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白县

博白县 白州 Bobai Country 博白 博白县历史沿革 博白县行政区划 博白县地理环境 博白县自然资源 博白县人口民族 博白县经济概况 博白县社会事业 博白县交通 博白县地方文化 博白县名优特产 博白县旅游景点 博白县著名人物 博白县所获荣誉


博白县,古称 白州,隶属于广西壮族自治区 玉林市,位于 广西东南部,地处东经109°38′-110°17′,北纬21°38′-22°28′之间,东与 陆川县相邻,东南与广东省 廉江市毗连,南与北海市 合浦县相依,西与钦州市 浦北县交界,北与玉林市 福绵管理区接壤。博白县版图总面积3835平方公里,截至2016年末,下辖28个镇,户籍总人口185.98万人。2014年,该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03.89亿元,比2013年增长7.6%。博白县属 桂东南丘陵区,地貌类型复杂多样,有平原、谷地、盆地、 岗地、丘陵、山地,互相交错;地处 北回归线以南的低纬度,属 南亚热带向 热带过渡的季风气候,光照充足,夏长冬短,夏湿冬干。博白县是广西 客家最大的聚集地 和世界第一大客家人聚居县 ,有客家山歌、乡傩歌舞、采茶歌舞、木偶戏等民间文艺,曾获“中国民间文化艺术...

详情


广西壮族玉林市博白县介绍

博白县,古称 白州,隶属于广西壮族自治区 玉林市,位于 广西东南部,地处东经109°38′-110°17′,北纬21°38′-22°28′之间,东与 陆川县相邻,东南与广东省 廉江市毗连,南与北海市 合浦县相依,西与钦州市 浦北县交界,北与玉林市 福绵管理区接壤。

博白县版图总面积3835平方公里,截至2016年末,下辖28个镇,户籍总人口185.98万人。2014年,该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03.89亿元,比2013年增长7.6%。

博白县属 桂东南丘陵区,地貌类型复杂多样,有平原、谷地、盆地、 岗地、丘陵、山地,互相交错;地处 北回归线以南的低纬度,属 南亚热带向 热带过渡的季风气候,光照充足,夏长冬短,夏湿冬干。

博白县是广西 客家最大的聚集地 和世界第一大客家人聚居县 ,有客家山歌、乡傩歌舞、采茶歌舞、木偶戏等民间文艺,曾获“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中国编织工艺品之都” 、“中国杂技之乡” 、“中国桂圆之乡” 等荣誉称号。2019年1月9日,凭借桂南采茶戏入选2018—2020年度“ 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名单。

秦以前,博白地处岭南,为 百越民族中的西瓯骆越部族所居。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设置桂林、南海、象三郡,今博白县地属象郡。汉初,今博白县地属南越国。

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今博白县地属合浦郡。尔后,西汉分设十三个刺史部,今博白县地属交趾刺史部合浦郡合浦县,东汉建安八(203年),改交趾刺史部为交州刺史部,今博白县地属交州刺史部合浦郡。

三国时期(220—280年),今博白县属吴交州合浦县。西晋和东晋时期,今博白县地仍属交州合浦郡合浦县。南朝宋时,今博白县地属临漳郡地。南部仍为交州合浦郡合浦县地。

南朝齐时,今博白县地属临漳郡漳平、百梁县所辖。南朝梁(502—557年)时,百梁郡治所在今博白县菱角乡南端。同期,置南昌县,县治设在今三滩圩。这是今博白地建县之始,距今已1400余年。南昌县隶属越州合浦郡。南朝陈时隶属相同。

隋朝(589—618年),初期南昌县先后隶禄州、合州。大业五年(609年)隶合浦郡。

唐武德四年(621年),今博白县境内除南昌县外,新置博白、朗平、建宁、周罗、淳良五县。博白县之建置由此始,因博白江(今小白江)而名。南昌县改隶南宕州,州治在南昌县治;其余各县隶南州,州治在今博白县城。武德六年(623年),改南州为白州。这是古白州之名的由来。贞观六年(632年),改南宕州为潘州,州治由南昌县移至定川县,南昌县改隶白州,贞观十二年(638年),省朗平、淳良二县入博白县。开元中期(720—733年),置龙池县,隶山州,州治设在龙池(今龙潭)。后改山州为龙池郡,尔后再复为山州。此时,今博白县境内仍有博白、建宁、周罗、南昌4县,均隶白州。天宝元年(742年),改白州为南昌郡,至乾元元年(758年)复为白州。

五代十国时期(907—960年),仍为博白、建宁、周罗、南昌4县,属南汉白州。

宋开宝五年(972年),撤南昌、建宁、周罗三县归入博白县。政和元年(1111年)省白州,博白县改隶郁林州。政和三年,复置白州,博白县又属之。绍兴年间(1131—1162年),省白州,博白县隶属郁林州。

元初,博白县仍属郁林州。至元十六年(1279年)改广西诸州为路,博白县属梧州路。

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路为府,博白县属梧州府郁林州。

清初,博白县隶属广西行省梧州府。雍正三年(1725年),博白县属直隶郁林州。

民国元年(1912年),博白县隶属 郁林府。二年(1913年),隶属郁江道,道治苍梧。三年(1914年)6月,郁江道易名苍梧道,博白县仍属之。十五年(1926年),改隶第三区。十九年(1930年),博白县属郁林民团区。二十一年(1932年),苍梧、郁林二民团区合并为梧州民团区,二十三年(1934年)改名为梧州行政监督区,博白县均属之。二十五年(1936年)9月属浔州行政监督区,11月属郁林行政监督区,二十九年(1940年)属第六行政督察区。三十一年(1942年)原三、五、六区合并为第三区,博白县随属之。三十六年(1947年),改属第九区,区治郁林。

解放后,博白县初属郁林专区,1951年7月,郁林专区与梧州专区合并设容县专区,博白县属之。

1952年,广西省发文将博白划归钦州专区,但实际上没有办理改隶手续,也没有隶行过这一关系。

1953年3月,博白县划归容县专区。

1958年,撤销容县专区,设玉林专区,博白县属玉林专区。

1970年,玉林专区改称玉林地区,博白县属玉林地区管辖。

1997年,玉林地区改称玉林市,博白县属玉林市管辖。

截至2014年末,博白县下辖 博白镇、 双凤镇、 顿谷镇、 水鸣镇、 那林镇、 江宁镇、 三滩镇、 黄凌镇、 亚山镇、 旺茂镇、 东平镇、 沙河镇、 菱角镇、 新田镇、 凤山镇、 宁潭镇、 文地镇、 英桥镇、 那卜镇、 大垌镇、 沙陂镇、 双旺镇、 松旺镇、 龙潭镇、 大坝镇、 永安镇、 径口镇、 浪平镇等28个镇,县政府驻博白镇大街69号。

博白县位于 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南部,东与 陆川县相邻,东南与广东省 廉江市毗连,南与北海市 合浦县相依,西与钦州市 浦北县交界,北与玉林市 福绵管理区接壤;全县版图总面积3835平方公里,介于东经109°38′-110°17′,北纬21°38′-22°28′之间。

博白县地处华南准地台、钦州残余地槽、博白——岑溪拗陷带的西南端,是一条巨型北东二向斜悬于桂东南的深大断裂带。西南端始于合浦一带,往东北分成二支:一支往东平、旺茂、三滩,经 陆川、 岑溪进入广东 封开县,至 湖南境内,称陆川——岑溪断裂;另一支往博白、北流、容县、梧州至贺县,称博白——梧州断裂。在以上两支深大断裂之间,伴随产生一组北西、北北西向的不同吁期、不同规模和不同性质的次一级断裂,把县内地层切割成长条或菱形块体。

博白县属 桂东南丘陵区。地貌类型复杂多样,有平原、 谷地、 盆地、 岗地、丘陵、山地,互相交错。地势特点是西北、东北部较高,中部偏南处隆起,形成从北向南呈高——低——高——低起伏之势。 六万大山余脉从北面入境后向西南部延伸,形成西北部山区; 云开大山余脉从东北面入境,向南延伸,形成从东北至中南部的山区和丘陵区,以及东南部的低丘岗地、西南部的平原谷地和南部的平原、台地。在两大山余脉之间形成开阔的博白盆地。南流江(县内河段)的中、下游,形成沙河谷地。

博白县处于北回归线以南的低纬度,北靠大陆南近海洋,境内上空受东亚季风环流控制。夏半年盛吹偏南风,带来海洋暖湿空气,形成高温多雨的海洋性气候;冬半年受冬季风影响,多吹偏北风,形成低温干燥的气候。博白县总的气候特征是:属南亚热带向热带过渡的季风气候,光照充足,气温高,雨水多,湿度大,无霜期长,夏长冬短,夏湿冬干,春季阴雨连绵,夏季台风暴雨多,春秋常有干旱,冬季偶有低温霜冻,气候呈显著的季节性变化。2014年,博白县年平均气温为22.1℃,日照时数1696.3小时,总降水量1451.4毫米。

博白县境内地表水主要有 南流江、 郁江、 九洲江、 那交河等四大水系,有大小河流43条,总长666公里,总集雨面积3836平方公里,年平均总径流量为32.69亿立方米。

根据2014年10月博白地情网官网显示,博白县有耕地面积7.69万公顷,人均耕地面积0.05公顷。全县土地总面积38.30万公顷,其中:耕地7.73万公顷,园地2.02万公顷,林地23.43万公顷,草地8578.32公顷,城镇村及工矿用地2.21万公顷,交通运输用地3754.07公顷,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1.58万公顷,其他土地1208.85公顷。谷地、平原面积10.02万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26.12%。盆地面积2万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5.24%。丘陵面积24.13万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62.9%。山地面积4473公顷,约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1.17%。

博白县境内探明的矿藏有 钨、 金、 银、 铜、 铅、 铁、 汞、 钛、 独居石、 锆英石、 石灰石、 花岗石、 高岭土等40多种,其中银和瓷土的藏量较大,花岗石可采储量5亿立方米。黑色金属矿产有铁、 锰、钛,有色金属矿产有钨、铅、锌、铜、锡、钼、铋、汞,贵金属矿产有金、银,稀有金属矿产有 铌、 钽,稀土金属矿产有锆英石,铪矿,燃料矿产有 煤,化工原料矿产有 磷、 硫,建材及其他非金属矿产有水泥用灰岩、砖瓦用 粘土、高岭土、石膏、长石、滑石、饰面花岗岩、建筑用花岗岩、建筑用砂(河沙),矿泉水、地下热泉水。

博白县用材木类有 松、 梨、 柳木、 圆木、稿木、深木、 柯木、 椎木、 荔枝木、 龙眼木、苦惊木、 车木、 杉木、 楠木等等,果树类主要有 荔枝、 龙眼、 石榴、 橄榄、 橙、 芒果、 黄皮、 芭蕉、 香蕉、 木菠萝、地菠萝等,竹类主要有 单竹、 角竹、 青皮竹、篙竹、大头竹、 斑竹、牛勒竹、 苦竹、钩竹、莉竹、 毛竹、 甜笋竹等;药材类植物有 金银花、 旋覆花、 鸡冠花、 菊花、大茵、 红枣、茵仁、 胡椒、 马槟榔、红豆寇、 砂仁、 荔枝核、 龙眼核、 黄皮核、 蓖麻子、土花椒、 山黄皮、 莲米、赤子豆、 柏子仁、 桃仁等270多种。

博白县境内哺乳类动物有 野猪、 黄猿、 果子狸、 狐狸、 豪猪、白鼻猪、 豺狗、 媚子、 野兔、 松鼠、 水獭、 猫狸、 飞狸、 老鼠等;鸟类动物有 燕子、 麻雀、 云雀、禾花鹤、 猫头鹰、猴头鹰、 白鹭、 白鹤、鹤鸽、 杜鹃、 画眉、 喜鹊、 乌鸦、 斑鸠、 翠鸟、 啄木鸟、鹑哥、毛鸡、 白面水鸡、 布谷鸟、 伯劳、 山鹏、 黄莺、 锦鸡、 山鸡、 水鸭等;尚有 鱼类、节肢类、 两栖类、 爬行类、昆虫类动物。

2014年末,博白县户籍总人口182.21万人,比2013年末增加0.92万人。年末常住人口138万人,比2013年末增加0.7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49.33万人。全年出生人口4.93万人,出生率10.15‰;死亡人口1.12万人,死亡率4.12‰;自然增长率6.03‰。

根据2010年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博白县有民族31个,分别是: 汉族、 壮族、 瑶族、 苗族、 仫佬族、 布依族、 白族、 毛南族、 侗族、 黎族、 土家族、 回族、 水族、 藏族、 京族、 彝族、 满族、 蒙古族、 傣族、 仡佬族、 佤族、 土族、 维吾尔族、 哈尼族、 布朗族、 德昂族、 畲族、 柯尔克孜族、 达斡尔族、 怒族、 鄂温克族。

2014年,博白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03.89亿元,比上年(2013年,下同)增长7.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2.17亿元,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75.35亿元,增长10.8%;第三产业增加值56.37亿元,增长6.6%。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13.7%、65%和21.3%,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38.1:35.7:26.3调整为35.4:37.0:27.6。全年财政收入13.39亿元,比上年增长11.5%。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0.47亿元,增长15.9%,其中,税收收入6.36亿元,增长19.8%。公共财政预算支出45.41亿元,增长13%。

2014年,博白县粮食种植面积87960公顷,比上年(2013年,下同)减少476公顷;油料种植面积4168公顷,增加1公顷;甘蔗种植面积9763公顷,减少270公顷;蔬菜种植面积30264公顷,增加1162公顷;木薯种植面积5386公顷,减少3公顷。全年粮食产量48.91万吨,比上年增加0.28万吨,增长0.6%。油料产量1.19万吨,增长0.8%;甘蔗产量110.17万吨,下降0.03%;蔬菜产量(含食用菌)70.42万吨,增长6.4%。 农业生产 (4张)

2014年末,博白县生猪存栏255.56万头,比上年末下降2.7%。全年生猪出栏236.67万头,增长2.1%。全年猪、牛、羊、禽肉类总产量22.11万吨,比上年增长1.5%。其中,猪肉产量17.9万吨,增长2.9%;牛肉产量0.35万吨,增长6.1%;羊肉产量0.02万吨,增长7%;禽肉产量3.74万吨,下降5.2%。全年禽蛋产量0.52万吨,下降0.2%。牛奶产量0.04万吨,增长6.1%。蚕茧产量0.23万吨,增长1%。水产品产量3.97万吨,增长6.4%。全年木材采伐量97.21万立方米,比上年增长11.2%。

2014年,博白县实现工业增加值59.1亿元,比上年(2013年,下同)增长12.5%。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46.22亿元,增长16.4%。在规模以上工业中,股份制企业增加值38.39亿元,同比增长20.8%;集体企业增加值1.23亿元,同比增长12.2%;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加值3.26亿元,同比下降2.9%;其它经济类型企业增加值3.35亿元,同比增长1.5%。

2014年,博白县轻工业增加值同比2013年增长7.5%,重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3.1%。分门类看,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采选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分别增长55.5%、33.5%、22%、21.9%。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16.25亿元,比上年增长1.6%。

2014年,博白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3.76亿元,同比2013年增长11.7%。分城乡看,城镇消费品零售额70.59亿元,同比增长11.4%;乡村消费品零售额13.17亿元,同比增长13.7%。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73.61亿元,同比增长11.2%;住宿餐饮业零售额10.15亿元,同比增15.7%。

2014年,博白县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6.02亿元,比上年(2013年,下同)增长5.2%。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7.13亿元,比上年增长20.3%。其中,邮政业务总量0.62亿元,增长16%;电信业务总量6.51亿元,增长20.8%。全年全县中国国内旅游综合接待人数达到191.1万人次,同比增长19.1%,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6亿元,同比增长22.98%;接待入境旅游者达10516人次,同比增长18.38%,实现旅游外汇收入422.23万美元,同比增长23.22%。

2014年,博白县金融业增加值6.23亿元,比上年增长11.5%。年末全社会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91.86亿元,同比增长11.8%;年末全社会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01.59亿元,同比增长14.7。全年保险公司保费收入比上年增长10.72%。

2014年,博白县获评为“中国杂技之乡”。电视、广播两台共播出新闻稿件5091篇。其中电台播出2513篇,电视台播出2578篇,专题节目《白州和韵》播出108期。1-12月份,市级以上广播电视台采用该县新闻稿件996篇。其中:广西电台采用76篇,占任务的106%;玉林电台采用441篇,占任务的116%;广西电视台采用51篇,占任务的121%;玉林电视台采用483篇,占任务125%;中央电视台采用5篇,比2013年同期增加2篇,专题节目《白州和韵》播出108期,占任务的112.5%。组织14支农村公益电影放映队深入全县28个镇316个村开展放映活动。1-12月,在全县316个行政村放映了农村公益电影3792场,观影群众达95多万人次。全县有文化馆(站)29个,建筑面积9150平方米;县级公共图书馆1个,建筑面积2256平方米,有阅览座位250个,藏书27.2万册;博物馆1个,建筑面积1080平方米,馆藏文物3226件,其中96件为国家珍贵文物。2014年末,广播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3%;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2%。

2014年,博白县学校占地面积6196473平方米,校舍筑面积2035403平方米,教学用房1070715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133179.19万元。幼儿园294所,招生人数47064人,在校学生68912人,毕业生38875人,专任教师1739人;小学346所,招生人数25217人,在校学生153723人,毕业生27370人,专任教师8364人;初中65所,招生人数25568人,在校学生79316人,毕业生29254人,专任教师4241人;高中16所,招生人数8408人,在校学生24647人,毕业生7577人,专任教师1285人。

2014年末,博白县共有卫生机构41个,其中医院、卫生院41个,医院、卫生院床位3629张。卫生技术人员6029人,其中医生(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1166人,注册护士1277人。

2019年8月,入选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县。

2014年末,博白县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5.26万人,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18.32万人,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2.32万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134.69万人;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54.46万人。全县共有1.44万城镇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12.87万农村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2014年新建五保村9个,示范性敬老院1个、农村幸福院22个,发放城乡低保金1.96亿元;新增租赁住房补贴家庭477户,建成廉租住房1692套,建设公共租赁住房430套,完成农村危房改造2000户,解决农村16.6万人口饮水困难问题,减贫人口1.9万人。

博白县主要交通方式有公路和铁路, 玉林至 北海、 浦北至 化州、博白水鸣至湛江三条高等级公路贯通全县乡镇, 黎湛铁路、 玉铁铁路经过县内,境内有 博白站和 文地站2个火车站。博白县北上 南梧高速公路只半个小时车程,往南上重湛沿海高速公路需10分钟,县城至北海、湛江港口和机场均为100多公里。

清朝道光十二年(1832年)刊印的《 博白县志·礼俗篇》文献记载:“博邑土音有三:地老话是唐宋前遂居此;新民话在有明间多自江浙来,故声音与江浙相近;漳洲话自闽省来。”博白县境内方言主要有2种,即 客家方言(本地称做 新民话)和 粤方言(本地称做 地佬话),此外,还有少量 廉州话、 闽南话分布。

地佬话,即博白本地古老的方言,主要分布在博白县北部的博白镇、径口、浪平、双凤、柯木等乡镇;中部的旺茂、亚山、三滩;西部的水鸣、永安、顿谷、那林、江宁等乡镇,以及沙河(西岸的长远、礼安村)等14个乡镇,县外地区如陆川、浦北均有分布,地佬话是声调数较多的汉语方言,声调数目10个。

新民话(客家方言),新民者,为新迁来之移民,是相对于土著居民而言,先入为主,后来为客,因其称“我”为“涯”,称“什么”为“麦介”,故又被称为涯话、麦介话,博白新民话的分布地域,主要在南部的龙潭、大坝、双旺、松旺、东平、菱角、沙河、合江;东部的凤山、新田、大垌、沙陂、那卜、英桥、三江、文地、宁潭;北部的黄凌、径口、三滩的部份地区共20多个乡镇。

山歌

山歌是博白县内民歌的主体,居民在劳动之余,在田头山坡上,喜欢即兴而唱。山歌一般是4句,每句7个字,一、二、四句押韵,它大量运用比兴手法,通俗易懂。民国时期,民间艺人经常摆歌台对歌,成千上万群众聚集观赏。20世纪50年代,文化部门普遍利用山歌形式,广泛开展政策宣传活动;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期,每逢参观学习或会议之前,都唱山歌。博白有名的民歌歌手有 庞秀清、 刘文川、 黄祖琼、 梁春明、 冯兆才等。

木鱼

木鱼是介于山歌和快板之间的民间曲艺形式。19世纪初叶,博白县内就有木鱼说唱出现。解放前,县内流行的木鱼,大都出自乞丐之口;乞丐上门讨饭,首先是敲响木鱼或竹板,唱起恭贺大吉利市的歌谣。木鱼演唱分上下两句,上句的末尾加上“哪呢呀,金菊花吾哪”、下旬尾的衬词是“牡丹花”,“一对鸳鸯对凤凰呀”。解放后,在宣传中心工作中也把木鱼说唱搬上舞台,有的还采用木鱼夹白的说唱形式来叙述故事。

竹马、麒麟竹马、麒麟

竹马、麒麟竹马和麒麟都是博白县内民间歌舞艺术,起源于明末清初。表演形式是演员把竹扎纸糊的竹马或麒麟挂在身上,边唱边舞,加上锣鼓伴奏演出。春节期间,演员身挂竹马或麒麟挨家逐户恭贺,所唱内容多是祝贺添丁发财、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之类的贺词。演唱时,根据不同对象,灵活掌握,发挥口才,唱得有板有韵,唱完,主人赏赐“封包”或年糕。

喃嘟乐

博白县内农村每年中元节前的10多天内,村村户户,凡是男性青壮年都用竹尾制作一种横吹舌簧的乐器,在舌簧的另一端结上芦苇作共鸣笛煲,竹管与笛煲的比例是2比3。在村头村尾、山间田野日夜吹奏,农历七月十四日晚全部出动吹奏,“喃嘟嗬”之声此起彼伏。据民间传说,人们吹喃嘟乐,是为了怀念自己的祖先,以音乐引路招呼已故的祖先回家团聚过中元节,因此,喃嘟乐只限于中元节前吹奏,过了七月十四日这一天,就不约而同销声匿迹了。原始的喃嘟管没有固定的调性音高,只有2个音孔,仅发4个音符。1986年,博白县内音乐工作者王保威对这一民间乐器进行改革,制成了有固定调性的高、中、低3种型号,由2孔发展到6孔, 吹奏出12个音符,既可独奏也可重奏。

舞狮、舞龙

舞狮和 舞龙是博白县内传统民间文艺活动,每逢新年或喜庆之日,都有舞狮舞龙活动。每个舞狮队约10多人,舞龙队20多人。舞狮时,1人舞狮头,1人舞狮尾。主要有醒狮、睡狮、寻青、吃青、煞狮等7个情节,舞狮时有锣、鼓、钹、唢呐等8音伴奏,舞狮后,常有武术表演。舞龙,1人撑龙珠,1人舞龙头,10多人舞龙身,1人舞龙尾,主要有摇边龙、龙飞舞、寻珠、龙睡觉、龙抱蛋、龙起窝、龙串灯、龙出海等情节。舞龙难度最大的是上龙山,用数十张四方桌搭台作高台表演,动作惊险。

木偶戏

清朝同治年间, 木偶戏传入博白县内,主要是杖提木偶。木偶头部和手掌用木制成,木偶的嘴和双眼能动,用竹枝操纵,行当齐全,演技丰富。解放前,博白县南部龙潭、松山的木偶戏属大班,演员1人操纵1个木偶,有击乐、锁呐、二胡伴奏,每个戏班8至10人。县中部、东部的东平、那卜、英桥、文地、凤山的木偶戏属中班,每个演员操纵1至2个木偶,每班4至6人。县北部的三滩、城厢、浪平属小班,1个演员操纵全部木偶,边舞边唱,另1人打锣鼓,每个戏班只有2人,木偶戏的唱腔以四平腔为主,剧目主要以历史传说、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为主,题材主要有《说唐》、《罗通扫北》、《薛仁贵征东》、《粉妆楼》、《鸡爪山》、《薛仁贵征西》、《薛刚三下南唐》、《十二寡妇征西》、《五虎平南》、《七侠五义》等等。

杂技

杂技在博白县内又称大力戏。解放前走江湖卖药者,先耍一段杂技和魔术招徕观众后才卖药。杂技中有气功、武术。解放后,杂技艺术发展较快。1957年,在“飞星杂技团”的基础上,组建了县杂技团,演出的节目有《睡钉床》、《平台三翻》、《刀火门》、《软体咬花》、《碎火砖》、《空中险吊》、《心口碎大石》、《叠罗汉》等。1960年,杂技团从广东、灵山等地聘请杂技、魔术艺人当教师,技艺提高较快,杂技节目有《高台停车》、《椅子顶》、《蹬梯》、《蹬缸》等,魔术有《奇树开花》、《飞花过盘》、《花瓶人头》等。1990年,博白县杂技团被评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先进剧团。

采茶戏

明代, 采茶戏从江西传入博白。清代,采茶戏在县内已相当盛行。据清道光版《博白县志》记载:“上元夜,街市户民各结灯彩,银花火树及彩狮、瑞龙、竹马等戏,鼓乐竞宵,至二十夜止。”那时,采茶戏是舞狮、舞龙、唱竹马加演的节目。清末,采茶戏与舞狮、舞龙和唱竹马分开,形成独立的采茶班演唱采茶戏,主要角色分茶公(生)、茶妹(旦)、杂脚(丑)。1905年,水鸣采茶艺人庞秀清应邀到北流对歌,对赢了18台歌师。

民国四年(1915年),采茶艺人黄彩庭和宾祖仁组织30多人排练采茶歌舞《五马巡城》,是博白第一个大型采茶歌舞。尔后采茶戏班渐多,在县内演唱采茶的有庞秀清、黄彩庭、庞德才、黄仁兴、刘文川、冯绍琼、李清文、王诗泉、冯常、钟福祥、温承琼、李十五等15个戏班,演员共有70多人。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县政府以伤风败俗为由,宣布禁唱采茶,部分采茶戏艺人被拘押囚禁,直至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春节,县政府才重新宣布开放唱采茶戏。解放后,采茶艺术发展较快。

1953年文化部门组织采茶艺人刘文川、梁桂华、梁春明到南宁参加广西省民间艺人观摩演出活动。嗣后,县文化馆多次举办采茶戏基本功学习班,培养采茶人才。1956年,县民间艺术辅导团创作演出的采茶歌舞《打杯舞》参加自治区民间文艺会演获一等奖。1957年参加第二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会演,产生较大影响。全县业余采茶剧团发展到240个。同年秋,采茶戏《借衣》、《绿珠女》、采茶歌舞《百花鲜》参加玉林地区业余文艺会演,《借衣》获一等奖,《绿珠女》获三等奖。10月,采茶歌舞《四季花舞》参加广西业余文艺会演,获优秀节目奖。

1959年11月,博白县文工团成立,创作演出采茶戏《刘三姐》。

1961年县文工团改为县文艺辅导团,1965年又改为县文艺队,以样板戏取代了采茶戏,连乡村采茶队也禁止演采茶戏。1976年10月后,采茶戏又重新兴盛。

1978年县文艺队到江西学习排演《梁山伯与祝英台》,在县城连续上演56场。1981年县采茶剧团成立,排练《两亲家》、《重上茶山》参加自治区文艺会演,《两亲家》获演出一等奖,剧本创作二等奖;《重上茶山》获演出三等奖。1990年,博白县采茶剧团被评为广西先进剧团。

服饰

清代至民国时期,博白县境内官僚士绅、士人商贾穿绫罗绸缎、长袍马褂;女人穿花边长衫、裙子、短衣、阔脚裤。家贫儒流学子,穿着装式虽然类同,但多是粗麻棉布。穷苦农民穿棉麻对襟唐装衫、裤。民国初期,上层人士服式,有 长袍马褂、 西装、 中山装。广大劳苦大众穿棉、麻布料对襟唐装衫、大裤头、阔脚裤,且不论麻、棉布,从纺纱、织布到染色均为手工自产,布质异常粗糙,多有疙瘩。解放后,县内居民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逐渐告别了粗布烂衣的时代,普遍穿着蓝、黑机织的棉布衣裳。青年人弃却唐装而穿新式装。20世纪80年代起,人们穿着已向漂亮、高档、时髦发展。夏天,多姿多彩的的确良、化纤、丝绸已普遍进入职工、市民、农民家庭。一般人都有内外衣之分。西装领带、皮鞋白袜、连衣裙、旗袍已成为男女青年的夏装。冬天,老年人普遍穿棉衣、毛线衣、卫生衣。青年人穿各式各样的毛线衣、夹克衫、西装,或各式呢绒中褛。

饮食

博白县境内居民主食以 稻米为主,辅以 红薯、 芋头、 木薯。解放前,地主富豪之家,一日三餐鱼肉、白米饭。而农民早晚两餐喝稀粥,午餐吃杂粮,佐食则是头菜、成萝卜、辣椒之类。特别在青黄不接时,多以红薯叶、南瓜苗、萝卜叶和野菜充饥。解放后,农业生产发展,粮食产量逐年增长,居民一般每日三餐干饭或一粥两饭;菜以瓜类、蔬菜、豆类为主,三、五日吃一次鱼、肉、蛋类。

博白县境内的宗教有 佛教、 天主教、 基督教等3个教派。2011年,博白县有宗教信徒约4000人。其中,佛教3500人,基督教260人,天主教110人。正式登记的宗教活动场所有4处,分别是江宁三宝寺(佛教)、基督教福音堂、英桥基督教聚会点、天主教莲发塘聚会点。有基督教教职人员2人。

博白县地处 北部湾前沿,其山多赤壁丹峰,是广西 丹霞地貌红层盆地面积最大,丹霞地貌类型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县内主要景区景点有自治区级风景名胜区宴石山风景名胜区,自治区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王力故居,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宴石摩崖造像、朱锡昂故居以及高山温泉旅游度假区、千鹤岛、绿珠庙、永福堂、伏波祠、字祖庙、云飞嶂、花石嶂、双角峰、大平坡水楼、老虎头水库、水鸣镇西塘村白面麓生态园、博白县九龙客家游乐生态园、浪平竹海长春园等等。

王力(1900-1986),字了一,博白县博白镇岐山坡村人,中国语言学家、教育家、诗人和翻译家,为中国政协第六届常委、中国语言学会名誉会长、中国音韵学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一级教授。

朱光(1906-1969),原名朱光琛,博白县松旺镇茂山村人,曾任广州市市长,广东省委常委、副省长,国务院对外文委副主任,安徽省委常委、副省长等职。

朱锡昂(1887-1929),字识星,博白县沙河镇上垌村人。1907年考入广东高等工业学堂读书,1911年加入 中国同盟会,参加广州 黄花岗起义。 辛亥革命后,历任玉林五属中学校长、南宁府立中学校长、郁南县知事、广西省议会秘书长等职。

梁威林(1911.3.12-2008.5.12),曾用名梁泽晋,沙陂镇八壁村人,历任中共东江地委书记,粤东区宣传部部长,中共粤北区委副书记、宣传部部长,广东省教育厅厅长,1958年任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在香港工作长达20年。

2019年2月2日,被文化和旅游部命名为2018-2020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