黟县
黟县 黟县建置沿革 黟县行政区划 黟县地理环境 黟县自然资源 黟县人口 黟县经济 黟县社会事业 黟县交通运输 黟县历史文化 黟县风景名胜 黟县名优特产 黟县历史名人 黟县城市荣誉
黟县,隶属于安徽省 黄山市,是 古徽州六县之一,位于 安徽省南端、 黄山风景区西南麓,距离黄山风景区30余千米、 黄山机场61千米,皖赣铁路、黄祁高速公路穿境而过。黟县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区域总面积857平方千米。截至2018年,黟县下辖5个镇、3个乡,总人口9.43万人。黟县是“徽商”和“徽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也是安徽省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境内存有大量的明清民居、 祠堂、 牌坊、园林,更有世界文化遗产 西递、 宏村古村落,黟县又被称为“中国画里乡村”、“桃花源里人家”。西递、宏村2000年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5月成功晋升为国家5A级景区。 2019年9月,入选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2018年,黟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2.15亿元,比上年增长8.0%。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3.70亿元,增长3.0%;...
详情黟县,隶属于安徽省 黄山市,是 古徽州六县之一,位于 安徽省南端、 黄山风景区西南麓,距离黄山风景区30余千米、 黄山机场61千米,皖赣铁路、黄祁高速公路穿境而过。黟县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区域总面积857平方千米。截至2018年,黟县下辖5个镇、3个乡,总人口9.43万人。
黟县是“徽商”和“徽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也是安徽省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境内存有大量的明清民居、 祠堂、 牌坊、园林,更有世界文化遗产 西递、 宏村古村落,黟县又被称为“中国画里乡村”、“桃花源里人家”。西递、宏村2000年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5月成功晋升为国家5A级景区。 2019年9月,入选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2018年,黟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2.15亿元,比上年增长8.0%。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3.70亿元,增长3.0%;第二产业增加值11.66亿元,增长8.5%;第三产业增加值16.79亿元,增长8.9%。
黟县建于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原称黝县。宋淳熙《新安志》、明嘉靖《徽州府志》载:“秦并天下置黝、歙二县,属鄣郡”。
汉高祖六年(前201年),黟县属 荆国,后改属 吴国、 江都国、 广陵国。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置 丹阳郡,隶属扬州,黝县属丹阳郡。成帝鸿嘉二年(前19年),黝县建 广德王国,立中山宪王弟孙云客为广德王,鸿嘉三年逝世,无子继承,国遂废。平帝元始二年(2年)四月,复以广德故国(黝县)立广川惠王曾孙伦为王,传子赤。王莽篡位,贬赤为公,始建国二年(10年)废,改黟为愬卤。
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将原 歙县划分为歙、休阳、新定、黎阳四县,加上黟县、始新共六县从丹阳郡分出,置新都郡,从此改黝字为黟。
晋灭吴,新都郡更名 新安郡。黟县属新安郡。
隋朝改郡为州,开皇九年(589年)黟县并入海宁,属婺州。开皇十一年(591年),复置黟县,属宣州。开皇十二年(592年),置歙州,州治设在黟县,领黟、歙、海宁三县。大业三年(607年),改州为郡,更歙州为新安郡。大业十二年(616年),歙人汪华据黟,称吴王,增置黟州于黟县。
唐武德四年(621年),改新安郡为歙州,黟县属歙州。天宝元年(742年)改歙州为新安郡,乾元元年(758年)复改新安郡为歙州,黟仍属歙州。永泰二年(766年),划黟县的赤山镇及其六乡和饶州的 浮梁地置 祁门县,次年,又划黟县、秋浦、浮梁一部分置石埭县。
宋宣和三年(1121年),改 歙州为徽州,黟县属徽州。
南宋景炎二年(1277年),改州为路,黟属徽州路。
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改徽州路为兴安府,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改为徽州府,黟县属徽州府。直至清朝,沿袭不变。
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元月,废府留县,黟县直属安徽省。民国三年(1914年)6月,划归安徽省 芜湖道。民国十七年(1928年)8月,废道,直隶安徽省。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划属安徽省第十行政督察区。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4月,属皖南行署第十行政督察区。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3月,直隶国民政府皖南行署,8月,划属安徽省第七行政督察区。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3月,黟县参议会成立,吴德寿任参议长。
1949年4月29日,黟县解放。同年5月13日,黟县划属皖南行署徽州专区。1950年,将石台县的 柯村乡、 美溪乡,太平县的 宏潭乡划入黟县,1952年4月12日,属安徽省 徽州专区。1956年1月12日,撤销徽州专区,属安徽省芜湖专区。1959年4月1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决定:黟县并入 祁门县。
1961年4月5日,国务院批准,复置黟县,属安徽省徽州专区。1971年3月29日,属安徽省徽州地区。现为黄山市(原徽州地区)所辖。
1950年,黟县改设5个区:碧阳为第一区,渔亭为第二区,际村为第三区,丰口为第四区,美溪为第五区;下设79个行政村。1952年,划乡建政,全县建41乡l镇:一区辖龙江、汤蜀、紫溪、屏山、三集、横冈,柏山7个乡及碧阳镇;二区辖渔亭、西递、霭峰、桃源、楠玛、潭虞、叶源、李联8个乡;三区辖宏际、雉山、横川、瀚山、泗溪、梓坑、牛泉、岩溪8个乡;四区辖古黄、西陶、翼屏、碧山、石枧、丰梧、洪星、主丈、奕河、东长10个乡;五区辖三合、江柯,联合、美兰、竹佘、宏潭、黄姑、翠宝8个乡。1956年2月,撤区并乡,全县分为西武、和平、际联、渔亭、民主、东源、美黄、洪星、团结、高潮、泗溪11个乡和碧阳镇。
1959年4月,黟县与 祁门县合并,原黟县辖黟城、东风、美溪3个公社,渔亭乡并入祁门县金字牌公社。1961年4月,恢复黟县建制,全县划分为城关、阳光、碧山、西武、渔亭、东源、际联、红星、美溪、柯村、宏潭11个公社。
1964年3月,黟县设向阳镇,城关公社改称高歧公社。1972年3月,甲溪、一心、双联三个大队从际联公社划出,设立泗溪公社,全县共有12个公社1个镇。
1983年至1984年,农村体制改革,恢复乡(镇)人民政府。渔亭改乡为镇,全县行政区划至此稳定为11个乡两个镇,向阳镇复称碧阳镇,红星乡复称洪星乡,阳光乡复称龙江乡。原生产大队改称行政村,建立村民委员会,生产队改称村民小组。碧阳镇为黟县县城所在地。
截至2017年,黟县下辖5个镇、3个乡: 宏村镇、 西递镇、 渔亭镇、 碧阳镇、 美溪乡、 宏潭乡、 柯村镇、 洪星乡。县政府驻 碧阳镇。
黟县地处安徽省南端,位于东经117°38′30″至118°6′,北纬29°47′至30°11′30″之间。东自兴岭、罗岭、三府尖到阜岭与 黄山区、 休宁县为邻,南以 排岭、楠玛岭、霸王尖、 南屏山至陶岭与休宁县、祁门县相接,西起西武岭、沿钓鱼岭、黄金尖到琅山与祁门县毗邻,北自石门坑、犁壁拱、佘岭、殷溪岭至棠棣岭与 石台县、黄山区相依。县城距黄山市府屯溪54千米,距省会合肥463千米。县城南北最长距离47.8千米,东西最宽44千米,总面积857.8182平方千米。 黟县
黟县地域处在黄山山脉及其南北两坡上,境内峰峦绵延,山高谷深,具有明显的皖南山区特点。
黟县地貌的发育形态,是在地壳变动和外力作用下发展演化的结果。约在距今八亿五千万年左右,经晋宁运动使前 震旦系地层全面褶皱,构成了黄山山脉的基本地貌轮廓,以后大部处于上升时期。约在距今三亿五千万年至四亿一千万年间,加里东期表现为大幅度的上升运动。大约到了距今一亿九千五百万年至二亿八千万年的时期,印支运动形成北东向的线性褶皱,构成北东向延伸的山体,从此,黟县地貌形态趋于基本定型。由于黄山山脉的影响,黟县分割为南北二块丘陵地。当到了八千万年前的 燕山期,主要表现为断裂运动和频繁的 岩浆活动,此时孕育了拜年山、大佛堂、三府尖、芳茅岭、兴岭等五大高峰的胚胎,以及渔亭的古陆内的凹陷带,继承性地发展了该县地貌。八千万年以来的燕山运动,尤其是近二百万年来的第四系期间,表现为强裂的间歇性上升,侵蚀构造地形发育,河流向源侵蚀和下切作用强烈,发育侵蚀阶地和基座阶地。
黟县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冬、夏季长,春、秋季短,年平均气温15.5℃,年平均最低气温15.4℃(1976、1980年),年平均最高气温16.4℃(1978年)。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7.1℃,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3.7℃;极端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均出现在1967年的7月和1月,分别为40.0℃和—12.2℃。春季气温上升快,秋季气温下降快,冬秋和盛夏气温变化小。县内中部中山的南坡比北坡平均气温高0.6℃。山地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递减,海拔每升高100米,年平均气温降低0.5℃。3月下旬和4月上旬,常出现“倒春寒”,日最低气温小于0℃;日平均气温连续三天小于10℃,连阴雨3至4天或4天以上,日照时数连续4天小于2小时,出现机率达58%。秋季常出现“秋分寒”,连续3天的平均气温低于20℃,9月中旬以前出现机率达50%。
黟县河流均发源于境内中部中山,分属于 青弋江和 新安江两大水系。北水入石台县境,经黄山市过太平湖汇入青弋江;南水经横江过屯溪汇入新安江。
黟县境内河流,发育方向一般多为310°—340°,局部为南北向,水系型式有三种:放射状,以强烈侵蚀的中山区较常见,尤其是三府尖、拜年山、大佛堂地区最为明显;树枝状,是黟县最常见一种水系型式,主要分布在低山与高丘陵地区;网状,主要分布在低丘陵地区和县境盆地中。山区和高丘陵区的河流河床狭窄,比降大,流速快,河水浅,礁石多,水位随降水而频繁升降,暴涨暴落,除清溪河、旋溪河、漳溪河可放运木排外,一般均不通航。除清溪河、柯村河、漳水各有一支流发源于 祁门县境外。皆发源于黟县境内,河水全部外流出境。全县主要河流有漳水、虞山溪、漳溪、清溪4条,10千米以上河流12条,10千米以下的河流共117条。
黟县有 维管束植物175科,751属,1522种,11亚种,170变种,16变型(共1719种)。其中 蕨类植物25科,45属,58种,3变种;裸子植物3科,19属,21种,7变种;被子植物142科,687属,1433种,11亚种,170变种,16变型。县内有乔、灌木树种700多种,属国家保护的二、三类珍稀树木10多种。
优良用材林树种有银杏、杉木、 柳杉、金钱松、马尾松,柏木,鹅掌楸、厚朴、青钱柳、黄檀、樟、檫、青冈栎、紫楠、红楠、苦槠、绵槠,甜槠、枫香及毛竹、短穗竹等。
经济林树种有 油桐、 油茶、 乌桕,山苍籽、三桠乌药、薄荷、留兰香、猕猴桃、栓皮栎、板栗、青檀、桑、天竺桂等。
药用植物已知中草药680种,其中珍贵药材20种,有黄连、皖贝母、鲜石斛、明党参、西芎、梭罗子、栀子、枳壳(实)、木瓜、金银花、望春花、梅花、红花、半夏、贡菊花、黄山前胡、天门冬、钩藤、杜仲、厚朴等。
兽类有豹、豺、狼、野猪、 野山羊、鹿、 獐、 麂、短尾猴、狸、豪猪、獭、野兔、穿山甲、松鼠、黄鼬、香灵猫等。
鸟类有 鹰、鹁鸪、 啄木鸟、鸬鹚、白鹇、白头翁、山雉、虎皮鹦鹉、黄鹂、画眉、绶带鸟、相思鸟、八哥、乌鸦、麻雀、喜鹊、灰喜鹊、杜鹃、草鸮、猫头鹰等。
鱼类有荷包鲤、鳊、鲶、乌鳢、鳗、 黄鳝、 泥鳅、鲫、青、草、鲢、鳙等。
非鱼类水生动物有 娃娃鱼、龟、鳖、虾、螺、棘胸蛙等。
动物药材共68种,其中珍贵药材21种,有 鹿茸、 鹿角、鹿筋、豹骨、 猴骨、牛黄、干蟾皮、蟾酥、蝉蜕、水獭肝、鳖甲、僵蚕、鸡内金、穿山甲、蕲蛇、乌蛇、白花蛇、蛇蜕、香灵猫等。
黟县境内矿产资源较丰富。金属矿产有 褐铁矿、 赤铁矿、钒矿、 铀矿、铅锌矿;非金属矿产有石煤、石灰石,瓷土、大理石、花冈岩、萤石、粘土等16个矿(床)点。主要分布在县城南部和北部洪星乡等地。另外在泗溪乡、东源乡一带,有砂金、辰砂异常区分布。矿化产于寒武系华严寺组中,矿体长3至4米,宽0.5至1米。矿物成份有褐铁矿、黄铁矿等,目估含铁15%。成因属于风化淋虑型。
截至2017年末,黟县户籍户数34902户,比上年减少373户,下降1.1%,年末总人口93670人,比上年减少595人,下降0.6%。其中,0—17岁人口占总人口13.2%;18—34岁人口占21.7%;35—59岁人口占42.3%;60岁以上人口占22.8%。其中,城镇人口25549人,增长2.9%,乡村人口68121人,下降1.9%。其中,男性48016人,女性45654人。当年全县出生893人,其中:男孩452人,女孩441人,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02.5,人口出生率为9.50‰。当年死亡1018人(含以往年度死亡人口未销户而于2017年销户的人数),死亡率为10.83‰,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33‰。全县平均人口为93968人。
2017年,黟县实现生产总值(GDP)315292万元,增长7.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7482万元,增长3.1%;第二产业增加值136186万元,增长8.4%;第三产业增加值141624万元,增长7.5%。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11.9%,第二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43.2%,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44.9%。按照户籍年均人口计算,人均GDP达33553元,比上年增长7.6%。
2017年,黟县财政总收入完成78324万元,比上年增长28.2%。一般预算收入45907万元,增长7.1%。地方财政收入36994万元,增长3.8%。分部门看,财政20993万元,增长18.5%,国税13205万元,增长53.6%,地税11709万元,下降29.3%。全县税收收入24138万元,下降1.2%,其中,增值税增长57.2%,营业税下降97.4%,企业所得税下降16.3%,个人所得税增长15.3%。全县非税收入44711万元,增长58.1%,其中,专项收入1633万元,增长67.1%,行政性收费1587万元,增长98.1%,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11263万元,增长2.4%,政府性基金收入22942万元,增长133.3%,社会保险基金收入9385万元,增长13.1%。
2017年,黟县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029元,比上年增长9.2%。全年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301元,比上年增长8.5%。其中,工资性收入15840元,增长11.8%,经营性收入5439元,下降4.0%;财产性收入812元,增长7.7%,转移性收入5210元,增长3.8%。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3642元,增长14.5%。全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082元,比上年增长9.2%,其中,工资性收入5896元,增长18.5%,经营性收入5213元,增长0.9%。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2112元,增长4.5%。
2017年,黟县粮食种植面积5295公顷,比上年增长1.6%,其中,稻谷3968公顷,增长3.1%;玉米252公顷,增长0.8%;豆类583公顷,增长0.3%;薯类488公顷,增长0.4%。油料种植面积2726公顷,下降0.6%。蔬菜1570公顷,增长0.9%。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3253吨,下降4.0%,农药使用量169吨,下降10.1%,农村用电量2706万千瓦小时,增长19.7%。
2017年,黟县粮食总产量28176吨,增长1.9%;油料4232吨,增长0.2%;豆类933吨,增长0.4%;茶叶2262吨,增长3.8%;蔬菜21836吨,增长0.8%;水果产量2443吨,增长1.2%;肉类总产量5962吨,增长1.9%;水产品产量731吨,增长3.2%;蚕茧1082吨,下降7.2%。
2017年,黟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完成67340万元,比上年增长3.1%,其中:农业产值28815万元,增长3.4%;林业产值15869万元,增长3.4%;牧业产值18521万元,增长2.1%;渔业产值735万元,增长6.7%;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3400万元,增长2.9%。
2017年,黟县工业完成增加值104355万元,比上年增长9.5%。规模以上工业41户,与上年持平,其中,亏损企业2户,同比减少1户。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1%,其中:轻工业生产增长2.6%,重工业生产增长28.3%;国有经济增长10.7%,股份制企业增长10.4%,外商企业增长21.7%,其它经济增长5.0%。规模以上工业全年主营业务收入增长11.2%,利税增长18%,利润总额增长17.7%。全县战略新兴性产业产值比上年下降2.7%,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40.3%。
2017年,黟县资质以上建筑企业3家,建筑业总产值183469万元,比上年增长4.9%。建筑业完成增加值31831万元,增长4.8%,实现利润总额288万元,增长9.9%。
2017年,黟县房地产投资9059万元,增长146.1%。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58400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2224平方米,增长26.5%;商品房销售额23886万元,比上年增加9777万元,增长69.3%。
2017年,黟县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32114万元,比上年增长12.2%,其中,城镇100796万元,增长12.1%;乡村31318万元,增长12.5%。其中,批发业完成8439万元,增长7.8%,零售业完成86507万元,增长12.4%,住宿业完成8831万元,增长10.2%,餐饮业完成28337万元,增长13.9%。全年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27999万元,比上年增长12.1%。
2017年,黟县金融机构存款余额为664339万元,比年初增加58257万元,比上年增长9.6%。其中,住户存款余额439770万元,比年初增加31075万元,增长7.6%。人均存款46800元,比上年增加3440元,增长7.9%。年末金融机构贷款余额461302万元,比年初增加64235万元,比上年增长16.2%。年末金融机构贷存比为0.6944,比上年提高0.0394。
2017年,黟县旅游接待游客1039.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2.1%,其中,西递景点103.6万人次,增长3.7%,宏村景点227万人次,增长11.0%。全年入境游客44.5万人次,增长10.9%。旅游总收入完成88.68亿元,增长13.2%,其中,旅游创汇10754万美元,增长12.7%。
截至2017年末,黟县有普高1所,职业学校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2所,独立初中3所,完小以上小学9所,教学点19个,公办幼儿园6所、民办幼儿园1所。全县现有教职工659人,专任教师632人。全县在校普通高中学生781人,中职生771人,初中生1410人,小学生3497人,在园班适龄幼儿童1953人。2017年,全县小学、初中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小学在校生年辍学率0%;初中在校生年辍学率0%;幼儿学前一年入园(班)率100%,学前三年入园(班)率92%;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留守儿童1072人;初中毕业生综合升学人数占毕业生总数比重达93%以上。
2017年,黟县财政用于科学技术的经费支出921万元,比上年增长171.7%。尚义橡塑公司等4家企业承担的科学技术研发项目申报获得省、市立项,获得项目扶持资金155万元。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占GDP比重)达到0.56,增长80%。白云机械等三家公司纳入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支持旺荣电子公司、弋江源茶叶公司申报黄山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全县共申请各项专利40件,比上年增长81.8%,其中,发明专利17件;实用新型21件;外观设计2件。授权专利共16件,比上年下降48.4%,其中:发明专利2件,实用新型10件,外观设计4件。全年开展公民科学素质和技能培训2000人次,发放科普资料3000份,投入6万元在校园、社区、乡村建立3个“科普e站”。组团参加全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取得5个奖项。
2017年,黟县举办文艺辅导培训班30余场,培训480人。2个图书馆接待读者8.4万人次,外借流动书刊3.8万余册,免费办理读者借阅证200张。66个村和4个社区农家书屋、8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和乡镇公共电子阅览室全面对外免费开放服务。全年开展66个村送戏66场演出活动,农村放映公益电影804场。组织黟县首届文学艺术奖评选活动,通报表彰10件优秀作品。年末全县公共图书馆2家,其中少儿图书馆1家,拥有图书藏量92637册,比上年增长2.4%。
2017年,黟县举办第十二届中国黄山(黟县)国际山地车公开赛、第八届黟县徒步露营大会,承办安徽省第一届健身休闲大会体验项目动力滑翔伞活动;有体育组织协会10个。
截至2017年,黟县共有卫生机构13个,其中,医院2所,卫生院8所,与上年持平。卫生机构床位数233床,其中医院、卫生院床位223床,与上年持平。卫生机构人员数418人,比上年增加8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322人,增加5人;医生194人,减少5人;执业(助理)医师133人,增加3人;注册护士183人,减少2人;卫生防疫人员22人,与上年持平。全年婴儿死亡率为0.47%,比上年提高0.21%。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0.59%,比上年提高0.2%。推进家庭医疗签约服务,全县有偿签约11721人,其中:贫困人口签约3935人,签约率100%。巩固和完善新农合制度,全县新农合参保人数72978人,参合率达100.1%。平稳实施全面二孩政策,计生统计年度出生882人,同比增加102人,其中二孩出生382人,同比增加134人。全县出生人口总政策符合率为97.5%。
2017年,歙黟一级公路黟县段建设完成投资3650万元,占年度投资计划的73%。实施农村公路通畅工程50.57千米,其中,县级畅通24.1千米,乡级畅通工程17千米,贫困村3.6千米,撤并建制村5.4千米,完成投资67924万元。将G530焦村至东亭改建工程黟县西递至屏山段、西递至儒村等公路和西递、宏村客运站建设等项目列入了省、市“十三五”综合交通建设规划。渔阳高速已进入线位规划阶段。基本落实“安池黄”、“黄景昌”高铁项目将黟县纳入走线及设立站点方案。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投入214.7万元,其中:日常养护资金66.7万元,养护工程资金148万元。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运周转量16265万吨/千米,比上年增长4.1%,完成客运周转量47458万人/千米,增长2.8%。年底全县通公路里程达631千米,其中:高等级公路220.53千米。
建筑文化
黟县追求人文和谐环境,还具体表现在村庄中每一幢单体建筑上。民居建筑不仅只是为居住者生活提供一个重要的物质条件,更重要的是它充分折射出传统的复杂文化内涵,无声地倾诉了主人们的理性思考、内心祈愿和崇拜信仰。有专家认为:“徽州民居的某些特征是徽人思想观念的建筑外化。‘高墙深院小窗,对外封闭隔绝’反映了徽人在理学之风盛行、宗法制度森严下的慎独心理;民居山墙顶上砌有上方下圆状如朝天官印的装饰物(俗称“朝天印”),反映了徽人对仕的追求和向望;徽州民居‘民房其外,官邸其中’,反映了徽人强烈的入儒崇仕的意识”。
黟县自古得“新安大好山水”钟灵毓秀之气,受程朱儒道理学之风,既重宗法,也讲世好;既崇文重教、尚义诚信,又敦邻睦族、谦逊礼让。古黟楹联“我爱邻居邻爱我,鱼傍水活水傍鱼。”“德邻仁里,义路礼门。”都形象地表现了祖先对村居人文和谐环境的理想追求。
文化遗址
新石器文化遗址:1980年,黟县兴建县茶叶精制厂时,在县城东南2千米处的红旗乡横冈村古岭坡地上,挖出新石器箭镞数枚,并发现原始灰陶、红陶残片,有待勘察。
古城遗址:即龙江乡的古城村处。汉成帝鸿嘉二年(前19年),置黟县为广德王国。清嘉庆《黟县志》载:“广德国城在今城东五里”。即现在龙江乡的古城村处,为丘陵地带,依山傍水,宁池古驿道经此北上,龙川河沿驿道直下。遗址面积约有3—4平方千米。清末有桐城等县人迁此落户,现已成一村落,村名称“古城”,地面常发现古陶片,古城遗址未发掘。
俞正燮,字理初,黟县城中人。著述还有《续行水金鉴》156卷、《说文部纬》、《校补海外纪闻》、《顾氏方舆纪要》等10余种。还参加了《两湖通志》的撰修,并编撰了嘉庆版《黟县志》。
黄士陵,中国晚清时期成就很高的书画篆刻家。黄士陵的篆刻从浙派入手,师承皖派邓石如,融皖、浙两家之长为一体,形成了独具风格的“黟山派”。
赛金花,晚清名妓,原名郑彩云,黟县二都上轴郑村人。
张小泉,明末黟县会昌乡人。其父张思家,自幼在以“三刀”闻名的芜湖学艺。后在黟县城边,开了个张大隆“剪刀铺,前店后家。1910年在南洋“劝业会”获得银牌奖;1915年在美洲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又获奖。解放后张小泉剪刀,在全国三次民用剪评比中均获冠军。
2019年3月,入选第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
2019年9月,入选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