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宁县
泰宁县 福建泰宁 泰宁 泰宁县历史沿革 泰宁县行政区划 泰宁县自然环境 泰宁县自然资源 泰宁县人口 泰宁县经济 泰宁县社会 泰宁县交通 泰宁县旅游 泰宁县获得荣誉
泰宁县(古属 邵武府泰宁县)福建省 三明市辖县,位于福建省西北部, 武夷山脉中段的支脉杉岭东南,居两省三地市交界处,介于北纬26°33′-27°07′,东经116°53′-117°24′之间,北靠 邵武,东连 将乐,南邻 明溪,西接 建宁,西北紧贴江西 黎川。年降水量1725毫米,年均气温17℃。 金溪上游杉溪为主要河流。名胜古迹有 新石器时代遗址。明代兵部尚书 李春烨府邸,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金湖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辖2镇7乡,111个行政村,6个居民委员会。人口以汉族为主;少数民族有畲、满、回、藏、苗等。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公元958年建县,素有“汉唐古镇、两宋名城”之美誉,北宋时期更是创造了“隔河两状元、一门四进士、一巷九举人”的科举盛况,历史上共出了2位状元、54名进士、101位举人。加之绕城而过的金溪与山东曲阜 泗水同样西流的灵异,宋哲...
详情泰宁县(古属 邵武府泰宁县)福建省 三明市辖县,位于福建省西北部, 武夷山脉中段的支脉杉岭东南,居两省三地市交界处,介于北纬26°33′-27°07′,东经116°53′-117°24′之间,北靠 邵武,东连 将乐,南邻 明溪,西接 建宁,西北紧贴江西 黎川。年降水量1725毫米,年均气温17℃。 金溪上游杉溪为主要河流。名胜古迹有 新石器时代遗址。明代兵部尚书 李春烨府邸,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金湖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辖2镇7乡,111个行政村,6个居民委员会。人口以汉族为主;少数民族有畲、满、回、藏、苗等。
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公元958年建县,素有“汉唐古镇、两宋名城”之美誉,北宋时期更是创造了“隔河两状元、一门四进士、一巷九举人”的科举盛况,历史上共出了2位状元、54名进士、101位举人。加之绕城而过的金溪与山东曲阜 泗水同样西流的灵异,宋哲宗皇帝于公元1086年将孔子阙里府号“泰宁”赐作县名,以示褒扬。
泰宁是中央21个苏区县之一, 周恩来、 朱德、 彭德怀、 杨尚昆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此运筹帷幄,指挥红军作战。境内存有 红军街、东方军司令部、大洋嶂阻击战旧址等革命历史遗迹,2004年被列入全国“百个红色经典旅游景区”。
2019年3月,位列第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
泰宁又称杉城,原为绥安(后改为绥城)属地 金泉场(后改为金城场)、归化镇境域。
新石器时代,县境内就有人类活动。周代,为“七闽”(当时散处福建各地以蛇为图腾的古闽族部落)地。战国后期,是闽越王无诸领地。汉代,初属于闽越国,后隶属会稽郡;汉代末年,隶属于孙吴建安县校乡。永安三年(260),隶属于建安郡新置的绥安县。辖境含今建宁、泰宁、宁化三县及清流、明溪部分地区。县治在今建宁县城西三里许的高砂州。西晋,仍属建安郡绥安县。东晋安帝义熙元年(405),改绥安县为绥城县,隶属关系及辖地都没变动,从吴永安三年置绥安县到这年改名,绥安县存在145年。
隋代,废绥城县,先并入泉州建安县,后归抚州邵武县(抚州后改称临川郡)。唐武德四年(621),原绥城地又从邵武县析出,重设绥城县,隶属于江南道建州。贞观三年(629),又废绥城县,并入邵武。绥安改绥城到废置,实际存在190年。绥城并入邵武县后,称金泉场。金泉场的辖境与原绥安、绥城辖境同。
高宗乾封二年(667),今宁化县地(含清流、明溪部分地区)由于巫罗俊开发日趋繁荣,因而从金泉场析出另置黄连镇(黄连镇于开元二十二年(734)升为 黄连县)。黄连镇划出后,金泉场辖地为今泰宁、建宁两县地及明溪的一部分村落。武后垂拱四年(688),从建安县划出原将乐县地复置将乐县,隶江南道建州。金泉场亦从邵武县析出转属于将乐县,场的治所移至今泰宁,并改称金城场,金泉场建制存在59年。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福建都防御使兼宁海军使董玠奏请将原 绥安县地(即金城场地)分置归化和黄连二镇,归化镇即今泰宁(包括明溪沂州一带村落);黄连镇即今 建宁。今建、泰两县历史上曾合属了500年(260~759),从此分治,金城场存在71年。归化镇属于建州。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罢福州节度使,改置福建都团练观察处置使,归化镇仍隶属于建州。
五代时废镇为场, 南唐中兴元年(958年),升归化场为 归化县,隶属 建州(后改镇安军、镇武军)。
后梁开平元年(907),王审知受梁封为闽王,统治全闽。闽永隆年间(939~942),为了防御南唐,归化镇成了左仆射邹勇夫等人扎重兵的军事重镇。后晋天福八年(943),王延政在建州称帝,归化镇仍直隶于建州(后改称为镇安军、镇武军)。后唐开运元年(944),南唐攻下建州。二年,改建州为永安军,后为忠义军。南唐保大四年(946),归化镇升为归化场,属永安军、忠义军。从唐乾元二年置归化镇,至南唐保大四年改镇为场,归化镇存在187年,归化场存在12年。归化镇、场共存在199年。
宋元祐元年(1086年),邑人 叶祖洽状元奏请朝廷更改县名,宋哲宗将山东曲阜 孔子阙里府号“ 泰宁”赐为县名,隶属邵武军。
元代属于邵武路。明清时均属于 邵武府。
民国初期属北路道、建安道,后直隶省政府。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为红色苏区县之一,隶属 闽赣省。红军长征北上,苏区沦陷后,先后属第九、第七、第三、第二 行政督察区。1950年2月泰宁解放后,属福建省第二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后改称 南平专员公署)管辖。1970年6月划归 三明专区。1983年4月,隶属三明市。
至2018年11月27日,泰宁县下辖3镇6乡( 杉城镇、 朱口镇、 下渠镇、 新桥乡、 上青乡、 大田乡、 梅口乡、 开善乡、 大龙乡),111个行政村,6个居民委员会。
泰宁气候属于中亚热带季风型 山地气候。夏季受海洋性气候影响,盛行东南风,冬季受西北冷空气侵袭,又具有大陆性气候特征。夏季无酷热。冬季无严寒。四季温和湿润,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为17℃。无霜期300天左右。年平均降雨天数为130~175天,年平均降雨量1775毫米,年降雨总量为27.06亿立方米。一年中三至六月为雨季。五、六两个月降雨强度大,雨量集中。相对湿度为84%;平均日照时数为1738.7小时。这种得天独厚的气候。使风景区可游时间长达300天以上。
金溪的三大支流——濉溪、杉溪、铺溪汇集于泰宁,除泰宁全境之水外,另有建宁全部、明溪西半部,以及邵武、宁化、将乐部份地区诸多溪流之水也都流入泰宁。金溪在泰宁东南青州以上的集雨面积共达4758.4平方公里,容水流域面积达3219.02平方公里,是泰宁总面积1539.38平方公里的2.09倍。县境内及入县诸溪流年总流量共约46亿立方米。
全县总土地面积为1539.38平方公里,折合230.91万亩。其中:耕地16.64万亩,占7.21%;林业用地187.36万亩,占81.14%;水域8.52万亩,占3.69%;裸露石山7.46万亩,占3.23%;住宅、公路及其它用地13.26万亩,占5.44%。以农业人口计算,人均占有总土地20亩,其中耕地1.46亩,林地17亩,水域0.74亩。
泰宁地表地质结构由岩浆岩、变质岩和陆相沉积岩三大岩类组成。岩浆岩多分布于县的西北与西南部,变质岩遍布东北、东南部、沉积岩多形成带状分布,后者成土母质有残积物、坡积物和冲积物三种,所形成的各类土壤计有红壤、红黄壤、黄棕壤、紫色土、草甸土、水稻土等6个土类、14个亚类、54个土属。
泰宁县植物种类非常丰富。据调查,已命名的种子植物有154科、537属,1044种。种子植物的科、属、种中,被子植物有146科、554属、1022种,为全国被子植物科数的50.17%,属数的20.06%,种数的4.21%;裸子植物有8科、19属、22种,为全国裸子植物科数的72.73%,属数的55.88%,种数的11.58%。泰宁苔鲜植物也很丰富,蕨类植物有33科、56属、113种、占全国科数的63.46%,属数的27.45%,种数的4.35%。
泰宁县植被类型属于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南部亚热带的浙南、闽中山丘栲类细柄蕈树林区。根据福建省植被区划,以建宁县的县林场经泰宁县大田至顺昌县的宝山为界,把泰宁境内植被划分为南北两区,在界南的梅口、下渠、大布、龙安及杉城和大田的大部分,属南岭东部山地常绿槠类阔叶林区,典型的植被类型的建群种以甜槠、闽粤栲等占优势,有成片马尾松,但杉木林少;在界线以北的朱口、龙湖、上青、新桥及杉城和大田的一部分,属闽赣山地丘陵常绿槠类,半常绿栋类阔叶林区,典型植被的建群种以苦槠,青冈栎等占优势,针叶林以马尾松、杉木林为主。
泰宁有多种矿产资源,该县地质富畲伟晶岩矿。有白云母、钾长石、石英、高岭土、 玛瑙、 沸石、铌、钽等20多种矿物。煤、黄铁、 硫铁等矿可供小型开采。金溪两岸 砂金分布较为广泛,早在唐宋时期,该县垒际已设金场开采砂金。民国以来,不少江西人在金溪支流的城关北溪一带淘金。上世纪九十年代。 何宝山金矿点已正式开采。该县高蛉土远销东南亚、日本等国。
泰宁县境大山环绕,山峦起伏,雨量充沛,溪流纵横,落差较大,溪谷盆地成串有丰富的水力资源,是国家农村初级电气化县。全县有大河流73条,水利资源蕴藏量17.5万千瓦。除了国家已建成的装机容量10万千瓦的池塘水电站磊墓机容量3万千瓦的良浅水电厂外。还有县、乡、村集资建成的68座小水电站。装机容量达1.5万千瓦,年发电量8.5亿千瓦时。至上世纪末。全县还有16条小支流,装机容量达5万千瓦时的水力资源有待开发。2000年开始出现了个人集资建小水电站的热潮。小水电站象雨后春笋出现在各小支流上。2004年初。全县小水电站已达100余座。
泰宁是国家商品粮基地县和福建省重点林区。有耕地16.8万亩,人均1.36亩;林地185.78万亩,人均15.1亩;水域8.52万亩。是一个“八山一分半田半分水”的自然经济结构县。农业以粮食生产为主。烟草生产为辅,多种经济作物全面发展。全县 森林蓄积量638.2万立方米,年总生产量40万立方米;毛竹产竹量为1816万根,森林覆盖率为75.9%。全县年产木材12.5万立方米,毛竹50 万根。各类水果12万吨。
泰宁是全省重点淡水渔业生产基地县。水域面积85200亩,其中可用于养鱼面积42617.26亩,人均0.41亩。全县鱼塘1491口。池塘面积1842·9亩。其中可养鱼面积1806亩;有大中小水库32座,总库容量57028亩,可养鱼40859亩; 特别是 金湖水面宽阔,阳光充足,水库四月植被良好,上游有泰宁、建宁二县 居民生活用水注入,土质较肥沃,为养鱼提供了丰富的养分。此外,全县稻田可供养鱼面积达102117亩,是发展淡水养鱼的又一支生力军,形成了水库、池塘、稻田三个淡水养鱼的层面,全县人均淡水养殖面积为全省平均水平的2.7倍。年产水产品1995年为5038吨,草鱼、鲢鱼、鲤鱼是当地传统养殖的鱼种。解放后,水产部门曾先后引进了不少优良鱼种。其中:广东鱼、荷包鲤、 丰鲤、夏花鱼等邑_在泰宁定居繁衍后代,特别值得提到的是在金湖移殖的 太湖银鱼获得成功,成为中国山谷型水库首创,填补了福建空白,也结束了福建淡水水域无银鱼的历史。
泰宁山多林密,适宜各种野兽栖息和繁衍。常见的兽类有 刺猬、 麝、 梅花鹿、 黑麂、山羊、 短尾猴等37种,因森林砍伐过量和乱猎乱捕,生态平衡受到破坏,有的珍贵动物越来越少,如:虎、 豹、鹿等。泰宁常见的鸟类有4科36种,主要有野鸭、雁、鹅、 鹰、 斑鸠、 麻雀、 燕雀等; 爬行类动物有龟、 鳖、 鼋、 壁虎、 水蛇、 眼镜蛇、五步蛇等17种;鱼类常见的有15 科51种,主要有青鱼、 草鱼、金鱼、 胡子鲶、 黄鳝、 泥鳅等。泰宁生态条件复杂,各种益虫、害虫众多。主要的害虫天敌有 姬蜂、 茧蜂、盲蜻、 狼蛛、单蛛等十二科七十多种,害虫主要有 跳蚤\松毛虫、 苍蝇、 蚊子、 飞虱、 茶毛虫等二十科一百余种。
泰宁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优越,植物种类非常丰富,植被类型属于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植被可以划分为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混交林、 针叶阔叶混交林、竹林、经济林、荒山草坡、人口培育植被等类型。大体可以划分为两区:梅口、下渠、大布、龙安、杉城和大田的大部分属于 南岭东部山地常绿槠类阔叶林区,有成片马尾松,以甜槠、闽粤栲为主,其余乡镇属闽赣山地丘陵常绿槠类、半常绿娄阔叶林区,以苦槠、青冈栎为主,针叶林以马尾松、杉木林为主。主要植物为天然林木,有杉木、 柳杉、 水杉、 马尾松、 黄山松等75种;人工栽培林木有马尾松、杉木、黄杉松、雪松等29种;竹类有 毛竹、 黄竹、苦竹、淡竹斑竹等13种;花卉有牡丹、月季、山茶花、大丽花、荣莉等81种。野生牧草有小康草、五节芒、白茅等22属50余种;食用菌有野生红菇、梨菇、茶心菇等15种以及人工培育 白木耳、黑木耳、平菇、凤尾菇等十种。泰宁也是中草药的重要生产基地。全县有野生药用植物167科,700余种。主要是黄连, 吴茱萸、 雷公藤、枸杞、茯苓、 长叶榧、园叶泽泻、 南沙参、 半边莲、七叶一枝花、鱼腥草、 威灵仙、夜交藤、夏枯草、益母草、金樱子、 山药、山木香等。人工栽培中草药的基地基本形成, 西洋参、黄连、生地、雷公藤、枸杞、茯苓等17种药材已成片种植,面积达数百亩,梅口的雷公藤生产基地闻名福建省。
泰宁于战国末出现闽越族人口,五代十国时, 五代时闽王派 尚书左仆射邹勇夫镇守归化镇时,人口仅百余户。 邹勇夫率部广纳流众, 开荒垦织,保境息民,人口随经济发展迅速增长。南唐中兴元年(公元958年)泰宁始建归化县。到北宋元祐元年改归化为“泰宁”县名。从东汉末开始,北方战乱频繁,中原地区几次大量移民福建,所以泰宁各姓的祖先多数来自中原。宋代,泰宁社会安定,经济、文化发达,人丁兴旺。元祐元年(1086),有3万户149700人,为泰宁人口最多的时期。元代全县人口锐减为40329人。明永乐十年(1412)人口仅27149人。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诏令“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之后,随着社会稳定,至道光九年(1829)全县人口回升达88041人。民国12年(1923)又降至67408人,至民国38年泰宁人口仅为47260人。1953年全县人口总计50261人,至1958年达56471人,自然增长率年均13.6‰。20世纪70年代中期起实行计划生育。1987年人口达114315人。2003年达12.68万人。其中城区人口3.8万。
2007年,全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8.8亿元,比增14.3 %,三次产业比重为25.8∶40.1∶34.1,经济发展结构更加优化;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9.7亿元,比增59.9 %;实现地方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7836万元,比增22.8 %,提前实现“十一五”目标任务。
2011年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54.2亿元,五年(2007~2011)实现翻番;地方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75亿元,是2006年的2.7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9亿元,是2006年的3.2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3亿元,年均递增20.8%;五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3936万美元、出口创汇1.2亿美元,均比前五年(2002—2006年)翻两番。五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8家,2011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0.1亿元,年均递增26%,工业园区完成土地开发4000亩,基该形成“一区三园”发展格局,南方林业在纽约—泛欧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2011年,全县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8.4亿元,年均递增5.7%,茶、菌、鸡、渔等特色农业不断壮大,70%以上耕地的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有效改善。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实现17880元、7550元,年均递增15.7%、11.3%。
2017年泰宁县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0.35亿元,按可比价计算(下同),比上年增长7.5%,人均生产总值88376元(按常住人口计算),增长7.0%。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7.4亿元,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43.13亿元,增长5.9%;第三产业增加值39.82亿元,增长10.9%。三个层次产业结构比由上年的18.6:42.6:38.8调整为17.3:43.0:39.7。
泰宁在 五代末期已是“田地辟,人物蕃”。至北宋 元丰年间“有山林鱼稻之乐”成为“民户三万,岁出赋万缗”的闽中大县之一。元、明、清三代,历经战乱,人口锐减,但仍然是“民俗纤俭”、“无情农”、“耕织自给”、“民有仓储”的封闭式单一农业经济县份。民国时期,全县每年有250~400万公斤糙米经水运供应福州市民,由于米质精良被称为“上溪尖”而蜚声榕垣。为全省17个商品粮生产基地县之一。至1988年,耕地16.6587万亩,粮食总产75338吨,为1949年的4.89倍。
泰宁作为山区农业县,耕地、水域、电力、林业等自然资源丰富。2007年拥有耕地11066.67公顷,水域面积5666.67公顷,人均淡水养殖面积为全省平均水平的2.7倍;林地123866.66公顷,活立木总蓄积量638.2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76.7 %。水力资源丰富,已开发装机容量18万千瓦,年发电量8.5亿千瓦小时。是国家和省级商品粮基地县、全国种子工程示范县、全国山区综合开发示范县、国家南方林业生产重点县、全省渔业生产先进县和全国农村初级电气化县;形成了笋竹、锥粟、雷公藤、乌凤鸡等特色产业,荣获“ 中国竹笋之乡”和“中国锥栗之乡”称号。
2017年泰宁县全年农林牧渔业完成总产值(现行价)27.75亿元,按可比价计算(下同),比上年增长4.7%;其中农业产值13.22亿元,增长3.4%;林业产值7.15亿元,增长3.0%;牧业产值2.7亿元,增长8.4%;渔业产值2.85亿元,增长6.0%;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83亿元,增长14.6%。
2017年泰宁县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34.95万亩,增长1.6%。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9.50万亩,增长2.4%,总产量7.38万吨,增长4.1%。油料播种面积1.81万亩,增长0.3%,总产量1843吨,增长2.2%。棉花播种面积170亩,下降-7.1%,总产量13吨,下降-7.1%。蔬菜播种面积6.85万亩,增长2.4%,总产量76707吨,增长5.3%。瓜果总产量0.61万吨,比增1.7%,其中:西瓜产量0.41万吨,增长1.9%。水产品总产量1.38万吨,增长6.0%。全年出栏肉猪7.93万头,增长9.3%。肉牛1358头,增长10.0%,肉羊7955头,增长12.0%,肉类总产量8117吨,增长8.7%。家禽出笼117.04万羽,略增0.3%,禽蛋产量550吨,增长5.4% 。
泰宁县手工业具有悠久的历史。唐、五代建有陶瓷窑,烧制碗、碟、罐等日用器皿。清初,手工造纸业很发达,杉城、大田、开善、下渠、龙湖、大布等几十个山村有700多个纸槽,生产土纸。大田乡料坊新华坊生产的切边纸,负有盛名,远销省外。朱口、龙湖一带用苎麻手工织的夏布,雪白、精细、耐用,声誉不凡。宋代,还有官办的垒际金场,江源的银场。但在漫长的封建、半封建和半殖民地社会,民不聊生,传统的手工业生产每况愈下。解放前夕,全县仅有1家用12匹马力煤气机带动谷砻和碾米机的私营碾米厂,几家打铁铺,糕饼店和豆腐、酿酒、榨油作坊,还处在瘫痪和半瘫痪状态。
解放初期,泰宁县工业基础薄弱,据1951年登记,全县只有手工业291户,工业总产值19.2万元。1952年办起第一个工厂——地方国营泰宁县电厂。1956年,对私营工业、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成立酒厂、印刷厂、造船社和伐木队等公私合营企业。1958年,先后办起炼铁厂、造纸厂、云母矿、伐木场、硫酸厂等厂矿(场),全县工业企业增加到47个,工业总产值达到422.3万元,比1951年增长21.49倍。但由于忽视办工业的条件和客观规律,发展过快过猛,造成国民经济严重失调,出现工业生产连续3年下降的局面。1962年,全县工业总产值下降到323.2万元。3年调整时期生产逐渐回升。1965年,全县工业总产值达517万元,比1962年增加193.8万元。“文化大革命”时期,前3年工业生产有所下降,1968年,工业产值只493.9万元。由于国家加强“小三线”建设,省属企业“八四七〇”厂的迁入,三明市林业汽车保修厂在泰宁组建,加上池潭水库淹没区清库材加工处理而兴起社队木材加工业等,使工业企业仍呈发展趋势。但由于“左”倾错误干扰,部分企业亏损局面未能扭转,县办工业经济效益不高。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工业迅速发展。1988年,全县工业总产值18362万元(其中县属15083.9万元),比1978年增长9.07倍(其中县属增长7.46倍)。10年中年均递增25.98%。初步形成电力、机械、化工、冶金、造纸、森工、建材、陶瓷、纺织器材、印刷、食品等多种工业门类。在大力发展电力能源的同时,不断发展适销对路的工业产品。至1988年,全县共建大小水利发电站25座,装机容量13574千瓦,年发电量6765万千瓦时(其中县属4805万千瓦时)。合成氨、机制纸和饮料酒产量分别达11668吨、5684吨、924吨,分别比1978年增长3倍、4倍、2倍;木材产量120391立方米。比1978年增长51.73%。农业机械、化工等工业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水泥、玻璃瓶罐、白炭黑、萜烯树脂、高耐磨米筛片、合成革、胶合板、结晶硅、活性炭、1.75吨农用车、联合米机等20多种产品,都是10年改革的创新产品。活性炭、结晶硅、清水笋罐头已打入国际市场,远销日本、东南亚,成为出口创汇的拳头产品。芦峰牌农用碳酸氢铵,NZL——1085型联合米机分别获得部优产品称号。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形成多种经济成份的工业。1987年,全县841个工业企业中,全民20个(中央属1个、市属1个、县属18个),集体300个(县属26个、乡镇80个、村办194个),合资经营52个,私营、个体469个。其中,轻工业508个、重工业333个。
2007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2家,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3亿元,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4.9亿元;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210.38 %,居全市第一位,实现利税1.19亿元;金湖炭素“石仙”牌荣获省著名商标;丰元工业区5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全面竣工,大洋坪工业集中区一期工程80公顷土地完成平整,日供水万立方米自来水厂主体工程竣工,二期133.33公顷土地平整顺利进行。
2017年泰宁县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3.11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7.9%。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产值106.33亿元,按现行价格计算(下同),增长14.3%。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股份制企业完成105.41亿元,比上年增长14.3%;其他经济类型企业0.92亿元,增长16.1%。规模以上工业实现销售产值105.69亿元,增长14.7%;产销率99.4%,增长0.3%;实现利润总额3.51亿元,下降2.5%,税金总额1.39亿元,下降18.8%。
2017年泰宁县全年建筑业实现增加值11.6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2%。全县资质等级以上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27.1亿元,增长7.0%。全年商品房屋建筑施工面积24.84万平方米,增长5.9%;其中本年新开工面积5.14万平方米,下降13.7%。全年商品房屋销售面积4.26万平方米,下降36.0%;商品房屋销售额2.15亿元,下降31.3% 。
交通运输、邮电和旅游
2017年泰宁县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增加值7.2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0%。全年客货运周转量20191万吨公里,增长10.0%;货运周转量18968万吨公里,增长11.2%。境内公路里程1130.8公里。
2017年泰宁县邮政业务总量1722万元,比上年增长11.8%;全年发送平常函件4.18万件、特快专递1.07万件,订销报纸累计282.7万份,订销杂志累计17.68万份;全县国际互联网用户31544户(含网通1200户、铁通10000户)。
全年接待游客457.3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7.1%;实现旅游收入36.77亿元,增长12.2%。全县星级饭店5个,各类风景区和文物保护区10个。
金融
2017年末泰宁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66.98亿元,比年初增加6.34亿元,增长10.4%,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7.03亿元,比年初增加3.65亿元,增长10.9%;全县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41.52亿元,比年初增加7.89亿元,增长23.4%,其中中长期贷款余额16.49亿元,比年初增加1.32亿元,增长8.7%。
解放前,泰宁是个古老的小山城,街短、路窄。城内街道多数是中间条石,两旁鹅卵石铺设的宋式旧街,崎岖不平。居民住房多为明清时建的砖木、土木结构的旧房,历经战火,残破不堪。解放时,城区面积仅1平方公里多,房破街旧。解放后,党和政府在财力困难的情况下,拓宽和加长了城内大街,并在主街两侧盖起一些新店房和机关办公楼房,同时把重点放在学校和卫生医疗单位的建设上。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泰宁县不仅旧日城区的废墟、杂地、破房绝大部分被修建成新的住宅区,并扩展到近郊,在昔日的荒地上建起了厂房和居民住宅。城区和近郊的街道、建筑群已连成一片,城区面积扩大到6.2平方公里,比旧城区增加了5倍。过去长约300~500米的几条主要街道,现已伸展到1500~2000多米,过去6~7米宽的街道拓宽到12~19米。沿杉溪岸畔栽植了林荫树,种上绿草香花;建起湖滨公园、儿童乐园、花木苗圃;配建形态各异的楼、台、亭、阁、长廊、水榭、喷泉,形成环河的公园路。此外,还建立垆峰山森林公园、水南桥头和青廉街小公园。使杉溪畔成为人们劳动之余娱乐、游憩的场所。城区拓宽的15条街、路、总长17.75公里,杉溪上联结城区的原有5座桥梁,除已废的浮桥和南桥为石拱桥外,其他皆是破旧不堪的木桥,分别建成7座钢筋混凝土公路大桥和单双拱石桥。农村的街道和住宅建设,也有很大改善。解放前,农村的街道多为鹅卵石路和泥土小路,农民的住房多为土木结构的老房和茅草房。特别是曾经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成立过乡苏维埃政府的革命老根据地龙安、大布等乡,饱受国民党反动派移民并村的摧残,许多房屋被烧毁,农民只好搭盖草房安身。龙安、大布、大田等乡的草房已非常少见,新的楼房比比皆是。
据1987年不完全统计,全县农村建房面积82万平方米,老革命根据地11个乡镇建新房6277幢。农村道路也得到改善,龙安、大田、大布、新桥等乡都拓宽了公路,铺设混凝土或柏油路面,农民住和行的条件都有很大改善。
2009年内,围绕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不断完善“6+3”工作机制,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年累计投入建设资金1058万元,扶持以“四条示范路带”为重点的41个试点村创建,完成19个行政村通水和18个20户以上自然村通广播电视工程,通村公路硬化率达95 %。全年完成土地整理和农田综合改造446.67公顷,实施“烟田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30个;全省首次新农村建设现场会在该县召开,“家园清洁行动”被列为全省先进典型。生态文化旅游城建设深入推进,和平中街南段改造、LED夜景工程、琴水园等项目顺利完工并投入使用;红军纪念广场、明霞园、香樟园、污水处理厂等项目开工建设;金湖候船中心和金湖宾馆、泰宁大饭店、大金湖渔村等一批旅游设施建成启用,风洞大坝建设进展顺利;松光二期等房地产市场有序开发,城市居住条件不断改善;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大幅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648元,比增23.3 %;农民人均纯收入4995元,比增11.7 %。朱口镇、梅口乡分别通过国家和省级环境优美乡镇验收,音山村、水际村通过全省首批国家级生态村验收。
泰宁县虽然在宋代出过几位状元、进士,一时人文鼎盛,但长期受封建压迫统治,高利重租剥削,民穷财尽,人民生计困难,谈不上文化教育。清代以后,教育仍极落后,清末到民国初兴办新学,全县取得大专院校毕业文凭的不过10多人。解放前夕,全县只有一所初级中学和7所中心小学,在校初中学生80人、小学生326人;教职员工初中9人,小学39人。1985年,全县中心小学的“四率”(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普及率)达省级二类标准,被省定为“基本普及初等教育县”。至1986年,达到省级一类标准,成为“基本无文盲县”。1987年,全县小学普遍实现“一无”(无危险校舍)、“二有”(有教室、有课桌椅),被评为省集资办学先进单位。1988年,全县拥有较完善的幼儿园1所、附设幼儿园13所,幼儿教师59人,入托幼儿3241人。全县有小学296所,教师1024人,在校学生1.34万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72%。中学也由解放初的1所增加到4所,还有10个学区附设了初中班,共拥有教职员537人,在校学生6227人,(其中高中1231人、初中4996人)。解放以来,全县共培养了初、高中毕业生2.39万人。1977年恢复高考后,全县向大学输送本科生430人、大专生327人。在发展全日制中、小学教育的同时,还发展了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1988年,全县在职干部参加各种类型的大中专学校学习的达474人,已毕业140人。
2009年共落实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资金506.5万元,高考成绩连续七年位居全市前列, 泰宁一中创省一级达标学校通过省级预检。
民国时期,地处偏僻山区的泰宁县科技人员极少。较著名的仅有医术方面的欧阳镛,欧阳经,农业方面的黄至溥等人。此外,县内只有几位农业技术人员从事农业试验和科技推广工作,还有少数的中医私人诊所医疗卫生人员。民国26年(1937),始办卫生院,只有医师2人,至民国30年,医药卫生人员共11人。
解放后,泰宁县重视科技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先后有农业、林业、工业、医疗卫生等各类专业学校的毕业生分配到泰宁工作。同时通过各种训练班,培训初级、中级农业技术人员。1958年,泰宁县共有初级农牧技术人员28人,气象、水文技术人员8人。1961年,全县科技人员增加到48人。
1978年普查,全县省、地属全民所有制单位和县属全民所有制单位共有科技人员645人,其中县属全民所有制单位306人,闽江水电工程局272人,前进机电厂40人,独立大队7人,邮电局2人,林业汽车保修厂15人,地区工程队3人。县属集体所有制单位共有科技人员102人,其中属于全民所有制的科技人员84人。
1982年4月统计,全县从事科技、管理、文化教育、医药卫生等行业的科技人员1341人。其中中级职称30人,助理级职称152人,员级职称208人,未评职称951人。1984年底统计,全县已取得专业技术职称的科技人员达到497人,其中中级职称34人,助理级职称179人,员级职称284人,全县科技人员总数约占全县总人口数的5‰左右。1986年2月统计,全县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科技人员473人,其中工程师12人,农艺师和畜牧兽医师17人,主治医师4人,助理工程师59人,助理农艺师、助理畜牧兽医师和助理农业经济师42人,医师、护师和药剂师48人,助理会计师和助理统计师21人,工程技术员73人,农业技术员、畜牧兽医技术员和农业经济技术员56人。医士、护士和药剂士114人;会计员和统计员27人。1991年底,全县科技人员中,具有高级职称的14人,中级职称的308人,初级职称的1259人。
由于山区生活比较艰苦,泰宁县科技人员外流严重,据1984年统计,1980年至1983年9月,调出65人,调入15人。科技人员学非所用的问题也较严重,据1986年统计,用非所学人数111人,其中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38人。
2009年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称号,成为三明市首家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雷公藤产业培育及关键技术示范推广”列入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
泰宁县是福建省最早建齐“三馆”(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的县份之一。县文化馆已成为群众文化活动的辅导中心,全县三级文化网也初具规模。各乡镇的文化中心都有“五室”(书报阅览室、游艺室、电视录相放映室、展览室、摄影室)、“一栏”(宣传栏)。91个行政村建设了文化室。此外,还有28家文化个体户。县图书馆藏书1.1万多册,1988年,进馆借书读者达3.15万人次,馆内经常举办读书会、并为特别需要的读者提供专业资料570册次。县博物馆1988年接待过部省级领导、港台同胞和县内外干部4323人次。被文化部命名为“天下第一团”的 梅林戏已列入全国首批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南方珍贵地方戏种以及原始粗犷的 傩舞、灵趣盎然的桥灯等民俗风情。
2009年广场文化和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摄影作品《一家亲》荣获第十二届国际摄影艺术展金奖,填补了三明市摄影作品国际金奖的空白。
解放前公立医疗机构只有设在县城的卫生院1所,病床4张,医务人员8人。全县的医疗事业主要靠一批民间中医师和城乡20多家中药店的坐店医生。由于缺医少药,经常发生疫病。解放后,人民政府接管了原县卫生院,逐年添置卫生设备,增加医疗卫生人员。到1988年,全县共有卫生机构37个,有县医院、中医院、防疫站、妇幼保健院等4个县属院站和11个乡镇卫生院,还有工业及其他部门的医疗机构20个,另有个体开业及村医疗点135个,医疗卫生网点遍布城乡。全县医疗技术人员310人,村医疗点和个体医务人员146人。各医疗机构共有病床380张。以往缺医少药的情况已一去不复返,许多危害人民健康的传染病、地方病得到有效控制,人民健康水平日益提高。据卫生部门统计材料:解放前,泰宁人民平均寿命只有30多岁,年登花甲就算是高寿,而该县人民的平均寿命已达67。32岁,其中女性为68。59岁,男性为66。04岁。
2009年内,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进一步健全完善,筹措各类社会保障资金6000余万元,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完成参保率和失业人员救济金、退休人员养老金发放率均实现100 %,城乡低收入群众实现应保尽保,对城市低保家庭、特困户实行了临时物价补贴和救助,出台了城市低收入群体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房两个管理规定。2个卫生院改造提升、30个村级卫生所规范化建设、县中医院综合大楼改扩建工程和县疾控中心、卫生监督所组建工作顺利完成,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
2019年8月,入选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县。
穿境而过的 福银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形成泰宁到南昌2.5小时、到福州3小时、到武汉5小时、到上海7小时的交通经济圈;已列入铁道部和省“十一五”规划的 向莆高速铁路在泰宁设点建站。
早在5000多年前, 闽越人的祖先就在这里刀耕火种;2000多年前,福建历史上第一位有文字记载的君王闽越王 无诸在此建立行宫、巡游校猎并长眠于此;1000多年前,泰宁开始建镇设县,宋朝为闽中之 大邑,是福建最早开发的地区之一;泰宁是全国21个原 中央苏区县和全国“百个红色经典旅游景区”之一。红军曾三进三出三次解放泰宁, 工农红军曾在此屯兵饮马,泰宁一度成为当时中国革命的军事指挥中心,中央苏区 东方战线的门户和红军集散地。拥有 大金湖、 上清溪、 九龙潭、 泰宁古城、 寨下大峡谷、 状元岩、 猫儿山和地质博物苑等自然和人文景观。被文化部命名为“天下第一团”的梅林戏、灵趣盎然的桥灯以及原始粗犷的傩舞等独具魅力。“一柱插地、不假片瓦”的悬空古刹 甘露岩寺,境内还有中国东南沿海面积最大、种类最齐全、海拔最高、年代最久远、景观最丰富、生态最完好的丹霞地貌群落,蕴藏着丰富神奇的丹霞地质文化,是一本解读地球、诠释自然的地质教科书。
泰宁境内以丹霞地貌为主体的世界地质公园面积492K㎡,湖、溪、潭、瀑等 水体景观相互交融,构成独具特色的“碧水丹山大观园”、“峡谷洞穴博物馆”,山川之气,特为奇秀,古人云“海之内外佳山水,到此难容再作声”;泰宁是全国最绿的城镇,全县森林覆盖率达80%,景区达90%以上。
泰宁为福建十大旅游品牌之一,1994年 大金湖被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后,2005年2月11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评审大会上,荣膺了 世界地质公园( 泰宁世界地质公园)1块世界级品牌,成为福建第一个世界地质公园和继武夷山之后的第二个世界级旅游区。并拥有国家AAAA级旅游区、中国优秀旅游县、中国十佳魅力名镇和中国最值得外国人去的50个地方、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单位、 国家森林公园、 国家地质公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尚书第、 世德堂)、中国 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单位、 国家自然保护区等15块国家级品牌,品牌效应日益凸显。中国 丹霞·泰宁已正式成为2009年中国唯一一项世界自然遗产申报项目。
2007年9月2日,《 金湖》邮票的成功发行,标志着以三明为题材的邮票发行实现了零的突破,成为三明市历史上的首枚邮票,也填补了福建省4年未发行邮票的“空档”。首届中国·丹霞泰宁文化旅游节是中国第一个以“丹霞”为主题旅游节。
“厦一站 泰精彩”泰宁县委书记登台推介了泰宁旅游资源,邀请广大厦门市民到泰宁“做客”。这是该县继2012年首个开拍“泰宁,请你回家”旅游微电影、首个开展“县长导游日”活动后,对福建省“市长带你游”活动的再一次推进和深化。途经泰宁并设站的向莆高铁将于2013年9月26日正式开通。届时,从厦门乘坐动车到泰宁只需180分钟左右。为此,泰宁县将推出一系列旅游惠客政策。据悉,自高铁开通之日起至9月30日,凡乘动车到泰宁的游客,凭动车票可享受大金湖、上清溪等各大景区门票五折优惠。
泰宁社会事业协调发展,荣获省级“文明县城”、全国体育先进县、全国文化先进县、“全国计生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先进县”、全国广播电视先进县、“全国农村自来水普及先进县”、全国教育“两基”工作先进县、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县、全国民政工作先进县、 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绿化模范县、“省级园林城”等称号。
2018年9月25日,获得商务部“2018年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荣誉称号 。
2019年5月18日,入选“2019中国最美县域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