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边县

定边县 定边 定边县历史沿革 定边县行政区划 定边县地理环境 定边县资源 定边县人口 定边县经济 定边县交通 定边县社会 定边县教育 定边县文化艺术 定边县美食小吃 定边县旅游 定边县著名人物 定边县荣誉


定边县位于 陕西省西北部, 榆林市最西端,陕甘宁蒙四省(区)七县(旗)交界处,古有“东接榆延,西通甘凉,南邻环庆,北枕 沙漠,土广边长, 三秦要塞”之说。是陕西省的西北门户、榆林市的西大门。自古以来,商贾云集,素有“旱码头”之称。全县辖1街道办事处14镇4乡。石油、 天然气、 原盐、 芒硝、 硫酸镁、 氯化镁等矿产资源颇具优势,是 陕北能源重化工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境内石油资源分布较广,已探明储量16.18亿吨,是全国石油产能第一大县。定边县也是陕西的湖盐产地,共有大小盐湖14个,盐田总面积98平方公里。此外,全县煤炭预测总储量超过400亿吨,开发潜力巨大。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资源优势明显,是全省新能源产业第一大县。定边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是陕西一颗璀璨的“塞上明珠”。定边是“中国新能源产业百强县”、“国家首批绿色能源示范县”、“全国绿色环保节能示范县”、...

详情

定边县地名网_陕西省榆林市定边县资料简介

陕西省榆林市定边县介绍

定边县位于 陕西省西北部, 榆林市最西端,陕甘宁蒙四省(区)七县(旗)交界处,古有“东接榆延,西通甘凉,南邻环庆,北枕 沙漠,土广边长, 三秦要塞”之说。是陕西省的西北门户、榆林市的西大门。自古以来,商贾云集,素有“旱码头”之称。全县辖1街道办事处14镇4乡。

石油、 天然气、 原盐、 芒硝、 硫酸镁、 氯化镁等矿产资源颇具优势,是 陕北能源重化工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境内石油资源分布较广,已探明储量16.18亿吨,是全国石油产能第一大县。定边县也是陕西的湖盐产地,共有大小盐湖14个,盐田总面积98平方公里。此外,全县煤炭预测总储量超过400亿吨,开发潜力巨大。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资源优势明显,是全省新能源产业第一大县。

定边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是陕西一颗璀璨的“塞上明珠”。定边是“中国新能源产业百强县”、“国家首批绿色能源示范县”、“全国绿色环保节能示范县”、“中国马铃薯特产之乡”、“中国马铃薯美食之乡”、“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之乡”、“陕西省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等。2017年12月,入选首批陕西省全民健身示范县 。

2018年9月29日,该县已退出贫困县序列。 2019年1月25日,入选2018年度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 2019年3月,被列为第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

定边境内早在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从 南部山区出土的文物看,属黄河流域旧石器时代 “ 河套文化”及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范畴。

夏禹时,定边一带属雍州,为古羌族后裔羌、氐民族的游牧徙居地。

殷商时期,定边一带为鬼方之地。

西周至战国时期,定边先后为荤粥、猃狁等犬戎部落所踞。周赧王四十三年(公元前272), 秦昭王伐义渠,建立 北地郡,包括今定边一带。 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始皇统一六国,定边始有军政建置之归属,隶北地郡 马岭县。

西汉置刺史部,定边属 朔方刺史部,县境东部属上郡奢延县,西部属北地郡昫衍县,南部山区西段属马岭县。汉武帝北伐匈奴,先后于元狩四年(前119)、元鼎六年(前111)两次大规模移民 陇西、宁夏、陕北,实行实边政策,境内居民数量大增。

东汉初年锋镝不息,匈奴东进,北地郡治地两次内徙,定边纳入匈奴控制范围。西晋未年, 五胡十六国混战不休,定边先属前赵、后赵,继又属前秦、后秦。公元407年,匈奴族铁弗部首领 赫连勃勃建都统万城(今 靖边白城子),国号夏,雄据 河套,定边为其腹地。至北魏前期,县境内无郡县建置,是汉族和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民族杂居地。

北魏时期,定边全境属西安州大兴郡, 武定中均废,改属 夏州阐熙郡,定边东部属新囶县。公元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定边全境隶属西魏,复置西安州,改大兴郡为五原郡。西魏废帝三年(公元553年),因定边盛产池盐,改西安州为盐州,仍置五原郡。北周沿西魏旧制。

隋改盐州为盐川郡、五原郡为 五原县,又于白于山南麓置洛源县,隶弘化郡,县境分属之;东部滩区属朔方郡长泽县。隋末唐初全境为 梁师都占据。唐武德元年(618年)复为盐州。元和十五年(820年),定边分属盐州、 庆州、宥州所辖。五代时期,县境先后归属梁、唐、晋、汉、周。

北宋初属陕西路盐州,咸平五年(1002年)全境陷于 西夏,仍设盐州。至蒙古太祖二十二年(1227年)成吉思汗灭西夏,废盐州,后建立元朝,实行行省、路、府建置,定边境东部属延安府,余属 庆阳府,均隶属 陕西行省。

明代在沿边地区设立军政合一的卫所,定边隶属陕西布政司延安府和庆阳卫。明朝中叶,为抵御蒙古族侵扰,在境内多次修筑长城和城堡,时定边属 延绥镇,定边营驻参将,领 永济等十三营堡为西路, 嘉靖四十二年(1562)置延绥镇西协副总兵,驻定边营城。清朝初期,定边行政建置沿袭明代,隶属靖边同知,置守御千户所,驻守御千总。雍正九年(1731)置定边县, 安边设州同,隶属榆林府。

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北京政府令各省裁府存道。定边属 陕西省榆林道。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县境共产党 解放区置定边县(治地定边城)、安边县(治地武峁子、新安边)隶属陕甘宁省;国民党统治区置民国定边县(治地安边堡)。1937年陕甘宁省裁撤, 陕甘宁边区政府设三边 特别行政区(分区), 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治地定边城,1949年先后领辖定边、 盐池、吴旗、靖边、安边诸县。解放后,安边县并入定边县,称中华人民共和国陕西省定边县。

名称
  
位置及辖区
  
定边街道办事处 位于定边县西北部,辖6个社区9个行政村
安边镇 位于定边县东部,辖2个社区11个行政村
贺圈镇 位于定边县南部,辖38个行政村
红柳沟镇 位于定边县西南部,辖26个行政村
砖井镇 位于定边县东部,辖14个行政村
白泥井镇 位于定边县北部,辖 26 个行政村
堆子梁镇 位于定边县东北部,辖11个行政村
白湾子镇 位于定边县南部,辖14个行政村
姬塬镇 位于定边西南部,辖30个行政村
杨井镇 位于定边县东南部,辖18个行政村
新安边镇 位于定边县东南部,辖13个行政村
樊学镇 位于定边县西南部,辖12个行政村
盐场堡镇 位于定边县西北部,辖9个行政村
郝滩镇 位于定边县东部,辖12个行政村
石洞沟乡 位于定边县东部,辖9个行政村
油房庄乡 位于定边县西南部,辖8个行政村
冯地坑乡 位于定边县西南山部,辖11个行政村
学庄乡 位于定边县东南部,辖15个行政村
张崾先镇 位于定边县南部,辖-个行政村

定边县地处陕西省西北角、 榆林市的最西端,是黄土高原与内蒙古鄂尔多斯 荒漠草原过渡地带,位于东经107°15′至108°22′,北纬36°49′至37°53 ′。东至东南与本省 靖边县、吴起县相连;南至西南与甘肃省华池县、 环县相接;西与宁夏回族自治区 盐池县毗邻,北至东北与内蒙古鄂托克前旗、 乌审旗相邻,系陕、甘、宁、蒙四省区交界地。东距榆林市区236公里,南距省城西安市570公里,西距宁夏首府银川市170公里,北距首都北京1270公里。

县境地域辽阔,地形地貌复杂。在地貌特征上有两大 分水岭:一是位于县境中部的 白于山。横亘东西,辐射南北,为内流区与外流区及 无定河与洛河的分水岭。二是位于县境西南-东北走向的子午岭北段,为 洛河与 泾河流域的分水岭,两大分水岭呈“T”字形隆起,将山区分为西南部泾河、南部洛河、东南部无定河三大外流河的河源区及北部内流区。南部为白于山区 丘陵沟壑区,占总面积的52.78% ;北部为 毛乌素沙漠南缘风沙滩区,占总面积的47.22% ,定边县海拔1303~1907米。

定边属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主要特点是:春多风、夏干旱、秋阴雨、冬严寒,日照充足,雨季迟且雨量年际变化大,年平均气温 7.9 ℃,年平均日照2743.3小时,年平均降雨量316.9毫米,年平均无霜期141天左右,绝对无霜期110天。年日照时数为2743.3小时,太阳总辐射热能为137.37千卡/平方厘米年,完全能满足作物对光能的需要≥0℃的年平均积温为3566℃。

生物资源中以畜牧业资源较为丰富,是中国重要的 畜牧业基地县之一。家畜、家禽有牛、驴、骡、马、羊、猪、兔、鸡等,基中大家畜存栏每年7万头左右(奶牛3000头),羊只存栏50万只左右,其中名贵品种有滩羊、本地杂交品种白绒山羊14万只,猪年存栏5万头。植物资源中,粮油作物主要有荞麦、洋芋、小米、碗豆、 黑豆、糜子、小麦、玉米、胡麻、芸芥、油葵等。年产食用油1万吨左右,提供商品油占1/3,素有西北“油海”之称。新兴的辣椒产业成为县域新的经济增长点,北滩蔬菜基地已通过国家无公害蔬菜基地认证。

定边县 土地资源丰富,是陕西省地广人稀的大县之一,面积居陕西省第三。定边县土地资源数量大,定边县人均土地42亩,比陕西省人均9.5亩高出3.4倍,比中国人均12亩高出2.5倍。定边县人均耕地面积6.3亩,也大大超过陕西省和中国人均水平。且土地层深厚,宜耕性强,能满足作物一年一熟的要求。定边县总土地面积中种植业适宜地占28.03% ,林草适宜地占54.39% ;

定边县石油、天然气、原盐等矿产资源丰富,具有独特的资源优势。石油资源得天独厚,矿藏面积达5000平方公里,县内20个乡镇均有分布。地质构造为侏罗系和三叠系岩层带,以鸡窝状形态分布,油层平均厚度10米左右,最厚层达37.4米,预测储量10亿吨以上。定边所在的陕甘宁气田是我国最大的陆上整装气田,属世界级气田,含气面积达4992平方公里,已探明储量3000亿立方米,气层连通性好,压力稳定,属“干气”。

原盐是定边县传统的“老三宝”之一(其它两宝是 皮毛和甘草)。是陕西的原盐产生产基地。原盐开采一直是定边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原盐主要分布在县城西北部的盐场堡、白泥井、周台子等乡镇,共有大小盐胡14个,盐田总面积3400亩,预测储量6000万吨,已探明3292万吨,并形成每年产食盐10万吨的能力。

根据2012年陕西省煤田地质局185队的勘探普查,定边县储藏着丰富的煤炭资源,分布广、煤层厚、储量大,属于低灰、低磷、高发热量的煤,是良好的气化用煤和动力用煤,预测储量400亿吨,开发潜力巨大。

此外,县内芒硝、 硫酸镁、砂石、粘土等也较为丰富。

1953年,定边县有20070户,101230人,人口密度为14人/平方公里,年人口自然 增长率是21.7‰。

1964年,定边县27095户,147395人,人口密度为21/平方公里,人口自然增长率32.7‰。

1982年,定边县44167户,222594人,人口密度为32人/平方公里,自然增长率为22.71‰。

1990年,定边县共55862户,264523人,人口密度38人/平方公里,自然增长率是22.38‰。性别结构:男137140,占51.84%;女127383,占48.16%。民族结构:汉族263610人,占99.65%;各少数民族913人,占0.35%(其中回族891人、蒙古族12人、满族9人、藏族1人)。

2000年,定边县共70318户,290952人,人口密度已经达到42人/平方公里,自然增长率则降到6.11‰。民族结构:汉族289895人,占99.64%,各少数民族共1057人,占0.36%。

2010年,定边县总人口 33.47 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7.34 万,占总人口的 83% 。县内有回、蒙、满、藏等少数民族 1321 人。

2016年末,全县总户数为99953户,年末总人口352125人,比上年增加5134人,男女性别比为106:100,其中农业人口299281人,占85.0%;非农业人口52844人,占15.0%。

2013年,面对国内外严峻经济形势,定边县主动作为,积极化解各种不利因素影响,各项工作强力推进,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了“缓中趋稳、稳中向好”的总体特征。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310.08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08.09亿元;财政总收入实现30.09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8.58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0.3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815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0744元。县域经济继续保持健康较快发展,先后获得“中国农业发展百强县”、“中国新能源产业百强县”、“中国最具投资潜力特色示范县200强”、“全国绿色能源示范县”等荣誉称号。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50余年间,农业一直是定边县国民经济的基础和主体。在以农为主,林、牧、副并举的农业生产发展过程中,1957~1980年的20余年间,定边县从党政领导到农村社员,除春秋两季集中突击植树造林和零星种草以及正常的田间 耕作、饲养放牧等活动外,劳动力主要是集中搞农田基本建设。

1958年起的“ 大跃进”、“大办农业”、“大办粮食”,1964年开始的“农业学大寨”,到1976年县委提出“学大寨,赶志丹”,一个又一个纯农业生产的群众运动,既有一定的成效,又有不少失误。1976年“学大寨、赶志丹”运动中,县委提出“一反常态,紧急动员;二反常态,你追我赶;三反常态,持续大干”的口号,各社、队相应提出诸如“革命加拼命,要粮不要命”等更激进的口号。从50年代初开始,大搞植树造林,改良羊子品种,打井修地,改良土壤,建成基本农田80公顷,人均0.1公顷,每公顷产粮稳定在3000公斤以上,70年代就改变吃粮靠返销的局面;杨井镇山根底村,土地宽广,历史上亩产只在20公斤~30公斤之间徘徊。

1976年以后,致力于农田基建,到1985年,已有基本农田133.33余公顷,人均0.133公顷,每公顷产粮超过250公斤,有的坝地可超双百。将2000多亩现耕地退耕还牧;武峁子乡进行旱地农田 科学种植试验,颇有成效,创出了干旱半干旱地区科学种田的新路子。
  1989年,定边县已有基本农田6666.67公顷,占总耕地面积的6%,其中水地4000多公顷;造林保存面积12万公顷,其中护田林网3333.33公顷;大家畜7万头,羊子33万只,其中 细毛羊和白绒山羊15万只;人工种草保留面积2.67万公顷,划管草原1.03万公顷。

2013年,全县支出各类涉农资金8.5亿元。播种农作物267万亩,粮食总产量29万吨,农业总产值27亿元,确保了全县粮食生产安全。全县发展地膜玉米42万亩、种薯示范30万亩;推广马铃薯高产集成技术40万亩、小杂粮15万亩;万亩旱地玉米和万亩水地玉米分别创全国、全省单产最高纪录。白泥井核心示范园区,以及7个省级、7个市级和20个县级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规模不断扩大,规模效益凸显。实施人工种草15万亩,羊子饲养量达到150万只,实现畜牧业总产值10.5亿元。新修基本粮田和改造中低产田3.46万亩,新建、加固淤地坝63座,治理流域面积112平方公里。“三年植绿大行动”深入推进,完成了城郊防护林带、县乡道路、樟子松基地等22个林业项目,造林面积12.16万亩。完成了6个扶贫开发整村推进项目,建成了衣食梁移民社区一期主体工程。

2016年,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5.48亿元,比2015年增长6.0%,其中种植业产值20.70亿元,增长8.1%;林业产值1.24亿元,增长17.2%;畜牧业产值12.15亿元,增长1.3%;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38亿元,增长6.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11789元,比2015年增收863元,增长7.9%。

民国前期,手工业呈发展趋势,到民国后期,民国县政府忙于反共防共,镇区革命,根本顾及不了工业建设。而共产党领导下的 陕甘宁边区定边县内,不仅原有的手工业得到进一步发展,而且还兴办合作工业和公营工业,既有商户市民投资,也有国家机关投资,还有政府拨款。但所办的几家工厂,解放战争时破坏殆尽,所以,建国初期只有手工业生产。

从1954年起到1957年,在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中,办起集体手工业工厂35家,公私合营工业企业一家。1958年办国营工业企业5家,同时进行“工业升级”,个体私营手工业被取缔,合作转集体,部分集体转为全民所有制。1978年以后,个体工业再次出现,手工业、轻工业、采矿工业、食品工业、电力工业等,门类较多。工业总产值由1950年的51.3万元增加到1989年的3917万元,增长75.4倍。

2013年,全县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70亿元、增加值235亿元,分别增长5.9%、3%。油气产能建设持续增长,全县油气当量达到965万吨,原油产量达到861万吨,其中地方原油产量达到217万吨,天然气产量达到13亿立方米。众源绿能天然气存储调峰液化二期项目建成投运,新建改造天然气管网19.5公里,新增天然气用户3620户,城区供气普及率达到42.6%。完成了盐化工综合利用项目建设任务,新建改造盐硝田5600亩,生产原盐13.5万吨。全县风能和光伏发电量达到4.6亿度。工业新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引进入区企业45家,启动建设23家,建成投产7家。全年新增私营企业95家,新增个体工商户800户,非公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0.7%。

定边是国家新能源产业百强县,新能源资源丰富,风能资源技术可开发量为2500兆瓦以上,平均风速在5—6米/秒以上,是陕西的两大风力资源富集区之一。光伏产业也是定边县着力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县域内年日照时间达2743小时,年平均辐射量达6000焦兆耳,是陕西省两大太阳能光伏发电资源富集区之一。

截止2013年底,风力发电方面,国电陕西发电有限公司定边繁食沟一、二期共99兆瓦风电项目、国电草山梁49.5兆瓦风电项目、大唐陕西发电有限公司定边张家山一、二期共99兆瓦风电项目、华能新能源狼尔沟一、二期共18兆瓦分布式示范风电场项目等7个发电项目已并网,完成装机242兆瓦,累计发电12亿度;定边县太阳能光伏实现并网发电总计已达到150兆瓦,成为全省最大的光伏产业园。

2016年,全县工业总产值达196.06亿元,同比下降22.5%,实现工业增加值143.81亿元,下降2.2%。

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值182.96亿元,下降23.1%,实现工业增加值139.65亿元,下降2.4%;规模以下工业完成产值13.10亿元,下降13.8%,实现工业增加值4.16亿元,增长3.4%。

县内修筑汽车公路,最早是1941年,但那时并无汽车通行。而大力发展是在1953年以后。2000年底,已建成干线公路2条,县乡公路8条,县内通车 里程达587公里,定边县30个乡镇均通公路,与邻省(区)各县公路畅通,客运货运方便。县乡公路427公里,334个行政村全部通车,通车里程达1848公里。基本形成以县城为枢纽,以乡镇为骨架,连接县、乡、村的公路网络。

2010年,定边县县境内通车里程达1901公里,其中:高速公路84.5公里,国、省道246.5公里,县乡公路1570公里。完成货运量9710百吨,货运周转量656972百吨公里, 客运量5989百人次,客运 周转量561903百人公里。

2016年末,县境内等级公路通车里程达220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84.5公里,国、省道162公里,县乡公路1953公里。

民国前期,县内仍无医疗卫生事业机构,县城和安边私营药铺续有开设。民国10年(1921),县城的“复顺和”、安边的“回春堂”两家药铺兼营西药。19年(1930),有解甲回县军医侯殿元,开设诊疗所,是为县城西医之始。民国25年(1936),定边县苏维埃政府专设医疗卫生机构,广泛进行讲究卫生、预防疾病、破除迷信、相信科学的宣传教育。后建保健药社。与驻军医院合作,成立中西医药研究会,开创县内手术治疗的。

1949年以后,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甚快,不仅管理医药卫生的行政机构健全,而且医疗、防疫等事业单位遍及各乡镇,卫生技术人员的数量与素质逐年增加与提高,医疗设备逐年完善,人民群众科学文化水平不断提高。1994年10月12日,乡镇医院可实行不同形式的承包责任制,即院长承包,乡、村联办,个人承包股份合作等。

2010年,定边县共有医院、卫生院29个,其中县级医院4个,乡镇卫生院25个。医院、卫生院共有病床931张,定边县共有 卫生技术人员626人,其中医生226人,每千人拥有病床数和医生分别为2.1张、0.8人。农村卫生服务网络进一步完善,经卫生主管部门批准的村卫生室共342个,比2009年增加144个,城镇个体诊所17个,厂校医务室1个。

2016年全县共有医院、卫生院41个,其中县级医院11个,乡镇卫生院30个。医院、卫生院共有病床1717张,全县共有卫生技术人员1709人,其中医生383人。

1994年11月2日,定边县有线电视台正式建成开通。有线电视台可以全天转播14套电视节目,其中一套自办节目。受益居民达6000余户,信号质量达到部颁标准。工程总投资245万元。

1996年11月2日,有线电视加密频道正式开通,同时转播中央四套加密电视节目。1997年3月18日,陕西省加密电视频道开通,全天可转播陕西卫视节目。1998年6月29日,邢梁微波站开通转播,定边群众已能收看到榆林电视台节目。

2010年,广播人口覆盖率为96.5%,电视人口覆盖率为92.0%,有线电视入户率为23.8%;县图书馆藏书8.3万册,比2009年增长15.3%。

小学之称,县内始于清 光绪三 定边新区 (2张) 十年(1904)。民国8年(1919),“五四”新文化运动后,小学易名国民小学校。学科保留国语、算术、古文三门,新开自然、常识、卫生诸科。民国18年(1929),定边高等小学堂更名为“定边县高初两级国民小学”,学科又增设 三民主义、英语等。学制名为6年,实则7年。定边和安边的女子小学只设初小。自民国13年(1924)创立,19年(1930)并入男校。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安定,生产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学校逐渐增多,学生增加更多。至1957年,有小学67所,学生5123名,工农子弟占85%以上。1958年,在“ 大跃进”形势下,学校数量猛增。至1959年,定边县有公民办小学293所,学生16096名。比1949年增长9.4倍,学龄儿童入学率近80%。教师551人,增长7.7倍。

1966年“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定边县小学均先后受到冲击。1976年,学校办起782所,在校学生28124名,入学率达95%,但只是虚有其名,而无文化质量之实。1978年,县盐化厂和手工业联社办起了子弟小学6所。学生191名,教师7人。

1979年至1980年间,对小学布局进行第一次调整,将定边县小学由646所调整为568所,并将绝大部分下放由公社(镇)管理。1981年,农村学生流动较大,学龄儿童入学率由上年的91.3%下降为87.8%。1983年县政府制定出了到1990年定边县小学教育发展规划。据此,定边县小学进行第二次调整,裁并了部分大队小学的高年级班,只留28个乡镇中心小学和县城向阳、东关、民族及安边等23所完全小学。以此达到集中教师力量,集中教学设备,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1985年,县、社党政重视,城乡普遍动员学龄儿童入学。定边县学龄儿童22988名,入学21997名,入学率为95.7%;入学巩固率为91.7%;有 应届毕业生3694名,毕业3373名,毕业率为91.4%;初等教育普及率为84%。1989年,榆林地区命名定边为“普及教育县”,1990年人口普查表明:定边县学龄儿童入学率仅为76.2%。

90年代以来,随着“普六”教育的蓬勃发展,社会力量办学开始兴起,慧园小学创办较早,之后,办起的还有阳光小学、育才小学等。定边县仅私立小学已发展到18所,私立学前教育学校已有4所,在校学生3259名,教职工91人,其中两所经教育局验收并发给办学许可证。至2000年,定边县有小学495所,教学班2035个,公民办小学在职教师3283名,在校学生达51256名,入学率为97%。

2010年,定边县共有小学61所,小学生21848人,小学毕业升学率为100%。

民国33年(1944), 陕甘宁边区政府在定边设立的三边公学附设普通中学初中班,一开县内普通中学教育的先例。1949年定边解放后,三边公学中学部移交定边县。1958年开设高中班。三边公学附设初中班时,学制为三年,学科设有边区建设、国文、数学、史地、自然、常识、卫生、音乐、体育和劳动。学生每周学习文化科学知识24课时,有一半以上时间参加劳动和做社会宣传工作,寒暑假期到农村搞扫盲。
  1949年9月,三边公学附设的中学部移交定边时,有学生55名,教师3人。1949年底学生增至74名,教师增为6人,师生均享受供给制待遇。1953年学生取消供给制,改行人民助学金。1957年,定、安两镇群众自力更生,办中学两所,称民办中学,使中学增加为3所。学生达669名,教职员33人。学校开课比较齐全,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文化课。

1958年,借“ 大跃进”之势,定边县始设高中班,招生37名。同时在安边、姬塬新办初中两所。到1959年,十年期间,定边县累计初中毕业生501名。1961年,中学压减,惟存定、安两所。1963年,县上列定中为重点中学,至1965年,送出高中毕业生250余人,其中32人考入大学。

1966年,“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定、安两中学的师生相继卷入,学校停课,学生外出串连,“杀”向社会,停课闹革命。直至1968年春,遵照毛泽东主席“复课闹革命”的指示方回校。因“文化大革命”,初、高中两年未招生,初中毕业生上山下乡,插队落户。1968年,又在姬塬、武峁子、白湾子、白泥井等小学附设初中班,谓之戴帽中学。

定边学校 (9张) 1978年起复行统考,择优录取。1979年录取新生1341名。1980年,县上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撤销了贺圈、白湾子、张崾崄、堆子梁等6所中学的高中班以及20多所小学戴帽的初中班。暂留高中5所,初中30所。1983年,再次进行中学调整,计保留中学13所,即定中、安中为完全中学; 定边二中、蒙海子中学、贺圈中学、砖井中学、白泥井中学、张崾崄中学、杨井中学、红柳沟中学、白湾子中学、堆子梁中学、姬塬中学为初级中学。1987年又在县城办起第三中学,只设初中班。
  2000年,定边县有初中13所、高中2所,初中在校学生10737人、高中在校学生1549人;有公、民办中学教师814人。

2010年,定边县共有普通高中2所,完全中学1所,初中12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职业中学1所,教师进修学校1所;中学21510人,职业中学1581人;初中毕业升学率为59.4%。

2016年,全县共有各类学校109所,其中普通高中3所,完全中学1所,初中7所,九年一贯制学校5所,职业中学1所,教师进修学校1所,小学24所,小学教学点6所,幼儿教育61所;在校学生数为54738人,其中中学16034人,职业中学1132人,小学22283人,特殊教育104人,幼儿园15185人。

民歌

在定边源远流长,内容丰富,表达形式多样。按类型可分 山歌、山曲,酸曲、小曲、革命民歌、酒曲、信天游等,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民间群众文学艺术,生动活泼,颇具地方特色。山歌、山曲也叫小曲,带有爱情色彩的称为酸曲,是民间百姓交流思想情感,表达爱憎好恶的一种特有形式。 信天游,歌词多以两句成韵为段,随编随唱,男人在四野、路途放开喉咙高唱,歌声粗犷豪。妇女们在磨道碾道,窗前灯下,唱起来。

陕北说书

是流行在陕北各县的一种说唱艺术。它曲调优美、流畅,内容丰富、多样,故事情节曲折动人,是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一种民间说唱艺术。说书艺人俗称“书匠”。定边无评书艺人。说书全用三弦伴奏,故民间也叫弦子书。

剪纸

始于何时,无资料可考。每逢春节,民间多把飞禽走兽及树木花卉等吉祥物绘画成形,附于各种彩色纸上,用小剪剜制,贴于窗格之中以为装饰,俗称“窗花”。因窗花寓意吉祥,且能美化环境,所以年复一年沿用不衰,并时有发展变化。

杂碎: 羊杂碎,由羊的头、蹄、血、肝、心、肠、肚、等混合烩制而成,故又名“羊杂烩”。羊杂碎,贵在杂、碎。不杂不碎,吃起来就没滋味。羊的头蹄血肺、心肝肚肠,统统不弃,少了一样,做出来的杂碎便寡淡。洗涤是一道更精细的活儿。一副下水往往要洗上十多遍,还得在清水浸泡一阵。这样处理的下水,干净去腻,又有羊杂碎特有的风味。然后用刀切成式样不同的片、块、丝、条、肚、条,要切得极细, 心肝血肺要搭配匀称。杂碎入锅,文火熬烩,还可再配上细粉丝。食用时按照个人口味佐以辣面、香菜、葱丝、姜粉等。在气候偏冷的陕北,羊杂碎即可充饥,还可御冷逐寒。

荞面饸饹已有600~700年的历史,“荞面饸饹黑是黑,筋韧爽口能待客”,这是定边县人对荞面饸饹的赞美。制作时选用新鲜荞麦现磨现做,和面时应加入“沙蒿”(沙蒿晒干后磨成面,目的是可以使 饸饹在压制过程中不堵塞漏眼,同时沙蒿有独特的香味,使饸饹吃起来更有味道,要想吃到正宗的农家饸饹,需要去农村赶事才能有机会吃到)。其特点是条细筋韧,挑起来不断条。冬可热吃,夏可凉吃,有健胃消暑的功效。

花马池,在定边县城西北约13公里的盐场堡乡,达3300万平方米,俗称“大池”。花马池不仅自然景色优美,而且蕴藏着丰富的食盐,为定边“三宝”(皮毛、咸盐、甜甘草)之一。《定边县志〉载,汉代时,定边即“有盐池以为利”。到了唐代,在花马池东西两边新增加了十多个盐池,“唐有盐池十八”。花马池自明代以后,食盐的行销已有固定的地区,定边食盐固定销行与陕北和关中,甚至达汉中府各州县,此外,还供宁夏、甘肃两省部分地区。明朝天顺、 正德年间,还以它换回矫健的西夏马,所谓"花马池”,也正是因此而得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花马池日益获得科学的改造,已成为定边县重要的工业区。

鼓楼,原名 玉皇阁,位于县城街道中心,处建年代无考,楼为重檐十字 歇山顶三滴水三层砖木结构建筑,占地271平方米,总高30米。第一层为台基平面,呈正方形,边长16米,高9米,外砌清砖,内黄土,十字券洞互通,洞顶交叉处浮雕八卦图案,基南铺青砖,石雕栏杆相围。第二层为楼阁,面阔,进深7.66米,内设木踏步,可达三层,南辟拱形们,东西北三面青砖砌墙,东西墙正中个辟石雕团龙网窗。第三层四面均为大陕棂花隔窗门,木质地板。二、三层檐下斗拱均为一斗二升麻叶头,明间 平身科斗拱三朵,次间一朵。重檐顶覆盖琉璃瓦,脊兽、十字脊中安宝瓶,脊均置三仙人走兽,兽面勾头蔓草滴水,油漆红挂, 旋子彩绘,檐角悬挂铁质风铃。鼓楼基座高大,楼阁纤小,虽经多次维修,但仍保持了明代西部建筑风格。1983年定边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 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张献忠,字秉忠,号敬轩,(1606年9月18日-1647年1月2日),定边县 郝滩乡刘渠村人, 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曾建立 大西政权。与 李自成齐名。1640年率部进兵四川。1644年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权,即帝位,号大顺。1646年,清军南下,张献忠引兵拒战,在 西充凤凰山中箭而死。

石光银是陕西省定边县海子梁乡四大壕村农民,18岁入党。过发展沙产业,把治沙与农民脱贫致富相结合,使农民在治沙中得到实利。2000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颁发了金质奖章和证。2012年陕西省省第十二次党代会选举石光银为十八大代表。

高桂滋(1891-1959年)字培五,陕西定边人。国民党陆军中将,1911年参加辛亥革命,后加入同盟会,曾参加过长城抗战、 平型关战役、忻口战役、中条山战役等多次著名会战。毛泽东曾称赞他的抗日经历“光荣历史国人同佩”。

2017年12月,入选首批陕西省全民健身示范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