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镇

梅花镇 梅花镇乡镇概况 梅花镇梅花镇概况 梅花镇历史文化 梅花镇屯头宫灯 梅花镇高玉村战鼓


梅花镇位于 河北省石家庄市 藁城区南部,南与 赵县接壤,西南与 栾城区搭界,东连 常安镇和 贾市庄镇,北接 廉州镇和 兴安镇,西与 南营镇为邻。石家庄市藁城区梅花镇 梅花镇境内土地肥沃,水资源充足,藁(城)赵(县)公路从镇区通过,交通方便集市贸易繁荣。集市贸易繁荣,盛产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是藁城市最大的粮食主产区。2001年全镇辖19个行政村,总面积55.6平方公里,耕地9.18万亩,总人口5.76万人。1997年工农业总产值11.39亿元,粮食总产6.45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3442元。1998年工农业总产值3.98亿元,粮食总产6.45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3462元。1999年工农业总产值8.77亿元,粮食总产6.47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3548元。2000年工农业总产值8.52亿元,粮食总产6.15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

详情

梅花镇地名网_河北省石家庄市藁城区梅花镇资料简介

河北省石家庄市藁城区梅花镇介绍

梅花镇位于 河北省石家庄市 藁城区南部,南与 赵县接壤,西南与 栾城区搭界,东连 常安镇和 贾市庄镇,北接 廉州镇和 兴安镇,西与 南营镇为邻。

石家庄市藁城区梅花镇 梅花镇境内土地肥沃,水资源充足,藁(城)赵(县)公路从镇区通过,交通方便集市贸易繁荣。

集市贸易繁荣,盛产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是藁城市最大的粮食主产区。2001年全镇辖19个行政村,总面积55.6平方公里,耕地9.18万亩,总人口5.76万人。

1997年工农业总产值11.39亿元,粮食总产6.45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3442元。1998年工农业总产值3.98亿元,粮食总产6.45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3462元。1

999年工农业总产值8.77亿元,粮食总产6.47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3548元。2000年工农业总产值8.52亿元,粮食总产6.15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3623元。

2001年工农业总产值10.13亿元,粮食总产5.77万吨,平均亩产510公斤,财政收入11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732元。

相传昔日有梅花公主居住于此,一方之人颇受其益。及公主殁,其村以公主之名命名,称梅花,表示不忘。民国12年前有警察所,保卫社、国民小学。周围有堡墙,约3里有余,较为坚固。为清同治7年(1868年)所修。每逢农历二、七开集市,百货纷陈,市声喧哗,繁盛之况为藁城八大镇之首,贸易以棉花为大宗,冬季以花布尤盛,布商密集,市肆相属。交易之广,北达天津,南至齐鲁。1937年“梅花惨案”后贸易衰弱。

1937年10月10日,吕正操率部在梅花与日本侵略者展开激战,毙敌800多名,因敌众我寡,被迫撤离。10月11日佛晓,日寇纠集5000多名侵略军包围梅花,凶残的进行烧杀抢掠,并进行了惨绝人寰的集体大屠杀,1547名群众惨遭枪杀、活埋、淹死。占全村人口的60%,46户被杀绝,还有24人被日本侵略者挖眼、割耳、剁脚、断臂成为终身残废。烧毁民房600多间,东西被洗劫一空。

重建后的梅花惨案纪念馆,位于河北省藁城市区正南20千米,藁城、赵县、栾城三县(市)交界处的梅花镇,是河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交通非常便利,往北经藁(城)梅(花)路直通307国道、藁城市区、石德铁路、石黄高速、 石家庄机场;往南直达赵县县城、赵州石桥;往西过石家庄炼油厂,直达石家庄市。

基地由三部分组成:北院、南院和辘轳把水坑。占地18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736平方米。北院、南院相对,以水泥路相隔。坐北朝南的惨案纪念馆位于北院的正中央,面积576平方米,为一正方形建筑。馆中间高出6米的半球形体,寓意“神州陆沉”。展览馆前门正上方镶刻着吕正操同志题写的“梅花惨案纪念馆”馆名。北院大门为两个大写的“九”字,示意惨案发生的农历时间九月初九。

南院东西长65米,南北宽25米,西为血井,东为“三十六口坟”。

展厅分为中央浮雕和四部分的环绕展览。参观线路流畅,易进、易看、易出。

进入大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高2.35米的妇女,怀抱被日军杀害的孩子,满脸怒气,满腔仇恨控诉日本侵略者滔天罪行的铜雕,身后为长7.02米,高2.65米的两组巨石浮雕:一组为被残害的妇女儿童群;一组为遭杀害,并与日寇搏斗的青壮年群。浮雕背面为惨案中遇难同胞名单,下方棺材中装殓着死难同胞的根根白骨,是日军侵华暴行的铁证。

屯头宫灯是 藁城地方特产之一;始于东汉、盛于隋唐,因进贡 宫廷故名“ 宫灯”。藁城宫灯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以“ 屯头宫灯”为代表,传统的藁城宫灯都是手工制作,后经过现代工艺改良发展而形成机械化、规模化生产模式。以造型优美、易于保存等特点驰名中外。藁城宫灯还曾悬挂于天安门和2008北京奥运会,2009年11月25日又被授权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特许商品”等荣誉。

屯头宫灯为 藁城特产,始于东汉、盛于隋唐,相传东汉光武帝刘秀定都,为了庆贺统一天下之功业,在宫廷里 张灯结彩大摆宴席,所挂 宫灯盏盏精致,宫灯之名由此而生,后来宫灯的制作技术传入民间。在河北藁城,每逢元宵佳节,家家宝灯高挂,宫灯遍及全城,同时又有游园赏灯猜谜活动,半月不息。

据传,明代藁城区 屯头村李师傅手工制作的纱灯,以美观明亮、耐风耐用为特色,遐迩闻名,州府县署、豪门富户多有悬挂。及至清代,乾隆皇帝南巡,目见其灯,喜其工艺精湛,遂命侍从精选数盏,悬挂宫廷,宫灯此得名,生意愈发兴隆,其艺传世而不绝。

高玉村战鼓是起源于唐朝天宝年间的古老民间艺术。千百年来,生息于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将其一脉相传沿习发展,并演绎出了诸多神奇传说和秘闻逸史。关于战鼓起源还有一个传说:唐朝天宝年间,滹沱河边有一头神牛拱毁了河堤,大水泛滥,王母娘娘于是派大将尉迟敬下界降怪。敬德先用鞭打神牛左角,神牛又用右角拱堤,再打其右角,神牛还用嘴拱,最后只好拦腰一鞭将牛打死。

人们把牛皮剥下持在树上抽打以解仇恨,后来大树枯死。人们又把树干锯成木板,蒙上牛皮高打,战鼓于是出现了,从此以后只要发生水旱灾害人们就敲响大鼓。由此可见,高玉战鼓应起源于唐天宝年间,距今一千多年。传说中有神奇的色彩,但反映的是藁城人民征服大自然的精神。 高玉战鼓的鼓帮为优质木料生成,一般高80厘米,鼓面用牛皮蒙,直径在1.7-2米之间,鼓帮绘有彩色图案,反映着击鼓人爱好、向往和理想,本身也是一件艺术品。

由于体积大,需要用鼓架支架起来,鼓手一般四人,站立四周轮翻敲击,并以大铙、大锣、大镲等伴敲,同时辅以男性舞蹈。鼓手的动作幅度大,力度强,鼓手们讲究跳、跃、翻、滚、益、展、腾、挪舞姿剽悍壮烈、气势磅礴,解放后,又融进了武术的动作,这样再配之以春雷滚滚的鼓声,就完整地体现出了浓重的燕赵古风。改革开放后,鼓手们从鼓点、服装、道具入手,把各种流派、种类风格的战鼓套路融会贯通,去粗取精,从整体上进行了较大的改革创新,召集的战鼓分五部分表演:一潜伏、二出击、三战斗、四胜利、五欢庆。增加了舞蹈语汇,完善了战鼓套路,突出时代重点,终于使高玉战鼓成为我民间艺术国的一枝独秀,成为国家重大庆典中不可缺少的演出节目。

周边政府机关

梅花镇政府 地址:石家庄市藁城区思贤街1号
营业时间:08:30-12:00;14:00-17:30
石家庄市藁城区思贤街1号

藁城市梅花镇梅花村村民委员会 地址:石家庄市藁城区果王线与腾飞路交叉路口东北侧

周边乡镇

梅花镇 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藁城区

周边村庄

梅花村 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藁城区
河北省石家庄市藁城区

刘家庄村 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藁城区梅花镇刘家庄村委会(056县道北)

南刘村 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藁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