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镇

河西镇 河西镇地 理 位 置 河西镇历 史 沿 革 河西镇自 然 状 况 河西镇经 济 状 况 河西镇文教科技卫生 河西镇基 础 设 施 河西镇风 景 名 胜 河西镇河 西 人 物


河西镇位于通海县西北部,总面积187.26平方千米,常住人口50695人(2017年),镇政府驻地河西村委会距县城12公里,是历代县治所在地,为玉溪市四大古城之一。该镇东与四街镇、兴蒙乡接壤,南连 九街镇,西与峨山县、红塔区交界,北与江川县毗邻。少数民族有回、彝、哈尼、蒙古族等,2019年1月,河西镇入选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河西镇位于 通海县西北部,总面积187.26平方千米,镇政府驻地 河西村委会距县城12公里, 云南通海县河西镇 是历代县治所在地,为玉溪市四大古城之一。古有“儒学名邦”之誉称。该镇东与 四街镇、兴蒙乡接壤,南连 九街镇,西与峨山县、红塔区交界,北与江川县毗邻。河西,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设河西州,二十六年(公元1289年)降为县,河西作为县一级行政区自此始(辖今河西镇、兴蒙乡、四街镇、纳古镇、九街镇九街村大...

详情

云南省玉溪市通海县河西镇所有村庄

云南省玉溪市通海县河西镇介绍

河西镇位于通海县西北部,总面积187.26平方千米,常住人口50695人(2017年),镇政府驻地河西村委会距县城12公里,是历代县治所在地,为玉溪市四大古城之一。该镇东与四街镇、兴蒙乡接壤,南连 九街镇,西与峨山县、红塔区交界,北与江川县毗邻。少数民族有回、彝、哈尼、蒙古族等,

2019年1月,河西镇入选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河西镇位于 通海县西北部,总面积187.26平方千米,镇政府驻地 河西村委会距县城12公里, 云南通海县河西镇 是历代县治所在地,为玉溪市四大古城之一。古有“儒学名邦”之誉称。该镇东与 四街镇、兴蒙乡接壤,南连 九街镇,西与峨山县、红塔区交界,北与江川县毗邻。

河西,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设河西州,二十六年(公元1289年)降为县,河西作为县一级行政区自此始(辖今河西镇、兴蒙乡、四街镇、纳古镇、九街镇九街村大部及峨山县 小街镇等地)。建国后,县属滇中(玉溪)地区,1956年12月22日,与通海县合并称西城公社(含今河西镇、兴蒙乡)。1982年7月26日更名为河西公社,1984年1月改称河西区,1987年10月撤区建河西镇至今,同年原镇辖兴蒙乡划出为县辖乡。2002年,辖区内共有83个自然村,15个村民委员会, 108个村民小组,其中3个回族村委会,3个山区村委会(其中2个彝族村委会)。

河西镇全年气候温和,雨水充沛,山区、半山区面积约占总面积的70%。地势西高东低,形成了以红旗河为主的排灌系统。公路纵横交错,土地肥沃,地下水资源丰富,矿产资源贫乏,主要有石英砂、花岗岩。镜内有全县最高峰螺峰山(海拔2441米),最大水库甸基坝水库,最长河流红旗河。森林覆盖率54.7%。全年无霜期约265天。主产水稻、小麦、蚕豆;盛产烤烟、萝卜、蔬菜。

该镇经济以农业为主,工业发达,尤其是手工副业,逐步形成一个以玛钢、轴承、水泥、农机配件等为骨干,铁杂农具、白铁皮制品、石材石雕、酿酒、农特产品等“一村一品”产业结构合理、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生产体系。2002年底,境内镇办、村办、私营及引进各类行业1143家,完成现价总产值61209万元,从业人员6528人。农业以粮食、烤烟、蔬菜、畜牧为重点,形成 粮食高产稳产,烤烟优质、优作,蔬菜产业区域化、规模化,养殖专业村,花、果、林、油料、渔业协调发展的多元化格局。在第一、二产业的带动下,以小城镇建设为契机,商饮、服务、交通运输业也迅速发展起来。 2002年全镇实现经济总收入58067万元,人均总收入1238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450元;现价农村社会总产值75572万元,其中农业产值占19%,农村工业产值占60.8%,建筑业占0.4%,交通运输业占13.8%,商饮业占4.7%;实现财政总收入793万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639.83万元。

该镇大力进行了农业科技措施的推广和落实, 粮食、油料生产样板,稳产高产,进行集团联产承包。特别是近年来着重实施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合理安排种植面积,努力提高经济作物种植比例和复种指数,大力发展多种经营,加快优质无公害农产品生产,逐步形成了粮食、烤烟、蔬菜、畜牧四大支柱产业,花、果、林、油料、渔业协调发展多元化农业生产格局。出现了一批专业村、专业户,逐步走上了“一村一品”规模化、产业化生产。粮食生产坚持“良种良法为主,其他措施为辅”的严则,在稳定粮食单产的基础上,播种总面积、总产量逐年下调,引进示范推广先进成果项目和优良品种;烤烟生产以“稳定种植面积,优质优作,增加经济效益”为指导,发展了名特新优蔬菜产业。2002年,优质粮作品种达98%,优质烟种植面积12670亩,优质主料烟中上等比例77.9%,产值1875万元,占农业总产的18.5%,蔬菜种植面积10724亩,以萝卜为主的蔬菜生产得到全面提升,出现了以上片萝卜为主,下片豆类和叶菜为主的区域产业化。上片的清水河、汉邑、东渠(今大回)、曲陀关等村成为了萝卜丝(条)生产加工重要基地。而且产销一条龙,形成以汉邑为中心的萝卜丝专业集散市场,产品进入国 际市场,年创产值3340多万元,辐射带动了周边县市的萝卜种植(曲陀关村还发展了高产玉米,产量从1988年的单产280公斤上升到2002年的787公斤,为云南省前列,面积达2500亩)。以寸村为龙头的蔬菜新品种实验示范推广基地建设和琉璃河片区农业综合农艺措施项目成效显著。2002年,全镇孢子甘蓝、食荚小豌豆、日本南瓜、西兰花等名特优新品种种植达到了总面积的92%,粮经种植比例为4.6:5.4,农民人均蔬菜收入1216元。

畜牧方面, 甸高村的酿酒育肥猪专业村,解家营,石山嘴、代文、甸心等村的仔猪养殖,清水河、大湾、曲陀关的牛羊以及改水沟的土鸡和牛羊养殖渐成规模。2002年,全年畜牧不变价总产值2222万元,比1990年的864.57万元增162%,占农业总产的49.7%,成了该镇农村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另外,该镇的花卉、林果、水产业也在进一步发展中,农副产品丰富多彩,各具特色。

第二产业蓬勃兴起,逐步发展起来,形成一批专业村。出现了如解家营、石山嘴的石材石雕,罗吉的炊具、五金, 小回村的白铁皮制品,石山咀的匠作工具,甸高村的酿酒等效应明显的专业村。全镇共有乡镇企业1143个,从业人员6528人,其中个私企业1142个,实现营业收入63913万元,占乡镇企业收入的98.9%,完成现价总产值60474万元,占98.8%,实现利税总额3330万元,个私企业的快速发展,使非公经济成为该镇经济新的亮点。

第三产业重点抓了以市场建设为龙头,改善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及创造优良环境,并以小城镇建设为契机,对镇容村貌进行了改造,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为重点,强化市场管理及服务,大力发展了个体私营经济,形成了以镇集贸市场为中心,南门到北门商业一条街,各种商业购销点遍及各村,以距镇政府15公里的汉邑为中心的老通玉公路一带还形成了初具规模的罗卜丝(条)分拣、加工、营销的专业市场。2002年,全镇共有商饮服务等各类服务网点1724个,从业人员2536人,年创产值798.4万元,第三产业总收入占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的18.9 % 。

该镇坚持把“科教兴镇”放在优先发展战略位置,多方投入,先后建起能容纳全镇中学生的高标准公立中学2所,建党校1处,对通海八中(原镇一中)逐步进行整体搬迁 。境内共有各类学校19所,其中:县属高中1所,初中2所,小学15所,机关幼儿园1所,共有在校学生9009人,学生入学率和巩固率及学校设施均达到“普九”标准。

畜牧养殖配套技术、抗旱节能技术、烤烟提质增效等先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在经济社会生活中得到充分体现。2002年全镇共有镇级农业科技部门8个,科技人员33人,农业科技普及率达95%以上。

文化方面,全面开展文学、音乐、摄影、戏曲、书法等创作活动,群众文化活跃繁荣。1961年6月建成影剧院1座,1972年建文化馆,19891992年修复了文庙,并于1999年在此成立了玉溪市图书分馆,拥有图书1万5千多册,1998年起先后,开展“十星级文明户”、“五好文明家庭”、“安全文明村寨”、“无毒社区”等的创建活动,2002年全镇共有诗书画协会1个,文化站1个,村文化室13个,电影院1个,新华书店1个。民族文化、群众文化,娱乐体育活动日益丰富,广播电视覆盖率100%。

卫生方面,相继成立了卫生院、卫生工作者协会、联合诊所,全镇以河西中心卫生院为主,对全镇40多个卫生所进行改革,恢复了集体办医,建立起以农村社区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医疗网站15个,中心卫生院还先后被认定为“一等甲级医院”和“爱婴医院”,全镇实现了农村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的目标。

河西镇把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及小城镇建设作为重点,通过多渠道筹集资金,拓宽集市街道,安装上自来水,新建、扩建、整修、绿化公共场所,集市场地,镇容面貌焕然一新。建成并投入使用配套设施齐全的总投资960万元,占地2.5万平方米的农贸市场,改造了环城路,完成了西代路、文明路和寸村路的基本建设,配套完善了公共卫生设施,对集镇面山、琉璃河水库、圆明水库径流区和部分村委会进行了退耕还林,顺利改造了农村电网,邮电、通讯建设发展迅速。到2002年底,实现了全镇自然村村村通路,水利化程度达84.4%,通电率100%,固定电话用户达4583户,电话普及率和每百人9.4部, 下回村成为全县首家市级移动电话村,一个覆盖全镇、日臻完善的数据网络基本形成。

圆明寺:位于县城西北15公里,离河西镇驻地仅1公里许的普应山麓。风光旖旎,古朴典雅,景色清幽,始建于元至正年年间(1341-1368)。明洪武、宣德、景泰各年间曾扩建修葺,清咸丰六年(1856)因战乱被毁。光绪十四年(1888),先妙禅师圆泰募资重建。圆明寺殿姿崔嵬,依山就势,逐级叠层,四进一大院,结构巧妙,配有楼、阁、水榭,规模宏大。院内有历代游客诗人、著名书法家赞颂的匾额楹联,文化底蕴浓厚。从重建寺至今600余年,该寺一直是佛教圣地,清代就已成为滇中南的游览胜地,建国后是原河西县首屈一指的名胜,称“圆明寺公园”,仍是滇南游览胜地之一。1964年定为对外开放的旅游景点,游人不绝,1988年11月被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河西遗址: 曲陀关都元帅府遗址:曲陀关都元帅府遗址位于河西镇北12公里的一个平顶山上,山势宏敞,周围树木葱郁,历史上曾是滇中南军事战略要地.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在曲陀关建立临安、广西、元江等处宣慰司兼管军民万户府,管辖滇南地区.元代末年升格为“ 临安,广西,元江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元皇庆、延裕年间,曲陀关“人物繁盛,市肆辐辏”.泰定乙丑年(1325)“建学立师”.至正壬午年(1342)述律元帅建卧龙祠、武按王庙,并在帅府周围植松种桃千余株.明初,由于战争,曲陀关的元帅府被毁.至今曲陀关地名依旧。

木城遗址:木城遗址位于河西西北面4公里的木城山上.据清乾隆[[河西县志]]载:“元设兵站于此.”相传此城是用木材在城恒石基上围造,故称“木城”.据1986年省、地、县联合考古组调查:山顶尚村高1.6米,宽22.1米,进深20米的将台遗址和向东延伸长300余米的城恒遗址,一条通往迤南的路基尚存。

休腊县城遗址:休腊县城遗址位于河西镇 螺吉上村。元宪宗七年(1257)属阿棘万户,名休腊县,设治所于螺峰山下的螺吉上村。明成化七年(1471)治所迁至普应山下的乡坤村(今河西镇人民政府所在地)。

小龙潭遗址:小龙潭遗址位于河西镇石山嘴凤凰山东面山脚。1983年,省地质局在这里采集到犀、豹、麂、鹿、金丝猴等哺乳动物骨骼化石。

河西文庙:位于河西镇内东南部,于明成化七年(1471年)治所迁此后重建。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大修。占地9000多平方米,大成殿,五间通宽19.2米,进深11.3米,高11米,单檐硬山顶抬梁式木构架,檐下坊雕刻花鸟图案,古狮古柱,文明坊为牌楼式样,高8米,宽13.5米,四棵飞天圆柱直承屋顶,中间两础石上前后有石雕狮子、麒麟各一对,青石雕刻护栏板夹柱,屋架用小型斗拱叠架支撑,宏伟壮观,2001年4月30日,列为玉溪市第一批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佛寺:坐落在河西城正中,又名“大兴福寺”,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寺为二进院,正殿五开间,重檐歇山顶抬架式木构架,前后檐计拱用材较大,雕刻粗糙,檐枋、柱顶元装饰,斗拱部分架遗元代构件,保存着元、明代建筑风格,是通海县遗存最早的建筑物。2001年4月30日列为市第一批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永济桥:俗称马鞍桥、蜈蚣桥。位于河西镇北门外,横跨琉璃河,始建于明弘治年间(1488-1492),清康熙45年(1707)河西贡生苏继询重修。桥型美观,宛如弯月。永济桥为红砂石单孔拱桥,全长34米,宽5.3米,高7米,跨度10米,呈虹状。桥拱围石用纵横砌置法,无铰拱石,桥面用规格不一的砂石板铺筑,两侧以长条砂石砌成护栏。古为商旅通往迤南(思茅、景洪等地)之津桥,至今已历400余年,仍结构牢固,保存完整,是通海县古代桥梁建筑艺术中的珍品。2001年4月30日,列为玉溪市第一批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树:位于河西文庙西南墙角,属名贵榛柏树种。据民国《续河西县志》载:“此柏树种于唐初,距今一千多年,元代建立文庙前就称古柏”。今古柏深色古香、轧枝婆娑、乔娇如龙,高15米,根围4.5米仍耸然屹立。有明天顺年间河西举人王仅所写的《古柏诗一首》,相传:古代杞麓湖水位高时,港口离树不远,渔人常系舟于此柏树上。现树上还留有系舟的铜钉,古时有“古柏参天”之称,是原河西县内八景之一。2001年4月30日列为市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葛中选(1577~1636),字见尧,号谵渊,精律吕,河西县城东门人,幼聪慧,传说能识鸟语。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中庚子科举人,历任湖北嘉鱼县令、广西思恩知府、广西按察使副使、南京大理寺右评事、陕西苑马寺正卿等职。葛中选博览群书,善诗、书、画,尤其精于律吕,晚年回乡潜心研究,有古代乐理专著《泰律》12卷形式世。学生金声大学士曾题“绝学名儒”匾赞他。

王善量(生卒年不祥),字怀范,号风楼,河西县城人。自幼读书甚多,知识广博,清同治庚午科举人。中举后,主讲螺蜂书院十余年,河西举人王东英等多名举人,皆出自他的门下,王善量的诗文造诣颇高,所撰文、诗、联,选入《续河西县志》,所撰螺峰书院长联与昆明大观楼长联同出一风格,上联写河西八景名胜,下联写河西历史人物,长联共280字,情真意切,为后人所颂。

苏心谷(1885~1961),名世德,号云溪,河西人。童年时勤苦好学,喜爱书画,工余之暇,研习书画、篆刻,并有一定的造诣。他对家乡文化建设积极热心,曾为圆明寺撰写多块匾额,楹联“坐下无尘想,吸袋烟,喝杯茶,何等风味;到此尽佛缘,说家常,话乡土,各具慈悲”,读来耐人寻味。新中国成立后,为昆明市政协委员、云南省美术协会会员。1959年,《送公粮》等几幅作品参加西南第二次画展。生前精心创作的一套“春夏秋冬”画屏,由女儿苏为邦珍存,1984年送西城文化站保存。

高应美(1861~1932),河西县城南街人,木雕工匠。幼时随其父学雕刻,年稍长,拜木匠名师吕义山为师,曾随吕师修建通海县城聚奎阁阁。光绪末年至民国初期的17年间,高应美先后雕刻成木格门四台。小新村三圣宫木雕格门为高应美一生的代表作,乃木雕艺术中的精品。

李瑞兰(1869~1927),原名李会贤,河西北门李家巷人。工青衣花旦,自幼喜好滇剧,嗓音明亮甜美,声情并茂,唱作俱佳,很富感染力。1916年加入昆明“群舞台”演出,曾轰动一时,被称为“高音小旦”。当时曾流传“李瑞兰一腔定天下”之说,并有“水仙花(艺名)的样子,李瑞兰的嗓子”之称。有“小旦状元”之誉称。1927年病逝。

李景三(1881~1946),名芳春,原河西城南街人。光绪间痒生,喜爱滇剧,能扮演生旦净末丑多种角色。民国初在昆与罗香圃、李瑞兰等名搭班演出。晚年州滇剧曲牌、锣鼓、唱腔、表演及洞经音乐等作过研究,对其中的某些部分有所创新。其书画颇有造诣,今圆明寺内北山房壁上还留有四幅花卉图。

罗树昌(1893~1945),字文象,河西县城人。幼时就私塾读书兼习武。因不满清廷封建统治,带头剪辫,受师长责备,愤然辍学。后考入云南陆军讲武学堂。在学期间,适值武昌起义,云南讲武堂师生举旗出师,罗因战功为唐继尧所器重,毕业后即授上尉连长军衔。1915年参加蔡锷领导的护国军出师讨袁,屡建功勋,晋升为团长,先后被委任为大理镇守副使、维西镇守使兼滇西保安司令等职。任内,于地方颇有建树,滇西人民在太保山麓立有“中央陆军步兵少将罗树昌功德纪念碑”以昭后世。罗戎马多年,对唐继尧存有戒心,1924年出师倒唐,失利后,考入中央军官指挥学校特别班,毕业后,任中央军事委员会中将高参,由于对蒋介石不满,1937年弃职回滇被龙云任命为中将高参。1944年出任进入云南的中央远征军司令长官部中将高参,兼任车里县县长,积劳成疾,1945年6月病故于任所。当地人民感其恩德,资助引柩回籍,葬于河西普应山麓。

杨玉川(1893~1950 ),名宝昌,字玉川,原河西县东渠村(今河西镇 大回村)人。1913年留学日本,在日期间加入了同盟会,学成回国,先后任云南官印局长、大理县长兼十二县承审、腾越(今腾冲)、昆明等县县长。在任期间反帝爱国被誉为模范县长,尤其是在腾越时,为除地方民害,不畏生死,带领武装包围英领事馆,迫使其交出藏匿罪犯并依律严处,一时震惊中外传为美谈。1946年李公朴先生遇刺后,记者以“愤怒的话语”为题进行多人专访,杨发表谈话表示不满。解放前,任省府参议处参议,拥护卢汉云南起义,并进言相机起义。1950年被错处,1992年玉溪地区中级人民法院进行了重新审理,予以杨平反昭雪。杨玉川工书法,喜诗、联。书法擅长魏碑体,现河西镇园明寺、解家营柳湖亭等处留有其遗联。

马克昌(1906~1931),字敬德,河西汉邑村人,1924年到昆明读书时加入了共青团,此后便投入了中共云南地下组织领导的革命活动。1929年冬被迫离开昆明辗转至上海,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中共上海江湾区区委书记。1930年12月9日被当局逮捕,受尽折磨不屈节,于次年英勇就义。临刑时,为革命视死如归,高唱国际歌高呼共产党万岁,连饮数弹,嘴巴打烂,手还在挥舞,牺牲时年仅25岁。葬于南京中华门外雨花台革命烈士陵园。

戴学孔(1906~1987),字鲁生,通海县河西南街人。民国25年(1936)任河西小学及县立初级中学两校美术、劳作教员,并兼任小学高级部主任。民国26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组织宣传全国统一抗日口号,绘制《占我领土,杀我同胞》等宣传画进行宣传,鼓舞人民抗人意志。1949年任易门县工商联合会主任委员,1952年调任易门县文化馆馆长。1966年退休回乡,应聘到河西文化馆工作,工作出色,受省地县表彰。1984年,被推举为县政协委员,当选为河西镇人民代表。

柏松云(1916~1980),字灿霞,男,汉族,河西镇,滇剧生角演员。幼年即登台演出,曾先后投师栗成之,江云初学艺,主工须生、老生、并擅长音乐武场,是弹洞经的能手,即是雅集仙后期骨干。善演滇剧《哭收园》、《八义图》、《小进宫》、《空城计》、《武家坡》、《碧玉劗》等,尤其是50年代主演新编滇剧《啊吒哩》的赵云峰颇受欢迎,不幸于1958年受冲击,1980年去世。

解 瑄 (1903~1981),字毓灵,河西镇解家营人。幼时随兄到昆明读书,1921年省立一中毕业后,到蒙自中、小学任教。后到南京考入南京金陵大学农学院,毕业后在江西庐山办垦殖教育,抗战后回滇,应聘江川私立江华铸民中学校长。1944年应家乡之邀,回河西任县教育科长,兼河西中学校长,与师生同甘共苦,艰难办学。解放前夕,代表各界人士到小街 (今峨山县小街镇)解放区迎接解放军来解放河西,圆满完成任务。解放后,任军事管制委员会委员、县人民政府副主席、建设科长等职。1952年,解到省革命大学学习结业后,分配到昭通、鲁甸从事农业科技推广工作,虽年事已高,仍保持勤勤恳恳的工作作风。

周边行政单位

云南省玉溪市通海县河西镇小回村琼番役退愫军人服务站 地址:云南省玉溪市通海县S304

云南省玉溪市通海县河西镇下回村喀瘴退曳役军人服务站 地址:云南省玉溪市通海县白陶路

周边中学

通海县河西中学 地址:永和路11号

周边政府机关

河西镇人民政府 地址:云南省玉溪市通海县河大路河西镇政府

通海县河西镇螺髻村民委员会 地址:云南省玉溪市通海县老玉通路河西镇螺髻村民委员会

通海县河西镇小回村民委员会 地址:云南省玉溪市通海县河西镇小回村民委员会(县道F93)

周边政府机构

云南省玉溪市通海县河西镇螺髻村退役芯汁军人服务站 地址:云南省玉溪市通海县大高路

周边乡镇

河西镇 地址:云南省玉溪市通海县
云南省玉溪市通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