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古风村

张古风村 张古风村村情概况 张古风村张古风代码 张古风村交通便利 张古风村农村特色 张古风村王氏吹歌 张古风村代表产业


张古风村北距 沧州市34公里, 天津158公里, 北京250公里;东距 黄骅港60公里;西距 南皮县城25公里,京沪高速公路25公里, 石家庄180公里;南距济南200公里。总人口2315人,575户,村两委成员7人,党员61名,耕地面积5186亩,人均耕地面积2.2亩,该村农民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主,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棉花等。养殖业也蓬勃发展,主要以养猪、养鸡、养牛居多。河北省沧州市南皮县鲍官屯镇张古风村 原属于 小集公社,现属于 鲍官屯镇。张古风村现有人口近三千口人左右。张古风是个传统的农业村,种植上主要以小麦、玉米为主、棉花为主,养殖业也蓬勃发展,主要以养猪、养鸡、养牛居多。张古风村代码:211张古风位优势明显,位于京津唐经济开发区的环渤海带。北距沧州市34公里,天津158公里,北京250公里;东距黄骅港60公里;西距南皮县城25...

详情

张古风村地名网_河北省沧州市南皮县鲍官屯镇张古风村资料简介
  张古风村是河北省沧州市南皮县鲍官屯镇下辖的社区。城乡分类代码为122,为镇乡结合区。区划代码为130927103211,居民身份证号码前6位为130927。张古风村与鲍官屯村、孙清屯村、小迟庄村、西康村、东康村、张旗屯村、永兴庄村、小集村、倪官屯村、小张官村、大迟庄村、董丁庄村相邻。 还有1个地名与张古风村同名


河北省沧州市南皮县鲍官屯镇张古风村介绍

张古风村北距 沧州市34公里, 天津158公里, 北京250公里;东距 黄骅港60公里;西距 南皮县城25公里,京沪高速公路25公里, 石家庄180公里;南距济南200公里。总人口2315人,575户,村两委成员7人,党员61名,耕地面积5186亩,人均耕地面积2.2亩,该村农民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主,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棉花等。养殖业也蓬勃发展,主要以养猪、养鸡、养牛居多。

河北省沧州市南皮县鲍官屯镇张古风村 原属于 小集公社,现属于 鲍官屯镇。张古风村现有人口近三千口人左右。张古风是个传统的农业村,种植上主要以小麦、玉米为主、棉花为主,养殖业也蓬勃发展,主要以养猪、养鸡、养牛居多。

张古风村代码:211

张古风位优势明显,位于京津唐经济开发区的环渤海带。北距沧州市34公里,天津158公里,北京250公里;东距黄骅港60公里;西距南皮县城25公里,京沪高速公路25公里,石家庄180公里;南距济南200公里。正距离省道正港公路与李寨路成十字型在镇中心北1公里,构成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网络。

张古风村一直流传至今的有舞狮、秧歌、落子、小车子会、踩高桥等等。

清代,吹歌艺人即在南皮民间活动,民国时期广泛流行,主要为民间红、白事吹奏。新中国成立后,除民间吹奏活动外,吹歌搬上舞台,成为节庆联欢的重要节目。特点是:演奏形式生动活泼,音乐旋律清新刚健,富有地方特色,群众喜闻乐听。

南皮吹歌主要吹奏一些传统乐曲、戏曲和各类牌子曲。经常演奏的曲牌乐曲有《 小开门》、《 小放牛》、《大金草》、《小金草》、《 千万寿》、《 得胜令》、《扯不断》、《 玉芙蓉》、《荷花令》、《百鸟朝凤》、《打枣》等,还有京剧、评剧、 河北梆子、豫剧等剧种的唱腔选段。吹奏乐器常见的有唢呐、管、笛、笙等,大者为卡碗,小者称海笛。吹奏时配有弦乐器、弹拨乐器、打击乐器等。

吹歌组织旧称同乐会,现称吹歌班,吹打乐队。旧时吹歌艺人家境贫寒,社会地位低下,被称为“吃凉菜的”、“蹬桌子腿的”、“打差的”。新中国成立后,民间吹歌艺人受到党和政府重视,吹歌艺术不断得到创新发展。

现在吹奏形式。有唢呐独奏、咔奏加伴奏,趾奏加虽等,吹唱是运用吹奏技术,利用起吹(假声)表现戏剧各类角色的演唱声音。吹打乐队还演唱坐腔戏,改革开放后,除演唱戏曲外,又增加歌曲、流行歌曲、独唱、清唱,还上演现代舞蹈、跳迪斯科、以烘托气氛,招徕观众。2006年统计显示,全县吹打乐队20余个,艺人260余人。艺人有祖传吹歌者,有师承学艺者,也有剧团乐队琴师和演员下岗人员,自发组织,农忙务农,农闲从艺,有红白事即行邀集。

吹歌在南皮有深厚的群众基础,群众视吹歌为自己的艺术,非常喜爱,吹歌艺人备出。张古风村王金山(有传)是驰名全国的唢呐演奏家,自幼酷爱吹歌艺术,受家庭环境影响,走上专业道路,在唢呐演奏和咔戏上均有很高的造诣,因此被选调河北省歌舞团为唢呐独奏演员。在长期吹奏生涯中,他勇于探索,刻意求新,逐步形成自己单色圆润优美、吐舌清晰明快、气息运用自如、力度变化鲜明、感情真挚动人的艺术风格,享誉全国。其唢呐独奏《欢乐的农村》、《打枣》,咔戏《河北梆子·大登殿》等乐曲被中国唱片社、河北电台等单位录制唱片广泛流传。小丈二桥村赵连城(有传)幼年从师学习吹歌,学艺全面,吹奏大量曲牌得心应手,宛转自如,咔奏京、评、梆、大鼓、坠子皆有所长,演奏的京剧《二进宫》、《沙家浜》以嗓音和唢呐声混合而成,颇似戏曲演员唱声。1951年随中国杂技团出访苏联,1952年参加中国艺术团赴朝慰问演出。三年困难时期离团回家,从事乡间艺事活动。1979年、1985年地区文艺汇演中分获一等奖,地区、省电台、电视台多次录音录像,为民间吹歌艺术留下很多珍贵资料。刘八里村胡朝典(1902-1979)是驰名南皮、泊头、沧县、东光一带的民间吹歌艺人,从师学艺,练功刻苦,十六岁时吹歌即在家乡小有名气。多次与王金山、赵春峰(时为北京民族艺术学院副教授)、刘长生(时为西安民族学院副教授)合作演出。演奏主要曲目有《小开门》、《蝶金钱》,河北梆子、评剧曲牌等数十首。吹歌特点高亢、明亮,最突出的高音大管、品哨的拧哨技艺,堪称一绝。胡春堂即胡朝典长子,自幼随父学艺,少年成名,特长吹奏大管、咔戏。在咔戏中模仿笑声与杂技艺术结合,别具一格。1957年参军被选到昆明军区文工团工作,在部队学习文化乐理知识,艺术上更加成熟完美。20世纪60年代多次随团赴缅甸、老挝、越南友好演出并在部队和云南地方演出中多次获奖。演奏曲目有《将军令》、《步步高》、《艺勾勾》等大管协奏曲,咔戏有河北梆子、西河大鼓、河南坠子等,深受群众喜爱。胡春芳(1924-1979)胡朝典次子,自幼学艺,南皮文艺界公认的吹奏咔戏人才,深得老一辈艺术家王金山、赵春峰、赵春亭等人赏识,其特长唢呐吹奏,嘹亮生动,咔戏委婉逼真,惟妙惟肖,主要演奏河北梆子、评剧中名曲名段和《打枣》等传统曲牌,胡朝典父子在演出活动时当地誉为胡家吹歌。占庄村周书琴,6岁即随其父学艺,8岁即能独奏。与王金山、刘丰祥、赵连城皆为好友,经常相聚切磋技艺。吹拉弹唱坐打样样娴熟,最拿手乐器是大管和唢呐,他使用的大管与众不同,管身长40厘米,管径4厘米,声音厚重,掷地有声,他演奏时,换气自如,吐字清晰,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不觉陶醉乐曲之中,当地人称“周大管儿”。

南皮张古风村:一片艳阳吹破天

南皮吹歌自古有名,支派繁多,仅具代表性的就有东、西、中部三派。而鲍官屯镇张古风村的吹歌尤其著名,代表人物王金山曾为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演出,并多次出访缅甸、越南、老挝等国家。如今的张古风吹歌虽不如昔日兴盛,但依然被众多民间艺人热爱,并有数套班子,以农村特有的形式,发扬传承。

特立独行初显产业雏形

前年,南皮吹歌被南皮列为推荐项目,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虽因诸多因素,暂未被列入省级非遗项目,但这丝毫不影响群众对它的喜爱。

吹歌在农村群众基础非常好,受民俗影响,逢农村红白喜事、年节庙会,多有吹歌艺人前来捧场。响彻天际的唢呐、大管声,总能把主人家或悲或喜的心情,通过或高亢或低沉的调子表达出来。滴滴答答一片欢声,呜呜咽咽几许悲情,吹歌婉转乡村角角落落。

在张古风村,有好几套吹歌班子,不下三五十人,逢有农闲或红白喜事,都是这些民间艺人展示才艺的好机会。这些年,表演形式更是添了许多新花样,唢呐独奏、咔奏加伴奏之外,又增加了流行歌曲、现代舞蹈等内容,以烘托气氛,吸引观众。

和其他民间艺术不同,因民俗所及,农村许多事都离不开吹歌,这种“必不可少”,成为吹歌延续的动力之一。吹歌班子出场是有报酬的,而乡村人家也乐得花钱买热闹,吹歌班子也在这种经常性的“打差”中延续着。所得收入不仅能补贴艺人家用,购置器材,更重要的是把这门民间艺术,以特殊状态保存下来、传承下去,这也算是文化产业在民间的一种特殊形式。

“一花三叶”驰誉北方

吹歌在南皮有著名的三派,东部张古风、中部小丈二桥、西部刘八里。而张古风村 王金山所代表的东部吹歌,在共和国成立后,又影响到山东、山西、东北一带。

让张古风人自豪的是,在被旧社会称为“同乐会”、“吃凉菜的”、“蹬桌子腿的”、“打差的”一帮民间艺人中走出一位驰名全国的唢呐演奏家,他就是王金山。王金山自幼酷爱吹歌艺术,在唢呐演奏和咔戏上均有很高的造诣,因此被选调为河北省歌舞团唢呐独奏演员。在长期吹奏生涯中,他逐步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唢呐独奏《欢乐的农村》、《打枣》、咔戏《河北梆子·大登殿》等乐曲被中国唱片社、河北电台等单位录制成唱片广泛流传。

上世纪60年代,王金山还受到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专门演出了所谓的民间俚俗小调,并多次出访缅甸、越南、老挝等国,把吹歌的地位抬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王金山影响所及,同辈人刘八里村的胡朝典,是驰名 南皮、 泊头、 沧县、 东光一带的民间吹歌艺人。从师学艺,练功刻苦,16岁时即在家乡小有名气,多次与王金山、赵春峰(时为北京民族艺术学院副教授)、刘长生(时为西安民族学院副教授)合作演出,高音大管、口哨的拧哨技艺,堪称一绝。长子胡春堂自幼随父学艺,少年成名,在咔戏中模仿笑声与杂技艺术结合,别具一格。1957年被选到昆明军区文工团工作,多次随团赴缅甸、老挝、越南友好演出,并在部队和云南地方演出中多次获奖。胡朝典次子胡春芳也深得王金山、赵春峰、赵春亭等人赏识,主要演奏河北梆子、评剧中名曲名段和《打枣》等传统曲牌,两父子叫响胡家吹歌的名号。

第三支是小丈二桥村赵连城。他学艺全面,咔奏京、评、梆、大鼓、坠子皆有所长,演奏的京剧《二进宫》、《沙家浜》以嗓音和唢呐声混合而成,颇似戏曲演员唱声。

还有詹庄村周书琴,6岁学艺,8岁独奏,与王金山、刘丰祥、赵连城皆为好友,经常相聚切磋技艺。吹拉弹打样样娴熟,最拿手的乐器是大管和唢呐,他使用的大管与众不同,管身长40厘米、管径4厘米,声音厚重,掷地有声。他演奏时,换气自如,吐字清晰,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不觉陶醉乐曲之中,人称“周大管儿”。

民间小调登上大雅之堂

张古风村民说起吹歌,谈古论今,如数家珍,滔滔不绝。尤其说到现在,“一年四季,来请的踢破门槛子,不光是他们看咱行不行,咱还有个去不去呢!除了应酬节日红白事,还多次参加县里的大场合。”

南皮文化馆馆长刘辉介绍,南皮吹歌已有200多年历史,是在旧“鼓乐班”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常用乐器是唢呐、拉弦、弹拨乐、打击乐等。演奏乐曲多为民歌、戏曲、套曲、传统曲牌及牌子曲。

共和国成立后,除民间吹奏活动外,吹歌搬上舞台,成为节庆联欢的重要节目。演奏生动活泼,旋律清新刚健,富有地方特色,群众喜闻乐听。1979年,根据文化部和中国音协联合指示,原沧州地区文化局组织专业艺术工作者深入南皮,采集整理民间器乐。文化馆专业工作人员王连城、郭其武和原董村公社广播站刘永、曹桂芝参加采集工作,深入农村寻访艺人,录制保存下大量宝贵音响资料,由市文化局整理,编入《河北省民间器乐曲选》。

刘辉说,除了整理老一辈艺人的影像资料,文化部门还根据吹歌的特点,为吹歌适应舞台艺术,做出许多指导,在传统上加以改进,使之在民间演出、舞台效果上再现异彩。当地政府还积极为它申遗提供便利条件。相信这门古老的民间艺术,一定会在民间艺人和文化部门的共同努力下,重焕青春。

周边村庄

张古风村 地址:河北省沧州市南皮县鲍官屯镇张古风村

鲍官屯村 地址:河北省沧州市南皮县

张官屯村 地址:沧州市沧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