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村

李村 李村简介 李村基本信息


李村镇 (Li cun zhen),位于河北省 石家庄 鹿泉区北部,镇机关驻地距鹿泉区城区中心14.8千米。1996年1月,李村镇和秦庄乡合并为李村镇。李村镇 (Li cun zhen),位于鹿泉区北部,镇机关驻地距鹿泉区城区中心14.8千米。1996年1月,李村镇和秦庄乡合并为李村镇。李村系历史悠久的乡镇之一,历来为县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现李村镇境域东隔滹沱河与灵寿县、正定县相望,南和大河镇接壤,西与宜安镇搭界,北与黄壁庄镇为邻,总面积65平方公里。两个乡镇合并后辖李村、阎同、南许营、北许营、南白沙、张堡、王村、南胡庄、北胡庄、同阁、屯头、百尺杆、新永乐、秦庄、郑村、灰壁、邓村、邓庄、前东毗、后东毗、孟庄、西小壁、东小壁23个行政村。全镇9728户,33421人,其中男性17175人,女性16246人;土地38868亩,林地4600亩。...

详情

李村地名网_河北省石家庄市鹿泉区李村镇李村资料简介
  李村是河北省石家庄市鹿泉区李村镇下辖的社区。城乡分类代码为121,为镇中心区。区划代码为130110104201,居民身份证号码前6位为130110。李村与闫同村、南许营村、北许营村、百尺杆村、张堡村、南白砂村、屯头村、同阁村、南胡庄村、北胡庄村、王村、向阳村、东小壁村、西小壁村、孟庄村、灰壁村、邓村、秦庄村、郑村、前东毗村、后东毗村、邓庄村相邻。 还有89个地名与李村同名


河北省石家庄市鹿泉区李村镇李村介绍

李村镇 (Li cun zhen),位于河北省 石家庄 鹿泉区北部,镇机关驻地距鹿泉区城区中心14.8千米。1996年1月,李村镇和秦庄乡合并为李村镇。

李村镇 (Li cun zhen),位于鹿泉区北部,镇机关驻地距鹿泉区城区中心14.8千米。1996年1月,李村镇和秦庄乡合并为李村镇。李村系历史悠久的乡镇之一,历来为县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现李村镇境域东隔滹沱河与灵寿县、正定县相望,南和大河镇接壤,西与宜安镇搭界,北与黄壁庄镇为邻,总面积65平方公里。

两个乡镇合并后辖李村、阎同、南许营、北许营、南白沙、张堡、王村、南胡庄、北胡庄、同阁、屯头、百尺杆、新永乐、秦庄、郑村、灰壁、邓村、邓庄、前东毗、后东毗、孟庄、西小壁、东小壁23个行政村。全镇9728户,33421人,其中男性17175人,女性16246人;土地38868亩,林地4600亩。

建材行业和特色农业在这里有一定基础。

2005年度,工农业总产值完成24.5亿元,总收入实现27.1亿元,财政收入入库1100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4861元。

石阎公路(石家庄至山西阎庄,经平山县和岗南水库)在本镇东西向经过;

京赞公路(北京至赞皇县)在本镇南白沙和石阎公路垂直相交;

京赞公路复线始于鹿泉市翠巍山西,经郑村、秦庄到李村和石阎复线连接。

石家庄市五七路在本镇百尺杆和石阎路连接;

本市双通路在镇域南部东连石阎路西接京赞路。

石家庄市大郭村至平山县宋家峪的地方铁路在本镇南胡庄有车站。

西有九里山,矿产资源丰富。

石津运河在域内东部经过;

古运河在域内西部经过;

引岗渠、源泉渠、计三渠在域内西部穿行。

李村镇依山傍水,资源丰富,交通方便,民风敦厚。这里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优良的革命传统,为这块宝地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区划归属

一、清.光绪四年(1878年)《获鹿县志》记载,属“毕村社领村十三,北许营、阎同、北胡家庄、屯头、北李村、岸下小壁、百尺杆、孟家庄、灰壁、邓村、郑村、北秦家庄、东毗”。“德政坊社领村三,北故城、同阁、南胡庄”中其中两个村。南白沙、张堡、王村及新永乐原属平山县。

二、民国初期属第六区即李村区,大概辖李村、百尺杆、屯头、(南、北)许营、阎同、南胡庄、北胡庄、同阁;(前、后)东毗、秦家庄、郑村、邓村、灰壁、小壁村(含孟家庄);北故城、南故城、孟同、双庙、曲寨、邵营、邵营庄、山后、封庄等村。

三、抗日战争前期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0月11日,日军占领获鹿县,不久,中共北方局撤销平汉线省委,以正太铁路为界,成立冀晋豫省委和晋察冀省委,获鹿县平汉铁路以东部分先后和正、藳、栾组合,这样获鹿县便被分为三块。

1、1937年冬季,中共晋察冀省第四地方委员会(下称四地委),向获鹿县路北派出工作团。工作团到达不久,就在东焦村与日军遭遇。由于工作团难以立足,四地委即将其撤销。之后,井陉、平山两县工作团经常深入获鹿县路北开辟工作。

2、1938年夏季,在牛山村成立平(山)获(鹿)办事处。

3、1938年秋,四地委撤销平获办事处,成立中共井(陉)获(鹿)联合县委和县政府。

4、1939年秋,四地委重新组织了获鹿县路北工作团,设三个小组。第一组负责扩兵,组织武装;第二组负责群团组织的组建工作;第三组负责政权建设工作。青纱帐一落,工作团就撤出了获鹿县路北。

5、1939年1 0月井获分设,成立中共获鹿(路北)县工作委员会和抗日政府,至1940年8月。

书记齐计三,县长先有崔德清担任,后有齐计三兼任,秘书朱清儒,公安局长阎振铎。

机关常驻获鹿县的王屋沟、胡庄、同阁等村,隶属于晋察冀边区党委和行署领导。

活动范围北至李村、白砂一带,东至大河、落凌一带,南至封庄一带,西至黄岩、栈道一带。

6、1940年春,获鹿路北县计划设立三个区,后因大河一带条件不具备,只成立了一区、二区,只建立了政权组织。

一区,李村、故城一带村庄,区长马鸣华。

四、抗日战争中后期

1940年初,日军对冶河以东地区各县实行了分割控制。8月,中共晋察冀四地委为了开辟获鹿、平山、井陉、正定四县接壤地带的抗日工作,决定将地处滹沱河以南,正太铁路以北,冶河以东,平汉铁路以西三角地带的获鹿县路北、平山县城东十六区、井陉县河东三区全部和四区之一部、正定县的大河一带合并建立新政区,并将这一新政区命名为建屏县,随即撤销获鹿(路北)县。

1940年8月13日,中共建屏县委和建屏县政府在牛山村成立,机关驻地先后在牛山、上三汲、北七汲、庄沟、小陈庄、西回舍、封城等村,对外称派报社,先后七个区设置。

1940年8月——1945年11月李村一带(原黄壁庄乡、秦庄乡、李村镇)属第四区,所辖村庄由1942年的10个村,1945年初增加到20个村。辖南白沙、北白沙、王村、张堡、北庄、沿村、田村、黄壁庄、上黄壁、下黄壁、上吕、李村、百尺杆、秦家庄、东毗前街、东毗后街、郑村、邓村、灰壁、小壁等村。

五、解放战争时期

1945年11月,中共冀晋区第四地方委员会、冀晋区第四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在牛山村建立中共获鹿(路北)县委和获鹿(路北)县政府。机关先后驻牛山、马山、宜安、南鲍庄、北鲍庄、西鲍庄、李村等地,县委对外称政治部,先后下辖七个区,第四区即李村区。辖南白沙、北白沙、王村、张堡、北庄、沿村、田村、黄壁庄、上黄壁、下黄壁、上吕、李村、百尺杆、秦家庄、东毗前街、东毗后街、郑村、邓村、灰壁、小壁等村。

六、解放以后

1947年11月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获鹿,获鹿县将251个村划为10个区。

四区驻李村,辖李村、黄壁庄、上黄壁、下黄壁、上吕、田村、北庄、沿村、北白沙、南白沙、张堡、秦家庄、前东毗、后东毗、郑村、邓村、灰壁、小壁、百尺杆、屯头、许营、阎同22村。

七、建国以后

1949年10月至1950年1月20日设九个区及城关区

第四区,驻李村,辖李村、张堡、南白沙、北白沙、北庄、沿村、田村、黄壁庄、上黄壁、下黄壁、上吕、前东毗、后东毗、郑村、邓村、灰壁、小壁、秦庄、百尺杆、阎同、许营、屯头22个行政村。

1950年1月——5月八区设置

第四区,驻李村,辖李村、张堡、南白沙、北白沙、北庄、沿村、田村、黄壁庄、上黄壁、下黄壁、上吕、前东毗、后东毗、郑村、邓村、灰壁、小壁、秦庄、百尺杆、阎同、许营、屯头、高家窑、王屋、天井沟、岭口、于家庄、牛山、东焦、宜安、东鲍庄、西鲍庄、南鲍庄、北鲍庄,马山、新寨、裴村、北胡庄、南胡庄、王村、同阁41个行政村。

1950年6月——1953年夏六区设置

第四区,驻李村,辖李村、张堡、南白沙、北白沙、北庄、沿村、田村、黄壁庄、上黄壁、下黄壁、上吕、前东毗、后东毗、郑村、邓村、灰壁、小壁、秦庄、百尺杆、阎同、许营、屯头、高家窑、王屋、天井沟、岭口、于家庄、牛山、东焦、宜安、东鲍庄、西鲍庄、南鲍庄、北鲍庄、马山、新寨、裴村、北胡庄、南胡庄、王村、同阁41个行政村。

1953年5月——1956年7月,全县下设6区(镇)和57个乡5个乡级镇

第四区设12个乡镇辖40个村

李村镇,辖李村。

北许营乡,辖北许营、南许营、阎同。

南胡庄乡,辖南胡庄、北胡庄、同阁、屯头。

宜安乡,辖宜安、牛山、裴村、王屋。

东焦乡,辖东焦、于家庄、岭口。

马山乡,辖马山、东鲍庄、西鲍庄、南鲍庄、北鲍庄、新寨。

北白沙乡,辖北白沙、南白沙、王村、张堡。

沿村乡,辖沿村、北庄、田村。

上黄壁乡,辖上黄壁、下黄壁、黄壁庄。

东毗乡,辖前东毗、后东毗、上吕。

秦庄乡,辖秦庄、灰壁、郑村、邓村。

小壁乡,辖小壁、百尺杆。

1956年7月,撤区并乡全县下设24(后改为22)个乡(镇)

李村乡,辖李村、许营、阎同、南白沙、北白沙、张堡、王村、南胡庄、北胡庄、同阁、屯头、百尺杆12村。

秦庄乡,辖秦庄、灰壁、郑村、邓村、小壁、前东毗、后东毗7村。

此时,各村先后成立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八、人民公社时期

1958年8月,全县成立5人民公社。

李村一带为第四人民公社(原四区范围),驻李村,9月25日改为东风人民公社,1959年4月改为李村人民公社,村的名称为——村生产大队。下设李村、东焦、白沙、胡庄、牛山、马山、秦庄、田村8个管理区,辖40个村(大队)。

1958年11月6日,获鹿县与井陉县合并,接受井陉县领导。

1958年12月11日,井陉、获鹿分设,获鹿县管辖部分改为石家庄市获鹿区。

1960年3月,石家庄专、市合并,撤销石家庄市获鹿区,改为井陉县领导。

1960年6月,从井陉县析出,改受石家庄市桥西区领导。

1960年2月26日,从李村公社划出马山、新寨、东、西、南、北四鲍庄、北白砂、田村、沿村、黄壁庄、上黄壁、下黄壁、上吕、北庄和灵寿县划出的东、中、西王角、牛成、东洼、西洼成立黄壁庄公社,属石家庄市桥西区领导。

1961年4月公社规模划小,将西部9个村划归宜安(原牛山)公社,西北部11个村划归马山公社,东部秦庄、郑村、灰壁、邓村、前东毗、后东毗、小壁7个村划归秦庄公社,其余李村、许营、阎同、南白沙、张堡、王村、南胡庄、北胡庄、同阁、屯头、百尺杆11个村仍归李村公社。从此区划基本稳定下来。除永壁、高迁、寺家庄三个公社继续留桥西区,其余第三次并入井陉县。

1962年1月,恢复获鹿县建制,属桥西区的三个公社还属获鹿县,获鹿县管辖二十二个公社。

1966 年永乐新村(原属马山乡)约四分之一人家迁至九里山下,取名向阳归属李村公社。

九、文化大革命时期

李村公社,辖李村、许营、阎同、南白沙、张堡、王村、南胡庄、北胡庄、同阁、屯头、百尺杆、新永乐12个村。

秦庄公社,辖秦庄、郑村、灰壁、邓村、邓庄、前东毘、后东毘、孟庄、小壁9个村。

1967年1月造反派夺权,成立三结合领导小组。

1967年12月、1968年3月,李村、秦庄两个公社及各个大队先后成立公社革命委员会,实行一元化领导。

1970年9月、1971年3月,李村、秦庄两个公社及各个大队先后复建公社党委和党支部。

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李村镇,辖李村、阎同、南许营、北许营、南白沙、张堡、王村、南胡庄、北胡庄、同阁、屯头、百尺杆、新永乐13个村。

秦庄公社,辖秦庄、郑村、灰壁、邓村、邓庄、前东毘、后东毘、孟庄、西小壁、东小壁10个村。

1981年12月,撤销公社革命委员会,建立公社管理委员会。

1984年4月,公社改为乡,建立人民政府;大队改为村,建立村民委员会。9月12日,李村乡改为李村镇。

李村镇原驻李村村中,1977年迁移到李村村西北,1996年迁到现址。

秦庄乡原驻秦庄原村内,1963年随水库移民迁到现秦庄村北。

01、李村(Li cun),位于鹿泉市北部,系最大集镇之一,属平原村。鹿泉市城区中心至石阎路正线李村南道口14.2千米。

石阎(石岗)公路复线绕行村东、村北,并在此分支路通黄壁庄镇。为发展经济,村落逐渐向公路两侧发展。

全村1035户,3890人,其中男性2012人,女性1878人;耕地 5197 亩,土壤属壤质黄土状洪积冲积石灰性褐土。

李村是平山、灵寿、正定和鹿泉交界之地最大集镇(农历四、九为集日),缸炉烧饼、炖羊肉、杂拌汤最为出名,集市交易除一般商品以外,猪市交易远近闻名。

1947年2月建立村人民政权,1947年建立党支部。

该村原名已失考,现名系明朝永乐年间山西李姓移民来此,用其故乡名称命名新定居处。

02、阎同(Yan tong),位于鹿泉市东北部,属平原村,距市区中心10 公里。东、北临石岗公路和石津总干渠,南临双同路(本市同阁至孟同)。全村595户,2135 人,其中男性1096人,女性1039人;耕地3410 亩,土壤属壤质黄土状洪积冲积石灰性褐土。

1947年3月建立村人民政权,1947年5月建立党支部。

据史载:元代高健创建太行书院于此村,刘因曾在院中讲学,后因连年战乱书院废,居民也所剩无几。明初山西移民来此,先分九片居住,取名“九泉阎同”。居民多从事铁业,最盛时有“七二十盘烘炉”。阎同铁勺曾享有盛名。随着人口发展,九片逐渐连成一片,名称也简化成“阎同”。

03、04、北许营(Bei xu ying)、南许营(Nuxuying),位于鹿泉市东北部,属平原村,距鹿泉市城区中心 10 公里。1988年前两村为一个行政村,名为许营。1988年4月,两村分开,各立为行政村。依原自然村名,分别称为南许营、北许营。北临石岗公路和石津总干渠,南临双同路(本市同阁至孟同)。

南许营有127户,417人,其中男性207人,女性210人,均为汉族;耕地830亩。

北许营有480户,1698 人,其中男性869人,女性829人,均为汉族;耕地2946亩 。

土壤均属壤质黄土状洪积冲积石灰性褐土。

1945年3月建立村人民政权,1945年建立党支部。分开后各自建立政权自治和党支部。

05、百尺杆(Bai chi gan),位于鹿泉市东北部,属平原村,鹿泉市城区中心距该村西口15.5千米。西临石津总干渠与石阎公路,石家庄市五七路在这里和石阎路连接。全村263户,995人,其中男性499人,女性496人;耕地1225亩,土壤属壤质黄土状洪积冲积石灰性褐土。

百尺杆是全县最早实现“沼气化”的村庄。1977年5月,联合国粮农组织有机物再循环考察组一行20人,其中包括16个国家的专家学者,到该村访问考察。

1947年4月建立村人民政权,1947年4月建立党支部。

该村原名百尺高杆,系由村西竖有一很高的杆子所得,传说杆子为挂木笼子用,号称百尺高杆。成为村名后,逐渐简化为百尺杆。

06、张堡〔Zhang bao(bu) 〕,位于鹿泉市北部,属平原村,距鹿泉市城区中心15公里,西靠京赞公路正线,东靠石家庄通向灵寿县方向的公路,南临李村至黄壁庄公路。全村459 户,1506人,其中男性779人,女性727人;耕地2202亩,土壤属壤质黄土状洪积冲积石灰性褐土。

1941年3月建立党支部,1944年1月建立村人民政权。

原属平山县,从建立建屏县以后,逐步划归获鹿县。据碑文记载,张堡村名,明代己有。

抗日战争初期该村就组织了“青抗先”、“模范队”等组织。1940年6月,有11名抗日分子被侵略军拉到北故城杀害。解放战争期间,该村民兵发扬勇敢战斗精神,曾荣获“张堡钢铁小分队”光荣称号。

07、南白砂(Nan bai sha),位于鹿泉市北部,属平原村,鹿泉市城区中心距村西南交叉路口13.7千米。西南临石阎公路和京赞公路交叉口,西有古运河和计三渠。

全村289户,1117人,其中男性579人,女性538人;耕地1369亩,土壤属壤质黄土状洪积冲积石灰性褐土。

1937年5月建立村人民政权,1938年5月建立党支部。

原属平山县,从建立建屏县以后,逐步划归获鹿县。

南白砂一带地下有很厚的白沙层,故立村时以砂为名,因北面邻近村庄同样以砂为名,就以南北区分,此村在南称南白砂。

08、屯头(Tun tou),位于鹿泉市北部,属平原村,西临古运河和京赞公路。鹿泉市城区中心距京赞公路该村道口9.9千米。

全村 180 户652人,其中男性342人,女性310人;耕地 924亩,土壤属壤质黄土状洪积冲积石灰性褐土。

1944年建立党支部,1945年3月建立村人民政权。

09、同阁[Tong ge(gao),位于鹿泉市北部,属丘陵村,市区中心距京赞公路该村道口8.4千米。西临京获公路和大郭村至宋家峪地方铁路,东濒“古运河”,引岗渠从村西九里山隧洞穿过。全村456 户,1922人,其中男性960人,女性962人;耕地 2119 亩,土壤属壤质黄土状洪积冲积石灰性褐土。

村西系县内九里山“中段”,石质良好,开采方便,被确定为建材基地,建有多家建材厂,形成鹿泉市同阁工业区。

1943年3月建立党支部,1943年3月建立村人民政权。

同阁原有两个自然村,分别称为南同阁、北同阁。两村相距不足1华里。因闹灾害,北同阁被湮没,只留下南同阁,因无对应,去掉南字,成为今名。

10、11、南胡庄(Nan hu zhuang)、北胡庄(Bei hu zhuang),位于鹿泉市北部,属丘陵村,市区中心距京赞公路南胡庄道口9.5千米、北胡庄道口9.9千米。两村西靠九里山和引岗渠、源泉渠,东临京赞公路、大峪地方铁路。

明永乐年间,山西洪洞县移民,胡姓人家来此定居,取名胡家庄。因人口增加分两片居住。居南者称南胡家庄,居北者称北胡家庄。后演化为南胡庄、北胡庄。“胡”在当地发音与“hua”相近。但在姓氏中原来的字音不变。

传说,获鹿九里山下有个庄子有一户贫民农家,出生了一个叫南胡的青年,他虎背熊腰,练就一身好武艺。十六岁就考中了府里的武贡元,待机出任居官。不幸,村子里蹿来花斑大虎,伤了好多人的性命。南胡情愿不去出任居官,拿把钢刀要立志杀死猛虎,为民除害。经过几番搏斗,终于把猛虎杀死了,可他因跳崖身落残疾,失去了居官的机会。人们为了纪念南胡的杀虎事迹,就将这个村子叫做南胡庄。后来又分化出北胡庄。

南胡庄有 391户,1497人,其中男性767人,女性730人;耕地 1728 亩,土壤属壤质黄土状洪积冲积石灰性褐土。

大峪地方铁路设有南胡庄火车站。河北省7059 厂、 727 药库建在该村境内。村里多杜姓,1958 年修建黄壁庄水库时有古贤村张姓迁入该村。村南原有山泉流入同阁村,现已消失。

1945年1月建立党支部,1945年1月建立村人民政权。

北胡庄有601户,2285人,其中男性1162人,女性1123人;耕地 3163 亩,土壤属壤质黄土状洪积冲积石灰性褐土。村北有河道,1996年洪水形成灾害。

1939年1月建立村人民政权,1940年9月建立党支部。

12、王村(Wang cun),位于鹿泉市北部,属平原村,东有京赞公路,南有石阎公路,距鹿泉市区中心13.5千米。全村262户,934人,其中男性490人,女性444人。有耕地 1336亩,土壤属壤质黄土状洪积冲积石灰性褐土。

1942年6月建立党支部,1944年9月建立村人民政权。

原属平山县,从建立建屏县以后,逐步划归获鹿县。

明初 , 南白砂一王姓人家迁此立村 , 以姓氏取村名 , 即称王村。

13、新永乐(Xin yong le),位于鹿泉市北部,属丘陵村,距鹿泉市城区中心7.9千米。东临京赞公路,西靠源泉渠,全村167户,619人。其中男性305人,女性314人,耕地582亩,土壤多属黄土状石灰性褐土。原石家庄地区建材二厂建在该村境内。

1958年以前属平山县,修建黄壁庄水库时,由库区迁至水库南建立新村(属马山公社)。1966 年约四分之一人家从新村迁出至九里山下,1967年建立村人民政权,1969年建立党支部,取名向阳归属李村公社。1981 年,实行地名标准化,更名新永乐。

14、15、16、东小壁[Dong xiao bi(bei)]、西小壁[Xi xiao bi(bei)]、孟庄[Meng zhuang],原为一个村,位于鹿泉市东北部,属平原村。鹿泉市城区中心距五七路东小壁道口17千米、西小壁、孟庄道口16.6千米。东隔泘沱河与正定县相望,西、南临石津总干渠和石阎公路,石家庄市五七路从东小壁村北,西小壁村中经过。

东小壁、西小壁、孟庄原为一村,1961年黄壁庄水库漏水引起下湿,迁建时,因村大地远,又有“岸壁”,难觅一处和原址一样方便大家的地方,为方便生产,新址选为三地。

原址东南200米一处,西南500米一处,两处相隔500米;并有“岸壁”相隔,居东者称“东岸”,居西者称“西岸”,仍为同一行政村,1983 年分为两个行政村 ,居东者为东小壁,居西者为西小壁。

原址正西500米一处,与西南那处一沟之隔。另立行政村称孟庄。

东小壁全村305户,1113人,其中男性565人,女性548人;耕地1089亩。

西小壁全村514户,1928人,其中男性935人,女性993人;耕地1966亩。

孟庄全村245户,935人,其中男性450人,女性482人;耕地906亩。

土壤均属壤质冲积沼泽化潮土和壤质冲积草甸沼泽土。

孟庄,原名孟家庄,系秦末汉初之际,孟轲后裔中的一支由山东邹县迁至此立村,取名孟家庄。1911年大水冲塌村中下寺并入小壁,称孟家街。1961 年开始迁建,1962年与小壁分开 , 恢复孟家庄名称,后省略为孟庄。但当地人口语还是叫孟家庄,不过把“家”念成“啊a”。

小壁立村约在西晋以前,滹沱河西岸高陡犹如一面墙壁,故取名岸下小壁,清.光绪志亦称岸下小壁。据本村谢氏家谱记载属明初“山西朔州马邑县”移民。

1958年修建黄壁庄水库以后,原址地下水位逐步上升,不宜居住,属水库移民,国家拨款,分别迁到新址,从1961年秋开始至1963年冬基本完成。

1945年7月建立村人民政权,1947年4月建立党支部。分村后各自建立党支部和政权组织。

17、灰壁[Hui bi(bei)],位于鹿泉市东北部,属平原村,鹿泉市城区中心距五七路灰壁道口14.5千米。东隔泘沱河与正定县相望,西临石津总干渠和京赞公路复线可直同石家庄,村南有石阎路和石家庄市五七路。全村303户,1156人,其中男性570人,女性586人;耕地934 亩,土壤均属壤质冲积沼泽化潮土和壤质冲积草甸沼泽土。

1958年修建黄壁庄水库以后,原址地下水位逐步上升,不宜居住,从1961年秋开始,国家拨款迁往新址,属水库移民,至1963年冬基本完成,原址在现址东500米。

1947年1月建立村人民政权,1947年2月建立党支部。

明永乐年间,山西洪洞县移民来此立庄,经阴阳先生看风水,在村东和村西各修一座大影壁。用石灰抹成白色,由取名灰壁,曾一度改为灰北,在设地名标志时,由村委会决定县政府同意恢复灰壁名称。

18、19、邓村(Deng cun)、邓庄(Deng zhuang),位于鹿泉市东北部,属平原村,距鹿泉市城区中心分别为18千米和21.2千米。东濒滹沱河,对岸为正定县;西临石津总干渠和京赞公路复线可直同石家庄。

1958年修建黄壁庄水库以后,原址地下水位逐步上升,不宜居住,属水库移民,国家拨款迁到新址,从1961年秋开始至1963年冬基本完成,现址分为两处,大一点的为原村名,小一点的为邓庄,以示不忘故里,故称邓村庄。原址在现址东1公里。

邓村177户,622人,其中男性322人,女性300人;耕地 216 亩,土壤属壤质冲积沼泽化潮土和壤质冲积草甸沼泽土。

邓庄40户,143人,其中男性79人,女性64人;耕地 348 亩,土壤属壤质冲积沼泽化潮土和壤质冲积石灰性褐土。

1945年8月建立村人民政权,1947年6月建立党支部。

燕王扫北定都北京后 , 邓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来立庄 , 即以姓氏命名曰邓村 , 多年后本村邓氏家族自然消失村名仍未改变。

20、秦庄(Qin zhuang),位于鹿泉市东北部,属平原村,距鹿泉市城区中心17.7千米。村东有石津总干渠和滹沱河。村西紧靠京赞公路复线可直通石家庄通。

1958年修建黄壁庄水库以后,原址地下水位逐步上升,不宜居住,属水库移民,国家拨款迁到新址,从1961年秋开始至1963年冬基本完成,原址在现址东1公里。

全村336户,1391人,其中男性676人,女性715人;耕地 1268亩,土壤均属壤质冲积沼泽化潮土和壤质冲积草甸沼泽土。

1945年4月建立党支部,1945年6月建立村人民政权。

秦庄方言读“cian庄”,系明万历年间一秦姓兵部侍郎死后葬于滹沱河西岸,其后代随来守孝,在墓地附近建庄居住,以姓氏命名,当时县内还有一秦家庄,故该村曰北秦家庄。 1950 年南秦家庄划归栾城县,本村即定命秦庄。

21、郑村(Zheng cun),位于鹿泉市东北部,属平原村,距鹿泉市城区中心18.7千米,东靠石津总干渠和滹沱河,京赞公路复线从村中经过可直通石家庄通。

全村597户,2040人,其中男性1009人,女性1031人;耕地 2218亩,土壤均属壤质冲积沼泽化潮土和壤质冲积草甸沼泽土。

该村约建于秦汉之间,传说的“韩信渡滹沱、屯兵郑村坝”即指此地。

1958年修建黄壁庄水库以后,原址地下水位逐步上升,不宜居住,从1961年秋开始,国家拨款迁往新址,属水库移民,至1963年冬基本完成,原址在现址东1公里。

1947年2月建立村人民政权,1948年1月建立党支部。

22、23、前东毘(Qian dong pi)、后东毘(Hou dong pi ),位于鹿泉市东北部,属平原村,距鹿泉市城区中心20.2千米,东濒滹沱河,西临石津总干渠和京赞公路(京赞公路复线直通石家庄)。

前东毘390户,1499人,其中男性757人,女性742人;耕地1554亩,土壤均属壤质冲积沼泽化潮土和壤质冲积草甸沼泽土。1945年1月建立村人民政权,1945年5月建立党支部。

后东毘390户,1239人,其中男性640人,女性599人;耕地1338亩,土壤均属壤质冲积沼泽化潮土和壤质冲积草甸沼泽土。1944年6月建立党支部,1945年6月建立村人民政权。

1958年修建黄壁庄水库以后,原址地下水位逐步上升,不宜居住,从1961年秋开始,国家拨款迁往新址,属水库移民,至1963年冬基本完成,原址在现址东1公里。

前、后东毘1943 年前统称东毘。土地改革时全部划归获鹿县,因村落不集中,划为两个行政村。居南者称前东毘,居北者称后东毘。

东毘之“毘”,历史上有几种写法。清乾隆年间《获鹿县志》舆地图用的是“庇”字,清代以前用的是碑刻中的是没有“竹子头”的“ 箆pi”字。和现石家庄市上京毘卢寺,的“毘”原是一字,此字生僻难识,各种字典均查不到。

1988 年经县政府批准,废除原来村名中的生僻字,改为好认易写的“毗”字,但村民难以接受,设立地名标志时只得使用毗字上下结构的异体字“毘”,结束该村使用生僻字的历史。

该村东临正定,北邻灵寿,旧时曾有“一村三县”之说。

周边中学

李村镇中学 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鹿泉区京昆高速公路李村镇中学
河北省石家庄市鹿泉区京昆高速公路李村镇中学

周边乡镇

李村镇 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鹿泉区
河北省石家庄市鹿泉区

周边村庄

郑村 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鹿泉区

南白沙村 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鹿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