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滨区

渭滨区 Weibin District 渭滨区历史沿革 渭滨区行政区划 渭滨区地理环境 渭滨区自然资源 渭滨区人口 渭滨区政治 渭滨区经济 渭滨区交通运输 渭滨区社会事业 渭滨区历史文化 渭滨区风景名胜


渭滨区,隶属于 陕西省 宝鸡市,位于 关中西部,秦岭北麓,地跨 渭河南北两岸。东、西与 陈仓区接壤,南与 太白县、 凤县交界,北与 金台区毗邻,总面积728平方千米。渭滨者,渭水之滨也。区境在渭河以南,原名神农区,是上古领袖 炎帝神农氏故里 ,中华民族的发祥地。相传炎帝神农氏生于区境内的蒙峪沟,长于瓦峪寺,沐浴于九龙泉,殁于天台山。 炎帝陵位于渭滨区常羊山之上,是炎黄子孙寻根祭祖的主要场所。2018年,渭滨区下辖5个街道,5个镇 ,户籍人口42.4043万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546.3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4.34亿元,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67.2亿元,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74.8亿元,三产比重为0.8:67.2:3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19881元。渭滨区辖地文化历史悠久,迄今发现的 姜城堡、桑园铺、塔稍、石咀头、茹家庄、...

详情

渭滨区地名网_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资料简介

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介绍

渭滨区,隶属于 陕西省 宝鸡市,位于 关中西部,秦岭北麓,地跨 渭河南北两岸。东、西与 陈仓区接壤,南与 太白县、 凤县交界,北与 金台区毗邻,总面积728平方千米。

渭滨者,渭水之滨也。区境在渭河以南,原名神农区,是上古领袖 炎帝神农氏故里 ,中华民族的发祥地。相传炎帝神农氏生于区境内的蒙峪沟,长于瓦峪寺,沐浴于九龙泉,殁于天台山。 炎帝陵位于渭滨区常羊山之上,是炎黄子孙寻根祭祖的主要场所。

2018年,渭滨区下辖5个街道,5个镇 ,户籍人口42.4043万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546.3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4.34亿元,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67.2亿元,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74.8亿元,三产比重为0.8:67.2:3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19881元。

渭滨区辖地文化历史悠久,迄今发现的 姜城堡、桑园铺、塔稍、石咀头、茹家庄、竹园沟等 新石器时期遗址、文物证明,7000多年前原始部落已密集渭滨区,繁衍生息。

夏、 周时,区地为雍州 陈国地。

西周为散、(音鱼)封国。境南散关、大散岭、散水,皆以散得名。

东周秦文公筑陈仓城,秦孝公设陈仓县。

自 秦汉至 隋,渭滨区均为陈仓县辖。

唐乾元元年(758年),改陈仓为宝鸡,自唐宋直至民国,区地属宝鸡县。

中华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实行“新县制”,将全县28个联保划编为22个乡、镇。靠近县城和东关的渭河北岸,时已形成街市,被划为河滩镇;今区辖郊区,分别划为鸡峰乡、神农乡、云栈乡。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河滩镇改称渭滨镇。

1949年7月14日,宝鸡解放。宝鸡市人民政府成立后,在原宝鸡县渭滨镇地区设置渭滨区。1950年6月,各区以序号为名,渭滨区称第三区。1951年9月,区划变更,渭滨区称第四区。1955年7月,恢复渭滨区名称。1958年12月,渭滨区并入金台区。1962年12月,恢复渭滨区行政建置。

1971年2月和12月,清姜区和郊区3个农村公社相继并入渭滨区。同年3月和10月,经省革委会和国务院批准为县级建置。

渭滨区成立之初称公署,原称宝鸡县,治所初驻建国路西巷,不久迁至建国路北端,后又相继迁入经二路中段北侧荆姓圆圈门楼内和新民巷,辖经二路地区17个行政代表区及益门、陈茹(土改后并入益门)、姜城3乡。1950年7月,渭滨区公署更名为第三区公署。

1951年9月,区公署易名第四区人民政府,治所由新民巷迁至汉中路南段东侧42号,益门、姜城乡划归第六区,代表区改编成37个居民组。

1952年2月,按照街道自然地段,辖区设置汉中路、解放市场、新民路、民权路4个街公所,街公所下设居民组。之后,渭河南岸中滩村并入,合作化时划归南关蔬菜 生产合作社。

1955年,区人民政府改名区人民委员会,5月,街公所改称居民委员会,区机关迁驻经二路中段路北(现市人大机关驻地)。同年7月,按地区更名为渭滨区人民委员会。

1956年3月,城关区并入,区名初为第一区,5月,恢复原名,下设城关、中山西路、经二路、民权路、汉中路、机厂街6个街道办事处,并管辖长青、南关、红光3个蔬菜生产合作社。

1958年12月,渭滨区并入 金台区。

1962年12月,恢复渭滨区人民委员会建置(纯市区),治所初在建国路北端104号,次年元月移至新民路(原东风剧场),辖福临堡、经二路、汉中路、金陵等4个街道办事处。

1967年1月,在“文革”更名风的影响下,渭滨区人民委员会更名东风区人民委员会,街道办事处也相继改名,福临堡改红卫路,经二路改红旗路,汉中路改跃进路,金陵改东风路。

1968年9月25日,成立渭滨区革命委员会。次年,各街道办事处也相继成立革命委员会,并将跃进路革命委员会辖区并入东风路革命委员会管辖。

1971年2月,清姜区并入渭滨区,3月,陕西省革委会批准渭滨区为县级 行政单位,同年10月,复经国务院批准。区机关随之迁入经二路东段路北30号。时辖红卫路、红旗路、东风路、反修路、谭家路5个城市人民公社。同年12月,宝鸡市郊区革命委员会撤销,将其所辖石坝河、益门、高家村3个农村公社划归渭滨区。

1981年1月,经省、市人民政府批准,取消区革命委员会名称,恢复区人民政府;并将渭滨区所辖5个城市人民公社改称和调整为6个街道办事处,即东风路、红旗路、 西关、姜谭路、清姜路、桥南街道办事处。1982年9月,金台区辖的四季青公社(区地8个大队)划归渭滨区。

1984年4月,四季青公社改名河滨乡, 石坝河、益门、高家村公社也相继改为乡。1985年11月,东风路、红旗路街道办事处分别恢复为金陵、经二路街道办事处名称。

1987年12月,宝鸡县马营镇划归渭滨区,区辖西关街道办事处划归金台区。1990年1月,撤销河滨乡,所辖村分别划归益门乡、高家村乡管辖。

2003年3月1日,国务院批准(国函[2003]35号):将原宝鸡县的 晁峪乡、 八鱼镇划归宝鸡市渭滨区管辖。

2011年7月7日,经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销宝鸡市渭滨区晁峪乡并入高家镇。

截至2018年,渭滨区下辖5个街道,5个镇。渭滨区人民政府驻 桥南街道公园路212号。

统计用区划代码 名称
610302001000 金陵街道
610302002000 经二路街道
610302003000 清姜街道
610302004000 姜谭街道
610302005000 桥南街道
610302100000 马营镇
610302101000 石鼓镇
610302102000 神农镇
610302103000 高家镇
610302104000 八鱼镇

渭滨区地处 关中西端,秦岭耸峙于南, 渭河穿越其中, 陇海铁路、 宝成铁路纵横贯穿其境,南接太白县、凤县,北与金台区相连,东、西与陈仓区毗邻。介于东径106°55′58″—107°16′28",北纬34°11′18″—34°23′17"之间,南北宽28千米,东西长31千米,总面积728平方千米。东距省会 西安173千米。

渭滨区地处祁吕弧形褶皱带,有两种不同的地质构成单元,北部为渭河断陷盆地,南部为秦岭地轴,构造形迹发育。境内地层分布属昆仑秦岭区的秦岭分区,主要为第四系、第三系和下古生界变质岩系。

渭滨区南部为秦岭山区,北部为渭河阶地,中部为低山残原坡地,南高北低。渭河在区境内与清水河交界处为最低点,海拔561米;秦岭主脊的主要山峰之一的玉皇山的北次峰为最高点,海拔2774米,相对高差为2213米。

秦岭山脉由甘肃延伸入陕境,其主要特征是山脉东西走向,形似屋脊长梁,山脊起伏多变。北侧山梁南北走向。各山梁之间,有与山梁走向一致,属渭河一级支流11条。河流短促,流向大致平行,多以直角或接近直角与渭河相会。山区河道窄狭,俗称“沟”。沟壑纵横,山陡沟深,唯渭河两岸较宽平,是区境地势特点。

辖区地貌,按其形态及成因可分为三种类型:

河谷阶地

河漫滩:沿渭河两岸对称分布,分高、低漫滩。低漫滩高出河床0.5—1.5米。北岸高漫滩宽,南岸高漫滩窄,一般高出河床1.5—2.5米。由高低漫滩形成的河漫滩,西高东低,比降为2.2‰。

一级阶地:沿渭河两岸宽谷地段,断续分布,阶面由西向东扩宽,宽度为0.3—2.2千米,地面呈缓坡微向河床倾斜(2°—3°),高出渭河常水位2—10米。清姜河阶地分布于河东岸,比降为8‰。

二级阶地:分布在渭河两岸,高出渭河常水位10—25米,阶面窄狭,一般宽0.2—0.6千米。阶地前缘与一级阶地相连,后缘与残原分界。

丘陵区

主要分布在渭河以南,海拔650—850米之间。秦岭北坡山前,因受长期的流水切割,原为阶地的地面,现成为丘状。沟谷密度大,且切入基岩。沟壑不断发展,坡面崩塌,滑坡现象时有发生。主要台原有黄家山、燃灯寺、李家槽、冯家原。

土石山区

主要分布在海拔850—2774米之间的秦岭深山及浅山坡地。层峦叠嶂,群峰起伏,基岩裸露,大部为天然森林。主要山峰有玉皇山、大王山、小大王山、乔麦山、天台山、鸡峰山、将台山、南峡岭、偏子岭、宋家山。

渭滨区属大陆性半湿润暖温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冷热,干湿分明,无霜期年平均213天,日照时数全年为1925.2小时,年平均气温为12.9℃,多年平均降水量为679.1毫米,适宜于农业生产。由于 秦岭山脉东西走向及高度的变化,区境内南北气候差异较大。北部川道地区年平均气温达到13℃左右;南部山区海拔2300米以上地区,年平均气温5℃。海拔600米的地区,年平均降水量为692.3毫米;海拔2200米以上的山区,年平均降水量高达1000毫米。

日照

渭滨区平均日照时数为1925.2小时,多年平均总辐射量为107.16千卡/平方厘米,但各年差异较大。

气温

渭滨区多年平均气温为12.9℃,7月份气温最高,为25.5℃,1月气温最低,为-0.8℃,年较差为26.3℃。极端最高气温为41.6℃,极端最低气温为-16.7℃。初霜日多出现在10月31日,终霜日在3月30日,年无霜期为213天。霜期长短,年际之间差异很大。

降水

渭滨区地处东亚季风区,自然降水有明显的季节性,形成干湿季节分明,时空分布不均。城区年平均降水量679.1毫米。春季降水150.5毫米,占年降水量的22%;夏季降水289.5毫米,占年降水量的43%;秋季降水219.8毫米,占年降水量的32%;冬季降水19.4毫米,占年降水量的3%。川原地区偏少,年降水670—745毫米,山区偏多,年降水高达1000毫米以上,一般随海拔高度上升,降水呈递增趋势。

渭河流经渭滨区,一级支流有11条,均源于秦岭北麓。

渭河

从宝鸡峡入区境,经马营镇的清水河汇合处出境,长约25千米。多年区境平均径流量25.6亿立方米,但在各年内分配不均,差异较大。

太寅河

流经解家滩、刘家山、赵家崖、苟家岭、太寅等村,注入宝鸡峡坝址东300米处。河长13.5千米,平均比降27.3‰。流域面积39.6平方千米,其中34.2平方千米在本区。平均年径流量为1265.4万立方米。

塔稍河

流经塔明、凉水泉、寺沟岭、王家山、塔稍、巨家村等6村,长11.2千米,平均比降33.4‰,流域面积为24.4平方千米,年平均径流量为927.2万立方米。

清姜河

流经观音山、二里关、杨家湾、太平庄、大湾铺、益门堡、任家湾、陈家村、姜城堡9个村庄,长43千米,平均比降31.8‰,流域面积为234.4平方千米,年平均径流量15704.8万立方米。含泥沙量为每立方米0.71公斤,故属清水区。

瓦峪河

流经夏牙壑、冯家原、甘何坡、马鞍山、峪泉等5村,长9.6千米,平均比降46.1‰,流域面积12.2平方千米,年平均径流量475.8万立方米。此河原直接注入渭河,1975年修建人民公园,使其改道汇入石坝河。

石坝河

流经陈家滩、孙家庄、范家庄、王家河、石坝河、相家庄等6村,长16.3千米,平均比降51.6‰,流域面积20.9平方千米,年平均径流量919.6万立方米。

高家河

流经高家河、窑院、刘家村、党家村,长10.5千米,平均比降51.8‰,流域面积11.7平方千米,年平均径流量456.3万立方米。

巨家河

流经陈家堡、李家槽、张家沟入渭河,长7.6千米,平均比降39.3‰,流域面积8.1平方千米,年平均径流量259.2万立方米。

茵香河

流经庙沟、柘沟、沙家湾、张家沟、石咀头、郭家崖等6村,长20.6千米,平均比降55.8‰,流域面积33.9平方千米,平均年径流量1491.6万立方米。

西沙河

流经燃灯寺、洙峪、下沟、东星、明星5村,长9.57千米,平均比降45.2‰,流域面积6.8平方千米,年平均径流量204万立方米。

东沙河

流经燃灯寺、沙河沟、朴东、旭光等4村,长10.11千米,平均比降48.1‰,流域面积6.1平方千米,年平均径流量183万立方米。

清水河

流经宝鸡县的八鱼及区境内的姚家岭、清晏堡、温泉、高崖、郭家村、永清、旭光等村,主流长28.44千米,平均比降35.2‰,全流域面积162.5平方千米,年平均径流量8775万立方米。

金陵河

源于陇县的八渡乡赵家山南,经宝鸡县县功镇、金台区入区,注入渭河,全长55千米,比降7.4‰,区内长约2千米,是渭滨、金台两区的一条界河。

渭滨区境内土壤类型有棕壤、褐土、黄土性土、娄土、潮土、淤土、壅土、水稻土和草甸土共9个土类、22个亚类、44个土属、74个土种。其中棕壤占土地总面积48.3%,褐土类占28.24%,黄土性土壤占16.04%,娄土占4.5%,潮土占1.825%、淤土占0.35%、壅土占0.35%、水稻土占0.09%、草甸土占0.16%。

渭滨区境内地下水资源总量为16.79万立方米/日,可供采用的为16.2万立方米/日。

渭滨区境内植被以乔、灌林木为主,草本和栽培植物居次;其种群以草本为主,乔、灌林木和栽培植物居次。由于境内地形南高北低差度大,森林植被随海拔和气候的明显变化而呈不同的森林群落。海拔600—1000米之间,为秦岭北坡夏绿落叶阔叶林带,主要树种有杨、椿、榆、槐、法桐等;海拔1000—2500米,为秦岭北坡松、栎混交林带,这一地区森林植被种类最多,主要树种有华山松、山杨、漆树、栎树、桦树等;海拔2500米以上为桦木林,树种以红桦为主,伴生山杨、华山松。

野生果木:有 中华弥猴桃、 野葡萄、 山桃、 山楂、 五味子等16科48属。

花卉:有花卉品种301个。主要有 菊、 月季、鸡冠、 牡丹、 海棠、杜鹃、 百合、 桂花、玫瑰、水仙、绣球、 花石榴、夹竹桃、黄杨、 芍药等。

药用植物:有 柴胡、 杜仲、 猪苓、 车前等62种。栽培药用作物有 党参、 黄芪、生地、当归、川芎、苏子、天麻、芍药、牡丹等。

野生草本植物:有53科400余种。其中饲用价值较高的有34种,如豆科中有 野大豆、 鸡眼草、 山野豌豆、 黄花草木樨等;禾本科中有 白茅、 白羊草、 画眉草、稗尖等。有毒草本植物如 莨菪、猫儿眼草等。

用材林木:主要有杨树、 桐树、 柳树、 槐树、 柏树、 椿树、 楸树、 榆树、 漆树、 桦树、 松树、栎松、 枫树、 椴树等40余种。

野生禽鸟:渭滨区境内野生禽鸟,有19科59种。主要有 鹭鹚、 豆雁、 赤麻鸭、 针尾鸭、 绿翅鸭、 花脸鸭、 绿头鸭、 斑嘴鸭、 老鹰、 雀鹰、 红腹角雉、 红脚隼、 金雕、 秃鹫、 燕隼、 石鸡、 鹌鹑、血雉、勺鸡、环颈雉、白冠长尾雉、 锦鸡、灰鹤、 原鸽、山斑鸩、鹰头杜鹃、 大杜鹃、颔角鹗、普通雕鹗、纵纹腹小鹗、长耳鹗、 白腰雨燕、楼燕、冠鱼狗、普通翠鸟、 三宝鸟、绿啄木鸟、 大斑啄木鸟、黑枕黄鹂、 红嘴蓝鹊、灰喜鹊、中杜鹃、赤腹鹰。

野生动物:境内今有13科28种野生动物。主要有 普通刺猬、 侯氏猬、 金丝猴、 狼、 草兔、 岩松鼠、达吾尔黄鼠、 大仓鼠、 长尾仓鼠、小家鼠、黑线雉鼠、社鼠、 狐、 黑熊、青鼬、 黄鼬、狗獾、 豹猫、 金钱豹、野猪、 林麝、抱青牛、 羚牛、褐家鼠等。

:河流小溪中有:白条鱼、细鳞鱼、泥鳅、蟹、虾等。

昆虫:境内存在的昆虫种类,有230多种。对人类和农作物有益的有蚕、蜜蜂、寄生蜂。对人、畜有害的有蚊、蝇、蟑螂、 牛虻等。对农作物有害的有金针虫、 蛴螬、蝼蛄、蚜虫、 麦蜘蛛、吸浆虫、粘虫、 玉米螟、粟灰螟、 豌豆象、豌豆夜蛾、 地老虎、蟋蟀。危害林木的有栎蚇蠖、 梨星毛虫(饺子虫)、大食心虫、 柳天蛾、杨天社蛾、 斑衣蜡蝉、 黄斑星天牛、 杨透翅蛾等160多种。

截至2018年末,渭滨区公安户籍人口42.4043万人,总户数14.8407万户。其中:城镇人口35.878万人,乡村人口65263户,城镇化率87.44%(常住人口)。人口出生率8.91‰,自然增长率4.24‰。

区委书记:张德科

区长:刘方斌

常务副区长:段葆青

副区长:马天利

副区长:谢冬

副区长:李元祥

副区长:吴昱昕

副区长:师小虎

副区长:魏昕林

副区长:赵呵

(截至2019年5月)

2018年,渭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546.3亿元,同比增长9.2%(增速按可比价计算)。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4.34亿元,同比增长2.9%;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67.2亿元,同比增长9.1%;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74.8亿元,同比增长9.5%,三产比重为0.8:67.2:3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19881元。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达到255.7亿元,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6.81%。

固定资产投资

2018年,渭滨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增速同比增长7.5%。

财税收支

2018年,渭滨区实现地方财政收入6.49亿元,同比增长8.2%。其中:税收收入49198万元,同口径增长8.9%;非税收入15800万元,同口径增长5.9%。全区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完成18.8亿元,同比增长14%。主要支出项目:一般公共服务支出20187万元,同比增长14.1%;国防和公共安全支出3899万元,同比下降48%;教育支出57229万元,同比增长9.4%;科学技术支出5397万元,同比增长41%;文化体育和传媒支出1216万元,同比下降35.5%;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39164万元,同比增长9.4%;医疗卫生和计划生育支出13322万元,同比下降7.4%;节能环保支出4005万元,同比增长11.9%;城乡社区支出13150万元,同比增长61%;农林水支出13897万元,同比下降17.6%。

人民生活

2018年,渭滨区全体居民收入30799元,同比增长8.3%;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335元,同比增长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4100元,同比增长8%。公众安全感满意率达93.6%;绿化覆盖率41.1%。

史料载,诞生在渭滨区蒙峪沟村的炎帝神农氏,制耒耜,教农耕,植五谷,创立农业。自此以后的5000多年,由于受生产关系和各种社会制度的制约,农业生产发展缓慢。新中国成立后,农业被视为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受到人们普遍的重视,并且从耕作制度、品种改良、病虫防治、土壤改良、兴修水利等方面,采取积极措施,实行科学种田,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粮食产量逐年提高。

2018年,渭滨区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9619万元,同比增长3.4%;农林牧渔业增加值47882,同比增长3.4%。

种植业

2018年,渭滨区粮食播种总面积58865亩,总产量达到11788吨。其中:夏粮总面积49184亩,产量9773吨;秋粮总面积9681亩,产量2015吨;油料播种面积5935亩,产量808吨。

林业

2018年,渭滨区实现林业总产值44998万元,主要林产品产量1618吨,其中:核桃1262吨,板栗356吨。年末实有封山育林面积533公顷;零星植树25.1万株;育苗面积69公顷,当年苗木产量780万株。

畜牧业

截至2018年末,渭滨区牛存栏771头,羊存栏1976只,生猪存栏8201头,家禽存栏15.7万只。年末猪、牛、羊出栏分别为8196头、287头、4382只;猪肉、牛肉、羊肉产量分别为511吨、43吨、59吨。肉、蛋、奶总产量分别为:849吨、525吨和935吨。

渭滨区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手工业历史悠久。从李家堡、姜城堡、石咀头挖掘出土的新石器时期的彩陶和茹家庄、竹园沟、蒙峪沟出土的西周青铜器证明,在几千年前,先民就掌握了高超的制陶、冶炼、铸造等技术,且工艺精湛,纹饰华丽,品种繁多。清末、民初手工业作坊和铁匠、木匠、石匠、银炉、染坊有所发展。

近代工业始于陇海铁路通车宝鸡和抗日战争爆发之后,当时所办的工厂规模狭小,设备简陋,动力条件原始。

新中国成立后,1955年底,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共建起各类手工业社(组)25个,从业人员808人。1957年后,经转厂、并社,大多发展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市属大集体或地方国营企业。

现代工业的崛起,始于1955年。国家“一五”计划期间重点建设项目,在渭滨区境内的有宝成仪表厂、长岭机器厂、 宝鸡石油钢管厂。1965年后,国家进行“大三线”建设,有12家部属大、中型骨干企业迁入和新建,形成以电子、机械为主体的一批现代骨干企业。党和国家领导人刘少奇、朱德、陈云、胡耀邦、杨尚昆等先后亲临视察。省、市也陆续在区内新建一批农用机械、化肥、建材等中、小型企业;区属各级工业亦有新的发展。

工业

2018年,渭滨区辖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速同比增长19.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同比增长10%。

建筑业

2018年,渭滨区建筑业完成增加值156.5亿元,同比增长19.4%。

相传炎帝神农时期,姜氏城(今姜城堡)就是“日中为市”之地,从事“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的物物交换。自此以后,集市逐步形成。

国内贸易

2018年,渭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1亿元,同比增长6.4%。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257.6亿元,同比增长6%;农村消费品零售额13.3亿元,同比增长14%。分行业看,批零业消费品零售额257.7亿元,同比增长5.7%;住餐业消费品零售额13.1亿元,同比增长19%。

招商引资

2018年,渭滨区招商引资实现到位资金104.7亿元,完成省际到位资金85.1亿元。

旅游业

2018年,渭滨区累计接待旅游人数1891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26亿元。

渭滨区渭河以南地区,为古代部落聚居之地,东通周岐(今岐山、咸阳),南临巴蜀(今汉中、四川),西接上邦(今甘肃天水),北及雍千(今凤翔、千阳、陇县)。据史籍所载,过往宝鸡地区的古道3条,除千河古道外,渭河峡道和陈仓古道(即古栈道)都从区境穿过。  

西宝公路(南线)

东起西安市三桥镇,沿渭河南岸西行达 益门镇。民国二十年(1931年),动工修建。民国三十年(1941年),为适应抗日战争需要,征集沿线民工,修建从 眉县至益门镇段,在渭滨区境内长18.6千米,时称长益公路。1958年,陕西省交通厅决定改建从大王镇至宝鸡153千米段,同年11月动工,12月底竣工。改称西宝南线。

宝汉公路

从渭滨区汉中路起,经益门镇至汉中,全长253千米,在区境内长30千米。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动工,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竣工通车。解放后,对原有线路进行加固、拓宽,路基拓宽为11米,路面改砂石为沥青。

宝晁公路

从宝鸡经高家村乡太寅村至 陈仓区晁峪,1966年6月修筑,全长15.5千米,区内长13千米。

陇海铁路

始建于清末,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通车至西安。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3月1日通车至宝鸡,西宝线长173千米。宝鸡至天水段,于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5月动工,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12月建成通车,长154千米。解放后,于1949年8月至1954年,进行了改造,1956年,又进行大改造,使其基本畅通。1978年进行电气化施工,1981年12月建成,大大提高了铁路运输能力。

宝成铁路

1952年7月,南段开始动工,1954年,宝鸡段相继开工,1958年元旦,全线正式运营。宝成铁路全长668.2千米,在陕境长240千米,区境长40千米。1958年5月,宝成铁路电气化开始建设,1961年8月15日,宝鸡至凤州段电气化正式通车,全长91千米。运输效率较前提高3倍以上,是中国铁路史上最早的 电气化铁路。

铁路专用线

截至1990年,渭滨区有铁路专用线9条,均从 宝鸡南站(任家湾)起,总长18863米。

轻便铁路

抗日战争后,为勾通后方运输,修建宝鸡至凤县双石铺轻便铁路,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建成,沿宝汉公路南行,渡渭河,经益门镇、观音堂越秦岭至凤县双石铺,计长106.2千米。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拆除。

2018年,渭滨区共组织和指导辖区企业申报各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46项,其中省级项目32项,市级项目14项,累计争取各级科技扶持资金821万元。全年完成专利申请1789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达到570件,专利授权量突破千件,达到1006件,全年完成技术交易额7.55亿元。全年成功建成省级众创空间孵化基地1个,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个。全年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6户,完成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80余户,建成市级以上企业研发中心5个,对评选出的13个区级科学技术奖励项目进行了表彰奖励。为全区6个贫困村各选派了一名科技特派员,实现科技特派员贫困村全覆盖。

截至2018年末,渭滨区共有高级中学8所,其中十二年一贯制学校1所;初级中学12所,其中九年一贯制学校8所;小学19所。全年各类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招生1514人,在校生4132人;普通高中招生2857人,在校生9384人;初中招生3227人,在校生9896人;小学招生4108人,在校生22358人;小学入学率为100%,在园幼儿(含学前班)11194人。

2018年,渭滨区在市第12届运动会上,渭滨区派出了812人,参加大会所设18个项目的比赛,共取得22个大项第一名、4个项目第二名,2个项目第三名,赛会团体总分第一名;在宝鸡市中学生篮球赛中,获得男子组第二名,女子组第三名;在2018年宝鸡市小学生三跳运动会中,以总分328卫冕总冠军,并获得优秀组织奖;在宝鸡市第九届奥运争光选材运动会中,获得田径团体总分第一名,游泳团体总分第二名。在省体育局、省教育厅、省妇联等单位联合举办的“2018年陕西省幼儿基本体操比赛”中,获得团体一等奖。

截至2018年末,渭滨区共有卫生机构(不含高新区)391个,医院床位数达到7522张,卫生技术人员9559人,每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数达到174人。全区参合农民达到96512人。全区无甲类或者按甲类管理的传染病发生,2018年全年报告法定传染病20种2880例,其中乙类传染病13种512例,丙类传染病7种2368例。

2018年,渭滨区劳务输出人数31447人,新增城镇就业人数1016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1%。辖区内全部“四下”非私营单位期末从业人员人数为40047人。

2018年,渭滨区18周岁以上户籍人口已参加基本养老保险108669人,其中:城镇职工已参加养老保险59238人(不含渭滨辖区内的省管、市管企业),城乡居民已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41130人(不含八鱼、马营辖区的居民),参加渭滨区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8301人(不含参加市级和其他县区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渭滨区市民)。辖区已参加基本医疗保险243055人,其中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33000人(不含渭滨辖区内的省管、市管企业和参加市级、其他县区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渭滨区市民),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113543人,农村居民参加农村合作医疗96512人。

2018年,渭滨区根据《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技术规定(试行)》(HJ633—2012),辖区环境空气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PM10、细颗粒物PM2.5、臭氧、一氧化碳综合监测优良天数262天,占全年监测天数的71.78%,较上年增加了6天。区域内地表水水质达标,无劣V类水体。COD排放量4932.4吨、氨氮排放量700.8吨、二氧化硫排放量3758.24吨、氮氧化物排放量1930.28吨,分别较上年下降5%、3%、4.5%、6%。

渭滨区有炎帝故里、青铜器之乡的美誉,辖区各类文化遗存403处,其中70%为仰韶文化遗存,累计出土周秦时期青铜器7000多件。石鼓山出土的先秦 石鼓、 石鼓文被誉为中华第一文物,茹家庄(弓鱼)国墓地是上世纪70年代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古陈仓道、大散关、南宋和尚原古战场等历史人文遗址,充分显示着丰厚的历史积淀。2012年3月到6月,在石鼓出土故地石嘴头先后3次出土青铜器200余件,其中的商周铜禁为全国出土的第五件,为渭滨“青铜器之乡”提供了新的佐证。

宝鸡为炎帝故里,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远在5000年前的上古时期,以炎帝神农为首领的姜姓宝鸡炎帝陵部落就生活在这里。炎帝陵,位于宝鸡市渭滨区清姜路80号常羊山之上,为炎黄子孙寻根祭祖的主要场所。

戏剧

渭滨区地戏剧发展历史悠久,及至清末民初,报神赛社,遍及乡里。声腔以西府秦腔为主。解放后,在“新汉社”(中路秦腔)影响下,西府秦腔已逐渐为中路秦腔所代替。群众自办的业余剧团和民间自乐班,还有皮影、木偶戏班的唱腔也逐渐成为中路秦腔。本区除传统秦腔、西府曲子外,抗日战争时期,适应大批沦陷区人民居住此地的需要,京剧、话剧等相继兴起。

曲艺

民国时,宝鸡县城及近郊有曲子班、社10多个,当时区地谭家村、夏砑壑、孔家庄有曲子班。曲子为坐唱形式,1人手弹三弦或拉板胡,边奏边唱;或3—10人又奏又唱。每逢庙会或乡里红、白喜事,搭棚设点,斗台演唱,甚至通宵达旦。外地曲艺传入本地,始于抗日战争时期。当时华北等地大批艺人流入区地,搭棚设点卖艺为生,现新民路一带时称“河滩游艺市场。

传统社火

渭滨区社火源远流长,遍及乡里。解放前,多以自然村为主点,每年岁首、元宵节、“二月二”及庙会,游村串乡演出,以庆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节目主要有芯子、马社火、旱船、高跷、压压板、跑竹马,还有舞狮、龙灯等。高家村、太寅、冯家原、姜城堡等村都有这一传统习惯。内容多以古典故事、神话戏剧和传奇人物为主。一般以“马社火”做前导,“高芯子”殿后。有装扮嫦娥奔月者,凌空飞舞,有扮演白素贞者,蜿蜒游动于高空,栩栩如生。

工艺美术

渭滨区民间艺术植根于广大农村,多出自农家妇女之手,成为农家习俗。她们各显其能,分散制作,花样繁多。其主要种类有剪纸、刺绣、雕刻等。剪纸图案多为菱形、三角形、方格、圆圈、直射线条构成的喜鹊、红梅等。刺绣内容多为故事人物、花鸟鱼虫、龙凤狮虎、福禄寿喜等,使用范围大致分嫁妆、服饰、装饰、裹肚、祭祀等门类。雕刻类主要有木雕、石雕、砖雕、根雕等。

著名的先秦 石鼓文,出自渭滨区石坝河乡石咀头村的 石鼓山。石鼓,凿石而成,因名石鼓。鼓有10个,刻有周秦时“周宣王田猎之事”的四言诗。体为秦始皇统一文字前的大篆,这一最早的刻石和完美精湛的书法艺术,历代评价甚高。韩愈、苏轼等都写下不朽的赞歌。

明代至今,渭滨区出现不少书法艺术名人。如明代白鸾,清代党丕显、徐冲霄,民国时期杨联甲,现代李子青、王济、张志道、任步武、邱少文、宋志贤、王莹、郭金水等,他们的书法各具特色,别出一格。在国际、国内、省、市各类书法大赛中,获金奖、特等奖、特别奖、一、二、三等奖的作者达70多人次。

炎帝陵 炎帝陵坐落在陕西省宝鸡市南郊七千米处的蒙峪沟常羊山顶。炎帝以神农为本,制作耒耜,教民耕稼;创立日中为市,开创原始贸易;他尝遍百草,和药济世,发明了原始医药,并为此贡献了伟大的生命。因此被中国民间尊称为农业之神、太阳之神、医药之神,与黄帝共同被尊奉为华夏人文始祖。 炎帝陵由陵前区、祭祀区、墓冢区三大部分。景致、碑文、石雕上百处名胜古迹。这里雄伟、神圣、肃穆、古雅、幽静成为炎黄子孙谒陵拜祖的圣地。两年一度的全球华人祭祀始祖炎帝大典及宝鸡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就在宝鸡炎帝陵。
中华礼乐城 中华礼乐城,以“礼乐文化”为核心,是中国第一个集中展示三千年前西周盛世及礼乐文明的文化示范新区。位于周秦文化产业示范区西端,西起公园西路,东至渭河拦河大坝,北临渭河北岸,南至310国道,占地2.9平方千米。通过周礼文化主题公园、渭河金渭湖一湖两岸区域亮化、周礼大道美食文化街区、周文化主题广场(铜壶滴漏广场、周礼大戏台广场、天下第一灯青铜水景广场)、和宝鸡体育场、宝鸡体育馆、宝鸡青铜器博物馆及相关街区的提升改造,形成宝鸡市特色鲜明的文化商业区及文化旅游区。2009年10月1日,中华礼乐城正式开放。
中华石鼓园 中华石鼓园,在中华石鼓的出土地依山而建,位于渭河南岸,周秦文化产业示范区中部,规划面积27平方千米。依托青铜器博物院、石鼓阁、石鼓公园,规划建设石鼓古镇、太阳市、封神谷主题公园、空中花园、西府大观园等主题项目,形成具有文化接待、文化体验、科普教育、民俗体验、休闲娱乐等综合性功能的民俗文化产业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