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平区

延平区 延平 Yanping District 延平区历史 延平区区划 延平区地理 延平区资源 延平区人口 延平区经济 延平区社会 延平区旅游


延平区(古属 延平府 南平县)位于福建省中部偏北, 建溪、 西溪汇合处。介于 北纬26°15'-26°52', 东经117°50'- 118°40'之间。总面积2659.7平方千米。人口49.98万人 (2017年)。 城区等部分地区通行 南平话(属 北方官话方言岛),其他地区分别通行 闽东语、 闽中语、 闽北语和 客家语。地处 闽中大谷地最低处,东北部以低山为主,北部以中山为主,南部以中低山为主,西部为低山丘陵。属 中亚热带海洋 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7.3℃, 年降水量1669毫米。为南方三大 杉木产区之一。有沙溪口、里村、 吉溪、 峡阳等水电站。鹰厦、外福、 横南铁路过境并设站,316、205国道于境内交会, 闽江、 建溪、 富屯溪、 沙溪可 通航,为省内水陆交通枢纽。茫荡山自然保护区设境内。名胜古迹有南剑州重建州学记碑、 九峰山、明建双塔。唐虞时期,...

详情

延平区地名网_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资料简介

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介绍

延平区(古属 延平府 南平县)位于福建省中部偏北, 建溪、 西溪汇合处。介于 北纬26°15'-26°52', 东经117°50'- 118°40'之间。总面积2659.7平方千米。人口49.98万人 (2017年)。 城区等部分地区通行 南平话(属 北方官话方言岛),其他地区分别通行 闽东语、 闽中语、 闽北语和 客家语。

地处 闽中大谷地最低处,东北部以低山为主,北部以中山为主,南部以中低山为主,西部为低山丘陵。属 中亚热带海洋 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7.3℃, 年降水量1669毫米。为南方三大 杉木产区之一。有沙溪口、里村、 吉溪、 峡阳等水电站。鹰厦、外福、 横南铁路过境并设站,316、205国道于境内交会, 闽江、 建溪、 富屯溪、 沙溪可 通航,为省内水陆交通枢纽。茫荡山自然保护区设境内。名胜古迹有南剑州重建州学记碑、 九峰山、明建双塔。

唐虞时期,此地为扬州辖治。三代(夏商周)时期,隶属于七闽地。

秦代,属闽中郡。汉代,初隶 闽越国,后属侯官地。 汉高帝五年(公元前202),以无诸有功,封为闽越王,境域属闽越东冶县。汉 建元年间(公元前140~前135),闽越数与 东瓯相攻。 元封元年(公元前110)诏徙其民于 江淮之间,逃亡而未被迁徙者,自立冶县。后朝廷设置侯官都尉属会稽南部,南平属其管辖。 建安元年(196), 孙策遣贺齐代韩晏,领会稽南部都尉,受商升降,分侯官北乡置南平县。

三国时期,南平县为东吴辖地,隶属 建安郡。晋 太元四年(379)改 南平县为 延平县。 南北朝时期,县境为 南朝所辖。南朝宋 泰始年间(465~471),废延平县,复名南平县。历经宋、齐、梁、陈,南平县均属 建安郡。

隋代,南平县仍属建安郡。唐 武德三年(620),置延平军,辖南平等县。五代闽 开平至 同光年间(907~926),改延平军为延平镇。闽同光三年至 天成元年(925~926),改延平镇为永平镇。后晋 天福八年(943),易永平镇为龙津县。 开运二年(945)又将龙津县改为剑浦县,隶属剑州。

宋 太平兴国四年(979)改剑州为 南剑州,以别于蜀之剑州,剑浦县隶属南剑州。元 大德六年(1302)改南剑州为延平路,同年改剑浦县为南平县。南平县隶属延平路。明 洪武二年(1369)改延平路为 延平府。南平县隶属延平府。清军入关后迅速南进,至顺治三年(1646)占领南平全境。清代沿袭明制,南平县仍属延平府管辖。

民国元年(1912),废府、州、厅,福建省实行省、道、县三级地方政制。南平县属 北路道,为道所在地。

民国3年, 北路道改名 建安道,南平县属 建安道,道址仍在南平。

民国14年,国民政府成立,废道。福建省实行省、县二级地方 政制。民国16~21年,南平县由省府 直辖。

民国22年11月20日,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于福州发动“ 福建事变”,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同年12月11日,将福建省划分为四省两个特别市,南平县隶属 延建省。

民国23年1月,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垮台。同年7月,实行行政督察专员制度,将全省划为10个行政督察区。南平县属第三行政督察区。督察专员公署驻南平。

民国24年10月至民国38年,全省行政督察区及其管辖县份几经变动,但南平县均属第二行政督察区,督察专员公署均驻南平。

1949年5月1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解放南平城。同年6月5日成立南平县人民民主政府,9月易名人民政府。1949年6月至1950年2月,南平县隶属第二专员公署管辖。1955年10月,县人民政府改称县人民委员会。

1956年11月16日,经 国务院批准,在原南平县行政辖区内分设南平市(辖区为 市区及 近郊)和南平县(辖区为郊区乡镇)。市府、县府同设在市区,均属南平专员公署管辖,专署驻地亦在市区。1958年11日县、市合并,撤销南平县,县行政区划归南平市。

1967年元月,造反派夺权,市人委瘫痪, 解放军驻延部队奉命介入地方“ 文化大革命”。1968年9月,成立市革命委员会,行使市人委职权,隶属地区革委会。1971年,专员公署迁往建阳,南平市属建阳地区行政公署管辖。

1980年11月,撤销市革委会,恢复 市人民政府,隶属 地区行政公署。1988年底,地区行政公署迁回南平,1989年1月1日 挂牌办公, 复名南平地区行政公署,南平市属南平地区行政公署 管辖。

1995年撤南平地区设地级南平市,原南平市改为延平区。

2014年5月27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南平市行政区划调整,同意撤销建阳市,设立南平市建阳区,以原建阳市的行政区域为建阳区的行政区域;南平市政府驻地由南平市八一路439号迁至南平市建阳区南林大街36号,但南平市政府正式搬迁到建阳区要等到2018年年底才会开始。2015年3月18日,南平市建阳区成立。(具体待2018年底实施)

2019年3月6日,中央宣传部、财政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公布《 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第一批)》名单,延平区在其中 。

2000年,延平区辖6个街道、13个镇、3个乡: 梅山街道、 黄墩街道、 紫云街道、 四鹤街道、 水南街道、 水东街道、 来舟镇、 樟湖镇、 夏道镇、 西芹镇、 峡阳镇、 大横镇、 南山镇、 洋后镇、 塔前镇、 王台镇、茂地镇、 太平镇、 炉下镇、 巨口乡、大洋乡、 赤门乡。

2002年9月,福建省 人民政府(闽政文[2002]262号) 撤销茂地镇、大洋乡,设立 茫荡镇。2002年底,延平区辖6街道13镇2乡: 梅山街道、 黄墩街道、 紫云街道、 四鹤街道、 水南街道、 水东街道、 来舟镇、 樟湖镇、 夏道镇、 西芹镇、 峡阳镇、 大横镇、 南山镇、 洋后镇、 塔前镇、 王台镇、 茫荡镇、 太平镇、 炉下镇、 巨口乡、 赤门乡。

2003年,黄墩街道办事处析出 安丰村,划归茫荡镇管辖,同时,将茫荡镇政府驻地由茂地村迁移到安丰村。

截至2014年1月,延平区辖6个街道、13个镇、2个乡: 梅山街道、 黄墩街道、 紫云街道、 四鹤街道、 水南街道、 水东街道、 来舟镇、 樟湖镇、 夏道镇、 西芹镇、 峡阳镇、 大横镇、 王台镇、 太平镇、 南山镇、 塔前镇、 茫荡镇、 洋后镇、 炉下镇、 巨口乡、 赤门乡。

南平市延平区位于 福建省中部偏北,介于 北纬26°15′~26°51′, 东经117°50′~118°40′之间。东邻 古田、 闽清,西接 顺昌,南交 尤溪、 沙县,北连 建瓯。全境东西长约81千米,南北宽约69千米,土地总面积2652.86平方公里。 南平市延平区

延平地处闽中谷地的最低处, 武夷山脉、 鹫峰山脉、 戴云山脉会集于此。北部是武夷山脉向东南延伸的支脉南端,东北部是鹫峰山脉西南坡,南部为 玳瑁山脉北坡,西部为丘陵地带。四周峰峦环绕,丘陵蜿蜒,唯有 闽江河流侵蚀下切所形成的河谷,留下一条通往福建东南沿海的天然通道。境内有海拔千米以上高峰40余座, 金凤山为全区最高峰。

境内气候属温和湿润的中 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冬季微寒,春早秋迟,夏长冬短,雨季明显,潮湿多雾,多 静风。平均气温17.3℃, 无霜期268天,均 降雨量1663.9毫米。受地势影响,气候垂直差异显著。

延平区是福建省土地面积最大的县级区。耕地25.25万亩,其中 水田23.24万亩, 旱地2.01万亩。境内 矿产资源丰富,颇具开发潜力,发现有特大型铌钽矿床,中型 锡矿床(铌钻矿床伴生矿),水泥用灰炭矿床,全省规模最大的 透辉石矿,还有 重晶石、 硅灰石、 高岭土、 石英砂、 石墨、金甲长石、 大理石、白萤石、 花岗石、 云母、 蛇纹石、辉绿石、 磷矿、锡铁矿、 磁铁矿、 铅锌矿,优质 花岗石、优质 矿泉水等30余种矿产。其中,“ 青云石”、“南平黑”、“ 南平青”等花岗石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延平素有“森林之窗,本甲全闽”之称,2005年底,全区森林面积282.67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3.6%,森林蓄积量为1794.3万立方米。以绿色金库闻名于世,是中国南方三大 杉木产区之一。王台安槽下速 生丰产林创下单位积材 世界纪录,周恩来总理签署的国务院 嘉奖令誉之为“绿色金库”。区内有竹林54.88万亩,其中毛竹林50.84万亩,中小径竹4.04万亩。区内除盛产杉、松、竹外,还有近百种名贵珍稀树木,其中 南方红豆杉、 柳杉、 建柏、 闽楠、 银杏等15种树种,被列为国家级和省级保护树种。境内 茫荡山自然保护区 乔木品种比整个欧洲大陆的乔木总数还多。区内森林中其它物种资源丰富,已发现的 蕨类植物有33科57属100种; 裸子植物10科23属62种; 被子植物148科622属1264种, 经济植物中有果树68种, 茶叶7种,其它品种19个, 药用植物资源隶属102科80余种。

延平区境内有一江三溪( 闽江、 建溪、 沙溪、 富屯溪),七十二支流纵横交织,水资源十分丰富,水电理论蕴藏量居福建省首位。境内有装机容量为140万千瓦的水口电站及30万千瓦的沙溪口电站;已建成的区给电厂、电站130余座,总装机容量33.47万千瓦,年总发电量7.5亿千瓦时,并与福建省电网联网,电力供应十分充裕。电价全省统一。

早在 新石器时期,延平区就有人类繁衍生息。明正统七年(1442),全县人口已发展至19614户67148人。 嗣后,战乱频仍,民生凋敝,人口高出生、高死亡、低自然增长。至清康熙十年(1671),人口反而比明正统七年减少16055人。 清末至民国时期,人口增长缓慢,清 道光九年(1829)为123004人, 民国38年(1949)为164497人,120年间仅增加41493人,年均增加346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随着 国民经济的 恢复和 发展,人民生活条件的改善, 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和社会安定,人口增长迅速,1949~1959年,出生人数达68353人,加上外地迁入,扣除死亡数,人口净增137699人。

1960年,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推广避孕技术,提倡晚婚晚育和少生优生。但受“左”的思想影响,职能机构和人员不落实,计划生育没有被大多数人所理解和接受。

1963年3月,根据上级关于认真提倡计划生育工作的指示,成立南平市(县级)计划生育门诊部,开展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和宣传工作。同年9月20日,成立中共南平市委计划生育领导小组,由中共市委副书记兼任组长。1964年11月29日,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此后,在省卫生部门的指导下,全面开展计划生育宣传工作,培训医务人员,实行节育手术。

“文化大革命”期间,计划生育工作遭受严重挫折,人口出生再次处于无政府状态,人口增长速度失控。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共延平区委、市政府把计划生育工作作为一项基本国策,根据国家有关计划生育工作的基本精神,结合当地实际,制定一系列人口政策和具体措施,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严格控制生育计划,落实各项节育措施和奖罚规定。至1990年,人口平均自然增长率降为10.2‰。全市总人口466995人。其中,小学以上的文化程度占75.5%,比民国33年(1944)提高65.1个百分点;人均寿命65.3岁,比民国33年提高30.3岁;民族构成也发生变化,汉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9.33%,比1964年的99.48%下降1.5个千分点;少数民族人口占0.67%,比1964年的0.52%上升1.5个千分点。

据《南平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截至2010年11月1日零时,延平区人口数为467875,占南平大市的17.69%。

截至2016年末,南平市延平区户籍总人口50.45万人。常住人口47.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1.9万人,占常住人口比重为67.2%。2016年常住人口出生率为12.00‰,死亡率为6.60‰,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40‰。

“十一五”期间,延平区地区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12.33%,比十五时期年平均增幅提高0.68个百分点;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35090元,年平均增长12.56%,比十五时期年平均增幅提高3.8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15.6:49.2:35.2调整为12.1:55.2:32.7,二产比重上升6个百分点。

2016年,南平市延平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99.08亿元,比2015年增长6.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9.12亿元,增长3.3%;第二产业增加值146.35亿元,增长6.5%,其中工业增加值87.99亿元,增长7.8%;第三产业增加值113.60亿元,增长7.5%。分季度看,一季度增长5.7%,上半年增长6.7%,前三季度增长7.6%。三次产业比重由2015年的12.7:49.7:37.6调整为13.1:48.9:38.0。

2016年,南平市延平区农林牧渔及服务业总产值72.46亿元,增长3.5%,全年粮食播种面积25.68万亩,比2015年减少0.36万亩,其中稻谷面积16.74万亩,减少0.53万亩,烟叶种植面积9334亩,增加1345亩。全年粮食产量8.46万吨,比2015年减少0.13万吨,下降1.4%。全年商品材产量22.43万立方米,毛竹产量1158万根,增加114万根。

2016年,南平市延平区全社会工业完成产值348.06亿元,比2015年增长5.3%。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值316.46亿元,其中南平工业园区220.62亿元,分门类看,采矿业增长8.0%,制造业增长8.6%,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7%。分轻重看,轻工业增长10.79%,重工业增长6.2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1.71亿元,增长7.7%,其中南平工业园区48.32亿元,增长8.9%。工业产品销售率90.8%,比2015年提高2.9个百分点。规模工业经济效益指数269.0。

2016年,南平市延平区全社会建筑业实现增加值58.37亿元,比20015年增长4.4%,全区具有资质等级以上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77.23亿元,下降15.2%;房屋建筑施工面积221.27万平方米,下降22.5%;房屋建筑竣工面积73.57万平方米,下降3.8%。

2016年,延平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3.10亿元,比2015年增长12.2%。其中限上企业零售总额48.11亿元,增长16.6%,限下企业零售额84.99亿元,增长9.9%。在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零售额中,粮食食品饮料烟酒类比2015年增长27.4%,服装、鞋帽、针织品类增长26.1%,日用品类增长22.8%,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29.1%,汽车类增长31.2%。

截至2016年末,延平区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445.88亿元,比2015年末增长8.67%,其中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199.46亿元,比2015年末增长10.08%;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431.03亿元,增长4.71%;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比为96.82。

清朝末期,延平区提倡务洋学技,但缺乏实际之举。民国初期,军阀混战,科学事业受挫。抗日战争时期,福州等地工厂及科研机构内迁,延平区县开始有公营机械、电工、化肥、纺织、造纸及民营化工、印刷、火柴等生产技术,科技活动亦趋活跃。抗战结束后,内战爆发,科技活动难以开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1年设县科学技术普及协会和支会。1960年成立科学技术委员会。之后,相继建立 农林、 水电、 建筑、 化工、 造纸、 机械、 电子等 科研组织。

“文化大革命”期间,科技机构瘫痪,设备受毁,人才星散,科技事业蒙受巨大损失。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科学技术重新得到重视。电子技术由零起步,跻身于国际行列。化工、医疗、陶瓷技术饮誉九洲。炭黑行销欧美、东南亚等地;死婴鼓膜听骨移植惠及海内外耳聋患者;油滴黑釉器为宋代珍品,失传700余年,1981年发掘研究复制成功,产品多次参加国际博览会,蜚声海内外。福建林学院科研成果卓著,尤其是“杉木”和“林价”等课题的研究水平,居国内领先地位。

为调动科技人才积极性,充分发挥其作用,1981年成立延平区区科技干部技术职称评定委员会。中共延平区区委、区人民政府先后制订1978~1985年科研规划和1986~1988年科技计划。鼓励支持科技人员进入经济建设主战场,实行技术承包,开展有偿服务。1984~1990年,留职停薪、辞职、兼职参加经济实体建设达543人,有力地推动小型企业及乡镇企业发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科技经费的投入,改无偿为有偿,加快项目完成速度。

科普教育通过电影、幻灯、画廊、书刊、实物等宣传,至1990年受教育者达104万人次,提高全民科技意识,促进科技事业全面发展。举办学术讲座,学术讨论会,探讨延平区区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自然优势,制定宏、微观规划。利用山区优势,发展多种经济,保护植物资源,维护生态平衡;确定茫荡山为自然保护区,调剂小气候,涵养水源;配合水口电站建设,制定延平区辖段库区水利综合开发利用规划,开拓水域资源经济。同年底,全区已评定高级职称299人(含社会科学),中级1677人,初级8327人;同时,重视人才培养,多渠道培训科技人员1.03万人,比1950年初的33人增长331倍;完成近200个科研项目,其中获省级奖38项,地区级奖28项,区一等奖24项、二等奖35项、三等奖28项、四等奖及推广应用奖33项,多项成果达国际、国内先进水平。同期,延平区区先后有18人(单位)26项申请专利,已公告7项,授予专利10项,引进技术5项,使科技工作逐渐步入区场经济的轨道。

2010年,延平区新列入省级科技项目3项、市级科技项目12项,中小型企业省级技术创新基金2项。专利申请63件,其中发明6件,实用新型25件;外观设计32件,完成专利授权量为141件, 其中发明9件,实用新型29件;外观设计103件。

宋代为延平区古代 教育鼎盛时期,英才辈出, 钟灵毓秀。南北宋319年间中 进士者达331人之多,其中有 北宋元丰五年(1083)状元 黄裳。 南宋初期,政治文化中心南移,名人学者 荟萃延平区。“独先天下兴州学”更为后人 称颂,有碑记存于 西山碑亭内,碑文历述山城教育之兴起、发展及形成中心的史迹。名重天下的“延平四贤”( 杨时、 罗从彦、 李侗、 朱熹)曾先后在此创建 书院,讲学传道,使延平区成为 名闻遐迩的“ 东南邹鲁”、“理学名邦”。明 嘉靖三十一至三十五年(1552~1556), 海瑞在此任 教谕,整顿地方教育政务,倡导教风,整饬学风,身体力行,作出表率,开一代教育新风。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延平区教育重新调整布局,撤销小学附设初中班199个,开始重视基础教育。1988年,实施义务教育,巩固普及初等教育成果,调整中学布局,压缩高中,积极发展初中教育和职业教育。1989年,中共延平区区委、区政府作出“科技兴区,教育立区”战略决策,农村17个乡镇宣布实施初等义务教育,区区宣布实施九年义务教育。一个多层次、多渠道、多规格、多形式、多学科、多手段办学的教育体系日臻完善。

1990年与1949年相比,幼儿园从1所增至26所,区幼儿园成为全区幼儿教育教研活动中心;小学从20所发展到564所,延平区实验小学和南师附小的教学质量在全区领先;普通中学从2所增至41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10年间,共向大中专院校输送新生8893人;延平区第一中学历年高考成绩名列全区前茅,初中综合比率由1987年全省倒数第二,跨入全省先进行列。1990年,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81%,在校生巩固率99.12%,小学毕业率99.94%,初等教育普及率99%。

2010年,延平区普通高中招生2474人,减少129人,在校生7633人,减少25人,毕业生2480人,减少22人;初中招生5570人,减少808人,在校生17756人,减少383人,毕业生5777万人,增加350人;普通小学招生5219人,减少85人,在校生30926人,减少716人,毕业生6448人,减少801人;特殊教育在校生64人;幼儿园在园幼儿12662人。

延平区历代 医家辈出。 南宋有叶大廉, 明代有 叶会、 李士达、黄纤、徐纯卿、赖汤铭, 清代有 谢丰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卫生事业迅速发展。50年代初消灭鼠疫、天花、霍乱。80年代基本消灭丝虫病,麻疹、白喉、百日咳、流行性脑膜炎、乙型脑炎、 小儿麻痹症、伤寒、痢疾、麻风病等得到控制。1989~1990年,全区卫生工作进一步深化改革,医疗卫生水平不断提高。1990年,全区已有区属卫生机 构24个,厂矿卫生机构117个,农村卫生所、卫生室273个,个体开业107家;有卫生技术人员1951名,乡村医生345名,农村卫生员297名;开 放病床1838张。医院装备了B型超声显像诊断仪、人工肾机、人工心肺机、电脑尿液分析仪、光束纤维胃镜、脑电图机、除颤起搏器、欧波同手术显微镜、中风 仪等较先进的医疗设备。医疗卫生水平也有显著提高,如耳显微手术、非植入型人工耳蜗治聋术、喉成形术、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肝叶切除术、 全髋置换术、心脏直视手术、心脏超声造影术、抢救广泛性心肌梗塞、施行腹膜外剖腹产、中风预报、蛇伤、痔疮的中医疗法研究以及中西医结合的科研工作等,为 解决疑难和危重疾患提供了新的手段和办法。1990年,经省级考核验收,疟疾防治达到部颁基本消灭标准,地甲病防治达到基本控制标准。

2010年末,延平区共有医疗卫生机构17个,其中:医院1个、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监督机构各1个,中心卫生院2个,乡镇卫生院12个。年末全区医疗卫生单位拥有病床390张,其中,医院拥有180张,卫生院210张;拥有卫生技术人员428人。其中,医院拥有131人,卫生院拥有248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拥有30人,卫生监督机构构拥有19人。全年婴儿死亡率6.04‰,比上年下降0.05个千分点;孕产妇死亡率为0,比上年下降19.65个基点;全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27.59万人,参合率98.77%,比上年提高0.46个百分点。

延平区 体育运动伴随着古代的 政治、 军事和生产实践而产生和发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延平区体育发生深刻变化,体育事业列入社会发展规划,成为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先后有延平区造纸厂、延平区电缆厂、延平区水泥厂和大凤乡、王台乡等5个单位跨入全国或省、地“体育先进单位”行列。至1990年,延平区输送的运动员在国际、全国、全省的重大比赛上,共获292枚奖牌。与此同时,区级体育活动次数及参加人数也大幅度增加。1979~1990年,先后改建和兴建区灯光球场、田径场、游泳馆、训练房及少体校综合楼。

2010年,在世界举重锦标赛和第十六届广州亚运会上,延平藉举重运动员 吴景彪均获得男子56Kg级冠军。2010年,延平区文体项目获得省级表彰10项,市级表彰6项。

溪源峡谷位于延平城郊西北部,总面积28平方千米,距市区5千米,于2008年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区内分为十里画廊、萧公祈梦文化、 孔雀山庄三大景区,景源主要以奇山怪石的山体景观,悬瀑飞泻的水体景观,奇藤古树的生物景观,云海升腾的气象景观和 古桥庙宇、萧公圣迹的人文景观为主,是 自然景观和 民俗文化交融共存的综合性风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