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昌县
顺昌县 顺昌 顺昌县历史沿革 顺昌县行政区划 顺昌县人口 顺昌县地理环境 顺昌县自然资源 顺昌县经济发展 顺昌县社会 顺昌县交通 顺昌县特产 顺昌县所获荣誉 顺昌县风景名胜
顺昌(古属 延平府顺昌县)后唐长兴四年(933年)建县,据清嘉庆《延平府志》记载:“以其初顺服,故名,取顺而昌之意。”自此历代沿用。顺昌县位于 福建省的西北部。县境分别与建阳、建瓯、南平、沙县、将乐、邵武6县市接壤。原总面积1480平方公里,1970年建西县撤销并入顺昌后,县域面积增加到1985平方公里,占南平地区总面积的7.5%。1990年,全县辖3个镇、11个乡、4个居委会、129个村委会。总人口230803人,平均每平方公里113人。唐贞观三年(629)拆将乐县东南两乡置将水场。垂拱三年(687)分南乡将水口为蠲科镇。景福二年(893)改为将水镇,后又改为永顺场,隶属建州。五代,后唐长兴四年(933),将永顺场升为县。因“县有顺阳乡,水有顺阳溪”而名顺昌。清嘉庆版《延平府志》则称“以其初顺服,故名,取顺而昌之意”。五代十国...
详情福建省南平市顺昌县有8个镇
福建省南平市顺昌县有1个街道
顺昌(古属 延平府顺昌县)后唐长兴四年(933年)建县,据清嘉庆《延平府志》记载:“以其初顺服,故名,取顺而昌之意。”自此历代沿用。
顺昌县位于 福建省的西北部。县境分别与建阳、建瓯、南平、沙县、将乐、邵武6县市接壤。原总面积1480平方公里,1970年建西县撤销并入顺昌后,县域面积增加到1985平方公里,占南平地区总面积的7.5%。1990年,全县辖3个镇、11个乡、4个居委会、129个村委会。总人口230803人,平均每平方公里113人。
唐贞观三年(629)拆将乐县东南两乡置将水场。垂拱三年(687)分南乡将水口为蠲科镇。景福二年(893)改为将水镇,后又改为永顺场,隶属建州。
五代,后唐长兴四年(933),将永顺场升为县。因“县有顺阳乡,水有顺阳溪”而名顺昌。清嘉庆版《延平府志》则称“以其初顺服,故名,取顺而昌之意”。
五代十国的闽天德元年(943),王延政在建州称帝,国号殷,顺昌县为其所辖。天德三年(945)八月,十国的南唐灭闽,顺昌县为南唐所辖。南唐保大六年(948)置剑州(州治在今南平市),顺昌县属之。
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剑州改称南剑州,顺昌县属福建路南剑州。
元至元十五年(1278),置福建行中书省,南剑州升为南剑路。延祐元年(1314),南剑路改称延平路,顺昌县仍属之。
明洪武元年(1368),延平路改为延平府,顺昌县仍属其所辖。
清代,顺昌仍属延平府所辖。
民国二年(1913),废府、州改道,顺昌县属建安道(道治在今南平市)。
民国十六年,废道改省、县两级制,顺昌县直属福建省。
民国二十三年7月,实行行政督察专员制,顺昌属第九行政督察区(区设在今邵武市)。
民国二十四年10月,顺昌改属第二行政督察区(区设在今南平市)管辖。
建国后,福建省划分为8个专区2个市,顺昌县属第二专区(专员公署驻南平),顺昌县属南平专区。1970年专员公署迁到建阳,改称建阳地区行署,顺昌县仍属之。
2019年3月6日,中央宣传部、财政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公布《 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第一批)》名单,顺昌县在其中 。
顺昌县于933年(后唐长兴四年)建县,“以其初顺服故名,取顺达昌盛之意”。
建国后,顺昌县划分5个区。第一区驻城关,第二区驻洋口,第三区驻大干,第四区驻元坑,第五区驻仁寿;1951年6月增设第六区,驻谢屯。各区建立后,废除旧保甲制,按原管辖范围,顺昌县先后成立85个村(街)基层政 顺昌县 权。
1951年8月开始民主建政,顺昌县成立46个乡人民政府。
1952年8月经调整,46个乡扩为3个镇、63个乡
1958年5月撤区并乡,顺昌县原有45个乡镇调整为城关、洋口2镇;谢屯、沙墩、洋源、 石溪、 水南、 际会、井垄、新联、大干、河墩、埔上、 大布、 慈悲、元坑、郑坊、谟武、榜山、扶延、 仁寿、洋墩、桂溪等21乡。同年10月实行政社合一,成立顺昌县人民公社,下设城关、洋口、大干、福秀、仁寿5个分社;乡改为生产大队。城关分社辖城关、水南、新联3个大队;洋口分社辖洋口、沙墩、谢屯、石溪、际会、洋源6个大队;大干分社辖大干、大布、埔上、河墩、余富、慈悲6个大队;福秀分社辖元坑、郑坊、漠武3个大队;仁寿分社辖仁寿、洋墩、桂溪3个大队。
富屯溪岸 (2张)
2000~2003年辖9个镇、5个乡: 双溪镇、 建西镇、 洋口镇、 水南镇、 埔上镇、 元坑镇、 大历镇、 大干镇.埔上镇. 仁寿镇、 洋墩乡、 郑坊乡、际会乡、 岚下乡、 高阳乡。
2005年12月25日,撤销顺昌县双溪镇、水南镇建制,设立双溪街道办事处。双溪街道办事处辖东门、中解、建光、和勤、北门、城南、金溪、棋盘等8个居委会和水南、城东、城西、余坊、井垄、下沙、吉舟、新屯、文新、陈布、余墩、溪兰等12个村委会。双溪街道办事处驻城南路278号;撤销顺昌县际会乡建制,并入建西镇。建西镇辖中心街居委会和 路兹、 安下、 际会、慈太、际滨、 科头、谢屯、 南山、 元峰等9个村委会。 建西镇政府驻建西镇中心街26号。
2013年,顺昌县辖1个街道、7个镇、4个乡: 双溪街道、 建西镇、洋口镇、元坑镇、埔上镇、大历镇、大干镇、 仁寿镇、洋 墩乡、郑坊乡、 岚下乡、 高阳乡。县政府驻双溪街道。
民国时期,由于 政局动荡,社会不安定,人民生活贫困,医疗卫生条件差,人口再生产处于高 出生、高死亡、低增长的状况。民国25年(1936),顺昌县总人口43968人。到民国38年,顺昌县总人口增加到88520人(含建西县)。
建国以后,人口再生产经历了五个阶段:
1950~1952年,虽经 剿匪、 土改运动,社会逐步安定,农业生产有所恢复,但仍未完成摆脱贫困面貌,医疗卫生条件仍然较差,人口再生产仍处于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的状况。1952年出生率为29.61‰、死亡率为16.66‰、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2.95‰,顺昌县总人口94060人(含建西县)。
1953~1959年经济形势开始好转,社会安定,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医疗卫生条件也有所改善,基本消灭了鼠疫、天花、霍乱等烈性传染病,人口再生产呈现高出生率、中死亡率、中增长率的状况。1959年出生率达28.30‰、死亡率降至8.31‰、人口自然增长率上升到19.99‰,顺昌县总人口达119547人,比1952年增加25487人,平均每年净增3641人。
1960~1961年,由于国民经济困难,人民生活水平下降,人口再生产处于低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长率的状况。1961年出生率降到16.14‰、死亡率上升到14.7‰、自然增长率下降到1.47‰,顺昌县总人口112500人,比1959年减少7027人。
1962~1972年,人口再生产处于无政府状态,出现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增长率的状况。1972年出生率上升到32.30‰、死亡率下降到7.10‰、自然增长率高达25.20‰,顺昌县总人口达179123人,比1961年增加66603人,平均每年净增6660人,是建国以来人口增长最快的时期。
1973~1990年,由于广泛开展计划生育工作,提倡“少生、优生、优育”,制定计划生育的奖惩政策,同时采取有效的措施,使人口再生产初步得到控制。这个时期,人口再生产呈现中出生率、低死亡率、中增长率的趋势。到1990年,人口出生率下降到15.29‰、死亡率5.40‰、自然增长率下降到9.89‰,顺昌县总人口230803人,比1972年增加51680人,平均每年增加2871人。
2010年顺昌县人口191588人。
顺昌属于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同时又受大陆性气候的一定影响。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据县气象站1957~1985年的观测:年平均气温18.5摄氏度,无霜期305天,雨日164天,雨量1756毫米,日照1740.7小时,冬多西北风,夏多东南风。具有如下特点:四季明显,冬短夏长,春早秋晚;夏无酷暑,冬无严寒,秋多“小阳春”,春常“倒春寒”;雨季干季分明,雨季多洪涝,干季常干旱;少霜雪,罕冰雹,湿润多云日照少,露雾常有静风多。
境内受季风性环流影响明显,随冬夏环流转换和太阳照射的变化,带来四季不同的气候特征。冬季(12~2月):气温低,蒙古冷高压势力强盛,县境处在冷高压的东南部,盛行西北风,天气寒冷干燥,雨水少,一年中的霜雪集中在此季出现。春季(3~5月):是冬季风转夏季风的转换季节,气温趋向回升。蒙古冷高压逐渐转弱,太平洋高压逐渐增强,冷暖气流交换频繁,天气多变,冷暖无常,前春常常阴雨连绵,有时出现晚霜,后春有时暴雨成灾。夏季(6~8月)时间长,气温高。太平洋高压进一步北上西伸,顺昌多吹东南风。热带低压又常北上影响,天气炎热潮湿。初夏是雨季高峰期,常发生暴雨洪涝,夏至前后雨季结束,转为炎热少雨天气,有时午后发生阵雨、大风或雷暴。秋季(9~11月):乃夏季风向冬季风转换季节,气温趋于下降。大陆热低压和太平洋高压减弱南退,蒙古高压复又增强南侵,天气少雨凉爽。后秋蒙古高压增强,气温显著下降,可出现初霜。
顺昌属福建西北山地丘陵区。境内山脉源于武夷山系杉岭支脉,分别由东北部、西北部和西南部向中部延伸。除东南部外,边境均有千米以上群山环抱,最高峰郭岩山,海拔1384米。富屯溪、金溪两条主要河流,分别由西北、西南向东南流入,汇合于县城双溪镇,再向东流入南平汇入闽江。境内山峦起伏连绵,纵横交错,河流错综其间,形成复杂的地形地貌。
森林覆盖率75.6%,是福建省重点林区。
顺昌雨量 充沛,年降水量在1600~1800毫米,多年平均降水量1756毫米,总水量33.429亿立方米,属丰水区。县境内有干流富屯溪,支流金溪、仁寿溪、麻溪等,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13条,均衡分布顺昌县,多年平均径流深874毫米,年平均径流量17.35亿立方米;丰水年径流量25.9亿立方米,偏枯年12.7亿立方米,枯水年9.76亿立方米。即使在干旱年产水量仍为用水量2.18亿立方米的4.48倍,农业用水绰绰有余。平均每平方公里产水量87.4万立方米,低于全省每平方公里产水量100万立方米的平均水平;平均每人占有水量8492立方米,高于全省人均4900立方米水平,接近世界人均11000立方米的水平。富屯溪县外流域面积很大,流经顺昌的过路水十分丰富。据富屯溪洋口站41年观测,年径流量140亿立方米,径流深度1105.5毫米,平均流量每秒444立方米。
水能资源丰富,天然落差累计24175米,理论蕴藏量约20.72万千瓦。
经1958年及以后多次矿产普查和地质调查,顺昌县已知矿藏有燃料、墨色金属、有色金属、非金属4类25个矿种,111个矿点,以石灰岩储量为最多。
1988年顺昌县土地总面积297.75万亩,人均13.36亩。
总土地按地貌类型划分:有中山30.95万亩,占总面积10.4%;低山131.64万亩,占总面积43.9%;丘陵115.15万亩,占总面积38.7%;河谷和山间盆地20万亩,占总面积7%。
总土地按用途划分:1988年有森林244.82万亩,占总面积82.2%;宜林荒山208412亩,占总面积6.7%;耕地197757亩,占总面积6.64%;茶果65926亩,占总面积2.21%;其余是村庄、道路用地。
根据土地本身的特性及其对农、林、牧的适宜性,顺昌县的土地质量可分为八等,一至四等为农业用地,五至八等为林、牧用地。
一等地顺昌县约1.22万亩,占总面积0.4%。此类土地,质量好,适宜性广,平坦肥沃,旱涝保收,易获高产。
二等地顺昌县约3.46万亩,占总面积1.16%。此类土地,质量较好,有一些限制因素。
三等地顺昌县18.67万亩,占总面积6.3%。质量中等,适宜性较广,限制因素较多。
四等地顺昌县2.54万亩,占总面积0.9%。质量较差,适宜性不广,限制因素多而严重,勉强用于农业。
五等地顺昌县74.03万亩,占总面积24.8%。此类地,质量较差,丘陵或低山的相对高度在100米左右,土层厚,林业土地条件好,适于种植经济林、茶果或开垦作为农业用地。
六等地顺昌县183.21万亩,占总面积61.5%。此类地质量差,坡度较大,土层厚度中等,适于发展用材林。
七等地顺昌县14.87万亩,占总面积4.9%。土质很差,海拔高,坡度陡,土层薄,只适宜针叶林和阔叶林生长。
八等地,土质极差,为基岩裸露的石山,为数极少。
顺昌地处闽北山区,境内森林、石灰石矿蕴藏量丰富,水力资源充足,对发展工农业生产具有十分有利条件。建国前,国民党政府不重视经济建设,县内交通闭塞,生产技术陈旧,工农业生产水平低,商业、交通运输、建筑等产业都很落后,长期处于以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状态。广大农民在地租、田赋、高利贷等层层剥削下,资金匮乏,耕作粗放,粮食亩产年均不过90公斤。工业基础薄弱,民国16年(1927)始建小型发电站,至民国34年,才先后建有洋口火力发电站、城关白龙泉水电站、印刷、纺织以及粮食加工等20多个小型工业企业,但多是手工操作,产值很低。由于城乡经济凋蔽,地方财政枯竭,每年征收的赋税,除上缴省财政外,所余仅够支付县军政费用,用于投资经济建设的为数极少。据民国版《福建省三十四年度决算书》载:民国34年县财政收入1763.93万元(法币),其中支付 党务、行政、军事( 保安、警察)费用达1211.75万元,占总支出68.7%;用于文教卫生经费287.01万元,占16.3%;其他支出156.39万元,占8.9%;而用于地方经济建设仅108.78万元,占6.1%。民国35年后,国民党政府发动内战,生产凋零,工农业产品紧缺,物价暴涨,法币贬值,财政支绌,除支付军政费用外,已无力投资经济建设。据1949年底统计,顺昌县国民生产总值仅547.37万元(按1952年价格折算人民币),人均产值61.2元,人民生活贫困。
建国后,经过1950~1952年的3年恢复时期,1953年开始建立集中计划的经济体制,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至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国民生产总值达1178万元,人均产值111元,比1949年分别增长1.1倍和81.4%。社会需求之间较为协调,人民生活得到明显改善。
1958~1962年,“二五”计划时期,由于“左”的影响,浮夸风严重,工业一哄而上,大起大落。农业脱离实际,多种经营被限制,集市物资供应短缺。1962年,国民生产总值1201万元,仅达到1957年水平,人均97.8元,比1957年减13.3%,农业产值还减少16.7%。
1963~1965年“调整时期”,经过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经济很快回升。县、社、队三级普遍进行水电建设,兴建一批中、小型水电站。3年中基本完成了林区建设,建了一批森工企业,使山区森林资源得到开发利用,年均为国家、地方提供建设木材23万立方米左右。1965年,国民生产总值2804万元,人均产值198元,分别比1962年增长1.3倍和1倍。
1966~1975年,“三五”、“四五”时期,由于受“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的影响,经济建设受到很大破坏,工农业生产停滞不前,企业经济效益普遍降低。1968年,国民生产总值降到2289万元,比1965年减少18.37%。1970年后,顺昌广大共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坚持生产,先后建有磷肥厂、合成氨厂、轻机厂等工业企业,至1971年,地区所属的元坑水泥厂(1985年下放给顺昌管辖)、县办石溪水泥厂先后建成投产,大量石灰石矿被开发利用;各乡(镇)亦办起一批轻工企业,工业建设取得一定进展。农村经济由于多种经营被长期限制,农业结构一直保持单一的种植业(占65%以上)的格局,农业产值徘徊不前。1975年,国民生产总值4704万元,人均产值248元,比1965年,分别增长67.76%和25.3%。
1988年,国民生产总值达17459万元,人均产值783.6元,比1978年分别增长1.3倍和1.5倍。从1978~1988年的10年期间,工农业总值年平均增长8.9%;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8.7%。均超过前30年的平均增长幅度。顺昌县工农业总产值中,工业占66.4%;农业占33.6%。工业占主导地位,为进一步发展顺昌经济奠定基础。
2007年顺昌生产总值完成35.46亿元,比2000年翻了一番,比上年增长13.9%,为1995年以来最高增幅。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增幅分别达到5.7%、12.4%和20.6%,呈现“一产稳、二产快、三产高”的良好态势。财政总收入完成2.61亿元,增长20.2%,其中,地方级收入1.33亿元,增长22.2%,增幅为近10年来最好水平。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万元大关,达10960元,增长21.4%;农民人均纯收入5123元,增长13.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1.38亿元,增长14.3%。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达27.5亿元,下降9048万元,贷款余额18.6亿元,增加2.4亿元。
2008全年实现生产总值35.10亿元,增长13.9%,其中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实现8.25亿元、12.05亿元和14.80亿元,分别增长5.2%、12.4%和20.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960元,增长21.4%;农民人均纯收入5123元,增长13.5%。
2013年一季度,顺昌经济运行起步较好,除财政总收入和外贸出口两项指标外,其余主要经济指标均保持较好的增长。GDP完成10.98亿元,同比增长10%;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完成4.46亿元,同比增长4.4%;规模工业产值完成15.51亿元,同比增长14.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67亿元,同比增长27%;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6.52亿元,同比增长8.5%;财政总收入完成0.85亿元,同比下降11.7%,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完成0.63亿元,增长10.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750元,同比增长5.5%;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2766元,同比增长16.2%;实际利用外资完成837万美元,同比增长15.6%;1-2月外贸出口完成1019万美元,同比下降67.6%。
2015年,实现生产总值90.97亿元,比上年增长9.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9.86亿元,增长1.7%;第二产业增加值34.13亿元,增长10.3%,其中工业增加值27.79亿元,增长10.1%;第三产业增加值36.99亿元,增长12.9%。第一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1.8%,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37.5%,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0.7%。三次产业对生产总值的贡献率分别为3.2%、45.9%和50.9%,其中工业贡献率为38.4%。全县人均生产总值按年均常住人口计算为4.85万元,比上年增长9.7%。
2016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8.67亿元,比增6.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1.48亿元,比增3.5%;第二产业增加值36.32亿元,比增7.2%,其中工业增加值29.60亿元,比增7.0%;第三产业增加值40.87亿元,比增8.1%。第一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1.8%,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36.8%,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1.4%。三次产业对生产总值的贡献率分别为11.2%、39.9%和48.9%,其中工业贡献率为31.8%。全县人均生产总值按年平均人口计算为5.22万元,比增7.6%。
2017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1.50亿元,比增9.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2.31亿元,比增5.7%;第二产业增加值42.05亿元,比增8.5%,其中工业增加值33.91亿元,比增7.5%;第三产业增加值47.13亿元,比增11.6%。第一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0.0%,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37.7%,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2.3%。三次产业对生产总值的贡献率分别为13.1%、35.1%和51.8%,其中工业贡献率为25.5%。全县人均生产总值按年平均人口计算为5.85万元,比增12.1%。
建国初期,经过土改、林改和农业合作化后,农业经济主要是集体经济。据1962年统计,顺昌县161266亩耕地中,国营农业企业经营411亩,占0.25%;生产队集体经营160855亩,占99.75%。1988年,顺昌县耕地面积197757亩,其中国营农业经营598亩,占0.31%;由农户联产承包经营197159亩,占99.69%。
顺昌县林业用地面积243.3万亩,其中国营林场、采育场、苗圃等经营50.44万亩,占林业用地20.73%;集体经营168.96万亩,占69.45%;社员经营自留山23.9万亩,占9.82%。
2007年完成农林牧渔业产值13.34亿元,增长6.3%。农业产业基地规模扩大。与国家航天育种部门成功合作,建立了“中国(顺昌)航天高科技应用农业示范基地”,全年完成更新造林3.57万亩,非林地造林3382亩;柑桔面积10.86万亩,总产量达8.3万吨;食用菌种植量8500万袋;烟叶种植面积达7287亩,比增61%,总产2.39万担;畜牧水产养殖回升,新增4个规模养羊场,顺昌县羊存栏数1.92万头、生猪6.37万头、水产面积1.22万亩,新增螺旋藻养殖面积200亩。
2008年完成农林牧渔业产值13.34亿元,增长6.3%;粮食总产量6.76万吨;柑桔面积7240公顷,总产量达8.3万吨;种植食用菌8500万袋;烟叶种植面积484.8公顷,总产2.39万担;羊存栏数1.92万头、生猪6.37万头、家禽5.3万只,兔3.23万只;水产品产量4915吨,新增螺旋藻养殖面积13.3公顷。完成产值6.42亿元,增长41.3%。
2013年第一季度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2.65亿元,增长5.6%,增幅比上年同期上升1.8个百分点,拉动GDP增长1.2个百分点,拉动力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对GDP的贡献率为12.3%。
1948年,顺昌县有水力发电站、粮食加工厂、印刷厂、纺织厂、酿酒厂、造船厂等私营小型工业企业20余户,年总产值50.78万元(按1952年价格折算人民币)。1952年,顺昌县工业企业有40户(其中全民所有和县属集体所有4户),总产值79.43万元,其中全民所有企业产值10万元,占12.58%;集体所有企业产值1.22万元,占1.53%; 个体私营企业产值68.21万元,占85.89%。
1957年后,公有制工业企业发展很快,至1965年,顺昌县共有87个单位(全民所有31户,集体所有56户),年总产值达2465万元。其中全民所有制产值占88.9%;集体所有制产值占11.1%。1961年后,集体所有制工业企业有了较大发展,至1970年占顺昌县工业总户数的63.5%。1971年开始陆续建有磷肥厂、合成氨厂、纸浆厂、轻机厂、轴承厂、刃具厂等大中型工业企业,至1978年,顺昌县全民和集体所有制工业企业共135户,总产值5755万元,其中全民所有制工业产值4725万元,占82.18%;集体所有制工业产值1030万元,占17.82%。
1979年以后,在改革、开放、搞活的方针指引下,企业增添了生机与活力,个体私营工业企业开始发展,成为公有制的有益补充。1985年,个体私营工业企业产值132万元,占工业总产值的1.05%。至1988年,顺昌县工业总产值达16832万元,比1978年增1.64倍,其中全民所有制工业产值10054万元,占总产值59.73%;集体所有制工业产值6176万元,占36.69%; 个体私营工业产值491万元,占2.92%;“ 三资”工业企业(合资企业、合作经营企业、外商独资企业)产值111万元,占0.66%。个体私营企业经济发展很快,比1985年增长2.4倍。
2007年顺昌县完成工业产值33.6亿元,增长19.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80家增加到90家,完成产值28.5亿元,比上年净增6亿元,增长20.5%,增幅为2004年以来最高,顺昌县产值超5000万元企业达7家,新创“幸福来”保健品省级著名商标。工业效益同步提高,累计实现利税2.8亿元,增长136.3%。五大 主导产业发展齐头并进,各产业增幅均超过20%,累计完成产值25.5亿元,增长23.6%;旅游等新兴产业发展加快,宝山风景区总体规划通过省建设厅评审,“宝山上湖森林人家”入选福建省第二批森林人家休闲旅游开发项目,华阳山景区通过国家3A级旅游评定。持续开展创业竞赛,落实“四个一百”和“四个一批”工作机制,推进项目建设,扩大投资,拉动增长,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01亿元,增长23.5%。实施190个项目,其中,省市重点项目6项。16个县重点项目完成投资5.18亿元。洋口电站顺利蓄水发电,富宝公司甲醇“3改8”、榕昌公司20万元吨锅炉节能技改等竣工投产,炼石水泥厂8号窑、余热发电等一批重大项目陆续开工建设。调整工业园区开发政策,落实县领导挂点园区制度,推进“一园一区一平台”建设,金山精细化工集聚区一期完成征地工作,新屯园区二期开工建设,顺昌闽台农林产品加工平台一期控规通过评审,完成投资400万元。深化“领导挂点、部门负责”招商工作机制,通过加强与经济发达地区和高等院校的经贸、技术交流与合作,开展组团参与招商与举办顺昌项目推介专场招商等活动,推进山海协作,全年引进投资额在300万元以上的项目15个,总投资达3.18亿元。适应出口退税政策及人民币不断升值新形势,积极调整出口产品结构,外经外贸呈现“三增长”,合同利用外资5122万美元,增长12.8%,实际利用外资3250万美元,增长22.5%,外贸出口总额2010万美元,增长28.6%。
2008年工业总产值39.2亿元,增长10%,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产值33.0元,增长17.5%。化工、建材、竹木、电力、食品保健品5大主导产业全面增长,完成产值29.7亿元,增长17.2%,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89.5%。“金弘钢缆”“榕昌武夷”获省级著名商标,“武夷牌”聚氯乙烯获福建省名牌产品称号。被列为省级油茶产业建设重点县和全省的生物质能源及生物化工原料无患子基地县。新屯工业园投资2097万元,完成110千伏变电站及其他附属工程,新征工业用地6.93公顷、平整土地15.33公顷;金山精细化工集聚区新征土地40公顷;郑坊闽台农林产品加工平台完成投资1180万元,新征土地30公顷。
2013年一季度,顺昌县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值15.51亿元,同比增长14.2%,实现增加值3.87亿元,增长10.9%。主要特点:一是食品保健品、化工、 竹木等三大产业领跑。六大主要产业中,除建材冶炼产业外,其余产业产值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食品保健品、化工、竹木等三大产业产值分别较上年同期增长59.3%、45.1%和54.4%,共完成工业产值7.13亿元,占顺昌县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总量的45.9%,同比增加产值2.26亿元,增长46.5%,占顺昌县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总增量的97.9%。二是轻工业增长快于重工业。重工业完成产值13.38亿元,增长12.3%;轻工业完成产值2.13亿元,增长65.8%,轻工业增速快于重工业53.5个百分点。三是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产值比重提高。一季度,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共完成产值3.8亿元,同比增长51.3%,占顺昌县规模工业产值总量的24.5%,同比提高5.5个百分点。四是七成产品产量增长。顺昌县列入工业产品产量统计目录的22种主要工业产品中,产量增长的有17种。产品产量增长较大的有:精制食用植物油1200吨,增长119.8%;人造板1.52万立方米,增长107.5%;纸制品1557吨,增长54.7%;铁合金9044吨,增长45.0%;发电量1.21亿千瓦时,增长30.2%。五是工业企业效益提高。1-2月,顺昌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1059万元,同比增长19.3%;规模工业企业共实现利润614万元,比上年同期(-1779.0万元)增加利润2393万元;实现税金1509万元,增长6.6%;亏损企业亏损额1427万元,同比减亏2880万元,下降66.9%。
建国初,顺昌县商业均为私营。据1949年底调查,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为390万元,其中商业零售额350万元,占89.74%;工业零售额19万元,占4.88%;饮食及其他行业零售额21万元,占5.38%。
1950年1月,在上洋(今洋口镇)设南平贸易公司上洋营业处,后扩大国营商业,从上洋贸易分公司分出设立国营洋口百货、粮食、木材、土产等4个经营企业。1952年4月设立大布供销社,始有集体商业。1950~1952年,经过三年经济恢复,支持守法的私营商业户经营,顺昌县私营商业增加到511户、小贩77户。1952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为490万元,其中国营商业和供销社商品零售额共16.17万元,占3.3%;个体私营商品零售额473.83万元,占96.7%。
1956年,私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顺昌县有国营商业9户、公私合营42户,合作商店及代购代销店143户,共194户。1957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709万元,其中商业零售额645万元,占91%;工业零售额19万元,占2.7%;饮食及其他行业零售额45万元,占6.3%。1958年下半年,在“大跃进”中,公私合营和合作店、组都一步登天,成为单一的国营商业经济。“文化大革命”期间,又强调独家经营,渠道单一,致使商品流通不畅,购销业务减少。从1967年起,社会商品零售额连年下降,至1971年,年零售总额仅2410万元,还未达到1966年2419万元的水平。
1978年后,放宽政策,搞活经济,逐步实行多种经济形式、多种经营方式、多渠道和少环节的商品流通体制,经过改革开放,个体私营商业逐渐发展。1981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5955万元,其中国营商业零售额占38%;集体商业零售额占53%;合营及其他商业零售额占5.1%;个体私营商业零售额占0.3%。农民对非农业居民的零售额占3.6%。
1988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3983万元,其中国营商业零售额占33.7%;集体商业零售额占38.5%;个体私营商业零售额占21.68%;合营及其他商业零售额占1.6%;农民对非农业居民的零售额占4.5%。个体私营商业发展很快,与1981年相比,商品零售额由占社会商品零售总额0.3%,上升到21.68%。
此外,交通、邮电、城市公用事业等均属全民经济;建筑业以集体经济为主。
顺昌建县于后唐长兴四年(933),南唐保大六年(948)建公署。明弘治十四年(1501)后,几经修建扩建,建筑占地面积达5.08市亩(3386平方米);宋宝庆、绍定年间(1226~1230)、建东门石墩木梁桥,全长约363米(1972年改建的数据),横跨富屯溪,取名济川桥;明正德二年(1507),始建城墙,长883丈(2943米)。高1.67丈(5.67米)。基宽1丈(3.3米)。历时两年竣工,为历代公共建筑规模较大的三项工程。分布在各乡村的公共建筑,多是寺庙、祠堂、桥梁等一般土木工程。
历代城乡交通闭塞,街道狭窄,饮用水、照明等生活设施落后,住宅建筑更为简陋。据民国37年(1948)土地资料统计,城关总面积0.9平方公里。住宅建筑面积6.74万平方米,其中居住面积2.02万平方米,人均仅5.94平方米。建筑结构多属单层的木瓦平房,至民国末期,始建砖木结构的三层楼房二幢。
建国后,随着国民经济逐步发展,城乡建设步伐加快,1957年,兴建的鹰厦铁路贯通县境。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1958~1962),兴建的公路、森林铁路,城关和乡驻地的街道、商店、学校、医院、厂矿、文娱场所等公共建筑以及水电等基础设施工程,至1965年已初具规模。“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城建主管机构被撤销,兼管的部门又变动频繁,大批技术工人下放农村插队,城乡续建工程停顿。
1979年后,建立了城乡建设专门管理机构,城建队伍、技术力量得到发展壮大。1984年,实施改造旧城,建设新城区的《顺昌城区总体规划》,先后新建3座公路大桥,把城关、水南、余坊等连接成一片,扩大城区建设范围,总面积达13.5平方公里。至1988年,主街道扩建整修工程已经完成。新城区公共建筑面积有26.56万平方米,砖混和砖木结构的占95%,建筑层数最高为7层,一般2~4层;住宅建筑面积有95.94万平方米,比解放前夕增长13.23倍,其中居住面积有23.74万平方米,人均9.43平方米,比解放前夕增加3.49平方米。城区现有商业楼房422幢,商店956家。学校、医院、文娱场所以及公共福利设施等基本配套齐全,环保工作随着加强。
顺昌教育管理始于宋 建隆元年(960),“举人有德义者”担任教渝主持教育之事。宋至清,教育均沿袭科举制度。是时士子读书,先受启蒙识字教育,后再攻读孔子学说。考试科目为“四书”、“五经”。县有儒学,乡有书院,村有私塾,读书之风,盛极一时,历代功名人士亦不乏其人。在两宋年间,3万多人口的小县,中进士者38人,中举人者137人。
清末废科举,兴学校。 光绪三十年(1904),由孝廉高登鲤等建议,将华阳、六贤书院合并改为县立高等小学校。次年又兴办漠布(今谟武)完全小学校。光绪三十四年兴办大干完全小学校。 宣统二年(1910),又兴办石溪初级小学校。民国时期,教育事业有所发展,民国16年(1927),在县城创初级中学,到民国29年顺昌县已有小学38所,中学一所。抗日战争初期,从福州等地迁来5所中学,对顺昌教育有所促进。民国34~37年,顺昌县有小学46所,初中一所,在校学生2433人,每万人口平均405人。
建国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重视发展教育事业。1950~1951年9月,顺昌县所有学校先后复课,教育事业迅速发展。1957~1958年,中、小学为贯彻“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和“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加强政治教育和劳动教育。1958年,县初级中学增设高中班,并创办洋口、仁寿两所初级中学。至1965年,顺昌县已有小学311所715班,中学3所(其中完全中学一所)32班(其中高中4班)。 1966年开始,历经10年的“文化大革命”,顺昌教育事业受到严重摧残,绝大多数学校领导和许多教师受到批判、斗争,学制缩短,考试制度废止,教学秩序被打乱,教育质量明显下降。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通过拨乱反正,清除“左”的影响,教育事业始获复苏。1978年恢复考试制度,注重抓基础教育,调整布局,发展职业技术教育。1979年以后,平反昭雪教师中的冤假错案。在教育体制、教学制度等方面进行改革,其中包括三年完成调整中等学校结构,逐步取消小学附设的初中班,继而对中学进行合理拆并,恢复“六·六”学制。同时狠抓教学质量和教师素质,通过多渠道对教师进行业务培训、文化补课、中师函授以及“教材教法”、专业合格的培训,成立中、小学教研组织,进行教学研究。教育事业在调整、改革中得到迅速发展,教学质量显著提高,小学教师合格率从1976年的30%提高到66%。
1985年,顺昌县拥有小学389所,完全中学4所,初中20所,在校学生41859人,每万人口平均有中小学生1993人,比1949年的405人增加3.9倍,绝对数增加16倍。同年11月,经省教育厅检查验收,中、小学基本实现“两有一无”(有教室、有桌椅、无危房)。至1988年止,顺昌县中、小学建筑面积达27.39万平方米(其中教室15.18万平方米,教师宿舍5.70万平方米,学生宿舍1.98万平方米),有145所中、小学做到教学楼、师生宿舍楼、辅助设施基本配套。1988年顺昌县小学教师1893人(其中中等师范以上学校毕业的占总数36.77%,高中毕业的占27.63%);中学教师710人(其中高等院校本科毕业的占总数22.5%,高等院校专科毕业的占45.2%)。1988年,首批中、小学教师职务评定中,评为高级职务的23人,中级职务的326人,初级职务的1499人。1978~1988年,有1461名中学毕业生考进高等院校深造。
顺昌四境环山,古道尽是羊肠小道,坎坷难行。有“十里羊肠,五里天梯岭”之称。通外省古道有3条。
与省城和江西连接之古驿道自福州三山驿起至 延平府,经王台驿,抵顺昌双峰驿,全程515里(约合297公里)。上行经富屯驿,逾拿口驿,过天步岭至 邵武樵川驿,由邵武出北门,经中坊、回龙潭至光泽杭川驿,经石岐铺、至路口桥出杉关入江西黎川县界,顺昌至此470里(约合271公里)。是闽赣交通要道之一,沿途设有驿站,十里一铺,若干里建一凉亭,号称“官马大道”,路宽2米左右,路中砌卵石,岭多路坎坷,只可步行、骑马、坐桥,通手推车。县境内道长约56公里,有将军岭、苦株岭、长青岭等,砌有石阶。现已改建成316线国道公路。
经 建阳与浙江、江西之通路 由 顺昌西门出城,经白布塘,沿仁寿溪上行,经河墩、洋墩、仁寿,过宸前,抵建阳建溪驿220里。转浦城人和驿、小关驿,出仙霞关入浙江江山县界。或由建阳转崇安大安驿,到分水关至江西铅山县界。
经将乐,通江西、广东之古道 由城南沿金溪西上,越桂岭,经漠布(今谟武),过高唐,达将乐,约50公里。由将乐过泰宁、建宁入江西。现已建成下甘线省道公路。或由将乐转汀洲(今长汀),可下广东。沿途均有驿站、铺,亦属驿道。
县际古道,除上述省际古道外,还有:(1)顺昌一 沙县古道,由县城过 富屯溪,经余墩、 大坪、 源头至 陈村后又1.5公里抵沙县界,顺昌境内23公里。另一条古道,由水南上行,经蛟溪转南行,过槎溪、元坑、峰岭、郑坊、罗坊,至下岭入沙县之黄沙桥,经夏茂到达沙县。(2)通建瓯古道,沿通浙江省际古道北行,过仁寿,经建阳之南槎、徐市、宸前转建瓯。另一山道,由洋口往东北行,越大阜岭,过花桥、高阳,经房道,抵建瓯。沿途崇山叠翠,山道崎岖。
县城通乡,各乡通村之 羊肠小道,多砌卵石,亦有少数条石阶,路窄坡多,崎岖难行,只可徒步攀行,未能通车。
古道沿用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逐步扩建改造。
古道险地,设关置卡,关隘乃古代道路重要设施。顺昌地处富屯溪中游,闽、浙、赣三省之要冲。仁寿,地处邵(武)、建(阳)、瓯(建瓯)三县边垂,地势险要,宋代设仁寿寨,明洪武初年改为巡检司,直至清末。石湖寨,在县西北石糊都(今石糊口),富屯溪至此,两岸石山高耸,峡水如门,岸左森林茂密,匪常出没,自南唐大宝间左散骑张诚领兵扎寨后,历代驻兵把守,以保水陆交通安全。
历史上,顺昌有富屯溪、金溪、仁寿溪3条可通木帆船之航道,境内航程113公里。航道上通邵武、光泽、将乐、泰宁,下达南平、福州。建国初期,3条航道继续通航。1965年以后,仁寿溪断航,航程剩下78公里。1976年以后,兴办水利电力事业,在航道中拦河筑坝,因船闸建造不标准,金溪断航,富屯溪只可从洋口下航。
民国23年(1934),福建省政府规划,从福州经南平、顺昌、邵武、光泽,出杉关入江西,建一公路干线;又从顺昌开一支线,经将乐、泰宁、建宁入江西。民国24年顺昌由各乡抽派民工,挖土方254997立方米,后因省府规划变更,半途而废。民国28年2月进行复测,8月开工重建延顺将泰公路。民国29年冬建成简易公路,县境内32公里,通车两年,民国31年5月后停止通车。两三年后路面杂草丛生,桥梁腐朽。
建国后,1952年由华东支前公路修建指挥所福建分所重修延顺将泰公路,改称南~建路,南平至顺昌、将乐路段于1953年2月修复通车。1956年11月顺昌创建第一条县乡公路--蛟郑公路,由省公路局工程队协助测设施工,1957年修至元坑,1958年12月通至郑坊。1957~1959年兴起修公路热潮,依靠国家、部门和群众共同出钱出力,先后兴建洋建线、埔何线、槎曲线、上凤-大坪线等5条公路。3年建成的公路超过建国前30年的一倍多,这阶段由于“大跃进”中瞎指挥、浮夸风、平调风的错误影响,无偿调用群众劳力,造成一些公路质量差、浪费劳力较多。1960~1961年,吸取前段的经验教训,忍受困难,坚持将已动工的公路修成。到1961年底顺昌县已有公路134.6公里。1964~1965年,实行国家投资和公建民助、民建公助、部门建、社队建相结合的办法,大力发展乡村公路、林业公路,先后兴建禾口-新坑线、建西-大历线、土丰-墩头线等8条公路。自1956~1965年国家共投资148.7万元,新建公路165.6公里。1965年底顺昌县共有公路197.6公里,顺昌县的11个公社(不包括建西县),社社通汽车,有力促进农林生产发展。
“文化大革命”中后期,顺昌人民顶着压力,排除干扰,克服困难,坚持修建公路。在这段时间里,国家投资716.9万元,新修公路203.2公里,到1975年顺昌县已有公路400.8公里。顺阳线、建岚线、建西-路马头线、来布-广岭线、仁寿-华家山线等均在此期间建成。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以后,公路建设进入大发展阶段。1977~1985年的9年间,国家投资688.46万元,新建公路636.95公里,公路的质量等级有所提高,桥涵工程为永久性。1977年大高线建成,实行顺昌县社社(包括建西县)通汽车。在此基础上,公路向山村、林区纵深延伸。如岚下乡公路向新源、东坑、桃源、郭城、陈际、坪科、炉下等大小村庄延伸;高阳乡公路向边远的大富、安浆、南亨、大外、上村、小鲁源等村庄延伸。1987年修通振科-大坋公路,实现顺昌县村村(行政村)通汽车。1987年以后转向改善路况、提高质量等级,克服重修轻养的倾向。1988年底顺昌县通车公路为1056公里,比1978年增长一倍,为建国前的32倍,每百平方公里土地拥有公路53公里,密度居全省首位。现有公路中,有国道316线44.722公里;省道13~309线17.822公里;县道58公里;县乡道58.43公里;乡村公路492.9公里;林区公路23条,长251公里;厂矿专用路21.48公里;不在册等外路116.1公里。顺昌县共有等级公路685.85公里,占65%,建成以县城、洋口、建西、埔上为枢纽,纵横交错的公路运输网,外通四邻各县,内联各乡村。但公路盘旋于崇山峻岭间,路窄坡陡弯急,无路面路207公里,占20%;未在册的等外路116.1公里,这些路路况不佳,只能睛天通车。
顺昌竹荪、南五味子、宝山红菇、宝山香菇、顺昌红肉脐橙、顺昌红心柚、大布芦柑。
香菇
食用菌类,顺昌县山区乡村都有出产,据记载在清代和民国期间主要是浙江庆元、龙泉等到地菇农来顺昌到深山老林中,砍杂木凿花培育香菇,将此技术传入我县。20世纪70年代前当地人都沿袭用人工凿花培育法,70年代后主要采用段木接种培育法和木屑接种袋栽培育,香菇是顺昌县传统特产之一,品优质高。1994年顺昌县委、县政府把食用菌生产列为农村脱贫致富的“411”工程,香菇产量大幅提高,产品大多销往外地。
状元红酒
始创于清代 咸丰年间。在闽江流域尤其是顺昌等地享有盛誉。《闽杂记》卷十称:“名酒,顺昌所出最有名”。
2019年9月20日,获得全国绿化模范单位荣誉称号。
竹乡广场景观 (4张) 宝山风景区
宝山风景区位于南平顺昌县西北部,地处大干镇与元坑镇境内,由宝山、演山、七台山三个景区组成,总面积约30平方公里。她北靠世界双遗产 武夷山,东邻省级风景名胜区茫荡山,西与将乐玉华洞、泰宁金湖两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毗邻。依据我国风景名胜区分类办法,属山岳风景名胜区。本景区具有悠久的文化历史,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天象景观其主要特色可归纳为“三宝”、“三绝”和三十六景。“三宝”一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宝山禅寺──元代全木砂岩石结构殿堂建筑,属国内仅见;二是古银杏群落组成的上湖村寨文化──银杏村,三是全国竹子之乡、万亩 毛竹林丰产示范片──农林业观光文化。“三绝”是宝山丰富多彩、景象奇异的云海、日出和佛光。三十六景是指宝山得天独厚的自然山水景观,她突出体现了自然山水、人文景物整体美、奇、险的观赏效果,具有较重要的观赏价值,是顺昌县主要的旅游胜地。
宝山风景名胜区遗产丰富,据《寰宇记》等史料记载有唐朝古庙(现有遗址),元代砂岩仿木石构古寺等。其中元代砂岩仿木石结构的宝山禅寺为全国仅存的元代砂岩仿木石构古寺,2001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附属文物 南天门和大圣墓,以及山狸洞摩崖石刻文字等,是研究当地神猴文化及前西游文献不可多得的文化遗迹和实物佐证。这些文化遗存的发掘、发现和开发利用,都具有较高的观赏、文化和科考价值。
宝山寺景区
宝山寺大殿,中国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五批),位于顺昌县西北部大干、元坑两镇交接处的宝山绝顶。全寺由山门、前殿、拜亭、厢房、大殿及围墙组成。大殿面阔五间,进深四间,梁柱椽瓦均采用花岗岩,大殿和围墙仍保留着元代仿木石构建筑的风貌。
为进一步解开宝山双圣庙等神猴文化的历史谜团,提高学术研究层次,开发好宝山旅游,顺昌县于3月25日至27日,邀请了 林国平、 王枝忠、 邹自振等研究《西游记》的专家教授一行8人,对宝山神猴文化进行了考察。为期3天的考察调研,专家们充分肯定了宝山双圣庙与神猴文化及《西游记》的渊源关系,认为其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并就今后如何进一步深入研究宝山神猴文化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一是决定由齐裕焜教授牵头,王枝忠教授具体负责,该3所高校专家教授与县里业内人士为主,共同组成一个课题研究小组;二是决定待时机成熟后在顺昌县举办一次全国性的神猴文化学术研讨会。
华阳山
华阳山风景区位于世界“双遗” 武夷山脉的顺昌县城西北部,距离县城8公里,以天门峰、华阳峰、三宝峰为核心形成的风景区面积约5平方公里。景区内森林茂密、峰峻岭险、流泉飞瀑、珍禽奇兽、怪石嶙峋、洞穴万状,自古以来就充满着神秘的色彩。华阳山风景区景色奇异、交通方便,是休闲旅游的好地方。
俗称“燕子坪”的 畲族自然村——黄坑的一座座木屋瓦房就错落在景区门口的山坡上,整个村庄绿野平畴、编竹为篱、瓜棚豆架,保持着畲族古朴原始的面貌。村口有一座石拱小桥,桥旁是参天古树,绿荫遮阳,桥下是两米多高10米多宽的瀑布银珠飞溅,阵阵清新的空气扑鼻而来,为进入景区的第一道风景线。风景区的景点以瀑布、奇石、洞穴为特点。景区内分为中路、左路、右路三条旅游路线。从右路出发沿山涧拾级而上是十几级大小不等的瀑布,最引人入胜的有三级瀑布。第一级瀑布为玉龙潭瀑布,泉流在巨石夹缝中冲泻而下如玉龙入潭。此级瀑布秀美如玉桂琼花,潭水漫流温文尔雅,潭周竹树荫浓,藤挂蔓拂。第二级瀑布为鸳鸯瀑布,全程50多米长、10多米宽,斜度为45度,潭水从瀑顶岩面均匀漫下,如一幅白色的飘绸铺泻而下,高速而下的水流碰撞在凹凸不平的崖面上如碎玉摧冰、散霁飞雪,气势磅礴,瀑落入潭,潭方近200平方米,是一座天然的游泳池。第三级瀑布是老虎跳瀑布,位于天门峰和老虎岩峰的山肩处,瀑布的上半部由两条山溪汇合,瀑布高26米,宽6米,以一落千丈之势奔腾而下,咆哮之声大如夏雷,数公里之外可闻其声,遇阳光照射,瀑布形成的雾气中会出现彩虹,美丽异常,瀑布下有一块巨石,酷似一个狮子头,以前这里是老虎经常出没的地方,因此而得“老虎跳瀑布”之名。
游完瀑布可上右路至天门峰,选择中路或左路下,这里有天门石、玉玺石、三神石、马鞍石、麒麟石、蛤蟆石、仙掌岩、 水仙岩等。景点有神猴望月、天龟探湖、金雀蹲窝、嫦娥歌舞台、金鹿驮桃等。主要洞穴有观音洞、螺风洞、神猴洞、 八仙洞、 水帘洞、 蝙蝠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