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茨路村
伊逊河, 伊逊河干流概况, 伊逊河水文特征, 伊逊河主要支流, 伊逊河治理开发
伊逊河,一名“伊松河”,俗名“羊肠河”, 北魏称索头水(因奚族索头部而得名),辽,北宋称柳河,明代称以逊河,清代称伊逊河 。据《钦定热河志》载:“伊逊”是蒙语“九”的意思,是说这条河弯曲多,即“九曲河”、“羊肠河”或“伊逊河”。 海滦河流域 滦河 的支流。 发源于河北省承德市 围场县 哈里哈老岭山麓 哈里哈乡 的翠花宫 。流经围场县、 隆化县 、 滦平县 ,至承德市 双滦区 西地镇 下湾子村汇入滦河 。 全长220公里,集水面积6787平方公里 。 较大支流有蚁蚂吐河、哈叭沁川等。流域内建有庙宫大型水库1座,钓鱼台中型水库一座及二道川、扣花营、台子水、黑山口等小型水库。干流概况 详情
伊逊河,一名“伊松河”,俗名“羊肠河”, 北魏称索头水(因奚族索头部而得名),辽,北宋称柳河,明代称以逊河,清代称伊逊河 。据《钦定热河志》载:“伊逊”是蒙语“九”的意思,是说这条河弯曲多,即“九曲河”、“羊肠河”或“伊逊河”。 海滦河流域 滦河 的支流。 发源于河北省承德市 围场县 哈里哈老岭山麓 哈里哈乡 的翠花宫 。流经围场县、 隆化县 、 滦平县 ,至承德市 双滦区 西地镇 下湾子村汇入滦河 。 全长220公里,集水面积6787平方公里 。 较大支流有蚁蚂吐河、哈叭沁川等。流域内建有庙宫大型水库1座,钓鱼台中型水库一座及二道川、扣花营、台子水、黑山口等小型水库。
干流概况
水文特征
据《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志》《承德市志》,伊逊河平均水深0.2~0.3米,平均流量4.578立方米/秒,最大流量为830立方米/秒。平均理化蕴藏量38472.5千瓦,为常年河。结冰期自十月中旬至翌年三月下旬。 据《隆化县志》,伊逊河枯水期流量为1立方米/秒,历史上最大洪峰流量2486立方米/秒,现在河床宽30至180米不等,沿河5公里以上的支流有25条,汛期有少许水量汇入。 据《滦平县志》,伊逊河实测最大流量2020立方米/秒,发生在1958年7月14日,最小流量0.09立方米/秒,发生在1968年5月18日,多年平均流量13.7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含沙量14.60公斤/立方米,入境客水平均流量12.9立方米/秒,河口出境为13.9立方米/秒。 伊逊河历史上多次发生较大水灾,主要有(水文年)18'86,1890,193‘8年等,据韩家营水文站实测年径流量大于7亿立方米的年份有1954、1956、1957、1958、1959、1979等年,其中1959年为最大,年径流量为16.0亿立方米。主要支流
治理开发
堤坝
隆化县隆化镇防洪坝工程 。伊逊河由北向南沿镇西流过隆化镇。东有石灰窑沟、下甸子两条支流,自东向西横穿镇内,汇人伊逊河,其中下旬子支流(亦称北旱河)对隆化镇威胁最大。历史上隆化镇多次遭受洪水灾害。建国后,党和政府十分关注城镇防洪。1950年,在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政府拨5万公斤小米在西十字街西口沿闹海营方向,修筑1100米土石混石坝1条。1956年高级农业合作化,镇内“八一”社会同闹海营“七一”社沿1950年坝址重筑1200米长土石混合坝。1960年,存瑞人民公社阿拉营、下洼子大队各修400米长顺坝,和国家投资修建的大坝相连,增强了防洪能力。1964~1965年,国家投资10万元,沿隆化镇西伊逊河东岸修筑石坝1条。1969年,国家投资2.8万元,修筑城镇防洪坝,北起北旱河南沿,南至阀门厂西墙外,全长1500米,基深1米,顶宽1.5米。坡比前坡1:0.5,背坡1:1.5。1973年,国家投资修建城镇防洪坝。北起冷冻厂西北墙角,南至北旱河以北300米处,全长1500米,结构与1969年坝相同。1984年,国家投资10万元,用于伊逊河和北旱河防洪工程。对部分坝进行加高、加固处理。至此,隆化镇城镇防洪坝已成为一体,防洪标准为20年一遇。1992年,鉴于隆化镇防洪坝坝损十分严重,防洪能力降低并多次决口,威胁隆化镇的安全,县政府决定对隆化镇防洪坝进行重修和改造。该工程由承德地区水利局水利水电工程勘测设计处设计,隆化县水利局施工。1992年开工建设,1994年12月竣工。重建后的伊逊河防洪坝北起阿拉营村北,南至隆化镇南街地段,全长4638米,坝高3至3.5米。迎水坡为浆砌石护坡,水泥勾缝。坡面1:1,背面是经碾压的土砂,坡比1:2。坡顶宽3.6米,坝顶用水泥空心砖或水泥铺面,坝外设铅丝笼坝259道。有桥涵4座,人行台阶14条,泄水坝300米,连同北旱河防洪坝,总长已达6622米,在镇区形成了坚固的防洪体系。1995年经省市验收,达到设计标准。 滦平县伊逊河防洪工程 。1954年国家投资7500元,帮助小营村修筑河坝。在由区村干部及水利干部组成的修坝委员会统一安排下,于是年10月20日动工,至1955年5月18日,在小营村伊逊河左岸修筑块石,砂砾料护地拦洪坝467.4米。保护该村312户,1189人,1061间房屋及2540亩土地,1958年,依据专署设计,修建白旗半崖子至红旗桥头护岸顶坝29座,小营至冯营子护岸堤防2750米。1960年,上游庙官水库建成蓄水,绥解了下游压力。1961年,沿河两岸社队掀起挡坝淤滩为主的农田水利建设高潮,红旗区委曾发出“发奋图强,自力更生,坚持5年至7年根治伊逊河,改造山地,变水患为水利,改变山区面貌的号召,并提出“集体、小型、受益、队办为主”的治理原则。是年至1963年全区共修建防洪坝13条,总长8200米。但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在某些地段也存有挤占河道,影响行洪问题。1973年,经县水电局、公社联合划规,确定该河防洪标准为10年一遇,相应洪峰流量为916立方米/秒,设计水深3.5米,河道宽120~130米,拐弯处适当加宽,防洪坝为平砌石结构,顶宽2米,另基础1米,坝两侧各留有5米宽造林地,靠河一侧关键段每20~30米,设垂直于顺坝铁丝石笼坝l处,长3~5米。1974年,县革委下达《关于伊逊河河道治理的通知》,要求按规划拆除违章工程,3年基本完成治理,5年扫尾。此后在农田水利建设大会战中,基本实施了规划要求。1990年,防洪工程防洪堤坝总长达82.7公里,保护耕地9486亩,人均9312人。水库
电站
庙宫水库水电站 ,位于围场境内庙官水库坝下,距隆化界3公里。由庙宫水库管理处直接管理,隶属于承德地区行署水利局(1993年承德地市合并后隶属承德市水利水保局)。1959年11月24日动工兴建,1962年完成水库初建任务和电站输水洞建设工程,1973年完成电站土建工程,投资362.5万元。1978年8月1日开始发电,接受隆化电力局调度。水库电站装机3台,共1500千瓦,年发电量866万度(按50%保证率); 1979年6月1日并入隆化10千伏电网运行。1980年建成1.2公里35千伏梯接线路和变电站,变比为6.3:35:10千伏,主变容量1800千伏安。1981年1月1日,并入35千伏电网,向隆化县二道窝铺35千伏变电站和围场四合永110千伏变电站送电。1985年7月2日,围场县四合永110千伏变电站35千伏出线套管起火拉路,造成庙宫水库电站1号、3号发电机组烧毁。经抢修,7月14日2号机组恢复发电,8月17日,1号、3号机组投入运行。事故直接经济损失6万元。 庙宫水力发电站 ,庙官水库坐落在伊逊河上游,位于围场县城南部四合永、黄土坎、四道沟三个乡交界处,集雨面积2400平方公里,为后坝引水式。引水渠道长327米,水头30.2米,设计流量7.26立方米/秒。于1978年建成投运,有水轮泵及发电机各三台,装机容量为1500千瓦,年发电量为588万千瓦时,年利用3920小时,该站是境内最大的水电站。 钓鱼台水力发电站 ,坐落在伊逊河系布敦河中段。位于县城东南部的蓝旗卡伦、腰站两乡的交界处。水库电站为后坎行水式,于1973年投入运行,最大水头为23米,水电洞流量为每秒0.79立主米/秒,一台HL300--WJ35型水轮机配TSwH59/41—8型发电机和TT一75型自动调速机,装机容量为125千瓦,年发电量为22.6万千瓦时。 扣花营水力发电站 ,扣花营水电站位于哈里哈乡扣花营村,围场至机械林场公路西侧,属伊逊河水系。于1971年建成投运,装机容量为14千瓦。因无输出线路,发电仅供水库自用,1977年因设备失修而停止发电。灌溉
庙宫灌区 ,是隆化县唯一万亩灌区。1964午动工兴建,1968年完成配套。以河道为主干渠,辖千亩以上灌渠16条,全长75公里,千亩以下灌渠42条,全长82公里,设有大小建筑物3500座,控制灌溉面积606万亩,有效灌溉面积555万亩 ,其中有稻田5.4万亩,是承德地区水稻主要产区之一。周边村庄
茅茨路村
地址:承德市隆化县二五七省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