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阴县

汉阴县 汉阴 hanyin County 安康市汉阴县 汉阴县建制沿革 汉阴县行政区划 汉阴县地理环境 汉阴县资源 汉阴县经济 汉阴县交通运输 汉阴县社会事业 汉阴县政治 汉阴县习俗 汉阴县特产 汉阴县旅游 汉阴县城市荣誉


汉阴县,隶属 陕西省 安康市,位于陕南 秦巴山区,与安康市 汉滨区、 紫阳县, 石泉县、 宁陕县和 汉中市 镇巴县毗邻。古称西城、安阳、汉宁、安康,唐至德2年(公元757年)始名汉阴至今,全县辖10个镇,141个行政村,版图面积1365平方公里,总人口31.3万人,汉阴县是国家卫生县城、县城境内山川秀丽,物阜民殷,人杰地灵,素有 安康“ 鱼米之乡”美誉。汉阴县境地处秦巴腹地,北枕 秦岭,南倚 巴山,凤凰山横亘东西,汉江、月河分流其间, 316国道和 阳安铁路穿境而过。除月河川道外,大部分为浅山丘陵。境内主要河流有汉江、月河、观音河、洞河等,均属长江流域汉江水系。气候温和湿润,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海拔290—2128.2米。汉阴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境内有阮家坝、杨家坝等新石器时代遗址。北大“三沈”—— 沈士远、 沈尹默、 沈兼士。...

详情

汉阴县地名网_陕西省安康市汉阴县资料简介

陕西省安康市汉阴县介绍

汉阴县,隶属 陕西省 安康市,位于陕南 秦巴山区,与安康市 汉滨区、 紫阳县, 石泉县、 宁陕县和 汉中市 镇巴县毗邻。

古称西城、安阳、汉宁、安康,唐至德2年(公元757年)始名汉阴至今,全县辖10个镇,141个行政村,版图面积1365平方公里,总人口31.3万人,汉阴县是国家卫生县城、县城境内山川秀丽,物阜民殷,人杰地灵,素有 安康“ 鱼米之乡”美誉。

汉阴县境地处秦巴腹地,北枕 秦岭,南倚 巴山,凤凰山横亘东西,汉江、月河分流其间, 316国道和 阳安铁路穿境而过。除月河川道外,大部分为浅山丘陵。境内主要河流有汉江、月河、观音河、洞河等,均属长江流域汉江水系。气候温和湿润,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海拔290—2128.2米。

汉阴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境内有阮家坝、杨家坝等新石器时代遗址。北大“三沈”—— 沈士远、 沈尹默、 沈兼士。

汉阴县域,明代始见于万历十三年(1585)《汉阴县志》。以前只能据现存史料追溯。县域变迁由大而小。

秦惠文王更元十三年至秦末(前312~前206)西城县东界旬阳,西界成固。辖地约今石泉、汉阴、安康、紫阳、岚皋、平利、镇坪7县及宁陕部分地区。

汉初至建安十二年(前206~207)安阳县系西城与成固各裁一部合并而成。据《水经注》载:“县治在城固县东”。又据乾隆四十六年(1781)《陕西通志》载:“三国时黄金县(今洋县、佛坪一带)分安阳县地设立”。可见安阳县辖地为今汉阴、石泉两县及洋县、 佛坪、西乡、宁陕等县的部分地区。

魏黄初二年至东晋建武一年(221~317)魏文帝重设的安阳县,由于当时石泉以西为蜀占据,另设黄金县,因此辖地缩小,只今汉阴、石泉两县及紫阳西北部、宁陕东南部。晋太康元年(280),安阳县改名安康县,辖地未变。

东晋建武一年至梁天监三年(317~504)东晋元帝时,安康县西部分设长乐县,医而辖地缩小,只包括今汉阴县及石泉东南部、紫阳西北部。南朝宋、齐、梁3代将安康县分为宁都、安康两县,区域未变。

梁天监四年至梁豫章王天正一年(505~551)梁州被北魏占据后,分安康县地,设直城县(今池河)、汉阳县(今汉王城)。此时安康、 宁都两县只辖今汉阴县及石泉南部。以后两县合为安康县,又改名宁都县,而辖区未变。

西魏废帝一年至唐大历六年(552~771)西魏撤销广城、汉阳两县,辖地并入宁都县。此时区域为今紫阳、汉阴两县及石泉南部。以后宁都县改名安康县,又改名汉阴县,辖地未变。

唐大历六年至永贞一年(771~805) 石泉县因人口稀少撤销并入汉阴县。辖地为今汉阴、 石泉、紫阳3县。

唐永贞一年至南宋末(805~1279)石泉分出复设,汉阴县辖地为今汉阴、紫阳两县。直至元初汉阴县撤销,辖地并入金州。

元至正二年至明洪武十年(1342~1377)汉阴县恢复,辖地仍为今汉阴、紫阳两县。明洪武十年(1377)汉阴县撤销并入石泉县。

明永乐五年至正德七年(1407~1512)复设汉阴县,辖地仍为今汉阴、紫阳县。

明正德七年至清乾隆四十七年(1512~1782)分汉阴之东南隅设紫阳县后,汉阴县辖境,据明万历《汉阴县志》载:东西110里,南北420里。从县治东至越梅铺交兴安州界75里。东南至园潭子交紫阳县界120里。南至紫阳县界80里。微西南至猪(鳌)头山交西乡县蜡溪地界210里。西至草(槽)沟交石泉县池河界40里。西北至长安县界200里。北至离恨坡交镇安县界310里。东北至兴安州界80里。

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至1951年汉阴从安康分出设厅后,辖地较前缩小。将越梅铺(又名梅子铺、越岭塘)划归安康县(原界越岭关)。据嘉庆《汉阴厅志》、民国《汉阴县志》载:县域东西105里,南北470里,东南距西北380里,西南距东北460里。从县城东至双乳交安康梅子铺界65里。东南及南至擂鼓台、汉王城、鳌头山等地交紫阳县之漆园河界160里,交鞍子界220里。西南至汉阳南交西乡县之两河界200里。西至高梁西交石泉县之池河界40里。西北至龙王沟交宁陕县之长坪界230里。又至龙王沟之火镰确交宁陕县之丁家梁界205里。北至铁龙东交镇安县手扳岩界250里。东北至铜钱窖交安康之叶家坪界260里。

汉阴县名,始于唐至德二年(757),时治所设汉江南岸,山南为阳,水南为阴,故名。今汉阴县地,西周属庸国,秦隶西城县,西汉置安阳县,东汉归汉宁郡、西城郡,西晋为安康县,南北朝时部分地区划归宁都县,唐时又划部分地区置广德县,唐至德二年(757)安康县改名汉阴县。南宋绍兴二年(1132)迁县治于月河北岸新店(今址),县名未因地而改。元代撤销县制,设汉阴巡检司,隶金州;明初复置汉阴县,清改设汉阴厅,民国复设汉阴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仍名汉阴县,隶安康行政公署。

1954年3月,汉阴县梓龙乡与紫阳县松河乡之间地界又作了一次小的调整。

1956年6月~1987年1956年6月1日,汉阴县将 白龙乡划归石泉县;将龙王乡、铁炉乡划归宁陕县。划后面积为1391.04平方公里(2086560亩)。同年6月17日,汉阴县将凤江乡之双河、凤岗两个农业社48户、255人划归紫阳县汉王乡。划后汉阴县的面积为1347平方公里。

1958年12月并入石泉县,1961年9月分出复设汉阴县。

1991年,汉阴县面积1347平方千米,辖5区1镇,40个乡镇,9个居委会、262个行政村,37个居民小组、1737个村民小组,共8.81万户、27.4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5.41万人。

1995年,汉阴县面积1347平方千米,人口28万人。辖3镇38乡:城关镇、蒲溪镇、涧池镇、平梁乡、高粱乡、红星乡、三河乡、酒店乡、药王乡、八庙乡、天星乡、太平乡、月河乡、凤亭乡、永宁乡、小街乡、双乳乡、安良乡、龙太乡、田禾乡、清明寨乡、金花乡、水田乡、双河口乡、黄龙乡、龙垭乡、三清乡、鹿鸣乡、石条街乡、铜钱乡、堰坪乡、凤江乡、杜家垭乡、塔岭乡、上七乡、梓龙乡、汉阳乡、渭溪乡、黎明乡、双坪乡、天池乡。县政府驻城关镇。

1996年,撤销平梁区、蒲溪区、铁佛区、漩涡区、汉阳区等5个区公所的建制;撤销太平乡、月河乡、天星乡并入城关镇,撤销金花乡、清明寨乡并入涧池镇,同时将三清乡的东风、中清2个村委会划归涧池镇,撤销小街乡、龙太乡并入蒲溪镇,撤销平梁乡、红星乡、高梁乡、三河乡合并设立平梁镇,撤销双乳乡、安良乡合并设立双乳镇,撤销水田乡、鹿鸣乡、三清乡合并设立铁佛寺镇(除三清乡的两个村委会外),撤销龙垭乡、黄龙乡合并设立龙垭镇,撤销 堰坪乡、杜家垭乡、梓龙乡合并设立漩涡镇,撤销汉阳乡、天池乡、黎明乡合并设立汉阳镇,撤销酒店乡设立酒店镇,撤销双河口乡设立双河口镇,撤销上七乡设立上七镇,撤销八庙乡并入药王乡,撤销凤亭乡并入永宁乡。调整后,汉阴县辖12个镇、9个乡。

截止2019年6月,汉阴县辖10个镇,141个行政村。

汉阴县境地处秦巴腹地,北枕秦岭,南倚巴山,凤凰山横亘东西,汉江、月河分流其间,316国道和阳安铁路穿境而过。除月河川道外,大部分为浅山丘陵。境内最高处凤凰山主峰海拔2128米,最低处漩涡镇,海拔290米。县城位于月河川道中部,海拔360米。境内主要河流有汉江、月河、观音河、洞河等,均属长江流域汉江水系。汉江在境内流长21公里。属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5.1℃,无霜期258天,降水量782毫米,日照1876小时。

汉阴气候温和湿润,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海拔290—2128.2米。境内河流纵横,均属 长江水系,年径流量5.19亿立方米,地下水储量9721.82万立方米,可供利用的水能资源10060.16万千瓦,水面3.1万亩,开发利用前景广阔。

汉阴县

汉阴县境地处秦巴腹地,北枕秦岭,南倚巴山, 凤凰山横亘东西,汉江、月河分流其间,316国道和阳安铁路穿境而过。除月河川道外,大部分为浅山丘陵。境内最高处凤凰山主峰海拔2128米,最低处漩涡镇,海拔290米。县城位于月河川道中部,海拔360米。境内主要河流有汉江、月河、观音河、洞河等,均属长江流域汉江水系。汉江在境内流长21公里。属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5.1℃,无霜期258天,降水量782毫米,日照1876小时。

汉阴自然资源丰富,以矿产、动植物资源最为突出。全县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砂金、脉金,瓦板石、石灰岩、大理石、板石,花岗岩、石英砂,煤炭等19种,产地64处,是享誉海内外的中华铁锈红瓦板岩之乡和黄金大县。全县有耕地面积32万亩(其中水田12万亩),人均基本农田达1.05亩。矿产资源有脉金、砂金、瓦板石、石灰石、大理石、 花岗岩、煤炭、铀矿等,矿藏储量大,品质优。

境内有种子植物3000余种。野生动物400多种,有天然草场68万亩。农作物有30余种,经济作物有20余种,林木有108科300余种。经济林主要是桑、茶、桐、漆、 柑橘、板栗、青竹等,珍稀树种有银杏、樟、楠、三尖松等。

中药材有金银花、天麻、丹皮、 杜仲、板兰根、黄精、桔梗等250余种。

2005年,地下水资源理论藏量为9721.82万立方米,可供利用的水能资源10060.15万千瓦,水面3.1万亩,可供养殖水面近万亩。

2017年,汉阴县实现生产总值95.1915亿元,同比增长10.8%。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3.4402亿元,同比增长5.1%;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55.3542亿元,同比增长14.1%;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6.3971亿元,同比增长6.6%。人均生产总值达38271元,三次产业比为14.1:59.2:27.7。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50.4%。 第一产业拉动生产总值增长0.8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7.2%;第二产业拉动增长8.3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7.2%,其中工业拉动增长7.9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73.3%;第三产业拉动增长1.7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5.6%。

民国以前,大部生产资料归少数人所有,生产工具原始落后,水田重秋轻夏,坡地刀耕火种,农业生产水平低下。到1949年,每个农业人口生产粮食247.4公斤,每农户饲养大家畜0.37头、猪0.9头。农业经济结构单一,农业总产值中种植业产值占84%,其中粮食产值占71.1%。

解放以后,随着生产资料所有制和生产关系的变革,进行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改革耕作制度,调整作物布局,推广应用良种、化肥、农药,逐步使用农业机械,农业生产水平有了提高。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进一步调整生产关系,农业经济结构变化显著,种植业、养殖业全面增长,1987年与1949年相比,农业总产值增长了3.28倍,粮食总产量增长1.65倍,每个农业人口生产粮食增长30.15%,油料总产量增长56.5倍,大家畜饲养量增长1.4倍,生猪饲养量增长6.3倍。农业总产值中种植业产值所占比重下降到61.1%,其中粮食产值占43.28%。

1987年平均亩产仅162公斤;农业经济结构不完全合理,商品率低,农民收入水平不高,尚有1.26%的农业人口人均收入在100元以下。

截至2008年,汉阴县粮食产量达10.78万吨(其中秋粮预产8.53万吨),油料产量达1.87万吨(其中秋油预产0.105万吨),分别比2007年增长27.7%、6.25%,属全国第二次农业普查之后第一丰收年。

2017年,汉阴县农业总产值达到23.0978亿元,同比增长5.1%。农业增加值为13.6569亿元,同比增长5.1%。 种植业产值达到13.7922亿元,同比增长5.8%。2017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37.4万亩,同比下降1.3%,其中夏粮面积14.3万亩,同比下降1%;秋粮面积23.02万亩,同比下降1.5%。粮食总产量为10.04万吨,其中夏粮产量2.69万吨,秋粮产量7.35万吨。食用菌产量为0.91万吨,下降2.42%。魔芋面积为1.8万亩,产量为3.5万吨。莲藕播种面积为1.57万亩,产量为3. 5万吨。蔬菜播种面积为12.16万亩,增长2.5%,蔬菜产量为19.6万吨,增长1.5%,实现产值6.3亿元,增长4.3%。

养殖业

饲养量

汉阴县饲养的畜禽,以牛、猪、羊、鸡为主。

牛:民国时期,只有地主、富农和自耕中农饲养有耕牛,而贫雇农无力购买饲养。据档案资料载,民国30年(1941),全县有3574头,34年(1945)有3849头,到1949年,全县有耕牛9445头,平均2.7农户1头牛。解放后,经反霸减租、土地改革,耕牛发展较快,到1955年已增长到17316头,比1949年增长83.33%,每1.9农户1头牛。此后10余年,耕牛发展缓慢,大体保持在1.7万头左右。1966年,发展到19105头,比1955年增长11.94%,每2.1农户1头牛。1970年,汉阴县对繁殖耕牛实行奖励政策,规定每繁殖1头小牛奖励布票5尺,生产队给饲养户奖工分100分,现金10元。同年耕牛增至22576头,比1966年增长18.17%。1973年发展到24050头,比1970年净增1474头,创历史最高水平。1979年以后,耕牛从单一的役用向役肉兼用发展,每年屠宰一批菜牛,出境一部分耕牛,城镇人口稠密处还饲养奶牛。据统计,1980年即屠宰菜牛416头,1983年出境耕牛3000头,1985年末存栏22736头,每2.4农户1头牛,出栏菜牛322头。

汉阴县手工业生产历史悠久。古代文物证明,新石器时代汉阴即有原始手工制品,如磨光石器、陶鬲、瓮、钵等。秦汉时期,已有冶炼业。汉晋时期,家庭缫丝、织绢较为普遍。唐代,月川(河)手盆淘金盛行,并贡麸金。宋元以后,榨油、制茶、酿造、铁业、土陶等有一定发展。明清时代,已采掘石炭,制造火纸、草纸、皮纸,纺线织布,生产土靛。民国时期,大量开采石膏,制作粉笔,熬硝配药,制做鞭炮。民国34年(1945)全县有手工业者2404人,36年(1947)增至6197人(均包括12岁以上未成年者在内)。但由于历代统治者鄙视工商,民多务农,县内除1家规模很小的纺织厂外,其余皆为手工小作坊或手工业者,产品以土纸、土布、土丝、丝织品、砖瓦为主,年产值在经济中所占比重甚微。

汉阴县解放后,地方国营和集体工业逐步形成并得到发展。50年代初期,全县个体手工业者,1950年有个体手工业户1498家,年产值65.41万元。1956年基本完成对私营工业、个体手工业在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全县建立丝棉、铁业、雨伞、土陶、硝炸等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组)120个(全民1个,集体22个,城镇个体97个),年产值172.99万元。在1958年“大跃进”浪潮中,掀起大办集体工业热,当年新建工业企业25个(全民两个,集体23个),产值223.42万元。由于一哄而起,盲目建厂,缺资金、缺技术、缺设备,而采取“一平二调”,土法上马,所出产品多为废品,造成劳民伤财。60年代初,进行国民经济调整,“大跃进”中兴办的纸厂、糖厂、硫磺矿等一批国营和社办集体企业先后停办。到1962年,汉阴县一些较有基础的工厂经过整顿和设备更新、改造,生产有所发展。是年,全县共有工业企业27个(全民5个,集体22个),产值286.91万元,比1958年增长28.42%。“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一些工厂关门停产“闹革命”,批判所谓管、卡、压,打乱了正常的生产秩序,给生产带来损失。

1968年,全县工业总产值218.30万元,比1962年减少23.91%。70年代,开展工业学大庆,兴办“五小”工业(小农机、小煤窑、小水泥、小钢铁、小水电),农机、化工、丝织等工厂相继建立,全县全民和集体工业企业由1970年的24个(全民6个,集体18个),发展到1979年的74个(全民20个,集体54个),增长2.1倍,工业总产值由1970年的267.30万元,上升到1979年的1192.30万元,增长3.5倍,占工农业总产值的22.45%,比1970年上升13.60%。80年代以来,遵循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路线、方针、政策,拨乱反正,不断深化改革,又新建成几个国营厂矿投产,一批乡镇工业企业、城镇个体工业、村及村以下工业企业应运而生;在挖潜、革新、改造中,把计量器、化工、丝织、染织厂建成了初具规模的四大骨干企业,使本县工业面貌有了较大的改观。1987年有全民工业17个,其中非独立核算4个,集体工业48个(县属11个),城镇个体、村及村以下工业2412个。完成工业总产值2816.40万元,比1979年增长1.36倍,占工农业总产值的32.48%,比1979年上升10.03%。

2017年,汉阴县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1户,年末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9户。 全部工业实现总产值180.1亿元,同比增长18.3%;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总产值176.3亿元,同比增长18.6%。规模以下工业实现产值3.8亿元,同比增长6.1%。 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47.94亿元,同比增长15.3%;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47.22亿元,同比增长15.5%;规模以下工业实现增加值0.72亿元,同比增长6.1%。

2017年,汉阴县新增限额以上商贸企业16户,年末共有限额以上企业82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23.0539亿元,增长15%。其中:限上企业实现零售额19.4354亿元,同比增长19.4%。

汉阴交通便利,阳安铁路、十天高速、316国道穿境而过,通乡公路四通八达。数字程控电话、移动通信覆盖全县18个乡镇。旅游风景区主要有:观音河水库、龙寨沟奇石景区、两合崖景区、森林公园。城镇建设亮点频出,新修改扩建街道10余条,先后建成了龙岗园林、大木坝森林公园、凤凰广场、县城人工湖等一批山水园林城市标志性建筑,县城北城街改造后被省市众多新闻媒体誉为“陕南县城第一街”。

截至2017年末,汉阴县境内公路里程为1962.681公里,其中:高速公路35.69公里,国道37公里、县道150.445公里、乡道316.971公里、村道1422.575公里。

截至2017年末,汉阴县卫生机构总数197个,医疗机构194个,预防保健机构16个。全县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总数为1235张,全县卫生人员总数1625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378人,每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数55人。全县村卫生室163个,占行政村总数的115.6%,乡村医生208人。

全县医疗业务收入22977万元。其中:县级业务收入20368.7万元,占88.6%。乡镇业务收入2608.3万元,占11.4%。

全县医院、卫生院总诊疗人次为699827人次,其中:门诊人次数为640182人次,急诊人次数为59645人次。县级医院总诊疗人次数为508117人次,占全县医院、卫生院总诊疗人次的72.6%,中心、乡镇卫生院总诊疗人次数为191710人次,占全县医院、卫生院总诊疗人次数的27.4%。

2019年8月,入选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县。

汉阴自明代起,城乡相继建立县学、书院、社学、义学和私塾。“戊戌变法”后,改书院、义学为学堂。民国初,再改学堂为学校。民国2年(1913),始有女子初级小学。16年(1927),有产者因种种原因,多愿捐产办学,出现民生凋敝而教育较快发展的畸形现象。之后,军匪混战,学校殆于停办,莘莘学子,大都失学。24年(1935),汉阴县立初级中学成立,县内始有中等教育。至38年(1949),全县仅有初级中学1所,小学127所,学生3296人,平均每万人中有中小学生251人。校舍破烂,设备简陋。

汉阴县解放后,各级政府重视教育事业,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使全县的教育事业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在“大跃进”的影响下,1958~1960年,中小学出现了大发展的浪潮。1961~1963年,对中小学进行压缩,纠正了前期工作中的失误,使教育事业比较健康地发展。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各校“停课闹革命”,打乱了正常教学秩序,教师队伍受到摧残,教育事业遭到严重破坏。1969年,农村小学全部下放到生产大队,“工宣队”、“贫管会”进驻中、小学,参与管理。1971年,在“左”的路线指导下,社社办中学,队队办小学,各级学校不断拔高升级,教育质量显著下降。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积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4次调整学校布点,改革中等教育结构,调整充实教师队伍,加强师资培训,落实知识分子政策,集资办学,全县教育事业得到健康发展。至1987年,全县有中学18所(初中14)、小学314所、农职业中学1所、教师进修学校1所、高级卫生职业中学1所,还有广播电视大学班和民办职业技术学校。学龄儿童入学率95.2%,巩固率93.3%,小学毕业率88.6%、升学率56.4%。中小学在校学生37064人,平均每万人中有中小学生1425人,比民国38年(1949)增加10倍多,基本普及了小学教育。有779人参加了成人自修大学考试。全县农(市)民青壮年文盲占总人口比例也由85.51%下降到32.6%。尽管如此,全县的教育仍比较落后。

截至2013年,全县有公办中小学校152所,其中:小学120所,教学点14处,完全中学3所,高级中学1所,初级中学8所,九年一贯制学校5所,职业中学1所,在校学生35466人,其中:高中学生(含职中)4161人,初中学生11087人,小学学生20218人;有中小学教职工2785人,其中专任教师:小学1496人,初中735人,高中299人。有校舍建筑面积242102平方米,其中:小学131753平方米,初中54063平方米,高中56286平方米。

中共汉阴县委
职位 姓名
县委书记 杜凤军
县委副书记 周永鑫刘飞霞
县委常委 孙勇、史正林、耿国泉、王琳、张继盈、黄邦平、何友军、詹斌
汉阴县人大常委会
职位 姓名
人大主任 朱前平
人大副主任 沈兰群符清野谢继来刘晓琴
汉阴县人民政府
职位 姓名
县长 周永鑫
副县长 孙勇、王琳、缪宏艳、刘定东、王昭
汉阴县政协 主席陈绪伟
副主席 吴大秀张德军廖灵君


  

陕南汉阴县,地处中国南北过渡地带,县城居民多是明、清两代的湘鄂粤闽赣皖移民,各种地域文化在这里碰撞、融合、交叠、沉淀和重新排列组合,形成了独特的端午节习俗。

打露水

端午节黎明起床后不洗脸,大人便带小孩争相出城,到郊外水草茂盛、干净的地方打露水,用干毛巾在青草上吸露水,再以吸湿露水的毛巾洗脸、擦头,据说可以养颜、护发。

拔百草

传说端午节这天的一些中草药药效最好,打完露水之后,男人们便到河畔、塘渠边、田坎和坡沟拔水菖蒲、石菖蒲、艾蒿、车前草、海金莎、铜钱草、一支箭、路边姜、金银花藤、鱼腥草、柴苏、野薄荷、水灯芯、茵陈、野茄子蔸等中草药,带回家晾干,放通风处,作家庭防病治病的备用品。

挂菖蒲艾枝

端午这天,家家门前都有挂菖蒲、艾枝的习俗。传说菖蒲是屈原的佩剑化成的,插菖蒲是为纪念屈原;插艾枝与唐末黄巢的故事有关,是为怀念黄巢打富济贫、关爱百姓。插菖蒲、艾枝,更有避虫、祛病之意。

佩香包

香包是以甘松、山奈、白芷、川归、麝香等药材碾细的粉为原料,配以五色花线和五色绫子绣制而成,其式样有人物、十二生肖、花卉等。端午这天,给小孩佩带香包于胸前背后,姑娘、少妇也会将香包佩带在显眼处。姑娘们还会把自己精心制做的香包送给心上人,或作定情之物。端午节这天,也是妇女们香包绣品的大展示,谁家女子做的香包上乘,便会赢得“心灵手巧”的美誉。

拴花绳

花绳是用五色线搓成的并用雄黄酒浸泡过,将其拴在小孩的手腕、中指根及脚腕处,意在驱邪避虫保平安。

插石榴花和栀子花

端午清早,城内大街小巷都有卖石榴花和栀子花的,各家女主人均要买一些拿回家,给已婚妇女头上插以石榴花,表示多子多福,给未出嫁的姑娘头上插上栀子花,表示纯洁无瑕、芳香袭人。

祭屈原和吃粽子

端午这一天,各家都要包糯米粽子,糯米中搭配绿豆、红小豆或大枣,煮上一夜,端午清早将煮熟的粽子捞起,祭祀屈原后家人才能吃。祭祀屈原是很讲究的,专门摆香案,香案上点香蜡,供奉粽子、鸡蛋、蒸馍和水果,家人轮流向屈原跪拜祭酒,大人给小孩讲屈原的故事,颂扬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民族英雄气节。有的书香人家还要由主祭人朗读几段屈原作品。湖南、湖北移民及后裔,还到江河边抛投粽子,祭祀屈原。

回娘家

嫁出去的少姑娘,特意打扮一番之后,在丈夫的陪伴下,端午节中午饭前赶回娘家,向老人拜节请安,陪母亲说说悄悄话,并聆听父母的生活指点。

追节

端午节上午,已订亲未结婚的女婿大都要提上绿豆糕、鸡、鱼、蛋之类的礼品,到岳父岳母家追节,礼毕恭敬接受老丈人的问话。准丈夫还要趁此机会,偷偷看看未过门的媳妇,设法与其说说话,交换一下香包之类的纪念品。

六色午餐

端午节很重视午餐,午餐又讲究营养搭配、色香味俱全,摆在餐桌上的食品应有黄、紫、绿、红、黑、白六种颜色。黄,是指黄鳝烩鸡蛋汤、黄豆菜肴豆腐、豆芽、豆腐干;紫,系指紫菜海带排骨汤、煎紫茄子;红,是指红枣红小豆糯米粥、凉拌或炒苋菜;绿,系指绿豆糕、焖四季豆、炒豇豆、拌黄瓜;黑,是指黑木耳焖鸡块、蚂蚁上树(黑芝麻炒粉条);白,系指土豆、大蒜等。

洗百草汤澡

端午节下午,各家忙熬石菖蒲、艾蒿、紫苏、野茄子蔸、一支箭等草药汤,家人在晚上轮流用此百草汤沐浴,洗个痛过澡,去风、去寒、败毒和预防疾病。

油菜花节

油菜花节是该县利用得天独厚的油菜种植优势,沿316二级公路,在月河川道近10公里、10万亩油菜种植区域举行的一种大型旅游节庆活动,是该县探索专题节庆活动市场化、商业化运作方式,丰富旅游产品构成,强化招商引资力度的重大举措。“陕西汉阴首届油菜花节”将于2006年3月下旬至4月上旬举行,活动时间半个月,活动主题为“观花海人家,赏民俗文化,游园林城市”。

到了汉阴山城,不去品尝一下汉阴的小吃,就如同到西安没有去看兵马俑一样,是件憾事。不必说汉阴的餐馆林立,遍步大街小巷。单是那些小吃摊,就足以令人头晕目眩。油炸米饺、油炸果子、油条、油饼、油糍、麻花、

抄手、 炕炕馍、米糕馍、甜酒、糍粑、元宵、米面皮、凉粉有荤有素、有米有面、有干有湿,甜咸酸辣,样样俱全;春夏秋冬,各有侧重。都说“汉阴人好吃”,此话不假。改革开放以来,汉阴小吃已走向全国。 炕炕馍已落户西安,蕨粉皮子已安家塞外兰州和西宁,油炸米饺定居北京,供首都人民品尝。《陕西农民报》、《西安晚报》和《安康日报》等,都曾系统介绍过汉阴小吃。省旅游规划研究所的专家们,曾来汉阴考察小吃,十分赞赏,拟建“汉阴小吃一条街”。

截至2013年,汉阴县已查明的旅游景点有40多处,除久负盛名的“汉阴八景”(月河环节、双乳对峙、三蜡直壁、卧龙盘踞、朝阳古洞、红崖古寺、两 汉阴夜景 (8张) 河崖壁、擂鼓奇峰)和现存于明清年间的文峰塔、文庙大殿、明城墙等古建筑外,还有铁瓦殿、凤凰山庄、龙寨沟以及10余处新石器时代的古村落(阮家坝、黄泥梁、牟梓河等)、石刻等文化遗址,2000多件馆藏文物与融合湘广、汉水文化为一体的汉阴民俗风情同秀丽的自然景观一起构成汉阴独特的旅游资源格局。

文峰塔(位于县城内)、 菩萨泉(位于县城城北)、朝阳古洞(位于麒麟村)、 双乳山、 蜡烛山、擂鼓台、铁瓦殿、红崖寺

汉阴两合崖景区、龙寨沟天然奇石景区、大木坝森林公园、凤凰山庄、友岗园林等景点已初具规模。为加快旅游资源开发,汉阴根据地域特点、资源分布状况和开发难易程度,将开发的旅游资源确定为“三大旅游区”。一是凤凰山自然风貌观光区,主要由擂鼓台景区、大木坝景区、龙寨沟天然奇石景区和铁瓦殿景区组成;二是观音峡田园风光游憩区,主要由上段观音河库区和下段观音峡两部分组成,重点抓好水上游乐区、田园风光游憩区、水围寨探险区三部分建设;三是水河川道设施农业带游览区,分设旅游农业观赏区、蚕桑科技游览区、优质高效农业观赏区三部分。同时抓好两合崖景点、高家岭垂钓娱乐中心、友岗公园、月河城区段人工湖、凤凰山庄、文庙、明古建筑、“三沈”纪念馆、小吃一条街、陕西抗日第一军发祥地等十个旅游景点建设。

2018年9月25日,获得商务部“2018年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荣誉称号。

2019年2月2日,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为县级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 2019年3月,位列第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

2019年7月,荣获2019年“中国天然氧吧”创建地区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