砖寨营乡
砖寨营乡 砖寨营乡建置沿革 砖寨营乡行政区划 砖寨营乡地理环境 砖寨营乡辖村简介
砖寨营乡位于 临漳县县城东南,距县城25.5公里。乡政府驻地前屯。2005年统计,全乡总面积56.3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9580亩,常住人口36728人(2017年) ;辖33个自然村、30个行政村。清代,属河南 彰德府临漳县东路。民国期间,属河南省 安阳专署第四区。1949年,临漳县划归河北省,属 河北省邯郸专署临漳县第八区(驻柳园)。1953年置前屯乡,属临漳县第六区(驻柳园)。1958年4月,置砖寨营乡;8月,撤销乡镇建置,实行人民公社,下设管理区,下辖生产大队,砖寨营管理区属东风人民公社(驻柳园)。1961年,砖寨营管理区改砖寨营公社。1984年,撤社改乡,砖寨营公社改砖寨营乡。1993年,邯郸地区与邯郸市合并,砖寨营乡属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至今。砖寨营乡现辖30个 行政村,33个 自然村:砖寨营、前屯、后屯、前洹桥、后洹桥、彭村、老...
详情砖寨营乡位于 临漳县县城东南,距县城25.5公里。乡政府驻地前屯。2005年统计,全乡总面积56.3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9580亩,常住人口36728人(2017年) ;辖33个自然村、30个行政村。
清代,属河南 彰德府临漳县东路。民国期间,属河南省 安阳专署第四区。1949年,临漳县划归河北省,属 河北省邯郸专署临漳县第八区(驻柳园)。1953年置前屯乡,属临漳县第六区(驻柳园)。1958年4月,置砖寨营乡;8月,撤销乡镇建置,实行人民公社,下设管理区,下辖生产大队,砖寨营管理区属东风人民公社(驻柳园)。1961年,砖寨营管理区改砖寨营公社。1984年,撤社改乡,砖寨营公社改砖寨营乡。1993年,邯郸地区与邯郸市合并,砖寨营乡属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至今。
砖寨营乡现辖30个 行政村,33个 自然村:
砖寨营、前屯、后屯、前洹桥、后洹桥、彭村、老庄、申小屯、都村、张柳、东风柳、北章、向阳村(辖崔柳)、朝阳村、朴庄、李全庄、崔庄、沙庄、乔庄、金庄、苏村、岗上、孙村、油房、东辛庄、协王村(辖姜村)、范庙(辖高村)、官村、宋村、羊羔屯。
砖寨营乡地处 邯郸市东南部、 河北省南端,东与 魏县 回隆镇、 车往镇交界,南与 河南省 安阳县 北郭乡接壤,西与 柳园镇相连,北隔 漳河与秤钩镇相望。乡政府驻地西北至邯郸市60公里,西南到安阳市35公里。
《 临漳县志》记载,清代县内有“九营”,其中有砖寨营。因寨墙是用砖垒的,故得名砖寨营。清《乾隆彰德府志》记载为砖寨营。村名沿用至今。砖寨营耕地面积4559亩,农业人口2860人。
在北宋叫符家,明正德年为佛家屯,清乾隆年为前、后二佛家屯,咸丰、光绪年间有前佛屯。今为前、后佛屯。
据查,此地原有一座佛庙。明初,人们迁此定居,在佛庙南建立的村落为前佛家屯;在佛庙北建立的村落为后佛家屯。后逐步演变为前屯、后屯。
前屯耕地面积4762亩,农业人口3505人。
后屯耕地面积534亩,农业人口560人。
北宋有南洹桥、北洹桥。元代为元桥。明正德年为洹桥社。清乾隆年为袁桥,咸丰年至今为前洹桥,后洹桥。
据传,洹河曾流经此地,居民在此地建桥。在洹河附近建立的村落得名洹桥。后人口发展,村分为二:在南者为前洹桥,在北者为后洹桥。此二村原属安阳县辖,1947年5月属新设之漳南县辖,1949年10月划入临漳县。
前洹桥耕地面积1802亩,农业人口1377人。
后洹桥耕地面积1758亩,农业人口1115人。
据《彭氏家谱》记载,明初彭姓从山西洪洞迁此定居,故名彭家村。清咸丰年至今为彭家村,后简化为彭村。彭村现有耕地1090亩,农业人口641人。
据《李氏家谱》记载,明初李姓迁此定居建立村寨,村名李家寨。到了清代,漳河逐渐流此,不断泛滥成灾,居民大部外迁,留下在此居住的将村名改为老庄。清乾隆年为老庄,村名沿用至今。老庄耕地面积1326亩,农业人口1126人。
明初,申姓从山西洪洞迁此定居,因村不大,故名申家小屯,后简化为申小屯。清咸丰年为申小屯。村名沿用至今。申小屯耕地面积2050亩,农业人口1242人。
明初,都姓从山西洪洞迁此定居,取村名都家村。清乾隆年为都家村,后简称都村。村名沿用至今。都村现有耕地1425亩,农业人口950人。
明初,张姓从山西 洪洞迁此定居,周围柳树较多,取村名张家柳村,后简化为张柳。清光绪年为张家柳村。村名沿用至今。张柳耕地面积2095亩,农业人口1124人。
明初,从山西洪洞迁民到此,在柳树茂密的蚂蚱庙旁定居。取名蚂蚱柳村。1966年改为东风柳。东风柳耕地面积2857亩,农业人口1567人。
清 乾隆年间,漳河流经于此。居民在漳河故道内建立村落,取名漳里村。清《乾隆彰德府志》记载为漳里村。因在回隆集之北,1949年改为北章。北间耕地面积2088亩,农业人口1134人。
此地原有一座关王庙。明初,从山西洪洞迁民到此,在关王庙旁定居,取村名关王庙。清《乾隆彰德府志》记载为关王庙。1964年改为向阳村。向阳村耕地面积1560亩,农业人口1100人。
明初,崔姓从山西洪洞迁此在柳林旁定居,取村名崔家柳村。清《乾隆彰德府志》记载为崔家柳村。村名沿用至今。简称崔柳,现归向阳村辖。
此地原有一座龙王庙。明初,从山西洪洞迁民到此,在龙王庙旁定居,取村名龙王庙。1964年改为朝阳村。朝阳村耕地面积494亩,农业人口409人。
清《乾隆彰德府志》记载,此村原名破家庄,后演变为朴庄。朴庄耕地面积1060亩,农业人口704人。
明初,李全从山西洪洞迁此定居,取村名李全庄。李全庄耕地面积884亩,农业人口560人。
据《崔绍周家谱》记载,明洪熙元年(1425年),江苏省 扬州府江都县崔明功随赵王 朱高燧到 彰德府上任,其家眷在此落户,取名崔家庄。简称崔庄。崔庄耕地面积4565亩,农业人口2563人。
据查,最初郭、马、李三姓到此居住,取名郭马李家庄。后梁姓、宋姓迁居此村。为保留原意,改名仨庄,后演变为沙庄。清咸丰年至今为沙庄。沙庄耕地面积2611亩,农业人口1609人。
据《乔松升家谱》记载,明初,乔姓从山西洪洞迁到洹桥村东南定居。明 崇祯年因受水患,又迁居此地建立村落,取名乔家庄,简称乔庄。乔庄耕地面积3857亩,农业人口2162人。乔氏、卢氏、陈氏为乔庄的三大姓氏。
明初,金姓从山西洪洞迁此定居,取名金家庄,后简化为金庄。金庄耕地面积2177亩,农业人口1319人。
据查,明初,苏姓从山西洪洞迁此定居,取名苏家村,简称苏村。苏村耕地面积1545亩,农业人口729人。
据查,这一带地势较高,建立村落后取名东岗村。《 临漳县志》记载,明万历年间,东岗村西侧有西上村,因漳河泛滥,西上村并于东岗村,改名岗上村。清《乾隆彰德府志》记载有岗上村,村名沿用至今。岗上耕地面积1346亩,农业人口1018人。相传,明万历年间朝中大官李秦(人称李黄门)即为岗上村人。
明初,孙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取名孙家村。清咸丰年至今皆为孙家村,简称孙村。孙村耕地面积683亩,农业人口535人。
据《孟氏家谱》记载,明初,孟姓从山西洪洞迁此定居,开设油房,故取村名孟家小油房,后简化为油房。清《乾隆彰德府志》记载为油房村,村名沿用至今。油房耕地面积1448亩,农业人口1391人。
据《 临漳县志》记载,明万历年间,岗上李秦是朝中黄门大官,他在村东、村西修了两座庄园,雇人看管。人们逐渐在此定居,形成村落。此村在东,取名东新庄,后演变为东辛庄。清光绪年为东辛庄。村名沿用至今。东辛庄耕地面积2067亩,农业人口1598人。
据碑文记载,明初,王姓从山西洪洞迁此定居,曾起名王家村,因该村地形斜,取名斜王村。斜字带贬义,又将“斜”改“协”,村名协王村。协王村耕地面积2887亩,农业人口1721人。
1942年冬至于1945年8月,冀南军区曾在协王村建立“冀南军区西南办事处。”
据查,明初,姜姓从山西洪洞迁此定居,取名姜家村。清《乾隆彰德府志》记载为姜家村。村名沿用至今。简称姜村。姜村现归协王村辖。
据查,明初,范姓从山西洪洞迁此定居,曾在村东修一家庙,故名范家庙。清咸丰年为范家庙村。村名沿用至今。简称范庙。范庙耕地面积1114亩,农业人口769人。
据查,明初,高姓从山西洪洞迁此定居,取名高家村,简称高村。该村现归范庙辖。
据查,清朝前期,该村有一人给官僚李继白当管家,年迈回家,人们就把该村叫管家村。清咸丰年为管家村,后演变为官村。官村耕地面积2159亩,农业人口1084人 。
据《宋氏家谱》记载,明初,宋姓从山西洪洞迁此定居,取名宋家村。清咸丰年为宋家。后简化为样村。宋村耕地面积1831亩,农业人口957人。
据《 临漳县志》 记载, 东魏、 北齐时,此地是牧羊区,盛产羊羔,后逐渐形成村落,取名羊羔屯。清《乾隆彰德府志》记载为羊羔屯,村名沿用至今。羊羔屯耕地面积851亩,农业人口963人。
周边政府机关
永春县人大常委会
地址:邯郸市临漳县从峰线与丛峰线交叉路口往西约90米
周边乡镇
砖寨营乡
地址: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
周边村庄
砖寨营村
地址: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砖寨营乡砖寨营村顺利街45号
孙村
地址:邯郸市临漳县
乔庄村
地址:邯郸市临漳县
北章村
地址:邯郸市临漳县
老庄村
地址:邯郸市临漳县
金庄村
地址: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