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堡县

吴堡县 吴堡 吴堡县建制沿革 吴堡县行政区划 吴堡县地理环境 吴堡县资源 吴堡县人口 吴堡县交通 吴堡县经济 吴堡县社会 吴堡县文化艺术 吴堡县旅游


吴堡县位于陕西省东北, 榆林市东南部。北靠 佳县,西接 绥德,东临黄河,与山西省 临县、 柳林相望。南北长30.4千米,东西宽26.8千米,总面积428平方千米,耕地1.27万公顷,全县总人口8.43万(2016年),吴堡县扼 秦晋之交通要冲,自古就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是陕北通往华东、华北的桥头堡。吴堡县是陕西省5个蚕桑基地县之一,红枣产量、收入居全市之首。四座黄河大桥连接秦晋两省,咸宋公路过境。名胜古迹有黄河二碛——吴堡大同碛、 吴堡石城、 太平寺、 柳青故居、 横沟温泉等。辖宋家川街道办、寇家塬镇、 辛家沟镇 、郭家沟镇、 岔上镇 、 张家山镇共5镇、1街道办事处。2018年9月25日,获得商务部“2018年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荣誉称号。 2019年3月,被列为第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 2019年5月7日,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吴堡县退...

详情

吴堡县地名网_陕西省榆林市吴堡县资料简介

陕西省榆林市吴堡县介绍

吴堡县位于陕西省东北, 榆林市东南部。北靠 佳县,西接 绥德,东临黄河,与山西省 临县、 柳林相望。南北长30.4千米,东西宽26.8千米,总面积428平方千米,耕地1.27万公顷,全县总人口8.43万(2016年),吴堡县扼 秦晋之交通要冲,自古就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是陕北通往华东、华北的桥头堡。吴堡县是陕西省5个蚕桑基地县之一,红枣产量、收入居全市之首。四座黄河大桥连接秦晋两省,咸宋公路过境。名胜古迹有黄河二碛——吴堡大同碛、 吴堡石城、 太平寺、 柳青故居、 横沟温泉等。

辖宋家川街道办、寇家塬镇、 辛家沟镇 、郭家沟镇、 岔上镇 、 张家山镇共5镇、1街道办事处。

2018年9月25日,获得商务部“2018年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荣誉称号。 2019年3月,被列为第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 2019年5月7日,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吴堡县退出贫困县序列。

据考古资料记载,旧石器时代中期本境已有先民活动。1923年县境内发现有打制的石斧、石刀,三次文物普查发现很多旧石器时代遗址。

新石器时代,先民活动更加频繁,沿黄河和 清水河域、统汇川流域,仰韶文化、 龙山文化遗址比比皆是,已发现有27处。在这些遗址中发现有磨制的石斧、石刀和粗糙陶器。之后,农牧业成为重要生产活动。

夏(约前21~前16世纪),属传说中的雍州地,为狄夷活动区之一。

商(约前16~前11世纪),为 鬼戎活动区域之一。

西周(约前11世纪~前771),为翟人活动之地。 吴堡县

春秋时期(前770~前476)先为白翟属地,后属晋。

战国时期,先属赵,后属魏上郡地,秦惠文王十年(前328)纳上郡于秦; 赵惠文王三年(前296),又归赵。秦王 嬴政二十五年(前222),一统天下,战国终,全国划36郡,本境属上郡肤施县。

西汉高祖元年(前206), 项羽改上郡为翟国,七月复故。今吴堡仍为肤施县属地。元朔四年(前125)并入并州刺史部(监察区)西河郡增山县,元始二年(公元2年),属朔方刺史部(监察区)西河郡隰城县(存疑)。后 王莽设增山县,本境又属之。

东汉初属上郡肤施县,后匈奴侵略,上郡失,又属朔方刺史部(监察区)西河郡蔺县(存疑)。

三国时,西河郡黄河西岸被羌人所据,本境属之。

西晋时,本境仍属羌胡领带。

东晋十六国时,晋咸和二年(327),为后赵属地;晋太和元年(366),为前秦领地,隶属上郡;太元二十年(395),属后秦,隶属上郡;公元409年属大夏国。

公元431年,北魏灭赫连氏大夏国,设统万镇,今吴堡地和绥德东部地设 政和县。

西魏初仍名政和县,隶 朔方郡。大统十二年(546),属绥州。废帝元年(552),改名延陵县,隶于绥州抚宁郡。公元562年属银州抚宁郡,572年改属绥州抚宁郡。

公元581年, 隋文帝统一中国,设190郡,延陵属抚宁郡(今 米脂)。开皇三年(583)撤郡制,实行州、县制,延陵改属绥州,隋开皇十七年(597),改县名为延福, 大业元年(605)绥州改名上州,三年(607)撤销上州,设立雕阴郡, 延福县属之。唐武德六年(623),延福县范围内曾权设三州七县,历时5年,延福县隶于关内道(监察区)绥州( 天宝元年改为上郡,乾元元年又改为绥州)。 唐德宗建中三年(782)设定难军,领夏、绥、银、宥等州,延福县隶绥州。

五代十国,前四代,延福县属定难军绥州。后汉灭亡,“十国”中的北汉建立,修吴堡水寨。宋开宝九年(976)定难军节度使 李光睿破北汉吴堡寨归宋,属绥州延福县。

宋至道三年(997),全国分十五路,领府、军、州、县。延福县属定难军绥州。 景佑五年(1038) 西夏建立,吴堡寨归属。治平四年(1067)克夏,收复吴堡寨,归 神木营,熙宁间(1068~1077)又失于西夏。

元丰四年(1081),沈括,种谔克西夏之葭芦、吴堡、义合、俘图、塞门等六寨(见《纲鉴易知录》)。元丰五年(1082)至元符元年(1098),吴堡寨隶于河东路 石州定胡县。元符二年(1099),隶于河东路晋宁军定胡县,治所在今山西柳林县 孟门镇的黄河滩(清咸丰六年, 孟门被黄河 洪峰冲毁)。

宋 政和五年(1115)金人占领,至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属河东北路葭州定胡县(在今山西柳林孟门镇),吴堡为寨地。金正大三年(1226)升为县,始定名吴堡县。隶于鹿延路葭州。

金天兴三年(1234)蒙古族侵占,到南宋景定五年(1264)。隶延安路葭州,仍名吴堡县。

元代,全国划11个 行中书省,185路。至元元年(1264),撤销吴堡县,并入绥州;次年(1265)复设,属陕西行省延安路葭州,仍名吴堡县,志元二十八年(1291),吴堡县升为 吴州,隶于陕西行中书省延安路,元贞元年(1295),撤州设县,仍称吴堡县,属于陕西行中书省延安路葭州。

明代,吴堡先隶于陕西布政使司延安府葭州,洪武七年(1374)十一月改隶于绥德州。洪武十年(1377)五月,废县并入绥德州。洪武十三年(1380)十一月恢复县制,隶于延安府葭州。

清初划全国19行省。顺治元年(1644),吴堡由陕西省延安府 直隶,雍正三年(1725)。隶于陕西省延安府葭州, 乾隆元年(1736),改隶于 绥德直隶州。

民国二年(1913),废府、厅、州,陕西分三道,吴堡属延绥榆道。民国二十二年(1933),废道制。民国二十四年(1935),设 行政督察区,吴堡属陕西省第二行政督察区(绥德)。

民国二十二年(1933)至二十五年(1936),吴堡县国共两党军事斗争激烈,县城、集镇、要道为国民党军队占据,广大农村为红军 游击区。共产党于1934年冬建立县革命委员会,后改为县 苏维埃政府,1935年11月,受陕北省(省府在 瓦窑堡)领导。此时国民党县政权依然存在。

民国二十六年(1937),国共两党合作,地方政权和地方武装保安队属国民党,八路军后方留守兵团718团(后改为警备8团)进驻吴堡县,各联保派共产党的驻军代表。

1940年2月28日,吴堡军民赶走了国民党县政府官员,建立工农民主专政的政权,吴堡属 陕甘宁边区绥德分区管辖。1949年5月吴堡属陕北行政区(行署在延安)绥德分区管辖。1950年2月, 陕西省人民政府成立,吴堡县属陕西省绥德专区管辖。1956年9月,撤销绥德专区,改属 榆林专区。

1957年11月,撤销吴堡县,辖地并入 绥德县。1959年秋,设宋家川 中心乡,1960年12月又撤销。

1961年8月,恢复吴堡县,属榆林专区。1968年“专区”改为“地区”,称榆林地区,归属未变。

吴堡县辖6个镇:宋家川街道办、辛家沟镇、郭家沟镇、寇家塬镇、张家山镇、岔上镇。

名称 直辖
宋家川 街道办 辖人民路社区、古城路社区、新建街社区、宋家川社区、柏树坪社区、王家川社区、杨家店社区、康家塔社区、辛庄社区、刘家沟社区10个居委会,张家墕、郭家腰、郭家庄、南王家山、前庙山、慕家崖、呼家山、达连坡、前王家山、后王家山、任家沟、三皇园则、弓家圪崂、后墕、白家山15个行政村
辛家沟镇 辖辛家沟、高家庄、景家沟、宋家坡、李常家山、霍家山、霍家沟、尚家坪、老庄、深砭墕、寇家塔、贾家山、李家河13个行政村
郭家沟镇 辖郭家沟、下山畔、齐家山、上候家焉、袁家山、钻天咀、杨家沟、刘家焉、冯家峁、小塔则、车家塔、于家沟、王家梁、李家庄、史家塔、山头16个行政村
寇家塬镇 辖寇家塬、辛家塬、李家塬、尚家塬、车家塬、田家塬、慕家塬、红湾、东庄、马跑泉、刘家塬头、杨家塬、横沟、后山、薛下、安家山、砖窑山、李家沟、槐树港、庙岔上、王家圪崂21个行政村
张家山镇 辖张家山、园宋则沟、寺沟、高家庄、白洛现、晓寺则、辛庄、高家塄、吉针庙、宽马家石、张家沟、温家湾12个行政村
岔上镇 辖岔上、樊家圪坨、樊家畔、穆家沟、川口、高尚墕、宋家条、薛家峁、崖窑上、丁家湾、桥子沟、杨家畔、丁家畔、薛张家山、叶家园沟、一步墕、大枣湾、前畔18个行政村

吴堡县,位于陕西省 榆林地区的东南部,地处东经110°32′32"~110°47′04",北纬37°26′25″~37°43′01"之间。属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北距 佳县城112公里,榆林城176公里;西距绥德县城62公里;东距山西省 柳林县城28公里,吕梁地区所在地离石城57公里;南距地延安市260公里,距陕西省省会西安市628公里。

吴堡县境呈现出西北高、东南低,丘陵起伏,沟壑纵横,河谷深切的 地貌特征。海拔627~204米,相对高差577米沟壑面积占吴堡县面积的47.2%,沟道3542条,其中10公里以上的沟道5条。河流由西向东或由北向南汇入黄河,是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 地貌景观。由于侵蚀程度不同,东西部 地貌组合有别。东南部黄河沿岸土壤侵蚀严重,基岩裸露,梁峁顶部黄土甚薄,大量红土出露,石山戴土帽,崖坡多为土石镶嵌,沟深、坡陡,地面破碎。西北部土壤侵蚀剧烈,当前侵蚀程度较东南部大,呈典型的黄土沟壑地貌,沟壑密度4~6公里/平方公里。中部 土壤侵蚀程度较低,有残塬保存,塬面已经破损,分成东、中、西三道塬。塬面东西较窄,南北较长。三道塬由西到东呈现行书“川”子形。

吴堡位于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区,大陆度67.3%,为大陆性季风气候。全年平均气温11.3℃,无霜期170—190天。气候寒冷, 气温年较差和日变化率较大。年平均降水量486毫米,多集中在夏秋季,干旱频繁,春旱严重。平均年日照时数2738.0小时,作物生长季节,光能充分,热量丰富,适宜发展农林牧副业。平均年日照2632.6小时, 日照百分率为61%。6月 日照时间最长,2月日照时间最短。平均投射在吴堡县地面上的 太阳辐射总量为5.9×10的14次方千卡/平方厘米,相当于84000亿吨标准煤。

县境内有煤炭、煤层气、浊氟石等矿藏。煤炭:境内储有全国少有、陕西唯一的优质主焦煤,已经探明的储量达15亿吨。其主焦煤为2.1亿吨。分布在县城至丁家湾之间,东以黄河为界,西至寇家塬一线,南北长25公里,东西宽2~4公里的长方形地段,埋藏深度在400—970米之间,煤段厚100~160米,煤层3~6层,薄者0.4米,厚者10.15米。煤层气:储量为37.82万立方米,与煤炭分布一致,埋深400—970米之间,厚度214—300米。主要成分是甲烷,占93%以上。次含少量乙烷、丙烷和氮气等;水的主要成分为氨、硫化氢等,腐蚀性强。浊氟石:布在张家焉和后王家山一带,藏量可观,含量25~40%。

吴堡县已无 原始植被,除耕作地带外,多为次生草本植物群落,灌木丛和稀疏乔木,或由人工栽培的用材林、经济林、防护林及部分天然薪炭林。森林覆盖率24.4%。境内有林地198000亩,占吴堡县土地面积的35%,有树种22科,28属,49种。天然草场16.61万亩,其中灌从草丛63670亩, 草甸草原34302亩,农林隙地类草场6.81万亩。人工草场保留面积2440亩。林草总覆盖充达31%。

吴堡县地处与华北交界处,动物区系以华北区系为主,省区又划分在黄土高原森林草原-黑垆土景观区动物群区内。由于历史原因,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代表性植被剩有耐寒抗旱性的杂草、如针茅、白草及蒿类。天然森林已荡然无存。单一的自然景观,致使运动种类数量减少。由于森林草原的破坏,大型 食草类、 食肉类野生动物大大减少, 啮齿类不仅存活下来,而且得已发展,成为优势种。

1953年,全县共有10365户,44568人(男22131人,女22437人)。

1964年,总户数13376户,总人口54760人,其中男性27949人,女性26811人。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有75人,高中程度453人,初中程度2504人,小学13602人,文盲、半文盲21037人,未入学儿童2800人。有3个民族,汉族54755人,回族4人,藏族1人。

1982年,本县有16112户,63274人,其中男性32715人,女性30559人。大学毕业生142人,大学肄业或在校生10人,高中文化程度4939人,初中文化程度13483人,小学21252人。有3个民族,汉族63267人,回族3人,藏族4人。

2011年,全县总人口86596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5243人,常住人口为75800人 。全年出生人口1158人,出生率为13‰,死亡人口1117人,死亡率为12.9‰。

1949年前,吴堡县仅有国民党军队围剿陕北苏区时应急而修成的绥宋公路,路面窄而坡度大。广大农村多是羊肠小道,行旅举步维艰,运输靠人背畜驮。

解放后,先后三次对绥宋公路进行改造提高,达到二级路面。50年代,县乡公路建设起步,由近及远,先沟通“三道塬”。1972年底,吴堡县92.4公里环形公路胜利竣工通车。1973年底,实现社社通公路。

1989年,通公路的行政村199个,占行政村总数的94%。其中岔上、丁家湾、郭家沟三乡村村通了公路。干线公路、环线公路、专用公路与乡村简易公路总长370.5公里。有各种汽车178辆,各种拖拉机506台。

2011年,吴堡县交通运输业发展迅速,全年客运周转量9906万人公里,货运周转量70664万吨公里。公路总里程508.3 公里。其中:干线公路(307国道)35.2 公里,高速公路18.2公里,三级路48.4公里,四级油路441.7 公里。

2011年1月11日, 太中银铁路通车,在吴堡县设 吴堡火车站,从此吴堡结束了不通火车的历史 。

民国初年,军阀割据,战事连绵,土地兼并十分严重,大部分农民无地而垦荒,生态严重失调,人民生活愈加困难。1934年冬至1935年春,吴堡县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分了地主富农的土地,耕者有其田,一度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1947年到1948年春,吴堡县开展土地改革运动,人民当家做主,农业生产再次掀起高潮。到1952年吴堡县的农业生产恢复至1946年的水平。1953年,吴堡县农业生产互助组大发展,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已开始出现。

1956年吴堡县农民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 人民公社化后,集体性质的农业生产组织全面形成。大跃进中,由于“ 共产风”、“ 浮夸风”的影响,生产规模和核算单位不适当地扩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挫伤,农业发展缓慢。1962年后,经过三年调整、巩固,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

1964年“农业学大寨”运动兴起后,农业生产条件逐年有所改善。1966年“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各级政权瘫痪,生产受到严重影响。70年代初,在大力开展治山治水,改变农业生产基本条件的同时,坚决贯彻农业“八字宪法”,实行科学种田,粮食生产有了一定的发展。但由于单一经营以及分配上的平均主义等因素,加上连年大旱及其他自然灾害的侵袭,造成农业连年歉收。1976年至1978年,实行专业承包责任制,副业生产有了一定发展。

1979年以来,农村全面实行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粮食产量显著提高。1983年吴堡县粮食总产851.1万公斤,超过1976年前的任何一年。1984年风调雨顺,粮食总产达1065.5万公斤,创历史最高水平。

2011年,吴堡县农业总产值完成31629万元,较2010年增长9.9%,其中:农业产值25578万元;林业产值879万元;牧业产值4522万元;农林牧服务业产值650万元。秋收农作物播种面积116770亩,粮食总产量为16346吨,其中,谷物产量9253吨,豆类产量1996吨,薯类产量5097吨。油料产量1241吨,增产11.8%。蔬菜产量9846吨,增产4.6%。红枣产量41060吨,增产2倍。苹果产量712吨,增产13%。

2016年,全县完成农作物播种面积11万亩,粮食播种面积9.45万亩,其中玉米2.58万亩,小杂粮2.71万亩,大豆1.68万亩,马铃薯2.48万亩,全年粮食总产量2.29万吨,完成计划任务的170%。

1940年前,吴堡县3个集镇只有洗染业、酿造业、首饰加工业等小手工业;广大农村有农兼手工业,农闲开业,农忙停业。采掘方面有石料、垩土采掘;加工业有棉、毛纺织、食品(粉条、挂面、豆腐)加工、木器、铁器、 石料、石器加工。多是匠人走乡串户为用户流动服务。

1934~1936年,因土地革命战争需要,曾办过地下兵工厂,组织铁匠生产大刀、土枪、土炮、地雷,修配枪支等。1940年,在陕甘宁边区大生产运动推动下,县民主政府于辛家沟建立工合事业所,属公有制性质,用半机械化生产。产品有大机土布、线袜、毛巾等,给县财政上缴利润。手工业亦有相应的发展,土纺土织、造纸、缫丝、洗染、轧花、编织、酿造、铁业、木业等从业人数显著增加。解放战争时期,由于战争和灾荒,手工业萧条。1949年吴堡县工业总产值仅1万元,以1980年不变价计为1.16万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原有手工业得到恢复和发展,服装加工工业各乡镇开始出现。1956年国家对私人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先后组织起铁业、木业、缝纫和面粉加工等4个合作社,3个合作小组。工业产值达到16.70万元,按1980年不变价为19.27万元。

1958年8月,首办县 国营综合厂。9月,筹建麻塌子煤矿,1961年投产。1962年,吴堡县有工业企业7户,总产值按1980年不变价计为18.3万元,其中全民所有制企业2户,产值7.86万元(当年价)。产品有电、原煤、木器、铁器、面粉、服装等。同年,国民经济调整,吴堡县关闭综合厂,煤矿转为社办集体企业。1965年国民经济形势好转,恢复综合厂并改名农业机械修造厂,1969年煤矿收归国营。1974~1978年,在大办支农工业的号召下,相继建设建材厂、 火电厂、氮肥厂,产值上升到百万元。1978年末,全部工业总产值以1980年不变价和当年价计分别为174.2万元、163万元。1979年以后,农村经济实行改革,积极发展乡镇企业,工业企业增至58户。1985年工业企业147户,其中全民所有制企业11户,总产值693.79万元(1980年不变价),比1978年净增519.59万元,增加将近3倍。

1989年吴堡县共有 工业企业498户,全部工业总产值以1980年不变价和当年价计:分别为1696.9万元、2374万元。按轻重工业分,轻工业产值以1980年不变价计868.53万元,以当年价计971.8万元;重工业产值以1980年不变价计828.59万元,以当年价汁1402.2万元。轻重工业比例持平。

2011年,吴堡县工业总产值71074万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8974万元,规模以下工业总产值32100万元。工业实现增加值30490万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9982万元,规模以下工业增加值10508万元,规模以上工业主要产品产量: 水泥51.3万吨, 原煤23.8万吨。

2014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17.8亿元,同比增长7.1%。其中,第一产业2.49亿元,同比增长1.7%;第二产业6.53亿元,同比增长7.6%;第三产业8.78亿元,同比增长8.3%。财政总收入7785万元,同比增长8.4%,地方财政收入3256万元,同比增长13.3%,财政支出10.59亿元,同比增长3.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4亿元,同比增长10.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09亿元,

2016年,全县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5.3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增2户,达到12户,完成产值 8.83亿元,同比增长22.7%,实现增加值3.89亿元,同比增长6.1%。

民国年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先后有各类开业医生60余人,其中职业医生10余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吴堡县卫生队伍不断发展壮大。1950年有公办医务人员4名,1951年增至10名。1965年,吴堡县卫生技术人员增至64人。

1975年,吴堡县医疗单位有职工107人。1976年以后外籍卫生技术人员大多调回,虽经各级医药院校毕业生分配和退休顶招、社会招工等途径使卫生队伍数量逐年增加,但技术水平下降,技术骨干奇缺。

1985年,吴堡县各医疗单位职工213人(包括厂、矿、学校医务室8人),为1950年的43倍,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70人。有乡村医生、个体医生159人。吴堡县从医人员共有329人,平均每千人有医务人员4.7人。

2010年,吴堡县拥有卫生机构18个,床位359张,卫生 专业技术人员188人,其中: 执业医师69人, 执业助理医师8人,注册护士43人。

2016年,中妇幼保健院建设项目完成了项目可研批复、建设用地规划、环评批复、建设用地批准书等手续,待批复后即可开工建设。全县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61974人,参合率达98.9%,个人年度住院报销封顶线提高到30万元。

明代至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先后考中进士2人,举人18人,贡生228人。之后又出了20多名贡生。

光绪三十二年(1906)废科举,行新学,将县城原“兴文书院”改为高等小学堂,次年又在乡村筹立了9所初等小学堂。至民国十七年(1928),吴堡县有初级小学27所,学生346人;高级小学3所,学生58人。本籍有大学毕业生1人;师范毕业生12人;中学毕业生5人。

1934年秋冬,苏维埃政权设教育部,创办列宁小学。1940年,人民政权建立,县委、县政府领导吴堡县人民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吴堡县除公办两所完全小学外,又筹集资金创办了40多所初级小学,小学生增加到1254人,且多为贫苦农民子弟。同时,大张旗鼓地开展了农民识字运动,任逢华先生不辞劳苦,历尽艰辛,跑遍了县境85个村庄,创办了多种形式的识字班,有1701人参加扫盲识字,被誉为 陕甘宁边区“农民识字运动家”。

50年代,又创办了任家沟、宋家川两所初级中学,1960年开设高中班。1985年,吴堡县有电大教学班2个,学员56人,先后于1986、1987年毕业。1985年,经省、地检查验收,吴堡县已达到了普及初等教育的标准,陕西省人民政府颁发了合格证书,并授予锦旗1面,奖金1万元。

1989年吴堡县有完全中学1所,初级中学4所,7个高中班,53个初中班,学生2939人,教职工244人;有职业中学1所,学生16人,教职工25人;有公办小学189所,学生6974人,教职工717人。

2011年,吴堡县有普通中学2所、小学37所、幼儿园4所。小学在校生4746人,招生885人, 毕业生760人;初中在校生2261人,招生647人,毕业生1151人,高中在校生1613人,招生514人,毕业生555人。

2016年,吴堡县中高考再创佳绩,中考平均成绩位居全市第三,吴堡中心高考二本以上上线93人,综合评比位列全市第八。

据清道光二十七年谭瑀编《吴堡县志》及有关史料记载,明代,吴堡县有不少人作诗,但未有诗集,清代亦然。在散见的诗歌中,有一部分是描写吴堡的山川河流、社会风俗、经济政治生活的。

过去,吴堡县从事词、赋、散文、小说创作的人不多,作品很少见到。第二次国内战争以来,有人试写散文、小说,并在一些报刊上发表,成果最佳者,要推柳青的长篇小说《种谷记》、《铜墙铁壁》、《创业史》,特别是《创业史》,誉为中外名作。因限于篇幅,仅收以吴堡为背景的作品,一部分录其作品名称,有多种意义的,录其全文。另外,民间流传不少口头文学,有些和吴堡县的地名、人物、事件关系密切,也选登其中的一部分。

明清两代未留下剧作,仅有白稽位编写的3个唱词脚本。即《白麦申冤》、《乱陕西》、《田慕争妻》,农民仿晋剧调中路梆子于田间锄地时吟唱。音乐、曲艺创作,主要开始于抗日战争时期。限于篇幅,有些录其名,有些选其原作。

到了近代,有陕北著名的民间艺人张天恩。青少年时期,他赶牲灵走三边,下柳林,为边区驮盐、送炭,沿路的山山水水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编唱了许多民歌,如《赶牲灵》、《跪旱船》、《白面馍馍虱点点》、《十劝劝的人儿》等,特别是《赶牲灵》誉为中国民歌之首。

书法艺术未见大家,但也有爱好者留下的遗作。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随着科学文化水平的普遍提高,书法逐步成为一项群众性的活动。

美术创作,尤其是剪纸,多为民间妇女的作品,中高家庄贾四贵母子的剪纸艺术精湛,国外尚有声誉。民间舞蹈以春节 秧歌见长。

位于吴堡县横沟村,地处黄河中游秦晋峡谷地段,与山西省隔河相望,距县城17.5公里。横沟温泉是西至 榆林市定边县,东至太原范围内独一无二的温泉,在区域板块中具有稀缺性。而且,温泉本身富含钙、钾、镁、钠等元素及丰富的重碳酸根等阴离子,对各种皮肤病、慢性风湿性疾病、 狐臭、 妇科病、骨质增生等有保健作用和治疗效果。 横沟温泉作为陕北地区独一无二的温泉,集旅游、观光、保健于一体的休闲旅游区。水温33℃至39℃,化学类型为C1-Na,PH值为7.8,矿物质11.71克/升,日涌水量达8000立方米,是吴堡县发展旅游产业的第三大宝贵资源。

位于距县城宋家川东2.5公里的吴山之颠,海拔高度约793米。古城东、南、西三面为悬崖峭壁,北门外为咽喉狭道连接后山梁。“环山抱水”的吴堡石城自古就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地。吴堡石城依山而建,平面呈不规则圆形,城周长1125米,占地面积约10万平方米。城墙内为 黄土夯筑,外为石砌,条石拉筋。城垣残高1.6至11.2米。城垣设东、南、西、北四门,上均建有门楼,今门楼皆毁。原门上所嵌石刻题额现仅存西门、南门二处三块。城垣西墙、北墙各设马面一处,东北、西北角设有角台。城内原有南北大街一条,店铺数十处及历代衙门、娘娘庙、祖师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