谯城区

谯城区 谯城 亳州谯县 亳州市谯城区 亳州谯城区 谯城区建制沿革 谯城区行政区划 谯城区地理环境 谯城区人口民族 谯城区经济 谯城区社会事业 谯城区风景名胜 谯城区文化 谯城区特产 谯城区著名人物 谯城区城市荣誉


谯城区是安徽省 亳州市的唯一市辖区,位于 安徽省西北部,西、北、东三面分别与河南省周口市的 鹿邑县, 商丘的 睢阳区、 夏邑县、 永城市交界,东南与 涡阳、南与 太和接壤。是亳州全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谯城区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是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谯城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谯城区古称“谯”,已有3700多年的历史,是道家思想和道教文化的发源地 ,是中医药文化的发源地,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 全区辖21个乡镇和3个街道,面积222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3.2万公顷,人口163.2万。2018年,全区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452.7亿元,按不变价计算,比上年增长9.9%。谯城是京九铁路进入安徽的第一站,徐阜铁路穿境而过;济广高速、宁洛高速、泗许高速在亳交汇;济祁高速亳州段工程进展顺利,商杭高铁亳州段即将开工建设,亳州机场选址已经确定...

详情

谯城区地名网_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资料简介

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介绍

谯城区是安徽省 亳州市的唯一市辖区,位于 安徽省西北部,西、北、东三面分别与河南省周口市的 鹿邑县, 商丘的 睢阳区、 夏邑县、 永城市交界,东南与 涡阳、南与 太和接壤。是亳州全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谯城区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是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谯城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谯城区古称“谯”,已有3700多年的历史,是道家思想和道教文化的发源地 ,是中医药文化的发源地,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 全区辖21个乡镇和3个街道,面积222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3.2万公顷,人口163.2万。

2018年,全区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452.7亿元,按不变价计算,比上年增长9.9%。

谯城是京九铁路进入安徽的第一站,徐阜铁路穿境而过;济广高速、宁洛高速、泗许高速在亳交汇;济祁高速亳州段工程进展顺利,商杭高铁亳州段即将开工建设,亳州机场选址已经确定;105国道、311国道、307省道和100多条县乡公路四通八达,内河航道通江达海 全国优秀旅游城市 ,名酒之乡 ,中国长寿之乡 是全国最大的中药材种植基地 。享有药都的美誉,是全球最大的中药材集散中心和价格形成中心。

先秦 夏时期 亳州属豫州。
周初时期 亳州是神农氏后裔的封地,置焦国。
东周时期 陈国于此建焦邑、夷邑。陈国被楚国灭国之后,此地属楚国。
秦汉 秦时期 置谯县,属泗水郡。
东汉时期 东汉汉建武十八年豫州刺史部治于谯县 (今谯城区)。下辖颍川郡、汝南郡两郡,梁国、沛国、陈国、鲁国四国,县城97个。
三国两晋南北朝 三国时期 魏文帝皇初二年封谯郡为陪都,与许昌、长安、洛阳、邺城并称五都。
西晋时期 谯是谯国治所,北魏正始4年为南兖州治所。
北周时期 北周建德六年(577年),北周灭北齐,南兖州属于北周。鉴于谯城为军事重镇,北周在谯县设置总管府,统辖数州。北周大象元年(579年),周静帝将南兖州改成亳州,亳州之名始于此。
隋唐 隋时期 改为谯郡。
唐时期 谯郡更名为亳州,下辖谯、临涣、酇、城父、鹿邑、蒙城、永成、真源8县。
宋元 宋时期 亳州属于淮南路,真宗升亳州为集庆军,置节度使,统县七 。
金时期 亳州属于南京路,下辖6县5镇。
元时期 亳州属汴梁路 ,下辖6县。
元至正时期 刘福通拥韩林儿在亳州称帝,建立宋政权,以亳州为国都,至此亳州正式成为三朝古都。
明清 明初期 亳州一度为县,属于南直隶凤阳府,弘治9年,又升为州。
清初时期 亳州属于安徽布政司直辖,雍正二年升亳州为直隶州,以太和、蒙城来属 。1864年清廷镇压捻军后,拆亳州、宿州、蒙城、阜阳各一部分设涡阳县。
现代 国民政府时期 亳州改为亳县,由省直辖。
1986年 国务院决定撤销亳县建制,设立县级亳州市。
1998年 收归省直辖(副地级)
2000年 设立地级亳州市,原县级亳州市改制为谯城区。
2006年 谯城区乡镇区划调整,具体调整方案:撤销大寺、三官、张集、安溜4个镇,分别将其并入谯东、双沟、古井、牛集镇。区划调整后的谯城区辖3个街道、20个镇、2个乡。

2011年谯城区行政区划分为: 花戏楼街道、薛阁街道、汤陵街道、 古井镇、 芦庙镇、 华佗镇、 魏岗镇、 华祖庵 (11张) 牛集镇、 颜集镇、 五马镇、十八里镇、十九里镇、 谯东镇、 沙土镇、 观堂镇、 大杨镇、 城父镇、 十河镇、 双沟镇、 淝河镇、 古城镇、 龙扬镇、 立德镇、 张店乡、 赵桥乡。

三面与河南省接壤,地理座标为东径115°33’—116°06’,北纬33°25’—34°05’,东西宽约46公里,南北长约72公里。

地处淮北平原北部,西北略高,最高处海拔42米,东南略低,海拔32米。

谯城地处北温带南部,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为热带海洋气团和极地大陆气团交替控制接触地带。 道德中宫 (2张) 气候湿润,雨量适中,季风明显,日照充足,无霜期209天。水、热资源优于北方,光资源优于南方,适宜各种作物生长。冬季长达135天,年日照时数长达2507.6小时,全年太阳辐射总量长达130.43千卡/厘米2左右;年平均气温为14.5℃;年平均降水量805毫米。

2018年末,辖区户籍总人口168.34万人,比2017年增加1.3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4.59万人,乡村人口133.75万人。全年出生人口2.79万人,出生率16.6‰;死亡人口1.26万人,死亡率7.5‰,自然增长率9.1‰。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08.07。18岁以下人口41.25万人,占总人口的24.5%,比2017年末提高0.2个百分点;18-34岁人口42.67万人,占总人口25.4%,比2017年末回落0.2个百分点;35-59岁人口35.04万人,占总人口35.0%,比2017年末提高0.2个百分点;60周岁以上人口25.43万人,占总人口的15.1%,比2017年末回落0.3个百分点。

谯城区是全省少数民族人口聚居较多的区域,截至2019年,全区现有回族、满族、苗族等28个少数民族,总人口67124人(农村少数民族人口33916人,城区少数民族人口33208人),其中98.5%为回族。

2014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93.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17年增长9.0%。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58.5亿元,增长5.1%;第二产业增加值125.9亿元,增长10.7%;第三产业增加值109.0亿元,增长9.0%。全区人均(GDP)17565元,比2017年增加1236元。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调整为19.9:42.9:37.2。全年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179.8亿元,比2017年增长24.0%,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51.1%。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快。全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09.0亿元,比2017年增长9.0%,占GDP的比重37.2%,同比提高0.9个百分点。 区内建有国家级鲜活农副产品定点批发市场和全球最大的药材交易中心 ,中国最大的中药材主产区、集散区,是全国重要的现代中药集聚区和生产研发区,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棉、油、用材林生产基地和畜牧养殖基地,是全国著名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县(区)、全省畜牧大区、全省蔬菜生产十强县(区)、全国新一轮农业标准化综合示范县。

2018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452.7亿元,按不变价计算,比2017年增长9.9%。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62.7亿元,增长4.0%;第二产业增加值186.4亿元,增长10.2%;第三产业增加值203.6亿元,增长12.0%。全区常住人口人均(GDP)29963元,比2017年增加1862元。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3.9:41.2:45.0。全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比2017年增长6.8%。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快。全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203.6亿元,比2017年增长12.0%,占GDP的比重45.0%,同比提高3.1个百分点。 谯城涡北新区 (4张)

2018年,全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248.7万亩,比2017年扩大6.2万亩,其中小麦面积132.9万亩,扩大4.4万亩,亩产423.5千克。药材种植面积68.4万亩,扩大0.8万亩。油料种植面积2.4万亩,扩大1.7万亩。棉花种植面积1.5万亩。蔬菜种植面积40.9万亩,扩大0.4万亩。

2018年,全年粮食产量86.4万吨,比2017年减少4.7万吨,减产5.1%。其中,夏粮56.6万吨,减少4.1万吨,减产6.7%;秋粮29.8万吨,减少0.6万吨,减产1.9%。油料产量0.4万吨,增产29.1%。棉花产量0.1万吨。

2018年末,全区生猪存栏40.8万头,比2017年减少0.9%;全年生猪出栏80.6万头,增长5.1%。肉类总产量8.8万吨,增长5.0%,其中猪牛羊肉产量7.2万吨。禽蛋产量2.0万吨,与2017年持平。牛奶产量0.03万吨。

亳州沃野,自古以来就有中药材种植、加工、炮制、经营的悠久传统历史,是著名的药都和全球最大的中药材集散地。 西周初期,神农氏后裔姜姓被周武王褒封于焦(今亳州城)之后,即在城东北隅修神农衣冠冢,建先医庙,并教人种植药草以疗疾病。东汉神医华佗,傍神农衣冠冢而居,并在其后宅辟药园、凿药池、建药房、种药草,广为传授、种植、加工中药材技术。自汉代以后,亳州已广为种植中草药,且历久不衰,明中期的常规品种有30多种,清代发展到50多种,以白芍、菊花为最,清代诗人刘开写道:“小黄城外芍药花,十里五里生朝霞,花前花后皆人家,家家种药如桑麻。”民国初期,药材种植总面积达到万亩以上,各种产品计140多种。建国后,在发展传统品种的同时,进行了品种的引进、试种、推广工作,1985年全市中药材资源普查统计,共有中药材171科410种,地产药材130种。中国《药典》中冠以亳字的药材有亳芍、亳菊、亳桑皮、亳花粉4种,另有17类189种药材在亳州市场上销售。

截至2011年底,亳州药业企业已达60多家,到“十二五”力争全市药业生产企业达到100家以上,通过三年努力,到2012年,年销售收入5亿元以上的企业达到10家,2亿元以上的20家,1亿元以上的50家,药业生产企业产值达到150亿元以上。 谯城是“全国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县(区)”、“安徽省农业标准综合示范县(区)”和“农业产业化示范县(区)”、“安徽省现代中药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四次蝉联国家金奖的古井贡酒出产于谯城区古井镇。 亳州药材交易中心 (4张)

2018年末,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323户,比2017年减少1户。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7%,在总计中,集体企业增长-19.0%,股份合作企业增长-2.6%,股份制企业增长13.0%,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0.3%。

2018年,规模以上工业中,25个工业行业有18个行业总产值保持增长。其中农副食品加工业增长11.2%,食品制造业下降20.0%,饮料酒制造业增长18.1%,纺织业增长7.8%,纺织服装服饰业增长28.1%,皮革制鞋业增长1.4%,木材加工和木竹、棕革制品业下降22.3%,造纸及纸制品业增长5.9%,医药制造业增长10.3%,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31.8%,金属制品业下降6.6%,专用设备制造业下降3.1%,其他设备制造业下降27.6%,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183.5%,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38.7%,燃气生产和供应业下降1.8%。

2018年,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513.2亿元,增长4.4%;利润41.8亿元,增长6.8%,利税总额73.3亿元,增长7.8%。

2018年,全年资质内建筑企业共完成总产值 50.5亿元,增长38.1%,实现利润1.5亿元。房屋建筑施工面积345.4万平方米,比2017年减少116.3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173.6万平方米。

2018年,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9.7%,增速比2017年同期下降8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投资增长48.5%,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10.9%。

内贸

2018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2.3亿元,比2017年增长11.7%。按经营地统计,城镇消费品零售额211.0亿元,增长28.8%;乡村消费品零售额11.3亿元,增长-68.0%。按消费形态统计,商品零售142.8亿元,增长11.5%;餐饮收入20.1亿元,增长14.1%。

外贸

2018年,全区进出口总额40276万美元,比2017年增长37.9%。其中,出口36420万美元,增长30.8%;进口3856万美元,增长186%。全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27679万美元,增长27.7%。

财政收支

2018年,全年财政收入42.3亿元,比2017年增长17.6%,同比提高2.3个百分点。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6.8亿元,增长22.2%。地方财政收入中,增值税增长8.9%,营业税下降100.0%,企业所得税增长15.8%。全年财政支出76.0亿元,增长5.6%。其中,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增长22.2%,医疗卫生支出增长6.1%,城乡社区事务支出增长7.3%,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下降25.0%,节能环保支出增长47.1%,科学技术支出增长6.1%。全年民生工程累计投入68.0亿元,同比增长4.9%,民生支出占同期财政支出比重达89.5%,同比减少0.7个百分点。

金融

2018年末,全区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人民币口径,下同)955.4亿元,比2017年末增加147.5亿元,增长18.3%。其中,住户存款余额466.6亿元,增长15.2%。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896.5亿元,比2017年末增加169.6亿元,增长23.3%。其中,短期贷款余额223.2亿元,增长10.8%;中长期贷款余额241.4亿元,增长36.2%。

2018年末,全区普通高校2所。各类中等职业教育学校2所,在校学生5613人。普通高中4所,在校生1.2万人,高中阶段入学率92.0%。初中50所,在校生4.2万人,初中阶段适龄人口入学率100.0%。小学334所,在校生11.8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100.0%。

2018年末,全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3050人。受理申请专利1629件,授权专利623件。

2018年末,全区有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博物馆1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馆21个。全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处。广播电台1座,中波发射台和转播台1座,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37%,电视台1座,有线电视用户50.0万户,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8%。

2018年末,全区有卫生机构596个。其中,医院、卫生院48个,妇幼保健院(所、站)1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执业(助理)医师 1952 人,医院、卫生院床位数3106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个,村卫生室263个,乡村医生和卫生员1023人。参加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人数121.0万人,参合率108%。

2018年末,全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医疗保险人数分别为5.8万人和4.96万人。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为3.09万人。全区参加工伤、生育保险人数分别为3.95万人和3.51万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89.5万人。

2018年末,全区享受政府最低生活保障的城市居民4358人,享受政府最低生活保障的农村居民45107人,享受政府供养的农村五保户5138户。

2018年末,各种社会福利收养性单位26个,各种社会福利收养性单位床位6474张,收养各类人员1172人。

花戏楼: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是一座建于清康熙年间的专供演戏的建筑。

龙德寺:位于亳州市 龙扬镇 龙德集,据碑文记载(碑现陈列于亳州市谯 花戏楼景观 (21张) 城区龙德镇酒厂之中)“亳城之南距三舍,地曰扶沟村,寺曰龙德寺,在唐宋时为龙泉院。

道德中宫:在今亳州市老子殿街,始建于唐,重建于明万历年间。为历代祭祀老子的宫观,又名“老祖殿”或“老子行宫”。

古城奶奶庙: 奶奶庙坐落于 古城镇古城医院南大门对面,是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曹操宗族墓群:曹操宗族墓群覆盖着亳州近12公里的地方,现已开出来的有董园二号墓和章园一号墓。 曹操运兵道 (15张)   华祖庵 位于城区东南隅的华祖庵,相传曹操悔恨杀死同乡名医华佗所建。

亳州博物馆:为仿汉城堡式建筑,是在原三国揽胜宫基础上改建而成,正式对外免费开放。亳州博物馆将成为亳州城市的名片、亳州历史的底片、亳州文化的芯片。

汤王陵公园:即商汤王墓,汤王是中国古代最有德行的圣君之一。它的功德受到人们的尊敬,关于成汤王还有一段动人的民间传说。

曹操运兵道:在亳州老城区地下,被誉为“地下长城”。

武术

谯城区地处中原,“五禽戏”、”晰扬掌”产生于谯城,“六合八法拳”由谯城人所创,全国一些主要拳术套路都在亳州这一武术之乡生根开花。谯城武功在当代武坛上大展英姿,为世瞩目。

剪纸

谯城的旧时大户人家闺女出嫁,每件嫁妆都贴有色彩鲜艳、构图新颖的剪纸,好似一次剪纸大展览,引得市民们争相观赏。如今,谯城一些人家的室内和 许多单位的会议室,都饰以民间特色的剪纸,古朴、明朗、典雅、大方。它还作为礼品馈赠国外宾朋,并作为工艺品出口美国、澳洲、欧洲。

高跷

在中国民间广有市场,谯城高跷是人踩在木棍上表演,通常是训练有素的团体,场面一般很大,而且非常喜庆,里面人物各式各样,让人忍俊不禁,是最受欢迎的表演之一。谯城高跷很有特色,且技艺高超。据传谯城区十八里集有 一位施先生,踩高跷站在八张方桌叠起的高台上,双手捧一簸箕米,倒折而米不撒出,人送绰号”倒拐“。

庙会

也叫大班会,是一种鬼戏,它十分精彩奇特。每逢正月十五乡间大班会 演出,牛头、马面、黑白无常、判官、小鬼,纷纷登场。真是牛鬼蛇神,群魔乱舞。 各个乡镇每年都有自己的一到二次的庙会。谯城区龙扬镇 龙德集和 古城镇的庙会是比较大庙会。

三斗

谯城作为商业都会,文化古城,在社会市井生活中有许多消遣娱乐活动,如斗鸡、斗蟋蟀、斗鹌鹑、踢毽子、听书、听戏、养鸟、养花、下棋、搓麻将等。 最有特色的是前三种,被称为”民间三乐“。

肘搁

肘搁是亳州民间舞蹈的一种,已有数百年历史。肘搁分”座子“和”架子“两部分。”座子“由体格强壮者担任,回族尚武,故多由回民担任。

地方戏

二夹弦剧种起源于河北,发展于山东菏泽,流传于苏、鲁、豫、皖四省边界地区,解放后在亳县受到重视,得以迅速发展,并逐步形成自己的特点,现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梆剧,是 亳州的特色剧种。近似豫剧,是亳州最受欢迎的一剧种。解放前,主要由涡河固定书棚和地方一些不正规徽戏班子演出。另外杨金贵和鲍志安的相声也是谯城的历史传奇。

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省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花戏楼、曹操运兵道、曹市宗族墓群、千年北魏古井。 二夹弦、五禽戏、九酝春酒法。 华祖庵、道德中宫、江宁会馆、南京钱庄、汤王陵、陈抟庙、薛阁塔、明王台。
土特产 著名药膳 著名小吃
亳州药材、正益牛肉、苏赵梨、豪门贡菊冰茶、 古城王魁之麻花 铜关粉皮、三官核桃 朱庄大强粉皮、观堂大蒜。 曹氏鱼头、华佗闷鸭。 亳州牛肉馍、锅盔、亳州玛糊、油茶
时期 人物名称
汉代 华佗
三国时期 曹操、 曹丕、 曹彰、 曹植、 曹仁、 曹洪、 曹真、 夏侯惇、 夏侯渊、 许褚、 夏侯玄
隋唐时期 李绅、 曹霸
清代 梁巘
现当代 颜语

2019年9月21日,谯城区入围安徽省制造业发展综合10强区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