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梓县

桐梓县 贵州省遵义市桐梓县 桐梓 桐梓县建制沿革 桐梓县行政区划 桐梓县地理环境 桐梓县自然资源 桐梓县人口 桐梓县经济 桐梓县交通运输 桐梓县社会事业 桐梓县旅游 桐梓县风俗 桐梓县特产 桐梓县著名人物


桐梓县,贵州省 遵义市辖县。位于贵州省北部,北与 重庆市接壤,南接 汇川区、 仁怀市,西连 习水县和重庆市 綦江区,北抵重庆 南川区、 万盛区。地跨北纬27°57′~28°54′,东经106°26′~107°17′,土地总面积3202平方公里。桐梓县下辖2个街道、20个镇、2个乡、1个民族乡。 2017年末,桐梓县户籍人口74.23万人。桐梓县是“中国方竹笋之乡” ,素称“黔北门户”、“川黔锁钥”之称。 川黔铁路、 210国道和 渝湛高速公路纵贯县境,县城至 贵阳、 重庆行车时间2小时左右。2018年9月,桐梓县退出贫困县。今桐梓县境内,在唐代以前无县级及其以上行政建置,仅先后隶属于蜀、巴、鳖、犍为、鄨、牂牁、平夷、平蛮、柯盈、播州、带水等。唐 贞观十六年(642年),县境始有县、州建置及治所。现桐梓县蒙山以南属带...

详情

桐梓县地名网_贵州省遵义市桐梓县资料简介

贵州省遵义市桐梓县介绍

桐梓县,贵州省 遵义市辖县。位于贵州省北部,北与 重庆市接壤,南接 汇川区、 仁怀市,西连 习水县和重庆市 綦江区,北抵重庆 南川区、 万盛区。地跨北纬27°57′~28°54′,东经106°26′~107°17′,土地总面积3202平方公里。

桐梓县下辖2个街道、20个镇、2个乡、1个民族乡。 2017年末,桐梓县户籍人口74.23万人。

桐梓县是“中国方竹笋之乡” ,素称“黔北门户”、“川黔锁钥”之称。 川黔铁路、 210国道和 渝湛高速公路纵贯县境,县城至 贵阳、 重庆行车时间2小时左右。

2018年9月,桐梓县退出贫困县。

今桐梓县境内,在唐代以前无县级及其以上行政建置,仅先后隶属于蜀、巴、鳖、犍为、鄨、牂牁、平夷、平蛮、柯盈、播州、带水等。

唐 贞观十六年(642年),县境始有县、州建置及治所。现桐梓县蒙山以南属带水县隶于播州,蒙山以北、松坎以南为夜郎县隶于珍州夜郎郡,松坎以北及羊磴、狮溪分属扶欢、荣懿两县范围,隶于溱州。夜郎县治及珍州州治均在今桐梓县夜郎坝。

唐 元和二年(807年),废珍州,所属夜郎等县改属溱州,蒙山以南仍属带水县隶于播州。并隶于江南道黔中采访使。

唐大中十三年(859年),南诏攻占播州。收复后,不久又失陷。乾符三年(876年),杨端率乡人八族收复播州,自此播州为杨氏势力范围,桐梓蒙山以南地区遂为杨氏世有。

唐 乾宁三年(896年),武泰节度使以其降王建。唐天佑四年(907年),后梁灭唐,是时王建于成都称帝建前蜀,桐梓随之属前蜀,境内建置不变,隶武泰军节度使。

后唐 同光三年(925年),后唐灭前蜀,县境乃归后唐。后唐长兴元年(930年),后蜀攻占珍、涪等州,桐梓遂改属后蜀。

宋 建隆元年(960年)地方建置:大行政区为路,中级为府(州、监、军),三级为县。乾德三年(965年),原珍州“蛮酋”田景迁以其地内附,赐名珍州仍名夜郎郡,领夜郎等县。开宝元年(968年),改珍州为西高州,仍名夜郎郡,领属不变,隶夔州路。桐梓境内建置不变。

宋庆历八年(1048年),以黔州羁縻南、溱2州隶渝州,溱州仍名溱溪郡,领荣懿、扶欢两县(今桐梓县松坎以北地区)。

宋治平三年(1066年),荣懿、扶欢为“熟夷”割据。熙宁三年(1070年),平“熟夷”,降两县为荣懿、扶欢两砦。

宋 熙宁八年(1075年),以南川县(今綦江县)铜佛坝地,置南平军,领隆化、南川县并荣懿、扶欢、开边、通安、安稳、归正5砦及溱州1堡,是时,松坎以北地区属南川县隶南平军。

宋 大观二年(1108年),木攀首领赵泰以地内附,别建溱州领溱溪、夜郎两县。播州杨光荣以地内附,诏建播州,领播川、琅川、带水3县。两州均隶夔州路。是时,桐梓地仍一分为三:蒙山以南属播州带水县,蒙山以上松坎以南属溱州夜郎县,松坎以北属溱溪县。宣和二年(1120年),废溱州及溱溪、夜郎两县,改为溱溪砦,隶南平军,溱溪砦治所在松坎。桐梓县境内设夜郎县478年,至此不存。翌年,废播州为城隶于南平军(并废琅川、播川、带水3县),播州城在今桐梓城南3里(马鞍山南侧之旧城坡)。宣和六年(1124年),以播州城为播川县,治所仍为播州城,隶于南平军,蒙山以南属播川县领域。

宋端平三年(1236年),播川县移治白锦堡(不在今桐梓县境内),仍属南平军。嘉熙三年(1239年),复置播州,置安抚使,播川县为州治,仍隶于夔州路南平军。宝祐六年(1258年),复以宣和中所置播川县地为鼎山县,隶于南平军,移治于鼎山城。

宋 咸淳九年(1273年),改珍州及所属乐源、绥阳两县隶于播州。鼎山县和溱溪砦仍隶于夔州路南平军。

宋 景炎元年,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元军占重庆,播、思等州降元。翌年,置播州安抚使司,隶于湖广行省。桐梓地遂属元。

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十二月,从杨邦宪请,以鼎山县仍隶于播州。至元十六年(1279年),元灭南宋,统一全国,地方建制设行中书省,省下为路,置总管府,下为府,府领州,州领县。在西南少数地区,设土司、土官。是年正月,改鼎山县名播川县,仍治鼎山城,隶于播州安抚司。

元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明玉珍占川蜀地区称帝,建号为夏,思、播等州为其据,桐梓遂属于“明夏”8年之久。

明洪武四年(1371年),“明夏”降明朝。五年,原播州安抚使及同知率地归附明朝,置播州宣慰使司,隶于四川行省,桐梓地属播州宣慰使司。六年,县境置播川驿(今魁岩栈)、桐梓驿(今新站)、松坎驿(今松坎),后增夜郎驿(今夜郎栈)。九年(1376年)改行省为布政使司,桐梓地属于四川布政使司。十五年(1382年),改隶于贵州布政使司。二十七年(1394年)复隶于四川布政使司。

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于松坎设安边同知,不久即废。

明洪武元年至万历二十八年(1368-1600年),桐梓境内,因袭元代土司制度,由播州土司宣慰使司分别委土官约分8片治理。

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平定杨应龙,改土设流,废播州宣慰使司,分置平越、遵义两军民府。置桐梓县,隶于四川布政使司遵义军民府。首任知县何珩始立县衙署于荣德山东南麓的冬青坪(今县委工作区地段,清代袭用明代县衙旧址)。

崇祯六年(1633年),改四川布政使司为四川省,桐梓隶属仍旧。

清顺治一年至十五年(1644-1658年),桐梓地属明朝残余势力南明政权遵义府。

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改驿道,县境播川、桐梓、松坎、夜郎4驿乃废。

清 雍正六年(1728年),桐梓县随遵义府改隶于贵州省。此后未变。

清咸丰四年(1854年)八月,九坝杨龙喜起义,初六日占领桐梓,改桐梓为兴州,重庆提督万福于是年十二月十六日克桐梓,恢复原县名。

民国2年(1913年),废府州建置,桐梓县隶于黔中道。民国9年(1920年),废 黔中道,桐梓县直隶于省。

1949年11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桐梓县城,是月29日,桐梓县人民政府成立。隶于西南行政区(1954年6月19日撤销)贵州省人民政府遵义专员公署(1967年1月改称遵义地区革命委员会,1979年1月改称遵义 行政公署,1998年改称 遵义市)。

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置桐梓县,下辖7里:东流里、蒿芝里、葫芦里、大溪里、夜郎里、娄化里、溱溪里。

清康熙二年(1663年),改县辖7里为5里:溱溪里、芦溪里、东芝里、夜郎里、娄化里。里下设10甲,夜郎里多设1甲,共51甲。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改里设区,全县有区7个:第一区区署在县城,第二区区署在响水田(后迁高桥),第三区区署在花秋坝,第四区区署在新站,第五区区署在松坎,第六区区署在兴隆场(今万盛境内),第七区区署在狮溪口。

民国2年(1913年),调整区以下建置,区下设保,保下设甲,全县编为7区110保。

民国15年,县长刘尚衡始在桃子荡、青山、水坝塘、羊磴、文冲溪等处各设分区。

民国21年,调整县以下建置,编为区、乡、镇、闾、邻。

民国24年,改县下建置为区、联保、保、甲4级。全县编为7区43联保345保3627甲。

民国30年,废联保,撤原7区,设1直辖镇、3区署、7镇、23乡、322保、3070甲。随后逐年调整,至民国37年为县辖1直辖镇、3区署、7镇、23乡、290保、2718甲。

解放初期,计设7区、22乡、7镇、287保、2532甲。

1950年6月,全县划为11区、29乡(镇)。

1952年1月,全县11区改编为14区。4月恢复为11区。

1952年6月,各区试点撤大乡建小乡,至1953年4月,全县建乡完成,共建132个乡(镇、街)。

1954年4月,全县132个乡(镇、街)调整为159个乡(镇、街)。

1955年4月,改各区数序称谓,冠以区驻地地名。

1955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将兴隆区17个乡划属重庆市南桐矿区(今万盛区)。

1956年1月,全县第一次并乡。将142个乡(镇、街)合并为102个乡(镇、街)。是年3月,经贵州省人民委员会批准,将官仓、高桥两区合并为高桥区。全县为8区、2镇、81乡、1乡级镇、6街,共88个乡级单位。

1958年8月,实行“政社合一”,9月,全县行政建置作重大调整。全县设7个公社、79个管理区、452个生产队、3352个生产小队。

1961年8月,恢复区级建置,废管理区,区下改称公社,公社以下为生产大队、生产队。全县共有8区、1镇、46个公社、491个大队、3177个生产队。

1962年7月,再次调整建置。全县设6区、1镇、73个公社(镇)、4街、488个大队、3291个生产队。

1964年8月,恢复元田、羊磴两区建置。

1965年12月,再次调整行政建置。全县设8区、1镇(城关镇,区级)、53个公社、2个镇(乡叮?92个大队、3291个生产队。

1967年12月,恢复桐元、水银两个公社。

1981年4月,恢复蒙渡、捷阵、克勤、木艾、斋郎、天坪、民主、元木、元田、三坡(改名大河)、桥头(改名石门)、长峰(改名天门)12个公社。是年7月,撤新场公社,建七二公社。

1984年5月,公社改制为乡人民政府。复兴乡改为水坝塘镇、狮溪乡改为狮溪镇,楚米乡改为楚米镇。9月,恢复官仓区公所。

1985年5月,撤天门乡,建天门办事处。全县建置9区、1镇(区级)、64乡(包括天门办事处)、5镇、513个村、4429个村民组、11个居委会、49个居民组。

1990年,城关镇撤街道办事处,设街道工作委员会,增加8个居委会。羊磴乡增设1个街道居委会。

1992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全县行政区划调整为16镇、7乡、1个民族乡、513个村、20个居委会、4239个村民组、84个居民小组。

1992年以来,乡镇级建制未作调整,先后进行了村(居)委会建制调整。到2006年底,全县共辖16镇、7乡、1个民族乡、226个村、8个居委会、1816个村民组。

截至2014年7月,遵义市桐梓县辖18个镇、5个乡、1个民族乡:娄山关镇、楚米镇、新站镇、松坎镇、高桥镇、水坝塘镇、官仓镇、花秋镇、羊磴镇、九坝镇、大河镇、夜郎镇、木瓜镇、坡渡镇、燎原镇、狮溪镇、茅石镇、尧龙山镇、风水乡、容光乡、小水乡、黄连乡、芭蕉乡、马鬃苗族乡。

2016年4月22日,贵州省政府〔2016〕123号批复同意桐梓县行政区划调整方案:

撤销 娄山关镇建制,分别设置娄山关街道、海校街道;

撤销风水乡、容光乡、芭蕉乡建制,分别设置风水镇、容光镇、芭蕉镇;

新设置的娄山关街道辖原娄山关镇长征社区、西流水社区、峰岩村、独石村、工农村、娄山村、杉坪村、官渡村、鞍山村、城郊村,街道驻鞍山村;新设置的海校街道辖原娄山关镇海校社区、虎峰社区、武胜社区、太白社区、水井村、小坝村、东山村,街道驻太白社区。

截至2016年4月,桐梓县辖 娄山关街道、 海校街道、 楚米镇、 新站镇、 松坎镇、 高桥镇、 水坝塘镇、 官仓镇、 花秋镇、 羊磴镇、 九坝镇、 大河镇、 夜郎镇、 木瓜镇、 坡渡镇、 燎原镇、 狮溪镇、 茅石镇、尧龙山镇、 风水镇、 容光镇、 芭蕉镇、 小水乡、 黄莲乡、 马鬃苗族乡,共2个街道、20个镇、2个乡、1个民族乡。

贵州省桐梓县 桐梓县位于贵州省北部,北与 重庆市接壤,南接 汇川区、 仁怀市,西连 习水县和重庆市 綦江区,北抵重庆 南川区、 万盛区。地理坐标北纬27°57′-28°54′,东经106°26′-107°17′,全县南北最长处81公里,东西最宽处52公里。全县国土总面积3202平方公里。

桐梓县位于 黔北山地与 四川盆地的衔接地带,由于构造体系复杂,构造运动强烈,冰川作用显著,溶蚀、侵蚀并存,形成了独特的地貌景观,属黔北中山峡谷区。全县地势呈东北高、西南低形状,羊磴河、松坎河、桐梓河将全县切割为三个各具特征的 地貌单元。县境内兼有山原、中山、丘陵、山间盆地、 河流阶地等多种地貌形态,且岩溶广布,石峰林立,暗河、溶洞比较发育。

全县平均海拔1100米,最高峰为狮溪镇柏枝山南 牛角寨海拔2227米,最低点为坡渡镇渝黔界河面,海拔310米,相对高差达1917米。

桐梓县山脉均系 大娄山山脉的支脉,大娄山山脉呈东北—西南向。蒙山山脉系娄山山脉的支脉,主脉由娄山山脉中部西行横亘于县境中部后再向南、北向延展,南至十二茅坡,北达尧龙山。主脉凉风垭呈东南向,是县境南北分异的分水岭,其南为浅切割的中山、坝子,其北为深切割的中山峡谷。

主要山脉

桐梓县境内海拔大于1700米的主要山峰有18座:柏枝山牛角寨(海拔2227米,为黔北第一高峰)、箐坝大山(主峰 红山2028米)、 白马山(1944米)、冒角尖(1927米)、黄莲大山(1871.9米)、黄砂岩(1871.9米)、分水岭(1820.7米)、花坝大山(1814米)、二 层岩(1796米)、尧龙山(1795.9米)、大岩顶(1779米)、顶箐(1778米)、大梁岗(1770米)、 仙人山(1768.7米)、大窝盆 梁子(1750米)、硫磺顶(1749.3米)、大土湾梁子(1732米)、黄岭岗(1730米)。

桐梓县内河流均属 长江水系,分属长江上游干流区赤水河、 綦江河和乌江水系,计有大于20平方公里流域面积的河流57条,总长度831.48公里,河网密度0.26公里/平方公里。河流等级为:干流7条, 一级支流32条,二级支流18条。主要河流桐梓河、松坎河、羊磴河 集雨面积2919.45平方公里。

桐梓河:主流总长度91公里,总集雨面积2254.45平方公里(县境内集雨面积1162.5平方公里),集雨面积大于20平方公里的支流21条,多年平均流量17.76立方米/秒, 多年平均径流量6.25亿立方米。主要支流有溱溪河、天门河、 混子河(小河)、 高桥河、斋郎河、风水河、盘龙河等。

松坎河:总长度64.55公里(县内55.3公里),总集雨面积1103.96平方公里(县内集雨面积1039平方公里),境内有木瓜河、水 柴河、新站河等集雨面积大于20平方公里的支流17条。

羊磴河:总长87.23公里(县境内54.93公里),总集雨面积1126.56平方公里(县内集雨面积717.95平方公里),境内有羊岗溪、鲤鱼河、 马桑坎河等集雨面积大于20平方公里的支流10条。

桐梓县风光 (25张) 桐梓属亚热带 高原季风湿润性气候区,四季不甚分明,水热同季,雨量充沛,干、湿季明显,无霜期长,春暖风和,时有倒春寒,初夏多雨,盛夏多旱,热而不酷,秋温陡降有绵雨、“秋风”,冬无严寒,多云寡照,偶有凝冻,垂直地域分布差异大,立体气候显著。

桐梓多年平均阴天数245天,多年平均日照时数1091.6小时。1978年中央气象局整理的全国气候之最中列出桐梓年平均总云量8.4,年平均低云量7.2,冬季低云量8.5,均名列全国第一。桐梓年均温14.6℃,最冷月-5℃,最热月24.5℃。极端最高气温有37℃,极端最低气温-7℃。由于海拔高差大,气候垂直变化差异显著,“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桐梓属全省少雨区,年平均降雨量1038.8毫米。夏季降水量最多,冬季降水是最少,呈冬干夏湿现象。

桐梓县境内土壤有水稻土、潮泥土、黄壤、石灰土、紫色土、黄棕壤6个土类,面积434.19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90.49%。其中酸性土壤46.37万亩,微酸性土壤238.76万亩,中性土壤122.41万亩,微碱性土壤9.04万亩。

桐梓县土地总面积480万亩,其中耕地133.13万亩(稻田37.89万亩,旱地95.24万亩),园地1.15万亩,林地184.04万亩,疏林草地10.3万亩,城乡居民点用地5.69万亩,工矿用地0.07万亩, 交通用地2.14万亩,水域4.52万亩,特殊用地1.48万亩,未利用土地31.92万亩。

据不完全统计,在全国 植物区系15个地理成份中,桐梓县不同程度地具备了13个地理成份。境内珍稀植物较多,其中属国家一类保护树种有 银杉、珙桐,二类保护树种有黄杉、香果树、青钱柳、水青树、红椿等,三类保护树种有穗花杉、 厚朴、楠木等。县境内已发现中药材品种约千余种。方竹林总面积33万亩。

除普通野生动物外,县境内发现有黑叶猴、蟒、 华南虎、麋鹿、 云豹、大鲵、白鹤、 红腹锦鸡、华南穿山甲、豺、水獭、 大灵猫、小灵猫、林麝、斑羚、岩羊等国家保护珍稀动物。

截至2014年3月,桐梓县境内初步查明矿藏29种,计有大型矿床1处,中型矿床7处,小型矿床多处,矿点52处,矿化点11处。其中 煤炭储量47.72亿吨,是全国重点产煤县。石灰石分布极广,储量丰富,不少地区石灰岩质量较高,达到化工、水泥、玻璃和冶金用石灰岩一级标准。钾矿分布广泛。另有黄铁矿、菱铁矿、滑石、高岭土、 白云岩、石英砂岩矿、商品大理石、方解石、石膏、赤铁矿、铅锌矿、铝土矿等矿产资源。

截至2017年末,桐梓县户籍人口742255人,其中:乡村人口489720人,城镇人口252535人。2017年,桐梓县出生10029人,其中:常住人口8519人,常住人口出生率为13.65‰,自然增长率8.17‰。

民族

桐梓县古代即为多民族杂居地区。在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各民族互为分化和融合,形成新的单一民族。1951年,桐梓县仅有苗、彝、仡佬等3个少数民族362户,其中绝大多数为苗族。

截至2014年6月,桐梓县有苗族、侗族、彝族、满族、壮族、 羌族、傣族、白族、瑶族、 水族、 布依族、土家族、 仡佬族、 东乡族、 布朗族和汉族等18个民族分布。

2017年,桐梓县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3.59亿元,比2016年增长6.6%;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62.63亿元,比2016年增长12.5%;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63.36亿元,比2016年增长14.7%。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21.0%、39.2%、39.7%。人均生产总值30232元,比2016年增长11.7%。第一、二、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分别为12.2%、45.9%、41.8%。

2018年9月18日,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国务院扶贫办关于反馈贵州省2017年贫困县退出专项评估检查结果的函》,文件指出,经国家专项评估检查,桐梓县符合贫困县退出条件。

2018年9月25日,贵州省人民政府同意桐梓县退出贫困县。

财政

2017年,桐梓县累计完成财政总收入13.39亿元,比2016年增长15.3%。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06亿元,增长9.8%。在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中,税收收入4.29亿元,比2016年增长9.4%;非税收入1.77亿元,比2016年增长10.6%。税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70.8%。

2017年,桐梓县粮食种植面积72076公顷,比2016年减少7064公顷,其中夏粮种植面积18781公顷,比2016年减少8429公顷;油料种植面积8676公顷,比2016年减少2015公顷;烤烟种植面积2898公顷,比2016年减少234公顷;蔬菜种植面积22817公顷,比2016年增加5050公顷。

2017年,桐梓县粮食产量24.28万吨,比2016年减少1.1%,其中夏粮6.7万吨,比2016年减少7.4%。油菜籽产量1.45万吨,比2016年减少23.4%;烤烟产量0.47万吨,比2016年减少8.8%。

2017年,桐梓县主要林产品产量:生漆67吨,油桐籽232吨,五倍籽102吨,棕片301吨,竹笋干4565吨。

2017年,桐梓县肉类总产量4.43万吨,比2016年增加10.1%;其中:猪肉产量3.75万吨,比2016年增加10.0%。水产品产量4073吨,比2016年增加17.4%。

工业

2017年,桐梓县全部工业增加值完成42.51亿元,比2016年增长13.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34.04亿元,比2016年增长12.8%。其中,轻工业增加值4.24亿元,比2016年增长31.3 %;重工业29.80亿元,比2016年增长27.8%。

2017年,桐梓县48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117.67亿元,比2016年增长48.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89.3%,比2016年上升0.5个百分点。

建筑业

2017年,桐梓县全部建筑业增加值20.12亿元,比2016年增长10.9%。资质以上建筑企业完成产值5.82亿元,比2016年增长19.3%。

2017年,桐梓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17亿元,比2016年增长16.7%。其中城镇消费品零售额20.50亿元,比2016年增长17.4%;乡村消费品零售额12.67亿元,比2016年增长15.7%。分行业看,批发、零售、住宿和餐饮零售额分别为2.74亿元、24.90亿元、0.40亿元、5.13亿元,分别比2016年增长14.9%、17.0%、16.2%、16.4%。

金融

截至2017年末,桐梓县全部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71.59亿元,比2016年增长12.4%,其中个人存款余额118.62亿元,增长17.3%;财政存款1.52亿元,比2016年下降24.8%。截至2017年末,桐梓县全部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15.20亿元,比2016年增长29.7%,其中短期贷款余额17.98亿元,增长18.8%。

截至2013年末,桐梓境内高速公路74公里,国道98公里,省道51公里(303省道28公里,习新公路23公里)。全县纳入管养的农村公路共411条,其中:县道4条193.224公里,乡道19条256.346公里,村道388条2027.769公里(其中桐容二级公路55.763公里),农村公路管养总里程2477.339公里。全县农村客运班线57条,县级客运站1个、乡镇客运站15个,共有农村客运车辆375辆计4415座。

川黔铁路、 210国道和 渝湛高速公路纵贯桐梓县境。

渝黔高速铁路在境内设有 桐梓东站和 桐梓北站,桐梓前往贵阳、重庆只需一个小时。

桐梓县另有8个火车站: 桐梓站、 凉风垭站、 红花园站、 娄山关站、 蒙渡站(新站镇站)、松砍站、 三元坝站、 新场站。

截至2017年末,桐梓县共有中等职业学校1所,教师138人,2017年招生1599人,在校生4260人,毕业生387人;普通高中6所,教师818人,2017年招生4367人,在校生12899人,毕业生4338人;普通初中40所,教师1875人,2017年招生8211人,在校生25601人,毕业生8931人;普通小学134所,教师2647人,2017年招生9480人,在校生51717人,毕业生7952人;学前教育246所,教师1514人,2017年入园人数13035人,在园人数20541人,离园人数9167人。特殊教育学校1所,教师13人,2017年招生数67人,在校学生数310人。

截至2017年末,桐梓县有文化事业机构1个,影剧院2个,文化馆1个。县城公共图书馆1个,藏书量8.24万册。拥有文物藏品总数92件,有无线电视发射基站146个,广电宽带基站680个。截至2017年末,桐梓县拥有正常使用数字电视用户54812户(含农村无线覆盖用户)。2017年,桐梓县开展各类文化活动200余场次。

截至2017年末,桐梓县共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522个,其中县级6个(桐梓县人民医院、桐梓县中医院、桐梓县妇幼保健院、桐梓县疾控中心、桐梓县卫生监督所、桐梓县卫生技术人员教育中心),乡镇卫生院24个,村卫生室390个、个体诊所72所,民营医院12个,其它公立医疗机构1家(桐梓县关爱医院),社区卫生服务站6个、门诊部4个,医务室4个,其它医疗机构3个。全县共有执业(含助理)医师1011人,注册护士1076人。有医疗机构开放床位数1975张。

2019年8月,入选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县。

截至2017年末,桐梓县拥有各种体育场地928个,其中:公共体育场2个,篮球场393个,田径场126个,羽毛球87场(个),乒乓球场地286个,其他场地34个,健身路径工程252处。

桐梓县旅游资源丰富,主要景点有 凉风垭森林公园、新站花坝、马鬃苗族风情、环县城风景区、 官仓钓鱼台、九坝黄河沟、 柏箐自然保护区、羊磴河峡谷漂流(铜鼓滩漂流)、木瓜水银河、黄莲自然保护区、 尧龙山、古夜郎漂流、王家烈公馆、小水月亮河、 古夜郎及李白流放地、民国海军学校、 周公馆系列、 马鞍山古人类遗址、“ 桐梓人”遗址—九坝岩灰洞、西湖、 娄山关等。

截至2018年末,桐梓县乡村旅游点达到30个,乡村旅馆(含农家乐)1545家,宾馆酒店128家,床位数7.21万张。重点景区10个,直接从业人员2.24万人,间接从业人员达11.8万人。

行业习俗:农作方面,桐梓县先后流行田鼓歌、打闹歌(薅草歌)。工匠方面,先后有打牙祭、拜师、传授、祭窑、祭刀、喝出甑酒、木匠利市、羊磴船工祭河神、抬班报路歌等习俗。商贾、采伐方面,先后有祭财神、摆刀头酒等习俗。饲养方面,先后有祭祀马王庙、牛王庙,选择吉日买猪相马,以及养猪清圈敬奉陈信老祖等习俗。

家庭习俗:住宅建筑方面,历代民居有岩洞、窝棚、土墙、金包银、木房、砖房、石房、现代楼房。房间用途和家庭陈设方面,有客厅、书房、寝室、堂屋,堂屋设“香火”供奉神灵及祖宗,有火塘、火盆、地火炉、沙罐火炉、回风炉、灶等设施,进入现代社会后,已全面使用现代生活设施。

生活习俗:服饰方面,晚清时期境内农户种麻织布,用土靛染成青蓝二色制衣。随后有自种棉花用手工织土布,根据历史演变,先后有超襟、长衫、中山装、列宁装、学生装等,现社会追新逐异,不亚于发达地区。帽子先后有瓜皮帽、博士帽、鸭舌帽、遮阳帽、线帽、平顶栽绒帽、长寿帽,部分地区流行包帕子。先后有草鞋、布鞋、钉鞋、皮鞋、解放鞋、球鞋、胶靴、塑料鞋等。饮食方面,以大米、玉米为主。一日两餐、三餐为主。风味饮食有米豆酸菜、全锅汤羊肉、菜豆花、油茶、烧饼、汤圆、荞面条、锅贴饺、搭挞面、阴包谷米、方竹笋、白豆、和菜等。行旅运输方面,肩挑背驮、马驮、鸡公车、板板车、滑竿、自行车、摩托车、三轮车、汽车等。照明方面,解放前多用桐油,解放后用煤油,现主要用电。

农产品方面有团芸豆(小白豆)、大芸豆(大白豆)、风干玉米仁(阴苞谷)、魔芋干等;

林产品方面有方竹笋、 油桐、乌桕、生漆、棕片、 五倍子等;

牧产品方面有桐梓白山羊、桐梓麻羊、桐梓芭蕉猪、腊肉(弯刀肉)、松花皮蛋、牛肉干等;

中药材方面有 杜仲、天麻、云木香、蕨菜等。

桐梓县著名人物
  
赵旭 周西成 毛光翔 犹国才
何知重 娄勤俭 王家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