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村集乡

杜村集乡 杜村集乡历史沿革 杜村集乡行政区划 杜村集乡风景名胜


杜村集乡下辖26个行政村,30个自然村。 杜村集, 北宋为杜村。明代保安集迁此,遂发展成 集市。明正德年为杜村集和杜村屯。清乾隆年至今为杜村集。杜村集耕地面积3524亩,常住人口 41225人(2017年) 。1961年设杜村集公社,1984年改乡。1997年,面积68.9平方千米,人口4.2万,辖杜村、杜庄、栾庄、秦村、土楼、羊羔、三教堂、齐楼、东小庄、西小庄、关村、周房村、安庄、贺村、宋村、东营、西营、赵庄、高夹河、路夹河、西夹河、张庄、梅庄、郭庄、东冀庄、西冀庄26个行政村。夹河村清《乾隆彰德府志》记载有夹河村。咸丰至光绪年为大夹河、小夹河。今为路夹河、西夹河、高夹河。路夹河:据查,明初从山西洪洞迁民到此,隔河定居。此村位于河东,取名东隔河,演变为东夹河。后东夹河村分为二,此村路姓居多,改为路夹...

详情

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杜村集乡所有镇乡结合区

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杜村集乡介绍

杜村集乡下辖26个行政村,30个自然村。 杜村集, 北宋为杜村。明代保安集迁此,遂发展成 集市。明正德年为杜村集和杜村屯。清乾隆年至今为杜村集。杜村集耕地面积3524亩,常住人口 41225人(2017年) 。

1961年设杜村集公社,1984年改乡。1997年,面积68.9平方千米,人口4.2万,辖杜村、杜庄、栾庄、秦村、土楼、羊羔、三教堂、齐楼、东小庄、西小庄、关村、周房村、安庄、贺村、宋村、东营、西营、赵庄、高夹河、路夹河、西夹河、张庄、梅庄、郭庄、东冀庄、西冀庄26个行政村。

夹河村

清《乾隆彰德府志》记载有夹河村。咸丰至光绪年为大夹河、小夹河。今为路夹河、西夹河、高夹河。

路夹河:

据查,明初从山西洪洞迁民到此,隔河定居。此村位于河东,取名东隔河,演变为东夹河。后东夹河村分为二,此村路姓居多,改为路夹河。路夹河耕地面积3014亩,农业人口1712人。

高夹河:

此村高姓居多,改为高夹河。高夹河耕地面积2521亩,农业人口1551人。

西夹河:

据查,明初从山西洪洞迁民到此,隔河定居。此村位于河西,取名西隔河,演变为西夹河。西夹河耕地面积2952亩,农业人口1802人。老红军战士,共产党员黄金财系西夹河村人。

西营(老营):

据查,北宋时宋辽交战,宋兵老营设在此地,得村名老营。因位于东营之西,1955年改名为西营。西营耕地面积2832亩,农业人口1719人。

东营(小营)

据碑文记载,明初张姓从山西洪洞迁到磁县西玉曹。因遭水灾迁到临漳境内张固村。又遭水患东迁至小营,后改名东香营,简化为东营。东营耕地面积4226亩,农业人口2527人。

东冀庄、西冀庄

据查,明初冀姓从山西洪洞迁此定居,取名冀家庄。清《乾隆彰德府志》记载为冀家庄。后因漳水为患,部分冀姓居民西迁,另建新村,取村名西冀家庄。留居者称老蚴家庄,后改为东冀家庄。清咸丰年至光绪年为东冀家庄、西冀家庄。后简化为东冀庄、西冀庄。

东冀庄耕地面积3009亩,农业人口2748人。

西冀庄耕地面积3790亩,农业人口3098人。

东小庄、西小庄

《 临漳县志》记载,北周建德六年(577年),临漳县治由邺城迁出,移至邺东二十里。隋大业十年(614年)在此(即小庄)筑临漳县城。临漳县城在小庄经历了隋、唐、宋元和明初五个朝代。从北周建德六年(577年),到明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共经历了817年。洪武十八年临漳县城毁于漳患,洪武二十七年,县城迁走后取名旧县小庄。后村分为二:东小庄、西小庄。

东小庄耕地面积878亩,农业人口646人。

西小庄耕地面积856亩,农业人口655人。

康庄、西宋村、贺村

康庄、西宋村和贺村历史悠久,北宋已形成村落。明《嘉靖彰德府志》记载,北宋为桃源。清乾隆四十四年碑文记载,康庄和西宋村原名西古桃源村;贺村原名东古桃源村。清《乾隆彰德府志》记载为康家庄、宋家村、贺家村,村庄以性氏取名。后村名沿革,简称康庄、宋村、贺村。宋村1982年3月2日改名西宋村。康庄现归西宋村辖。

贺村耕地面积2438亩,农业人口2532人。

西宋村耕地面积1761亩,农业人口1698人。

郑家庄、三家村

郑家庄建于是120年前。据查,因老营(今西营)郑姓迁此种地,形成村落,称郑家庄。该村现归东冀庄辖。

据查,三家村常遭水患,只留下三户人家在此居住,称三家村。咸丰年为三家村、村名沿用至今。该村现归东冀庄辖。

赵庄

明初,赵姓从山西洪洞迁此定居,故取村名赵家庄。清《乾隆彰德府志》记载为赵家庄。简称赵庄。村名沿用至今。赵庄耕地面积630亩,农业人口594人。

张庄

张庄原名保安集。明代因受漳河水患,集市移至杜村。因张姓居多,改名张家庄。咸丰年至光绪年为张家庄,简称张庄。村名沿用至今。张庄耕地面积4506亩,农业人口3200人。

郭庄

明初,郭姓从山西洪洞迁此定居,取名郭家庄,简称郭庄。郭庄耕地面积424亩,农业人口314人。

梅庄

明初,梅姓从山西洪洞迁此定居,取名梅家庄。清咸丰年至光绪年为梅家庄,简称梅庄。村名沿用至今。梅庄耕地面积2250亩,农业人口1418人。

安庄

明初,安姓从山西洪洞迁此定居,取名安家村。清咸丰年至光绪年为安家村。后演变为安庄。安庄耕地面积1652亩,农业人口1462人。

关村

明初,关姓从山西洪洞迁此定居,取名关家村,简称关村。关村现有耕地532亩,农业人口482人。

周家村、房家村

据查,明初周、房两姓先后从山西洪洞迁此定居,取名周家村、房家村。清咸丰年至光绪年为周家村、房家村。后二村合为一个行政村,取名周房村。周房村耕地面积440亩,农业人口307人。

三教堂

据查,明初从山西洪洞迁民到此,建有道、儒、佛三教神像庙堂,取名三教堂。清《乾隆彰德府志》记载为三教堂,村名沿用至今。三教堂耕地面积2218亩,农业人口1567人。

三教堂是功勋卓越的老干部王景文的故乡。

羊羔

据查,明初杨、高二姓从山西洪洞迁此定居,取名“杨高”村。后演变为羊羔。清《乾隆彰德府志》记载为羊羔村、村名沿用至今。羊羔耕地面积1879亩,农业人口1629人。

杜庄

据查,明初杜姓从山西洪洞迁此定居,取名杜家庄。清咸丰年到今为杜家庄,简称杜庄。杜庄耕地面积583亩,农业人口660人。

秦村

据《秦氏家谱》记载,此村原名丁家村。明初,河南光州固始县凤凰村秦姓迁此,改名西秦村。后秦姓发民成大户,改名秦家村。清《乾隆彰德府志》记载为秦家村,村名沿用至今。简称秦村。秦村耕地面积1362亩,农业人口1396人。

栾庄

据查,明初栾姓从山西洪洞迁此定居,取名栾家庄。清《乾隆彰德府志》记载为栾家庄,村名沿用至今。简称栾庄。栾庄耕地面积1084亩,农业人口1140人。

土楼

据查,明初,王姓从山西洪洞迁此定居,用土坯盖了一座楼房。因建筑特殊,故得名土楼庄,后简称土楼。土楼耕地2369亩,农业人口2234人。

齐楼

据查,明初,齐姓从山西洪洞迁民到此,盖有楼房,故名齐家楼。清咸丰年至今为齐家楼,简称齐楼。齐楼耕地面积1382亩,农业人口1037人。

129师司令部旧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位于涉县城西5公里的赤岸村,由129师司令部旧址、将军岭和129师陈列馆三部分组成,占地面积300亩。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抗日战争时期,涉县是边区根据地的腹心地、首府县,地处华北抗战前哨,为华北抗战战略要地,八路军129师在-、-等师-率领下,临危受命、东渡黄河、挺进太行,运筹涉县赤岸村,浴血千里太行山,打响了抗日战争中长生口、神头岭、响堂铺和解放战争中上党、平汉等著名战斗、战役,曾有110多个党、政、军、财、文等机关单位在涉县驻扎长达6年之久。建国后,从这块红色土地上走出了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和2位元帅、3位大将、18名上将、48名中将、295名少将,先后有近百名一二九师老领导担任党和国家重要职务,成为中国第二代领导集体的中坚力量,开创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新纪元,这块红色热土因此被誉为"中国第二代领导的摇篮"。

一二九师司令部旧址由下、下、后三个具有北方民族风格的农家四合院和一个防空洞组成,现存有司令部会议室、军政办公室、作战处办公室及-、-、李达、李雪峰、赖若愚等师-的宿办室和警卫室、伙房等旧居及原物陈列。下院有当年师--、-、李达亲手栽种的丁香和紫荆树。1996年11月,一二九师司令部旧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司令部旧址被中宣部公布为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将军岭位于司令部旧址西北角百米处,1986年以后,-、黄镇、-、李达、王新亭、袁子钦、赵子岳等七位将帅的灵骨陆续安放在山上,从此,庙坡山改名为"将军岭"。1990年10月,-同志亲笔为"将军岭"题写了岭名,为"-元帅纪念亭"题写了亭名。

129师陈列馆位于将军岭北侧山坳,属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建于1996年,1998年12月19日正式开馆,依山就势建为两层,占地面积13340平方米,展馆建筑面积2252平方米,由1个序厅、5个展室和1个半景画馆组成。展览内容丰富、展示形式独特、展示手段先进、参观路线为一条龙回环式结构。整个陈列布展内容以时间为序,从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到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8年时间,分为六个部分,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向广大观众形象地再现了一二九师将士当年在太行山战斗和生活的精神风貌。

铜雀台位于河北临漳县境内,距县城18公里。这里古称邺,古邺城始建于春秋齐桓公时,在三国时期,曹操击败袁绍后营建邺都,修建了铜雀、金虎、冰井三台。

曹操消灭袁氏兄弟后,夜宿邺城,半夜见到金光由地而起隔日掘之铜雀一只,荀攸言昔舜母梦见玉雀入怀而生舜。今得铜雀,亦吉祥之兆也,曹操大喜,于是决意建铜雀台于漳水之上,以彰显其平定四海之功。

铜雀台在哪里?在史书里,在汉赋、唐诗、宋词里,在电视剧《三国演义》里,都出现过。这就是今邯郸市辖的临漳县城西17公里的"古邺城遗址保护区"内的三台村西。铜雀台位于河北临漳县境内,距县城18公里。这里古称邺,古邺城始建于春秋齐桓公时,在三国时期,曹操击败袁绍后营建邺都,修建了铜雀、金虎、冰井三台。铜雀台到明代末年已基本被毁,地面上只留下台基一角。据文物保护部门介绍,近年来到此访古的游客不断增多,临漳县准备以曹魏时期三台原貌为版本,动工重建铜雀台等邺城三台。目前这一总投资7562万元的项目已经有关部门批准。按照规划,除了重建三台,还将建设三台文物展览馆、邺城模型和铜雀台文化公园。

古邺城是在古邯郸衰微成一个普通的郡县以后,在这块土地上崛起的第二个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自三国曹魏起到隋400余年间,后赵、冉魏、前魏、东魏、北齐6个割据王朝的都城。中国古代的台式建筑始于周,成长于春秋、战国,至秦汉日趋完美。曹操在邺城建三台、特别是铜雀台,达到了我国古代台式建筑的顶峰。铜雀台初建于建安十五年(210年),后赵、东魏、北齐屡有扩建。这是以邺北城城墙为基础而建的大型台式建筑。当时共建有三台,前为金凤台、中为铜雀台、后为冰井台。历史上的铜雀台到底是什么模样?我想或许与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摸样差不多。据史书载,铜雀台最盛时台高十丈,台上又建五层楼,离地共27丈。按汉制一尺合现在市尺七寸算,也高达63米。在楼顶又置铜雀高一丈五,舒翼若飞,神态逼真。在台下引漳河水经暗道穿铜雀台流入玄武池,用以操练水军,可以想见景象之盛。

周边派出所

杜村集派出所 地址: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公安局杜村集派出所(魏杜线西)
营业时间:周一至周五:09:00-12:00;14:00-17:00(节假日除外)

周边乡镇

杜村集乡 地址: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