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区
城区 汕尾市区 汕尾市城区 城区建制沿革 城区行政区划 城区地理环境 城区自然资源 城区人口民族 城区经济概况 城区社会事业 城区交通 城区民俗文化 城区旅游景区
汕尾市城区,简称汕城区,隶属于 广东省 汕尾市,位于广东省东南沿海,南濒 南海,北倚河源、梅州,东连 汕头、 潮州,西接惠州、深圳,毗邻港澳;陆路东距汕头160公里,西距深圳120公里,水路距香港仅81海里,并接壤太平洋国际航线,是连接 粤东、 珠三角与 港澳的重要通道,是粤东沿海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和深厚的发展潜力。汕尾市城区历史悠久,自远古时代开始,这里便有先民居住,较好地保留着 中原文化、 潮汕文化、 瓯越文化的精华。2019年3月,位列第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1988年3月,由海丰县析出东南沿海的遮浪、田乾、汕尾、捷胜、东涌、红草、马宫等7镇的行政区划设立汕尾市城区。1993年析出田乾和遮浪两个镇另设 红海湾经济开发试验区(行政区域仍属城区)。此后,汕尾市市城区辖4个镇和凤山、 新港、香...
详情汕尾市城区,简称汕城区,隶属于 广东省 汕尾市,位于广东省东南沿海,南濒 南海,北倚河源、梅州,东连 汕头、 潮州,西接惠州、深圳,毗邻港澳;陆路东距汕头160公里,西距深圳120公里,水路距香港仅81海里,并接壤太平洋国际航线,是连接 粤东、 珠三角与 港澳的重要通道,是粤东沿海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和深厚的发展潜力。
汕尾市城区历史悠久,自远古时代开始,这里便有先民居住,较好地保留着 中原文化、 潮汕文化、 瓯越文化的精华。
2019年3月,位列第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
1988年3月,由海丰县析出东南沿海的遮浪、田乾、汕尾、捷胜、东涌、红草、马宫等7镇的行政区划设立汕尾市城区。
1993年析出田乾和遮浪两个镇另设 红海湾经济开发试验区(行政区域仍属城区)。此后,汕尾市市城区辖4个镇和凤山、 新港、香洲等3个街道(由原 汕尾镇析立)。
1998年底,城区有66个管理区、20个居委会、210个自然村。
2000年,城区辖6个街道、4个镇。
2002年,城区辖6个街道、4个镇。
2002年,城区辖6个街道、4个镇,79个村、35个社区。
2008年,广东省汕尾市城区辖4个街道、3个镇。
1950年东涌镇建政,属 惠州府第五区、第七区。1953年分属红草区、东涌区。1957年撒区,分设东涌、品清、流安3个乡,1958年合并成立东涌人民公社。1984年废社置区。1987年4月改区为镇。1988年3月,汕尾市设城区,东涌镇隶属汕尾市城区。
凤山街道旧属惠州府 汕尾镇,1988年1月,撤销原汕尾镇,建市设区,分设三个街道办事处,1989年2月12日成立凤山街道。
香洲街道于1989年5月建立香洲公社,位于市区中心地带,依山临海,东连东涌镇、凤山街道,南邻新港街道,西接马宫街道,北与红草镇交界。
汕尾市城区新港街道成立于1989年4月,范围以二马路、通航路、汕马公路为界,沿汕尾港东西两岸分。
2008年,广东省汕尾市城区辖4个街道、3个镇。
(2008年,广东省汕尾市城区行政区资料来源于 )
汕尾市城区地处广东省东南沿海,位于东经115°10’~115°37’,北纬22°36’~22°54’,东临 碣石湾与 陆丰市金厢相望,北与海丰县接壤,西隔 丽江与深汕特别合作区鲘门对望,南濒 红海湾。总面积302.11平方千米。 广东省汕尾市城区地图
汕尾市城区属于亚热带海洋气候,年平均气温为21.1℃,年平均最高气温38.5℃,年平均最低气温1.6℃,境内雨量充沛,最高降雨量为475.7毫米,年平均降雨量1029.6毫米。一年四季气候温和,阳光充足,雨量充沛。
海洋资源富饶。盛产 鲍鱼、 龙虾、 石斑、 鲳鱼、 海胆等100多种优质高档的水产品。汕尾港、马宫港、捷胜港都是天然的优良 渔港。
城区有传统渔场3万平方千米,盛产 鲍鱼、龙虾、 石斑、 鲳鱼、 海胆等100多种优质高档的水产品;沿海 滩涂66.66平方千米,适宜开发 对虾、鲍鱼等海养基地,物产丰富,盛产荔枝、 龙眼、 芒果等优质水果。
矿产资源有 锡、 锆、钛、钨、 石英砂、 玻璃砂等。
2012年汕尾市城区总人口36.26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486人。
分属于24个民族,常住人口除 汉族外,还有 壮族、 畲族、 黎族、 土家族、 瑶族、 苗族等23个少数民族人口成份486人,约占全区总人口的1‰。
2014年,城区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3.86亿元,完成预算任务的100.02%,同比2013年调减26%,其中:税收收入完成2.14亿元,占2014年收入的55.44%;非税收入完成1.72亿元,占2014年收入的44.56%。全区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完成10.7亿元,同比2013年增长4.33%。
2014年上半年,全区已办成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14个,带动全区种植各类蔬菜25100亩,产量28865吨,产值9814万元,分别比2013年同期增长2.03%、6.13%和1.96%。
2014年来,城区丰祺蔬菜专业种植合作社示范基地总面积1.3平方千米、蔬菜种植面积0.42平方千米、标准蔬菜大棚0.16平方千米,年产黄瓜、苦瓜、番薯和大众叶菜等2500吨以上。该合作社大力推广良种良法,实行无土栽培,加强配套设施建设,逐步形成集种养和旅游观光于一体的绿色生态基地。
捷胜镇沙角尾、石岗、石头、牛肚、沙坑、东坑等6个沿海村,有渔船420艘,1314吨位。2006年水产品产量达到近9000吨,其中鲍鱼产量256吨, 2006年,总投资1000万元,占地面积0.03平方千米的健泰鲍鱼场相继投入建设并部分投产。
城区自建区以来,使工业成为该区重要的经济支柱产业。2014年年,该区工业总产值达183.05亿元,同2013年比增长29.3%。其中,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58.74亿元,同比2013年增长33.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9.59亿元,同比2013年增长32.6%。工业总产值增幅居汕尾市第一。
2013年,全区政府性基金预算总收入完成5103万元。其中:完成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447万元 (同比2012年增长9.56%),上级追加政府性基金补助1603万元,政府性基金预算2012年结余收入3053万元。全区政府性基金预算总支出完成1846万元 (同比2012年增长46.97%),收支相抵结余3257万元,全部结转2014年使用。
2012年,城区文化产业发展,全力打造妈祖文化产业园区和坎下城文化创意园区。2011年上半年增加申报省级非遗项目2项。创作了一批民间民俗文化戏剧、歌曲等作品,如西秦戏剧《观音得道》、《棋盘会》、《渔歌大联唱——娶新娘》《渔家新婚曲》等。对白字戏、西秦戏等稀有剧种和汕尾渔歌、钱鼓舞、舞狮、龙舟赛、脸谱、泥塑、木雕等民间艺术的保护和发展力度。利用春节、元宵、端午、妈祖诞辰等传统节日,组织举办象棋围棋比赛、灯谜竞猜以及白字戏、正字戏、西秦戏、渔歌演出等系列文体活动,2011年上半年,城区共开展各种形式文艺活动26场次,各艺术团体下基层表演60多场,送电影下乡1100多场次,组织书法爱好者到农村为4000多户群众义务写春联。
2014年,汕尾市城区教育局是汕尾市城区政府主管全区教育工作的职能部门,内设10个股(室、站)。主管普通中小学校103所,其中完全中学5所、初级中学14所(其中民办初中4所)、小学83所(其中民办小学10所),职业技术学校1所。全区在校生人87430,其中高中生6451人、初中生24346人、小学生55291人。在职教职工3476人,其中中学教职工1373人、小学教职工2103人。
2014年来,城区着力提升医疗应急水平,改善群众就医环境。该区已基本实现“小病在社区、治病在社区、健康在社区”的目标。
城区先后投入160万元,改建红草镇中心卫生院危房;投入60万元,修建新港街道卫生服务中心综合大楼;投入50万元,建设马宫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住院大楼。该区东涌镇卫生院新择了院址,新院址计划分期建设,首期投建一幢三层、占地600平方米的门诊综合楼,建筑面积约为2000平方米,使用面积达到镇级卫生院的标准。
2014年来,该区未发生重大传染病疫情,人感染禽流感、肺结核等传染病情得到有效的防控。
公路:深汕高速公路和即将开工建设的厦深铁路贯穿全境,区内设有两个高速路出入口,国道、省道各等级公路连通全境,实现了村村通水泥公路。
港口:拥有汕尾、马宫、捷胜3个天然优良渔港,其中汕尾港是全国一类通商口岸和一等渔港。
通讯:已建成先进的通讯网络,电讯实现电话交换程序化、传输数据化,并提供移动通讯、数据业务(DDN)和宽带业务(ADSL、ADSL、HOMEPNA等),能满足语音通讯、数据交换和宽带上网等要求。
供电:已建成以大电网为主,多层次、多形式的供电网络,投资280亿元红海湾480万千瓦火力发电厂将于2006年底投产,投资500亿元的大华1兆千瓦火力发电厂也已签约。
供水:供水系统纳入市供水网,日供水能力16万吨。
交通 (3张) 汕尾市城区水陆交通方便,广汕公路横贯境内,筹建中的 深汕高速公路将通过市区。市区距广州市316.5千米、汕头市207千米、深圳市224千米;海运四通八达,往返快捷,汕尾港距香港仅40.5千米,往广州、汕头、厦门港也十分方便,成为 粤西与粤东、香港与内地之间经济联系的重要纽带。
妈祖于 中古时期传入汕尾,其象征和平友谊的精神和救苦救难、扶危济困的美德,正是具有海一样胸怀的海陆丰人民的精神需要。因为昔日海陆丰以渔为主,渔民四海为家,十分需要凝聚众人之力战天斗地求生存。于是渔民
崇拜妈祖,并以妈祖精神时时处处检点自己的言行,逐渐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妈祖文化。以妈祖精神为基础的妈祖文化成了海陆丰人民不可或缺的需要, 凤山祖庙成了湄州妈祖的分灵行宫和广东 妈祖文化的中心。
在今天,凤山祖庙已经成为海陆丰地区乃至粤东地区妈祖文化的重要活动中心。“凤山祖庙正殿始建于明末清初,清乾隆壬戌年(1742年)扩建为现规模。“凤山妈祖石像建于1994年,是中国大陆目前最大型的妈祖艺术石雕像,石像是海陆丰港的标志之一,由我国著名的现代雕塑大师李维祀教授设计,福建惠安名石匠雕刻。石像高16.83米,重约1000吨,468块福建惠安优质花岗岩石构成,能抗8级地震及12级以上台风。石像建成至今,数以百万计的中外游客慕名而至。”
汕尾的正字、西秦、白字三个稀有剧种较好地保留着中原文化、 潮汕文化、瓯越文化的精华,成了我国不可多得的戏剧活化石。
(一)正字戏形成于元未明初。其唱腔道白均用“中原古音”,音乐属于曲牌联缀体,兼唱昆腔、杂调,风格古朴庄重、浑厚雄壮、文武豪放。剧目分为文戏和武戏两大类。最具代表性的剧目有《三国演义》、《琵琶记》、《铁弓缘》等。
(二)西秦戏讲的是官话。声腔以正线为本腔,兼唱西皮、二簧,共有34个板式,男女分腔共56种唱法,旋律古雅动听。表演风格粗犷、豪放、激昂、雄浑、粗细兼工,舞美简朴大方。内容以《封神榜》、《东周列传》、《说唐演义》等为主。
(三)白字戏由 潮汕南戏遗腔与汕尾民间艺术、地方方言融汇而成。有浓郁的地方风味。白字戏音乐属曲牌联缀体,有轻六、重六、活五、反线等声腔。
独具地方特色的 渔歌是在中国音乐的殿堂里拥有永不逊色的一席之地。取材于渔歌的流行歌曲《 在希望的田野上》和电影歌曲《 渔家姑娘在海边》等长唱不衰,成了中国乐坛的经典之作;城区的《渔歌组唱》、《渔民娶新娘》等渔歌节目在北京、广州等地演出,均引起轰动, 广东卫视《艺术太空》对渔歌作了专题介绍,中央电视台拍摄制作了《民族魂一民歌电视系列》之《汕尾渔歌专辑》。
菜茶:菜茶是汕尾地区的传统节日美食,一般每年的农历正月初十到二十,这几天是该地区的传统节日男丁节,并非事实上的节日,以前该地区的人只要添了男丁的,来年的这段时间内(具体时间各村、各乡不尽相同),就会泡制菜茶来宴请同乡,以示庆贺。由于人们的生活富裕了,大部分地方就把它当作年度节日。
薄饼:是汕尾地区的特色小吃,是广东省的特色代表小吃汕尾薄饼过去是清明节的节日食品,每逢清明节的早上上山祭祖,祭完祖回家之后, 人们都会用薄饼作为午餐,现如今物质生活多样化,人们受香港祭祖风俗影响,备有烧金猪、 烧鸭、 烧鹅、蛋糕之类的祭品。
牛肉饼:是选用新鲜的牛腿肉(注:必须新鲜且无注水的牛肉),加上适量的配料,经传统的手工制作而成海陆丰牛肉饼不同于汕头牛肉丸,不是圆的是扁扁的。汕尾的牛肉饼吸引人的关键就在于它的汤,其诱惑人的全部功夫就在于它的一碗汤。牛肉饼汤,手打牛肉Q弹很香,汤里放胡椒面,具有驱寒去湿热的功效
马鲛鱼丸:由渔港新鲜马鲛鱼经传统工艺精心制作而成。首先将马鲛鱼去头、骨、皮,刮下的鱼肉反复捶打成粘稠的鱼浆,鱼浆加极少量的蛋清、淀粉、精盐,手挤成丸子,一个一个挨在一起,一排一排的放在蒸笼里蒸熟。吃法多样,可煮、煎、炒、烤,鱼味香浓,营养丰富易消化,尤其适合孩子。
凤山祖庙:凤山位于汕尾市汕城区东南面,品清湖畔,是的绿色屏带。也是粤东旅游黄金海岸的主要景点。山虽不高,但以形似一凤凰展翅而得名,登山远眺南海,水天一色,舟楫如梭,近观古镇新姿,高楼林立,绿树婆娑,令人凤山不高不大,却一溜儿似屏障。山上密密麻麻的长满了相思树,婀娜多姿,苍翠欲滴,是情侣畅叙悄悄话的佳处,人称“相思林下情人岛。而登上山顶又可把市区的风光和红海湾的景象尽收眼底。
龟龄岛:位于捷胜镇南面海岸对开海面。其周边有牛皮洲、赤腊、鹰屿、青屿和捞投屿等五个小岛,它们与一些明礁相呼应成为岛群。岛群北面距陆地海岸1.8千米;而主岛面距陆地海岸3.17千米。距离国际海道亦只13海里,是厦门、香港、广州航线的必经之地。
风车岛:施公寮村(外地人和婚纱店都叫它风车岛),位于 遮浪半岛附近。岛上风车群是省内为数不多的风力发电群,这种从国外引进的发电风车安装于一塔杆上,高大约与都市中的15层楼相当, 十分宏伟。我们称之为东方“爱琴海”。
南澳半岛: 遮浪岛又称南澳半岛,地处 红海湾与碣石湾交汇处,位于遮浪,有粤东麒麟角”之称,半岛南端突出海中,形成两个景色迥异的海区。一年四季,东海区巨浪汹涌,惊涛拍岸,而西海区却波平浪静,水平如镜。
汕尾港:汕尾港位于广东省东部沿海的红海湾内,即海丰县原境内,历来是粤东地区的重要外贸口岸和内陆物资的集散地. 汕尾有27千米公路干线直达 ,并与广汕公路相通,每天有客运班车通往广州、深圳、惠州、 等地,运洋海鲜等货物的专车,当天直达香港。由海路可通往国内外各港口。
关帝庙:海陆丰关帝庙在全市30多座关帝庙中,显得较为特别。它与碣石东南西北四座关帝庙一样,是随着明清时期碣石卫所制度带来的海防文化民俗现象。
东涌民俗文化馆:东涌民俗文化馆是由城区东涌籍的香港企业黄瑶先生捐资5000多万元,历时五载而建成的。该民俗文化馆位于漂亮的品清湖畔,占地1.5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是广东省第一座建筑规模较大的民办民俗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