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县

龙门县 龙门 龙门县建置沿革 龙门县行政区划 龙门县地理环境 龙门县自然资源 龙门县人口 龙门县经济 龙门县社会事业 龙门县交通运输 龙门县历史文化 龙门县名优特产 龙门县风景名胜 龙门县著名人物 龙门县荣誉称号


龙门县,隶属于 广东省 惠州市,县境原是 增城县的 上龙门地区,故以龙门命县名。 龙门县位于广东省中部,增江上游,东南与河源市、惠州市博罗县接壤,西南与广州市从化区、增城区毗邻,北与韶关市新丰县相连。行政区域位于东经113°48′26”-114°24′58”,北纬23°20′06”-23°57′50”之间。龙门县土地广阔,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全县总面积2295平方公里,截至2018年,龙门县辖7个镇、2个街道、1个乡、2个乡级单位。至2017年底,常住人口32.68万人。2017年11月14日龙门县获“全国文明县城”称号。2017年龙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90.77亿元,比上年增长3.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5.34亿元,增长4.8%;第二产业增加值83.54亿元,增长1.8%;第三产业增加值81.89亿元,增长5.1%。秦始皇...

详情

龙门县地名网_广东省惠州市龙门县资料简介

广东省惠州市龙门县介绍

龙门县,隶属于 广东省 惠州市,县境原是 增城县的 上龙门地区,故以龙门命县名。 龙门县位于广东省中部,增江上游,东南与河源市、惠州市博罗县接壤,西南与广州市从化区、增城区毗邻,北与韶关市新丰县相连。行政区域位于东经113°48′26”-114°24′58”,北纬23°20′06”-23°57′50”之间。

龙门县土地广阔,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全县总面积2295平方公里,截至2018年,龙门县辖7个镇、2个街道、1个乡、2个乡级单位。至2017年底,常住人口32.68万人。2017年11月14日龙门县获“全国文明县城”称号。

2017年龙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90.77亿元,比上年增长3.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5.34亿元,增长4.8%;第二产业增加值83.54亿元,增长1.8%;第三产业增加值81.89亿元,增长5.1%。

秦始皇二十四年(前223年)置 番禺县,龙门属番禺县地。

东汉建安六年(201年)由番禺县析置 增城县,龙门属增城县。 龙门县风光 (18张) 明 弘治九年(1496年)割增城县东北部的西林、平康、金牛三都及 博罗县西北部的一小部分地方,设龙门县,县治置西林都七星岗。县境原是增城县的上龙门地区,故以龙门命县名。自建县至清末,龙门县均属 广州府。

民国元年(1912年),隶属广东都督府;民国三年(1914年),隶属 粤海道;民国十年(1921年)后隶广东省;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隶属第四行政督察区。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隶属第五(专署)行政督察区。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8月27日,龙门县解放,属东江专区;1952年11月隶属粤中行署;1956年12月后属惠阳专区;1958年11月,龙门县与增城县合并,称 增城县,隶属 广州地区;1959年3月归属 佛山地区;1961年10月25日,恢复龙门县建置,仍隶属 佛山地区;1963年6月,龙门县又属 惠阳地区管辖;1975年1月始龙门县隶属 广州市;1988年4月,划入 惠州市管辖。

2000年至2002年,龙门县辖15个镇,157个村委会、23个居委会。

2005年,天堂山镇并入地派镇;撤销铁岗镇和左潭镇,设立 龙潭镇。

2005年6月16日,撤销 龙城镇,设立 龙城街道办事处,并将原王坪镇王坪居委会和青溪、戴屋、樟潭、黄溪、鸬鹚、横田、城西、王坪、花围、陈村、黄竹沥、江厦、三洞13个村委会划入龙城街道办事处;王坪镇更名为 龙田镇。

2005年12月9日,撤销沙迳镇,并入龙华镇;撤销路溪镇,并入龙江镇。

2017年12月29日,平陵撤镇改街道揭牌仪式举行,平陵街道正式揭牌成立。2017年10月12日,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省民政厅正式批复同意撤销龙门县 平陵镇,设立龙门县 平陵街道。

截止2018年,龙门县辖2个街道( 龙城街道、 平陵街道)7个镇( 麻榨镇、 永汉镇、 龙华镇、 龙江镇、龙田镇、 地派镇、 龙潭镇)、1个民族乡( 蓝田瑶族乡)、2个乡级单位(龙门县密溪林场、 南昆山生态旅游区管理委员会),县人民政府驻龙城街道东门路2号。

龙门县位于广东省中部,增江上游,地处珠江三角洲边缘,东南与河源市、博罗县接壤,西南与从化市、增城市毗邻,北与新丰县相连。行政区域位于东经113°48′26”-114°24′58”,北纬23°20′06”-23°57′50”之间,全县总面积2295平方公里。

龙门县地处九连、罗浮两大山脉之间,九连山系伸入县境,向东和东南分出分支与罗浮山山脉连接。境内山峦起伏,群山重叠纵横交错,构成“群山之地”。县内土地广阔,地势从西北向东南倾斜,上小下大,高低悬殊。西北西南高山多,东部和南部为低丘盆地。山川与丘陵之间有5-70平方公里的河谷盘地10个。

龙门县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山多是影响龙门县气候差异的主要原因,导致了县内气候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具有明显的山区气候特点,南北温差较大,可达约5℃ 。冬半年盛行干燥的偏北季风,夏半年盛行暖湿的偏南季风。春暖来得迟,春末升温快;夏季降雨多;秋凉来得早,秋季降温明显;冬季日温差大,有不同程度的低温、霜冻天气。

由于地形的影响,使不稳定的暖湿气团有得于形成对流发展的天气系统,造成龙门县雷雨天气较多,年均雷暴日为78天,属多雷区。

龙门县境内主要河流是 增江,贯通县境南北。增江是东江的三大支流之一,在龙门境内俗称龙门河,在县城附近的河段称西林河,发源于新丰七星岭,流经新丰、龙门、增城,在增城孙家埔注入东江。县内集水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支流有7条,其中6条是增江支流,分别是蓝田河、铁岗河、白沙河、葛埔水和永汉水,另一条是东江支流公庄水的上游,在龙门境内称平陵水。

增江在龙门县境内集雨面积2126平方公里,河长128.6公里。龙门县有水文站1个、蒸发站1个、雨量站11 个。龙门县多年平均雨量2133.6毫米,多年平均总产水量48.966亿立方米;径流系数0.626,多年平均径流量 30.659亿立方米,径流深1335.9毫米。全县人均拥有水量10812 立方米。全县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为6.89亿立方米。

龙门县农用地21157公顷 、园地4550公顷、林地176172公顷 、牧草地1公顷 、水面4884公顷 、建设用地9265公顷 、工矿用地7033公顷、交通用地 951 公顷 、水利用地1281公顷 、未利用5862公顷、耕地25920公顷 。

龙门县境的矿产资源类别包括有黑色金属、有色金属、稀有金属、冶金辅助原料、燃料、化工原料、建筑材料和地下热水等,主要分布在地派、麻榨、平陵等乡镇。截至2012年4月,龙门县已发现矿种27种,优势矿种以铅、锌、铌、石材和石灰石储量大。

龙门县的植被及小灌木大多是药用植物及花卉。龙门盛产的中草药植物主要有巴戟、山楂、 狗脊、 金樱子、金银花、金钱草、陈皮、 山枝子、倒吊王、鱼腥草、 田基黄、 车前草、 板蓝根、茅根、 芦根等400多种。南昆山有江南红豆杉、 桫椤、金边兔耳风、 红花油茶、可可茶、 横经席、 檀木、山木兰、 山含笑等稀有物种。境内常见的野生动物有 水鹿、 黄猄、果狸、野猪、穿山甲、刺胸蛙、虎纹蛙;鸟类有毛鸡、山鹰、 猫头鹰、山雀、啄木鸟、白鹇鸡、红嘴相思等;山溪里还有山魽鱼、 山斑鱼等多种名贵鱼类。珍贵的稀有动物 苏门羚仍生活在 南昆山中。

截至2017年末,龙门县常住人口32.68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14.05万人,占常住人口比重(城镇化率)为43%,自然增长率为7.45‰,户籍总人口35.81万人,其中男性18.05万人,女性17.77万人;农业人口21.75万人,非农业人口14.05万人,0-18岁人口8.92万人,占总人口的24.90%;18-60岁人口21.53万人,占总人口的60.14%;60岁以上人口5.35万人,占总人口的14.95%。

龙门县人口的民族构成以汉族为主,其次为瑶族,其他民族人口甚少。汉族是祖居龙门的民族;瑶族是从外地迁入龙门蓝田后逐渐繁衍起来的一个小族群;其他民族以个体散居境内,因工作、职业等因素迁入龙门。瑶族人口原­纳入汉族统计,1987年1月20日,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蓝田瑶族乡,核实瑶族人口6966人。

2017年,龙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90.77亿元,比上年增长3.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5.34亿元,增长4.8%;第二产业增加值83.54亿元,增长1.8%;第三产业增加值81.89亿元,增长5.1%。三次产业比重为13.28:43.79:42.93。人均GDP达到60056元,同比增长3.3%。民营经济增加值115.08亿元,同比增长3.9%,占GDP比重为60.3%。现代服务业增加值32.01亿元,同比增长5.4%,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39.1%。

2017年,龙门县全年实现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34亿元,同比增长18.8%(可比口径),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0.29亿元,增长3.8%。其中,教育支出6.13亿元,增长3.9%;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3.43亿元,增长34.4%;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4.72亿元,下降16.1%。税收总收入16.20亿元,同比增长82.1%;其中国税收入11.12亿元,同比增长91.9%;地税收入5.08亿元,同比增长63.8%(可比口径)。

2017年,龙门县实现固定资产投资190.17亿元,比上年下降5.8%。其中,工业固定资产投资60.34亿元,下降7.9%;工业技改投资17.02亿元,增长3.3%;基础设施投资59.25亿元,增长25.7%;房地产开发投资66.56亿元,增长1.2%。商品房销售面积61.18万平方米,增长76.3%。民间投资(不含农户)124.23亿元,同比下降14.4%,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65.3%。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4.36亿元,同比下降24.7%;第二产业投资60.24亿元,比上年下降7.9%;第三产业投资125.57亿元,下降3.9%。

2017年,龙门县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与民生密切相关的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城乡社区等八项支出合计支出24.23亿元,增长3.4%,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80.0%。

2017年,龙门县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996.7元,增长11.9%,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437.0元,增长11.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348.0元,增长10.6%。

2017年,龙门县农业增加值25.34亿元,增长4.8%,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0.54万亩,比上年增加9832亩;油料种植面积4.53万亩,增长0.9%;蔬菜(含菜用瓜)种植面积18.13万亩,增长2.6%。

2017年,龙门县粮食总产量10.57万吨,同比增长8.7%;油料产量0.87万吨,增长5.7%;蔬菜产量31.03万吨,增长8.1%;水果产量43.63万吨,增长1.5%。全年肉类总产量1.04万吨,同比下降1.2%。全年水产品产量0.70万吨,增长2.6%。

2017年,龙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21家,实现增加值45.87亿元,比上年增长2.0%。按经济组织类型划分,国有企业下降16.1%(增加值增速,下同),股份制企业增长4.6%,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27.3%,其他经济类型企业下降95.5%,民营企业增长1.6%。从主要小类行业看,水泥行业增长25.8%,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29.2%,粘土及其他土砂石开采业下降29.2%。

2017年,龙门县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率99.5%,实现利润总额12.49亿元,增长55.3%。

2017年,龙门县实现建筑业增加值7.72亿元,同比下降2.0%;实现营业利润1.0亿元,增长20.9%。

2017年,龙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4.49亿元,比上年增长9.9%。按消费形态统计,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51.90亿元,增长9.8%;住宿和餐饮业营业额12.60亿元,增长10.1%。

2017年,龙门县在限额以上企业商品零售额中,饮料类增长76.3%;中西药品类增长40.7%;粮油、食品类增长40.6%;家具类增长33.5%; 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29.0%;日用品类增长17.6%;烟酒类增长15.4%。

2017年,龙门县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增加值4.53亿元,比上年增长4.4%。全县邮政业务总量2584万元,增长14.3%;电信业务总量7173万元,增长0.2%。邮政业全年完成邮政函件业务4.31万件,增长122.2%。包裹业务0.20万件,下降25.9%,特快业务量7.91万件。年末固定电话用户4.0万户,其中住宅电话用户1.19万户,乡村电话用户2.81万户,互联网用户3.71万户。

2017年,龙门县接待旅游总人数1067.22万人次,增长15.0 %,实现旅游总收入65.21亿元,增长32.3%。已建成景区18处,景点30个,其中国家4A级景区5个,国家3A级景区1个;共有住宿业经营单位338家,餐饮业2416家,其中客房约11353间,床位约26357个,餐位约16.88万个,全县旅游从业人员4.0万人。

2017年,龙门县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达到142.61亿元,同比增长17.8%。其中,住户存款余额83.03亿元,同比增长11.2%。全县金融机构贷款余额65.97亿元,同比增长25.5%。其中,住户贷款余额29.12亿元,同比增长53.3%。

截至2017年末,龙门县有普通中学21所(其中高中3所、初中18所)小学24所,幼儿园33所。各类学校教职工人数现有4380人,其中专任教师3542人。其中普通中学教职工1892人,专任教师1689人;小学教职工1332人,专任教师1251人;幼儿园教职工1156人,专任教师602人。

截至2017年,龙门县各类学校招生人数12449人、在校学生55193人、毕业班学生14233人。其中招生人数普通中学5277人、小学5540人、幼儿园1632人;在校学生普通中学14660人、小学29510人、幼儿园11023人;毕业班学生普通中学4366人、小学4441人、幼儿园5426人。

2017年,龙门县有文化馆1个,组织文艺活动53次,参加5.0万人次;公共图书馆1个、总藏量12.30万册件套,其中图书总藏量11.60万册;博物馆1个,文物藏品721件,参观9.0万人次;广播电视发射台1个,电台频率2个,电视频道3个,无线广播人口覆盖率和无线电视人口覆盖率均为99%,有线电视覆盖率70%。

2017年,龙门县举办各类群众性的体育活动达到15余次以上,参与人数达到2.5万人。全年完成乡镇行政村文体协管员、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人数为155人。年末,登记在册的一、二、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1371人。

截至2017年末,龙门县共有各类卫生机构(不含村卫生室)57个,其中,医院3间,卫生院16间,妇幼保健院1间,专科疾病防治院2间。医院病床1050张,平均每万人拥有33.17张。卫生技术人员1923个,其中执业医师363人,执业助理医师247人,注册护士699人。

2019年8月,入选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县。

2017年,龙门县共有1531人纳入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纳入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12207人,纳入五保户救济人数(集体供养)50人。社会救济对象1286人,其中农村救济对象1242人,城镇救济对象44人。

2017年,龙门县企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9894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人数121714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344768人(其中城镇职工45400人,城乡居民299368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18146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18596人。征收社保基金27256万元,其中:城镇职工养老保险24006万元、城乡居民养老保险1297万元、基本医疗保险14927万元、生育保险2万元、失业保险672万元、工伤保险711万元。

2017年,龙门县城镇新增就业岗位2637个,共促成532名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2.48%;创业人数202人,创业带动就业716人;共转移农村劳动力916人,其中用工对接转移就业23人,其他转移就业893人。

到“十三五”末期,龙门县境内将有6条高速公路,里程将达到205.8公里。

龙门县通了“广河”“大广”和“武深”3条高速公路,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了100多公里。龙门县高速公路规划里程240公里,截至2018年12月28日,已建成通车高速公路通车里程3条共113.4公里,其中 广河高速龙门段50.8公里, 大广高速龙门段8.6公里,武深高速公路龙门段54公里,在建高速公路2条共27公里,其中汕湛高速龙门段20公里,计划在2020年底建成通车。下来还有翁新高速、韶惠高速惠龙段、龙恺高速等,到2022年,龙门力争建成8条高速公路,在龙门形成“两横两纵三支”高速路网,路程将达200多公里,平均每百平方公里有超过10公里的高速公路。

省道S355线全长36.67公里(主线总长27.87公里,支线长8.80公里),主线起点位于龙门县永汉镇油田村与省道S119线相交,经油田、锦城、焦坑、乌坭、下坪、上坪,终于龙门与增城交界处的佛坳,总投资3.69亿元(含十字水路段变更增加费用0.12亿元)。

县城西环路建设首期项目省道S353线龙门至水贝段改建工程起于龙城街道办戴屋村车仔坑桥与S119线相接,经黄竹坑村,终于水贝村接现有S353线,全长约5.6公里,按一级公路兼城市主干道标准设计,设计行车速度80千米/小时,路基宽60米,双向六车道。

龙博大道龙门段建设里程约80.5公里,起点位于地派镇与从化交界处,终点位于博罗长宁接罗浮山大道,沙迳至永汉段采用双向六车道技术标准,其余路段采用双向四车道标准,估算总投资约24.5亿元。

工业大道项目路线起于平陵镇黄沙村与筹建中的县城西环路相接,经路滩、六子园、隔㙟、良塘,终于龙江镇路溪村与广河高速路溪互通相接,全长12.4公里。采用设计速度80千米/小时双向八车道一级公路兼城市主干道标准建设,公路用地1233亩,总投资80750万元。

龙门县内主要聚居汉、瑶两个民族,流行四种不同系属的汉语方言。方言的分布除县治所在地龙城镇及其毗邻的王坪镇统一流行一种比较接近于广州话的粤方言“龙门话”,县境东南路溪镇流行“路溪话”,西部县境南昆山、北部县境密溪流行清一色的“客家话”外,其余乡、镇均同时流行两种或两种以上方言的“双语区”。北部县境的蓝田瑶族乡,由于历史的原­因,已逐渐“汉化”。乡内流行“龙门话”和“客家话”。龙门县方言主要有: 龙门话; 客家话;本地话; 路溪话。

龙门话

“龙门话”是龙门县分布最广,使用人口最多的方言。分布在龙城、王坪、地派、铁岗、左潭、蓝田、天堂山、龙华、沙迳、永汉、麻榨、油田等十余个乡、镇、场,使用人口16万多人。“龙门话”是粤方言系统中的一种次方言。与包括珠江­三角洲各地方言及肇庆话、花县话、东莞话、增城话在内的粤方言同属粤海系次方言,它与广州话相近。广州话,又称之为“省话”或“白话”。龙门话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自然而然起着龙门县中心方言(即代表方言)的作用。

客家话

“客家话”主要分布在平陵、龙江­、南昆山、密溪、麻榨、永汉,地派、左潭、铁岗、天堂山、蓝田、龙华、沙迳、油田等地。客家话使用人口近8万人,成为仅次于龙门话的第二大方言。分布在不同乡镇的客家话,相互间是比较一致的,只是某些词、字在语音上略有差异。由于历史、地理上的原­因,县境内地区与邻县互为影响,各有特点。流行在地派、蓝田一带的客家话,酷似新丰的新丰话;流行在永汉、麻榨的客家话,酷似增城的客家话;流行于平陵隘子的客家话与邻近博罗公庄的客家话,亦有许多相似的地方。

本地话

在平陵、龙江­一带的部分自然村流行一种既非客家话,又与龙门话大相径庭的本地土话,当地人习惯称为“黄沙话”、“祖塘话”、“格朗话”等。本地话与惠州话、河源话、博罗话在语音和词汇方面都有极其相似之处,属于粤方言分布在东江­中、上游地区的一个特殊支系。它与广州话、龙门话较之接近,也受到客家话的影响。

路溪话

路溪话兼有粤海方言,客家话、本地话和其他语种的影响,也属于粤方言,是东江­中、上游地区一个特殊支系。路溪话之所以被看成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语种,除了它的分布仅在路溪一镇外,它在语音上自成体系,与龙门话、客家话、本地话迥然不同。

龙门是 广府文化、 客家文化的交集地,有独特的 瑶族文化,地域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客家山歌、粤剧、赛龙舟、舞火狗等传统民间文化。全县还有功武村古建筑群、见龙围炮楼、廖金凤墓和鹤湖围等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6处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舞火狗

“舞火狗”是龙门县蓝田瑶族特有的传统文化,具有较广泛的群众性和民间传承性,也是岭南民族文化发展变迁的一块活化石,它既是蓝田瑶族一项祭祀活动,也是瑶族少女的成年礼。“舞火狗”于2006年5月被列入广东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舞火狗”民俗风情歌舞系列被列入广东省2014年群众文化重点活动项目,也是龙门县继农民画品牌之后的又一特色文化品牌。

龙门农民画

龙门县是“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龙门农民画为中国三大农民画之一,它吸收和借鉴了民间传统的刺绣、木雕、剪纸等艺术,充分发挥农民创作者的艺术想像,在艺术风格上有鲜明 龙门农民画作品集 (6张) 的地方特色。 龙门农民画从1972年开始创作活动。龙门农民画作者所描绘的是自己熟悉的劳动、生活和家乡风俗的热闹喜庆场面,饱含浓郁的民间文化特色。

龙门农民画吸收和继承了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创新地以单线平涂手法,结合水墨画、水彩画、油画的表现形式并借鉴传统民间刺绣、木雕、剪纸等艺术手法进行创作,同时也开创了以追寻“南蛮文化”痕迹,以“南蛮文化”作为独特文化视角,展现南国地域传统民俗文化为意念而大胆运用夸张变形的艺术手法,它突破了焦点透视、比例、结构等基本绘画方法的束缚,以浓墨重彩渲染人们丰富多彩的劳动和生活。

1992年,龙门农民画曾在广州、西安、北京、上海、长春等国内大都市展出,也曾到美国、日本、 瑞典、 挪威、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举办展览,100多张作品在国内外刊物发表,48张获省以上美术奖,外宾购龙门农民画4500多张,1988年龙门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1998年被 广东省文化厅命名为“广东省民族民间艺术(农民画艺术)之乡”。

有“中国年桔之乡”之称的龙门县,出产的土特产除 龙门年桔外,还有三黄 胡须鸡、西溪笋、龙门优质米、 蜂蜜、 草菇、永汉 慈菇、观音菜、青梅酒等,加工的名优产品有龙门牙签、龙门 腊味、麻榨 凉果、 龙门米粉(“长滩米粉”最为知名)、“ 龙门鸡”、 龙门蜂蜜、 龙门米饼、 观音菜、 蜂蜜醋、 南昆山毛茶、路溪 石硖龙眼等。

西林河 (增江)

龙门县人民政府所在地为 龙城街道, 西林河(即 增江)自西向东从城区中心流过。建于1604年的水西塔位于东南粉塔山上,登上此塔可俯瞰县城全貌。

塔山公园(分塔山森林公园

分塔山森林公园位于龙门县城东南部,与相连的几座小山峰形成一条小山脉,山地面积约2000亩,被誉为“龙门县城之肺”。 龙门县塔山森林公园 (2张)

香溪堡旅游区

香溪堡旅游区位于 增江河上游—龙门县龙华镇沙迳。厚重、浓郁的古堡风情,独具岭南文化建筑艺术遗风的“ 古码头”、“五宅古围”、“正街”、“廖氏宗祠”等古建筑群。

天堂湖

天堂湖位于龙门县城西北部,距离县城12公里。天堂山水库面积达10多平方公里,水质洁净。白鹤潭、古榕、白马瀑布和天堂湖都是天堂山上独有的景致。

南昆山

南昆山位于惠州市龙门县西南部,总面积129平方公里,平均海拔600多米。1993年经国家林业部批准成立 南昆山国家森林公园( 南昆山生态旅游区)。

桂峰山

桂峰山位于龙门县西北部桂峰山东麓,海拔1085米,有2120多种植物和120多种动物。山、水、奇石、瀑布、植物构成了地派桂峰山风光。

龙门蓝田瑶乡

蓝田瑶族乡是惠州中只有少数民族聚居地,位于龙门县城以北15公里,总面积为169平方公里,人口近万人,其中瑶族约占88%。“ 舞火狗”源自当地瑶族传统的民间习俗。在每年农历八月十五瑶胞的团圆节上举行“舞火狗”活动。

龙门功武村古建筑群

功武村古村落(廖氏宗祠全景) (6张) 功武村古建筑群位于惠州市龙门县辖下的 龙华镇,毗邻增城,建村于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龙门廖氏来自江西,乃广东廖氏之始。这一贯廖氏世代为官,其中四世祖 廖金凤于南宋开庆元年(195年)考上进士,初为增城县令,后从戎,官至太尉。因廖氏曾连续三代功在于武,故起村名为“功武”。功武村地势周边高,中部低,据说此属“五水归源”之格局,先人相信该格局含聚财之意。周围三山似笔架,龙关蜿蜒不断,增江、香溪河绕村而过,呈鱼跃龙门之势。村落布局点线相接,次序营建。2002年7月17日,功武村古建筑群被列为第四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功武村古建筑群包括五宅第、古码头、正街、廖氏宗祠等。2002年7月17日,功武村古建筑群被列入第四批 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龙华水坑文笔塔 (3张) 龙门龙华水坑文笔塔

水坑文笔塔,又称文明阁,文昌阁,位于广东省惠州市龙门县龙华镇水坑村委会水坑村民小组。根据《龙门县文物志》记载,文笔塔建于清乾隆元年(1736年),嘉庆年间村民集资重修。塔坐西北向东南,高18.5米,平面呈六角形,每边边长为2.3米,占地面积约14平方米。首层塔门上阴刻“文明阁”纂体字的红砂岩匾额。窗口镇镂空几何图案的绿陶件,各层檐口铺饰绿琉璃瓦当,滴水,檐下塑饰0.4米高的红底白色的卷云,博古图案。瓦面之上塔顶置宝瓶状塔刹。塔内设木楼梯、木扶手,可上顶层。1986年6月23日,水坑文笔塔被列入第一批龙门县文物保护单位。

龙门县历史名人,包括龙门县历史上因为区域调整而划分到其它地方的人物。

姓名 简介
廖金凤 南宋进士。官任增城尹,长沙守,太尉,银青光禄大夫。
刘士骥 刘士骥光绪十九年举人。参加“公车上书”。署理平乐、永淳知县。
广东省生态县(2015年) 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1988年) 中国年桔之乡(2007年) 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008年)
中国最佳文化生态旅游目的地(2010年) 中国最佳自然景观旅游胜地(2010年) 中国温泉之乡 (2010年) 世界森林温泉保养地(2011年)
全国文明城市(2017年) 荣获“中国天然氧吧”称号。(2018年) 荣获第二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称号。(2018年) 中国最美县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