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庄村
要庄村 要庄 要庄村村史沿革 要庄村地理位置 要庄村人文概况 要庄村历史典故 要庄村历史概况 要庄村迁徙历史 要庄村村庄风景 要庄村辈份排序 要庄村村外迁史 要庄村村著名人
河北省衡水市故城县建国镇要庄村。简介:该村地理位置独特,村历史悠久,村风淳朴,邻里相睦,村民历代以农耕为主。春秋战国时, 要庄村域先后隶属 晋国东阳, 赵国 东武城所辖。西汉时先后属 冀州 清河郡 东阳县、 复阳县、 东武城县所辖。北宋属历亭县所辖。明朝属 东昌府 武城县所辖。明 洪武年间赵姓人氏始迁此地命村名为“太平庄”(现要庄村南原石佛寺庙北)居住。明朝 永乐年间(1403—1424),刘虎、刘豹兄弟二人由山东莱州孤柳村迁来 邑城(武城老县城,现建国运河大桥下遗址)西南要庄定居。清朝属临清州 武城县所辖。1913年,属民国山东济西道武城县所辖。1937年属民国第四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武城县所辖。1946年3月,属冀南解放区行政公署第...
详情河北省衡水市故城县建国镇要庄村。简介:该村地理位置独特,村历史悠久,村风淳朴,邻里相睦,村民历代以农耕为主。
春秋战国时, 要庄村域先后隶属 晋国东阳, 赵国 东武城所辖。
西汉时先后属 冀州 清河郡 东阳县、 复阳县、 东武城县所辖。
北宋属历亭县所辖。
明朝属 东昌府 武城县所辖。
明 洪武年间赵姓人氏始迁此地命村名为“太平庄”(现要庄村南原石佛寺庙北)居住。
明朝 永乐
年间(1403—1424),刘虎、刘豹兄弟二人由山东莱州孤柳村迁来 邑城(武城老县城,现建国运河大桥下遗址)西南要庄定居。
清朝属临清州 武城县所辖。
1913年,属民国山东济西道武城县所辖。
1937年属民国第四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武城县所辖。
1946年3月,属冀南解放区行政公署第二专区武城县所辖。
1949年8月11日,属河北省人民政府 衡水专区武城县所辖。
1954年属山东省 聊城专区武城县并建要庄乡,在此期间要庄村曾更名为“向阳村”。
1958年属山东聊城地区 夏津县所辖,并撤要庄乡改为祖杨公社要庄管理区,村名仍为“要庄”。
1961年属 德州专区武城县祖杨公社要庄管理区所辖。
1964年, 国务院区划调整以运河为界,将 运河以东划为山东省武城县辖区,运河以西地域含要庄村域划归河北 故城县区域。
1966年成立故城县要庄公社村名为“要庄大队”。
1984年建故城县要庄乡,村名为“要庄”。
1996年撤乡并入故城县 建国镇至今。
今 要庄村委会驻该村。
要庄村位于 建国镇政府驻地西南约3.8公里处,距 故城县城( 郑口)约35公里。向西2公里与 清河县 连庄镇相邻,向南5公里与 清河县 油坊镇相邻,向东南6公里与山东 夏津县隔运河相望,向东2公里与山东 武城县隔 运河相望。要庄村地处在 故城县域最南端,是原 要庄乡政府驻地,西邻小武北沟(新堤干渠),东邻 京杭大运河( 卫运河)是两省( 山东省、 河北省)四县( 故城县、 清河县、 武城县、 夏津县)六镇(故城 建国镇、清河 连庄镇、武城 老城镇、武城 杨庄乡、夏津 渡口驿乡、清河 油坊镇)交会处,交通便利地理位置特殊。
2014年 要庄村人口约1256人,均为 汉族,耕地总面积1829亩,地势平坦,土地肥沃,以白质土壤居多,经济以农业为主,主要农作物有蔬菜、小麦、玉米、棉花、花生等。尤其以大棚韭菜为主的农业经济格局突出,是远近闻名的韭菜生产基地,销往全国多个城市。村内设有要庄小学、要庄幼儿园、深井自来水厂、农村信用社、要庄卫生院、沿街店铺数十家包含农资、百货、副食、五金、家电、服装、土产日杂等。要庄村东商贸丁字街每逢农历一、六为集日。每逢集日生活日用农副品交易异常繁华。
流传在要庄村一带的“ 八月十五杀鞑子”典故:元末,各地农民不断起义反抗蒙古元军的暴政,元政府于是派蒙古鞑子兵进驻各家各户,住进户里的鞑子兵当时称作“ 家鞑子”他们随意在各家没收兵器甚至菜刀,经常奸淫妻女无恶不作,各家还必须好吃好喝像供老祖宗一样对待,稍不顺心,不是打就是骂,甚至处死你都无处伸冤,还要出高价钱向他买门槛子出入费。据说,正在大家被逼的无可奈何的时候,朱元璋的军师刘伯温想到一个计策,在农历八月十四、八月十五两天,派人到各地卖麦面做的圆饼子,买不起的人家,便赠送。每个圆饼内都夹着一个绵纸条,上写:“请今夜子时杀死你家的鞑子兵。”鞑子不懂汉文,便问:“这是什么东西?”人们就告诉他们:“这是月饼,纸条是写有吉祥话的饼芯子。”于是他们信以为真便解除了戒心。于是各家各户都在深夜子时把灌醉的鞑子兵全杀了。
相传,明 洪武年间赵姓一户首迁现要庄村南石佛寺定居,因当时居住地地势低洼,遇洪即涝,所建房屋屡建屡毁,赵氏先民希望村庄民居太平安乐、风调雨顺,取村名为“太平庄”。并逐年逐步向北筑土垒台迁移,逐步搬到现址。后因一次大的洪灾,洪水将村庄严重冲毁,大部分赵氏先民便迁往距此向西8里之遥的一处高地建村曰“赵家庄”(今清河县 连庄镇赵庄村)。部分留守的先民看到冲毁破败的村庄问当时的长辈: 还要不要这个村庄?长辈说:“要”!之后重建家园改村名为要庄,(解放初,在一短暂时期曾改名为“向阳村”)。另据该村《刘氏族谱》记载,明朝 永乐年间(1403—1424),刘虎、刘豹兄弟二人由山东莱州孤柳村迁来邑城(指武城老县城)西南要庄。此为刘氏定居要庄之始。现要庄村由前、后街、村北小后庄、村西小新宅、村东集市丁字街之分,现村中有刘、杨、赵、张、庄、王、吕、孙、魏、董、杜等姓氏,刘姓一族最为繁盛约占全村总人口的百分之七十。
据《 元史》(《 明太祖实录》卷二十九)记载,元朝末年天灾频繁,数十年间即发生洪灾19次,蝗灾18次,农民起义战事不断,加之明成祖朱棣“ 靖难之役”(一曰 燕王扫北,一曰燕王扫碑)拉锯血战三年,将士战死无数,要庄村周边方圆几百里百姓遭征战、抢掠、饥饿更死伤无数,加之燕军又对曾助朝廷军队的百姓大屠杀, 以致出现 鲁、 冀、 豫、 皖北、 苏北等地十室九空,土地荒芜,千里无鸡鸣的惨景。据《 洪洞县志》载:山西洪洞县一带因多年无战事、天灾,人口众多稠密,于是自明洪武至永乐年间奉旨先后18次,在洪洞县城北 广济寺旁一老鸹构巢若干的汉槐下聚集后向外迁民,相传,现要庄村各姓氏村民始祖也是在洪武、永乐年间或直接,或因首迁地生活困苦逐渐流浪至此定居。并代代相传民谣“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 大槐树下老鸹窝”。
据说迁民伊始,洪洞百姓听到要迁往荒芜之地时,惊恐万状,皆逃避。官府为完成移民任务,采取诱骗发布告示:不愿迁者到广济寺旁大槐树下集合,愿迁徙者可在家等待。于是百姓约十万众赶到 大槐树下,官兵突然将其包围并宣圣旨:“凡来大槐树者,一律迁徙。”在场百姓惊呆了官兵将这些百姓连串捆绑,强制上路。每逢迁民大小便时,需要押解官解开双手方便,于是后人包括要庄村历代村民亦习惯称上厕所为“ 解手”一说。并在每人的小脚趾上刻刀痕为记。以致后来传说移民后裔的脚小指上遗传有两个小指甲,显然这种说法缺乏科学依据。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时,要庄村还是碧水蓝天,游鱼池塘,虾戏莲藕,有水有林,有鱼有鸟,林茂农丰风光秀丽一度被誉平原小江南。自九十年代起几平方公里内建起五个砖厂终日浓烟排污,并取土堵河,继而地下水过度采伐,村外大量林木被伐光,自然环境屡遭严重破坏,以致现在环境恶劣每况愈下。
村南留有刘氏先祖墓地一处,占地约6亩,几百年来各种灌木纵横交错在坟头中间。
村西有赵氏先祖墓地遗址一处,每年都有各地赵氏后裔前来祭奠。
村东、村北建有几百亩蔬菜大棚基地,每年都有外地人员前来观光考察。
故城要庄村刘氏族谱辈份自 宝字辈后排序: 传、家、荣、奇、世,宗、文、洪、胜、祥,启、瑞、耀、华、英,诗、书、祖、德、常。共二十辈。2015年村中现有 刘宝(X)约10人, 刘传(X)约20多人, 刘家(X)约40多人, 刘(X) 荣约80多人, 刘奇(X)100多人, 刘世(X)40多人, 刘宗(X)1人,共六个辈份同住一村。辈份族规:每一辈由第一个出生的人,掌握辈份一字用在名字中间还是最后,后出生者务必跟从。
自 清末民初乃至解放初期,因战事、天灾、饥荒等迫于生活困苦,导致 要庄村多人次在不同时期流浪外迁。其中迁往东北三省及内蒙古的人最多,民间俗称“闯关东”“下东北”外迁人员大部分扎根迁地定居。据不完全统计,至公元2000年在 东三省及 内蒙古定居并繁衍后代的要庄人氏人口已达千余众,其中大部分外迁要庄人氏,分布在 内蒙古 海拉尔市和 牙克石市及周边一些市区。
刘兆春,男,故城要庄村人,在清末民初担任本地方圆百里十一个乡的乡长,当时人恭称七爷,为人正直厚道,积善济贫为和谐乡里促进和平解放做出极大贡献,其美誉在当时闻名各地,至今后人仍津津传颂。
刘家禄 ,男,故城要庄村人,1960年8月出生,1979年10月入伍,历任战士、排长,机关干事、股长、副处长、处长、支队政治委员,武(和谐)警北京指挥学院政治部主任,现任武(和谐)警北京指挥学院政治委员,第一次、第二次武(和谐)警部队党代会代表。
刘家科,男,故城要庄村人,一九八二年毕业于河北师范学院中文系。社会经历为三个十年:十年农民,十年研究室主任,十年组织部常务副部长。自幼喜欢文学和书法。散文曾获河北省文艺振兴奖, 冰心散文奖,报告文学获全国五个一工程一本好书奖等;作品《 乡村记忆》获第四届鲁迅文学奖(2004—2006年)全国优秀散文杂文奖,中国当代书法家、文学家。
周边
故城县建国镇要庄村舅役瞅退函军人服务站
地址:河北省衡水市故城县
周边家电数码
生隆家电商场
地址:建国镇要庄村
周边中餐馆
要庄饭店
地址:衡水市故城县
周边村庄
要庄村
地址:河北省衡水市故城县
庄村
地址:衡水市景县
逯庄村
地址:衡水市安平县
何庄村
地址:衡水市故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