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遥城村
孙犁, 孙犁人物生平, 孙犁个人生活, 孙犁主要作品, 孙犁出版图书, 孙犁创作特点, 孙犁获奖记录, 孙犁人物评价, 孙犁后世纪念, 孙犁所获荣誉
孙犁 (1913年5月11日—2002年7月11日) ,原名孙振海,后更名孙树勋,笔名有孙犁、力编、纵耕、余而立、土豹、原平、林冬苹、林冬平、芸夫、孙芸夫、耕堂、芸斋、姜化、庸庐、时限等,河北安平人。中国现代作家、散文家,“ 荷花淀派 ”的创始人,历任天津日报社副刊科副科长、报社编委,中国作协天津分会主席,中国作协第四届顾问,第五、六届名誉副主席,中国文联荣誉委员。 1913年5月11日,出生于河北省衡水市安平县孙遥城村。1924年,跟随父亲前往安国县城上高级小学,开始接触到“五四”以后的文学作品。 1937年冬,抗日战争爆发,孙犁加入抗战工作,并编写了《民族革命战争与戏剧》的小册子,指导敌后的抗日宣传工作。 1944年,赴延安,在 鲁迅艺术文学院 学习和工作。 1945年,发表了《荷花淀》《 芦花荡 》等短篇小说。 1949年起,主编《天津日报》的《文艺周刊》,并担任...
详情孙犁 (1913年5月11日—2002年7月11日) ,原名孙振海,后更名孙树勋,笔名有孙犁、力编、纵耕、余而立、土豹、原平、林冬苹、林冬平、芸夫、孙芸夫、耕堂、芸斋、姜化、庸庐、时限等,河北安平人。中国现代作家、散文家,“ 荷花淀派 ”的创始人,历任天津日报社副刊科副科长、报社编委,中国作协天津分会主席,中国作协第四届顾问,第五、六届名誉副主席,中国文联荣誉委员。 1913年5月11日,出生于河北省衡水市安平县孙遥城村。1924年,跟随父亲前往安国县城上高级小学,开始接触到“五四”以后的文学作品。 1937年冬,抗日战争爆发,孙犁加入抗战工作,并编写了《民族革命战争与戏剧》的小册子,指导敌后的抗日宣传工作。 1944年,赴延安,在 鲁迅艺术文学院 学习和工作。 1945年,发表了《荷花淀》《 芦花荡 》等短篇小说。 1949年起,主编《天津日报》的《文艺周刊》,并担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作协天津分会副主席等职。 1951年起,出版长篇小说《 风云初记 》。 1956年,发表中篇小说《铁木前传》。 2002年7月11日6时,孙犁因病逝世,享年90岁 。
人物生平
1913年5月11日,出生于河北省衡水市安平县孙遥城村。1919年,入本村小学读完初级小学。1924年,跟随父亲前往安国县城上高级小学,开始接触到“五四”以后的文学作品。1926年,考入保定育德中学,在育德中学初中部(4年)读书期间,开始在校刊《育德月刊》发表作品,如短篇小说《孝吗?》《弃儿》,独幕剧《顿足》等。 升入高中后,阅读了当时正在流行的社会科学的 俄国十月革命 以后的文学作品,对文艺理论台赠店发生浓厚兴趣,并开始写这方面的文章,如发表在《中学生》上的论文《子夜中所表现中国现阶段的经济的性质》等。 1933年,高中毕业后,无力升学,在家赋闲。1934年春,孙犁父亲托人在北平市政府工务局为孙犁谋得一雇员职位。由于公务不多,经常到附近的北平图书馆看书或到大学旁听少档垫,用笔名“孙芸夫”在《 大公报 》上发表文章。由于屡屡请假,加上局长易人,几个月后便被免职,又经父亲托人,在北平象鼻于东坑小学当事务员,一年后辞职回家。 1936年暑假期间,经同学侯士珍、 黄振宗 介绍,前往安新县同口完全小学当教员,教六年级语文和一年级自然,在这里他对 白洋淀 一带人民群众的生活有了初步了解。个人生活
1927年,孙犁在 保定育德中学 学习期间,以年幼想家,不愿远离为由( 保定 距家乡近200里),休学一年。同年,与本县黄城王氏定婚,两年后,遂与结婚。 毕业后又去北平、保定等地谋事,直到1949年在天津工作后孙犁才把妻儿接到身边,并为她取名“王小立”。 孙犁虽外表傲岸,对家人却难掩其真情,虽然工作很辛苦,常常熬夜写作到凌晨一两点,晚上路过老母亲的屋子,都推门进去看看是否盖好被子。老母亲爱吃鱼,孙犁就专拣中段儿往她碗里夹。他与农村妻子伉俪情深,虽然二人文化差距巨大,却一生恩爱,相携相扶。孙犁写过,母亲和妻子是他文学语言的源泉。正是质朴的劳动妇女的美德,奠定了他早期作品的基调,使他进入繁华的城市后,还联结 冀中平原 的地气,孙犁曾用过笔名“石纺”,是大女儿曾经工作的厂名简称,也用过“纪普”,“普”是他早丧的爱子名字。 孙犁有三女一男四个孩子,孙晓玲是他最小的女儿。孙晓玲生活在天津,曾任职于邮电系统 。孙犁的孙子是孙瑜,外孙女是张璇,均为天津市的新闻工作者 。主要作品
时间 | 作品 | 体裁 | 出版社 |
---|---|---|---|
1938 | 《民族革命战争与戏剧》 | 理论 | 冀中人民自卫军政治部油印 |
1940 | 《论通讯员及通讯写作诸问题》 | 理论 | 晋察冀日报社 |
1941 | 《鲁迅、鲁迅的故事》 | 少儿读物 | 新华书店晋察冀分店 |
1942(首版) | 《区村和连队的文学写作课本》 | 理论 | 1942版冀中文建会油印 1950版中南新华书店(更名为《写作入门》) 1952版上海文化工作社(更名为《文艺学习》) |
1946 | 《少年鲁迅读本》 | 少儿读物 | 张家口教育阵地社 |
1947 | 《荷花淀》 | 散文集 | 香港海洋书屋 |
1947 | 《文学入门》 | 理论 | 冀中新华书店 |
1949 | 《芦花荡》 | 短篇小说集 | 群益出版社 |
1949 | 《嘱咐》 | 短篇小说集 | 天下出版社 |
1949(首版) | 《村歌》 | 中篇小说 | 天下出版社 (1961年人文出版社再版) |
1950 | 《采蒲台》 | 短篇小说集 | 三联出版社 |
1950 | 《农村速写》 | 散文、小说集 | 读者出版社 |
1950 | 《文学短论》 | 理论 | 上海文化工作社 |
1951 | 《山海关红绫歌》 | 诗歌集 | 新知识书店 |
1951- 1963 | 《风云初记》 | 长篇小说 | 1集、2集分别于1951、1953年人文出版社出版; 1-3集于1963年作家出版社出版 |
1953 | 《文学短论》(续编) | 论文集 | 上海文化工作社 |
1957 | 《铁木前传》 | 中篇小说 | 天津人民出版社 |
1958 | 《白洋淀纪事》 | 小说、散文集 | 中国青年出版社 |
1962 | 《津门小集》 | 散文集 | 百花文艺出版社 |
1964-4 | 《白洋淀之曲》 | 诗歌集 | 百花文艺出版社 |
1979-8 | 《晚华集》 | 散文集 | 百花文艺出版社 |
1981-3 | 《秀露集》 | 散文、小说集 | 百花文艺出版社 |
1981-10 | 《澹定集》 | 散文集 | 百花文艺出版社 |
1981 | 《耕堂杂录》 | 杂文集 | 河北人民出版社 |
1981 | 《疆定集》 | 散文集 | 百花文艺出版社 |
1982 | 《琴和箫》 | 小说、散文集 | 花山出版社 |
1982 | 《孙犁小说选》 | 小说集 | 四川人民出版社 |
1981- 1982 | 《孙犁文集》(1-5册) | 文集 | 百花文艺出版社 |
1982 | 《耕堂散文》 | 散文集 | 花城出版社 |
1982-12 | 《尺泽集》 | 散文集 | 百花文艺出版社 |
1983 | 《书林秋草》 | 杂文集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1983 | 《孙犁文论集》 | 作品集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1984 | 《孙犁散文选》 | 散文集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1984-3 | 《远道集》 | 散文集 | 百花文艺出版社 |
1986-2 | 《老荒集》 | 散文集 | 上海文艺出版社 |
1987-4 | 《陋巷集》 | 散文集 | 百花文艺出版社 |
1988-9 | 《耕堂序跋》 | 序跋文集 | 湖南人民出版社 |
1989-9 | 《无为集》 | 散文集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1990 | 《芸斋小说》 | 小说集 | 人民日报出版社 |
1992 | 《孙犁文集》(珍藏本) | 套装 | 百花文艺出版社 |
1995-11 | 《曲终集》 | 散文集 | 百花文艺出版社 |
1996 | 《芸斋梦余》 | 散文集 | 人民日报出版社 |
2008 | 《耕堂读书记》正、续编 | 读书记集 | 大象出版社 |
出版图书
创作特点
主题思想
民族观念 在抗日战争之前,孙犁在乡村教书,过着轻松自在的生活。抗日战争的爆发,改变了孙犁的生活。时代的洪流促使孙犁参加革命,由一个乡村知识分子蜕变成文化战士。在战火蔓延的艰苦环境中,用自己的笔和热情宣传着抗战救亡的文化,为建设抗日根据地的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并且以自己特有的文学方式完成对于时代的参与。由于日本主义的侵略,中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一幕幕悲惨的画面,刺激孙犁对于国家民族的思考。 孙犁参加抗战之后,在晋察冀边区接受党的思想教育的熏陶,对国家民族主义有了更好地理解。孙犁的民族国家观念促使他参加革命,积极投身于抗战的洪流中,并且用文艺这种武器来对抗日本侵略者,张扬民族意识。孙犁在《民族革命战争与戏剧》中就极力地宣扬国家民族主义,语言带有明显的时代色彩,用富有鼓动的话语来凸显民族主义的重要性,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无形之中就受到感染,意识到国家、民族与个人的关系,从而使群众逐渐地具有国家民族意识。开篇就用简单有力的文字,表现出战争革命的民族性。激扬的文字中有民主主义的高涨,有他对于国家民族意识的召唤。在晋察冀边区这样的环境中,他充分感受到革命的伟大,运用主流话语表达自己的感情。 赞美民众 孙犁在《老胡的事》中着力描写的小梅动作敏捷,焕发着青春的活力,每天都不闲着。在这里小梅是可爱、美丽、勤劳,有着劳动人民身上普遍的劳动美的共性。孙犁不惜笔墨的对小梅进行详细的描写,其中就是表达出对于劳动人民的赞美。在老胡的妹妹来了之后,老胡说“你能做许多事,可你还得向她学习,她知道很多的革命道理呀!”在老胡的心目中,小梅虽然美丽、勤劳,但还要学习革命道理,抗战中的群众才是最有魅力的。把小梅和从事革命工作的“妹妹”放在一起,并且要小梅向“妹妹”学习,说明劳动人民群众要积极地参加到抗战的队伍中才能更加完美。当然要小梅向“妹妹”学习,并不是说小梅作为人民群众的代表就是不完美的,这其中掺杂着孙犁对于小梅殷切的希望,对于人民群众的期望,想要人民群众将自己的优秀品质与抗战相结合,能够更好地发挥人民群众的作用。 现实主义 孙犁曾长期生活在群众的生活和斗争之中,熟悉他们,熟悉他们的语言,熟悉他们原始状态的文艺,能把握人民生活的感性的进步。所以,他能以思想为线艺术为针,把这些生活中闪耀的珍珠串成篇篇美文。在谈到自己的创作时,孙犁说,他的创作,从抗日战争开始,作品是他个人对这一伟大时代、神圣战争,所作的真实记录。反映这一时代人民精神风貌的作品,在他的创作中,占绝大部分。在创作过程中,他的思想、感情,和他所处的时代,或人民对作者的要求,不会有任何不符拍节之处,完全是一致的。可以说孙犁的作品,比较真实地再现了那个时代生活的某些本质内容,记录下了作家当时的思想与情感,可以说是时代与个人的真实结合。 批判文革 “文化大革命”的到来,严重禁锢了作家的思想和意识。孙犁真正进入了创作的空白阶段。《书衣文录》中记录着“变得聪明”的“迂夫子”对文革无声的抗争和痛苦的践涉历程。在这场动乱中,孙犁坚守着自己的人格,虽然意识仍被禁锢,但孙犁却能从包裹书皮和书写书衣文中得到精神的慰藉,修身养性。在这个小小的精神园地里释放出本真的自己,排遣内心的积郁,发泄对文革的痛恨。虽然《书衣文录》中直指、拒斥“文革”的言语不是很多,但那些书籍题识却饱含着孙犁对世事变化无常的困惑,对混乱的生存环境的谩骂,对人性自私丑恶的揭露,以及对文化凋敝、青年荒废学业的忧心和苦恼。所有的这一切都显示出孙犁与“文革”相抗衡的立场和决心。劫后复出的孙犁呈现出批判性的言说方式,愤激的处世心态,沉浸传统文化的新状态,已在《书衣文录》中就显露端愧。 追忆往昔 对战争年代的追忆,贯穿着孙犁晚年的创作。战争年代艰苦卓绝,生死存亡亦是朝不保夕之事,然而这却是孙犁最怀念的日子之一。继一系列的怀人之作后,孙犁又陆续创作了一批由生活琐事等触动的关于战争岁月的回忆之作,如《在阜平》《服装的故事》《吃粥的故事》《平原的觉醒》等。这些回忆没有了伤逝怀人的沉痛和伤感,抑或说这种伤感的情绪比较淡,更多的是洋溢着青春的激情和乐观向上的革命主义精神。抗日战争对于中国人民而言,是残酷的,是血的战争,而孙犁却称之为“神圣而伟大的年代”。 孙犁晚年一直深情地诉说着战争时代的美好,是想告诉人们,在那个年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一种美好。我们仿佛听到他内心那个沉重的疑问在大地叩响,为什么战争岁月过去了,人民安享太平了,人心却变成了另一副模样。所以他不断地追忆,不断地向读者倾诉,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里,人人都为了同一理想而团结奋斗的精神,奋发向上、昂扬积极,人们之间不会为了一点利益之争动歪念头,不会心生恶意,不会背弃信仰,背弃道德,做出君子不齿之事。而这些所有美好的回忆和感受,都是基于孙犁对另一个“邪恶的极致”年代的对比观照。“文革”中,小人为了利益之争,权欲之念,可以大卖人头,甚至伤害无辜者的身家性命。那十年的沉痛经验和情感沉淀,都让孙犁更加的怀念曾经逝去的那个美好的时代以及那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艺术特色
简约刻画 孙犁很擅长用简约的笔墨刻画出时代中的人物,他们表现出特定区域的风物特征,使他笔下的风俗画呈现出一种动态的美。在《红棉袄》中的山区姑娘虽然不太了解外边的世界,但对于革命充满激情,害羞而又热情,将自己早晨刚穿上的红棉袄脱下给病员盖上。其中,通过“她便转过身去断然地脱下来”,“脸飞红了一下”,“自己退到角落里”等将姑娘的害羞生动的表现出来,但为了帮助病员还是脱下自己的新棉袄,这里是对于劳动人民的热情赞美。在《瓜的故事》中平原姑娘给伤员挑最好吃的西瓜,并且还大声招呼铁匠老婆给战士送葡萄,还责备不愿意送给战士葡萄的吝啬女人,表现出平原姑娘的豪爽和对于抗战的支持。通过对比两个性格不同的姑娘,表现出生活在不同地域的人们不同的性格,也表现出不同的风物,但都将他们放置在抗战时代的背景之下,表现出人物对于抗战的支持,对于战士们的关心,这样使人物融入时代中,赋予人物时代特色,增强作品的感召力。 柔美明快 孙犁的早期作品主要以歌颂祖国的大好河山和解放区百姓的淳朴、善良为主。早期的作品主要是小说,在现实主义的基础上,佐以浪漫主义色彩的笔调,文字清新明丽。在孙犁早期的作品中,这些“极致”的美,较为集中地体现在女性人物身上。《荷花淀》中勤劳朴实的水生嫂,《麦收》里勇敢担当的二梅,《“藏”》中青春好胜的浅花,《光荣》里热情善良的秀梅,《吴召儿》中机智果敢的吴召儿,《钟》里敢爱敢恨的慧秀等农村妇女形象,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孙犁热情地歌颂着这些美丽可爱的女性形象,用诗一般的情怀为她们谱写赞歌。在战争的大背景之下,她们表现出难得的智慧与勇气,面对强敌毫无畏惧,并能与敌人周旋,表现出“巾帼不让须眉”的英勇气概;在国与家之间,她们能识大体、顾大局,忍受丈夫别家弃子、终年在外之苦,在后方支持着民族抗日解放的伟大事业,表现出无穷的人格魅力。获奖记录
文学类 | ||||||||||||
|
人物评价
“这是一个有风格的作家。” (无产阶级革命家 毛泽东 评) “按照孙犁的革命资历,他如果稍能入世一点,早就是个大文官了;不,他后半生偏偏远离官场,恪守文人的清高与清贫。这是文坛上的一声绝响,让我们后来人高山仰止。” (中国当代作家 莫言 评) “孙犁有自己的一贯的风格。他是那种布衣简食、淡泊明志的作家。他选定了清贫的作家之路,并始终如一地持守一个作家的良知。” (中国现代作家 茅盾 评) “孙犁先生高尚的文学品貌在文坛永存,孙犁先生对文学晚辈至诚的关爱我将铭记终生……这位作家独树一帜的价值,将在以后的岁月中越发显现出来,孙犁先生对年轻一代作家的影响和渗透力,是不会消失的,不会泯灭的,相反,它将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更加凸现出来。” (中国当代作家 铁凝 评) “我从孙老的身上学到了许多东西,孙老的一生无愧于这个时代。” (中国当代作家 冯骥才 评) “孙犁很纯粹,不是受风风雨雨影响,东摇西晃跳摇摆舞的作家。” (中国当代作家 从维熙 评) “孙犁先生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一位具有时代标志性的杰出作家,他把自己的笔和才华,把自己的作品和生命,全部献给了时代和人民。他的作品融入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创造的典藏,一代又一代读者从中汲取着无尽的精神营养。” (时任天津市委副书记 刘胜玉 评)后世纪念
孙犁纪念馆
2002年7月11日,孙犁逝世后,河北省安新县人民政府在白洋淀荷花大观园修建了孙犁纪念馆。纪念馆为三合院仿古建筑,坐北朝南,正门中间挂着诗人 贺敬之 题写的"孙犁纪念馆"牌匾,纪念馆南端为六柱木制碑亭,正面两柱有孙犁撰写的楹联"梦中屡迷还乡路,愈知晚途念桑梓",碑亭中间为汉白玉石碑,正面书"荷花淀派创立者孙犁"。中轴线上建有木制牌楼,孙犁所书"大道低回"牌匾挂牌楼中央。牌楼和展厅之间是孙犁呈坐姿、高3.3米的汉白玉雕像。孙犁纪念馆正房为主展厅,分七个部分,展示了他的生平与创作。孙犁故居
孙犁故居 位于安平县大子文乡孙遥城村,占地面积1290平米,建筑面积272平米, 2013年10月开始规划建设, 2014年5月4日建成开放。 孙犁故居建筑风格为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北方民居特色,建筑布局为外院套内院的四合院形式,内院建有正房三间两跨、东西厢房,外院建有佣工房、牲口房、磨房、门房、大车棚和大门、二门等设施,在外院建设纪念广场和孙犁著作碑林,同时正在设计雕刻汉白玉孙犁坐像。孙犁文学奖
2012年11月, 孙犁文学奖 首次颁奖。孙犁文学奖是为了纪念孙犁先生逝世十周年而设立的,由河北省作协和孙犁故乡衡水市安平县共同承办。孙犁图书馆
纪念图书
时间 | 作品名称 | 作者 | 出版社 | 备注 |
---|---|---|---|---|
2004-02 | 《孙犁:革命文学中的多余人》 | 杨联芬 | 中国文联出版社 | 收录于20世纪中国文学论书系 |
2011 | 《布衣:我的父亲孙犁》 | 孙晓玲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作者为孙犁的女儿 |
2013-05 | 《逝不去的彩云:我与父亲孙犁》 | 孙晓玲 | 百花文艺出版社 | / |
2013-05 | 《百年孙犁》 | 铁凝、贾平凹等 | 百花文艺出版社 | / |
所获荣誉
2022年9月,入选100余位优秀报人。周边景区,
孙犁故居
地址:河北省衡水市安平县大子文乡孙遥城村荷花路
周边乡镇
大子文镇
地址:河北省衡水市安平县
周边公司企业
俊熙图文广告
地址:孙遥城村安平县牟露奶牛养殖有限公司南侧50米
周边公检法机构
安平县大子文法庭
地址:河北省衡水市安平县大子文乡政府附近
营业时间:00:00-24:00
周边村庄
孙遥城村
地址:衡水市安平县
大子文村
地址:衡水市安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