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区

夷陵区 宜昌 宜昌县 夷陵区历史沿革 夷陵区地理环境 夷陵区行政区划 夷陵区自然资源 夷陵区人口民族 夷陵区经济 夷陵区社会事业 夷陵区交通运输 夷陵区风景名胜 夷陵区著名人物 夷陵区城市荣誉


夷陵区,古称彝陵,隶属于湖北省 宜昌市,东连 远安县、 当阳,西邻 秭归县、 兴山,南抵 枝江、 长阳,北与 保康接壤,南北长103公里,东西宽约77公里。夷陵区总面积3424平方公里,人口521481人, 辖1个街道、1个开发区、1个新区、8个镇、3个乡。是 宜昌市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市辖行政区。 区人民政府驻地 小溪塔街道办事处。2016年11月,宜昌市夷陵区被国家旅游局评为 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2014年夷陵区生产总值(GDP)441.24亿元。第一批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2017年12月14日,获评中国工业百强区。 2018年10月22日,入选2018年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创建名单。2019年9月,入选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夷陵区是 巴楚文化发祥地之一。区境古属荆州之域。秦将白起...

详情

夷陵区地名网_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资料简介

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介绍

夷陵区,古称彝陵,隶属于湖北省 宜昌市,东连 远安县、 当阳,西邻 秭归县、 兴山,南抵 枝江、 长阳,北与 保康接壤,南北长103公里,东西宽约77公里。夷陵区总面积3424平方公里,人口521481人, 辖1个街道、1个开发区、1个新区、8个镇、3个乡。是 宜昌市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市辖行政区。 区人民政府驻地 小溪塔街道办事处。

2016年11月,宜昌市夷陵区被国家旅游局评为 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2014年夷陵区生产总值(GDP)441.24亿元。第一批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

2017年12月14日,获评中国工业百强区。 2018年10月22日,入选2018年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创建名单。

2019年9月,入选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夷陵区是 巴楚文化发祥地之一。区境古属荆州之域。

秦将白起所烧的”夷陵”,就是今宜昌市区的古称。公元前278年”夷陵”地名始见于史,表明夷陵见诸于史至2010年已达2288年之久。

周朝,初为夔国地。

楚成王三十八年(前634年)楚灭夔,乃归于楚并为其西疆边防要地。”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故名”夷陵”。楚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年)秦将白起”攻楚、拔郢、烧夷陵”,夷陵之名始见于史。

秦朝,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郡县天下,改夷陵置巫县。西汉置夷陵县,属南郡。

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夷陵县属曹魏分南郡枝江以西所立之临江郡;建安十五年,属蜀由临江郡所改之宜都郡。

三国,吴黄武元年(222年),改夷陵县为西陵县。

西晋,太康元年(280年),复改西陵县为夷陵县,属宜都郡。

南北朝,宋、齐均名夷陵县,属宜都郡。上述郡治均在夷陵县;梁改宜州,西魏改拓州,后周改陕州。

隋朝,大业三年(607年)复夷陵县,并改陕州为夷陵郡。

唐朝,武德二年(619年)夷陵县属由夷陵郡所改之陕州,州、郡治均在夷陵县。

宋朝,神宗元丰年间(1078年—1085年),夷陵县属由陕州所改之峡州。

元朝,至元十七年(1280年)属由峡州所升之峡州路,州、路治均在夷陵。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攻取县境,撤销夷陵县,改峡州路为峡州府;旋降峡州府为峡州,直隶湖广行省。

明朝,洪武九年(1376年),改峡州为夷陵州。

清朝,顺治五年(1648年),改”夷陵”为”彝陵”。雍正十三年(1735年),升彝陵州为宜昌府,并以原夷陵县境立东湖县。

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废宜昌府,改东湖县为宜昌县,先后隶属于荆宜道、湖北省第九行政督察区、湖北省第六行政督察区。

1949年7月1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县城,县城及近郊划出设宜昌市;宜昌县隶属于湖北省宜昌专区,县直机关仍设市内。

1970年7月,因兴建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县直机关从市内北迁小溪塔。

1975年,宜昌专区改称宜昌地区,隶属关系不变。

1992年4月始,宜昌县隶属于由宜昌地、市合并而成之宜昌市。

2001年7月28日,宜昌县被撤销,设立宜昌市夷陵区。

2001年3月22日,国务院(国函[2001]28号)批准同意:(1)撤销宜昌县,设立宜昌市夷陵区(7月30日正式实施),以原宜昌县的行政区域(不包括土城乡、桥边镇、艾家镇)为夷陵区的行政区域。区政府驻小溪塔镇。(2)将原宜昌县的土城乡、桥边镇、艾家镇划归宜昌市点军区管辖(7月28日正式移交)。

2019年3月6日,中央宣传部、财政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公布《 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第一批)》名单,夷陵区在其中 。

夷陵区,地处东经110°51′8″~111°39′30″,北纬30°32′33″~31°28′30″,东连 远安县、 当阳,西邻 秭归县、 兴山,南抵 枝江、 长阳,北与 保康接壤,南北长103公里,东西宽约77公里。

夷陵区境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西、北、东三面群山环抱,东南一面临向平原,呈西北向东南梯级倾斜下降,高度相差悬殊。西北部山地的地形切割较剧,山巓密布,沟溪纵横,主要由樟村坪、雾渡河、下堡坪、邓村、 三斗坪等山地组成,面积1790.7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52.3%。其中,全区海拔1200米以上的中高山地123.7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3.6%;海拔800~1200米的中山地922.1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27%。区东南部丘陵区处于山地与平原的过渡地带,主要由鸦鹊岭、龙泉、小溪塔等丘陵岗地组成,海拔500米以下,面积1633.3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47.7%。其中西陵峡河谷区275.2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8.03%。

夷陵区境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夷陵区春季气温变幅大,冷暖交替频繁,常有倒春寒天气出现;夏季气候日变化大,中午炎热,早晚较凉爽,大旱时昼夜不回凉,雨量适中,雨热同季,常有旱、涝、风、雹等灾害性天气;秋季受北方冷空气影响,冷暖再次交替,降温快,少雨多晴、天高气爽;冬季气温下降快,干燥少雨雪。年平均气温16.9℃,三峡河谷地区年平均气温高于其他地区,南部低山丘陵地区次之,北部高山与半高山地区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平均下降0.6℃;1月最冷,7月最热,小溪塔多年极端最高气温41.4℃。年平均日照1669.2小时,日照百分率37.7%;夏季多,冬季少,春秋两季居中。年平均降水量1177.34毫米,多年平均降雨量在977~1370毫米之间。夷陵区西北山区、三峡河谷和江南地区是降雨最多地区,鸦鹊岭、龙泉一带为最少区;夏季降雨最多,占全年降水总量的46%,春、秋、冬季分别占25.2%、22.8%、6%;7月为降雨高峰期,占全年降雨量的35%。多南风,次为东北风,西风最少。年平均无霜期271.9天,初霜日小溪塔12月3日、三峡地区12月1日、樟村坪11月15日,终霜日小溪塔3月5日、三峡地区3月2日、樟村坪4月5日。平均降雪日8天、积雪日4.9天,小溪塔最早初雪日11月12日、最迟终雪日4月7日。

截至2010年12月31日,夷陵区辖1个街道、9个镇、2个乡: 小溪塔街道、 樟村坪镇、 雾渡河镇、 分乡镇、 太平溪镇、 三斗坪镇、 乐天溪镇、 龙泉镇、 鸦鹊岭镇、 黄花镇、 下堡坪乡、 邓村乡。政府驻地小溪塔街道办事处。

截至2016年,夷陵区发现矿产48种,占全省已发现138种矿产的34.78%,占全国总品种的28.07%。全区已探明40种矿产资源储量,占全国已探明矿产资源储量矿种的29%。具有工业开采价值且已开发利用的有22个矿种, 磷矿、 石墨矿、 硫铁矿、 石英砂岩、 石灰石、 白云石、 花岗石、 大理石、 透辉石、 镁橄榄石等以储量大,其中,磷矿以品位高(P2O5含量30%以上)、储量大著称,石墨矿以品位高(固定炭含量高达13%)、鳞片大居亚洲前列。

截至2016年,夷陵区土壤大致分为7个大类,19个亚类,69个土属,167个土种。①黄壤。分布于西陵峡谷两岸和西北山区海拔1000米以下的低中山和丘陵,为湿润亚热带生物气候条件下的地带性土壤。土壤母质为花岗片麻岩、混合岩、石灰岩、白云质灰岩、泥质页岩、紫色砂岩和第四纪黄色粘土的风化物。土体表层黄色,心土层蜡黄色,土层厚37.7厘米。主要植被为松、杉、栎、茶、橘和旱作物。②黄棕壤。分布于海拔800~1500米以上的山地,为北亚热带的地带性土壤。土壤母质为泥质页岩、石灰岩、白云岩、红黄沙页岩和第四纪粘土的风化物。土体呈黄棕色或红棕色,土层厚37.7厘米,质地较粘重,易形成粘重紧实的心土层和粘盘层。植被类型以常绿落叶混交林为主。③山地棕壤。分布于西部海拔1600~1800米的山中,为一种在多湿强烈风化淋溶条件下的土壤。土壤母质为花岗片麻岩、混合岩。土体表层灰白色,心土层鲜棕色或浅褐色,土层厚30~60厘米。主要植被以暗针阔叶混交林为主。④紫色土。分布于东南海拔600米以下的丘陵,土壤母质为紫色岩的风化物。土体呈紫红、紫红棕、紫棕或紫暗棕,土层厚42.3厘米。主要植被为松、柏、栗及农作物。⑤石灰岩土。零星分布于山丘地带,为一种在亚热带和北亚热带生物气候条件下,受风化和崩解碎片的矿质土壤。土壤母质为石灰岩、白云质灰岩、泥灰岩和砾岩等。土体呈暗灰棕或黄灰棕,土层厚42.6厘米。适宜种植禾谷、豆、薯类作物。⑥潮土。零星分布于长江和黄柏河等大小溪谷两侧的冲积台阶地,土壤母质为近代河流冲积物。土层厚1~2米,有的厚达10米以上,而且多夹层,⑦水稻土。零星分布于山丘、岗背和坡上,是人为的水耕熟化影响和培育的“人工土壤”。土壤母质为花岗片麻岩、石灰岩、白云质灰岩、泥灰岩、砂岩和粘土等。土体呈白色、粉红色、青色或蓝色,土层厚27.4厘米,耕作层厚10~15厘米。主要种植麦、油、稻类作物。

截至2016年,夷陵区有野生动物(不含鱼纲)4纲29目82科297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3纲17科41种,湖北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4纲17目40科76种。野生动物中,兽纲9目26科63种,主要有 果子狸、 野猪、 豹猫、 小麂、 毛冠鹿、 黄鼬、 华南兔、 鼬獾、 猪獾、 狗獾、 松鼠、 鼯鼠等,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动物有林麝、豹、 猕猴、 穿山甲、 黑熊、 水獭、 黄喉貂、 大灵猫、 小灵猫、 鬣羚、 斑羚等;鸟纲有16目38科183种,主要有 鸳鸯、 灰雁、 环颈雉、 白冠长尾雉、红腹角稚、 树鹨、 黑枕黄鹂、褐河鸟、柳莺、兰翡翠、崔牲子、鹞、鹄、鹌鹑等,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动物有金雕、鸳鸯、红腹锦鸡、红腹角雉、冠长尾雉、勺鸡、红翅绿鸠以及众多的鹰、鸮类等;两栖纲有2目8科22种,主要有 大鲵、 巫山北鲵、 蟾蜍、 中国林蛙、 黑斑侧褶蛙、 棘腹蛙、 棘胸蛙、 双团棘胸蛙、 沼蛙、 泽蛙、 无斑雨蛙、 斑腿泛树蛙、 花姬蛙等,其中大鲵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爬行纲有2目10科29种,有 龟、 鳖、 草绿龙蜥、 盲蛇、 玉斑锦蛇、 王锦蛇、 黑眉锦蛇、 滑鼠蛇、乌梢蛇、银环蛇、尖吻蝮等。夷陵区水产品中鱼类有35科、138种。主要为 中华鲟、 胭脂鱼、 长尾鮠、 大口鲶、 黄颡、 黄鳝、 泥鳅、 银鱼等。其中 中华鲟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胭脂鱼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截至2016年,夷陵区有植物2500余种,其中种子植物120科450属1200种。按所含种数排列的前15个优势科分别为 蔷薇科、 菊科、 百合科、 豆科、 禾本科、 虎耳草科、 忍冬科、 壳斗科、 毛茛科、 蓼科、 樟科、 玄参科、 石竹科、 唇形科、 景天科,加上较大的桦木科、 金缕梅科、四照花科、 卫矛科等,构成植被的主要成份;按所含种数排列的前15个优势属为 蓼属、 景天属、 悬钩子属、 堇菜属、 栎属、 李属、 槭属、 荚迷属、 冬青属、 构属、 蔷薇属、 山胡椒属、 木姜子属、 凤仙花属、 卫矛属。境内还保存着一批古老的孑遗植物金钱槭、连香树、珙桐、水青树、领春木、香果树、化香等。国家一级保护野生植物有红豆杉、珙桐2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有连香树、樟树、楠木、水青树、香果树、鹅掌楸、红椿、榉树等8种。人工栽培的珍稀植物有银杏(Ⅰ级)、杜仲(Ⅱ级)、厚朴(Ⅱ级)、喜树(Ⅱ级)等。
  夷陵区药材有7类256科1104种,其中植物药材213种。主要有 天麻、 黄姜、 柴胡、 麦冬、 橘梗、 金银花、 尾参、 百合、 杜仲、 枣皮、 银杏、 何首乌、 生地、白术、 白芍、 伏苓、黄莲、药菊、薄荷、鱼腥草、柴苏等。

2010年11月1日零时,全区常住人口为 520186人(含三峡坝区红线内1500人)。全区常住人口共有家庭户166957户。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11.37下降为106.8。

2017年,夷陵区户籍总人口为521481人,比上年末减少1180人,其中城镇人口为169094人,占总人口比重为32.43%。全年出生人口5089人,出生率为9.16‰;死亡人口2928人,死亡率为5.84‰;自然增长率为3.32‰。

截至2014年,夷陵区主体民族为 汉族,少数民族有 苗族, 土家族, 回族, 满族, 壮族等民族。

2017年,夷陵区实现生产总值557.8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3%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7.45亿元,增长3.8%;第二产业增加值326.43亿元,下降2.3%;第三产业增加值163.98亿元,增长12.4%。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由上年的11.44:60.95:27.61调整为12.09:58.52:29.39,与上年相比,第一产业上升0.6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下降2.4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上升1.78个百分点。

全年新增城镇就业14383人,安置下岗失业人员3210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45%。

2017年,夷陵区粮食作物播种面积41210公顷,下降0.61%;油料播种面积13200公顷,下降2.53%;蔬菜及食用菌播种面积24086公顷,下降2.37%;柑桔种植面积21327公顷,下降11.62%;茶叶种植面积15600公顷,增加1.35%。

全年粮食总产量19.68万吨,比上年增加1.63%;油料总产量3.18万吨,增长2.74%;蔬菜及食用菌总产量77万吨,增长0.66%;水果总产量61.38万吨,下降11.92%,其中柑桔产量60.56万吨,下降12.20%;茶叶总产量2.44万吨,增长6.6%。

全年肉类总产量81961吨,比上年增长1.78%。其中,猪肉产量71500吨,增长0.7%;牛肉产量769吨,增长14.78%;羊肉产量1788吨,增长7.91%;禽肉产量7904吨,增长9.82%。年末生猪存栏51.78万头,下降9.73%;生猪出栏89.34万头,增长6.87%。禽蛋产量6026吨,增长31.51%。生牛奶产量12651吨,下降41.61%。

全年完成造林面积1027公顷。主要林产品产量分别是:核桃2000吨,板栗2200吨,实际采伐林木20020.96立方米。

全区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2402公顷,占常用耕地面积的36.99%;旱涝保收面积14259公顷,占常用耕地面积的42.52%。

2017年,夷陵区规模以上工业(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以上的工业法人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97.29亿元,增长3.1%。分经济类型看,集体企业工业产值6.9亿元,增长25.0%;股份制企业工业产值344.36亿元,增长0.7%;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工业产值46.03亿元,增长22.2%。分门类看,采矿业产值62.09亿元,下降10.2%;制造业产值333.97亿元,增长6.4%;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产值1.23亿元,下降40.5%。

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80.91亿元,实现利润9.25亿元,实现利税总额19.94亿元。

全区有资质等级的建筑业企业73家,全年完成总产值111.85亿元,同比下降4.2%。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159万平方米,房屋建筑竣工面积254万平方米。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19.64亿元,比上年增长51.2%。其中,住宅投资13.67亿元,办公楼投资0.08亿元,商业营业用房投资2.49亿元。

2017年,夷陵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35.91亿元,比上年增长6.4%,其中限额以上零售额为78.75亿元,下降2.1%。

全区共完成外贸出口总额10302万美元,比上年下降11.6%;实际利用外资711万美元,比上年下降77.8%。

全区实现全地域财政收入70.57亿元,比上年增长1.8%;地方财政总收入42.42亿元,下降10.2%;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26.02亿元,下降22.1%。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5.76亿元,下降16.5%。

年末全区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91.11亿元,比年初增加52.10亿元,增长15.4%;各项贷款余额312.49亿元,比年初增加44.21亿元,增长16.5%。

全年完成交通建设投资21.99亿元,比上年增长40.7%。公路通车总里程达4383公里,等级公路达到3826公里。全区行政村通公路比重100%,行政村客运班车开通率100%。全年公路旅客周转量69445万人公里,公路货物周转量335937万吨公里。

全年邮政完成业务收入8500万元,增长18.1%,电讯业务收入(电信、移动、联通)33355万元。全区固定电话用户5.01万户,移动电话用户44.76万户,互联网用户9.73万户。

全区全年接待中外游客1479.2万人次,增长19.0%。实现旅游门票收入4.70亿元,增长12.4%;旅游综合收入164.75亿元,增长15.2%。

截至2017年,夷陵区共奖励科技成果38项,申报发明专利286件,专利申请总量达到687件。争取上级科技项目资金近456万元,区级科技三项经费投入突破7393万元。全区高新技术制造业企业达到60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47家,拥有高新技术产品154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30.42亿元,同比增长0.9%。

截至2017年,夷陵区共有各级各类学校52所,其中,普通高中3所,普通初中16所,小学33所。各类学校在校学生37103人,其中,普通高中5930人,普通初中10236人,小学20937人。全区小学入学率100%,适龄少年初中阶段入学率100%,小学巩固率100%,初中三年巩固率100%。全区共有幼儿园76所,在园儿童11981人。全区在册教职工3268人。各类学校校园占地面积134.80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60.19万平方米。全区高考文理科上本科线1529人,上线率74.7%。

截至2017年,夷陵区拥有各类文化事业机构19个,其中博物馆4个,公共图书馆1个,文化馆1个,文化站12个,文物管理机构1个。公共图书馆藏书18.60万册,全年共借阅图书15.87万册次。

截至2017年,夷陵区共有医疗卫生机构366个,其中医院7个,乡镇卫生院12个,门诊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6个,诊所(个体)103个,村卫生室221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全区卫生技术人员3024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909人,注册护士1167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2459张,其中医院1372张,乡镇卫生院927张,保健院160张。

截至2017年,夷陵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12.15万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人数22.27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7.65万人,参保率99.99%;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41.56万人,参保率99.99%;参加失业保险3.72万人。城乡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完善,落实城镇居民低保3669人,农村居民低保12191人。

截至2013年,夷陵区境内有铁路4条,焦柳、鸦宜、鸦南、宜官铁路全长70.6公里。 焦柳铁路起于河南省焦作、止于广西柳州,由北向南,经湖北、湖南省进入广西柳州,境内10.7公里; 鸦宜铁路起于焦柳铁路鸦鹊岭火车站,跨越鸦鹊岭镇,进入宜昌市城区,长36.3公里;宜官铁路起于 宜昌火车站,经小溪塔,进入官庄铁矿腹地,长22公里;焦柳、鸦宜铁路联络线1.6公里(称鸦南线)。焦柳、鸦宜、宜官等铁路沿线建有客货运车站6个、铁路管养和桥梁养护工区5个,有铁路桥梁35座/3004.7延米,公铁立交桥98座,涵洞170道/5065.1米。

夷陵区拥有营运客(渡)船30艘/2,137座位、机动货船11艘、 驳船1艘、拖轮1艘,沙坪水库砂船5艘,共14,765总吨/5,298.34瓦,农用船舶88艘。全区拥有道路营运客车340辆、货车6,947辆,比2007年增长6.2%、16.3%。机动车综合性能检测站1家,机动车维修322家。夷陵区开辟农村客运市场,实现村村通客车率79%,初步实现客运”路、站、运”一体化。

三峡人家

夷陵区风景 (11张)

三峡人家是 国家5A级旅游景区,是长江三峡国家地质公园核心景区,是湖北鄂西生态旅游圈的核心示范区。

三峡人家位于 三峡大坝和 葛洲坝中间,依托 西陵峡百里画廊,融合了地质文化、巴文化、楚文化、土家文化、峡江文化、抗战军事文化珠。

西陵峡口

西陵峡口风景区位于宜昌市西郊,距宜昌市中心4公里,离三峡国际机场20公里,与宜昌市火车站相隔5公里,是4A级风景区。

西塞国森林公园

宜昌 西塞国森林公园位于湖北三峡宜昌市夷陵区 樟村坪镇境内,隶属国有樟村坪林场。宜昌西塞国森林公园有8000公顷原始森林。

中华鲟鱼馆

中华鲟被列入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名录,是地球上存活的最古老的脊椎动物之一,距今已有1.4亿年的历史,有”国宝活化石”之称。中华鲟是大型洄游性鱼类,生在长江里,长在海洋中,秋季,顺长江逆流而上,直至长江的金沙江产卵繁殖。

三峡景区

长江三峡位于长江上游渝鄂川界处,跨重庆市的 奉节、 巫山和湖北省的巴东、 秭归、宜昌五县和 宜昌市。景区西起奉节县 白帝城,东至湖北省宜昌市南津关,全长192千米。两岸因燕山运动褶皱隆升的巫山、黄陵庙和八面山山地,由于长江强烈切穿,形成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三段大峡及大宁河宽谷、香溪宽谷,总称为长江三峡。

三峡大坝

三峡大坝位于宜昌市 三斗坪,全长2309米,坝顶 海拔高程185米,相当于60层左右的高楼,已经建成投入使用的左岸大坝长1600多米。

悬棺风景区

晓峰 悬棺距今2300多年,位于夷陵区黄花镇新坪村一组,是古代众多少数民族中葬俗之一,为当今世人考察巴人的起源提供了强有力的历史佐证。悬棺悬于离地面175米、距山顶180米的绝壁洞穴之中。因宜巴高速公路的修建,晓峰悬棺已经停止开放。

灯影峡(明月峡)

灯影峡,又名” 明月峡”,位于东距南津关约10公里的庙南与石牌之间。

黄陵庙

黄陵庙,古称黄牛庙,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黄陵庙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用以祭祀黄牛助禹开江治水的千古功德。黄陵庙主体建筑禹王殿建于明万历46年,中国规模内,保存最好的禹王纪念建筑物。殿内两根金丝楠木柱上,遗留有公元1870年长江特大洪水痕迹,为长江葛洲坝和三峡大坝兴建提供了重要的水文依据。禹王殿右侧武侯祠内长有一株铁树,据说是诸葛亮入蜀时亲手所栽,建于春秋战国时期巳有1700多岁。

崆峒峡

崆峒峡在西陵峡 牛肝马肺峡东2.5公里,处于秭归县之庙河与黑岩子之间,全长2.5公里。

南津关大峡谷探险旅游区

南津关位于三峡东口,是西陵峡的终点。。南津关大峡谷长18公里,宽3~50米,两岸峭壁高100至350米。

神女峰

神女峰又叫望霞峰,位于 巫山县城东约15公里处的大江北岸,是 巫山十二峰之一。

西陵峡

西陵峡西起姊归县 香溪口,东至宜昌市南津关,地处宜昌长江三峡东口,为”川鄂咽喉”。

香溪景区

香溪位于西陵峡口长江北岸,距重庆市区572千米。发源于湖北省神农架骡马店,流经兴山、秭归两县。香溪河口距三峡坝址三斗坪31公里。三峡大坝修建后,水库回水升高,香溪的回水将抬升到兴山城附近。

大老岭

大老岭位于长江西陵峡北岸的丛山深处,地跨宜昌县、 秭归县、兴山县三县交界部位,总面积64平方公里,其中有26平方公里为原始森林保护区。

欧阳修

宋景佑三年(1036)五月,朝廷大臣范仲淹由于直言谏事被贬,身为宣德郎的欧阳修为之鸣不平,因此也被贬夷陵县令。

文安之,天启二年(1622年)进士,永明王拜为东阁大学士(宰相)。

冯汉骥 1899—1977),1936年获人类学哲学博士,1962年,他完成了《前蜀王建墓发掘报告》的编写,该书于1964年由文物出版社出版。

王定安(1833——1898)字鼎丞,曾任山西冀宁水利驿传道署、山西布政使。

沈刚伯(1896~1977),谱名大烈,字汝潜,,1946年到南京中央政治学校(1947年改名国立政治大学)任教,仍在中央大学历史系兼任教授。后在国立编译馆工作。

猫腻 (1977~) 起点中文网白金作家,湖北夷陵人,其作品《朱雀记》获得2007年新浪原创文学奖玄幻类金奖。

2019年9月,入选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