浉河区
浉河区 浉河区历史沿革 浉河区行政区划 浉河区地理环境 浉河区自然资源 浉河区交通 浉河区人口 浉河区经济 浉河区社会事业 浉河区县政领导 浉河区旅游资源 浉河区地方特产
浉河区位于 河南省南部,地处淮河上游、 大别山北麓,因古老、美丽的 浉河穿城而过而得名,是 信阳市的主城区、老城区,也是信阳市的文化、交通、商贸和金融中心。是河南省的南大门。浉河区东部与北部与 罗山县、 平桥区近邻,南与湖北的 广水市、大悟县接壤,西接湖北省 随州市。 浉河区国土总面积1783平方公里,下辖10个乡镇、9个办事处,总人口66.65万人(2016年)。浉河区是中国名茶 信阳毛尖的重要产地之一,境内著名的“五云两潭一寨”是信阳毛尖的驰名产地。有国家级景区 鸡公山、“豫南明珠” 南湾湖等旅游胜地。2019年2月2日,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为县级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浉河区1998年8月设立,因浉河贯境而过而得名,浉河区 西周时属申国,故也称“申城”。春秋属楚,秦汉置南阳郡义阳乡址,三国魏文帝时称仁顺城,后为义阳县治...
详情河南省信阳市浉河区有5个镇
河南省信阳市浉河区有10个街道
浉河区位于 河南省南部,地处淮河上游、 大别山北麓,因古老、美丽的 浉河穿城而过而得名,是 信阳市的主城区、老城区,也是信阳市的文化、交通、商贸和金融中心。是河南省的南大门。
浉河区东部与北部与 罗山县、 平桥区近邻,南与湖北的 广水市、大悟县接壤,西接湖北省 随州市。 浉河区国土总面积1783平方公里,下辖10个乡镇、9个办事处,总人口66.65万人(2016年)。
浉河区是中国名茶 信阳毛尖的重要产地之一,境内著名的“五云两潭一寨”是信阳毛尖的驰名产地。有国家级景区 鸡公山、“豫南明珠” 南湾湖等旅游胜地。2019年2月2日,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为县级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
浉河区1998年8月设立,因浉河贯境而过而得名,浉河区 西周时属申国,故也称“申城”。
春秋属楚,秦汉置南阳郡义阳乡址,三国魏文帝时称仁顺城,后为义阳县治;晋初,为义阳县治,晋惠帝时,义阳郡县同城;南北朝时侨置司州,又称“申州”。领义阳、随阳、安陆、汝南4郡20县,为州治、义阳郡、县治所。
隋朝时改 申州为义州,后定名为义阳郡,州、郡、县同治;唐武德4年改义阳为申州,天宝元年复称 义阳郡、后又更名为申州,为州、义阳郡、县治;五代时仍为申州、义阳县治。
宋初为义阳军治、义阳县治。宋太宗时改义阳为信阳,为信阳军治、信阳县治;元时曾为信阳府治(后降为州)、信阳县治;明代初为州治,后降为县治,明成化年间复为州治;清沿明制,为信阳州治、不领县。康熙年间置分巡南汝光淅兵备道于此,光绪未改南汝光兵备道,领汝宁府、南阳府、光州 直隶州,淅川 直隶厅。
民国2年改 信阳州为信阳县。1948年10月国民党河南省政府迁至信阳县城。
1949年4月1日,信阳解放,分信阳县设信阳市。7月21日,信阳市并入信阳县,12月28日,市县又分治,1952年6月10日,信阳市改为信阳镇,归信阳县辖,1953年7月9日,信阳镇改为省辖镇,同年11月16日复称信阳市。
1960年8月15日,信阳县撤销,并归信阳市。
1961年10月5日,恢复信阳县建制,市县隶属信阳专区行署。
1998年8月,撤销 信阳地区和县级信阳市、信阳县,设立地级信阳市和县级浉河区、平桥区。
截至2018年初,浉河区下辖10个街道、5个镇、4个乡: 老城街道、 民权街道、 车站街道、 五里墩街道、 五星街道、 湖东街道、 金牛山街道、 双井街道、贤山街道、南湾街道、 吴家店镇、东双河镇、李家寨镇、 董家河镇、 浉河港镇、 游河乡、 谭家河乡、 柳林乡、 十三里桥乡。
浉河区呈西南高、东北低的缓倾地形,西部和南部分别是桐 美丽浉河 (5张) 柏山和大别山,东部、北部为淮河冲积形成的平原,最高海拔906米,最低海拔54米。
本区西部和南部由桐柏、大别山环抱,地势依次由西南向东北方向倾斜,最高处 四望山海拔906.2米,最低处双井河寨,海拔不足70米。境内地形复杂,有山地、丘岗、平原。
山地主要分布在区南、西和西南部,面积约105万亩,海拔高度500-1000米之间,相对高度300米以上,坡度一般在35度以上,多呈山高坡陡,基石裸露,沟谷深邃,山峦连绵之貌。500米以上的山峰有20多座,由于山体风化强烈,有相当厚的残积物积堆积物,是发展林业、牧业和立休农业的理想环境。
丘岗主要分布于山地东北、淮河以南,面积62万亩,海拔高度一般在200-350米之间,相对高度100米左右,坡度一般在30度以下,浉河区沿山地外围呈不连续的带状分布。是经济作物、稻、麦等粮食作物的主产区。
沿河平原主要分布在淮河、 浉河两岸漫滩上。在区内淮河平原区主要分布在吴家店、游河、双井一带;浉河平原区主要在城区。地表物质为洪积冲积物,地势开阔平坦,地层深厚,土壤肥沃,地下水资源丰富,宜种多种农作物。 浉河区
浉河区地处淮河以南,属于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具有冷暖适中,气候温和,光热充足,雨量充沛,雨热同季,四季分明,天气多变的气候特征。境内四季平均温度为15.1℃。春季(3、4、5月)气温波动较大,阴雨偏多,季平均气温14.8℃,季平均降水292.2毫米;夏季(6、7、8月)天气炎热、降水集中,干旱、暴雨、水涝时有发生,夏季平均气温为26.6℃,季平均降水为598.4毫米,是全年降水最集中的季节。在夏季,若夏季风过强,本地就有可能干旱少雨,形成伏旱;若夏季风较弱,降水带会停留在江淮一带,造成本地降水偏多,暴雨成灾。
境内年平均气温为15.1℃,年平均地表温度为16.9℃,土层深10厘米以下的地温为16.6℃;全区年平均降水量1109.11毫米,年平均蒸发量1352.3毫米,比降水量多243.3毫米;全区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6%,年平均无霜期221天。
浉河区境内平均太阳辐射量为117.72千卡/cm2;年平均日照为2172.9小时,平均日照率为49%;年平均积温为5490.4℃。
区境风向变化具有规律性,一般夏季为偏南风,冬季为偏北风或北风。
全区气候灾害主要有 雨涝、 旱灾、 连阴雨、冰雹、干热风暴,其中以雨涝和旱灾略为严重,平均3—4年一遇。
本区属淮河流域。淮河从区北边流过,其支流浉河贯穿区境,区内主要河流有常流水河包括淮河、浉河、杜河、东双河、谭家河(大浉河)、飞沙河、小浉河、 五道河、白沙河、游河、十三里河等15条,季节性河流包括有石河沟、吴寨河、双井河、黄湾河、洋河、谭庙河、老官河、五里沟、新申河、青龙河等,其他沟溪50余条。
区内的地质构造发育以褶皱、断裂为主。
浉河区处于昆仑山与秦岭褶皱带东延部位、属昆仑秦岭地槽,亦称秦岭褶皱系,出露地层多为古老变质岩系,岩浆岩分布广泛。
区内历史上岩浆活动频繁,既有侵入岩,又有喷出岩。侵入岩主要有变质性基岩(分布在 浉河港一带)、基性中性侵入岩(分布有柳林一带),超基性岩(分布在南湾、卧虎一带)、花岗岩(分布于柳林、李家寨、鸡公山一带)。喷出岩呈等轴状分布,比较零星,区内喷出岩多见于琵琶山、谭山包一带,以火山岩为主。
浉河区国土面积1783平方公里。2007年末耕地总资源29427公顷,常用耕地17997公顷,山林面积约11万公顷,宜渔水面1.1万公顷,荒滩、荒水、荒塘面积约3000公顷。合理有效地利用这些土地资源,可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浉河区水资源总量为14.6亿立方米,其中地下水9358万立方米,人均168.6立方米,含量极为丰富的地区在浉河、淮河平原区。
浉河区探明的矿种31种,已开采的有8种。其中金属矿以铁、铜、铅、锌、钇等为主,非金属矿以蛇纹石矿、 膨润土、萤石、大理石、白云岩、 石墨矿、河砂等为主。
浉河区动植物资源丰富。动物资源,已查明的野生动物有260多种。其中野生经济动物有11科100多种,水生动物中鱼类就有50多种,水生飞禽10余种, 两栖动物近10种,受国家、省重点保护的动物近20种。区内植物资源种类繁多。已查明的有维管束植物185科、746属近2000种,受国家保护的珍稀植物有29种。其中淀粉植物80余种、油料植物70多种,用材树木300种,果类植物50余种,纤维及编织植物100多种,饮料植物10余种,蔬菜植物70余种,绿肥饲草植物30余种,花卉植物100多种,药用植物1400多种。
浉河区交通发达,通讯便捷。京广铁路和 宁西铁路、107国道和312国道在区内形成“双十字”交汇,京珠高速公路穿境而过,距 武汉天河机场1个多小时车程,淮河航运可通达豫、皖、沪、苏四省市。两纵一横光缆在此交织,架起了与世界各地沟通联络的桥梁。
2016年末,全区年末总人口66.49万人,常住人口66.65万人。人口出生率11.89‰;死亡率5.52‰;人口自然增长率6.37‰。城镇化率达到66.31%,比上年提高1.45个百分点。
2013年,全区生产总值完成203.7亿元,同比增长9.7%,增速位居全市第二位,分别高出全省、全市平均水平0.7和0.6个百分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实现7.9亿元,同比增长24.2%,其中税收收入完成6.74亿元,同比增长23.4%,税收收入占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比重达到85%,收入总量、收入增幅、税收总量、财政收入质量均居全市第一位,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达到3.9%,较上年提升0.34个百分点,发展的质量持续提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70.5亿元,同比增长22%,增速位居全市第二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09.6亿元,同比增长14.2%,增速位居全市第二位;区属规上工业增加值完成37.1亿元,同比增长18%,增速位居全市第二位;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2%;外贸出口完成3297万美元,增速位居全市第三位;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9978元、20051元,扣除物价因素,同比分别增长11.8%和8.5%。
2016年,全区生产总值2632318万元,比上年增长8.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29332万元,增长4.2%;第二产业增加值961295万元,增长8.9%;第三产业增加值1341691万元,增长9.0%。三次产业结构为12.5:36.5:51.0。
截止2010年,浉河区茶园总面积已发展到40.5万亩,通过认证和即将认证的无公害茶园面积有16.5万亩。全区茶叶常年产量在1500万公斤左右,年产值达12.7亿多元人民币。浉河区还是全省的板栗、草莓主要生产基地。全区板栗面积达40万亩,年总产近2600多万公斤,产值达17914万元。
截止2010年,浉河区有各类工业企业518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70多家。以同合火车轮、信阳贝恩银光公司、二纺机为代表的机械制造业,以辅仁(信阳)药业、和力达(信阳)药业为代表医药业,以华新水泥、雄狮建材为代表的建筑业。2009年,全区限额以上工业产值、增加值分别实现56.66亿元、16.65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21.1%、22.3%。
浉河区是信阳市的商贸中心。 西亚超市、亚兴两大集团鼎立,沃尔玛、大商、国美等云集。人民商场、广州商场、上海商场等几大商场竞相角逐的市场竞争格局,增强了商业的辐射力。在郊乡,浉河港、董家河的茶叶市场,柳林、东双河的板栗市场,已成为豫鄂两省周边颇具影响力的农副产品集散地。
2003年,全区非公有制经济年营业收入在100万元以上的企业已达182家,年营业收入在1000万元以上的达22家,涌现出西亚超市、信电集团、浪漫实业、广大水产等一批非公有制骨干企业群体。截止2004年5月,全区非公有制经济总量达18699家,从业人员55217 人,完成增加值44624万元。
2013年,中心城区新增绿化面积11.5万平方米,新栽乔木1万余棵,建成全市绿化观摩点7处。完成林业生态造林7.8万亩,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63.3%,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全市林业生态建设先进单位。强力推进新七大道工程建设,西段工程建成通车,东段工程全线贯通。正商大道建成通车,春晓路兵站路建设、城区内河治理工程扎实推进,G107线二改一工程、S224线大修工程全面完成。
截止2010年,浉河区共有各级各类学校198所(不含幼儿园),其中:公办学校187所、民办学校11所;农村中心学校11所,中心小学26所,村级小学121所。经审批的幼儿园61所。
截止2010年,浉河区拥有综合类医疗机构18家。新建了疾病综合防控中心。2009年,浉河区共申报和实施各类科技项目21个,其中国家级项目5个,省级项目7个。浉河区连续三年被评为全省、全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一类县,2008年被命名为国家级计生优质服务先进县区。
截止2014年4月县政府领导职务:
区长: 邵春杰
区长级干部: 黄永昌
区长级干部: 万家永
区长级干部: 王万斌
常务副区长:魏勇
副区长: 秦小康
鸡公山、 南湾湖、大深沟瀑布、 白龙潭瀑布、 滴水岩、香如故植物园、天伦广场、 龙王寺、 贤隐寺、 鄂豫皖革命纪念馆
信阳毛尖、板栗、 草莓、 南湾鱼、香菇、木耳、甲鱼、莲藕、 干豇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