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狮村

七狮村 七狮村基本介绍 七狮村土窑民居颇有特色 七狮村古洞千佛更显珍贵 七狮村地理位置


七狮村位于 河北省井陉县,距县城21公里,背山面水青山环抱,因村庄坐落在形似七只狮子的山下而得名。村落沿甘陶河呈“一面街、两洼、两沟、八圪台”不规则形状,素有“人杰地灵钟秀域,淳风仁里古雅村”之誉。2016年11月,七狮村被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列入第四批 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公示名单。据史料记载,七狮村始建于唐末宋初,唐末宋初即有人居,由高、张氏等立庄,元代因避战乱,毕氏迁此。之后,于、王等姓相继迁此,因庄人居于一道形似七个狮子状的沟内,故名七狮沟。后经风侵雨蚀,村落残损。明代,庄民陆续搬迁到甘陶河西岸,临河背坡挖掘土窑洞居住,又称七狮窑,后改成七狮村。距今已有1200余年历史。七狮村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人杰地灵,代有英贤。村内有幸存至今的武仙古寨、葛栏古村落遗址、古宅、古井、石臼、石碾、石磨、古戏台等遗存,有保存完好的建造于北齐时期的“千佛崖石...

详情

七狮村地名网_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县南障城镇七狮村资料简介
  七狮村是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县南障城镇下辖的社区。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130121107205,居民身份证号码前6位为130121。七狮村与南障城村、北障城村、孙家峪村、东沟村、前头庄村、大王帮村、掩驾沟村、流沙硼村、支沙口村、蒋家村、吕家村、小梁江村、大梁江村相邻。


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县南障城镇七狮村介绍

七狮村位于 河北省井陉县,距县城21公里,背山面水青山环抱,因村庄坐落在形似七只狮子的山下而得名。村落沿甘陶河呈“一面街、两洼、两沟、八圪台”不规则形状,素有“人杰地灵钟秀域,淳风仁里古雅村”之誉。2016年11月,七狮村被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列入第四批 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公示名单。

据史料记载,七狮村始建于唐末宋初,唐末宋初即有人居,由高、张氏等立庄,元代因避战乱,毕氏迁此。之后,于、王等姓相继迁此,因庄人居于一道形似七个狮子状的沟内,故名七狮沟。后经风侵雨蚀,村落残损。明代,庄民陆续搬迁到甘陶河西岸,临河背坡挖掘土窑洞居住,又称七狮窑,后改成七狮村。

距今已有1200余年历史。七狮村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人杰地灵,代有英贤。村内有幸存至今的武仙古寨、葛栏古村落遗址、古宅、古井、石臼、石碾、石磨、古戏台等遗存,有保存完好的建造于北齐时期的“千佛崖石窟”,1956年被河北省政府批准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现有宋、明、清时的古寺庙、千佛岩寺、睡佛殿、送子娘娘殿、三皇姑殿等,村里有古庙寺10座,如关帝庙、观音老母庙、龙王庙、山神庙、毕氏祠堂。全村现有明、清时期的特色土窑186眼,石券窑80眼,石楼院18座,石头四合院16处。七狮村特色土窑冬暖夏凉,低碳环保。据专家考证,此类保存完整规模之大的土窑在华北地区乃至全国实属罕见。“高岸土窑、石券石窑、石砌楼院、石头庭院”,展示出“生态民居、低碳生活”的精华与亮点,千年铁树、崖柏,百余通古碑无不记录着七狮村的悠久历史。

七狮村文化内涵丰富,晋剧、秧歌、拉花、民间传统庙会等。以其“千佛崖窟,灵岩石佛,铁树崖柏,苍龙卧波,高山古寨,孝廉仁礼,毕氏宗祠,栏台石屋,太行民博,雅居土窑”构成一道靓丽的人文胜景。

“南阁北阁一里多,拉拉溜溜七狮窑”,形象地说明了七狮村的村庄特征,就这样一个小山村,在明代载入正史《明史》、方志《县志》的人物就有20人。明清两代,县令以上的官宦有16人,民国以来井陉县第一位将军就出自于七狮村。现有县处级以上干部十几名,博士、硕士11名,本科以上学历有50余名。“人杰地灵钟秀域,淳风仁里古雅村”。七狮村以历史文化名村、民俗村、“进士村”、“秀才村”而享名载誉

七狮村隶属于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县南障城镇,归井陉县管理、紧挨掩驾沟村、南障城村,物产丰富,物产丰富,英才辈出。村前甘陶河常年流水潺潺,村侧岩脑山上的“ 千佛古洞”, 始建于北齐时期,呈长袋状,分上中下三洞,利用天然溶洞,沿自然壁面依势雕就大小佛像千余尊,隋、唐、宋、元、明、清各代皆有,神态千姿百态与奇特钟乳石相映成奇,故称千佛洞。七狮村现存古碑100余幢,记述着古村兴衰历史、重大事件。村中各种民俗活动古朴,与传统庙会和节日相辅相辉。2016年11月,七狮村被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列入第四批 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公示名单。

微肥厂、水泥厂、生物肥厂、丝绸厂、农机修造厂

生姜、苦瓜、秋葵、绿叶菜、木瓜、李子、美洲南瓜、高粱、葡萄干

脆银矿、方铅石、白云岩、翡翠、钛矿、芒硝

七狮村中学

“南阁北阁一里多,拉拉溜溜七狮窑。”七狮窑就是七狮村。村内的高岸土窑、石券石窑、石砌楼院等民居颇具特色,其中尤以土窑最为著名。

七狮村民居多以土窑作上房,两侧再建筑石窑(石券窑)为配房。村里现存明、清时期特色土窑186眼、石券窑80眼、石楼院18座、石头四合院16处。土窑冬暖夏凉,现在看来更是低碳环保。据专家考证,像七狮村这样保存完整、规模巨大、永续使用的土窑在华北地区乃至全国也实属罕见。

七狮村土窑为当地村民的主要居住场所,多营造于明末清初,于土崖高厚、地质坚韧、避风向阳、道路通达、方便生活、适宜居住之地选址,呈现出深、高、坚固、温差小、宽敞明亮、结构巧妙等特色,其中土窑最深者30米、最高者10米、最宽者5米左右,不但门窗豁敞,光照、通风充足,室内外温差终年保持在10℃左右,而且“窑中有窑,窑上有窑”,取暖、储粮、窖菜等空间无一不备。

石窑建筑样式可分为横窑、顺窑两种,七狮村石窑以顺窑为主。在建造石券窑时,当地村民先垒起1米多厚的受力墙(俗称金刚墙),并在2米左右高处用土或木料起拱(弧状模型,俗称“牛”),再根据模型弧度用板型石材进行券砌合拢,黏土垫平夯实,最后用白灰、炉灰和河砂打好房顶。

七狮村土窑的土质黏、结构密,其坚固是出了名的,虽经千余年来多次地震,尤其是1966年的邢台大地震,村中的土窑也无一损毁。

住土窑、睡土炕、接地气,当地村民常年生活在土窑这样的“天然空调”里,不仅节省能源,而且益寿延年。据统计,该村现有村民600余人,其中百岁老人1名、90岁以上老人7名。

七狮村的石、木、砖雕艺术也颇具盛名。如位于村子中部的“东店房”,门楼石镂字画,前脸“一寸三錾”的窜道十分讲究。

再如明代监察御史毕鸾的故居,八眼土窑构成的自然院落,石雕门楼、门墩,再加上门前的石碾、石磨房,门楼高大,庭院敞亮,楼院四面均为二层木楼,至今保存完好。

“千佛洞,洞套洞,洞中有洞;石琢佛,佛连佛,佛外有佛。”据《井陉县志料·金石》记载,在七狮村村西,素有“圣境大观”之称的千佛崖石窟始建于“北齐河清四年”,兴于隋、唐,宋、明、清历代均有修建,距今已有1400余年历史。

千佛崖石窟依山而建,利用天然溶洞雕琢而成,明代石券门额嵌“千佛古洞”楷书石匾,石洞呈长袋状,分上、中、下三洞,中洞深约50米,洞穴高度在10至15米之间,为石造像的主要雕刻区域。

千佛崖石窟共雕有1000余尊佛像,沿石窟中洞洞壁分层排列,大小不一,形态各异,形神兼备,栩栩如生。这些石造像面相长圆,直鼻小口,双目微启,俯视众生,身着袈裟,右肩覆偏衫,双领下垂,绝大部分结跏趺坐于莲座之上,手结禅定、说法等印。其中既有两米多高的大佛,也有30余厘米高的小像,更有石像被施以蓝、绿等色,于历史的尘封中透出当年的艳丽光鲜。尤其难得的是,在距洞口21米处还雕刻有我国本土宗教——道教的典型神像三官像。天、地、水三官像高约0.4米,总宽为1.2米,皆头戴冠冕,身着道袍,足登云履,圆领广袖,于石壁方座上的岁月深处作拱手行礼状。

“壮同云冈,秀并龙门”。七狮村千佛石窟造像内容丰富,风格多样,变幻奇特,虽遭不同程度的损毁,但仍不啻为研究我国石窟历史造像艺术及佛教渊源发展的难得的实物标本。道教造像在该石窟的出现,一方面反映了明代道教的流行情况,另一方面也证实了当时佛道二教相互间的渗透和融合,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

千佛古洞外有明、清重修记事碑8通,也佐证了千佛崖石窟造像的悠久历史。“障城东南有千佛洞,是洞也,起自大宋元祐三年(1088年)。有一贤德僧名子行者,讲经论道而有志于沙门之教;舍欲离尘乃寻夫寂湛之处。忽游到井陉县南界大化之乡南障城村。四顾多山,更无寂湛之所。惟此木壁之西山,山巅之地,卉木丛林;山景奇异,路径难行……观其山明水秀,壁立万仞;翠岩深密,铁树环围。诚乃神萃之所也。于是诱引一乡善士同力创修,各舍资财,刻勒圣像,号名曰‘弥勒千佛洞’也。”明代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的碑记在揭示石像肇造起因的同时,又为千佛崖石窟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

七狮村位于 河北省井陉县,距县城21公里。

周边出口

S78/石家庄南出口 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县

周边景区,

千佛岩 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县南障城镇七狮村平涉路千佛岩
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县南障城镇七狮村平涉路千佛岩

周边国道

307国道 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县

周边村庄

七狮村 地址:石家庄市井陉县二零二省道

南障城村 地址:石家庄市井陉县

七狮沟 地址:石家庄市井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