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都村

地都村 地都 地都村历史渊源 地都村建制沿革 地都村地理环境 地都村自然资源 地都村历史文化 地都村风景名胜 地都村获得荣誉 地都村著名人物


地都村位于冀晋交接河北省井陉县南峪镇,东距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天长镇10公里,省会石家庄60公里,西与天下第九关全国历史文化名镇娘子关山水相连,村域8600亩,490户,1800口人,耕地1600亩,2013年人均纯收入9800元,全国首批传统村落之一,呈现四大特色。地都村,首批国家级:中国传统村落,千年古村落 。因汉光武帝刘秀在此渡河而得名“帝渡”,后演变为“地都”。村落依山临河,古有“襟山带河”之称。因地处偏远,古村落保存相当完好,现保存着不少老建筑:三阁、八庙、二祠堂、晋阳街古驿道、地都长城等。走进这个带有古韵的小村落,一座座古建筑,青砖青瓦,精美的雕刻,悠远静谧的老巷,透出浓浓的古朴气息。将城市喧嚣一挥而去,带给人的是一种久违的宁静。地都村始于公元前20年左右,村名起源于汉帝 刘秀在此渡河而得名“帝渡”,后逐...

详情

地都村地名网_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县南峪镇地都村资料简介
  地都村是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县南峪镇下辖的社区。城乡分类代码为122,为镇乡结合区。区划代码为130121104202,居民身份证号码前6位为130121。地都村与南峪村、王家岩村、张家峪村、岸底村、西梁洼村、张家洼村、北峪村、台头村、常坪村、贵泉村、东葛丹村、西葛丹村相邻。


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县南峪镇地都村介绍

地都村位于冀晋交接河北省井陉县南峪镇,东距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天长镇10公里,省会石家庄60公里,西与天下第九关全国历史文化名镇娘子关山水相连,村域8600亩,490户,1800口人,耕地1600亩,2013年人均纯收入9800元,全国首批传统村落之一,呈现四大特色。

地都村,首批国家级:中国传统村落,千年古村落 因汉光武帝刘秀在此渡河而得名“帝渡”,后演变为“地都”。村落依山临河,古有“襟山带河”之称。因地处偏远,古村落保存相当完好,现保存着不少老建筑:三阁、八庙、二祠堂、晋阳街古驿道、地都长城等。走进这个带有古韵的小村落,一座座古建筑,青砖青瓦,精美的雕刻,悠远静谧的老巷,透出浓浓的古朴气息。将城市喧嚣一挥而去,带给人的是一种久违的宁静。

地都村始于公元前20年左右,村名起源于汉帝 刘秀在此渡河而得名“帝渡”,后逐渐演变为地都,古时著名的秦皇古 驿道从村中晋阳街道穿过,村南山春秋 中山国长城墙犹存,重修于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东接娘子关,西连 固关,长近1公里,属万里长城第九关(娘子关)重要咽喉屏障部分,山势峻险,水深浪涌,易守难攻,势控西陲,燕晋通衢,历为兵家必争之地,晋奉大战、中日战争、 百团大战等历经战乱无数,也是冀晋两省的行政分界线, 聂荣臻元帅曾在村中段有忠家院中秀楼居住指挥战斗,1953年 聂帅子女及身边工作人员又登门回访。

村景如画,依山邻河,古树名木

地都村有“北方鱼屯,画中乡村”之美誉。村落青山环抱,碧水悠荡,依山而建,临水而居,坐南朝北,错落有至,绵河源头,太行银龙( 绵右渠)渠首,至西东折抱村而过,对山观村,形似跳跃在绵河之上的一条鲤鱼,头西面河中间宽,东边河桥将村分成两岸,形似鱼尾,如鱼得水,鱼跃龙门。

山峰巍峨奇秀,松柏苍翠,十座桥梁飞跨于河渠之上,三阁、八庙、二祠堂、30幢古宅精典别致,相得益彰,中街千年 国槐,主干虽空但枝叶茂盛,村里1400余年的皂角名木,胸径三人合抱,树冠宽舒,遮天蔽日,为陉山之最,村南北两端寺庙内参天古柏,直插苍穹,井阳公路中村穿越,石太铁路在村北半山腰而过,奇峰逶迤,绵水荡漾,交通四方,百业兴隆,风光旖旎,区位优越,处处皆景,步步如画。

村落典雅,明清遗风,古宅名阁

千年地都,古朴 典雅,传统建筑约占总建筑物的三分之二,保存完好的古街古宅古庙都集中在村晋阳两边。石

围石阶,青砖砌墙,花格窗户,尖脊灰瓦,飞檐斗拱,精巧别致;正房尤为气派,石阶高台,廊柱前檐,尖山式硬山,二层楼格局,顶布筒瓦,中置花脊;有院必有雕,石刻、砖雕、木雕、浮雕透雕,阴阳兼刻,细腻逼真,惟妙惟肖,各具特色;26处代表性古宅民院,古朴典雅;

举人院、秀女楼、五进院、新楼院、段家祠堂等古宅院甚为精典。山关阁(古戏楼山关爷)、联峰阁(财神阁)、临流阁(真武阁)古阁门,为村落增添了无尽的威严和神秘,三坐古阁门均为石砖木结构,分上下两层,上为庙或戏台,下为村门、道路,门路庙戏台一体兼备,为精典的明清建筑群村落。

地都村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文人墨客、能工巧匠、名人志士层出不穷,村落名胜古迹星罗棋布,中山国长城墙,秦皇古驿道晋阳街,大王、药王天然洞穴,古街古巷古阁古庙古宅古树,处处引人入胜,令人瞩目,石刻、砖雕、木雕、浮雕透雕,细腻逼真,赞叹称绝,拥有遗址、古建筑、古民居等具有浓郁地方特征的文物遗产千余处。

民间舞蹈有渔家乐、跑汉船、霸王鞭等;民俗活动有观音庙会、元宵灯会、放 烟火,婚、嫁、丧、满月,送面羊等;民间传说有刘秀;花会节目有秧歌、买菜、钉缸、小放牛、会鼓、拉碌碡、老娘送外孙等;民间手艺有面塑、刺绣、扎笤帚、编荆框等;地方特色食品有拉面、抿絮、煎饼、面筋、炒不烂等;拥有各类非物文化遗产上百项,乡村文化底蕴 非常厚重。

历史沿革
  
春秋 晋国
战国三家分晋后 赵国
太原郡
西汉 太原郡上艾县
三国、西晋、北魏 并州上艾县(曾称石艾县)
隋初 辽州
隋开皇16年(596年) 苇泽县
隋大业3年 (607年) 井陉
隋大业13年(617年) 井陉郡 苇泽县
唐贞观元年 (627年) 废苇泽县入井陉
唐天宝八年 (749年) 广阳县
唐乾元初年 (758年) 隶属河东节度使
五代 北汉
北宋建隆元年(960年) 真定府(今正定)
金代 太原支郡平定州
元代 冀宁路太原府平定州
明代 冀宁道太原府平定州
清初 太原府平定州
雍正二年(1724年) 直隶平定州安平乡承天都
民国时期 平定县第五区
公元1958年 井陉县南峪乡

石家庄市井陉县地都村

地都村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县南峪镇,河北省与山西省省界处,东距石家庄60公里,西联天下第九关娘子关。

从“ 石家庄北站”或“ 阳泉站”火车站乘火车(票价3-4元,南峪或娘子关站下车),下火车后乘坐出租车10元左右可达。亦可从石家庄西王客运站乘坐井陉方向客车至井陉县城微水,然后换“ 微水-地都”公交车(票价7元)可达。

石灰岩地质为主,石灰石山体,并有一小块煤矿石,黄粘土壤。

1、 闹红火 (闹元宵)。正会的日子为农历正月十六,十二试灯,家家户户要把自己制作的各式各样的花灯在门前和房顶房角试点。十五、十六晚上是正式挂灯的日子。散蜡,是十五晚上挂出花灯后,还要在村庄的各处路边道口墙头点起蜡烛,使村庄街道灯火辉煌。十三、十四亮灯,十五抬上“灯官老爷”带大队人马观灯、评灯,之后放烟火,十六日白天爬山游百病,采柏树枝,文艺节目游街并集中汇演,十七休灯,十八日晚圆灯,灯会结束。期间有戏剧、扭秧歌、打扇鼓、跑旱船、老娘送闺女等传统文艺节目,热闹非凡。

2、传统庙会。主要有农历正月十六全庄庙会,二月十九观音庙会,三月十八天启庙会,五月十三老爷庙会,六月十三大王庙会,庙会均为民间信仰自发组织,香头由威信高组织能力强的的信仰者担任,庙时到相应庙宇敬香奉供,请神,诵经祭拜,正日一般都要举行踩街活动,邻村人也前来义演,会期一至三天,主要活动有请神、祭奠、跳神、踩街、戏剧、拉花,马戏、歌舞、杂技、社火、旱船、太平车,武术、魔术、高跷等系列文化活动,隆重而热烈,人们以此来祈求消灾祛病,吉祥平安、风调雨顺、人寿年丰,渴望和谐稳定、百业兴旺。

3、祈雨。逢大旱年,村民到大王庙敬香请神祷念,抬上龙王爷神位,用上鼓乐队,吹上唢呐(喇叭),敲锣打鼓在街里游行,并为大王爷唱大戏、扭秧歌、打扇鼓,举办民间文艺节目等进行祈求。

1、 晋剧团(班)。始于清朝,并州(太原)师教,50来人,主要戏剧有《 明公断》、《 乾坤带》、《 串龙珠》、《双官告》、《 牧羊圈》、《 十五贯》、《 打金枝》、《 空城计》、《 回荆州》等20余场,道具服装齐备,演技超群,在 三晋大地小有名气,为井陉县晋剧班始祖。

2、地都 社火。有300年历史,描述的是三国、梁山等历史时期的战斗场面,实战性强,具有浓郁的古代色彩和传统的民俗风格。共有三战 吕布、铁龙山、梁山、三捉孟良、胡延庆打擂、蜈蚣岭等20个回子轮流表演,每个回子都是一个优美的故事,表演时有铿锵有力的锣鼓助阵,精神抖擞,豪情奔放,以防、退、攻、守为骨架,以闪、转、腾、挪显功夫,以器械对打论技巧,架式儿优美,对打顺畅,武艺高超,社火脸谱精彩,脸谱根据所扮演的人物而画,红、白、黑三色,粗犷中见细腻,英武中透刚烈,个性鲜明,栩栩如生。色彩鲜明,曾在清代嘉靖年间被朝廷封为“皇家护卫队”。

3、地都 太平车。为特色鲜明的民间舞蹈艺术,始于民国年间,人们以推车演舞以示庆贺的方式,祈祷和谐,向往太平,故名“太平车”。

太平车先以竹竿(或木棍)、竹条(或荆条)绑成车架,然后外用布料装饰,两厢画有车轮,系于舞者腰间,车架上装饰假腿,假腿有盘脚和直脚两类,像似坐于车上。舞者扮像有少妇、傻老婆、老太太、新婚男女、还有未婚少女,形态不一,模仿推车,两者相互配合,翩翩起舞。有三人组合、多人多车群体组合等方式,多种多样。演示方式多姿多彩,演示动作上有走八字、套剪子空等,表现上坡、下坡、拐弯、走泥泞、过沟、过坎、赶路、擦跟头、颠簸等形象动作。形成刚柔并济,粗犷含蓄,潇洒大方的特点,锣鼓唢呐音乐伴奏变换于悲喜哀乐之中,既有秧歌的韵味又有寺庙音乐的色彩,刚而不野,柔而不靡,旋律简洁明了,妙趣横生。

4、地都” 跑驴”。为晋中地区流传下来的民间文化,驴的骨架用竹竿或木棍扎成,外以纸布裱糊,形似毛驴逼真,在锣鼓唢呐等乐器伴奏下表演,基本动作有驴蹄步、双错步、驾驴式、催马式、勒马式等,队形多样富于变化,内容结合村情民事,自由编成,有老娘送外孙,赞村长等,极具趣味性和观赏性,百姓喜闻乐见。

5、地都 皇纲。“皇纲”也称“皇杠”、“颠杠”。是庙会主要节目之一。一盘纲由杠杆、箱架箱、箱环、箱铃等六部分组成,演出时36杠成或48抬杠箱排列成队,“马子”赤膊上阵开路,开路之后即是颠杠,各种队形穿插变化“五马破曹”、“穿十字”、“走连环”、“掏剪子股”等。同时演员一改单调的“颠杠”,争先施展“换杠”、“鸵杠”、“顶杠”等高难度技巧。整个场景蔚为壮观。颠动时箱环拍击箱子发出有节奏的声响和奏乐,形成了一种粗犷而豪放的艺术效果。再现古代帝王之皇家之势而文明遐迩。

6、民间舞蹈花会节目。渔家乐,拉碌碡,霸王鞭,扭秧歌,扭拉花,打扇鼓,跑 旱船,老娘送闺女、送外孙,吹歌会,买菜,钉缸,补锅,民间小调小放牛等。

1、荆编。用荆条编制成各种生活用品,如宅筐、挎篓、手提篮子、筐子、大花篓等各种各样,这种手艺始于明清,现有老艺人16名。

2、编席子。用芦苇,劈成条状,按制式编成席子,工艺花样繁多,十分复杂,席子用于居民铺炕用,做盛粮食屯子用,至今村民炕上还铺着自已编织的席子。清代传入我村,现有艺人5位。

3、编蒲墩。用玉米皮做原料,用水浸湿,干湿适中,编成辫,再拧在一起,蒲墩的样式花样很多,有平的,有高的,有圆形的,有长形的,各式各样,美观实用。

4、搓麻绳、纳鞋底、纳鞋垫。过去居民穿的鞋都是自已做的,做法首先是搓麻绳,再焙夹子儿,然后是纳鞋底,做鞋。我村至今传承做鞋的习俗,45岁以上的女人基上都会做鞋,还有不少人穿自已老婆做的布鞋。

5、做虎头鞋、猫头鞋。为儿童穿用,鞋的前脸做成象虎头猫头型状,期望孩子如虎健壮生长。

1、煎饼。用料:玉米、豆类、小麦、食油、花椒。制作方法:用小黄磨将玉米、豆类、小麦破碎后,用水泡12小时,泡软后用小黄磨搬(俗称搬磨),磨成沫,搬磨时放少许花椒调味,用专用煎饼鏊子,再进行摊制,营养丰富,味美可口。

2、小煎饼、咸食。用料:和煎饼一样,制作比较简单,用各种面粉和在一起,加水,放花椒叶或葱调味。稠稀适中,再用小煎饼鏊子摊。

3、抿蝌蚪。将红豆、黄豆、绿豆等豆类面粉和白面及玉米面加水配合,用蝌蚪床将其压入锅中煮熟,加酸菜哨子。

4、年糕。过年做年糕是传统习惯,每户每年都做年糕,做年糕用的粘米,石磨推成面粉,加少量玉米面,加红枣和大红豆,用锅蒸,出锅切块存放。

5、扒糕。用荞麦面打成糊状,用锅熬制,出锅后,盛在盘里、碗里,放凉后食用。

6、面筋菜。用萝卜丝、豆芽等,配面粉调匀上锅蒸熟放凉后切成2-3厘米见方的薄片,上油锅炒热加蒜醋食用。

7、压饼。将各种面粉调成糊状,用特制的铁鏊(两片面积相同圆形光面铁板组成,可开合)将糊压成薄膜状,上火中两面烤微焦

8、咸饭。将各种瓜菜豆之类和小米及杂面同锅煮熟

9、馓饭:馓饭是村中人早上最常吃也最普通的一种饭。它不仅用料极为简单,有玉米面或杂面即可,同时制作也十分方便。锅里的水开了,一手将玉米面均匀洒向锅中,一手顺势搅动,自觉稀稠合适,再用勺用力搅拌数十圈后,盖上锅盖慢火烧三五分钟即可食用。尽管用料和制作如此平常和简单,但火候、原料以及做饭的技巧各具千秋,一百户的馓饭就有一百种口味,高手做出的馓饭,吃起来依然可口。熟后配以红糖、酱、咸菜等食用。

地都长城,重修于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位于地都村南500米处的城墙岭上,河北与山西省的交界处,全长1.5公里,呈西北--东南走向,底宽4米,顶宽1.6米,高3.5米,内填乱石,泥土封顶。此处地势极其险要,西接 娘子关,西南与山西 固关相呼应,是晋冀交通的锁钥重地。因此修筑时备受重视,不仅设计奇巧,还有重兵监守。

在城墙的内侧,还筑有一道高1.8米、厚0.2米的青石白灰勾砌的护墙,遇有敌人入侵时可作为第二道防线。东南端360米城墙的设计很特别,墙体比其它处窄矮,但外面为直面,内侧为斜面,使墙体更加坚固,易守难攻,在古代军事史上极具价值。整个工程采用青石错缝叠压垒砌,白灰勾缝填隙,精细坚固,科学适用,充分利用地形优势,使之成为一道可攻可守的钢铁防线。

封建统治者将地都长城修得如此牢固,是因为由此西行3公里便是长城最重要的关口之一,素有三晋门户、京畿屏藩之称的娘子关。

娘子关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地都长城也便成了与之唇齿相依的最后防线。参观了地都长城,再游览娘子关,你才会体验到“京畿屏藩”、“三晋咽喉”的真正含义。明代娘子关在军事上归真保镇管辖,因此,在娘子关砖砌的东门拱形门洞上方镌刻着“直隶娘子关”的题额。

连接冀晋两省的 晋阳街,为秦皇古 驿道上的骨干街道,两侧活板插门街坊店铺尚存,东街、西街、十字街、二巷、后巷等长街小巷,河卵石路;整个古民宅建筑为典型的明清二三四五进四合院,借山水灵气,坐南朝北,高低错落,布局考究,轴线分明,主房明快,厢房对称,门多院深,石围石阶,青砖砌墙,花格窗户,尖脊灰瓦,飞檐斗拱,精巧别致;正房尤为气派,石阶高台,廊柱前檐,尖山式硬山,石刻、砖雕、木雕、浮雕透雕,阴阳兼刻,细腻逼真,惟妙惟肖,各具特色。

东阁

东阁建于大清康熙丙子(1696年)小春,坐落在村东,坐南朝北。戏楼由戏台、阁、三官庙组成,阁的两 面及过洞用青条石砌筑,两侧过洞上有石匾,分别书“襟山滞河”、“会心”,戏台面阔三间,通面阔6.5米,进深 三间,通进深7.8米,由前后台组成,三层为三官庙,奉供天地人 三官,后台屋面为硬山、花脊、筒板瓦式, 正脊两端有吻,前台为卷棚,筒板瓦屋面,正面有四根石柱,因现砌墙将三根石柱抱住,仅露一根,柱为方 形,四周雕花,中间书“贤奸小传一番排演也春秋”。听老人讲,这个阁下有“避水珠”,即使发再大的洪水,也 淹不了村子。1966年绵河发了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洪水,小小的河道每秒流量达到了4950立方米,也未到其脚 下,从而映证了之前的传说。

阁下是行人通道。内面阁上是戏台。戏台上还有阁楼。旧时曾挂一几百斤重的大钟。据村民李铸讲,钟上 原铸有铭文,是地都村历史起源最早的记录。可惜在1958年大炼钢铁时被砸毁。80年代之前村里唱戏、看戏 还都在这里,已被村小学占用。

西阁(联峰阁、财神阁)

重修于道光年,位于西进出口,由阁、庙组成。阁的两面及过洞用青条石砌筑,两侧过洞上有石匾,分别 书“晋阳分沠(读pai,去声。也读liu。古同“派”,水的支流)”、“环桥观望”,北侧为15步垂带踏跺。庙面阔三 间,通面阔6.8米,进深一间前后出廊,通进深7米,五架梁有叉手,廊部出单步梁;屋面为硬山、龙纹脊、筒 板瓦式,正脊两端有吻,中间书乾隆二十三年,上为宝葫芦,施垂脊,有垂兽;柱头施斗拱。廊部额枋上有彩 绘。南山墙上镶嵌道光十二年补修联阁记石碑一通,阁西过桥一座,桥上有十八罗汉请观音布阵,内供比干关 帝文武财神,有很高的历史、地理、道教、书画及古建筑研究价值。
  真武阁(临流阁)

明清阁庙,位于村旧街北口,由阁、庙组成。阁的两面及过洞用青条石砌筑,西侧为15步垂带踏跺。庙面 阔三间,通面阔6.7米,进深一间前后出廊,通进深7米,五架梁有叉手,廊部出单步梁;屋面为硬山、花脊、 筒板瓦式,正脊两端有吻,施垂脊,有垂兽;柱头施斗拱。东山墙上有人物壁画。东北角墙上镶嵌大清道光十 五年重修观音玄天阁石碑一通。阁内还有大明隆庆六年重建观音阁碑一通,大清顺治十七年重修临流阁碑一 通,阁下重修临流阁碑一通,内供真武大帝和观世音菩萨。为一处道教文化遗产。

观音寺

位于村南。记载可考至隋朝(581—618)年间,原名为圆通庵,座南向北,由观音殿、大佛殿、子孙殿、 东西禅房、钟楼各一栋,石碑两通,古皂荚树组成,村里人习惯称寺上。观音殿座南向北,面阔三间,通面阔6 米,进深一间,通进深4.1米;青条石台基,硬山、龙纹正脊、瓦条垂脊、筒板瓦屋面,吻、垂兽;钟楼面阔、 进深各一间,青条石砌高台基,悬山、花脊、筒板瓦屋面,大佛殿前两侧立石碑两通:一为大明万历四十二年 重修观音寺碑,由碑帽、碑身、碑座组成,碑帽为蛟龙形,身为方形,座为龟趺形;一为弘治癸亥年重修圆通 庵碑,由碑身、碑座组成。碑身为抹角方形,碑座为须弥座。另在大佛殿西山墙镶嵌清道光二十一年施地碑。 观音寺西北20米有古皂荚树一棵,树身直径1.2米,身高3米,现枝叶茂盛。为较完整的一处寺庙文化遗产建筑群。

天齐庙 是一道教庙。村民习惯叫三郎殿或庙院,奉供“东岳大帝泰山神”。整个大院高于院外原地面一米左 右,需上六七个台阶。上台阶,进大门才是庙院。院子较大,基本呈方形,长宽不到20米的样子。院子里的地 面都是青砖铺的。正殿偏高,坐南朝北,高粱大柱,气势不凡。

对面是一副殿。东西都是配房。神像如何摆 放、供奉都不清楚。为什么又叫三郎殿也不清楚。但整个布局大气、严整,看样子是村里最大的一座寺庙。该 庙很早就被村办小学占用,大约八十年代时期,村里对校园进行了改造、扩建。抬高了庙院外广场的地面,建成 了新的教学大楼。旧式建筑已不复存在。

大王庙 位于河南面村东,背倚大山,是一处天然石灰岩溶洞。高8米,宽5米,深30余米,外为绵蔓河, 是该村最早人居住地。里面旧时供奉的是“ 藏山大王( 赵氏孤儿)、 狐突大王( 晋文公外公)、明灵大王、猴王 爷(孙悟空)”1958年井陉县修建绵右渠时将庙拆除,只剩下庙后的石洞。2009年重修后又增塑了“五龙圣母、 风雨雷电神”。

说起大王庙,不得不提地都村独具特色的:“ 魇马貔祈雨活动

魇马貔”是地都村独具特色的一种民间祈雨活动。

在旧时村人的心目中:马貔是通鬼神者,是鬼神的代言人,在仪式中代表鬼神向村人传达旨意,谓之鬼神 附身。魇马痹事关村庄的兴旺衰落、吉凶祸福,不举办魇马痹村庄就会不太平,农业收获就会受到影响,于是 魇马痹就成为了乡民的一种精神寄托。 。

旧时,凡遇久旱无雨,人心惶恐之时,要迎请村大王庙明灵庙大王和狐突老大王出巡。迎驾时,先将大王 出巡之帮身使者马貔押来。马貔蓬头垢面,光膀赤足,手持大刀和麻鞭待驾而发。旋即,将神像抬出,村夫 持“回避”、“肃静”起马牌分列左右。一声“打道起程”,先由黄门小侍鸣锣开道,旗队、伞队、炮队、迓鼓队踊动 其后。接后是全副銮驾护卫,“三步一跪拜,五步一烧香”,缓缓前行至村外取水井,先用柳条将取水井口遮掩, 再由村夫抬扎楼将取水净瓶送往井边,众人跪拜祷告后,吊净瓶于井内,待瓶内盛有三指水后,一路吹奏《大 得胜曲》,将取水净瓶迎回庙内供奉。自此,祈雨男众受戒断屠,日夜交接跪香,不得间断,直至降雨方止。 下雨后,再将净瓶水送换原井

据考:魇马貔属傩舞形式,源于中国古代舞雩傩舞祭祀。雩祭是古人的一种迷信,他们认为雨是龙王爷下 的,祈神可以得雨,于是,通过魇马畀这种祭祀方式祈祷下雨。在商周时称为巫岘,在秦汉时称为方相氏。雩 (yú),是祭天祈雨的典礼,是古人驾驭自然的一种良好愿望。

河神庙

临河建于村河北面崖(an)上与地条连接处。坐北朝南。庙内东侧立一石碑,始建年代不详。碑记于大清 光绪十五(1889)年重修,1966年的特大洪水4950立方米/秒也未伤及。由于常年失修,庙顶砖瓦破损非常严 重。2008年村民集资进行整修,并重塑佛像。

药王洞为天然力浆石溶洞,高4.5米,宽8米,深6米,奉供孙思邈、华佗、扁鹊,塑像惟妙惟肖。

山神庙两处:一座河北面龙黄沟;一座在右(峪)沟口。

五道爷庙

原址在村西阁外,已毁

溥恩祠

村西阁外,清雍正年间,平定知州李濂、青阿立曾在地都村“睿导绵水”,灌溉农田,地都村人民为此立祠纪 念。

段氏祠堂:位于村旧街南部,为座南向北两进四合院,由主房、过厅、倒座、东西厢房组成,主房为特殊的二层小楼,下层为三间窑洞,通面阔11.4米,前为青条石砌月台,明间前做面阔、进深各一间的廊,廊屋面为悬山、筒板瓦式;上层为一三合院,主房座南向北,东西配房各面阔三间,进深一间,三架梁带叉手,厅面阔三间,进深一间,为悬山、万字形花脊、筒板瓦屋面,五架梁带叉手,次间砌槛墙,上置一马三箭槛窗。前院的东西厢房面阔三间,通面阔5.6米,进深一间,通进深2.8米,倒座面阔五间,通面阔12.4米,进深一间,通进深4.5米,大门在中部,内为五架梁带叉手,为硬山、万字形花脊、筒板瓦,砖砌券洞形门窗,明间出廊。建筑精巧,肃穆壮观。

李氏祠堂(原举人院):始建于明朝,位于村旧街北侧,民居为座北向南的一套四合院,由主房、东西厢房、倒座、二门组成。主房面阔五间,通面阔13.1米,进深一间前出廊,通进深5.3米,青条石砌台基,五步垂带踏跺,硬山、花脊、筒板瓦屋面,正脊中间有吉星高照字样;正面为券洞形门窗,西东厢房为面阔三间,通面阔6.2米,进深一间,通进深3.8米的二层小楼,正面下层为砖砌券洞形门窗,上层方形窗,方格窗棂,两侧有石雕,大门迎风石为天官赐福、加官进禄精美石雕,鼓形门枕石上精美的图案;二门的檐下有精美的雕饰,迎风石上的雕饰精美。是-幢玲珑典雅的石雕四合民居建筑。

绣楼院(段贵堂、贵柱)。民居位于村旧街唐家巷西头,座南向北两进四合院,主房为二层,下层为四间窑洞,中间为13步垂带踏跺;上层为一三合院,主房面阔三间,通面阔6.8米,进深一间,通进深3.5米,五架梁带叉手,硬山、花脊、筒板瓦屋面,正面为方形门窗,东西厢房的形制与主房一样。过厅面阔五间,前院的照壁较好,须弥座,悬山、花脊、筒板瓦屋面,檐下施垂柱,垂柱上有砖雕雀替,心屉内镶嵌石雕的天地、土地祠神龛,雕刻甚精,大门为硬山、花脊、筒板瓦屋面,有石雕花草、人物迎风石、门枕石。

段有忠民居(聂荣臻元帅曾居住指挥战斗的处所)。位于村旧街北侧,座北向南的一套四合院,现仅留主房、东西厢房。主房、东西厢房均为二层小楼。主房面阔五间,通面阔12米,进深一间前出廊。通进深6米,青条石台基,五架梁,木楼板,硬山、花脊、筒板瓦屋面;正面的廊柱为通柱,下层为砖砌方形门窗,上层明次间为廊,廊部外置木栏板,明次间用四扇六抹格扇,格心窗棂残损。稍间用木板围护廊柱。东西厢房面阔三间,通面阔7米,进深一间,通进深4米,下层为砖砌券洞形门窗,上层为方形窗,用木板封堵,硬山、花脊、筒板瓦屋面,木楼板;青条石台基。解放战争时期聂荣臻元帅曾在该家院中居住指挥战斗,1953年聂帅子女及身边工作人员又登门回访。

新楼院(段生林)民居。位于村旧街512号,座北向南二进四合院,由主房、东西厢房、倒座组成。主房面阔四间,通面阔9.2米,进深一间前出廊,通进深6.1米,东一间为过洞,青条石砌台基,三步踏跺,五架梁带叉手,硬山、花脊、筒板瓦屋面;正面为券洞门窗,明间为四扇六抹格扇,西、东厢房为面阔五间,屋面与主房一样。倒座面阔四间,青条石台基,五架梁,硬山、花脊、筒板瓦屋面;大门上有木雕,券洞形门窗,方方格窗棂,檐檩上有彩绘。东厢房的南山墙上镶嵌影壁,影壁的四周有砖雕精美。二门上部有精美的雕花。为保存较好的四合院。

仇素贞清代民居。位于村旧街唐家巷南侧,座南向北的四合院,主房为二层小楼,面阔六间,通面阔119米,进深一间,通进深6.2米,硬山、瓦条脊、筒板瓦屋面,青条石砌高台基,台基两侧为七步垂带踏跺,内木楼板,正面下层砖砌券洞形门窗,上层为方形窗。大门仅留十步台阶,大门上挂一木匾,书“名重国学”,“山西太原府平定州太学生”。

段生彪民居。位于村旧街李家巷409号,座北向南二进四合院,由主房、倒座、过厅、东西厢房组成。主房 地都村 精美砖雕、石雕 (10张) 为二层小楼,面阔三间,通面阔8.8米,进深一间,通进深4.2米;青条石月台,屋面硬山、花脊、筒板瓦屋面,正脊有吻;正面下层砖砌券洞形门窗,上层方形窗;五架梁;东厢房面阔三间,青条石台基,形制与主房一样。西厢房为平房,前出廊,雕刻精美的柱石。过厅面阔五间,进深一间,中部为过道,屋面与主房一样,过洞门上有篆字。倒座面阔三间,青条石台基;大门在中间,屋面为硬山、花脊、筒板瓦。大门内影壁的土地祠雕刻精美。为清代一处四合院。

河北57个最美古村落之一

村中古村落保存较完好,古建筑有观音庵,记载可考至隋朝年间,可谓千年古寺。村南城墙岭上有万里长城——地都长城。该村还有保存完好的三座“村门”。旧时到了晚上村门一关,比山西王家大院一点也不逊色。

2015年12月11日纳入中央财政支持范围

井陉县南峪镇地都村位于太行东麓,坐落于万里长城第九关——娘子关下,有“北方鱼屯,画中乡村”之称。走进村落,一股宁静又复古的气息扑面而来: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古朴、典雅,青砖砌墙,花格窗户,尖脊灰瓦,飞檐斗拱,精巧别致。南峪镇文化站站长仇程远说:“村落因汉光武帝刘秀在此渡河而得名,这里有26处代表性古宅民院,如举人院、秀女楼、五进院、段家祠堂等,院落装饰的石刻、砖雕、木雕等都十分细腻逼真。”2015年12月11日地都村被纳入中央财政支持范围。

段和俭,1899生,民国年间毕业于北京师大,曾任山西省阳泉市第一中学校长、河南学院校长、山西省政协委员,倡导帮助本村开办了第一所公办小学,为感激他助学贡献,在村学校为其树立碑石,名垂后人。卒于1957年。

段志高,生于1918年,解放战争曾多次立功,曾任湖北省水利厅厅长,湖北省气象学院院长等职。已故。

段杰,抗战英雄,曾为邓小平勤务乓,曾任浙江省二轻局局长、党组书记。已故。

段启辉(段贵珠),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曾任阳泉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现已离休。

段贵,农民企业家,井陉县钙镁企业创始人,历任村党支部书记,在职其间引进并建成了井陉县第一个碳酸轻钙和氧化镁化工企业,全县钙镁企业达50家,为全国第一钙镁大县,授于“中国钙镁之乡”。

段永福,现年104岁,百岁老人。

周边

井陉县南峪镇地都村嬲退黄殡役军人服务站 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县S037

周边村庄

地都村 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县
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县

南峪村 地址:石家庄市井陉县零三七省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