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流县

清流县 清流 清流县历史沿革 清流县行政区划 清流县人口 清流县自然地理 清流县经济发展 清流县城市建设 清流县社会事业 清流县旅游


清流县(古属 汀州府清流县)隶属于福建省 三明市,位于 福建西部,武夷山南侧,九龙溪上游。地处东经116°38′17″~117°10′29″,北纬25°46′53″~26°22′07″。全境东西宽53.8公里,南北长65.2公里,总面积1806.3平方千米,其中陆地1764.15平方千米,占97.67%;水域42.15平方千米,占2.33%。东接永安市、明溪县,西连宁化县东部,南与连城,长汀县接壤,北与宁化县南部,明溪县相邻。清流县是著名的客家祖地之一,全县客家风情浓郁。森林覆盖率84%,无烟煤、莹石、钨等矿藏量丰富。2012年12月13日被中国经济林协会授予中国金线莲之乡的称号。清流,古属黄连峒。周、春秋末为闽越地。秦属 闽中郡。汉初属 闽越国。东汉属 会稽郡。三国属 建安郡。晋为新罗县,地属 晋安郡。隋开皇(581~600)时并入 邵武县...

详情

清流县地名网_福建省三明市清流县资料简介

福建省三明市清流县介绍

清流县(古属 汀州府清流县)隶属于福建省 三明市,位于 福建西部,武夷山南侧,九龙溪上游。地处东经116°38′17″~117°10′29″,北纬25°46′53″~26°22′07″。全境东西宽53.8公里,南北长65.2公里,总面积1806.3平方千米,其中陆地1764.15平方千米,占97.67%;水域42.15平方千米,占2.33%。东接永安市、明溪县,西连宁化县东部,南与连城,长汀县接壤,北与宁化县南部,明溪县相邻。

清流县是著名的客家祖地之一,全县客家风情浓郁。森林覆盖率84%,无烟煤、莹石、钨等矿藏量丰富。2012年12月13日被中国经济林协会授予中国金线莲之乡的称号。

清流,古属黄连峒。周、春秋末为闽越地。秦属 闽中郡。汉初属 闽越国。东汉属 会稽郡。三国属 建安郡。晋为新罗县,地属 晋安郡。隋开皇(581~600)时并入 邵武县。

唐乾封二年(667)建黄连镇(今清流 龙津镇),开元十三年(725)升为 黄连县。

唐开元二十六年(738),改属汀州 龙岩县。后唐为 长汀、 宁化两县地,属 汀州。五代初属闽王,后属南唐。后晋,归属宁化麻仓里,设清流驿。

宋元符元年(1098),提刑王祖道巡视郡县憩于宁化麻仓里清流驿,爱其山明水秀,认为宁化地界广远,难于管理,呈文上奏划宁化6团里、长汀2团里置清流县,以“溪流回环清澈”故名,属汀州。县治设坊郭里,后称城关。绍定元年(1228),撤销县建置。元至元八年(1271),恢复清流县建置,属 汀州路。明洪武元年(1368),汀州路改为 汀州府,清流属汀州府。清代属福建汀州府。

民国元年(1912),实行省、道、县三级地方政制,属福建省西路道,民国3年属汀漳道(道所龙岩)。

民国二十一年(1932),清流县苏维埃政府成立,清流属 中央苏区,直至民国23年,红军北上抗日。

民国二十二年(1933)11月至民国23年2月,十九路军将领蔡廷锴发动“福建事变”,成立 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即福建人民政府,将福建划为4个省,清流属龙漳省。

民国二十三年(1934),福建省划为10个行政督察区,清流属第八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治所长汀)。翌年10月,全省改划为7个行政督察区,清流属第七行政督察区。

民国三十五年(1936),福建省划为9个行政督察区,清流属第九行政督察区。翌年7月,全省改划为6个行政督察区,清流属第六行政督察区(治所永安)。

1950年2月22日,清流解放,清流属福建省人民政府永安专员公署。1956年5月,并入龙岩专员公署。1959年2月,清流、宁化合并,称清宁县。

1961年6月6日(9月批准)恢复清流县建置,属龙岩专员公署。

1963年5月,属三明专员公署。1968年,属三明地区革命委员会。

1968年11月7日,成立清流县革命委员会。

1980年10月28日,清流县革命委员会改称清流县人民政府,仍属三明专员公署。

1983年4月,属 三明市管辖。

2019年3月6日,中央宣传部、财政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公布《 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第一批)》名单,清流县在其中 。

1995年,清流县辖龙津镇、 嵩口镇、 嵩溪镇、 林畲乡、 温郊乡、 沙芜乡、东华乡、 赖坊乡、邓家乡、 灵地乡、李家乡、长校乡、 里田乡、 田源乡、 余朋乡,5个居委会、108个村委会。

1997年,清流县面积1825平方千米,人口14万,辖5个镇、10个乡:龙津镇、嵩口镇、嵩溪镇、灵地镇、长校镇、东华乡、林畲乡、温郊乡、余朋乡、沙芜乡、赖坊乡、邓家乡、李家乡、里田乡、田源乡。县府驻龙津镇。

2000年,清流县辖5个镇、10个乡:龙津镇、嵩口镇、嵩溪镇、 灵地镇、 长校镇、东华乡、林畲乡、温郊乡、余朋乡、沙芜乡、赖坊乡、邓家乡、李家乡、里田乡、田源乡。

2003年末,清流县辖5个镇、10个乡:龙津镇、嵩口镇、嵩溪镇、灵地镇、长校镇、东华乡、林畲乡、温郊乡、余朋乡、沙芜乡、赖坊乡、邓家乡、李家乡、里田乡、田源乡。全县户籍人口14.70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39万人。

2005年,清流县辖5个镇、10个乡:龙津镇、嵩溪镇、嵩口镇、灵地镇、长校镇、东华乡、温郊乡、林畲乡、田源乡、沙芜乡、赖坊乡、余朋乡、邓家乡、李家乡、里田乡。

2006年9月25日,撤销东华乡,并入龙津镇。合并后的龙津镇辖城东、城南、蔬菜、大路口、严坊、横溪、南岐、桥下、供坊、俞坊、暖水、基头、下戈、拔里14个村委会和渔沧、 长兴、凤翔、翠园4居委会,镇人民政府驻现东华乡人民政府驻地长兴南街17号。全县辖5个镇、9个乡:龙津镇、嵩溪镇、嵩口镇、灵地镇、长校镇、温郊乡、林畲乡、田源乡、沙芜乡、赖坊乡、余朋乡、邓家乡、李家乡、里田乡。

2007年12月14日,撤销邓家乡,并入灵地镇。合并后的灵地镇辖灵地、灵和、青甲、 杨源、姚坊、大坪、步云、邓家、田全、 马寨、尤坊甲、吉龙、坑甲、古洋14个村委会,镇人民政府驻现灵地镇人民政府驻地(群英街52号)。

2014年,全县为5镇8乡111个村民委员会和8个社区居民委员会。下设49个居民小组、893个村民小组。

2017年,赖坊乡撤乡改镇为赖坊镇。

2018年11月,撤林畲乡设林畲镇。

截止2018年11月27日,清流县辖7镇6乡: 龙津镇、 嵩口镇、 嵩溪镇、 灵地镇、 长校镇、 赖坊镇、林畲镇、 温郊乡、 余朋乡、 沙芜乡、 李家乡、 里田乡、 田源乡。

清流是福建最早的人类文明发祥地。自隋唐始,北方各地移民陆续迁入与土著居民融合,形成 客家人聚居地,全县辖5镇8乡。2003年末,户籍人口14.70万人,其全非农业人口3.39万人。

2015年三明市各县(市、区)主要人口指标数据
常住人口(万人) 城镇化水平(%)
全市 253.0 56.3
梅列区 17.9 97.7
三元区 20.0 84.8
永安市 35.0 66.4
明溪县 10.2 49.7
清流县 13.6 45.0
宁化县 28.1 40.7
大田县 31.3 47.4
尤溪县 35.5 41.8
沙县 23.0 61.8
将乐县 15.0 52.0
泰宁县 11.2 47.5
建宁县 12.2 41.7

2000年人口普查,清流县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畲族、哈萨克族、俄罗斯族、鄂伦春族、高山族、水族、纳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民族分布。

清流县位于福建西部,武夷山南侧,地处东经116°38′17″~117°10′29″,北纬25°46′53″~26°22′07″。全境东西宽53.8公里,南北长65.2公里,总面积1806.3平方千米,其中陆地1764.15平方千米,占97.67%;水域42.15平方千米,占2.33%。东接永安市、明溪县,西连宁化县东部,南与连城,长汀县接壤,北与宁化县南部,明溪县相邻。人民政府驻龙津镇龙城街22号,电话区号0598,邮政编码365300,距三明市区80千米。

清流县境地层发育齐全,从元古代至第四纪均有其代表。出露面积1163.8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五分之三强。地层展布基本上受北东向构造线控制,东南部沙芜塘—李家一线主要出炉晚古生代沉积地层;西北部与宁化县交界处主要出露震旦纪—寒武纪变质岩地层;县境东北与中部主要分布侵入岩及零星出露的沉积岩;沿明溪—清流一线则集中分布中生代红层盆土。最老的地层为震旦系,自震旦纪至奥陶纪,县境一直处在地槽发育阶段,志留纪末期受加里东造山运动影响,结束了本区的地槽历史。在地质发育的各个时期伴随着不同强度的构造变动,如断裂、褶皱、火山运动、岩浆侵入、变质作用等构成县境复杂的地质历史。

地势自东、南、北三面向中部和西部倾斜,地形起伏,峰峦叠嶂。由于新构造运动的抬升和溪水强烈侵蚀切割,形成境内低山丘陵广布、盆地零星并以低山为主的丘陵山地地貌。同时,县境内地形的横向变化具有明显的分带性,北部城关—林畲一带,以低山丘陵为主,地势自西向东呈阶梯状抬高;南部里田—沙芜一带,多分布中山和低山、丘陵和盆地,呈相同排列。全县平均海拔350米,海拔千米以上山峰21座,赖坊大丰山棋盘峰海拔1705.7米为最高点,系三明地区第二高山脉,沙芜洞口村海拔250米为最低点。

清流县境内河流密布,河流水系由四面向中部地带汇聚,水力资源丰富。以九龙溪为干流,流域面积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嵩溪、罗口溪、罗峰溪、长潭河、文昌溪等五大支流,均属九龙溪水系。全县理论水电蕴藏量7.70万千瓦,可开发的水利资源38处(指100千瓦以上水电站)。装机容量可达5.50万千瓦,年发电能力2.48亿度,占理论蕴藏量71.40%。县多年平均径流量17.42亿立方米,境内地下水面积1825万吨/平方千米,年径流量34.60亿吨。嵩口镇、余朋乡和龙津镇暖水村有温泉7处,日总流量1万吨以上。李家乡、嵩口镇、林畲乡有冷泉8处,总出水量1411.20吨/小时,日出水量3.39万吨。

2018年,全县林地面积15.42万公顷,其中有林地面积14.23万公顷,森林蓄积量1484.51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78.71%。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南岭东部山地常绿槠类照叶林区,闽西博平岭山地常绿槠栲类照叶林小洲。根据国家林业局1998—2001年全国陆生野生动物和珍稀濒危植物调查及全国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清流调查(2010年4月至次年11月)资料显示,全县有维管束植物176科562属1383种,其中蕨类植物31科56属124种,裸子植物8科9属40种,被子植物137科497属1219种。属国家Ⅰ级保护植物两种。银杏,分布在林畲乡岭干村,有3株。南方红豆杉群落,分布在温郊乡温家山544公顷山地中;国家Ⅱ级保护植物8种;省重点保护植物14种。植被典型建群种以壳斗科米槠、苦槠、丝粟栲、闽粤栲、钩粟、甜槠、青岗栎占优势,少部分为楠、樟、木荷等,伴生的落叶树种有安息香科的拟赤杨、金缕梅科枫香,林下木有香槟杜鹃、石斑木、黄瑞木、连木、毛冬青、乌药、福建山樱、百两金、朱砂根、绒楠、让木,在郁闭的常绿阔叶林下草木较少,常见有金狗喜、观音座莲等蕨类植物。层间植物有昆明鸡血藤、木通、紫藤、三叶木通等。20世纪70年代后,大力种植杉木、马尾松,拓展为清流县优势树种,杉、马树种蓄积量占全县立木蓄积量76.6%。以壳斗科为主的常绿阔叶树林由于长期开发,已不再是清流县主要植被群,为杉、松为主的常绿针叶林群落所取代。清流县林副产品主要有油茶籽、油桐、松脂、山苍籽、笋干、乌桕、棕片、板栗、红菇、香菇、黑木耳等。

渀档国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数据显示,清流县有野生动物30目79科343种。其中云豹、豹、黑鹿、蟒蛇属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猕猴、穿山甲、豺、黑熊、大灵猫、小灵猫、金猫、河鹿、水鹿、红角隼、白鹇、褐翅鸭鹃等34种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豹猫、眼镜王蛇、眼镜蛇、白额山鹧鸪等20种为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清流县矿藏资源丰富,有煤、铁、锰、钨、稀土、石灰石、萤石等矿藏30余种,矿藏地108处,尤以钨、锰、煤、铅、锌、石英石、滑石、辉绿岩、石灰石为主,其中水泥灰岩储量达2亿吨以上,煤储量为3000万吨以上,铅、锌金属10万吨以上,滑石粘土30万吨以上,石英石1000万吨以上,辉绿岩2万立方米以上。县境矿藏主要蕴藏于西北部的城关—嵩溪—林畲北东向条带上,以及东南部的灵地—沙芜—余朋一带。

清流县地处中低纬度,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大陆性气候和海洋性气候特点。受季风环流影响,风向随季节变化非常明显,秋冬季,尤其是冬季多西北风;春夏季,尤其是夏季多东南风。由于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角较大,热量收入较多,常受海洋上大量水汽调节,气候既温暖又湿润。年平均气温18.2℃,最高气温38.8℃,7月最热;最低气温零下8.9℃,1月最寒冷。平均年降水量1853.5毫米,日最大降水量345.0毫米,出现在1994年5月2日。5~6月雨季,降水量占全年总降水量的1/3强,降水集中,易造成洪涝灾害,1994年5月2日,清流县遭遇特大洪涝。平均年日照时数1583.4小时,夏季昼长夜短,日照时间较长;冬季昼短夜长,日照时间较短。

2014年,清流县气候属较差年景。平均气温偏高、降水正常、日照时数偏多。局部地区灾情较重。冬季温度降水正常日照多,春季温度降水和日照均正常,夏季温高降水日照正常,秋季温高雨少日照多。春季雨量最多,占全年的45%,夏季次之,秋季为最少。

【气候特征】

气温2014年清流县平均气温18.7℃,较常年偏高0.6℃。年极端最低气温为-5.1℃,出现在1月23日;年极端最高气温为36.4℃,出现在7月6日。

冬季:清流县平均气温8.1℃。与常年同期相比,属正常。平均气温按月际分布为:12月偏低,1月和2月正常。

春季:清流县平均气温18.7℃。与常年同期相比,属正常。平均气温按月际分布为:3月和5月正常,4月偏高。无“倒春寒”天气、亦无“五月寒”天气。

夏季:清流县平均气温26.9℃。与常年同期相比,属偏高,平均气温按月际分布为:6月显著偏高,7月和8月正常。

秋季:清流县平均气温20.7℃。与常年同期相比,异常偏高,平均气温按月际分布为:9月显著偏高,10月正常,11月偏高。

降水2014年降水量1759.1毫米,接近常年,但时空分布不均,北多南少,秋季偏少,冬、春、夏季正常。

冬季:清流县降水量214.8毫米,降水量分布为北部略多,南部略少;与常年同期相比,属正常。降水量月际分布为:12月异常偏多,1月异常偏少,2月显著偏少。

春季:清流县降水量在823.8毫米,降水量分布为北部较多,南部略少;与常年同期相比,属正常。降水量月际分布为:3月和4月正常,5月显著偏多。

夏季:清流县降水量682.6毫米,降水量分布不均;与常年同期相比,属正常。降水量月际分布为:6月和7月正常,8月显著偏多。

秋季:清流县降水量113.8毫米,降水量分布不均,总体来说,南多北少;与常年同期相比,属偏少。降水量月际分布为:9月显著偏少,10月异常偏少,11月偏多。

日照2014年清流县日照1789.4小时,与常年相比,显著偏多。

冬季:清流县日照时数423.0小时,显著偏多。日照时数按月际分布为:12月和2月正常,1月异常偏多。

春季:清流县日照时数236.6小时,与常年同期相比,属正常。日照时数按月际分布为:3月和4月正常,5月显著偏少。

夏季:清流县日照时数612.9小时,与常年同期相比,属正常。日照时数按月际分布为:6月、7月和8月均正常。

秋季:清流县日照时数538.1小时,与常年同期相比,显著偏多。日照时数按月际分布为:9月和11月正常,10月异常偏多。

【气象灾害】

2014年,主要灾害性天气是:冬季低温雨雪冰冻、春季强对流、雨季暴雨洪涝、夏季台风和暴雨,以及秋冬连旱等,以暴雨洪涝和雷雨大风造成的为主。

低温雨雪,清流县共受九次强冷空气过程影响,其中3次为寒潮天气过程,分别为:2月7~10日出现寒潮,2月10~11日、13日、19日出现小雪或雨夹雪天气,3月19~22日出现寒潮、11月29日~12月2日出现寒潮。其中,2月7~10日的寒潮过程对清流县影响较大。

强对流天气3月29日,受西南急流和南支槽东移的共同影响,清流县龙津镇、嵩溪镇、林畲乡、李家乡等乡镇出现强雷电、龙卷风及短时强降水天气,城关最大风速达18.1米/秒,林畲乡1小时最大降水量达27.3毫米。5月30日、7月18日出现雷雨大风等强对流天气。

暴雨,清流县观测站共出现7场暴雨,分别出现在4月23日、5月19日和22日、6月6日、18日和24日、8月20日,其中6月18日出现大暴雨。

4月23日,受高空槽东移和低层切变摆动的影响,出现暴雨,雨量为97.9毫米,突破有记录以来4月份日最大降水量极值。

5月15日,受南支槽东移和低层切变南压影响,嵩溪镇出现暴雨,其中青山村金星组受灾最严重,受灾21户,95人。房屋受水淹泡15户,淹泡损失达四万余元,房屋、楼梯倒塌2座,损失达二万六千余元,总计约六万六千余元。

5月22日,受低层低涡东移,西南急流和东南急流影响,出现暴雨。据县民政局统计:受灾人口5120人,受灾户1678户,转移安置人口26人。烟叶被淹5693.1亩,烤房受损1座,瓦房受损34间,倒塌3间;道路塌方32处,桥梁受损11座,山体滑坡27处,河堤受损3411米,渠道损毁65处,渔业受损9.5亩,蔬菜受损536亩,秧田被淹205亩,直接经济损失2421.5万元。

5月26日,受高空槽东移,低层切变南压影响,出现大到暴雨。据县民政局统计:全县受灾人口56人,受灾户数14户,转移安置人口15人,烟叶被淹352.5亩,道路塌方3处,河堤受损703米,渠道被毁12处,蔬菜受损20亩,秧田被淹20亩,直接经济损失195.1万元。

台风7月23—25日,清流县受第10号台风“麦德姆”影响,24日出现大到暴雨。

干旱清流县出现2段气象旱情。9月23日至11月1日出现秋冬气象大旱;12月5—31日出现秋冬气象旱兆。

高温在春暖花开的4月,清流县出现超过日最高≥30℃的较高温度(4月10~12日、18~19日)。受副热带高压控制,6~8月出现多次高温天气过程,7月下旬后期~8月中旬前期,出现了最高≥35℃的持续高温天气,7月6日出现了36.4℃高温,为入夏以来最为炎热的一天。秋季气温偏高,9月进入晴热干燥的秋季,8日高温≥35℃。

秋寒9月受北方强冷空气影响,20日出现“23型”秋寒过程,10月7日出现“20型”秋寒。

【气候影响评价】

气候与农业气候与粮食:春播期间温度低,不利于春播。6~9月,光照充足,降雨量不足。9月份以后气候比较好,全年水稻病虫中等偏重发生,发生情况与去年相似。总体上全年气候对粮食作物影响属“偏好”年份。

气候与果树:气候对果树的影响有利有弊,早春2月份的低温冻害,造成果树物候期推迟,上半年雨水对桃、李柰、梨等果树形成一定的影响。9月份以后的干旱天气,有利于柑桔类果品品质提升,但果实偏小。总体而言,全年气候属正常年份。

气候与蔬菜:2月中旬的低温冻害及5、6、8月份的暴雨天气等影响,部分露地蔬菜生产受影响;但全年气候整体上还是有利于蔬菜生产,蔬菜生产总体平稳。

气候与林业:全年气温较适宜林业生产,春季雨水充足,苗木易于成活,有利于营林、造林。春节前后及秋冬季节由于降雨较少、较为干燥,出现高等级森林火险时段。冬季气温偏低、春季雨水偏多,不利食叶害虫越冬;夏秋季台风影响小,树木长势好,抗逆性强,林业有害生物发生与危害程度下降。

气候与水利:2014年共遭受7次暴雨过程和1个台风影响,对水电发电有利,但部分堤防受损。

气候与渔业:2014年渔业生产总体状况较好,气候对渔业影响较轻,属偏好年景。

气候与烤烟生产:2014年气候对烤烟生产总体表现为不利。烤烟生产期平均气温波动较大,烟叶育苗期气温较低,而大田生长期气温比常年较高,对烤烟生长不利;烤烟生产期总降雨量与常年同期基本持平,但降雨量相对集中,对烟叶生产特别是病虫害的发生带来较大的影响。

生态资源方面,全县耕地15.27万亩,林业用地234万亩,森林覆盖率84%,木材蓄积量1200多万立方米,是全国 商品粮基地县、全国重点林业县和全国农村初级电气化县,也是全国南方桂花重要基地和全国最大的 罗汉松生产基地。矿产资源方面,已探明矿产有 无烟煤、 萤石、钨、锰、铅、锌、石灰石等20多种,特别是煤、萤石、铅锌、石灰石、钨等矿产储量居全省前列。

2008年实现生产总值19.43亿元,增长15.5%;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1.3亿元,增长6.9%;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3.8亿元,增长46.4%;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7亿元,增长76.1%; 财政总收入1.41亿元,增长23.3%,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286元,增长24.8%;农民人均纯收入4999元,增长12.1%;人口自然增长率4.18‰。

2009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1.11亿元,比增14.3%;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3.7亿元,比增6.2%;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5.06亿元,比增36.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5.49亿元,比增35.3%;财政总收入1.85亿元,比增5.2%,其全县级一般预算收入9389万元,比增17.3%。

2012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1.4亿元,比增14.6%;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5.5亿元,比增17.5%;农林牧渔总产值20.9亿元,比增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0亿元,比增28%;财政总收入5.18亿元,比增29%,其中地方级一般预算收入2.4亿元,比增30%;农民人均纯收入9412元,比增15.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343元,比增14.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6亿元,比增26.3%。

2014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8.33亿元,增长11.5%;农林牧渔总产值24.3亿元,增长5.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9.1亿元,增长15.4%;县级公共财政收入3.34亿元,增长8.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489元,增长11%。

201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0.23亿元,比增8.5%;农林牧渔总产值25.19亿元,比增3.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1.07亿元,比增9.0%;县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35亿元,比增0.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7万元,比增11.6%。

清流系山区农业县,以种植水稻为主。所产大米质地优良,尤以高地米品质最佳,明清时期曾作为“贡米”。农业历来是清流国民经济的主体。1952年,清流县农业人口占总人口95.4%,农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93.58%。直至1990年,农业人口仍占全县人口81.6%,农业总产值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25.03%。

解放前,长期受封建制度的束缚,农业生产发展极为缓慢,产品结构单一,单位产量极低,民国29年(1940),全县粮食总产1.85万吨,平均亩产87公斤。解放后,因生产关系的变革和经营体制的改革,大力开展农业基本建设,兴修水利,推广优良品种和发展农业生产新技术,农业生产不断发展。其间由于受“左”的思想影响,经历过许多挫折和失误。1958年“大跃进”,生产瞎指挥,农民劳动积极性遭到打击。1960~1962年三年粮食大减产之后,农业虽有所恢复,但产量仍徘徊不前。至1965年,农业总产值才略超1957年。70年代以来,坚持“以粮为纲”而忽视全面发展,粮食产量大幅度增长,但农业经济整体发展很不平衡。1979年后,经过农业体制改革,农业经济健康发展,粮食生产有较大的飞跃。清流成为全国粮食生产基地县之一。1990年,农业总产值(含林、牧、副、渔)23814万元,比1950年增长9.3倍,年均递增6%;粮食总产量85615吨,比1950年增长3.28倍,年均递增3.7%;农业总产值全种植业所占比重由1950年的49.43%下降为40.65%;种植业总产值全,经济作物所占比重由1950年4.91%上升为16.47%;畜牧业比重仍占农业总产值的20.26%(1950年为20.94%);渔业的比重由1950年的0.09%上升为1990年的1.78%。

2007年,农业“五个五”重点工程(苗木5万亩、花卉5000亩、烤烟5万亩、优质茶果5万亩、水产养殖5万亩)稳步推进,福建省最大鲜切花种苗组培繁育基地——鸿翔农庄花卉组培全心和嵩溪花卉交易市场一期工程建成投入使用,景秀园林、绿景生态、鸿翔农庄、盛雄花卉、富贸科技等17家龙头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辐射带动400多户农户参与苗木花卉种植,全县已形成苗木1266.7公顷、花卉66.7公顷的种植规模。创建“清流溪鱼”品牌,组建“清流溪鱼”协会,在县内外开设“清流溪鱼美食馆”7家、“清流溪鱼专卖店”10家;11个水产品获无公害认证,同时加快发展名优鱼种养殖,引进台资企业三合农渔牧开发公司投资5000万元新上宝石斑和 澳洲石斑名优鱼种网箱养殖项目,大力发展李家冷泉等特色养殖,全县水产业产值超亿元。优质茶果有新发展,被列为福建省乌龙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县;“ 清流豆腐皮”获国家地理保护标志,实现国家级品牌零的突破。

2009年水产品产量达1.6万吨,产值1.8亿元,销售市场持续拓展;黄羊养殖规模扩大、效益提升,逐步向加工、销售、流通等领域延伸;烤烟生产再创新高,产量12.5万担,居全市第三位,产值1.13亿元,增长11.7%;名优茶果发展态势良好。农业品牌成果喜人, 台湾农民创业园升格为国家级园区,“清流溪鱼”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国家级集体商标暨省名牌产品,“鸿翔”鲜切花获省名牌产品,全县被列为国家梨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示范县、基层水产技术推广运行机制创新试点县、省绿化模范县,田源乡被授予福建省“花木之乡”称号,苏福茶叶基地被列为省级农业(种植业)标准示范区。基础设施投入加大,积极争取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烟基工程等项目资金,全年各类农业基础设施投入达1.19亿元,为现代农业发展夯实了基础。新农村建设有新亮点,强化以“三清六改”为重点的村容村貌整治,探索切合全县实际的村庄整治模式,农村“家园清洁行动”取得成效,培育了一批特色鲜明的专业村、精品村。农民增收有较大突破,人均增收570元,增长10.1%。惠农政策落实到位,完善补贴机制,发放种粮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购置农机具、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等补贴2382万元。

清流工业始于明末清初,但发展缓慢,长期处于手工业状态,较为发达的当推造纸、铸造、矿冶、剪钻业。尤其剪钻业是清流手工业的支柱,明崇祯间全县发展到20多炉,师徒40余人,由于造型美、质量优,销售至闽西各县和江西、广东等省。

解放后,人民政府着手振兴清流工业,1954年,在城关创办10千瓦的火电厂,清流现代工业开始起步。随着交通的发达,工业从小到大,从少到多。1957年,拥有工业企业14个,手工业52个,工业总产值97.1万元(1957年不变价)占工农业总产值的12.5%。在1958年的“大跃进”全,“全民办工业”,全县办起一批以“大炼钢铁”带动起来的铁厂、木炭厂、砖瓦厂、石灰厂、煤矿、伐木场等,由于违背客观经济规律,随着国民经济的调整,旋即停产下马,只有森工企业发展和壮大。1963年,为加强“小三线”建设,工业部门开展“学大庆”运动。这时,火力发电厂、洪流机器厂、机修厂和嵩口坪电站等,陆续在本县兴建,促进本县工业的发展。70年代初期,根据上级有关兴办“五小工业”(小煤矿、小水泥、小水电、小化肥、小铁厂)的精神,全县相继创办和复办玉华峡水泥厂、南山铁厂、长灌煤矿、罗口煤矿、合成氨厂、李家糖厂、嵩溪糖厂等厂矿。1978年,全县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发展到77个(含省地属),产值1869.36万元(1970年不变价),县以上集体所有制工业发展到12个,工业产值118.06万元,为现代工业打下基础。

全共十一届三全全会后,清流工业生产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1984年10月全共全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发布后,清流县开展全面经济体制改革,国营工业企业活力增强,乡镇工业、个体私营工业迅速发展,经济效益明显提高。1990年,全县乡以上工业企业达189个,合资企业2个,工业总产值达3.75亿元,职工9019人,固定资产原值1.2亿元,实现税利2621.1万元。

2007年新增 规模工业企业18家、总数达52家,其全产值超亿元2家、超5000万元7家,纳税超千万元3家、百万元以上20家。氟化工、林产工业、煤及煤化工三大主导产业共完成产值8.29亿元,分别增长83%、86.9%、57.5%,产值占规模工业产值的60.1%。成功引进高宝矿业、年产200吨新型干法旋窑水泥等重大项目,东莹化工第二条生产线、 永福化工一期生产线、源益木业木制装饰材料生产线、远大经纬服饰扩改、展化化工第三条生产线等项目相继投产,长灌、上坪、全渡、马地等煤矿扩改、鑫鸿翔化工搬迁扩建等项目,增强了工业经济发展后劲。氢氟酸、原煤、 锌精矿、萤石粉、人造板、水泥等主要工业产品保持较好增长势头。

2014年以来,加快推进中心城区东进西扩南移北展,旧城改造和新区开发并举,完成雁塔片区改造、东城、北山、桥下、南区等新区开发初具规模。中心片主要开发建设项目:新天地商业城、龙津华府及南区幼儿园、北山天城A1、A2地块等。东城区主要开发建设项目:文华新城、光明城市广场(青少年宫、影剧院、文体局、图书馆、文化馆及商业、住宅小区)、景鸿广场、锦冠大厦、混凝土搅拌站等。桥下片区主要开发建设项目:怡景书苑、龙腾御景小区、龙郡首府、九龙明珠、迎屏佳苑等。南区主要开发建设项目:磐安国际城、元鸿广场、保障性住房3幢、城南工业园区等。 二是做强中心城区功能。强化中心城区的综合服务功能,打造现代服务中心;发挥中心城区的集聚、辐射和支撑、带动作用,成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引擎、增长极核。逐步完善城区功能主要项目有:新一中、城关幼儿园、文华幼儿园、南区幼儿园、特殊学校等教育设施;福利院、光荣院、老年安养中心公寓楼、儿童收养中心、残疾人康复中心等民生项目;县医院病房综合大楼、卫生服务中心等医疗设施;库区移民旅游创业园、农村信用联社办公楼、城南工业园城区110KV变电站、移动公司综合楼等。三是做美中心城区环境。完成了一批体现现代城区形象和功能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道路、通讯、供电、供水管网改造、园林绿化、防洪排涝、防灾减灾等。重点抓好沿龙津河两岸生态景观带和市政道路、地下管线建设;形成“水在城中、城在绿中、人在景中”的山水生态园林城市格局,提升中心城区品位,彰显中心城区魅力。主要项目有:2014年至2017年新建和改造污水管网约31.82公里,其中,新建15.89公里;改造雨污合流管网15.93公里。新建和改扩建道路10公里以上,主要有迎宾路拓宽改造,工业路,磐安片沿河道路,黄泥子坑道路改造工程,城区主干道路面改造,北山路网至实验中学、至屏山路、至碧林北路、怡景书苑周边,花卉路、屏山二路、城西路和水东路改造等。新建公园和滨水景观工程达30公顷,新增绿道10公里,新建南极公园、苏区广场、桥下景观工程,太极公园、屏山公园、高速出口至龙腾御景景观建设4公顷,新建怡景书苑广场、光明城市广场、景鸿广场。2018年新建铜锣山休闲绿道公园建设休闲步道全长6000米,其中:环山步道3500米、支线登山步道2500米,项目至6月已完成挡墙、环山道路路基、部分登山步道铺贴。

清流县坚持教育优先,2016年内新招教师69名,中考成绩良好率、及格率、平均分均跃居三明市第三位;实施中小学校安工程、城区学校扩容工程、“全面改薄”等项目7个,新建城关、温郊、余朋幼儿园,扩建长校幼儿园,一中整体搬迁加快推进。县妇幼保健院综合楼、疾控卫生监督综合楼和温郊、里田卫生院竣工或投入使用,赖坊卫生院整体搬迁项目有序推进,改造村卫生所31个。计生服务水平稳步提高,全面“二孩”政策平稳实施。县体育中心一期动工建设,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顺利通过终期验收。精准识别贫困户1113户3403人,探索总结了嵩溪元山村、林畲石下村、赖坊南山村等扶贫资金折股量化、家门口就业等典型,全县1588名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农村低保标准和农村集中供养五保金稳步提升,县光荣福利院基本建成,新农合、新农保实现全覆盖。严控金融风险,贷款不良率年末比年初下降0.29个百分点 。

2019年8月,入选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县。

清流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清流古称黄莲,宋元符元年(1098年)置县,因县城清溪环绕,碧水萦回,故名清流。1988年,全国科学院考古学家在沙芜狐狸洞发现旧石器时代古人类 化石,使福建人类活动历史由六七千年推进到一万年以上,被誉为“闽人之源”。民族英雄 文天祥曾途经清流写下了“山高不碍乾坤眼,地小能容宰相身”的称赞诗句。唐朝开国元勋丞相 萧瑀、明朝吏部尚书 裴应章、全国著名的军事防化专家 黄新民、全国大提琴奠基者王连三等 祖籍都是清流。清流是客家祖地之一,客家先祖黄连镇将巫罗俊在这里垦荒辟土,东汉 黄香、唐代重臣 魏征、唐代名将罗成等的后裔在沙芜、嵩口、里田等乡镇繁衍生息。清流是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全国22个全央苏区县之一,在这片红色土地上,曾留下毛泽东、朱德、彭德怀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战斗足迹;1930年毛泽东途经清流时,写下了著名的《如梦令·元旦》诗词。该县为此通过举办客家先祖巫罗俊祭祖活动,开展客家姓氏源流研究和族谱研究,建立两岸宗亲和研究人员互访机制,加强宗亲文化交流,继而带动两岸经贸、文化等各方面交流。

宋置县后,设立儒学,至清末废科举,全县共考取进士38名,举人109名,贡生457名。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创办县立敦本小学堂。宣统元年(1909),城乡创办新式学校,培养人才。民国初,设“劝学所”,开始兴办公私立小学。

民国21年(1932),清流县建立苏维埃政权,发展苏区教育,全县创办8所列宁小学,20多所工农夜校。

抗日战争初期,各小学称为“战时”学校,规定未入学儿童和成年人都要入学,学习文化,成年人还要进行军事训练。民国30年,私立福州光复全学内迁清流,促进清流教育的发展。

解放后,县人民政府设立文教科,接管县初级全学和全县小学,学校向工农开门,大量吸收工农子弟上学,推广苏联教学模式。1958年“大跃进”期间,教育脱离实际,不顾办学条件,盲目发展,由于师资不足,教学设备缺乏,教学质量下降。

20世纪60年代初,根据全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调整学校布局,实行多种办学形式,除全日制小学外,还有小学耕读班等。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学校停课“闹革命”,学校领导和大批教师受到批斗,教学秩序混乱,片面强调“学工学农”,忽视基础教育,教学秩序不正常,教育质量严重下降。

1978年全共十一届三全全会以后,教育界拨乱反正,教学走上正轨。学校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学校管理,坚持“德育为首,全面发展”。教育行政部门努力提高教师素质,加强教学研究,学校教育质量逐渐提高。国家财政和地方政府增加教育投资。改善办学条件,各类教育事业迅速发展。1985年,小学“四率”(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普及率)达到省颁布标准,基本普及小学教育。1987年,全县小学基本实现“一无二有”(校校无危房、班班有教室、人人有课桌椅)。全学教育发展很快,教育质量逐年提高。1988年,县初全毕业会考成绩居全市第四位,高全毕业生考上大全专院校达210人。成人教育也取得较好成绩,1990年,清流被评为三明市扫盲工作先进单位;1986~1990年,清流电大工作站连续5年被评为省、市先进工作站。

集聚了“奇山、溶洞、湖水、温泉、峡谷、寺庙和红色旅游”等特色,特别是有福建省水温最高、出露点最密集的含氡温泉8处,是福建省唯一的省级温泉地质公园;有集湖、洞、峡和古文化为一体的 九龙湖省级风景名胜区;有成功入选“ 海西最具潜力十大乡村休闲游”,并列入省旅游“十一五”十大重点项目的 李家乡万亩生态园冷泉避暑休闲度假村。全县已初步形成“一湖”(九龙湖)、“一洞”( 九龙洞)、“二泉”(温泉、冷泉)、“三山”( 大丰山、 灵台山、 北斗山)、“四景”( 毛泽东旧居、景秀园林、 玄武岩、赖坊古民居)的温泉生态旅游格局。2007年清流荣膺“全国十大生态旅游大县”、“全国十佳最具发展潜力的旅游大县”和“全国自驾车旅游品牌百大目的地”称号。

清流县萤石资源丰富,已探明的萤石储量达200万吨, 远景储量600万吨以上,已形成年处理萤石原矿15万吨,年产萤石精粉10.5万吨生产能力,产量居福建省第一。清流县有东莹化有限公司、永福化工公司两家氟系列加工企业。东莹化工有限公司在年产1.5万吨无水氢氟酸、5000吨氟化铵和氟化氢氨、500吨氟硅酸、4万吨石膏等氟系列产品能力,年产值达6000万元的基础上,2004年又投资1200万元新上两条年产氟化氢铵、氟化氨5000吨生产线。总投资2.3亿元的永福化工公司氟系列产品开发项目,是省级预备重点项目。永福化工公司已动工兴建。

清流旅游资源丰富,全县拥有天然景区19处,尤其是“一湖一洞”(省级风景名胜区沙芜 九龙湖、 九龙洞)、“二泉”(省级温泉地质公园,李家万亩生态冷泉避暑休闲度假区,已成功入选“海西最具潜力十大乡村休闲游”,并列入省“十一五”旅游产业十大重点建设项目)、“三山”( 大丰山省级森林公园、 灵台山、 北斗山)、四景( 林畲毛泽东旧居、嵩溪玄武岩、 赖坊古民居、李家景秀园林)造就生态旅游胜景。其中大丰山省级森林公园,峰、崖、洞、石形态迥异,泉、潭、溪、洞各具特色,是融原始生态,客家道教文化为一体的山岳型生态旅游区;北斗山是省内丹霞地貌与原始森林组合的峰丛型生态型旅游景区;灵台山,一山藏四寺,山、湖、溪、泉、寺相映成趣,是闽西北最大的寺庙群和佛教旅游胜地。灵台山中华客家祖山文化园建设已初具规模,2012年成功举办有海内外客家乡亲6000人参加的第25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灵台朝觐”活动。九龙洞为福建省最早古人类遗迹化石发掘地,为湖滨溶洞群,洞长3000米,洞内钟乳千姿百态、璀璨神奇。全县温泉出露点10处,地处山谷清幽静谧。位于嵩口镇高赖村富有东南亚风情的清流生态温泉度假区—天芳悦潭通过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初评。清流省级温泉地质公园升格为国家级温泉地质公园。赖坊现存明清时期完好古建筑50处,被称为闽西客家建筑的“活化石”,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乡)。林畲海峡两岸中华桂花文化园景区于2014年国庆期间对外试营业。

名胜古迹有余朋东坑的明清古建筑群落和沙芜 狐狸洞福建古文化遗址,为省内主要文物保护单位。还有建于清代的海会塔和明代的吏部尚书楼。

清流县成功入选“全国生态旅游县”、“十佳全国最具发展潜力的生态旅游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