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门区

斗门区 斗门 斗门区历史沿革 斗门区行政区划 斗门区地理环境 斗门区自然资源 斗门区人口民族 斗门区经济 斗门区社会事业 斗门区文化 斗门区名胜古迹


斗门区是 广东省 珠海市辖区,位于 珠江三角洲西南端,珠海市的西部,东连 中山市,北倚 江门市,与 澳门水域相连,介于东经113°0.5′至113°25′,北纬21°59′至22°25′之间,即磨刀门到崖门之间,从赤鼻岛至 白蕉七围交界线,东西之间最宽33.4公里。斗门于1965年7月由 中山、 新会划出部分镇村建县,1983年7月归属珠海市管辖,2001年4月 撤县设区。斗门区位列2018年中国百强区第22名。宋朝以前,斗门一带称黄字围,属新会潮居都。宋朝绍兴二十二年(1152)黄杨山附近岛屿划归香山县 管辖,仍称潮居乡。明朝洪武十四年(1381)香山县潮居乡改称黄梁都。大沙、马墩、上横属新会县潮居都。清朝绪六年(1880)黄梁都改称黄梁镇。清宣统二年(1910)改镇为区,按数字编列,称香山县为第八区。1925年...

详情

斗门区地名网_广东省珠海市斗门区资料简介

广东省珠海市斗门区介绍

斗门区是 广东省 珠海市辖区,位于 珠江三角洲西南端,珠海市的西部,东连 中山市,北倚 江门市,与 澳门水域相连,介于东经113°0.5′至113°25′,北纬21°59′至22°25′之间,即磨刀门到崖门之间,从赤鼻岛至 白蕉七围交界线,东西之间最宽33.4公里。斗门于1965年7月由 中山、 新会划出部分镇村建县,1983年7月归属珠海市管辖,2001年4月 撤县设区。

斗门区位列2018年中国百强区第22名。

宋朝以前,斗门一带称黄字围,属新会潮居都。

宋朝绍兴二十二年(1152)黄杨山附近岛屿划归香山县 管辖,仍称潮居乡。

明朝洪武十四年(1381)香山县潮居乡改称黄梁都。大沙、马墩、上横属新会县潮居都。清朝绪六年(1880)黄梁都改称黄梁镇。清宣统二年(1910)改镇为区,按数字编列,称香山县为第八区。

1925年,改称为中山县八区。

1930年,改称为中山县黄梁区。

1931年,区名按数字编列,称中山县第八区。上横、大沙、马墩称新会县第八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1年3月,仍为中山县第八区。上横、大沙、马墩称新会县第九区。1958年11月,称中山县斗门大公社,为中山县7个大公社之一。横粉乡、大沙乡属新会县睦洲人民公社。

1965年7月19日,经国务院批准,成立斗门县,隶属广东省佛山地区。

1983年7月,斗门县归属珠海市,成为珠海的市辖县。

1997年,全县辖8镇,面积925.3平方千米,人口32.6万,外来流动人口3万,县政府驻井岸镇。 (摘自《政区大典》)
  2000年,斗门县辖10个镇(井岸、白蕉、乾务、五山、斗门、上横、蓬溪、六乡、红旗、平沙),121个村委会、47个居委会。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401529人,上横镇 23583、莲溪镇 13562、六乡镇、19849、斗门镇 41294、五山镇 26068、乾务镇、19023、白蕉镇 61534、井岸镇 108074、红旗镇、21999、平沙镇 49689、自藤湖虚拟镇、9755 城南虚拟镇 7099。

2001年4月,国务院批准斗门撤县建区,同年12月,珠海市斗门区正式挂牌 成立。宋属新会潮居里。元为潮居乡。明始称黄梁都。清光绪初年改称黄梁镇。1931年改称中山县第八区。1965年设斗门县。因县治原名斗门镇,斗门镇东北枕黄杨山,西南面向新会梅阁海,地形如斗状,故名斗门。1983年由佛山地区划归珠海市。2001年4月4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斗门县,设立珠海市斗门区和金湾区;斗门区辖原斗门县的井岸、白蕉、乾务、五山、斗门、上横、六乡、莲溪8个镇。

2003年,白蕉镇、六乡镇合并为白蕉镇,五山镇、乾务镇合并为乾务镇,莲溪镇、上横镇合并为莲洲镇。
  截至2005年12月31日,斗门区辖5个镇(井岸、白蕉、乾务、斗门、莲洲)。

斗门区下辖井岸、白蕉、斗门、乾务、莲洲5个镇,101个村委会、23个社区居委会。其中井岸镇辖15个村委会,9个社区居委会;白蕉镇辖33个村委会,3个社区 居委会;斗门镇辖10个村委会,1个社区居委会;乾务镇辖16个村委会,2个社区居委会;莲洲镇辖27个村委会,3个社区居委会。 白藤街道办事处5个社区居委会。

珠海市斗门区 斗门区位于珠江三角洲西南部,珠海市西部(东经113°05′至113°25′、北纬21°59′至22°25′),磨刀门到崖门之间。从赤鼻岛至白蕉七围交界线,东西之间最宽33.4公里,总面积674.8平方公里。斗门区东连 中山市,北倚 江门市,与 澳门水域相连。

珠海市斗门区的地貌类型,有低山、丘陵、台地、广泛沉积平原和仍在发育的滩涂。故呈现平中有凸,凸中有平和平中有凹的明显层状地貌。全区地形特点是低山突屹,平原宽广,孤丘众多,水道交错,河涌密布,滩涂淤积浮露迅速。境内东北部低于西南部,山丘边缘的冲积地带高于江河两侧的沉积平原。

丘陵和珠江口 冲积平原共同形成了斗门的地貌,而冲积平原 中河网隔成的一个个小岛是水乡人的主要居住地。

黄杨山是珠海市最高的山,在斗门区境内,方圆31平方公里,地跨斗门、井岸、乾务、白蕉等镇。主峰高581米,也是珠三角最高的山峰之一,被誉为“珠江门户第一峰”。

据说很久以前,斗门是个海湾,海湾内山峰耸立,居中的黄杨山脉巍峨绵延,像条巨大的苍龙。西江水到此便五门分流,他们带着 西江沿岸的肥泥沃土,在此落地生根,不断淤积成为二十多个河网纵横的绿洲 平原。

西江是 华南地区最长的河流,为中国第三大河流,长度仅次于 长江、 黄河。航运量居中国第二位,仅次于长江。发源于 云南,流经广西,在 广东佛山三水与东江、 北江交汇。其干流在江门、中山注入 南海。与东江、北江合称珠江。

磨刀门位于珠海市洪湾企人石,是西江径流的主要出海口门。磨刀门的年径流量923亿立方米,占珠江入海总径流量的28.3%,年输沙量2314万t,占珠江入海总输沙量的33%。磨刀门最大涨潮差1.9m,最大落潮差2.29m。

鸡啼门位于斗门区大霖,邻接磨刀门内海区的西侧,是 鸡啼门水道的出海口。鸡啼门的年径流量为197亿立方米,占珠江入海总径流量的6.1%,年输沙量496万t,占珠江出海总输沙量的7%。最大涨潮差2.44m,最大落潮差2.71m。鸡啼门是1959年泥湾门堵海工程完成以后形成的出海口门,此前,位于鸡啼门上游16km处的坭湾门才是珠江八大出海口门之一。

虎跳门是 虎跳门水道的出海口门。虎跳门的年径流量202亿立方米,占珠江入海总径流量的6.2%,年输沙量为509万t,占珠江入海总输沙量的7.2%,最大涨潮差2.51m,最大落潮差2.66m。

当地水资源:斗门区降雨在1100至3339毫米之间, 年平均降雨量为1998.8毫米,年平均径流深为1201毫米,年径流总量为9.3亿立方米。年平均径流系数为0.50。斗门区陆地面积为11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深为82.1毫米, 浅层地下水总量约为0.50亿立方米。

客水资源:过境客水为769亿立方米。其中 磨刀门水道523亿立方米,鸡啼门水道140亿立方米,虎跳门水道106亿立方米。综览主客水量:全区平均每年拥有淡水资源约为778.8亿立方米,人均拥有水量26.65万立方米。

斗门区位于珠江的出海口,珠江出海口八大门中的五门(崖门、磨刀门、鸡啼门、坭湾门、虎跳门)经过斗门。区内河涌纵横交错,较大的河流有黄杨河。螺洲河、友谊河、大生河等,小河小涌不计其数,众多的河涌将斗门分割成一个个小岛,使斗门区成为珠三角著名的 水乡。

斗门区地处北回归线以南,终年热量丰富,光照充足,夏长冬短、夏少酷热,冬少严寒,湿度大,云量多,降雨丰沛,雨热同季,干湿季分明。台风、暴雨比较频繁,低温冷寒时有发生,属于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

一、四季特点

(一)春季

春季气候特点是日照少、湿度大,阴雨雾多,天气逐渐回暖。初春有冷空气南侵,常见“倒春寒”天气,出现低温阴雨。4月上旬,暖湿气流发展,冷空气受制减速停滞,暖湿西南风增强,形成低空急流,易产生大雨、暴雨,雨量增多进入前汛期。5月中下旬,南海西南季风形成,频繁降雨,进入前汛高峰期,可持续到初夏。1991年、1993年、1994年、1995年和1999年雨水偏少,发生春旱。

(二)夏季

盛夏,盛吹东南或偏南风,天气晴热,阳光充足,日照时数为全年最多,最高气温35℃左右。南海和西太平洋热带低压和台风多,八九月是多发期,既带来丰沛雨量,又常因台风暴雨成灾。

(三)秋季

9月下旬至10月上旬,西风急流季节性南移,低层夏季风南撤,东北季风开始形成,全区出现秋高气爽的晴朗天气。初秋,有时仍受南海及西太平洋热带低压和台风影响,带来雨水。后随台风路线偏南,影响减少。11月以后,冷空气开始增强,气温逐渐下降,旱季开始。

(四)冬季

全县盛吹东北季风,常遇冷空气南下,有时气温剧降,伴有六级以上大风,持续多日。随后,因冷空气南移出海和气团变性,气温又逐渐回升。这种准周期性的东北季风潮反复过程,是冬季气候的基本特征。冬末,南海暖空气逐渐加强,容易造成冷暖气流对峙,往往出现低温阴雨或长阴雨天气。表现为前冬以干冷为主,后冬以湿冷为主的气候特征。

斗门沃土广袤,全区陆地面积674.8平方千米,其中可用于工业开发的规划用地超过100平方千米,工业用地价格在珠三角地区最低。工业用地基准地价252元/㎡。

珠海市斗门区位于珠江出海口西岸,西江水系多条泾流流经斗门,在这里与海水交汇成独特的咸、淡水地带。在地球自转的离心力作用下,上游冲来的大量有机屑在这里淤集,加上气候温暖、风浪平静,十分适宜各种水生生物的繁衍生长,形成水产种类繁多的优越渔场,可捕可养。

2011年,斗门区地带性植被为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原生地带性植被破坏严重,仅存少量的次生阔叶林,基本上是人工森林植被。区内植被主要组成种类有556种,分别隶属于145科385属。

2011年,斗门区主要野生经济动物有169种,分隶于4纲28目61科。在低山丘陵区有 猕猴、 野猪、 赤麂、南狐、 大灵猫、 小灵猫、 豹猫、 水獭、 鼬獾、红颊獾、 穿山甲、 赤腹松鼠、豪猪及各种鼠类。

2011年,区内有三个公园:尖峰山省级森林公园、黄杨河畔华发水郡省级湿地公园、霞山公园。区级自然保护区四个:黄杨山自然保护区、锅盖栋自然保护区、竹篙岭自然保护区、竹洲头岛水松林自然保护区。

2000年,斗门县辖10个镇。总人口401529人,各镇人口:上横镇23583、莲溪镇13562、六乡镇19849、 斗门镇41294、 五山镇26068、乾务镇19023、 白蕉镇61534、 井岸镇108074、 红旗镇21999、 平沙镇49689、自藤湖虚拟镇9755、城南虚拟镇7099。(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单位:人)

斗门区有汉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畲族、哈萨克族、俄罗斯族、鄂伦春族、高山族、水族、纳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民族分布。(2000年人口普查)

斗门地区的方言主要有四邑话、客家话、水上话三大类。随着外地来斗门县定居或工作的人越来越多,“南腔北调”随处可闻,但斗门地区仍以四邑话为主 。

斗门区毗邻港澳,靠近高栏港和珠海机场,西部沿海高速公路、江珠高速公路贯通全境,正在建设的广珠铁路、机场高速公路、高栏港高速公路

将使港口、机场的资源和功能辐射到斗门区广阔腹地。区内国家高新科技产业开发园区的新青工业园产业集聚效应凸现,市委、市政府委托斗门区管理的富山工业园发展迈入快车道,全区初步形成了以世界500强企业伟创力以及汉胜科技、方正科技为龙头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以格力电器为龙头的家用电器产业集群,以玉柴机器为龙头的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产业集群。

斗门区作为地处南海之滨的“水果之乡”、“海鲜之乡”,是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区和中国农学会国内首个授牌的“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区”。“斗门沙虾”、“五山青蟹”、“白蕉海鲈”、“鹤洲莲藕”、“白藤湖西芹”、“乡意浓有机米”等绿色农产品畅销海内外,2010年全区农业总产值37.81亿元。区内山、田、河、海相拥的大沙田水乡风光旖旎,御温泉、 黄杨山、 金台寺、斗门镇明清古街、接霞庄、黄氏大宗祠等成为深受欢迎的文化民俗和生态旅游好去处。与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和中山大学等签订合作发展框架协议,现代农业和生态旅游产业发展前景广阔。

2010年全区实现本地生产总值157.74亿元,增长7.8%;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730.64亿元,增长16.7%;固定资产投资80亿元,增长13%;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3.87亿元,增长29.6%,发展效益持续提升。

2011年,斗门区着力壮大经济总量,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临港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和生态旅游发展,全区经济实现平稳增长。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8.49亿元,同比增长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5.82亿元,增长3.9%,第二产业增加值99.28亿元,增长13.6%,第三产业增加值63.39亿元,增长4.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53万元,增长8.7%。单位GDP能耗控制在0.635吨标煤,下降4.36%。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排放量、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分别控制在4319吨、9501吨。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812.55亿元,同比增长5.7%。农业总产值44.83亿元,同比增长3.6%。三大产业比例为13.7∶52.7∶33.6,第二产业对GDP的增长贡献率为77.2%。全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3.02亿元,同比增长30.6%。其中,基本建设投资54.14亿元,增长39.61%,房地产开发投资39.50亿元,增长64.60%。

2016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10亿元,同比增长8%;人均生产总值7.1万元,增长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18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9亿元,增长12%,增速在全市行政区排名第一。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840亿元、增加值180亿元,分别增长4%和2.5%。建筑业产值58亿元,大幅增长40%。农业总产值70亿元、农业增加值38亿元,均增长3.5%。第三产业增加值108亿元,增长10%。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11:53:36,服务业增加值占比提高1个百分点,外贸依存度从260%下降到200%,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7.2%。进出口总额101.4亿美元,一般贸易出口占比提高到22%。旅游接待人数633万人次、总收入10.6亿元,分别增长11.9%和13%,创历史新高。

2017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41.68亿元,同比增长10.3%;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705.92亿元,增长11.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49.11亿元,增长8.9%;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15.5亿元,增长17.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6.13亿元,增长10.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6.24亿元,增长10.8%。来源于斗门区的两税总额达67.93亿元,增长5.5%。财政总收入历史性突破百亿元大关,达116亿元。辖区内金融机构存款余额402.9亿元、贷款余额261.2亿元,分别增长7.6%和11.9%。新增市场主体9265户、增长22.3%,累计达5.6万户。

1965年建县时,全县水稻种植面积60.2824万亩,总产仅93019.5吨,平均亩产155公斤。1990年水稻种植面积31.35万亩,总产12.72万吨,平均亩产377.9公斤,为1965年亩产的243.8%。1991年水稻种植面积30万亩,年均亩产379.6公斤,总产量11.38万吨,比1990年减少10.5%。1992年水稻种植面积27万亩,总产量10.25万吨,年均亩产379.7公斤。晚稻引入博优903、博优64、博优3550等试种,在栽培技术方面实行水稻抛秧新技术示范。

1993年,继续较大幅度调减水稻种植面积,是年种植面积20.5万亩,比上年减少24%。此后至2000年,水稻面积稳定在20万亩。1994年,推广良种等先进农业技术。1995年,全面实施抛秧技术。1997年开始,全县90%水稻种植面积均种植米质好、抗性强的优质稻。水稻平均亩产恢复到1991年水平。1998年后,水稻亩产总产逐年有所提高。2000年水稻种植面积20.5万亩,平均亩产388公斤,总产量7.9万吨,比1999年增产0.78%。

现代农业

“国字级”的斗门生态农业园介绍了该园今后将建设中国南方生态农业经济中心、珠海国际农副产品交易城、优质农产品博览中心、珠江水利水文化博览中心、生态农业创新技术示范区、港澳休闲养生基地等等6大目标。

国家农业部农业资源与生态保护总站、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与珠海市斗门区人民政府签署协议,共同建设珠海(斗门)国际生态农业试验区。试验区范围重点为斗门生态农业园。该试验区的建设,将立足斗门区自身资源和经济社会条件,积极引入国内外先进生态农业新理念、新技术和新措施,探索具有珠海特色的国际都市型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和推进机制,推动试验区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和环境友好型技术与政策体系建设、提升试验区优质农产品产业和农业多功能性水平,为未来珠海现代农业发展积累经验,做好技术和政策示范与贮备,为全国区域性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树好典型。

斗门区将制定并完善珠海国际生态农业试验区发展规划,并在 资金、 政策、 人才、 科技等方面加强对试验区的领导和工作推动。按照计划,斗门生态农业园将突出生态农业多功能性特点,重点提升农渔业产业化、信息化、职业化、城镇化,体现良好的滨海特色、生态特色和科技特色,以构建珠海“三高一特”现代产业体系为重点,积极参与全球经济中高端的竞争。

斗门区有2大工业园区: 新青科技工业园和 富山工业园。

1991~2000年,斗门县工业有食品加工、饮料、纺织、印刷、塑料制品、造纸及纸品、电子、建材和金属制品等9个生产门类。全县工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产品种类逐年增加,质量不断提高。1991年,全县轻工业产值107942万元(1990年不变价,下同),重工业产值34924万元。2000年,全县轻工业产值628718万元,为1991年的5.8倍;重工业产值1160731万元,为1991年的33.2倍。

支柱产业:

1、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 主要产品有 多层线路板、 电子元件、 电脑及通讯器材配件、 电子游戏机等。2001年该行业产值占全区工业总产值六成以上,达84.5亿元(不变价),出口产品产值占全区八成以上。该行业以伟创力集团为龙头,此外还有乐健电子、 东光电子、德光电子、太阳光电子、IM电子和骏德电子等,具有设备精、技术新、规模大、产品更新换代快及国际竞争力强等特点。经过不断增资扩产,已形成年产多层线路板300万平方米、电子产品4000万台以上的生产能力,并能生产各种高端的通讯、电脑配套产品、游戏机产品等。现从业人员超过一万人。

2、食品加工及制造业。行业规模不断扩大,主要产品有 啤酒、 麦芽、 味精和 调味品等。主要企业有青岛啤酒(珠海)有限公司,现年产近10万吨,正进行14万吨/年扩建;益力味精厂,现年生产能力3.3万吨;青啤麦芽厂,年产约4万吨。

3、 纺织、 服装及 纤维产品制造业。 以日本东丽集团投资的联业(珠海)织染公司为龙头,此外还有隆基针织厂、雅 高林制衣厂等一批港资、外资企业。具有企业户数多(超过300家),产品品位正逐步提高等特点,产品出口逐步上升,远销欧、美等地。

4、其他行业。此外,该区的造船、 化工、 建材和 塑料制品制造业等也得到了稳步的发展。主要企业有显利(珠海)造船、东油油墨、和盛特种钢、建宏陶瓷、旭日陶瓷、西斯尔玻璃棉和雄进丰裕塑胶制品等,产品以外销为主,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如显利公司可制造出具有卫星导航功能世界级豪华游艇。

2011年,全区实现工业总产值842.46亿元(含格力、紫翔、方正三家产业单位,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812.55亿元,同比增长5.7%,工业增加值103.69亿元,同比增长14.1%、规模以上轻工业总产值239.83亿元,同比增长115.0%,规模以上重工业总产值572.72亿元,同比下降11.4%。工业产值超亿元以上企业64家,占全区规模以上企业总数35.8%。

1990年经省验收,斗门县成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合格县。1996年,斗门县深化和完善分级办学、分级管理体制,进一步拓宽和完善义务教育经费筹措渠道,确保义务教育经费来源。1991~2000年,投资15930万元,新增校舍86489平方米,人均校舍面积增加1.4平方米。2000年,全县中小学校舍总面积392004平方米,人均6.50平方米。1999年12月,斗门县顺利通过省“两基”复查验收(两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1998年起,全县实施改造“薄弱学校”工程(薄弱学校:指在基础教育阶段某一特定区域内办学条件相对较差,管理水平不高、师资力量薄弱,教育质量相对偏低,社会信誉不高的学校)。至2000年底,全县共投入“改薄”专项资金1400万元,改造14所学校,完成此项工程的63.6%。并继续实行其他“薄弱”学校的改造,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1991~2000年,斗门县先后被评为广东省“中小学实验室建设先进单位”、“推普工作先进单位”、“教育宣传工作先进单位”、“治理中小学乱收费达标县”。

2000年,全县有高中6所,其中普通高中2所、农职中4所。初级中学17所(含小学附设初中),小学89所,幼儿园55所。少年业余体校、教师进修学校、成人中专学校、电视大学各1所。全县中小学生60314人,其中小学生39057人,比1991年增长22%;初中学生16617人,比1991年增长75%;高中学生2566人,比1991年增长92%;职校学生2074人,比1991年增长68%。全县入园幼儿5661人,比1991年增长1%。全县各类教师共3667人,比1991年增长39%;幼儿教师580人,比1991年增长173%。

1991~2000年,初中毕业生共36383人,高中(职中)毕业生9415人,考上大、中专学校的学生共3271人。成人教育也有长足发展。电视大学毕业生6420人,中、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毕业人数900人。

港口:斗门及其周边有斗门、珠海、九洲、湾仔、万山等5个一类港口口岸。其中斗门港有3000吨泊位码头4个,货运码头面积11万平方米,年吞吐量15万标准箱,近期将发展为30万个标箱。

珠海港是中国沿海主枢纽港,距大西国际水道仅1海里,航线联通全球,已投入使用有2个2万吨泊位、1个8万吨石化公用码头,两个5万吨级集装箱码头也分别在2008年底和2009年6月完成。目前已有各类码头泊位20个,预计未来5年,年货物吞吐能力将超过8000万吨。斗门港、九洲港、香洲港每天有30多班快船直达香港、深圳。

铁路:斗门区境内共建成1条货运铁路,规划1条城际轨道。广珠铁路于2012年12月29日通车,与珠海金湾机场、珠海港及西部沿海高速公路和江珠(江门至珠海)高速公路相配套。斗门境内设斗门站。该线初期为货运功能,远期预留客运条件。广佛江珠城际轨道项目起于广州芳村站,途经广州、佛山、江门、珠海4个城市,线路将经斗门区终至珠海机场,是珠三角轨道交通同城化规划广珠交通走廊主轴的重要组成部分。

机场:斗门距珠海机场20千米,珠海机场已开通国内航线30多条,每天有航班飞往北京、上海等国内主要大中城市。2008年旅客吞吐量9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1.14万吨,远小于它的设计容量1200万人次/年和60万吨/年,发展潜力很大。周边还有香港、澳门、广州、深圳等4个现代化空港,通往全国和世界各地。

高速公路:广州—深圳—珠海(广深珠)高速公路已通车,从斗门到珠江三角洲任何一个地级市车程不超过2小时。境内有西部沿海高速公路珠海段(阳江—珠海)和江珠高速公路(江门—珠海)。

供电:斗门电力充沛,除由广东省大电网供电,还有装机空量为372万千瓦的珠海发电产供电,可以充分保障全区生活、生产用电需要。

供水:斗门淡水资源丰富,已建成平岗、龙井等一批供水设施,日供水能力达300万吨,除满足本区需要外,还向澳门和市区供水。

污水处理:设计规模15万吨的斗门城区污水处理厂,首期已建成,日处理污水能力2.5万吨。二期扩建后,每日处理污水达10万吨。新青、富山工业园正在筹备建设日处理污水能力分别为5万吨及15万吨的污水处理厂。

通讯服务:斗门通讯发展迅速,光纤网已遍布城乡,全面普及了公共电话、传真、无线移动电话、IP电话、各种方式的互联网接入(包括宽带接入)等服务。

斗门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宋太祖赵匡胤之弟赵匡美等南宋皇族后裔赵氏子孙聚居于古色古香的斗门镇,并留下明清古院建筑代表作、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菉猗堂”。珠海第一个中国共产党基层党组织小濠冲党支部诞生在斗门。被国家体育总局命名为“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的区体校,培养了“亚洲蛙王”曾启亮、雅典奥运会乒乓球银牌得主李静等一批本土优秀体育人才。“斗门水上婚嫁”、“装泥鱼”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乾务飘色”入选广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荣获广东省教育强区、“南粤锦绣工程”文化先进区等称号。

斗门区内流行语言主要有 四邑话、 客家话、水上话三大类。随着外地来斗门定居或工作的人越来越多,“南腔北调”随处可闻,但斗门地区仍以四邑话为主。随着普通话深入推广,人们用普通话交流也越来越普遍。

四邑话音系

四邑话泛指台山、开平、恩平、新会的本地方言。与广府粤语的差别主要体现在语调的不同,很多阴平变成去声,且保留着一些中原古音。斗门县(含 金湾区)说四邑话的村民约23万多人,分布在:

斗门镇的大赤坎村、官涌村、乌石村、小赤坎村、上洲村、下洲村、新乡村、斗门村(除松山队)、八甲村(除汉坑队、狮子头队、新村仔队、鸭屎寮队)、南门村、小濠涌村、大濠涌村、斗门墟;

白蕉镇的榕益村、黄家村、大托村、白蕉村、东岸村、白蕉墟镇、城东、白蕉开发区;

六乡镇(2003年并入白蕉镇)的沙栏村、石门村、湴涌村、月坑村、盖山村、孖湾村、布洲村、六乡墟镇;

乾务镇的乾东村、乾西村、乾北村、东澳村、狮群村、湾口村;

五山镇(2003年并入乾务镇)的虎山村、荔山村、马山村、网山村、夏村、新村、南山村、三里村;

莲洲镇(2003年由莲溪镇和上横镇合并而成):

原莲溪镇的东安村(含中心村)、红星村、文锋村、新丰村(含新兴、农丰)、莲江村、东湾村(含沙湾村)、光明村、大沙农场(即大沙社区居委会)、石龙村(含三湾村)、上栏村、下栏村;

原上横镇的横山和南青村部分村民、獭山村、上横墟镇;

井岸镇的黄杨村、西湾村、龙西村、北澳村、南潮村、坭湾村、尖峰村、东风村、新堂村、西埔村(除沙仔队)、四新村,以及红旗、红卫、朝阳居委会。

客家语音系

客家语又叫“亻厓子话”,斗门县(含 金湾区)说客家语的村民约1.3万人,分布在:

斗门镇八甲村的汉坑队、狮子头队、新村仔队、鸭屎寮队和斗门村的松山队(部分);

白蕉镇的赖家村、白石村;

六乡镇(2003年并入白蕉镇)的小托村、虾山村、南澳村(部分);

井岸镇的西埔沙仔村、草蓢村(部分),西湾村的西坑、朝阳队。

水上话

水上话又叫“ 疍家话”,属 粤方言范畴,与中山、顺德、番禺一带的水上话大同小异,但与珠海本地粤音差异较大,以致本地人视为另一种方音。斗门县(含 金湾区)说水上话的村民约7.5万人,分布在:

斗门镇的大赤坎村涌口队、南门村渔业队和涌口队、小濠涌村涌口队、上洲村永业围队;

白蕉镇的新沙村、新二村、新环村、南环村、泗喜村、东围村、灯一村、成裕村、灯笼村、灯三村、桅夹村、昭信村、东湖村、白蕉开发区;

六乡镇(2003年并入白蕉镇)的涌口村、八顷村、鳘鱼沙村、南澳村(部分);

乾务镇的石狗村和大海环村;

上横镇的耕管村、二龙村、三龙村、三角村、福安村、广丰村、粉洲村、三家村、三涌村、大胜村、新洲村、新益村、东滘村、西滘村、及横山、南青部分村民;

井岸镇的草蓢村(部分)、新青村、鸡嘴村、黄金村、五福村、南湾建新村。

寿庆

民间过 生日分整生日(逢十生日)与零生日(每年生日)。一般寿庆为整生日。“二十不做寿”,称为“过生日”;十岁一般也不做,“男不做十,女不做九”,因“十”与“贼”,“九”与“鸠”谐音,;四十岁一般也不做寿,因忌“四”与“死”谐音。寿辰前一天,儿女、媳妇、女婿等献寿礼,有的献由面捏成桃形,内包豆沙、莲蓉等的“寿桃”,有的献“长寿挂画”或粉丝,有的献“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寿幛。这些统称“暖寿”。寿辰这日,寿公或寿婆,晨起梳妆后,就进行拜寿仪式。这时堂上“寿烛”高燃,有钱人家悬挂红底金字“寿屏”。寿公、寿婆正中而坐,儿子、儿媳、女儿、女婿依长幼次序,一对对斟茶跪拜,献吉祥词。然后,全家老少吃“寿面”,还要向左邻右舍分送“寿面”。中午或晚上设“寿筵”,宴请亲朋好友,宴席间一定喝酒,因酒与“元”谐音,好意头。有钱人家还请戏帮唱“祝寿戏”。

斗门渔家,其寿庆风俗不少与陆地人家相同,但也有其独特的地方,如他们祝大寿时,不是整生日。而是男五十一、六十一、七十一、女五十七、六十七、七十七,俗话说:“男第一,女第七,唔发达,唔话值”。寿庆这天,最小的媳妇要装水让寿公或寿婆洗漱。寿庆完毕后,寿主要给子女一条(或各一条)裤,含意“富”贵,还要给晚辈或亲戚各一块金属镀金的桃形“金牌”。

斗门区地形由低山、丘陵、台地、平原和滩涂组成,其间水道交错,富于变化。由于自然和人文历史的积淀,斗门区旅游资源融山、水、海、岛、泉、寺、文、史、迹于一体。1991年起,加大投入,大力发展旅游业。至2000年,建有珠海御温泉度假村、金台寺、鳄鱼岛、万盛乡村俱乐部、生态百果园、灯笼沙水乡风情旅游区、渔家乐海上游、美加鸵鸟养殖场等旅游景点,另外重新开发斗门古街、南门菉猗堂、六乡水松林等旅游景点,加上特色美食如重壳蟹、白藤湖莲藕、白鸽鱼、黄金风鳝、上横黄沙蚬等,旅游资源极为丰富。

斗门区有 高尔夫球场一家,位于 乾务镇的万盛乡村俱乐部,此外,周边还有珠海国际, 翠湖、金湾、东方4个高尔夫球场。区内有广东省最著名的 温泉“御温泉”,是中国第一家日式露天温泉,设有20多种具有保健功能的特色温泉。拥有 乾务水库、 白藤湖度假区、恒丰游乐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