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常村

大常村 大常村区域概况 大常村历史沿革


大常村地处晋中平川,清徐县集义乡东南角,东与榆次区车辋接壤,南与太谷县南庄隔河相望,是集义乡第二大村。全村现有户数为858户,人口2889人,其中男有1442人,女1447人,党支部1个,党小组8个,村民小组8个,党员98名,现有村民代表26名。全村耕地面积为5610亩,粮食播种面积为4230亩,蔬菜播种面积为4200亩,截止2010年,粮食总产量为1541吨,蔬菜总产量为5975吨,生产主要以无公害蔬菜生产为主,也是集义乡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同时,全村共有个体经营户28家,7家非公有制企业。本村现有小学一所,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0%以上。有定点文化活动场所,文化生活以村民自娱为主。村级卫生所3所,有赤脚医生5名,村民大病要到县医院治疗,参合率为80% 。继全县村级场所建设展开后,大常村对现有的村委会进行了改扩建,其中场地硬化1500平方米,安置健身器材5件,照明设施30...

详情

大常村地名网_山西省太原市清徐县集义乡大常村资料简介
  大常村是山西省太原市清徐县集义乡下辖的社区。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140121204212,居民身份证号码前6位为140121。大常村与集义村、小王村、王坊村、史家社村、贾村堡村、东楚王村、东贾村、温李青村、西贾村、姚家堡村、代李青村、邓桥村、杨李青村相邻。 还有8个地名与大常村同名


山西省太原市清徐县集义乡大常村介绍

大常村地处晋中平川,清徐县集义乡东南角,东与榆次区车辋接壤,南与太谷县南庄隔河相望,是集义乡第二大村。全村现有户数为858户,人口2889人,其中男有1442人,女1447人,党支部1个,党小组8个,村民小组8个,党员98名,现有村民代表26名。全村耕地面积为5610亩,粮食播种面积为4230亩,蔬菜播种面积为4200亩,截止2010年,粮食总产量为1541吨,蔬菜总产量为5975吨,生产主要以无公害蔬菜生产为主,也是集义乡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同时,全村共有个体经营户28家,7家非公有制企业。本村现有小学一所,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0%以上。有定点文化活动场所,文化生活以村民自娱为主。村级卫生所3所,有赤脚医生5名,村民大病要到县医院治疗,参合率为80% 。

继全县村级场所建设展开后,大常村对现有的村委会进行了改扩建,其中场地硬化1500平方米,安置健身器材5件,照明设施30件,扩建了篮球场(500平方米)和文化活动室(200平方米)。在村级场所建设的同时,村两委班子协助村小学主要负责人新建了大常小学,目前共可容纳300余学生。

大常村现属太原市清徐县集义乡,位于太原城南40公里,清徐县城东25公里,与榆次、太谷相邻,现有人口3千多,土地6千多亩,是太原市无公害蔬菜基地。

约从宋朝开始,迄于民国,该村被称为大常镇,是晋中平川繁华的集镇之一,仅次于晋中诸县城,而与榆次的东阳、永唐,太谷的阳邑,祁县的贾令、东观,晋源的北格,清源的孟封、高白等集镇相当,称得上太原府南川的十大集镇。

一、集镇的形成——史、地概况

大常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富。

庞姓村民祖上传言,该族祖隋朝时期已移居大常。唐初,村内寺庙里住过高僧田善友,他家原是大常西面十里田楚王(今西楚王)村人。青年时在楚王、大常等村的寺庙里当善友,后入介休绵山,唐太宗封他为空望佛(或作空王佛)。

关于田善友,光绪《徐沟县志》有一段记载:

“空王佛,邑之田楚王村人,姓田氏,幼而参禅礼佛,通三味,人称田善友。春夏佣工,东皋有田善友,北陌亦有田善友,而实在庙中也,村人觉其异,多有问吉凶者,遂逃入绵山。”①

大常人因为有旧关系,仍经常去绵山祈福祛灾。传说一次村民祈雨,他随手拿起捞米饭的笊篱朝东北方向忽洒了三下,说:“三寸雨,够用了。”村民回村知刚下过大雨,地面上还可以找到米饭粒呢。大常人受了恩惠以后,年年赴介休绵山上供、送布施,一直延续到民国26年(1937)日军入侵。关于送布施,还有个狗臭儿受罚的故事。时在民国初年,村里派村民狗臭儿去送布施财物,他中饱私囊贪污了。村里发现后对狗臭儿实施了严厉的处罚,令他头顶切草刀三口,赤臂跪在太阳地三天。

上面是传说。

比较可靠的没有争议的史实是:宋太宗赵光义下河东讨伐北汉时曾驻军大常。康熙《徐沟县志》载:“昔大常寺有阎、赵二僧,宋太宗下河东时,施枣赏军数千人,坛口未下,后证涅磐于寺。”大常寿宁寺现存石碑也有相似的记载,寺内献殿前石阶上至今还留有一个宋太宗御马踏下的马蹄印。石头不会因马踏而凹陷,这应是人们为留纪念而事后凿刻的。

关于宋太宗赵光义驻大常,民间还有个瞎枯河的传说。原来大常村北有一条河名疙瘩河,宋以前常年有水,河流向西直穿集义村中。一天赵二舍(即赵光义)过河,马蹄陷在河中泥沙里,赵骂:“日他妈的这条瞎枯河”赵二舍是真龙天子,口无戏言。从此,疙瘩河再无河涨,成为枯河。

万历《徐沟县志》记载:当时寺内还保存着阎、赵二僧犒赏军士时盛枣儿的瓮子和宋王师的“插旗石”。万历《徐沟县志》并据此联想、望文生义地断定,大常村名即由“宋赵二舍至其地赏军”(大赏谐音为大常)而得名。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空望佛的无边佛法与神圣光环,宋太宗真龙天子的威灵,无疑使大常这个古老村镇增光添彩,是大常发展的催化酶,促成了它的繁荣。大常商业集镇的形成大约就在宋朝。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一说大定二年)大常从榆次县析出,划归新设的徐沟县,对这次重大变动,数百年来,榆次、大常、清徐等县民间有一句传说:“舍得大常一镇,留得小常一村”。可见在金代,大常已被称为“镇”了。

大常能形成商业集镇决定性的因素是它的地理条件。

首先,从区位看,大常地处榆次、太谷、清源(今清徐)三县边界处,距榆次、清源、祁县都是50里左右,距太谷只有30里。商贸交流的需要,呼唤集镇的诞生。

其次,从交通条件看,该村位于河北保定府从娘子关入晋向西南经风陵渡进入陕西的交通线上,又是从太原去晋东南并出省的捷径。因此,至晚在唐宋,此地已形成“粮棉之路”了。村南有地名“棉花地口”,是古时骆驼队从晋南及河东驼运棉花的必经之地,特别是秋冬季,几乎天天有驼队路过,在店中住宿,过往客商多。

再次,从自然地理条件看,该村南有象峪河,北有疙瘩河、金水河,水源充足,特别是象峪河,它水质软、味甜美,河水可直接饮用。渗入地下,形成丰富的地下水。特富水区,为人畜饮用和发展醋、酒、豆腐等产品准备了充足的水源。

最后,由于地当冲要,历代军营驻扎,特别是处于兴盛期的“王者之师”赵光义的宋军多次驻扎,也促进集镇的发展,所谓“要想富,跟着行在(皇帝驻跸之处)卖酒醋”是也。

明清资料记载了大常镇的规模。

明万历《徐沟县志》列大常镇(县内唯一的镇)于诸村屯之首。这是它在县内的位次。以下估算人口,明末,县内共分15个“里”,而大常一镇就分二里:大常东里和大常西里;大常以下几个较大的村子为王答、南尹、集义,都各自是一个里。里划分的依据是人口,据此大常的人口约占徐沟县的2/15,万历时徐沟总人口近2万,则大常人口约2500,到清乾隆年间徐沟县人口为128604人,则大常镇约17000人。当然这样估算很不精确,但即使保守点估算,大常也称得上是个万人大镇。

从地盘来看,大常聚落形状呈正方形,幅员各2里,这和徐沟县城的规模相近③。若北面从邢平堡算起,南迄太微观,则南北长4里。

二、大常的商号及行业

大常形成商业集镇数百年,到清乾隆时达到极盛,以后虽渐式微,但直到民国年间,仍店铺林立,商品交易辐射周边榆次、太谷、祁县的许多村镇。

[大常的座商]

大常商号多在南北大街。乾隆极盛时的繁华已难知其全貌。光绪《徐沟县志》记载大常助赈的商号有日增盛、谦和兴、裕泰恒、谦光吉、积成永等。清末民初,商号有30来家。

耆老记忆中著名者有:

利泉茂,俗称南粮店,东家是本镇刘家,管帐是代李青的代隆基。

北粮店,东家是本镇常家。

中粮店,东家、伙计人名不详。

义和公,绸缎行后改日杂,东家是常家。

四和永,咸肉行,掌柜是寿阳人,姓武。清光绪以前,以制售烫驴肉而闻名。

乾亨当(西当铺),东家刘明山。

乾亨吉,绸缎百货,东家刘明山,掌柜代邦基。

茂林涌,点心、酒、醋。东家安茂林(安秉志之父)。经理刘棣,掌柜代隆基。一直经营到1956年公私合营。

自新油坊,股份制,厂带店。股东有常自新、刘兴汉。

东生泉,醋坊,厂带店,兼营酒、油、米、面,东家白步贤,掌柜许鼎铭,平遥人。

德和泰,药店,经理人肖国干。

福隆成,杀坊。大师傅:本地人杨桃园、白臭毛。

顺兴利,油坊,杂货。三股东为榆次要村的金美(姓失记)、本县庄子营的王二蛮、代李青的代邦基(小名全成)。代邦基为带东掌柜。

隆茂泉,杂货,经理安茂林外甥。

晋益泉,木器店,东家安茂林。

蔚和信,经理安茂林。

协茂昌,绸缎布匹。

上述商行中,以粮油购销加工最具规模,而烫驴肉最有特色。

粮行收购周围五六十个村户的粮食,大部分运销北路直至俄蒙,清代靠马车、骆驼运输,正太、同蒲铁路通车后改走火车。为了多获利,粮食行兼营或协作搞粮食深加工,米、面、酒、醋、粞糖、黑酱、甜酱、酱油、豆油、香油、点心,这些产品除了供应周围城乡居民外,还远销外省。

〔烫驴肉〕

烫驴肉是清代大常特有的食品,其肉质细而不腻,精而不筛,入口即感醇香,愈嚼愈有味,下咽时舌根咽部微妙感觉经久不去,余味无穷。而且此肉可以长久保存不坏。

其制作方法独特奇妙,秘不传人。有人捕捉窥探,知其粗略,据说是先喂驴泻药,将驴腹泻净,然后置驴于高温室中,驴渴极,饮以特配的五香调料、五味调和的羹汤及浓糖酽酒,然后保定在专门的烫房,以滚烫开水浇泼致其死。

椐说光绪二十六年,县太爷密昌墀到大常镇私访,吃了烫驴肉连声称赞,说他吃过浙江金华的腊肉,湖北的咸肉,平遥的牛肉,都不及此肉香醇。但此时恰好听到驴鸣不断,渐鸣渐弱,凄厉哀绝。问知情况后,密大老爷吃不下去了。这位密大老爷不但爱民如子,对畜禽牲灵也有好生不忍之德。所谓君子远庖厨,耳不听,心不烦,听了驴哀叫,恻隐之心挥之不去,回到县衙后,下令传训制肉大师傅,说这样活活烫驴太过残忍,以后不可如此荼毒牲灵,此后烫驴肉不再制作,技法失传。

到了民国二十六年,日本人来到大常又硬逼咸肉铺做烫驴肉,大师傅不会做也不愿意做,便在一般驴咸肉中撒了泡尿送给鬼子。鬼子吃了觉另有一种滋味,颇为满意。

三、大常的集市庙会

民国及以前近千年间,徐沟县境内有两个商业集贸中心,这就是县城徐沟镇与大常镇。徐沟县最早的史料书万历《徐沟县志?市集》载:“县南街:初二、十二、二十二;西街:初四、十四、二十四;北街:初六、十六、二十六;正街:初八、十八、二十八;东街:初十、二十、三十;大常镇:一日、三日、五日、七日、九日”(《清、徐古方志五种》168—169页)。康熙《徐沟县志》也有类似记载:“县南街赶集,轮流三个月,西街赶集,轮流三个月……。大常镇赶集,每逢单日。”(上书193页)光绪《徐沟县志》记载简单明了,且加了二个新的集市点:“县内(城)集期,每月双日。大常镇集期,每月单日。集义村集期,每月单日。南尹村集期,每月单日。”耆老记忆:集义、南尹的集市时起时停,一般是赶早集,日军入侵后停止。而大常的集一直延续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周边榆、太、徐诸县村民当时谚语有“二十七,提上篮篮赶集的”即指赶大常镇的集。

大常四月十八的庙会是与徐沟城二月初二、十月初二齐名的大会,是晋中平川夏季最大的一次庙会。绸缎与副食行都说这是成交额最大的会之一。此会除了物质交流的意义,更有宗教活动,文化民俗,亲朋会面甚至有情人节的意义。镇北头寿宁寺(明代名静宁寺)法事活动盛大。而南头太微观中道教也不甘寂寞。年年搭台唱戏,甚至两台戏对唱。南头的道观清末卖给了榆次南庄村。南庄的掌事人不愿中断习俗,每年也出资唱戏,于是民间有顺口溜“大常的堰(村南象峪河大堰,在太微观之南),南庄的观,南庄唱戏大常看。”

善男信女焚香许愿、还愿。风流男女则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异性。此时正值热气升腾的初夏,“四月十八,夏布衫衫忽撒”。人们被皮毛棉麻严密包裹了半年的肌肤开始暴露,成为大常庙会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民间俗语:“四月十八太阳红,红活不过人看人;四月十八黑圪洞,戏场里头人挤人。”

晋中秧歌有段小曲“四月十八赶大会呀,我在会上见过你,自从见了这一面,每天梦里梦见你”(末句原词记不的确,总之是害了相思病)。

就是那些本分青年的男女,也会趁机请媒人陪同,偷偷相看一下新介绍的对象,叫“偷相”。

总之,四月十八有似于南方的三月三,有似于诗经卫风中溱洧之会,有似于西洋人的情人节。对这样一个“多功能”的庙会,士农工商男女老幼,僧俗人众,都趋之若鹜。晋中人埋怨人迟缓误事,往往说:“照这样,就误了四月十八啦!”人们把去大常赶会视为绝不能耽误的第一要事。

四、大常的商业世家

大常人善经商,不乏世代经商致富并入仕的大家族。有清一代,以秦、刘二家为最,与徐沟县城中的王、张二家并集义李家合称为徐沟县的五大家族。

拙著《秦家旧事》叙秦氏较详,兹不赘。以下着重说说刘家,还有常家、安家。秦、刘、常、安可谓大常镇的四大家族。

[专营海盐二百年的皇商——刘家]

大常刘家始祖刘仲礼于明洪武年间由洪洞大槐树迁来,民国26年(1937)修谱时已传24代。

刘家祖上明朝时在本镇及徐沟县城(今清徐县徐沟镇)经营粮食贸易,后发展到直隶、绥远,并转而经营盐业。到清朝初年,刘家成了在直隶长芦盐场经营盐业的世袭皇商。在乾隆初,其十二世祖刘福财称得上是长芦盐界数一数二的人物。乾隆三十五年三月,高宗奉太后巡幸天津,召见盐商。盐政官及盐商因盐场亏空欠官银等因,畏葸不前。刘福财的的儿子裕业是个监生,见过世面,被选定为盐商代表,随同盐政官去见驾。刘裕业年轻英俊,仪表秀美,风度潇洒,举止得体,谈吐儒雅而机敏,深得皇帝喜爱。乾隆皇帝不仅没追究盐界过错,还“蒙恩赐食”,赐给刘家金“福字,赐(裕业)修职朗”,后赠昭武都尉(四品)。(见光绪《徐沟县志》卷四《封赠》。1996年整理重印本《清徐古方志五种》第356页)。

据刘家传说,刘裕业以后弃儒从商,经营有方,后来一次汇报盐务时表现更为突出,皇帝一时高兴,允许无限期拖延结帐时间,还将每道盐引的份量增加五斤,并赐给了黄马褂,还有半朝銮驾。

那些赐物一直保存供奉在刘氏祠堂,现在刘家六七十岁的人都见过,说那金福字牌有五尺高。土改时毁掉。

刘家做了皇商。刘氏后人说,那时河北的天津、塘沽、石家庄、怀麓、井径以及山东、山西部分地区的盐业都由刘家都掌管。大常寿宁寺存嘉庆八年碑载有施银的盐号名及名人,遍布直隶山东等地,主要有:青州盐号(经理人张清科、韩国杰);获鹿盐号(永盛引、三益引);井径盐号(贾玉孚、诚立号);赵州盐号(天德厂、通顺隆);高邑盐号(永盛文);灵寿盐号(兴生号、王道伟);宁晋盐号(戴承基);平山盐号(萧廷勋、顺德号、万盛厂、四合浦)。

刘家经营的盐业地域广,时间长。刘家既是经营人,又是股东,传承五六辈,历清代六七朝,没有衰败。

周边小学

清徐县集义乡靳村小学校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清徐县集义乡靳村小学校(北大街北)

周边村庄

大常村 地址:太原市清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