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阳苗族自治县

麻阳苗族自治县 麻阳 麻阳县 麻阳苗族自治县建制沿革 麻阳苗族自治县行政区划 麻阳苗族自治县地理环境 麻阳苗族自治县自然资源 麻阳苗族自治县人口民族 麻阳苗族自治县经济概况 麻阳苗族自治县社会事业 麻阳苗族自治县交通 麻阳苗族自治县民俗文化 麻阳苗族自治县风景名胜 麻阳苗族自治县地方特产


麻阳苗族自治县,为 湖南省 怀化市辖县,位于湖南省西部,怀化市西北部,地处麻阳河流域,东临 辰溪县,南连鹤城区和芷江县,西接贵州省铜仁市,北靠 泸溪县和 凤凰县。总面积1561平方千米。总人口约40万人(2013年)。全县辖6个镇、17个乡,县政府驻高村镇。2015年,麻阳县乡镇区划调整后,下辖11乡7镇。全县地形略似筲箕,南、西、北3面高,中部低,朝东倾斜开口。境内峰峦重叠,溪河众多。矿藏有铜、铅、铁、锌、石煤、石灰石等。农作物以水稻为主,多产柑橘、晒红烟、花生、桐油、茶油、西瓜、黄豆、猕猴桃等。焦柳铁路、 209国道和308省道穿境而过。麻阳苗族风俗独特,是中国 盘瓠文化实物留存最多、非物质形态文化保存最丰富的地方,境内盘瓠文化民俗村被湖南省苗学会命名为“盘瓠文化研究基地”。麻阳素有“中国冰糖橙之乡”、“中国长寿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

详情

麻阳苗族自治县地名网_湖南省怀化市麻阳苗族自治县资料简介

湖南省怀化市麻阳苗族自治县介绍

麻阳苗族自治县,为 湖南省 怀化市辖县,位于湖南省西部,怀化市西北部,地处麻阳河流域,东临 辰溪县,南连鹤城区和芷江县,西接贵州省铜仁市,北靠 泸溪县和 凤凰县。总面积1561平方千米。总人口约40万人(2013年)。全县辖6个镇、17个乡,县政府驻高村镇。

2015年,麻阳县乡镇区划调整后,下辖11乡7镇。

全县地形略似筲箕,南、西、北3面高,中部低,朝东倾斜开口。境内峰峦重叠,溪河众多。矿藏有铜、铅、铁、锌、石煤、石灰石等。农作物以水稻为主,多产柑橘、晒红烟、花生、桐油、茶油、西瓜、黄豆、猕猴桃等。焦柳铁路、 209国道和308省道穿境而过。

麻阳苗族风俗独特,是中国 盘瓠文化实物留存最多、非物质形态文化保存最丰富的地方,境内盘瓠文化民俗村被湖南省苗学会命名为“盘瓠文化研究基地”。麻阳素有“中国冰糖橙之乡”、“中国长寿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美称。

2018年9月25日,获得商务部“2018年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荣誉称号。

麻阳苗族自治县 (25张) 麻阳(苗文:Zhes Gheul,意为山寨)因戌而名。南朝陈天嘉三年(562),朝廷平“蛮”,镇压少数民族,在麻口(高村东23.5公里的太平溪与锦江交汇处)屯兵置戌。麻口俗称麻潭,又因戌址位于锦江水北,故名麻阳戌。唐武德三年(620),废戌置县(治今 黄桑乡旧县村),以麻阳为县名,沿袭迄今。

民国2年(1913),隶辰沅道;民国11年废道,直隶于省;民国24年7月1日,设湘西绥靖处,麻阳县隶芷麻黔晃行政督察处;民国25年改隶第三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民国27年12月,湖南省设9个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麻阳县属第四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民国29年2月27日改属第九行政督察区

1949年10月,省人民政府成立湘西 行政公署,下设沅陵、会同、永顺3个专署,麻阳县隶属沅陵专署。1952年8月改隶芷江专署。12月芷江专署改称黔阳专署,麻阳隶黔阳专署。1981年6月隶怀化行政公署,1988年10月31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麻阳县,设麻阳苗族自治县,行政区划与 隶属关系不变。1997年,随地改市而属怀化市,并沿用至今。

麻阳苗族自治县 (3张) 麻阳苗族自治县辖6个镇、17个乡: 高村镇、 锦和镇、 江口墟镇、 岩门镇、 兰里镇、吕家坪镇、郭公坪乡、长潭乡、拖冲乡、尧市乡、文昌阁乡、大桥江乡、舒家村乡、隆家堡乡、谭家寨乡、石羊哨乡、板栗树乡、谷达坡乡、兰村乡、栗坪乡、绿溪口乡、和坪溪乡、黄桑乡。设312个 行政村、48个 居委会、1859个村(居)小组。

2015年,根据麻阳苗族自治县乡镇区划调整方案,麻阳苗族自治县共撤销5个乡级建制,现辖郭公坪、文昌阁、大桥江、隆家堡、舒家村、兰村、谭家寨、石羊哨、板栗树、和平溪、黄桑11个乡,高村、锦和、尧市、岩门、兰里、吕家坪、江口墟7个镇,总面积1568.19平方千米,总人口40.3万人。县人民政府驻地不变(高村镇尧里社区)。

麻阳苗族自治县位于湖南省西部边陲、湘西南部、 怀化市西北部,雪峰山与武陵山脉之间,疆域在北纬27°32′02″-28°01′46″,东经109°24′43″-110°06′22″。东起吕家坪镇荒田冲,西止郭公坪乡半坡田的跑马山,长66公里;南起江口圩镇老坪山,北止谷达坡乡大龙冲,宽55公里,总面积1568.19平方公里。东连 辰溪、南接芷江怀化、西与贵州 铜仁毗邻、北与湘西自治州凤凰县、泸溪县接壤、是贵州高原走向江南丘陵的交通要冲。 麻阳苗族自治县

麻阳境内南北西三面群山屏列、地势较高,中部较低,朝东倾斜开口,呈筲箕状。海拔最高1405米(西晃山),最低130米。以丘陵为主,平、岗、山原兼有。平原分布于锦江及其支流沿岸,阳光充足,土壤肥沃,系县内主要产粮区;丘陵分布较广, 纵横交错于各乡镇之间,层层梯田,柑桔遍野;岗地分布于平原与丘陵的交接地带,分割零乱,呈馒头状,是经济作物主体地带;山原分布于南、西、北三面边缘,峰峦起伏,林木茂密。

麻阳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7.3℃,降雨量1300毫米,日照1421.8小时,无霜期255天。

麻阳历有“松柏参天无尽头,山高水清常年流”之称。境内有大小溪河287条,流域面积1500多平方公里。各溪河都汇入 锦江。锦江横贯东西,流经13个乡镇,至辰溪县城注入沅水,境内长126公里。

麻阳县森林资源面积885.71平方公里,活立木蓄积量104.62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56.48%。山地野生动植物广布,树种有91科、533种,属国家保护的珍贵树种有云山伯乐、银杏、香果树、核桃、檫木、桢楠等28种;中药材有82科、550种。野生动物有8科、29种。矿藏有铜、铅、锌、硅盐酸钾、重晶石、钒等17种。

麻阳县地表水径流量多年平均为52.27亿立方米,水能理论蕴藏量达109061万千瓦,至2005年,已开19处,装机容量达8.797万千瓦,年发电量2.2亿千瓦时,为城乡快速发展提供坚实的电力基础。

麻阳世代居住着苗、汉、土家、侗、瑶等兄弟民族,其中以苗族为主。苗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苗族先民在远古时期,曾居住黄河流域,其首领 蚩尤领导的部落联盟和黄帝领导的部落联盟经过涿鹿之战,被战败后,被迫迁移江淮,逐渐流入洞庭彭蠡区域。秦汉时期,大部苗族由于战争迁居湘、鄂、川、黔毗连地区的武陵郡。苗族先民开始定居麻阳。元明清初,麻阳苗民又开始大量向贵州省江口县、松桃县和重庆市秀山县以及湖南省湘西凤凰县腊尔山地区迁移。部分留下来的苗民,在与汉族地区经济文化交流中,逐渐实现融合,人们普遍使用汉语,风俗基本相通,使麻阳成为“熟苗”区。历史上,麻阳苗族分布较广,南北朝时,苗人自称“歹熊”、“歹鬻”,也称“仡僖”,“仡卡”,居锦江、尧里河沿岸。陈天嘉三年(562),频往背离锦江、尧里河水的非流域散迁,“依山而居,聚户为寨”、“好五色衣,织绩木皮,染草以成”。宋到明代,相继有滕、段、满、刘、田、张、陈、李、郑、王、周、曾、莫、欧、谭、胡、杨、唐、傅、孙等姓迁入,与“歹熊”、“歹鬻”之后裔的吴、龙、廖、石、麻、文、龚、蒲、向、舒、皮、马、曹等苗姓通婚,瓜瓞绵绵,苗疆拓展。当时,麻阳苗寨25个,较大的17个,即张家堡、龙旺、牛天、板车、铜信溪、曹家、田家冲、龙头垅、横土、新田、新风坳、羊角、中寨、杨家、谭家、龙坪、垄头苗寨。清光绪年间,苗寨174个,苗人分布广。1987年,恢复、登记民族成份,苗族人口157435,占麻阳县总人口的51.32%。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苗族人口263437人,占麻阳县总人口的74.3%,遍布麻阳县各乡镇村寨。2007年,麻阳县苗族人口29.63万人,占麻阳县总人口的78.8%。

2017年末,全县总户数为125762户,总人口397649人,其中:乡村人口330996人,城镇人口66653人。男性人口208789人,女性人口188860人,性别比例为111:100。全县少数民族人口378046人(其中苗族375868人)占总人口的95%。全年出生人口4915人,出生率为12.36‰,死亡人口2443人,死亡率为6.14‰ , 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22‰ 。2017年末全县常住人口35.53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达到13.3万人,城镇化率达到37.43%,比上年提高2.32个百分点。

历史上,麻阳开发较早。西周时期,即有人在九曲湾大规模地开采铜矿,后为楚国四大铜矿之一,其遗址犹存。春秋时期,境内盛产苞茅,风靡九州,《左传》载:“茅贡不入,无以缩酒”;麻阳旧志亦有“楚不输茅贡,齐征之”记载。然而,自西汉以来,由于长期的封建统治阶级压迫与剥削、种族歧视与奴役,加之频繁的兵祸、匪患、灾荒又不断地造成巨大灾害,人民生活十分贫困。直到1949年,麻阳仍是一个地瘠民穷、交通闭塞、工农业落后的三等小县。

新中国成立后,中共麻阳县委、县人民政府领导人民清匪反霸、镇压反革命,进行土地改革,支持抗美援朝,巩固新政权,解放生产力,经济逐步恢复。1953年贯彻执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开始有计划的经济建设,逐步实行对农业、手工业和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国营工业、商业和集体企业,组织农民兴修水利,改善生产条件,发展文化教育卫生事业,各项事业长足发展。1957年,工农业总产值1789万元,粮食总产量达60720吨,分别比1952年增长34.6%、21.59%。

1958年,由于掀起“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大炼钢铁,大修水利,大办公共食堂,实行供给制,加上连续自然灾害,国民经济大滑坡。1961年粮食产量29183吨,比1957年减少51.04%,市场物资匮乏,人民生活陷入困境,人口出现“负增长”。1962年,县委采取一系列调整措施,国民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至1965年,麻阳县粮食总产量达64562吨,比1961年增长121.23%,年均增长30.31%;工农业总产值2528万元,比1961年增长52.1%,年均增长13.03%。

1966-1976年,麻阳遭遇十年“文革”浩劫。期间,境内干部群众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坚持生产和工作,兴修水利,大搞农业基本建设,发展社队企业,先后修建中型水库1座、小型水库101座、山塘6200口,特别是为“三线”建设服务,修建水电站3座,装机容量9270千瓦;修建公路5条,长162公里;兴办氮肥、电机、机砖、陶瓷、铜矿、汽车修配等企业。1976年,麻阳县粮食总产量85162吨,比1965年增长31.92%,年均增3.55%;工农业总产值4757万元,比1965年增长88.17%,年均增长9.8%。

2005年,麻阳县生产总值升至14.02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4.98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3.59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5.45亿元,人均县内生产总值4192元,财政收入5706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667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405元。

2017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7.9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7.56亿元,同比增长4.0%;第二产业增加值23.70亿元,增长5.8%;第三产业增加值36.71亿元,增长10.6%。产业结构为由上年的23.91:31.60:44.49调整为22.53:30.39:47.08,;按年均常住人口35.28万人计算,全县人均GDP为22101元,按2010年不变价计算,人均GDP达17519元,增长6.8%。

2017年,全县500万元以上投资施工项目个数266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7.32亿元,同比增长18.4%。其中:5000万元以下城镇投资项目203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4.80亿元,同比增长34.4%;5000万元以上城镇投资项目37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3.95亿元,同比增长2.3%。

房地产项目26个,完成投资8.57亿元,同比增长13.3%。商品房销售面积43.70万平方米,增长75.8%。

2017年,全县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7.42亿元,比上年增长4%,其中:农业19.74亿元,增长6.5%,林业0.58亿元,增长0.1%,牧业6.3亿元,增长0.1%,渔业0.8亿元,增长5.6%。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7.50亿元,增长4%,其中:农业13.92亿元,增长6.2%,林业0.55亿元,增长0.1%,牧业2.6亿元,增长0.2%,渔业0.42亿元,增长5%。

2017年,全县粮食种植面积21.88千公顷,油料种植面积10.22千公顷,蔬菜种植面积4.6千公顷。主要农产品产量有:粮食总产量达到11.40万吨,油料总产量1.68万吨,蔬菜总产量10.43万吨,瓜果总产量54.4万吨,其中柑桔47.8万吨,猪肉产量1.54万吨,水产品产量0.57万吨;全年牲猪出栏20.2万头,山羊出栏4.42万只,家禽出笼380万羽。

2017年,全县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9.79亿元,同比增长7.4%。

2017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主要产品产量有:发电量30377万千瓦时,下降6.9%,饮料酒9430千升,增长52%,铜精矿15831吨,增长21 %,碳素钢27020吨,下降9%,铁合金95264吨,增长21%,商品混凝土74.79万立方米,同比增长27%,工业硅66114吨,同比增长25%。

2017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5.55亿元,同比增长24.6%,产销率达98.4%,实现利税总额3.3亿元,同比增长4.8%。

2017年全县资质建筑企业5个,实现总产值7.25亿元,同比增长26.7%,实现增加值3.18亿元,同比增长11.9%。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18.3万平方米,增长9.7%。

2017年,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98亿元,比上年增长10.6%,按消费地域分:其中城镇24.63亿元,增长11.36%,乡村6.35亿元,增长7.53%;按消费行业类型分:其中批发业3.67亿元,增长11.57%,零售业23.12亿元,增长10.06%,住宿业0.56亿元,增长15.17%,餐饮业3.63亿元,增长11.99%。

2017年全县实现进出口总额17万美元,其中直接出口17万美元。

2017年全县引进项目9个,合同引进县外资金29.05亿元,实际到位资金32.05亿元,增长45.6%,实际利用内资28.27亿元。其中:新批外商投资项目1个,合同引进外资3000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43万美元;新批境内省外项目2个,合同引进境内省外资金3.88亿元,实际利用境内省外资金10.5亿元。

2017年,全年全县旅游景点有12个,接待旅游人次共达103.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9.9%,其中入境90人次。全年实现旅游收入16456万元,比上年增长16.8%,其中:乡村旅游72.1万人次,旅游收入11536万元。

2017年,全年全县旅游景点有12个,接待旅游人次共达103.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9.9%,其中入境90人次。全年实现旅游收入16456万元,比上年增长16.8%,其中:乡村旅游72.1万人次,旅游收入11536万元。

2017年,全县实现财政总收入4.98亿元,同比增长11.0%。其中:一般预算收入2.90亿元,同比增长-2.79%;财政总支出27.8亿元,同比增长 14.9%。

2017年全县金融机构年末各项存款余额达到97.72亿元,增长20.1%,其中:居民储蓄余额68.69亿元,增长21.0%。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达到19333元,比上年增加3207元。各项贷款余额56.16亿元,增长20.7%。2017年全县保险业务收入达到13666.3万元,增长20.3%,保险业务支出4588.7万元,其中理赔支出2401.8万元。

1979~2005年,麻阳县成立科学技术学(协)会9个,会员总数210人。科学技术队伍不断壮大,2005年,麻阳县共有科技人员980人,占麻阳县在业人口的1%。25年来,麻阳县有52项科技成果获国家、省、市各类科技奖,其中获国家奖励3项,获省奖励有11项,获市(地)奖励有38项。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由1989年的30%上升至45%。

2017年,全县共申请专利73件,其中:发明专利31件。授权专利22件,其中:发明专利4件。

1979年后,麻阳教育开始拨乱反正,批判“读书无用论”,调整中小学布局,逐步改革管理体制、办学体制,鼓励和支持民办教育。1988年,普及初等义务教育通过省验收达标。1990~2004年,中央和地方共投入9334.4万元,扩建新校舍182653平方米,改造危房104691平方米,引进和添置大量现代化教学设备。到2000年,扫除青少年文盲和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通过省、市验收达标。2005年,麻阳县有完全中学2所,初中24所,职业中学2所,小学239所,幼儿园66所,在校中小学生52889人,人园幼儿3953人。拥有教职工4946人,其中高级教师218人,中级教师1276人。小学入学率100%,巩固率99%、升学率100%。1977-2005年,共向全国各大中专院校输送学生6300余人,其中体育人才85人。特级教师傅嘉长于2004年获“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班主任”。

2017年末全县有中等专业(职业)学校1所,在校学生1778人,专任教师101人。普通中学24所,在校学生17199人,专任教师1222人。普通小学133所,在校学生26686人,专任教师1321人。特教学校1所,在校学生101人,专任教师17人。幼儿园(含民办)90所,入园儿童13631人,幼师663人。适龄儿童入学率为100%,初中升学率为90.37%,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为93.1%,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小学100%,初中99.07%。2017年全县考入高等院校1451人(其中:本科392人,专科1061人),高考录取率达到83.5%。

1978-2005年,麻阳县公开发表各类文学作品89件,艺术作品23件。特别是麻阳“农民画”蜚声国内外。1988年,麻阳县被文化部命名“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至2005年,麻阳县共举办29届“农民画展”,展出作品2067件(次);参加全国性美展7次。联合国教科组织出版麻阳画乡台历一册;麻阳农民画还先后在美、日、德、法、韩、匈牙利等20个国家和地区发表、展出作品80余件。

2017年全县有艺术表演团体5个,文化馆1个,博物馆1个,图书馆1个,电影剧院2个,全县文化市场经营单位140家。

2017年末全县各类医疗机构达到329个,其中:行政村卫生室266个,拥有床位2212张,每千人拥有卫生床位6.23张,卫生技术人员1947人,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5.48人。

全县有体育馆1个,县级健身广场1个,2017年,全县体育健儿参加市以上比赛获奖牌数146块,其中:金牌82块,银牌37枚、铜牌27枚。

2017年,全年新增城镇就业人员2404人,年末单位从业人员达到1.58万人,其中在岗职工1.55万人。全县单位从业人员取得劳动报酬9.93亿元,比上年增长8.8%,其中在岗职工工资总额9.86亿元,增长8.8%。

2017年末全县职工基本养老参保人数达到2.0157万人,职工参加医疗保险人数2.48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参保人数22.75万人;城乡居民医保参保人数20.08万人。

2017年,全县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671元,增长11.2%,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1342元,增长9.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650元,增长13.1%。城乡居民人均总消费支出10432元,增长20.4%,其中:食品支出3860元;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7415元,增长23.9%,农民人均消费支出6220元,增长15.0%。

2017年全县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84亿元,年末本地固定电话用户1.22万户,本地移动电话用户19.34万户,互联网用户4.52万户。

2017年,全社会用电量65366万千瓦时,增长6%。全县规上工业能源消耗总量5.30万吨标准煤,下降1.1%,其中,原煤消耗量3.84万吨,电消耗量1.54亿千瓦时。万元GDP能耗0.519吨标准煤(2010价),比上年减少0.001吨标准煤。污水日处理能力1万吨,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100%,空气质量达标率达到94%。森林覆盖率达到66.04%,安全饮用水普及率达到100%。

2017年,全县全年发生各类安全生产事故7起,死亡7人,亿元GDP安全事故死亡率为0.09人/亿元。

1978年,麻阳县公路通车里程273.04公里,其中国道76.96公里,省道33.4公里,县道137.7公里,乡道24.98公里。改革开放以来,实施“以工代赈”、“县乡道砂改油”工程,公路建设驶上快车道。1979至2005年累计投入资金3.2亿元,改造、维修209国道、308省道、县乡道340公里,新建县乡道7线120公里、村道7条120公里,新建公路桥梁60座,实现100%乡镇通客车。208个村通公路。公路网密度达到每百平方公里有17公里。铁路建设实现“零”的突破。1981年, 枝柳铁路投入运营,境内长33公里。设有大坡、麻阳、谷达坡、大垅村4个车站。2000年开始修建 渝怀铁路麻阳段,长42公里,建有郭公坪、锦和、舒家村、齐天坪4个车站。2005年全面竣工,2007年4月正式通车。铁路密度每百平方公里面积有20.9公里,高于湖南全省平均水平。

2017年,全县货运周转量达到3.21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7.5%,客运周转量达到3.34亿人公里,增长4.0%。

麻阳人民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融巫文化、苗文化为一体的福寿文化。取材于盘瓠文化基础上的麻阳民间绘画闻名全国,多次参加海内外各种绘画展出,曾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文化艺术之乡”。麻阳苗族源远流长,民族风俗独特,是全国盘瓠文化实物留存最多、非物质形态文化保存最丰富的地方,境内盘瓠文化民俗村被湖南省苗学会命名为“盘瓠文化研究基地”,麻阳盘瓠祭被列为全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麻阳民间工艺美术种类繁多。有 蜡染、剪纸、 雕花、 泥塑、挑花、刺绣、绘画等工艺尤为精湛。

麻阳福寿文化作为中华福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俗文化的一条重要支流,凝结了麻阳人们的宗教情怀、风俗民情、民间语言等。2011年,麻阳总人口是37.5万人,人均寿命75.6岁。有百岁老人79人,占麻阳总人口的十万分之三十二,远超过联合国人口组织规定的长寿地区百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0.75万人的标准;80岁至99岁高龄老人达5430人,占麻阳总人口1.46%;60岁以上的老人有48320位,占麻阳总人口13%,这些指标均符合或超过长寿之乡的审核标准。

盘瓠,是南方苗、瑶、畲、仡佬等族共同信奉的“南蛮始祖”。麻阳苗族是盘瓠族后裔,盘瓠是他们信奉的始祖。麻阳锦江河位于古代“五溪”之一的辰水中下游,麻阳地处“五溪地区”腹地,是古代盘瓠部落实际的政治、文化中心。麻阳有世界仅存的盘瓠图腾。麻阳漫水龙王庙大门横枋正中刻有扇形浮雕图案,其主体是“龙犬”,“龙犬”构件包括龙头、狗耳、牛身(前后大腿根部有水涡纹)、狗尾(上翘)、虎爪,身子左倾,顾首右盼,闲步洞顶“岩块”上;“龙犬”上方环绕四只“蝙蝠”。专家学者考证,这就是世界仅存的“盘瓠图腾”。麻阳保留有完整的盘瓠庙建筑体系。麻阳有据可查的盘瓠庙及其遗址有18处之多,保留完好尚有8处,其中高村镇漫水“龙王庙”、兰里镇新营“祖神殿”、郭公坪乡陈家坡“三座大王庙”最为完整。1988年,漫水盘瓠庙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漫水盘瓠庙被确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漫水村被湖南省苗学会确定为“盘瓠文化研究基地”。1999年、2001年,麻阳两届县委、政府领导先后成立盘瓠文化基地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规划建设漫水盘瓠文化民俗村,修建了漫水防洪堤和龙舟看台,对漫水盘瓠庙进行了重点维修,于盘瓠庙后建成了二层仿古建筑——盘瓠大殿及300 m的盘瓠祭祀坪。2005年,“麻阳盘瓠祭”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范围,县政府出台五年保护计划。2006年,“麻阳盘瓠祭”入选《湖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11月,在盘瓠大殿背后,开始建设盘瓠文化广场和苗族文化博物馆。

麻阳 花灯戏传自域外,始于盛唐,在吸收江南小调的柔美,麻阳山歌的直率、傩愿歌的悲壮、苗歌的泼辣后,形成了优美、热烈、欢快的独特风格。从1964年开始,麻阳花灯艺人大胆创新,在弘扬发展花灯歌舞艺术的同时,创作、移植了《喜迎亲》、《贴画》、《战地黄花》、《沙家浜》等近百个花灯戏剧目。“麻阳花灯戏”逐渐发展定型为湖南省地方保留小剧种之一,1990年被收录于《湖南地方剧种志》中。2007年,麻阳花灯戏入选怀化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麻阳花灯戏入选湖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兰山洞水库位于麻阳苗族自治县拖冲乡兰山村境内,于1973年建成,面积260多亩,大坝高36米,为该县海拔最高的小I型水库。山泉水汇成4条小溪流入兰山洞水库,库面开阔。库水晶莹透澈,属国家一级水体。

滕代远纪念馆位于县城中心区,于1986年11月建成开馆,2004年扩建馆名由时住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题写,馆内陈列滕代远留下了文物、文献、图片、书信。滕代远故居位于岩门镇王代瑁坡村,建于明末清初,典型的湘西古典民居风格,比较完整地保留了滕代远少年时代生活学习时的各种遗物。滕代远纪念馆及故居均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麻阳境内盛产大米、 柑桔、晒红烟、小籽花生、无籽西瓜、 白鹅、大麻鸭、大棚反季蔬菜等,是有名的中国冰糖橙之乡、湖南省水果之乡、全国晒红烟生产基地县。尤其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突出丘岗山地开发,大力发展高效农业,麻阳县形成了柑桔、蔬菜、养殖三大支柱产业,并先后创立了冰糖橙、纽荷尔脐橙、无籽西瓜、十八怪腊肉、大棚反季蔬菜等一系列名优农产品,柑桔多次荣获省农博会金奖,苗家王休闲腊制品和十八怪系列花生十分畅销,成为极富地方特色的风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