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水县

白水县 白水 白水县建置沿革 白水县行政区划 白水县自然环境 白水县自然资源 白水县人文环境 白水县经济状况 白水县社会事业 白水县著名人物


白水县位于 陕西省东北部,处于 关中平原与 陕北高原的过渡地带,是关中与 陕北的咽喉要地,因境内 白水河而得名。白水是世界苹果最佳优生区,白水苹果佳名享誉世界,白水还是全国最大的有机苹果生产基地。白水县地处 东经109°16′~109°45′, 北纬35°4′~35°27′之间,全县总面积986.6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72万亩,辖7镇1办,全县总人口30万(2010年),东隔 洛河与 澄城县相望,南接 蒲城县与 五龙山相隔,西接铜川市印台区和渭北黑腰带相连,北以黄龙、 雁门两山为界,与 宜君、 黄龙、 洛川三县 毗邻。2018年9月25日,获得商务部“2018年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荣誉称号。 2018年10月22日,入选2018年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创建名单。夏商时,日彭衙邑。《梁志》谓:“《路史·国名记》云,周世侯伯之国,后灭于戎,为戎...

详情

白水县地名网_陕西省渭南市白水县资料简介

陕西省渭南市白水县介绍

白水县位于 陕西省东北部,处于 关中平原与 陕北高原的过渡地带,是关中与 陕北的咽喉要地,因境内 白水河而得名。白水是世界苹果最佳优生区,白水苹果佳名享誉世界,白水还是全国最大的有机苹果生产基地。白水县地处 东经109°16′~109°45′, 北纬35°4′~35°27′之间,全县总面积986.6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72万亩,辖7镇1办,全县总人口30万(2010年),东隔 洛河与 澄城县相望,南接 蒲城县与 五龙山相隔,西接铜川市印台区和渭北黑腰带相连,北以黄龙、 雁门两山为界,与 宜君、 黄龙、 洛川三县 毗邻。

2018年9月25日,获得商务部“2018年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荣誉称号。 2018年10月22日,入选2018年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创建名单。

夏商时,日彭衙邑。《梁志》谓:“《路史·国名记》云,周世侯伯之国,后灭于戎,为戎 国号。《 史记》秦武公元年(前697)伐彭戏氏至于华山。华山,在今 华阴县,则当时封域甚广,非专指白水一方也。”《史记·秦本记·卷五》裁:“戏,音许宜反,戎号也。盖同州彭衙故城是也”。

西周末,为彭戏。

春秋时,属雍州之域,设彭衙邑,又设汪邑。《梁志》谓:“汪,秦地名。《 左传》云,晋伐秦取汪。《路史》云,汪,秦邑,同之白水有汪城,在临晋东。今县东十里有方城村,疑即其处,方城乃汪城之讹也。”又云:“衙,赢姓国,穆公子采。”《 左传》载:“文公元年(前626)晋侯与秦师战于彭衙。”《史记·秦本记》载:“周襄公二十七年(前625)秦穆公复派孟明视统兵伐晋,战于彭衙。”鲁文公二年(前625)冬,晋伐秦取汪(今白水方城一带)及彭衙(今白水东北,南、北彭衙村一带)。

战国中期, 秦孝公十二年(前350)置县,据西安出土的秦代衙县封泥证明应为衙县。有人引《同州府志》引《杜氏通典》云:“秦文公元年(前765)分清水为白水。”此论后被多部史书引用。史实是秦文公时期的秦国疆域在包括白水江在内的关中西部,而现在的白水县在秦文公时还不属秦国国土范围。《秦本记》载:“秦孝公十二年(前350)并小乡为县。”秦孝公置县无疑,后2,300多年来,历经多次废、设、更替和变迁。

秦代,称衙县(西安出土有秦代衙县封泥),属内史辖。

西汉,景帝时建粟邑县(县址在今县西北七十五里一带,以仓颉造字天雨粟取名),和衙县(于春秋时之彭衙故址设县,取名衙县是衙县),俱属 左冯翊。

新莽,改衙县为达昌县,改粟邑县为粟城县,俱属列位大夫。

东汉初,废粟城县。和帝永元九年(97)复设粟邑县,属左冯翊(今高陵,后汉左冯翊出治高陵)郡。安帝 永初元年(107),因羌乱,将上郡(上郡,战国时魏文侯置。秦代治所在肤施,即今榆林东南。汉辖境相当于无定河流域及内蒙古鄂托克旗等地)迁于衙县,衙县撤销。顺帝永建初(126)上郡自衙迁回原址,复设衙县。

三国时,魏并衙县为粟邑县,隶属 冯翊郡。

晋时, 惠帝复建衙县,不久并为 粟邑县,属冯翊郡(即同州府,自晋始,以同州府为冯翊郡)。

南北朝时,真君七年(446)在故衙地又置三门县,后废。北魏, 孝文帝太和三年(479)废粟邑县,在故粟邑地析澄城,复置白水县,县治在故粟邑地,辖县西北部。并设白水郡,治所在白水县(今陕西省白水县)。并设姚谷县,县址在孔走镇,辖今县东北部;设南泉县,辖今县南部。白水、姚谷、南泉3县俱属华州白水郡。太和十一年 (487),南泉县改称南白水县。梁武帝永平三年(510),将白水郡与白水县移治今白 水县南部,不久仍还故治。西魏,白水县隶属华州白水郡。北周,白水县隶属宜州(即 耀州)白水郡。

隋,开皇三年(583)废白水郡。(姚谷县、南泉县并入白水县),实行州县制,白水县属同州。 隋文帝废郡,以县隶州,自后历代不再设郡。

唐, 贞观年间,县治由故粟邑地迁于今治,隶属同州,后省入奉先县。

五代,复建白水县,先隶属同州,后隶耀州。

宋,白水县隶同州。

金,白水县隶京兆府耀州。

元,白水县隶奉元路(后改安西路)同州。

明,白水县隶陕西西安府同州。

清初,白水县隶属陕西西安府同州。雍正三年(1725)改属耀州。雍正十三年(1735)复隶陕西潼商道同州府。

民国二年(1913),白水县隶属陕西省关中道。十六年(1927)道撤销后,白水县隶属陕西第八行政督察区。

白水县于1948年3月解放,初属 陕甘宁边区黄龙分区;1949年隶属大荔分区;1950年隶属渭南专区。1959年1月,蒲城、白水、澄城3县合并为蒲城县,1961年9月,恢复白水县建制,隶属陕西渭南地区,1994年12月,国务院批准渭南地区撤地设市,白水县隶属于渭南市至今。

名称
  
面积 km
  
直辖范围
  
城关街道 40.65 城关镇地处白水县城,即是白水政治文化中心,直辖有16个行政村,4个社区居委会
冯雷镇 40.4 位于县境东南部,辖冯雷、大雷公、小雷公、洼卓、耀卓、荒地、新庄、南乾、新生、白堡、西文化11个村委会
尧禾镇 61.7 位于县境中部,辖尧禾、满义、恒寨、放马、新武、车庄、支肥、门公、太香、汉寨、百草、子阿、阿西、阿东、安乐、田家洼、收水、李家塬、五泉、北盖、唐寨、薛圪崂、水苏23个行政村。
杜康镇 59.95 位于县境中部,辖大杨、汉积、和家卓、康家卫、石狮、鸭洼、张王庄、冯家、义会、张家塬10个村委会
西固镇 63.4 位于县境东南部,辖西固、东文化、中文化、潘家、杨家、梁家、南峁、东固、扶蒙、器休、马嘴、田家河12个村委会
林皋镇 92.51 林皋镇地处白水县西北部,辖20个行政村, 106个村民小组
史官镇 76 位于县境东北部,辖孙家山、郭家山、史家山、段家山、武庄、洞耳、史官、西章、东丰乐、贺苏、东城、首居、贾家庄、狄家河14个村委会
雷牙镇 96 雷牙乡位于白水县城东北10公里处,辖12个行政村,57个村民小组
云台镇 69.8 位于县境西部,辖北圪塔、王城、中原、凉泉、段家原、郭家畔、山岔、冯家山、陈家沟、姚庄、白石河11个村委会
北塬镇 120 位于县境西北部,辖北塬、南修、郝家、马家河、顺孝、杨武、阎家、北张家船、王庄、贺家塬,潘庄、却寨、阿堡、鹿角、悦耳15个村委会

白水县,位于陕西省关中东部, 渭河盆地北沿,桥山、黄龙山之南, 洛河之滨。北纬35°03′46″~35°47′09″,东经109°16′27″~109°45′52″之间。北以黄龙山(又名梁山)、雁门山(桥山山脉,又名暗门山、秦山、北秦山、马兰山)为界与黄龙、洛川、宜君3县相依;南至两贤庙、东南至龙山与蒲城为邻;东隔孔走河、洛河与澄城相望;西至 白石河与 铜川市接壤。城与各地距离:距 蒲城县城26公里, 黄龙县城45公里,洛川县城105公里, 宜君县城80公里, 澄城县城45公里,铜川北市区60公里。距渭南市区85公里,距省会古都 西安165公里。

白水的基础设施发展迅速,处处路通、水通、电通。西延、蒲白、黄韩侯铁路横贯白水,榆蓝、菏凤两条高速穿境而过,G342横穿白水,渭清公路、白洛公路、白宜公路、白澄公路、白铜公路纵横交错,且未来规划有渭南-黄陵城际铁路,并设白水东站,使白水与外界的连接畅通无阻,8 条县乡公路直通各乡镇。县城建设日新月异,四纵(仓颉路、人民路、彭衙路、东环路)八横(雷公路、蔡伦路、居苑路和五条马路)五区(生态区、住宅区、商贸区、工业园区、旅游区)一环线(绕城果煤专线)的县城发展框架初步形成。电话、互联网、移动和联通业务网络遍布境内角角落落,白水人足不出户就能与天南海北的客商洽谈生意。

白水县属黄土高原沟壑区。由于洛河及白水河各支沟的切割,境内 沟壑纵横,地形破碎,山少沟多,沟壑密度1.48kmm/km,沟壑面积占白水县面积的51.8%。地势西北高而东南低,由大杨、史官、尧禾、北井头、雷村等5个大小不规则的原区组成。西端最高海拔为1543.3米,东南 洛河边最低为446米。洛河以北从北向南地面倾斜坡度为10~22‰;洛河以南大致从西向东倾斜坡度为12~18‰。地貌类型可分为基岩中、低山区,山前洪积扇裙,黄土原和河谷阶地4种类型。

白水县受地形复杂的影响,境内气候差异很大。年平均太阳总辐射128.13千卡/厘米·年,优于同纬度的华北平原及关中盆地(总辐射较渭南、宜君偏多1.41千卡/厘米·年和3.85千卡/厘米·年);年平均气温11.4℃,年平均降水量577.8毫米,且分布不均匀,变率较大。年湿润指数0.50,大陆度59.8%。白水县为南温带湿润气候区。白水的气候特点是,冬季寒冷漫长,干燥多风;春季升温快,干燥,多冷空气活动;夏季气温高,湿度大,多阵雨性降水;秋季降温快,阴雨潮湿。

白水县水资源贫乏,地表水(含年平均降水与径流量)较少,地下水不丰。地表水径流量为3539.23万立方米,平均年径流深36.1毫米,径流系数为0.062,年径流模数1.14升/秒平方公里。径流量年人平均163.9立方米,每亩平均39.7立方米。降水与径流在时空分布上不均,年际变化大,西北与东南差异较大。降水量;西北部年均为620.0毫米,东南为560.5毫米,差59.5毫米。

白水县的植物资源有木本植物45科、168个种类,草本野生植物148种,药用野生植物84种。禾木以刺槐、泡桐、杨树、松树、柏树为主,灌木以野蔷薇、连翅、荆条、 酸枣为主,草本以艾蒿、 羊胡子草为代表群落,经济林木有苹果、核桃、 柿子、花椒等。白水县原面基本是以农作物季节性覆盖为主。

白水县北靠 黄龙山和 雁门山,境内沟壑多,气候比较温和,适应不少动物生长,动物的种类比较多。

兽类:驴,牛,骡,猪,羊,狗,猫, 兔,貂, 野兔,豺,羊鹿,野猪,狐, 金钱豹, 水獭,獾,豹猫,蝙蝠, 刺猬等等。

禽类: 灰鹭,大雁,山鸡,雉鸡,野鸽,杜鹃, 猫头鹰,啄木鸟, 百灵鸟,家燕, 喜鹊, 灰喜鹊, 画眉, 麻雀,雕,布谷鸟, 鹌鹑,黑鹳等等。

民国初年,由于连年战祸,人口较前下降,十二年(1923)白水县人口仅38,744人。后因饥馑、灾害以及少医缺药,死亡率高等原因,人口自然增长缓慢。二十年(1931),白水县人口回升到53276人,较十二年(1923)增长37.5%,每年平均净增1817人。到二十六年(1937),加上难民入境,白水县人口增至69413人,较二十年(1931)增长30.28%,每年平均净增2690人。三十二年(1943)白水县人口又下降到56818人,比二十六年(1937)抗日战争初期下降18.15%,平均每年减少2099人。

建国后,白水县人口除1958年到1959年因行政区划变动(与蒲城合县)和部分地区划归蒲城略有下降外,总的是呈直线上升的趋势。总人口由1949年的91900人,发展到1987年的235743人,较前增长1.56倍,每年平均净增3785人。

2012年,白水县共有户籍人口为298055人,其中男性153558人,占51.5%;女性144497人,占48.5%;性别比为106(以女性为100)。常住人口281700人,出生率为8.49‰,死亡率为5.28‰,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21‰。城镇人口123420人,占41.4%,乡村人口174635人,占59.6%。

2016年,全县人口出生率8.67‰,人口自然增长率2.67‰ 。

社火

是一种大型传统民间文娱活动,根据雷牙专用以扮社火的红楼上所刻,翻修年代为“顺治九年”(1652)可知清初社火即已盛行。清末至民国时期,每逢春节或庙会,由一村独演或数村联合表演,规模愈来愈大。其形式不外高跷、芯子、 锣鼓、跑马、划船之类,迄今几无变化。但内容则因时而异,民国中期以前多为《郭巨埋儿》、《三娘教子》之类;“七·七”事变后,增添《抗战到底》等内容;建国后多是《大生产》、《送子参军》、《抗美援朝》、《夫妻识字》等。

鼓舞

白水城乡逢年关有敲老鼓之浴,少数里手边敲边舞,名日敲跑鼓,村村如此,遍及全境。另有 扇子鼓、对子鼓、 小花鼓、 十面锣鼓等,均附于 社火、秧歌,不单独表演。

秧歌

流行于 洛河以北,一种叫老秧歌,一种叫山秧歌,两者大同小异,均边扭边唱,伴有狮子、漂船、跑马等,前者乃当地久有,形式别具一格,东丰乐村盛行。内容增添耍狮子等形式,唱词也多系新编。曲牌有《织手巾》、《戏秋千》、《绣荷包》、《十对花》等。

杨河遗址

位于大杨公社杨河村西南约700米处,北临河川,三面靠沟,暴露面积12亩,先后出土 红陶、 灰陶器物及石器等。属 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古村落遗址。

林皋河遗址

位于林皋公社林皋河村西北约300米处,东靠村庄,三面临沟,南北宽150米,东西长350米。遗址内发现房屋遗迹1处,为红烧土和灰土上下两层,另有灰坑两处,深35米,呈圆形,直径约8米,出土陶器有夹砂红陶、泥质红陶、灰陶,多有绳纹、旋纹,系新石器时代 仰韶文化古村落遗址。

湫里庙遗址

位于尧禾公社湫里庙村西约50米处斜坡地,东西宽57米,南北长180米,有灰层断面,文化层清晰,夹有红、灰陶片,出土文物有 石爷(残)等,系新石器时代古居。

仓颉庙

位于白水县城东北35公里处的史官镇,是国内仅存的为纪念文字发明者——仓颉而建造的庙宇,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根据史料记载,早在东汉延熹年间已有“建庙之举”并形成一定规模。仓颉庙的建筑主体有山门、东西戏楼、前殿、报厅、中殿、 寝殿、钟鼓楼、东西厢房等。元代修建的寝殿,以蒿木为前殿大檩,长16米,粗55厘米。

仓颉庙占地17亩,基本形状为长方形。庙内南北长140余米,东西宽约为48米。庙东侧为史官乡至孙家山的公路,西边为一条宽10米,深约2米的沟壑。仓颉庙的三门,是庙内唯一的叠式建筑,下层内涵四窑洞,外开明三门;上层是门楼、南北两面为雕花木制檐屏通风采光。紧贴三门建有两座戏楼,这在中国为数众多的祠庙中,是绝无仅有的现象。庙院内古树参天,有48棵 古柏树,树龄均已上千年,仓颉庙古柏是我国三大古柏群之一。 被 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林皋湖

位于白水县城西北20公里处,湖区水面2000余亩,南岸与 铜川市为邻,白铜公路沿湖岸而过,湖区距305省道1.5公里,交通便利。景区有水上快艇、水上飞机、游船、湖畔烧烤及“农家乐”等旅游项目,2018年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白水县的 农业生产,起始无考。但从发现的古代遗址和文物看,早已在白水这块土地上从事着农业生产。1958年以前发现有新石器时代生产用的石犁和汉代的铁铧。1958年和1980年两次文物普查中,亦发现仰韶文化时期的陶罐中存有谷物的残迹。到了西汉时期,又易县名“粟邑”,更说明农业生产已有相当的发展。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知县刘梦阳撰《白水县志》(简称《刘志》)载:“彭壤宜种五谷,稻、黍、稷、粟、荞、大麦、小麦、黑豆、小白豆、录豆、豌豆、江豆、黄豆。”可见白水人民自古以来就从事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生产。

建国后,农业总产值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1949年,白水县的农业总产值755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81.22%;1965年农业总产值1698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88.3%;1978年农业总产值2315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58.3%; 1983年农业总产值5027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65.5%。

2012年,白水县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1.37亿元,其中:农业产值26.32亿元,林业产值2146万元,畜牧业产值42918万元,渔业产值173万元,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5246万元。粮食生产稳步发展。粮食总播种面积42.36万亩,粮食总产量11.79万吨。其中,夏粮面积20.75万亩,产量4.46万吨;秋粮面积21.61万亩,基本持平,产量7.33万吨。

2014年,现代农业形势喜人。栽植新优矮砧苹果示范园2.2万亩,苹果总产达到53.5万吨,苹果主产区基本实现果园亩均、果农人均收入“双万”目标。成功举办了2014北京白水苹果品牌推介活动,荣获“中国有机苹果第一县”、“国家出口食品质量安全示范区”荣誉称号。新扩建标准化规模养殖场22个。新增、恢复灌溉面积2.49万亩,解决了3万人的吃水问题。植树造林3.9万亩。旅游商贸繁荣活跃。仓颉传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培育限额以上商贸流通企业7户,连锁经营、信息服务、网上营销等新型业态初显成效。非公经济达到全县经济总量的50.15%。

2016年,全年粮食总产量16.13万吨。其中夏粮8.01万吨,秋粮6.92万吨。油料产量1.2万吨。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0平方公里,有效解决2万人饮水安全问题。春季植树造林3.2万亩,飞播造林2万余亩 。

民国二十五年到三十五年之间(1936至1946),白水始有某些现代工业生产手段,先后建成机械和半机械生产的煤矿7个、水泥厂1个。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私营工业、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12个行业(小煤窑未计入),从业者共1199人,其中1954年组织起 生产合作社2个、供销生产社1个、生产小组19个,共计334人,占总人数的28.3%;其余于1956年实现合作化,并合组建社,成立各种手工业生产合作社11个。1956年手工业总产值75.1万元,比1955年净增24.6万元。

1978年,乡镇工业由1975年的101个增至747个,总产值367.93万元,实现利润59.6万元,白水县工业总产值计达1459万元,比1975年增长40%以上。

1983年,完成工业总产值844.51万元,实现利润211.15万元,交纳税金44.66万元,县办全民工业、集体工业增至29个(全民20个、集体9个),职工3958人。1983年比1978年,煤炭增长57.41%, 水泥增长51.72%,砖增长2.1倍,硫酸增长46.37%,日用陶瓷增长33.2倍,酒增长4.12倍,眼镜增长1.44倍,菜刀增长58.69%。

2012年,白水县工业增加值完成162600万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22300万元。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332333万元,实现工业销售产值312035万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03555万元,实现利润12903万元,实现利税总额10217万元,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3.8%。

2016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户,累计达33户,规上工业总产值完成36.5亿元 。

民国,白水县有私商432户,从业人员1050多人。

1958年至1960年,白水进行商业体制改革,合并机构、政企合一,把基层供销社和人员、资产、 流动资金下放给人民公社管理,进行大购大销,实行商品分级管理,并关闭自由市场。1961年至1965年,调整商业管理体制,恢复和建立专业公司,开放集市贸易,调整农副产品收购政策,实行凭票证供应、分配的政策;1961年为配合国家货币回笼实行高价出售商品政策。

1983年,白水县社会商品零售额3,691万元,比1952年零售额207万元增长17.8倍,比1978年的2839万元增长26.4%;商业纯销售额4106万元,比1978年纯销售额2650万元增长54.8%。国营商业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321万元,占白水县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36%;供销商业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761万元,占白水县社会商品零售额47.6%;集体及 个体商业零售总额609万元,占白水县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16.4%。

2012年,白水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48533万元。其中:城镇零售总额89282万元,乡村零售总额59251万元。按规模分,限额以上企业零售额完成49274万元;限额以下企业零售额完成99259万元。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完成126176万元;住宿业餐饮业零售额完成22357万元。

2014年全县生产总值完成66.3亿元,比2013年增长8.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7.2亿元,增长26.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9.1亿元,增长14.2%;地方财政收入完成2.37亿元,增长10.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5824元,增长11.3%;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218元,增长13.9% 。

2016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5.2亿元,增长13.3%。新增中小企业261户,个体工商户1025家,限上企业4户。以苹果为主的电子商务发展迅猛,鲜果出口居全市第一,线上线下交易额累计达8亿元 。

南北朝宋元嘉年间,(424~453)白水即设医署,称“医学”。医学设训科1人,掌白水县医务政令。明设惠民药局,清雍正九年(1731)设医学训科,后裁于何时无考。

民国十三年(1924)始设卫生助理员1人,隶县政府第一科(民政科),管禁烟、防疫事务。二十五年(1936),卫生助理员归教育科。

建国初,县政府民政科设专人主管卫生。1951年成立文教卫生科,设卫生专职干部1名,区设文教卫生助理员1名。1957年文、卫分设,成立县卫生科,至1959年元月白、蒲、澄合县乃撤。1961年复县制,9月成立文教卫生局,1964年又分设卫生局,“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瘫痪。1971年,卫生工作由县革命委员会生产组兼管,1972年恢复局制。1973年再与文教局合并为文教卫生局,1974年又分设卫生局,后无变更。局设正副局长各1人,干事3至5人。局下辖防疫站、妇幼保健站、县医院、中医医院、各地段医院和各公社卫生院。

2012年,白水县拥有医院、卫生院17个,拥有床位数 522 张, 卫生技术人员1170人,产妇住院分娩比例100%,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累计参保42910人,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人数191652人,白水县参合率97.5%。启动县级公立医院药品“三统一“工作,药品使用率为100%。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的药品配备率、配送率、使用率、回款率均为100%。

2016年,医改深入推进,县医院综合大楼投入使用,中医院住院楼和宏会康复养老中心主体竣工。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累计参保40932人,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9% 。

1978年白水县科技局成立后,当年6月即协办同县委组织部、民政局联合对自然科学技术人员进行普查,历时一个多月,查清白水县共有自然 科学技术人员786人,其中全民所有制单位的539人;高箐学校毕业的141人,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的214人;专业不对口、改行、用非所学的111人。

1980年,科委对白水县158名闲散科技人员中的57人作安排,计合同工2人,副业工13人, 民办教师24人,社队科研站及医疗站18人。1983年录用闲散科技人员6人,调整归队6人。

1983年,白水县共套改、评定、晋升科技人员207人,其中工程师11人, 统计师1人, 主治医生16人, 农艺师6人,畜牧兽医师1人, 助理工程师59人,助理经济师4人,助理农艺师14人,助理畜牧兽医师8人,助理农业经济师1人,农业技术员21人,畜牧技术员5人,其他技术员60人。

党的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白水县科技人员精神焕发,各学会开展学术交流,促进了工农业技术引进和革命,成果迭出。建国后白水县科技成果17项中就有15项是三中全会以后的,在省以上专业杂志发表的14篇学术论文中属三中全会以后的就占12篇。

2012年,白水县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大荔模式白水推广区建设》项目被市 科技局列为示范县,扶持资金55万元。向部、省、市申报《有机苹果关键技术集成》、《苹果冷链物流与质量安全控制追溯体系示范》、《伊星秦川牛饲养管理技术》、《红薯淀粉制品生产加工技术研究》等9个科技项目,其中被省科技厅立项3项;被市科技局立项4项。

2016年,全面实施13年免费教育,成功创建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县。高考一本上线358人,二本上线801人。白水小学和彭衙幼儿园建成投用,16个薄弱学校改造完成。

民生

2014年,持续加大民生投入,办实事、解难题、强保障,社会各项事业较快发展。十大民生工程完成投资8.6亿元。建设各类保障房6180套。总投资8亿元、年度投资4.5亿元的沉陷区综合治理项目有序实施。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稳步推进。白水县被评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教育均衡发展暨“双高双普”县创建通过市级验收,被评为全省学前教育三年行动先进县,白水中学被授予省级示范学校。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扎实开展,大型秦腔现代剧《金果梦》获省级优秀剧目。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新增城镇就业5765人,新合疗惠及21万人次,新农保发放3万余人,1.7万人享受老龄补贴,2.35万人享受城乡低保,1.45万人实现脱贫。

民国二十八年(1939),民国陕西省政府为解决西安煤荒,筑成渭(南)白(水)轻便铁道(俗称压车道),通达新生煤矿,全长80公里。民国二十八年至三十六年(1939~1947),民国政府出于政治和军事的需要,以马车路为基础,拓宽路面,先后修建断头简易公路6条,全长45.2公里。

建国以后,先后改建、扩建或新建主干公路2条,长32.4公里;地方支线公路8条,长182.5公里;社队公路普遍加宽,路面等级提高,公路网基本形成,并改建或新建桥梁15座

1965年,完成货运量4.09万吨,货运周转量130.72万吨公里。

1978年,完成货运量17.16万吨,货运周转量315.34万吨公里;1983年,货运量增至25.88万吨,货运周转量增至936.85万吨公里。客运量达到51万人。

2012年,白水县公路运输业完成客运量156万人次, 客运周转量7895万人公里;货运量133.7万吨,货运周转量7290万吨公里。

民国二十六年(1937),日寇侵略,抗日战争爆发,国民政府令各乡设中心国民学校,各保设国民学校,到民国三十二年(1943)共设中心国民学校5处,分校3处,国民学校38处,分校140处,共186处。

1949年白水解放初,中共白水县委、县政府亟视抓教育事业,首先恢复206所初小,9所完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简称建国)后,又制订教育方针,改革教学制度,明确教育思想,强调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艺术;增设学校,创办高中,增加教学经费和设备。

1983年,白水县有县办完全中学4所。小学学生由1952年的13811人增加为32663人,初中由1952的年465人,到1983年增加为12763人,高中由1952年的无,到1983年增加为1716人。

2012年,白水县有普通中学19所(其中初中14所),在校学生数19142人,普通中学专任教师数1601人;小学 59 所,在校学生数14208人,小学专任教师数1464人;学龄儿童入学率99.99%,初中升学率91.7%,高中升学率95.19%。2012年高考文理两科类各批次上线人数继续上升,白水县一批本科上线361人,比2011年增加34人,二批本科上线达到930人。

雷祥,白水县大雷公村人,黄帝时任处方,能医善陶,既是中国医药学的创始人之一,又是陶瓷业的先祖,各地窑神庙均供奉之,尊称亚父雷公。

杜康,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 酿酒始祖”。杜康,字仲宁,周代人,生于陕西白水县康家卫。据清乾隆年间《白水县志》记载:“杜康,字仲宁,为县之康家卫人,善造酒”。

仓颉, 史皇氏,陕西省渭南市白水县人。《 说文解字》记载:仓颉是黄帝时期造字的史官,被尊为“造字圣人。”仓颉,原姓侯冈,名颉,号史皇氏,生于陕西省白水县杨武村鸟羽山。享年110岁,为轩辕黄帝左史官。中国原始象形文字的创造者,我国官吏制度及姓氏的草创人之一。传说他仰观天象,俯察万物, 首创“鸟迹书”震惊尘寰,堪称人文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