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州区
宜州区 宜州县 宜州市 宜州 宜州区建制沿革 宜州区行政区划 宜州区地理环境 宜州区自然资源 宜州区人口民族 宜州区交通 宜州区经济发展 宜州区社会事业 宜州区风景名胜 宜州区历史文化 宜州区著名人物 宜州区城市荣誉 宜州区友好城市
宜州区隶属于 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为河池市政府所在地。位于广西中部偏北,地处东经108°4′11″~109°2′44″之间,北纬24°0′10″~24°5′25″之间,东及东北部与柳州市的 柳城县、 柳江区及 罗城仫佬族自治县连境,南部及西南部与 忻城县、 都安瑶族自治县毗邻,西与 金城江区接壤,北与 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交界。宜州区总面积3896平方公里,2015年末,辖9个镇、7个乡、2个民族乡,总人口66.24万,除 壮族外,境内居住有30个民族;2015年,宜州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06749万元,比2014年增长3.1%。宜州区,是壮族歌仙 刘三姐的故乡,也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最具民俗文化特色旅游目的地、“全国文化先进市”、“中国村民自治第一村”诞生地,2015年3月,中国老年学学会授予宜州“ 中国长寿之乡”称号。宜州区物产丰富,...
详情广西壮族河池市宜州区有9个镇
宜州区隶属于 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为河池市政府所在地。位于广西中部偏北,地处东经108°4′11″~109°2′44″之间,北纬24°0′10″~24°5′25″之间,东及东北部与柳州市的 柳城县、 柳江区及 罗城仫佬族自治县连境,南部及西南部与 忻城县、 都安瑶族自治县毗邻,西与 金城江区接壤,北与 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交界。
宜州区总面积3896平方公里,2015年末,辖9个镇、7个乡、2个民族乡,总人口66.24万,除 壮族外,境内居住有30个民族;2015年,宜州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06749万元,比2014年增长3.1%。
宜州区,是壮族歌仙 刘三姐的故乡,也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最具民俗文化特色旅游目的地、“全国文化先进市”、“中国村民自治第一村”诞生地,2015年3月,中国老年学学会授予宜州“ 中国长寿之乡”称号。
宜州区物产丰富,有蓄积量为194万立方米的林木和多种竹类及其产品,同时是中国粮食生产基地,还是广西商品粮、蔗糖、沙田柚、桑蚕和鱼类生产基地。其特产主要有沙田柚、果蔗、桑蚕茧、乳鸽、油鱼、船丁鱼、龙江芝麻剑鱼、古龙梨、文昌碎咸菜等。野生动物有麝香、穿山甲。主要风景名胜有 下枧河流域刘三姐歌谣文化生态保护区, 白龙洞游览区等。
2018年10月22日,入选2018年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创建名单。
2019年3月,入选第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
秦时(公元前221—公元前206年),属 桂林郡地。
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定周县。
三国时期,属 吴国,置定周县,后改龙刚县,但何时改置无从考。
西晋,置龙刚县,隶属桂林郡。 东晋,沿置龙刚县。
唐朝贞观四年(630年)置龙水县,先后属粤州、龙水郡、宜州,为州治。天宝年间(742—753年)在今市境内及毗邻地区先后设置羁縻温泉州(下辖2县)、羁縻蕃州(下辖3县)、羁縻述昆州(下辖5县)、羁縻琳州(下辖4县)。光华三年(900年)析县地置崖山、东玺2县。
五代十国,龙水县初属楚,后属南汉,隶属宜州,为州治。
宋朝初沿唐置龙水县,淳化五年(994年)以柳州洛曹县来隶龙水县。宣和元年(1119年),龙水县更名为宜山县,先后隶宜州、庆远府,为州治、府治,并为庆远军节度使驻地。
元朝至元十三年(1276年),宜山县为庆远军民安抚司,为司治。至元十六年(1279年)属庆远路总管府,为府治。大德元年(1297年),属庆远南丹溪峒等处军民安抚司,为司治。
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宜山县属庆远府,为府治。次年属庆远府南丹溪峒等处军民安抚司,为司治。再年属庆远,为府治。洪武至永乐年间(1368—1424年)先后设置大曹、怀远、德胜、东江4巡检司及龙门土舍。弘治五年(1492年)析宜山县地置永定长官司、永顺长官司及永顺副长官司。
清朝宜山县属庆远府,为府治。康熙五年(1666年)废大曹、怀远、东江3巡检司。雍正七年(1729年)析忻城土县功德、窖灰2里、永定土司清潭、南乡2里置理苗分县。同年将龙门土舍改置龙门巡检司(光绪三十一年即公元1905年废置)。道光五年(1825年)废永定副长官司,光绪三十年(1904年)废德胜巡检司,宣统二年(1910年)废永定长官司、永顺长官司。
民国元年(1912年)废宜山县,置庆远府,直属广西省府。
民国二年(1913年)废庆远府,改置宜山县,属柳江道。
民国十五年(1926年),废柳江道,宜山县直属广西省府。
民国十九年(1930年),广西划为12个民团区,宜山县属宜山民团区。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广西12个民团区合并为6个民团区,宜山县属柳州民团区。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3月,广西8个民团区改为8个行政监督区,宜山县属柳州监督区,为行政监督区署所在地。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11月,广西增设玉林、庆远两个行政监督区,宜山县属 庆远区,为区署所在地。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3月,广西各行政监督区改为行政督察区,宜山属第七区,为行政督察区专员兼保安司令公署所在地。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4月,广西行政督察区第四、第七两区合并为第二区,宜山县属第二区(即柳州区)。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广西再次划分为12个专区,宜山县属第十专区,为专区所在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49年12月27日成立宜山县人民政府,县属庆远区,为庆远区公署所在地。
1950年2月,庆远专员公署更名为宜山专员公署,县属宜山专区,为专区所在地。
1958年7月19日,宜山专区并入 柳州专区。
1965年7月,成立河池专区,宜山属河池专区。
1971年,广西各专区更名为地区,宜山县属河池地区。
1987年12月23日,国务院批准将都安瑶族自治县的福龙乡划归宜山县。
1993年9月9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宜山县,设立宜州市(县级市),属河池地区,所辖各乡镇不变。
2002年6月18日,国务院批复原河池地区的宜州市由 广西壮族自治区直辖,由 河池市代管。
2016年12月14日,国务院批复同意撤销县级宜州市,设立河池市宜州区;同意河池市政府驻地迁至宜州区。
2017年7月26日,河池市宜州区正式挂牌成立。
2004年7月6日,流河乡更名为刘三姐乡。
2005年6月13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同意调整宜州市部分乡镇的行政区划:撤销三合乡,整建制并入刘三姐乡,刘三姐乡政府驻地不变;撤销拉利乡,整建制并入北牙瑶族乡,北牙瑶族乡政府驻地不变;撤销拉浪乡,整建制并入龙头乡,龙头乡政府驻地不变;撤销太平乡,原太平乡太平社区和思榄、山湾、三兴、下维、围村5个村划归庆远镇管辖,原太平乡拉并村划归石别镇管辖,原太平乡建安村划归北山镇管辖;撤销矮山乡,原矮山乡矮山社区和畔塘、宜畔、东屏、苏村、六坡、洛岩、岭坪、城障8个村划归庆远镇管辖,原矮山乡六桥村划归同德乡管辖;将刘三姐乡马安村和怀远镇叶茂、龙村2个村划归庆远镇管辖。
2014年5月,宜州区撤销洛东乡、刘三姐乡,设立洛东镇、刘三姐镇。
宜州区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部偏北,隶属于河池市。全区现辖庆远镇、三岔镇、洛西镇、怀远镇、德胜镇、石别镇、北山镇、刘三姐镇、洛东镇9镇,祥贝乡、屏南乡、福龙瑶族乡、北牙瑶族乡、同德乡、安马乡、龙头乡7乡(其中2个瑶族乡);下设180个村民委员会,30社区居委会,2459个自然屯。
庆远镇辖:文昌、和平、解放、园村、江头、沙岭、龙塘、燕山、龙江、白龙、矮山、太平12个社区;山湾、思榄、围村、三兴、下维、畔塘、城障、洛岩、岭坪、苏村、六坡、宜畔、东屏、叶茂、龙村、马安村16个村委会。
怀远镇辖:怀远社区; 怀远、愣达、甘村、谭村、李家寨、罗山、坪上、北斗、拉外、大任村10个村委会。
德胜镇辖:德胜社区;榄树、加隆、立新、地罗、赛平、磨甲、都街、楞底、上坪、新惠、拉林、竹仓、加保、乾合、都围、弄相、围道、大邦18个村委会。
洛西镇辖:洛西社区;妙调、六寨、枫木、福田、祥北、三柏、和平、洛富8个村委会。
三岔镇辖:三岔社区;楞塘、庭亮、福里、羊角、合林、红社、良因、古卜8个村委会。
石别镇辖:石别社区;板围、清潭、拉弄、土桥、四合、永定、三寨、屯蒙、雁山、拉并10个村委会。
北山镇辖:北山社区;怀道、梅洞、双塘、波串、板敢、塘利、龙安、建安8个村委会。
刘三姐镇辖:流河、三合社区;洛漏、小龙、冬田、龙降、天桥、坝头、良村、岩田、谷洞、飞高、乍洞、拉甫、中和、湖长、龙潭、龙元16个村委会。
洛东镇辖: 洛东社区;大曹、寻田、王格、坡榄、板乐5个村委会。
祥贝乡辖:祥贝社区;古龙、古文、白伟、拉托、更生、福六、六代、大莫、中路、下洞、里洞、长洞、车头、中朝14个村委会。
屏南乡辖:屏南社区;肯山、板纳、新兴、果立、合寨、北角6个村委会。
同德乡辖:同德社区;众联、板高、塘上、楞村、大安、北刁、六桥7个村委会
安马乡辖: 安马社区;木寨、白屯、小隘、北关、索敢、佑岸、拉稿、古育、肯坝、拉炭、古直11个村委会。
龙头乡辖:龙头、拉浪社区;龙德、龙田、龙盘、七洞、建立、高明、德惠、高峰、高寿、加丰、董里、虾洞12个村委会。。
北牙瑶族乡辖:北牙、保民社区;空山岩、桥邓、龙头、豆竹、二坟、白龙、红山、沙浪、平里、黄龙、洞口、拿网、保康、保良、保安、保卫、潘洞17个村委会。
福龙瑶族乡辖:福龙社区;同意、永良、宜州、京口、古桃、波奉、翁同、凤朝、高山、龙侯、弄丁、弄桑、龙拱、定满14个村委会。
宜州区地形特点为南北高,中部低,自西向东倾斜,属半山半丘陵地区。中山、低山面积占27.47%,丘陵面 积占58.80%,台地面积占3.53%,平原面积占10.20%。总面积占自治区总面积1.63%,占河池市总面积11.7%。
宜州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宜人,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日照时数1696.9小时,年平均气温在19.6一20.2℃之间,极端最高温39.8℃,最低气温-2.2℃。
宜州区境内大小河溪295条,主要有龙江及其支流临江河、 中洲河、洛寿河、五拱河及习江支流都良河等11条。
截至2013年11月,宜州区土地总面积519.89万亩,基中平地(包括台地)71.31万亩,丘陵305.45万亩,山地143.13万亩。土地利用现状中,耕地面积68.54万亩,宜粮荒地19万亩,有林面积124万亩,宜林荒地66万亩,应封山育林地15万亩,草场119万亩,养鱼水面积2.7万亩。
宜州区共探明的矿产资源有煤、 锰、石灰石、 褐铁、 汞、磷、硫铁矿、 水晶、 重晶石、耐火石、 大理石、石膏、 方解石、硫磺等。其中煤层藏量约4678万吨,锰矿藏量约1640万吨,品位一般在28-40度之间。石灰石质量上乘。
宜州区理论蕴藏量28.48万千瓦,已开发利用9.6万千瓦,共建成大小水电站80处,其中装机容量较大的有拉浪电站5.1万千瓦,洛东电站4.5万千瓦,叶茂电站3.75万千瓦。
宜州物产丰富,除水稻、玉米、小麦、黄豆等粮食作物外,有蓄积量为194万立方米的林木和多种竹类及其产品,同时是全国粮食生产基地,还是广西商品粮、 蔗糖、 沙田柚、桑蚕和鱼类生产基地。其土特产主要有沙田柚、 果蔗、 桑蚕茧、红兰酒、槟榔芋、 红瓜子、扁柑、 甜杨桃、黑豆、 黄豆、乳鸽、油鱼、 船丁鱼、龙江芝麻剑鱼、 黄蜂鱼、明灯寨烟叶、魏村马蹄,苏村莲藕、古龙梨、文昌碎咸菜等。野生动物有 麝香、 穿山甲、 蛤蚧、果子狸、蛇类。
2015年末,宜州区总户数20.24万户, 全区总人口66.24万人,其中男性人口34.33万人,女性人口31.90万人。年末常住人口57.76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0.87万人,城镇化率为36.13%。人口自然增长率7.21‰。
宜州区有 壮族、 汉族、 瑶族、 苗族、 仫佬族、 水族、 毛南族、 黎族、 回族、 布依族、 满族、 侗族、 彝族、 京族、 蒙古族、 哈尼族、 白族、 羌族、 土家族、 畲族、 傣族、 高山族、 朝鲜族、 藏族、 仡佬族、 维吾尔族、 佤族、 东乡族、 锡伯族、 达斡尔族等30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中主要有壮族、瑶族、苗族、仫佬族、毛南族、黎族、水族等, 壮族为主体民族。
宜州区素为 黔 桂交通要冲,北宋初年有驿道:东南通柳州,西北经河池、南丹通向贵州、云南。此驿道为当时滇、黔朝贡路线,并为罗城、天河向朝廷进贡在庆远府集中转运的贡道。明、清时期,宜山县(今宜州市)至忻城、上林、宾州(今宾阳)、思恩(今环江)、柳城、都安、东兰等邻县之间都有驿道相通,沿用至民国初年。境内的龙江、中州河、临江河成为水上航运的主要河道。
民国15年(1926)始建柳(州)庆(远)公路,后延伸至河池,经县境81公里。23年思(思恩)德(宜山德胜)线建成通车,经县境21公里。24年、25年分别兴修宜山至忻城、宜山至罗城两公路均未建成。26年全县有乡村道路320公里。29年经县境的 黔桂铁路通车。32年,全县乡村公路531公里,大部分只通行马车。
解放后,上级先后给县拨款2065万元修建公路。过境的柳(州)池(河池)公路(现国道323线)经过检修逐步完善,地方公路建设由少到多。60年代后,水上航道虽因修水坝而中断,但境内段落运输航线总计仍有169公里,贯穿8个乡(镇)20个村公所。1970年修筑(三)岔—罗(城)铁路(属地方铁路),境内铁路总长106.849公里,共有11个火车站。
至1990年止,宜州有已纳入国家养护计划的国道、省道、县道、乡道及专用公路35条,共679.42公里。还有可通行解放牌汽车的机耕路601.16公里。总通车里程1280.58公里。全区20个乡(镇)通班车,207个村公所中有197个通汽车。境内已形成城乡、干支相联,水陆衔接、四通八达的交通网。
2010年,市府驻地沿铁路南至广西首府南宁市344公里(公路266公里)西北至河池市金城江区72公里(公路76公里),东至柳州市89公里(公路125公里)。 323国道线、 黔桂铁路贯穿东西部。境内国道、省道、市道、乡道及专用公路35条,共679.42公里,有火车站11个。
2015年末,宜州区公路管养里程1416.7公里。按技术等级分,等级公路总里程1392.6公里,等外公路24.1公里。在等级公路中,高速公路95.2公里,一级公路51.0公里,二级公路101.1公里,三级公路97.0公里,四级公路1048.3公里。按行政等级分,国道170.4公里,省道29.1公里,县道488.1公里,乡道174.2公里,村道550.9公里,专用道4公里。通公路的村委会180个,其中通四级以上道路的村179个,通等外路的村1个,通水泥(沥青)路面的村168个。公共交通运营车71辆。
2015年,宜州区完成公路客运周转量40949万人公里,比2014年下降4.7%;货运周转量74114万吨公里,增长11.5%。公路客货运周转量78209万吨公里,增长10.5%。水路客运周转量29.66万人公里,增长147.2%;水路客货运输周转量14.83万吨公里,增长147.2%。
2015年末,宜州区民用机动车保有量134816辆,其中营运车31131辆,非营运车95517辆。汽车拥有量36347辆,其中个人汽车拥有量34184辆。机动车驾驶员148523人,其中汽车驾驶员81118人。
2013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42753万元(按当年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17%(按2010年不变价格计算),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54917万元,增长2.69%;第二产业增加值260779万元,增长11.86%;第三产业增加值327057万元,增长4.57%。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37.65%、27.66%和34.69%。第一、二、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5.52%、59.75%和24.73%。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市人均生产总值16564元。
2015年,实现 地区生产总值1106749万元(按当年价格计算),比2014年增长3.1%(按2010年不变价格计算,下同),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72847万元,增长1.0%;第二产业增加值260802万元,下降0.8%;第三产业增加值473100万元,增长9.0%。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33.7%、23.6%和42.7%。第一、二、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0.4%、-8.8%和98.4%。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9229元,增长2.5%。
2016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56695万元(按当年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6%(按2015年不变价格计算,下同),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07614万元,增长4.2%;第二产业增加值236335万元,下降2.2%;第三产业增加值512746万元,增长6.3%。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35.2%、20.4%和44.3%。第一、二、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39.2%、-14.2%和75.0%。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9964元,增长2.9%。
截至2009年3月,宜州区总耕地面积69.2万亩。主要农产品是 水稻、 玉米、 甘蔗、 桑蚕、 沙田柚等。
宜州已形成 粮食、 蔗糖、桑蚕、水果、畜牧水产五大生产基地,并且又成为中国 商品粮基地县(区)和广西粮食自给工程县(区),是广西最大的桑蚕生产基地县(区)。
宜州区按区域的自然条件和产业优势,划分为五个农业经济区,即东部四个乡镇以生产优质粮为主,经济作物为辅;西部五个乡镇以经济作物、多种经营为主,林果为辅。南部七个乡镇以蔗桑为主,林果为辅;北部三个乡镇以林(竹)果、药材为主,旅游为辅;中部两个乡镇以蔬菜生产为主。
2013年11月,宜州区是中国第一大桑蚕基地;桑蚕产业已成为宜州市优势农业支柱产业之一,宜州区桑园总面积发展到32.3万亩,全区养蚕138万张,养蚕总收入超过22亿元人民币,全区养蚕农户11.9万户51万人,占农村总户数90%以上,农民人均养蚕收入4970元。有18家茧丝绸加工企业,茧丝绸加工实现总产值达14亿元,产品畅销港澳及东南亚等地区和国家。全区有鲜茧收购资格的茧站270家,分布在16个乡镇200个行政村。
2015年,宜州区农林牧渔业实现总产值637622万元,比2014年增长1.4%,实现增加值382157万元,增长1.1%。其中农业产值302290万元,下降6.2%,增加值226083万元,下降3.6%;林业产值28900万元,增长6.7%,增加值21620万元,增长6.4%;牧业产值269683万元,增长8.6%,增加值114262万元,增长8.3%;渔业产值16750万元,增长3.0%,增加值10879万元,增长2.7%;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20000万元,增长6.9%,增加值9310万元,增长6.6%。
2015年,宜州区农作物总播种面积93323公顷,比2014年减少5784公顷。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47480公顷,比2014年增加120公顷;油料作物种植面积2286公顷,增加20公顷;甘蔗种植面积22091公顷,减少7011公顷;蔬菜种植面积13683公顷,增加1346公顷。年末实有果园面积6292公顷,与2014年持平;桑园面积22210公顷,增加543公顷。全年粮食产量22.18万吨,比2014年增长0.1%;油料产量2716吨,增长1.9%;甘蔗产量125.83万吨,下降23.6%;蔬菜产量41.39万吨,增长9.8%; 食用菌产量9341吨,增长34.8%;水果产量8.19万吨,增长3.7%。
2015年,宜州区造林面积883公顷,其中用材林680公顷,经济林203公顷。更新造林1342公顷。全年木材采伐量24万立方米,增长4.3%。松脂产量9735吨,增长34.6%。
2015年末,宜州区 生猪存栏17.14万头,比2014年增长3.0%;生猪出栏23.36万头,下降2.1%。全年 猪、 牛、 羊、 禽 肉类总产量27508吨,比2014年增加2吨。其中猪肉产量17164吨,下降2.1%;牛肉产量4591吨,增长3.6%;羊肉产量899吨,增长3.5%;禽肉产量4350吨,增长1.7%。禽蛋产量891吨,增长3.0%。蚕茧产量61210吨,比2014年增长11.8%。
2015年末,宜州区淡水养殖面积1663公顷,增长0.6%;全年水产品产量16968吨,增长3.3%。农业机械总动力54.59万千瓦,比2014年增长1.3%;年末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8.95千公顷,增长0.1%;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5.33万吨,增长0.2%;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311吨,增长1.3%;农药使用量751吨,增长2.0%;农用柴油使用量5105吨,增长1.2%;农村用电量6419万千瓦时,增2.1%。
宜州区形成了以“ 蔗糖、 茧丝、 矿产、 食品、 建材、 水电、 机械加工”为核心和支撑点的工业体系。
2015年,宜州区全部工业实现总产值489220万元,比2014年下降10.3%,实现增加值155374万元,比2014年下降2.5%。工业化率(工业增加值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0.41,比2014年下降0.02。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42789万元,比2014年下降12.9%,其中轻工业产值310126万元,下降12.6%;重工业产值132662万元,下降13.7%。实现增加值137730万元,下降3.5%。
2015年,宜州区从规模以上工业主要产品产量看,蚕丝及交织机织物(含蚕丝≥50%)264.79万米,增长113.7%;水泥12.92万吨,下降68.0%;蚕丝3989吨,下降0.05%;成品糖15.59万吨,下降17.9%;自来水生产量1554万立方米,增长4.2%;人造板16.81万立方米,下降13.2%;饮料酒7213千升,下降3.2%;松香8880吨,下降10.8%;合成氨51476吨,增长132.8%;农用 氮、 磷、钾化学肥料总计(折纯)4.24万吨,增长132.6%;合成粘合剂(胶粘剂)6.85万吨,增长11.6%;合成纤维聚合物8529吨,增长146.4%;电解锰6923吨,下降25.6%;硅3404吨,下降10.4%;发动机24.17万千瓦,下降20.7%;发电量100256万千瓦小时,下降0.4%。
2015年,宜州区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421058万元,比2014年下降8.4%。实现利税总额6293万元,比2014年增加15436万元。其中利润总额-11620万元,比2014年增加14351万元;应交税金及附加19667万元,增长0.6%。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实现增加值105428万元,比2014年下降0.6%(按当年价格计算)。全区具有资质等级建筑业企业5家,全年实现建筑业总产值272168万元,下降2.4%。
2015年,宜州区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48326万元,比2014年增长9.0%。按经营地统计,城镇消费品零售额373717万元,增长11.0%,其中城区消费品零售额282468万元,增长8.1%;乡村消费品零售额74609万元,增长0.1%。从分行业看,批发业商品销售额增长4.8%,零售业商品销售额增长18.9%,住宿业营业额增长5.7%,餐饮业营业额增长10.5%。
2015年,宜州区外贸进出口总额279.7万美元,比2014年增长50.4%。其中,货物出口279.7万美元,增长50.4%。全年实际利用外资2230万美元。接待旅游总人数288.60万人次,同比增长25.3%。其中接待国内旅客287.46万人次,同比增长25.4%;接待入境游客1.14万人次,同比增长10.4%。全年旅游总消费达37.47亿元,同比增长48.3%。其中外汇消费455.81万美元,同比增长16.6%。
2015年末,宜州区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27.87亿元,同比增长5.9%,其中住户存款余额99.94亿元,同比增长7.8%。年末金融机构贷款余额81.95亿元,同比增长10.3%。
2015年,宜州区保险业累计实现保费收入20268万元,其中人身保险保费收入11186万元,财产保险保费收入9082万元。
2015年,宜州区有普通高等院校1所,教职员工701人,其中专任教师554人,当年招生4041人,在校学生11996人,当年毕业2952人。中等职业学校1所,教职员工109人,专任教师91人,当年招生1542人,在校学生3965人,当年毕业947人。普通中学(含初、高中)29所,教职员工2021人,其中专任教师1788人,当年招生11001人,在校生31314人,当年毕业9907人。普通小学184所,教职员工2364人,其中专任教师2284人,当年招生8430人,在校生48700人,当年毕业6534人。特殊教育学校1所,教职员工20人,其中专任教师19人,当年招生19人,在校生136人。幼儿园67所,当年入园幼儿8684人,在园幼儿18670人。
2015年末,宜州区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7582人,其中农业专业技术人员98人。年末有科研所2个,从业人员54人。全年专利申请量199件,其中发明专利99件;授权专利74件,其中授权发明专利4件。
2015年末,宜州区共有影剧院2个,公共图书馆1个,博物馆1个。群众文化、艺术机构2个,基层文化站16个。有线广播和有线数字电视用户5.8万户,广播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96.95%,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97.55%。
2015年末,宜州区共有卫生机构313个。其中医院5个,乡镇卫生院20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卫生监督检查机构1个,妇幼保健院1个,村卫生室205个,诊所(卫生室、医务室)61个。全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达3244张,医疗卫生机构卫生技术人员3994人,其中(助理)医师1213人,注册护士1579人。
2019年8月,入选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县。
2015年,宜州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172元,比2014年增长7.1%。其中:工资性收入2895元,增长11.0%;家庭经营纯收入4310元,增长4.6%;财产性纯收入113元,增长17.7%;转移性纯收入854元,增长6.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114元,增长6.3%。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支出10794元,比2014年增长17.8%。其中:现金消费支出4817元,增长8.6%;生产经营现金费用支出3078元,增长25.4%;现金财产性支出3元,增长50%;现金转移性支出164元,增长15.5%;部分商业保险支出10元,增长25.0%;购置资产及非经常性转移支出1854元,增长35.0%;借贷性支出868元,增长15.4%。
洛西镇 (5张) 2015年,宜州区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5364元,增长6.4%。其中,食品消费支出6096元,增长5.8%;衣着消费支出960元,增长2.6%;居住消费支出1961元,下降3.7%;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类支出907元,增长17.2%;医疗保健消费支出1971元,增长14.4%;交通和通讯类支出1644元,增长9.1%;教育文化娱乐用品及服务类支出1361元,增长8.7%;其他商品和服务支出464元,增长2.5%。
2015年,宜州区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即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生活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39.7%。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68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1.64万人;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的人数为2.79万人,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人数为3.91万人;参加失业保险14097人;农村居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人数517442人。全年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288人,比2014年减少160人;享受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21949人,比2014年减少7158人。收养性单位64个,收养性单位床位1045张。
金山湖 (4张) 截至2013年6月,宜州城区公共绿地面积103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424公顷,绿化覆盖率34.6%、建成区绿地面积357公顷,绿地率29.1%,人均公共绿地面积7.1平方米;建有庭院43个,其中“园林式单位”12个,占27.9%;小区居住区绿地面积已达120公顷,“园林式小区”达26%。
2015年,宜州区建成区绿地覆盖率23.32%,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0.40平方米,城市燃气普及率96.79%,城市用水普及率10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
宜州区有4A景区3家,3A级景区5家,4星级饭店1家,3星级饭店4家;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1家,广西四星级乡村旅游区4家,广西生态旅游示范区1家,广西特色旅游名村1家,广西特色文化名村1家,农家乐30多家。旅行社8家,旅游车船企业3家。新增旅游集散中心1个,游客咨询服务中心5个,新增停车场3个,新增星级汽车营地1个,A级标准建设旅游厕所7座。 主要风景名胜有下枧河流域刘三姐歌谣文化生态保护区(含古龙漂、 珍珠洞、民族村、刘三姐书院等),有 白龙洞游览区、宋代铁城、宋黄庭坚逝世处遗迹、宋杨文广战事遗垒、明千户所古城、明惠帝云游宜山遗迹、太平天国王府故址、仙女岩、 九龙岩、 三门岩、多灵山、镇远峰等。
三姐故里 (8张) 流河寨―壮族歌仙刘三姐故居,为广西风景名胜区 下枧河东岸,位于市城东北郊8公里处的刘三姐镇马安村,占地十余亩。寨中保留有刘三姐、阿牛哥、锦妹当年居住过的房屋,有壮寨门、壮族图腾、农家劳作工具和茶楼等仿古建筑。
四牌楼,位于宜州区一中东侧,建于 乾隆二十五年,时称“会魁楼”,又称“四牌楼”。此楼位于十字路口,形成东西南北四个门洞,内外相通。四牌楼楼高三层,一楼全用大型细凿条石砌成,呈四方形,工艺精巧。边长11.5米,四面拱门各高3.9米,宽3.5米。二三楼为木质结构的重檐楼阁,红漆圆柱,飞彩流丹,古朴庄重。“文革”中二三楼被拆毁,只存有一楼拱洞石门,楼上建筑及额匾碑刻已不复存在。
会仙山亦称北山,位于宜州区城北1公里的白龙公园内,为宜州八景之首,称“会仙远眺”。山顶有鸟型巨石一方,呈展翅状,明刻“骑云”二字,石前平台原建有“齐云阁”,峭壁上刻有“极高明”三大字,为郡人明代参将李霁所题。有清雍正年间庆远知府徐嘉宾的述职碑。山顶建有电视差转台。还有天池、甘泉等。景区内有 白龙洞、百子岩、雪花洞、百丈深井岩、炼丹岩、白云庵、翼王点将台、翼王点将台、山谷祠等景点。
临江河风景区北起样贝乡拉托村畔,南至三江河口与 龙江河交汇,河道全长37公里,含下枧、古龙、祥贝三个河段。沿河群山叠翠,古洞罗列。该景区于1988年10月与白龙洞同时列为广西风景名胜旅游区。
九龙山,位于宜州城区南3公里,因有九峰相连蜿蜒若龙,而得名。在九龙山主峰山腰有丹霞岩,岩口高20米,宽6米,有后洞和顶洞可出,明代庆远知府岳和声题刻“丹霞遗蜕”四字于岩侧壁间,旧称“丹霞夕照”。
古城峒位于宜州市城北郊3公里的木棉村后,1255年建造,号“铁城”,后称古城峒。古城峒分内城和外城,内城墙东西两端对峙的两山崖壁上各刻有一碑。
古龙河景区 (3张) 古龙河景区位于江河中段,北起祥贝乡古龙圩,南至下枧龙洲岛,古称思吾溪,全程10公里。
壮古佬风景区位于宜州市北部 刘三姐乡的马山塘屯,至市区水陆距离12公里,陆路5公里,景区占地16公顷,原生态环境保护良好,自然古朴。壮古佬景区现已建有景区码头,对歌台、壮古佬寨门、厚兰桥、会景亭、表演场、观景长廊、歌王楼等别具风格的民族传统建筑。黄圣依与 苏有朋主演的电影《寻找刘三姐》在此取景拍摄。
水上石林地质公园位于宜州龙江及其支流的 临江流域,占地面积约114.7平方公里,海拔160米左右,属大型规模地质公园,由祥贝园区、下枧河园区、龙江园区、石别园区组成,约有60处地质遗迹点。
德胜风景区位于城区47公里的德胜镇境内,景称“玉笏鸣琴”,又名 白云山,明代刻有“独尊峰”三字,主要景点有鸣琴山、大风光山、德胜古城等。
彩调剧
易水湾景区 (2张) 宜州区是 彩调之乡,20世纪50年代宜州的彩调《刘三姐》和《龙女与汉鹏》曾到北京中南海怀仁堂演出,得到毛泽东和其他中央首长的赞扬。1999年广西首届彩调艺术节、2003年广西彩调艺术大赛均在宜州举办。2006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宜州市申报的“刘三姐歌谣”,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山歌唱到:“如今广西成歌海,都是三姐亲口传”。
宜州渔鼓
宜州渔鼓在宜州民间普遍流传,传统唱腔轻快活跃。演唱者左手抱 渔鼓,并持简板按节拍打鼓身,右手前掌按过门旋律拍击鼓面。传统唱腔是单一乐段,反复演唱。解放后,文艺团体利用传统唱腔,配上新内容演唱。解放前渔鼓由民间艺人沿街卖唱。1992宜山个体劳动者协会以宜州渔鼓《李贵凉粉》(韦善光作词,廖寿德音乐设计,胡雪琴导演,刘焕姣等演唱)参加中国个体文艺会演获三等奖。
宜州土特产主要有 沙田柚、 果蔗、 桑蚕茧、 红兰酒、 槟榔芋、 红瓜子、 扁柑、 甜杨桃、 黑豆、黄豆、乳鸽、油鱼、船丁鱼、龙江芝麻剑鱼、黄蜂鱼、明灯寨烟叶、魏村马蹄,苏村莲藕、古龙梨、文昌碎咸菜等。
宜州特色小吃: 宜州牛肉条 、三姐香粽 、宜州红兰酒 、豆腐瑶 、瑶寨五香熏鱼 、桑杆榆黄蘑 等。
刘三姐,又称“ 刘三妹”,为中国壮族民间传说中的歌仙。关于其身世,不同地区流传着不同版本,而最广泛流传的当属流传在广西宜州一带的传说。
冯京,宜州城西龙江北岸的 冯村,生于 宋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庆历八年(1048年),冯京参加州试,中 解元,次年,冯京参加会试,中会元,接着,他参加殿试,中状元, 连中三元,人们称他为冯三元。中国历史上能连中三元的只有13名,冯京是其中之一。
黄莺,原名黄廓,生于1912年,宜州区龙头乡九磨村人。1988年,经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确定黄莺为抗日烈士。
谢骙,原名谢家骙,宜山县(今宜州区)庆远镇管家巷人,1939年11月,谢骙加入中国共产党。1944年在率部与日军的激战中殉国。
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江西 修水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生于1045年6月12日。
2009年,宜州区被评为“中国最具民俗文化特色旅游目的地”称号。
2011年荣获“中国最具海外影响力明星市”称号、刘三姐文化旅游节荣获“中国最具民族特色节庆”称号。
2012年,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
2013年,宜州区获“广西园林城市”、“广西优秀旅游城市”“、广西文明城市”、“广西卫生城市”、“广西南珠杯优秀城市”等称号。
2002年宜州成为东莞市 石龙镇友好城市。
2005年宜州与江西 修水县缔结为友好城市。
2007年宜州与江苏 海安县缔结为友好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