖类4科5属9种,昆虫类63科171属197种。
象山县树为香樟、县花为丹桂(象山红木樨)、县果为象山柑橘。
水资源总量
全县水资源总量9.3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总量低于全省、全国20%左右,属水资源缺乏地区。西部径流区,面积163平方公里,年径流总量14354万立方米。中部径流区,面积222平方公里,年径流总量18122万立方米。南部径流区,面积389平方公里,年径流总量28609万立方米。北部径流区,面积248平方公里,年径流总量19050万立方米。海岛径流区,面积154平方公里,年径流总量7647万立方米。
河道
全县河道总长度710公里,河网密度0.61公里/每平方公里。大塘港,流域面积134平方公里,河长18公里。南大河,流域面积82.17平方公里,河长7.8公里。淡港,流域面积52.5平方公里,河长5.5公里。白墩港,流域面积49.91平方公里,河长7.8公里。下沈港,流域面积40平方公里,河长4.2公里。鹤浦大河,流域面积41.3平方公里,河长5公里。大长溪,流域面积32平方公里,河长3公里。
水库
总蓄水量1.37亿立方米。库容100万立方米以上水库20座,其中500万立方米以上6座,1000万立方米以上4座。大塘港水库总库容3135万立方米,溪口水库总库容1250万立方米,仓岙水库总库容1065万立方米,隔溪张水库总库容1050万立方米。
境内有锌、铜、铁、磁铁、褐铁、白钨、铝9个金属矿种,储量不丰。非金属矿有氟石、火山玻璃岩、粘土、石英砂、晶簇石英砂等,矿点23处。花岗岩储量丰富。
水产
象山紧靠大目洋、猫头洋、渔山三大渔场,发展渔业条件优越,系渔业大县。主要水产资源有黄鱼、带鱼、乌贼、鲳鱼、龙头鱼、鳓鱼、虾、蟹、石斑鱼、海鳗、海带、紫菜、泥螺等。
海水化学
每年各有两次盐度升降,5~6月间梅雨,降;9~11月间长江水南下,降;6月后,台湾暖流上,升;11月后海水垂直混合强烈,升。象山港海域,夏季盐度最高为28.13‰,三门湾海域为25.14‰,大目洋为26.5‰~30.8‰。
海盐
象山制盐历史悠久,唐时就利用海水煮盐,北宋设玉泉盐场。新中国成立后,围塘兴建白岩山盐场、大徐盐场、新桥盐场、旦门盐场、昌国盐场和花岙盐场等六大盐场,目前有盐田生产面积978.87公顷。年产量平均6万吨左右,质量名列省市前茅。
潮汐能
潮差冬小夏大,潮位冬低夏高,潮差一般在3米以上。东部浅海,潮流明显呈旋转流,流速存在季节性差异,表层流速最大138厘米/秒。象山港潮流,呈往复流,港口平均100厘米/秒,最大184厘米/秒。石浦港潮流,呈往复流,口门最大流速300厘米/秒。
宋乾道(1165-1173)年间,始有记载,凡12304户、32962口。
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为11583户、44470口。万历三十年(1602),减至3802户、13138口,平均每年减160人,概为逃避赋役,漏报、脱报所致。
顺治元年(1644)为18665丁,雍正元年(1723)减至17761丁,同治七年(1868),增至211955人。
民国24年(1935),全县54206户、213498人,其中男119332人、女94166人。后因战乱及灾害频至,人口又减。民国36年(1947)仅48764户、203271人,其中男109155人、女94116人。12年间减5521户、10227人,年均减460户、852人。
解放后,人口迭有变动。1953年至1959年为第一个生育高峰期,年均出生率34.75‰,死亡率7.64‰,自然增长率27.11‰,递增率21.2‰。1960年后,经济暂时困难,人口增长暂缓。次年出生率23.82‰,死亡率7.53‰,自然增长率16.29‰。又因精简下放,户口变动较大,人口变动率达15.9‰。
1962年至1966年为第二个生育高峰期,年均出生率36.8‰,死亡率8.15‰,自然增长率28.65‰。
1972年后,逐步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至1980年,年均出生率18.77‰,死亡率5.94‰,自然增长率12.82‰。其后人口增长渐趋稳定。1982年,全县130166户、475720人。1984年达136619户、488031人,出生率15.67‰,死亡率5.44‰,自然增长率10.23‰,为象山县历史上最低一年。
1985年,全县实有153379户、496838人。
2013年,象山县人口数量为52.74万人。
截至2018年10月15日,象山县人口数量为54.897万人。
古时居民为于越族。秦统一后,历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立县,居民同化为汉族。截止2010年汉族依然是绝对主体,其他有蒙、回、满、苗、藏、瑶、畲、朝鲜等少数民族人口20多个。
2017年,全县生产总值498.9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5%。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73.16亿元,增长2.7%;第二产业增加值222.66亿元,增长5.5%,其中工业增加值169.53亿元,增长7.8%;第三产业增加值203.09亿元,增长9.1%。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5.1:44.4:40.5,调整为14.7:44.6:40.7。人均生产总值90640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为9917美元),比上年增加9873元。
建县前,象山已有百作工匠活动。后传统行业有造船、晒盐、泥石、木竹、棕棉、纺织、砖瓦、陶瓷、造纸、铁锡等。
改革开放以后,象山工业始终站在前列,充当着象山经济发展的火车头。随着工业经济的迅速发展,成熟而完整的产业体系逐步建立,形成了“针织、汽配、水产食品加工、输变电、装备制造及关键机械基础件”等五大传统优势产业。21世纪以来,象山工业在一轮临港重工业的建设热潮中实现了华丽转身,以船舶修造为代表的临港重工业强势崛起,扭转了我县轻工业为主的局面,工业重型化趋势日趋明显。软件产业、光伏产业等新兴高科技产业的兴起,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加速融合,又为象山工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2017年,工业生产总值169.53亿元。
宋代,县有田地山共131920亩。元代增至476221亩。其中田地189052亩。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有田139715亩,地126365亩。清雍正时(1723一1735),田亩数基本相若。民国24年(1935),全县耕地(含南田县)279984亩。作物以水稻、麦、番薯等粮食为主,经济作物有棉花、芒麻、蚕桑。
1953年,农业产值从1949年的2516万元增至3321万元,增长32%。是年,县设农林科。1956年设农业局。农业合作化后,开展治山、治水、改士和兴修水利,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推广良种,使用农械农药,改单熟制为多熟制,应用系列配套增产技术。1978年农业产值达6850万元,比1949年增1.7倍。
至1985年4月,全县有各种专业户17000余户,各种经济联合体2500个,专业村71个。是年,粮食亩产668.6公斤,总产20.68万吨,农业产值9276万元,分别比1978年增长23%和35.43%。农民人均收入488元,比1978年增长近4倍,7年间年平均递增21.8%。
至2012年,全县农林牧渔业产值98.29亿元,其中,种植业产值18.6亿元,畜牧业产值8.6亿元,渔业产值69.5亿元。
2012年农作物播种面积46.8万亩,粮食播种面积26.19万亩,产量10.45万吨,水果总面积18.73万亩。
至2017年,全县农林牧渔业产值121.15亿元,其中种植业产值21.36亿元,畜牧业产值6.20亿元,渔业产值89.37亿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385元。2017年粮食物播种面积20.51万亩,产量9.54万吨,水果总面积16.73万亩,产量19.6万吨。全县形成了白鹅、柑橘、梭子蟹、南美白对虾、杨梅、大黄鱼、外销蔬菜、紫菜“7+1”农业龙型特色产业,种养殖面积达36.65万亩。
柑橘是象山的县果,栽培历史悠久,全县柑橘栽培面积10.6万亩,形成了以“大分”“上野”等品种为主导,以“红美人”“春香”等杂柑为代表的优质、高效、精品柑橘生产体系,2017年“红美人”均价达60元/公斤,橘农亩收入5-10万元,是普通柑橘效益的10倍以上。象山是浙东白鹅主产区,全年饲养量80万羽,种鹅存栏25.4万羽,年产值1.36亿元,2014年浙东白鹅列入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目前象山是全国浙东白鹅最大的种苗输出基地。
全县大力发展高效、优质、精品、生态、安全农业,打造现代农业“两区”升级版,累计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64个、面积10.13万亩,实施标准化提升项目27个、面积6.4万亩,现代农业园区项目36个、3.4万亩。实施农业地方标准25项,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和模式图38种,标准模式图入户率达100%,农业标准化生产程度达64%。创建市级以上标准化示范区89个,农业部水产生态健康养殖示范场16家,市级初级水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场1家。
打造“象山柑橘”“象山梭子蟹”区域公用品牌,累计拥有市以上名牌、名牌农产品、知名商标59个,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7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个、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1个,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2个。拥有“三品一标”生产主体196家,无公害农产品192个,绿色食品57个,有机食品3个,认证面积36万亩,主要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比率达60%以上。农(水)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连续5年保持98%以上。
荣誉:
2014年,第二批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
2015年,省级农业社会化服务示范县
2015年,省农村集体“三资”管理规范化县
2015年,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
2016年,第三批全国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示范县
2016年,浙江省森林城市
2016年,第一批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县
2017年,第四批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县
唐时,已有“贾贩往返于石浦东门岛”的记载。
宋代,县城有弦歌市。
明嘉靖年间,弦歌市以农历一、六为市日。其后,白石、下沈、昌国卫、爵溪、三角域相继开市。
清乾隆时,墙头、南堡、溪口、泪洲头等离城较远处,亦“就其地相贸易”。
清道光间,叉开三叉路、新桥、田洋湖、西山下、涂茨等市,各市皆“逢日开市,百货俱集”。
清末民初,商路渐开,市肆益增。县城及石浦、爵溪、西周、鹤浦等地均有“较大店铺”,除“坐贾”外,尚有“行商”流动于城乡及县内外之间。主要经营粮棉麻、畜禽、鲜咸鱼、竹术柴炭以及瓜果特产。
民国15年(1926)前后,全县有集市53个,其中西周、爵溪、昌国卫、盐仓前、石浦每日早市。同时,有商业船埠33处,出运物产主要有薯丝、糯谷、棉花、芒麻、猪牛羊、鸡鸭鹅、木石竹柴及桃李、杨梅、西瓜等。北达上海、南通,南至台州、福建。与宁波、定海通航贸易,更为频繁。
民国25年,城乡商号增至588家,其中南田112家。是年,政府倡导兴办“合作社”,由个人人股,以“特产建社”,先后在范家山、丹城、石浦、东门岛、延昌等地建立经营范围不同的合作社5个,社员216人,股金1029元。以后发展至30个,解放前夕解体。
民国27年,丹城、石浦两地商号曾集资分建交易公店,统一办理商品采购、运输事宜。石浦区亦办起粮食交易公店。不久皆因营业不振,先后解散。
翌年,运销外地的大宗物产有薯丝、毛竹、鲜鱼、鱼查及牲畜。其中薯丝运部县、定海约50万担,毛竹运定海、镇海、上海约1000万斤,鲜鱼运温、台、国约30万担,黄鱼拳运杭州、绍兴约3.3万担,牲畜运郭县、奉化,约值5000元。
民国29年,各商号按行业组建“同业公会”。丹城有商业公会7个、85户,石浦有10个、139户。石浦、丹城沦陷后,市面冷落,至抗战胜利方逐渐复苏。
民国35年,城乡商号增至727家,其中丹城103家、石浦400余家。石浦另有渔业货钱100余处,摊贩500余人。
民国37年,全县已登记之商店895家,资本1800万元。但多属“小本经营”,无大贾巨商。加之连年战乱,通货膨胀,匪害严重,至解放时,多数处于风雨飘摇中。
1950年,全县社会商品零售额仅577万元。同年6月,成立县供销合作总社,各地亦分建基层供销社,经营农村商品购销业务。10月,宁波专署水产科在石浦建鱼市场,议订鱼价,并经营部分水产品。年底,粮食划归中粮公司经营。
1951年12月,始建国营商业。
1953年,农、渔业生产资料由国家全面管理,实行计划供应。粮食实行统购统销,全部由国家统一经营。1954年,县供销总社改称供销合作社。国营。水产品亦由国家控制价格,收购经营。是年,全县各类商业(包括商业、粮食、水产、物资等系统)、农副产品收购总值达855万元,比1952年增长285%;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261.7万元,亦增长43%。
1953年11月,对私营商业改造后,各类商业(包括饮食、服务业)均有一定发展。
1957年,农副产品收购总值达1197万元,比上年增长31.4%;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893.6万元,比上年增长队6.2%。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城乡合作商业纷纷“过渡”到国营,或划入公社供销部,1961年,国民经济调整,恢复合作商店13个、合作小组15个。但经营范围仍窄,自8月至年底,营业额仅39万元。其后,城乡国营、供销、合作商业以及粮食、水产、物资系统队伍及购销业务基本稳定。至1965年,网点818个,全年农副产品收购总值1723万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2844.9万元。
“文革”期间,生产长期停滞,市场商品紧缺,购销两疲。1966年至1976年,全县农副产品收购总值从2401万元减至2197万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虽从3358.4万元增至6498.8万元,新增部分大多是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商品经济蓬勃发展,流通渠道灵活增多。
2012年,象山县合同利用外资1.3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6563万美元、内资14.2亿元,对外贸易恢复性增长,实现进出口总额17.5亿美元,增长27.1%。
2017年,象山县合同利用外资1.9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4073万美元、内资60亿元,对外贸易恢复性增长,实现进出口总额28.24亿美元,增长17.1%。浙商回归利用资金33亿元。完成外贸进出口191.5亿元,增长20.4%,其中出口179亿元,增长18.9%,增长率位居全市第三,进口12.5亿元,增长48.9%。完成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4.8亿美元,总量继续位居全市第一;核准中方投资额1.8亿美元;实际中方投资额3448.65万美元。
招商引资:2018年1-9月份,全县完成实际利用外资1.2美元,同比增长19.3%;市外内资64亿元,同比增长94%;浙商回归利用资金45.8亿元,同比增长73.8%。其中,市外内资与浙商回归利用资金完成率已连续四个月位居全市第一。
对外贸易:2018年1-8月份,全县完成外贸进出口85.8亿元,同比下降5%。其中出口76.8亿元,同比下降8.2%;进口9亿元,同比增长34.7%。
外经合作:1-8月份全县完成境外承包工程营业额3亿美元,同比下降15.1%,总量继续保持全市第一;核准中方投资额8997万美元,同比增长106.2%;实际中方投资额5801.9万美元,同比增长829.8%。
交通建设:截至2017年年底,全县拥有公路里程1389.499公里,公路网密度达100.2公里/百平方公里。其中,国道公路2条(象山港大桥、G527),28.208公里;省道公路3条(茅石线、盛宁线、象西线),129.199公里;县道公路16条,267.411公里;乡道公路38条,191.746公里;专用公路4条,13.827公里;村道公路620条,759.108公里。高速公路21.705公里,一级公路120.603公里,二级公路25.044公里,三级公路376.35公里,四级公路845.797公里。桥梁296座,总计23.773公里,隧道49座,总计20.707公里。
交通运营:截至2017年年底,客货运方面:全县客运企业4家,客运车辆166辆,班线46条;货运企业16家,货运车辆1342辆。
驾培方面:全县驾校共4家,教练车274辆,驾培教练人员446名;
公共交通方面:全县城乡公交现有车辆运营430辆(其中新能源15辆),运营线路207条(主线27条、支线15条、区间线165条),运营线路总长度达3023.44公里;丹城城区公交车辆191辆(其中新能源40辆),运营线路32 条(主线22条、支线10条),运营线路总长度333.3公里;石浦城区公交车辆70辆,运营线路10条,运营线路总长度96公里;
出租车方面:全县出租车企业4家,出租车249辆。另外,个体经营户拥有3辆营运出租车。
维修方面:全县共有维修经营业户248家,其中一类维修13家,二类维修37家,三类维修198家。
渡轮:“石鹤汽渡(前往鹤浦等南部岛屿)、石浦渔港码头(前往檀头山岛和渔山岛以及环港游)
岛屿通道:桥梁296座,总计23.773公里,隧道49座,总计20.707公里。其中,三门口跨海大桥(前往高塘岛)、蜊门港大桥(高塘前往鹤浦)、铜瓦门大桥(前往东门岛)。
港口:以西周、贤庠为重点的象山港,临港工业相配套的公用码头。
石浦港集临港工业、海洋运输、旅游开发、渔用交易于一体的综合性港口。
县委书记 | 叶剑鸣 |
人大主任 | 金红旗 |
县长 | 黄焕利 |
县政协主席 | 俞骏 |
县委常委、常委副县长 | 陈兴立 |
县委常委、县政府党组成员 | 干维岳 |
副县长 | 王化义 |
副县长 | 华弼天 |
副县长 | 聂晓东 |
副县长 | 周坚栋 |
副县长 | 石坚定 |
副县长 | 宣业靖 |
副县长 | 钮晶莹 |
副县长 | 穆锦斌 |
本表格参考资料均来自象山县人民政府网 |
人民政府办公室 | 科技局 | 审计局 |
财政局 | 国资局 | 税务局 |
民宗局 | 审管办 | 公共资源交管办 |
机关事务局 | 象山海关 | 象山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
象山海事处 | 教育局 | 文广新闻出版局(体育局) |
卫生计生局 | 广播电视台 | 象山新闻中心 |
文联 | 公安局 | 人民法院 |
人民检察院 | 司法局 | 发改局 |
统计局 | 人力社保局 | 住建局 |
建管局 | 环保局 | 规划管理中心 |
综合行政执法局 | 交通运输局 | 港航局 |
高速公路指挥部 | 大目湾开发管委会 | 住房公积金中心 |
房屋征收办 | 经信局 | 商务局 |
招商局 | 市场监管局 | 安监局 |
旅委 | 宁波象保合作区管委会 | 浙台经贸合作区管委会 |
象山经济开发区管委会 | 宁波影视文化产业区管委会 | 石浦渔港旅游开发管委会 |
水产城管委会 | 科创中心 | 国网浙江象山县供电有限公司 |
烟草专卖局 | 盐务管理局 | 电信局 |
农办 | 民政局 | 农林局 |
水利局 | 国土资源局 | 海洋与渔业局 |
农机局 | 供销联社 | 东海湾开发建设管理中心 |
气象局 | 水务集团 | 城投集团 |
交通集团 | 旅游集团 | 工投集团 |
文体
民国20年(1931)4月,成立县民众教育馆,原通俗演讲所、图书馆并入,馆址设学宫。开展民众教育、文体活动、图书阅览、壁报展览等。
民国23年,石浦设民众教育馆,两年后,因馆长离职自行解散。
民国25年,在石浦成立省立宁波民众教育馆,开展义务教育、抗日宣传等活动。
民国31年,县城沦陷,县民众教育馆停办,胜利后恢复。
1950年9月成立象山县人民文化馆。
1961年10月,成立县电影管理站,专管电影放映业务。
1964年,建区、镇公社民办公助文化站4个。“文革”中停止活动。
1976年,鉴于公社、村电影放映队增加,区设电影管理分站。
1977年始,区(镇)乡文化站相继重建。
1980年7月,改县电影管理站为电影发行放映公司。
1984年,县文化广播电视局成立,统管各文化单位,设文学、美术、摄影、音乐、舞蹈、戏剧等专职辅导员,区(镇)、乡文化站42个全部建立。
1986年,象山举办了首届元宵灯会灯展活动。
1992年象山代表团一曲器乐演奏《渔港春潮》荣获宁波市第二届音舞节器乐演奏一等奖。丹城、岳浦、爵溪、泗洲头、黄避岙等乡镇及丹城第三小学、县实验小学都成立了民乐队,其中丹城、石浦两镇民乐队被吸收为省民族管弦学会团体会员。
1996-2001年,举办了金秋文化活动周、“庆香港回归”文艺大巡游、“迎澳门回归”文艺晚会、乡镇文艺大会演、庆建党80周年的千人歌咏大赛、宁波市国画、书法献礼精品展暨半岛书画论坛和浙江“模特新秀大赛”等活动,尤其是1998年开办第一届中国开渔节。
2005年, 象山影视城建立。
2006年2月,象山荣膺省文化先进县称号。
2007年11月,广场舞《象山渔鼓》荣获全国群星奖表演奖。
2008年11月,文化部在象山召开全国非遗普查现场会。
2010年6月,文化部正式批准象山县设立国家级海洋渔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成为国内唯一以海洋渔文化为保护核心的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2013年2月,文化部正式发文同意实施《海洋渔文化(象山)生态保护实验区总体规划》。
2012年3月,象山县被省文化厅确定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综合试点县。
2012年5月-7月,小白礁一号沉船遗址发掘。
2016年,在首届中国考古学大会上,渔山“小白礁Ⅰ号”水下考古发掘项目荣获“田野考古奖”。
2013年5月,塔山遗址、花岙岛兵营遗址、浙东沿海灯塔(北渔山灯塔、东门灯塔)等获评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象山县国保单位实现零的突破。
2013年10月20日,象山本土曲艺唱新闻《长年葱》摘得“群星奖”(曲艺类)。
2013年,历经三年努力,圆满完成了1881艘广播电视进渔船工程。
2015年2月12日,象山县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综合性美展——“半岛风”象山县绘画作品大展在宁波美术馆举行。
2015年12月27日,象山县博物馆开馆。
2016年6月14日~16日,2016中日韩徐福文化象山研讨会举行。
2016年9月15日,中国渔业协会渔文化分会落户象山。
2016年12月25日至2018年2月14日,举办首届文化艺术节。
2017年6月28日-7月4日,象山县人民政府与国家图书馆联合主办“潮起东海·渔韵象山——国家级海洋渔文化(象山)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成果展”。
2017年9月,中国·浙江海洋运动中心(亚帆中心)落户象山松兰山区域,11月被确定为第19届亚运会帆船帆板比赛场地。
2018年6月2日-3日,2018年宁波市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活动“阿拉非遗汇”暨象山县首个海洋渔文化保护日活动在象山县人民广场举行。
截至2018年,象山先后被评为国家级海洋渔文化(象山)生态保护实验区、中国渔文化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象山竹根雕)、浙江省文化先进县、浙江省体育强县、浙江文化名城、省非遗保护综合试点县、省非遗保护先进单位、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象山农民画)等,石浦镇被列为首批全国历史文化名镇,连续举办二十一届的中国开渔节成为全国十大民俗节庆。
卫生
卫生事业有记载的历史虽可追溯到明宣德二年(1427),但发展十分缓慢。
1949年,全县只有卫生所1家,工作人员10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7人),病床20张,再加上私人开业行医的68人,无专业卫生防疫机构和人员,平均每万人口医务人员只有2.74人,病床0.81张。绝大多数农村地区除少数零星的中医人员中药店外,医疗机构几乎处于空白状态。
1950年3月,县人民政府接管了卫生院,并把它改称为象山县人民政府卫生院。
至1956年,共有公立医疗卫生机构24个,其中县级医院1家,公社医院(卫生院)21家,防疫站1家,妇保院1家。有卫生工作人员158人,床位32张。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卫生事业经费由1956年的1.29万元,提高到1965年的10.57万元,医疗卫生机构由1956年的24个增加到46个,床位数由32张增加到246张,人员由158人增加到434人。
1965年象山县、社、队三级农村医疗卫生网初步形成。
到1976年,卫生事业经费由1966年的21.6万元,增加到43.36万元,共有医疗机构49个,其中县级医院2家,公社医院44家,镇医院2家,防疫站1家,床位数460张,卫生工作人员605人,其中卫技人员536人。
1980——1999年,共建造医疗卫生用房74446平方米,其中业务用房41966平方米,生活用房26454平方米,其他用房6026平方米。19所镇乡卫生院装备了X光机。全县病床数达832张,工作人员达1505名,其中卫技人员1250名。
2000年7月18日中医院新住院大楼的落成
2002年6月,象山县里把原卫生防疫站分设为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县卫生监督所,下设城区、城郊、石浦、西周、定山、东郊6个分所,拥有2000多平方米的办公用房及其他监督执法设施。
2003年,成立了象山县重大医疗纠纷处置领导小组。
2003年6月28日占地180亩、建筑面积达51733平方米的县第一人民医院迁建运行。
2004年,全县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2005年4月,象山县120急救系统正式启动运行,分别在县第一人民医院和台胞医院成立了宁波市急救中心象山第一、二分中心
2006年,确定每年每人8元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公共卫生服务经费。
至2008年2月,全县共有各级医疗卫生机构313家,实际拥有床位1210张,是1949年的60.5倍,并拥有螺旋CT、1.5T核磁共振(MRI)、血管减影X光线机等一批先进医疗设备。象山卫技人员数达1737名(正高26名,副高142名,中级590名)
2009年8月13日,县红十字会由县卫生局管理的非常设机构改为单独设置机构,列入群团机关、使用事业编制。12月28日,县第三人民医院(前身为县爱心医院)迁建工程奠基仪式隆重举行。
2010年10月25日,在全县66家基层医疗单位中启动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是年,制定《象山县农村妇女“两癌”检查项目实施方案》,启动实施“两癌”(乳腺癌、宫颈癌)筛查工作。
2011年5月23-25日,浙江省三级乙等综合医院评审组对县第一人民医院创建省三级乙等综合医院工作进行评审。11月29日,石浦镇通过省级卫生镇考核验收。
2012年1月16日,浙江省卫生厅下发第2号文件,评定县第一人民医院为三级乙等综合性医院。6月14日,县红十字台胞医院迁建工程(一期)正式动工。工程位于石浦镇栖霞路和凤栖路交叉口东北角,占地100亩。6月25日,获浙江省卫生厅2012年147号文件批复,县第一人民医院增挂“宁波市第四医院”。6月28日,县第一人民医院、红十字台胞医院、中医医院和第三人民医院四家县级医院启动以破除“以药养医”为核心的综合改革。
2013年2月14日,县第一人民医院通过国家医疗卫生机构联合委员会JCI国际医院认证。8月28日,县红十字台胞医院创建二级甲等医院通过验收。12月29日,我县被全国爱卫会命名为“国家卫生县城”。
2014年9月18日,县编委象编〔2014〕25号文件同意设立“象山县老年医院”,挂“象山县丹东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牌子。12月31日,中共宁波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印发《象山县人民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方案》(甬党办〔2014〕121号),组建县卫生和计划生育局,将县卫生局除用工单位职业卫生监督检查等相关职责以外的职责、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局的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的职责,整合划入县卫生和计划生育局。
2015年10月8日-9日,县卫生和计划生育局从塔山路39号(部分科室在新华路228号)搬迁至南部商务楼1号楼7层-9层。是年,在总结试点工作基础上,全面推行以社区居民与全科医生签约服务为载体的家庭医生制服务。
2016年1月1日,全县统一启动一孩、两孩生育登记服务工作。11月,经专家组评审考检验收,本县成功创建成为省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11月23日,根据《关于加强象山县院前急救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象政办发〔2015〕174号)于2015年10月依法设立县急救站,11月23日正式独立运行。
2017年5月16-18日,象山县作为样本地区之一代表浙江参加全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考核,总成绩在全国排名第二。
2018年6月22日,县委、县政府印发《健康象山2030行动细要》,“健康象山”建设全面启动。
截至2017年,全县共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299家,其中县级医院6家、公共卫生机构7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家、乡镇卫生院15家、社区卫生服务站33家、村卫生室155家、民营医院9家、个体诊所72家。全县拥有床位2243张,每千人口拥有床位4.15张,其中民营医院630张。系统内共有执业(助理)医师数和注册护士数分别为1883人和1662人,千人执业(助理 )医师数和注册护士数分别为3.49和3.08人。2017年县级医院总收入11.3亿元,同比增长21.62%,其中医疗收入9.3亿元,同比增长12.42%。总支出为11.8亿元, 同比增长16.44%。2017年县域门诊量453.7万人次,同比增长9.16% ;住院5.6万人次,同比增长7.89%。2017年基层医疗机构门急诊217.1万人次,同比增长9.83%,基层门急诊人次占比提升至47.8%。
唐武宗会昌六年(846)象山始建县学(儒学)。为今宁波市境内最早之县学,王关撰《始建学校碑》。
唐宣宗大中四年(850)正于蓬莱观右创蓬莱书院。
南宋宁宗嘉定十一年(1218)于栖霞观东建丹山书院。
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居民50家为一社,择社长以教耕桑,称社学。
明初,延请生员中有学行者训民子弟,正月开学,腊月止。成化间(1465-1487)有社学24处。
明万历三十年(1602)在儒学南,建聚奎书院。
清康熙六十年(1721)在学宫东建书院,仍名丹山书院,道光间改名蒙养书院。
清乾隆十八年(1753)于蓬莱书院原址筑缨水书院,至道光间更名缨溪书院。
清道光八年(1828)邑人于石浦所城北建崇德义塾。
清咸丰二年(1852)里人输资于南乡新塘建凤阳义塾。
清同治十三年(1874)改崇德义塾为金山书院,至光绪三十二年改为敬业完全小学。
清光绪二年(1876)于城西严氏地筑书院,亦名丹山书院。
清光绪八年(1882)里人创建珠山书院于着衣亭魁照墩,至光绪三十三年,改为珠山完全小学。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以象协右营都司废署为养正书院。至光绪三十一年,改为公立正谊高级小学。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十一月,清政府设学务大臣,翌年颁《奏定学堂章程》。丹山书院改为县立完全小学堂,缨溪书院改为公立始达高等小学堂。至三十二年,始达小学改为私立。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正月七日,县劝学所借县立小学(丹山书院)开办师范传习所,传授诸塾师以科学知识,二月,毕业。此后继任于每年同时连续三年均办此传习所。
清宣统三年(1911),有小学堂18所。
民国元年,昌国卫体仁会同仁创办体仁女子初级小学,石浦基督教循道公会开办私立斐迪小学。其后,儒雅洋何旭蕉创办广志女校(四年后停办)。
民国4年,丹城天主教堂开办私立崇德小学。
民国9年,傅规清筹办县立女子完全小学,免费劝导女子就读。
民国10年,县有小学79所。
民国18年,增至120所,其中公立89所、私立31所,学生5246人。
民国27年(1938)3月,墙头欧氏办“私立立三战时初中学生补习学校”。
民国28年6月,东陈假鉴池公祠创办“厚生职业补习学校”,招收因战事辍学回乡之初、高中学生入学,不久改为立三分校。
民国28年,有高小14所、初小110所、短期小学38所,学生11961人。
民国29年,乡镇办完小,称乡(镇)中心国民学校;村办初小,称保国民学校,立三分校并入“立三”。次年,日军入侵,迂至着衣亭珠山庙。抗战期间,完小减至11所,初小减至95所,学生8750人。
民国31年,建“定象两县联立战时初中学生补习学校”,校址设于宁海和平番普福寺。
民国32年5月,省教育厅批准立三补校为县私立立三初级中学。
民国33年12月,批准定象联中为象山县立初级中学。
民国34年,政府实行“强迫教育”,但学龄儿童入学率仅40.7%。
民国37年,有乡(镇)中心国民学校26所、保国民学校193所、私立小学12所,学生12107人。
民国37年,象山县立初级中学、县私立立三初级中学两校有学生510人。
民国38年,办“树人中学”,不久停办。
1949年,小学减至192所、285班,学生8170人,入学率20%,政府接管两所初中。
解放后,小学得以恢复和发展,1952年,国家接管全县小学,区办区校,小学增至325所,学生21081人。
1952年12月,立三转为公办,改称县第二初级中学。
1953年,经整顿巩固,缩减96所。
1956年,县第一初中增设高中部,改称象山中学,第二初中改为第一初中。珠溪、儒雅洋、东溪三小学附设初中班,分别定名为第二、第三、第四初中。
1957年,石浦以原斐迪小学为校舍建立民办跃进初级中学,招生112人。
1958年秋,西周、贤库、南庄、寇塘、鹤浦开办初中,依次以第五、第六、第七、第八、第九命名。是年,全县有高、初中学生2111人。宁、象合治期间,撤销南庄、贤摩、西周三所初中。
1958年,村校转民办,民办小学增至243所,公办降至68所。
1960年,石浦、珠溪二所初中增设高中部,并新办民主、新兴二所初中。宁、象分县后,调整中学布局,撤销石中、珠中高中部和民主、新兴三所初中。1966年,跃进初中更名为“鲁迅中学”(1968年并入石浦初中)。学生减至1888人,其中高中生261人。
1961年重行调整,公办小学恢复至279所,民办减至26所。
1964年,贯彻“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方针,兴办耕读小学351所,次年增至703所,学生25647人。全县小学达885所,学生58790人,入学率为89.6%。
“文革”开始,耕读小学大部停办,少数转民办,各中学“停课闹革命”。
1968年,“工人宣传队”、“贫下中农宣传队”进驻学校。
1969年,除城镇10所小学外,农村小学悉数下放大队,实行“民办公助”,教师“回队任教”。至1972年恢复公办。
1969年后,在“初中不出社”口号下盲目发展,至1970年,中学多达74所。1976年,有小学573所,学生66763人。1976年复减至47所,另有66所小学附设初中,学生达23325人。
1979年后,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方针,纠正“文革”间盲目发展现象,六年间先后撤并小学180所。
1980年,完中缩并为9所,初中31所。1981年,增办丹城中学。1983年后,推行中等教育结构改革,6所中学附设职业教育班。
1985年2月,丹城第二中学建成。是年,全县完中9所,初中32所,共395班(其中高中56班),学生20656人(其中高中生2946人),全县小学393所,1384班,45778名学生,入学率达98.2%。
1988年,象山县成立成人教育办公室。办乡镇成人教育中心学校21所,丹城开设培训中心和职工学校10个。象山县聋哑学校成立。
1989年,普高由9所减至5所。全县小学毕业生升初中比例由1985年的72.4%提高到1988年的81.6%,初中毕业生升高中比例由1985年的31.8%降至1988年的21.8%。 “象山县第一中学”复名为“象山中学”,是年起,停止招收初中学生,改为高级中学。
1993年 12月全县乡镇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全县小学初中学生一律免收学费。
1996年,象山中学迁入东谷湖路东、郭靖南路北的新校舍,象山中学原校舍创办象山县第三中学。
1998年,开始筹建宁波滨海学校,新建九年一贯制文峰学校,同年九月两校开学,时任浙江省委书记李泽民为文峰学校题写校名。
2000年,开始筹划建设象山县教育园区。
2003年,撤并高塘岛乡初级中学和高塘岛乡中心小学,建立象山县高塘学校,2003年秋开始运行。
2005年象山县顺利通过浙江省教育强县评估验收。
2006年合并象山县南庄初级中学、象山县南庄中心小学,建立象山县城南学校,城南学校实行九年一贯制办学模式,2006年秋季开始运行。
2007年决定组建文峰教育集团,由文峰学校、林海学校、城南学校、爵溪学校组成,集团内部实行人、财、物、教学等方面的统一管理,文峰教育集团为县教育局直属事业单位。
2009年同意将新桥镇初级中学、新桥镇东溪初级中学和新桥镇中心小学合并,组建成立九年一贯制象山县新桥学校,办学性质为国有公办,学校的管理体质为镇属学校。
2017 年1 月 18 日 宁波大红鹰学院与象山县政府签约,合作共建象山影视学院。这所影视学院位于大目湾新城中心区,总用地面积 350 亩,总投资 10 亿元。
截止2017年12月,全县有幼儿园88所,早教中心1个;教育行政工作主要由教育局管理的学校81所,其中,小学28所(社会职业学校因校舍收回停办),较去年减少一所;初中10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3所;高级中学、完全中学、职业学校各3所,特殊教育学校、素质教育实践学校各1所;宁波广播电视大学象山分校、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学校)、县成人教育中心.县社区学院各1所,镇级社区学院2所、乡镇成人学校14所。在幼儿园注册的幼儿及婴儿19853人,全县中小学与职业学校学生62725人,成人高校学员2811人。学前3年入园率99.70%。九年制义务教育学龄人口入学率、完成率100.0%(个别正常儿童病休),“三残”儿童少年入学率、完成率各为99.1%。完成9年义务教育后的学生升入高中段学校的比例98.81%,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比例为50.28:49.72。2017年教育完成率99.25%。
象山影视城,坐落于浙江象山县大塘港生态旅游区,以灵岩山为大背景,结合了当地的山、岩、洞、水、林等自然景观,该影视城总投资1.2亿元,占地面积1091亩,主要由大门广场区、村街作坊区、墓府山洞区、庄园湖塘区、店铺城宅区等五大景点区域组成,集影视文化与旅游休闲于一体。
中国渔村坐落在中国四大群众渔港之一的石浦港畔,集全国渔区文化、生活风情于一体的休闲度假区,由渔文化民俗街、皇城沙滩、旅居结合的欧美风情小镇,以及石浦渔港、石浦古街、檀头山、渔山岛、渔人码头等组成。
石浦是个有600余年的渔港古城,位于长三角经济中心区的南翼,浙江中部沿海,宁波市象山县南部的石浦港畔,依山面港,陆地总面积119.5平方公里,其中沿海岛礁176个。石浦渔港古城的主街,空间封闭连续,台阶高低曲折,封火墙沿巷跨街,层层递进。集江南古镇的古朴灵秀和山城渔港的蜿蜒多变于一体。
松兰山滨海旅游度假区就以大海、沙滩为主的景区。
东谷湖位丹城东首,梅溪塔山西麓,北倚同家山脉,青山、亭阁、塔影倒映东谷湖中,湖面掠过阵阵飞雁,景区入口建仿明清门楼,黛瓦粉墙、翘檐飞角。登临高近百米的塔山,文峰塔矗立其上,塔身黛瓦粉墙,塔檐起翘,悬挂风铃,轻盈灵动,内设扶梯,可盘旋登临塔顶。
花岙岛坐落在宁波市象山县南部的三门湾口洋面上。以“仙人锯岩、海上石林”称奇的花岙岛,是世界上三大火山岩原生地貌之一。景区陆地面积有11.12平方公里,其中花岙本岛就有9.83平方公里。由岛上的自然风光、沿岸海蚀地貌、沙滩、人文景观等几个大部分组成。它还具有风光“三绝”:洞幽、滩奇、岩峻,花岙共36岙108洞。花岙旅游资源丰富,有大佛山、海上石林、五色卵石、幽深莫测的洞穴,亭台楼阁岩貌、林海风涛,张苍水抗清兵营遗址。
风门口海岛森林公园位于宁波市第一大岛南田岛上,是浙江省唯一位于海岛上的省级森林公园。据《浙江通志》记“海中十洲,此为第一,东仙原海中福地”。景区内有烽火台遗址、清坑瀑布、白龙洞、朝阳洞、狮背观日、望海阁、戚氏纪祠、松涛林海、乌龙入海等二十余处景点。
灵岩山风景区位于 泗洲头镇中部,海拔388米,可远眺至三门湾,有彩虹飞瀑景区、妙峰骆驼景区、云帆济海景区、灵岩仙境景区和灵佛石窟五大景区。彩虹飞瀑景区有入口门楼、杜鹃坡、龙潭观鱼、彩虹瀑布、迎客石、湖山清晓、丹枫坠露、鸟舌观潮景点;云帆济海景区有大片杨梅林;灵岩仙境景区有千丈岩、石笋、仙人捣臼、金顶、登峰造极、望景台、百步登云、灵云寺、灵岩寺景点。
儒雅洋村位于 西周镇东南青龙山南麓群山环抱的丘陵谷地中,因据交通要道,由千年古驿发展成村,至今仍留有驿站古道及欧阳桥等,唐代已有居民,清中期鼎盛。尚留应家井、象山首座女校、深宅大院、碉楼团房等历史古迹。世居于此的何氏家族发展鼎盛,较为完整地保留下大批传统院落,占地面积56000平方米。
谢才华剪纸艺术馆
位于象山县东陈乡樟岙村五狮山麓的才华剪纸艺术馆是一座典型的中式建筑,白墙黑瓦、古朴典雅。艺术馆总占地面积近5000平方米,主体建筑面积1150平方米。馆内收藏了谢才华精心创作的剪纸作品1.2万余幅,占谢才华所有创作二十分之一。2012年6月,才华剪纸艺术馆被授予“省廉政文化教育基地”称号。
象山徐福文化博物馆
位于墙头镇。象山蓬莱观因徐福奉秦始皇之命,赴蓬莱岛寻觅长生不老之药,辗转来象隐迹两年的历史遗迹而传。蓬莱观采用中国古典建筑形态,以道家文化为理念,汇集园林、雕塑、道宗、周易八卦等文化艺术手段,充分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道家文化的内涵。
德和根艺美术馆
德和根艺美术馆位于东谷湖旁,是中国规模最大的根雕艺术专题博物馆。美术馆主体结构,采用江南四合院园林式格局,高低错落有致、楼台回廊一步一景、古色古香。内设“张德和根雕艺术作品陈列室”、“张德和古旧民间工艺藏品陈列室”及“象山民间艺术精品陈列室”,附设“张德和根艺研究所”、“中国根艺高级培训班”、“学术交流大厅”、“文化休闲茶室”、“工艺礼品商场”等为一体的多功能文化场馆。
象山话,是一种 吴语方言,属于 吴语太湖片甬江小片。
浙江省级生态县
浙江省建筑强县
浙江省旅游经济强县
中国针织名城
国家双拥模范县
国家级生态县
国家外贸转型升级专业型示范基地
国家级浙江象山台商投资区
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2018年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县市
2019年度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县市
2019年度全国新型城镇化质量百强县市
2019年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县市
第二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