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北区

城北区 城北区历史沿革 城北区行政区划 城北区地理环境 城北区自然资源 城北区人口民族 城北区经济发展 城北区社会事业 城北区交通事业 城北区风土人情 城北区风景名胜


城北区隶属于青海省 西宁市,位于西宁市西北部,东与 城东区交界,西与 湟中县为邻,南与 城中区、 城西区隔湟水河相望,北与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和 互助土族自治县接壤。东西长约23千米,南北宽约5~10千米,总面积为137.7平方千米。2010年,全区常住人口299002人,有汉族、回族等30个民族。2013年,城北区辖3个街道、2个镇,区政府驻朝阳街道朝阳西路;全区生产总值193.18亿元,同比2012年增长14.2%。城北区现辖地区自清 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以后长期属西宁县。民国三十五年(公年1946年)西宁建市,原西宁县地分划西宁市与湟中县管辖,小桥、下朝阳等临城地带归西宁市,小桥村以西,毛胜寺、上朝阳村以北归湟中县。1949年西宁解放后,小桥和朝阳乡属西宁市六区(后改为五区),中兴乡(今二十里铺乡)、三其乡属湟中县一...

详情

城北区地名网_青海省西宁市城北区资料简介

青海省西宁市城北区介绍

城北区隶属于青海省 西宁市,位于西宁市西北部,东与 城东区交界,西与 湟中县为邻,南与 城中区、 城西区隔湟水河相望,北与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和 互助土族自治县接壤。东西长约23千米,南北宽约5~10千米,总面积为137.7平方千米。

2010年,全区常住人口299002人,有汉族、回族等30个民族。2013年,城北区辖3个街道、2个镇,区政府驻朝阳街道朝阳西路;全区生产总值193.18亿元,同比2012年增长14.2%。

城北区现辖地区自清 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以后长期属西宁县。

民国三十五年(公年1946年)西宁建市,原西宁县地分划西宁市与湟中县管辖,小桥、下朝阳等临城地带归西宁市,小桥村以西,毛胜寺、上朝阳村以北归湟中县。

1949年西宁解放后,小桥和朝阳乡属西宁市六区(后改为五区),中兴乡(今二十里铺乡)、三其乡属湟中县一区,吴仲乡(今大堡子乡)属湟中县五区。

1952年4月,将第四区和第五区的七个乡划出,又将一乡改为一、八两乡,设立郊区。当时,朝阳乡为第六乡,小桥乡为第七乡。1954年7月,郊区又分为东较区和西郊区,朝阳乡和小桥乡属西郊区。

1956年,中兴、三其、吴仲及德胜乡划归西宁市,同原西宁市管辖的朝阳、莫家泉湾及小桥街道办事处均属新建的城西区管辖。

1958年,城北地区诸乡分别加入了“东风”(后称多巴,下同)和“七·一三”(后称后子河,下同)人民公社。1963年,中共西宁市委设郊区工作委员会,次年与西宁市农牧局合署办公,对郊区农村和国营农牧企事业实行具体领导和管理。

1960年4月,撤销城中区,再建县一级的城东区和城西区。同时,在郊区新建县一级的通海区和平安区。次年5月,再撤销城西区、城东区,并且将其合并成立城区。城北地区的村庄(当时称生产大队)分属通海区和城区。

1962年4月,撤销通海区和城区,原属两区的城北地区4个公社(即二十里铺公社、大堡子公社、马坊公社、小桥公社),改由西宁市人民委员会直接领导。

1963年3 月,再建城中、城东、城西三个市辖区,并成立中共西宁市郊区工作委员会。次年,郊区工作委员会与西宁市农牧局合署办公,两个牌子,一套人马,管辖市郊的7个人民公社(即中庄、十里铺、沈家寨、彭家寨、二十里铺、马坊、大堡子)。

1965年12月,中共西宁市郊区工作委员会改为中共西宁市郊区委员会,代行郊区政府的职能。

1971年7月,西宁市革命委员会对所属的行政机构进行调整,新成立郊区革命委员会,与市农牧局合署办公。

1976年,西宁市革命委员会(简称革委会,下同)设郊区办事处。

1980年2月,撤销郊区办事处,成立郊区人民政府。10月,又改郊区工委为郊区党委。

1986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西宁市人民政府决定撤销郊区,新设城北区,管辖原郊区的马坊、大堡子、二十里铺三个乡和城西区划过来的小桥、朝阳、三其、大堡子、马坊、二十里铺六个街道办事处。区政府驻地仍在原郊区政府办公的地方,即兴海路153号,距西宁市政府驻地1.5千米。

1995年迁入新址朝阳西路。

据甘、青旧志书记载,清代的西宁县有村寨305个。

民国初期为324个村寨。其中,属现城北区管辖范围的有十五个村寨,即马盐庄(马家庄与盐庄)、西杏园(附张小庄、祁家庄、宋小庄、韩小庄)、郭家庄(附小泉儿庄)、上朝阳图(“图为清朝乡与自然村之间的一级行政建置,即行政村。附魏家庄、郭家塔儿庄)、下朝阳图(附寺台庄、林家庄)、陶家寨、三其堡(附魏小庄、杨小庄、新庄)、宋家寨(附魏家庄)、陶大堡(附晋家庄)、陶小堡、汪家寨(附乙其庄)、吴忠(仲)堡、八郎(巴浪)堡、双苏堡(附田家庄、杨家湾庄)、下孙堡(附小寨、孙家沟、小庄)。

民国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西宁建市时,将北川和西川的大片地区划归湟中县。城北地区属西宁市管辖的是朝阳乡和小桥乡,下辖下朝阳、寺台子、小桥尔、刘家河湾4个村。当时,实行保甲制度,两个乡共编4个保36个甲。

1954年5月,湟中县的药泉乡、中兴乡的毛胜村和德胜乡的上朝阳村正式移交给西宁市。之后,毛胜寺村划入小桥乡,上朝阳村划入朝阳乡。

1956年7月,西宁市又增加了湟中、大通、互助三个县分出的23个完整乡和17个乡的部分村庄。随着市辖区的扩大,城北地区的范围也由原两乡六村变为四乡和一个街道办事处。35个村庄分别是:三其乡的大堡子村、三其村、西杏园、马坊村、盐庄村和晋家湾村;莫家泉湾乡的北杏园村、陶家寨、石头磊村、二十里铺村、莫家庄、莫家泉湾村、小寨、下孙家寨和花园台村;吴仲乡的巴浪村、吴仲村、汪家寨、乙其寨、陶南村、陶北村、朱家寨、鲍家寨和严小村;朝阳乡的双苏堡、郭家塔村、九家湾村、魏家庄、祁家城村、上朝阳村、下朝阳村和寺台子村;小桥办事处的小桥尔村、刘家河湾村和毛胜寺村。

1957年至1962年,西宁城区和郊区行政区划变动频繁,1963年后才稳定下来。从此,城北地区的三个公社(后改为乡),一直为郊区管辖,其管辖村庄大体与1956年管辖的村庄一致(后增加了由城中区划入的北园、南园、新民三个村),但在区划上有所调整,即将原三其、朝阳和小桥乡临近城区的各村划归马坊公社,原朝阳乡、莫家泉湾乡所属的西宁北川各村划归二十里铺公社,原三其乡、吴仲乡所属西川的各村划归大堡子公社。

1963年至1979年,随着工矿企业的不断增加和城市建设的扩展,城北地区一跃成了工厂、机关、商店、学校和城市居民较集中的新市区。为了加强城市管理,先后在这些新市区成立了6个街道办事处,即小桥街道办事处、马坊街道办事处、三其街道办事处、朝阳街道办事处、大堡子街道办事处和二十里铺街道办事处。

1986年6月,撤销郊区人民政府,成立城北区人民政府。将城西区所辖的小桥、朝阳、三其、大堡子、二十里铺、马坊6个街道办事处和原郊区所辖的马坊、二十里铺、大堡子3个乡划归城北区管辖。与此同时,原郊区人民政府所辖的7个乡和市农牧事业单位及国营农牧场,分别划给城东、城西两个区和西宁市农牧局。

2000年,城北区辖4个街道、2个镇。

2004年7月,西宁市城北区区划调整,街道由4个调整为3个:撤销三其街道,并入马坊街道。

截止2013年,城北区辖3个街道、2个镇。区政府驻朝阳街道朝阳西路。

3个街道: 朝阳街道、 小桥大街街道、 马坊街道、

2个镇: 大堡子镇、 廿里铺镇。

城北区位于西宁市西北部,东与 城东区交界,西与 湟中县为邻,南与 城中区、 城西区隔湟水河相望,北与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和 互助土族自治县接壤。东西长约23千米,南北宽约5~10千米,总面积为137.7平方千米。

区界最东面的村庄是朝阳街道的寺台子村,一条大寺沟将城东区与城北区分开;最西面的村庄是大堡子镇的巴浪村;最西北面的村庄是大堡子镇鲍家寨村,大堡子镇的朱家坪和马坊街道的大有山成为城北区与湟中县的分界线;最南面以西川河为界;最北面的村庄是廿里铺镇的花园台村;最东北的村庄是廿里铺镇的双苏堡村。

西宁市城北区

“西宁盆地“属祁吕山字型西翼构造带上的一个中新生代断陷盆地。古老(震旦系)的变质岩层受到强烈的构造力作用 ,至第三纪初期 ,以老岩层为层底的断陷盆地形成,即形成一个内陆湖 。以后,由于气候干燥炎热,氧化作用强烈,盆地内接受了一套很厚的红色岩系的沉积。后来,又受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的影响,一个南南西—北东东的缓状背斜。同时,地壳上升,遭到后期地表水系的侵蚀,到第四纪初期,地壳又曾下降(以上升为主),伴随着河流的侵蚀一堆积,从而奠定了城北区的地质基础 。

地质岩性

元古代的变质岩、结晶岩、震旦系的硅质石灰等一套老地层分布在盆地边缘 。

第三纪红色岩系,仅出露与河谷平原两侧陡峻的斜坡地带,谷底的阶地基座亦由它组成。主要的为红色粘土、页岩、夹泥层、石膏层,整个厚度在800米以上 。

第四季沉积层遍布各阶地之上,上部为粘性土,下部为沙砾石层,构成阶地的二元结构,是建筑物的持力层。二、三级阶地为湿陷性黄土 。

特殊地质现象

泥石流:湟水北岸和大寺沟一带,暴雨或大雨时常伴有泥石流出现。

淤泥层:西川三其附近及北川小寨、莫家泉湾一带,一米以下分布有厚度为1~2.4米的淤泥层。多含腐殖质,显黑色,为较软地层。

冲沟:海子沟、刘家沟、沟壁陡立,为活动冲沟。

滑坡:北山地带自大寺沟以西道双苏堡一带,据记载常有山体滑坡。

城北区是西宁市的一个组成部分,位于西宁古盆地的西北角。地势北高而东南低,由西向东平缓倾斜,明显地呈倒“人“字行,境内东北部和西南部边缘山地海拔2400~2750米,最低海拔(大寺沟桥南)2215米,最高海拔(大墩岭)2755米,平均海拔2275米。

地貌类型

低山丘陵区,通称浅山地区。多为小山包形,破度较大,冲沟发育,前缘分布有冲积扇或坡积裙,大部分地表覆盖着厚达几十米的第四纪黄土,黄土呈中期侵蚀状。丘陵起伏,沟壑密度1.07千米/平方米,冲蚀沟深达10米至几十米,25度以上的坡地占该地面积的47.2℅,水土流失严重。

河谷冲积平原区,通称川水地。地势平坦而略向河道倾斜,是山区向河漫滩的过度地质,土质肥沃,灌溉便利,坡度小于5度的土地占该带的90℅以上,适宜发展农林牧业,也是城区扩展之地;

河漫滩区,多为河床变迁形成的滩地,离水面很近,大多由沙砾石组成。

城北区内有两座山,即北山和西山;两个坪,即晋宋坪和朱家坪。

北山

位于区境的东北部,因在西宁市的北面而得名,距市区约3千米,海拔2612米,北界大墩岭与互助县相邻,西延北川河东岸把这座山地称东山,南邻湟水河,东接泮子山,地质构造为第三纪红色岩系北山的山前有一座小山,名为土楼山,因样子像一座土楼而得名。

西山

即大有山、小有山,因山脉走向,人们把西川河北的山也称北山,把北川河西南的山也称西山。位于西宁市城北区的西北部,海拔2655.2米,北接湟中县刘家沟,南坡到马坊乡西杏园,西至马家沟。山体岩层年代为第三纪沉积岩,地表有黄土覆盖。

晋宋坪

大堡子乡的晋家湾、宋家寨两个行政自然村及其所辖地区的合称。位置在大堡乡的北部山顶,西面连结云谷川一自然段带,东接海子沟一自然断带,北面和湟中县的杨库托村接壤,南面山脚下是晋家湾与宋家寨村,总面积4平方千米,实用土地约2065亩,海拔在2600~2650米之间,距西宁市中心15千米。

朱家坪

位置在大堡子镇的西北部山顶,东面连结云谷川一自然断带,西面连结湟中县的西纳川一自然断带,北面与湟中县的毛儿茨沟和大掌沟为邻,南面山根是朱南、朱北、吴仲和巴浪村的土地。该坪海拔2500~2750米,距市中心约17千米。

境内气候特征是气压低,降雨量少,蒸发量大,冰冻期长,无霜期短,昼夜温差大。

气温

历年日极端最高气温为33.9℃,发生日期在1972年8月10日;历年日极端最低气温为—26.6℃,发生日期在1954年12月11日;历年月平均最高气温为26.1℃,发生日期在1975年8月;历年月平均最低气温—19.5℃.发生日期在1955年1月。历年逐月平均气温1月—8.52℃;2月—5.02℃;3月1.94℃;4月7.82℃;5月11.93℃;6月15.10℃;7月17.23℃;8 月16.48℃;9月12.11℃;10月6.29℃;11月—1.00℃;12月—6.84℃.年积温在2564.9℃左右。月日较差13.6℃,白天气温比日均温高2至3℃。

日照

年平津日照时数2748小时,日照率为62.8%,年辐射总量612.5千焦/平方厘米,其中光合有效辐射占43%.光源充足,全年无霜期161天。气温和日照能满足一年一季农作物生长的需要。

气压

历年平均气压773毫巴。历年平均最高气压在775.7毫巴,发生日期1978年;历年平均最低气压774.6毫巴,发生日期在1969年;历年月最高气压789.7毫巴,发生日期在1963年9月;历年月最低气压759.5毫巴,发生日期在1964年4月;历年极端最高气压在790.2毫巴,发生日期在1955年3月12日;历年极端最低气压753.3毫巴,发生日期在1955年4月14日。

降水量

年平均降水量345毫米。历年最大年降水量541.2毫米,发生日期在1967 年;历年最小降水量196.4毫米,发生日期在1966年;历年最大一日降水量62.2毫米,发生日期在1964年8月19日。历年逐月平均降水量1月1.1毫米;2月1.8毫米;3月5.1毫米;4月20.9毫米;5月46.7毫米;6月50.3毫米;7月77.3毫米;8月82.0毫米;9月56.1毫米;10月26.7毫米;11月3.7毫米;12月0.9毫米。7.8.9三个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60~70%,夜雨较多。冬季降雪,历年日最大积雪厚度18厘米,发生在1960年4月19日。

蒸发量

历年最大全年蒸发量2095.8毫米,发生日期在1966年;历年最小全年蒸发量1535.9毫米,发生日期在1959年;历年月最大蒸发量323.7毫米,发生日期1966年6 月;历年月最小蒸发量28.5毫米,发生日期在1957年元月,月平均蒸发量1月42.9毫米;2月65.9毫米;3月145.9毫米;4月214.8毫米;5月238.5毫米;6月235.9毫米;7月231.5毫米;8月212.9毫米;9月150.5毫米;10月108.8毫米;11月60.8毫米;12月40.4毫米。

风速与风向

月平均风速,1月1.5米/秒;2月2.1米/秒;三月2.6米/秒;4月2.6米/秒;5月2.3米/ 秒;6月2.0米/秒;7月1.9米/秒;8月2.0米/秒;9月1.9米/秒;10月1.7米/秒;11月1.7米/ 秒;12月1.4米/秒。年平均风速1.7米/秒,最大风速27米/秒。大风多发生在春季。年大风日数达27.2天,北川河谷的风速小于西川河谷的风速。春夏两季多吹东南风,秋、东两季多吹西北风,年沙尘暴日数为8.1天,最多达19天。

城北区内有河流、山沟、泉水、地下水。

河流三条:西川河、北川河、云谷川河。

十条山沟:大寺沟、小寺沟、深沟、背后沟、郭家沟、王家山沟、海子沟、吴仲沟、巴浪沟、刘家沟。

泉水:有较大泉水25处,主要分布在北川和西川靠近河岸的地方,浅山地区分布很少。水温一般在6~19℃,酸碱度通常是PH7.625~8.35之间。

地下水:区内地下水含水层可分半岩质岩层间含水型和松散岩石孔隙水含水型两个类型。

截止2008年,境域内有 石英石、石膏、石灰石、 芒硝等十种矿石。其中石灰石、石膏可开采。

截止2008年,城北区总面积为129.3平方千米,其中,农业可耕地87726亩,占总面积的42%;林地可用地50100亩,占总面积的25.6%;草地可用地16374亩,占总面积的7.9%;暂时不能用的土地18370亩,占总面积的8.71%;其它用地,如道路、住宅等33175亩,占总面积的15.8%。

截止2008年,城北区生物资源种类如下。

兽类

有赤狐、 沙狐、狼、豺、 旱獭、崖獭、 猞猁、 荒漠猫、 野兔等;

禽类

有雉、 鹌鹑、 猫头鹰、雕、 乌鸦、 鸢、 喜鹊、 灰喜鹊、野鸭、 蓝马鸡、 石鸡、 血雉、 斑鸠、啄米鸟、班头雁、 燕子、 大雁、 布谷鸟等;

鱼类

有 黄鱼等。

乔木类

有 云杉、 油松、 侧柏、 银白杨、 加拿大杨、清杨、 毛白杨、 柳树、 榆树、 杏树、沙棘、枸子等。

灌木类

有 高山柳、 杜鹃、 金露梅、绣绒菊、锦鸡儿、柽柳、沙棘、 小蘖、 皂角、枸杞、 忍冬、鲜卑柳、 紫丁香、 榆叶梅、山桃、檀香、 探春、 碧桃、玫瑰、 牡丹等。

草药类

有向荆、木贼、 贯众、 银粉、背蕨、骨碎朴、 麻黄、大黄、 银柴胡、 酸模、 赤芍、 升麻、 白头翁、 铁棒锤、 唐松草、 翠雀、地榆、 黄芪、甘草、 播娘蒿、 荠菜、 牛蒡、仙鹤草、岩黄芪、 葫芦巴、披针叶黄花、 沙参、 党参、 地骨皮、 曼陀罗、 天仙子、甘松、 旋复花、 款冬花、 野菊花、茵陈、 大蓟、 小蓟、 苍耳、火绒花、 紫苑、 黄冠菊、 贝母、 野葱、 野蒜、薄荷、 紫苏、羌活、防风、 柴胡、 独活、 前胡、 秦艽、 茜草、獐牙菜、 亚麻、 绿绒蒿、 菟丝子、 盘龙参、 透骨草、 景天、 远志、 狼毒、大戟、 棘豆、 冬葵、 荨麻、 车前、紫花丁香、 骆驼蓬、 蒺藜、 龙胆草、 蒲公英、 胡桃、 马先蒿、 茴香、 绢毛蔷薇等。

牧草类

有 蒿草、苔草、 披碱草、 早熟禾、羊茅、 野燕麦、针茅、 赖草、 扁穗冰草、 三叶草、 紫花苜蓿、 海韭菜、 珠芽蓼、 芨芨菜、 千里光、毛莨、 虎耳草、 银莲花、无芒雀麦、 头花蓼、 沿沟草、 白茅等。

根据城北区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以2010年11月1日零点为标准时间,常住人口299002人,其中,户口登记在本区的有188345人,占常住人口的62.99%;户口登记地在外区县的有108719人,占常住人口的36.36% ,出国及户口待定人口1938人,占0.65%。外区县来北区人口中(除常住人口外),另有暂住人口4221人,其中省内2416人,省外1805人。

在2010年常住人口中,0-14岁少年儿童人口为40849人,比重从“五普”的17.83%减少到13.66%,下降4.17%;15-64岁人口为233480人,占78.09%,同“五普”的76.88%相比,上升了1.21%;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24673人,占8.25%,比重比“五普”上升了2.96%。

在2010年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155066万人,占51.86%;女性人口为143936人,占48.14%,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107.73,比西宁市高1.68。“五普”总人口性别比为110.26,10年间我区人口性别比下降2.53。

截止2008年,城北区民族以汉族为主,还有回、满、藏、蒙古等29个民族。

2013年,全区生产总值193.1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2012年增长14.2%。分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58亿元,同比2012年下降9.3%;第二产业增加值137.67亿元,同比2012年增长16.6%,其中工业增加值127.82亿元,同比2012年增长16.5%;第三产业增加值53.93亿元,同比2012年增长8.2%;三次产业比为0.81:71.27:27.92。

2013年,全年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7052万元,同比2012年增长20.5%。税收收入43389万元,同比2012年增长20.74%。

201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850元,同比2012年增长9.3%;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3643元,同比2012年增长14.59%。

2013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3625.20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2012年下降9.33%。其中农业产值15107.06万元,同比2012年下降0.13%;林业产值191.50万元,同比2012年下降93.38%;畜牧业产值7345.10万元,同比2012年增长6.29%;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981万元,同比2012年增长13.31%。

2013年,农林牧渔业增加值为15778.14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2012年下降9.34%。其中农业增加值11401.11万元,同比2012年下降1.16%;林业增加值39.09万元,同比2012年下降97.41%;畜牧业增加值3778.04万元,同比2012年增长2.16%;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559.9万元,同比2012年增长8.82%。

2013年,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31321亩,同比2012年下降13.56%。其中:粮食作物面积7309亩,同比2012年下降15.72%;油料作物种植面积7259亩,同比2012年下降25%;蔬菜种植面积14239亩,同比2012年下降10.69%;其他农作物播种面积2144亩,同比2012年增长80.78%。

2013年,粮食总产量2326吨,同比2012年下降20.15%;油料产量1358吨,同比2012年下降21.59%;蔬菜产量26090吨,同比2012年下降24.69%;瓜果类产量716吨,同比2012年下降36.8%。

2013年,补植补栽当年完成造林面积185公顷,育苗面积30公顷,零星植树2049百株。

2013年,全年完成肉类产量1670吨,同比2012年增长15.01%。其中:猪肉产量1230吨,同比2012年增长39.93%;牛肉产量134吨,同比2012年下降21.64%;羊肉产量230吨,同比2012年增长13.86%;禽肉产量76吨,同比2012年下降62%;蛋产量1074吨,同比2012年下降14.35%;牛奶产量1063吨,同比2012年下降41.91%。出栏牛1165头,同比2012年下降18.82%;出栏羊13622只,同比2012年增长9.30%;出栏猪15489头,同比2012年增长32.85%;出栏家禽72719只,同比2012年下降43.97%。季末牛存栏1321头,同比2012年下降48.05%;猪存栏14333头,同比2012年下降38%;羊存栏26465只,同比2012年增长56.23%。

2013年,实现工业总产值441.10亿元,同比2012年增长15.56%,实现工业增加值127.82亿元,同比2012年增16.54%,实现工业销售产值423.28亿元,同比2012年增长13.23%,产销率为95.96%,同比2012年下降1.9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63.42亿元,同比2012年增长12.54%,实现工业增加值106.52亿元,同比2012年增长12.31%,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占全部工业产值比重为82.39%;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77.68亿元,同比2012年增长32.14%,实现工业增加值21.30亿元,同比2012年增长39.11%,占全部工业产值比重为17.61%。

2013年,资质以上建筑企业达56家,同比2012年增长3.6%。完成建筑业总产值34.99亿元,同比2012年增长23.65%。 其中,建筑工程产值18.05亿元,同比2012年增长10.69%,建筑工程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为51.58%。全年完成竣工产值15.06亿元,比2012年同期增长53.4%;全年资质内建筑业企业签订合同额75.42亿元,同比2012年增长37.7%;建筑企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69.58万平方米,同比2012年增长10.8%。其中,新开工面积52.46万平方米,同比2012年增长14.6%。

2013年,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399980万元,同比2012年增长35.45%。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2.56亿元,同比2012年增长14.45%。

2013年,在园幼儿人数达到8285人。小学儿童净入学率、小学五年巩固率都达到100%,初中三年巩固率达99.52%。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9.45年。

2013年,拥有卫生机构76个,卫生机构床位数达到1753张,卫生技术员1781人,为群众健康提供了有力保障。

2013年,城镇单位就业人员51836人,其中女性17462人。2013年,城镇妇女登记失业率由2012年的3.33%下降到3.19%,妇女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城镇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人数、失业保险参保人数、工伤保险参保人数、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和新农合医疗保险人数分别达到14508人、2097人、9982人、1429人、1381人、14826人和32835人。

2013年,建城区绿化面积853.71万平方米,同比2012年增长4.42%;农村自来水普及率60.53%,较2012年提高5.23%。

城北区是西宁市的交通枢纽。 青藏铁路、宁大公路横贯区内,宁大公路、宁湟公路、兰西高速公路、海湖路立交桥与市区和郊县相连。截止2008年,区内有20余条公交路线。

城北区有丰富的人文和自然景观。各种人文景观十三处,有北禅寺、河湟古羌族人的聚落村、“土楼观”、“九窟十八洞”、“吴仲汉墓群”、“西杏园古人类遗址”、“花园台遗址”充分体现出北区旅游文化深厚的底蕴。

青海清真大寺

闻名遐迩的西宁东关清真大寺是西宁市十多万穆斯林进行宗教活动的中心,在青海省内规模最大,历史悠久,与西北地区著名的西安化觉寺、兰州桥门寺、新疆喀什艾提卡尔清真寺并称为西北四大清真寺。其建筑风格也是典型的中国殿堂式建筑,它位于西宁市繁华的东关大街南侧的闹市区,每天来往人群川流不息,行人莫不为这座伊斯兰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恢宏的气势和肃穆的氛围所吸引。

北禅寺

位于西宁湟水北的土楼山峭崖间,历史上称为土楼山寺、永兴寺、北禅寺,现又称为土楼观。始建于北魏,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水经注》中说:“上有土楼,北依山原,峰高三百尺,有若削成楼,下有神祠,雕墙故壁存焉”。

大佛寺

大佛寺位于西宁西大街。藏传佛教史上被称为“后弘期”“三贤哲”的藏·饶赛、肴格迥、玛尔·释迦牟尼从西藏辗转到青海,曾一度在位于今西宁教场街一隅建寺修行,三贤哲均圆寂于青海,其中肴格圆寂于西宁。后来,信教群众对该寺大加扩建。在佛殿内塑有三贤哲巨大塑像,故取名大佛寺,被看作藏传佛教“后弘期”的祖庭。

柳湾墓地

位于乐都县东17千米柳湾村一带,也称乐都柳湾墓地。总面积11万平方米,是中国迄今已知的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原始社会墓地之一。按照原始社会不同文化类型的墓葬可分为马家窑文化半山,齐家文化与辛店文化等类型,其中以马家类型为主。墓内多有木棺,葬法既有单身葬,又有两人以上的合葬。一般都有随葬品,既有石制的斧、锛、凿、刀等生产工具,又有陶制的各种生活用具。

西宁植物园

坐落在西宁西山湾,是一座天然公园,原来只是西山林场的一个苗圃,1980年扩建为西宁植物园,占地面积1000余亩,以台地为主,分山上、山下两个旅游区。山上为林区,有树种1000余亩,主要树种是云杉、油松等。

孟达自然保护区

以孟达天池为中心的孟达保护区位于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东北,总面积9300多公顷,平均海拔2500米以上,主峰高4178米。

南佛山

南佛山,俗称南朔山, 又叫西源山,南佛山地处鲁沙镇和塔尔寺西南15千米处,海拔3265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