瓮城口村
瓮城口村 瓮城口村历史文化 瓮城口村著名人物与诗词 瓮城口村旅游文化
大同县吉家庄乡瓮城口村位于马头山脚下,鳌镇线横穿境内,东有大涞公路,交通便利,位于县城西南40公里处。全村共202户,水浇地面积1815亩,全村种植玉米、绿豆、大葱、西瓜为主。2010年全村经济总收入615万元,人均纯收入约为2973元。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村。瓮城,古代是城市抵御外来侵略的防御设施之一,是在主城门外正面或其侧面加筑的小城,高度与大城相同,其形或圆或方,圆者似瓮,故称瓮城。瓮城口,自然为进入瓮城再直达主城之咽喉。而在中国或者其他什么国家,以瓮城口这个特殊的地理方位名称来命名的村子恐怕只有一个,这便是大同县吉家庄乡瓮城口村。瓮城口村,对于外域人来说,乍听起来便会生出诸多想象:残阳斜柳,岁月氤氲,古道西风猎猎,马驿铜铃阵阵;拾级而望,天亦苍茫,地亦浑厚,一座古城沧桑劲拔巍然屹立。望文生意,万千事物总会多出许多美好的场景,亦多了令人心驰神往的冲动。那...
详情大同县吉家庄乡瓮城口村位于马头山脚下,鳌镇线横穿境内,东有大涞公路,交通便利,位于县城西南40公里处。全村共202户,水浇地面积1815亩,全村种植玉米、绿豆、大葱、西瓜为主。2010年全村经济总收入615万元,人均纯收入约为2973元。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村。
瓮城,古代是城市抵御外来侵略的防御设施之一,是在主城门外正面或其侧面加筑的小城,高度与大城相同,其形或圆或方,圆者似瓮,故称瓮城。瓮城口,自然为进入瓮城再直达主城之咽喉。而在中国或者其他什么国家,以瓮城口这个特殊的地理方位名称来命名的村子恐怕只有一个,这便是大同县吉家庄乡瓮城口村。
瓮城口村,对于外域人来说,乍听起来便会生出诸多想象:残阳斜柳,岁月氤氲,古道西风猎猎,马驿铜铃阵阵;拾级而望,天亦苍茫,地亦浑厚,一座古城沧桑劲拔巍然屹立。望文生意,万千事物总会多出许多美好的场景,亦多了令人心驰神往的冲动。那么,瓮城口村到底有没有这样的一座古城?早年,曾听村里年长者讲,说很久以前在村子的“西塬”曾经有座古城,瓮城口村亦因毗邻此城而得名。
查阅史料,有关大同县瓮城口村的记述寥寥。据《大明会典》载:“大同府南七十里有瓮城口驿”。清朝顾祖禹著《读史方舆纪要》中载:“云中驿(在大同府治东),又东南七十里有瓮城口驿,俱洪武中置。”后《山西通志》亦载:“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设瓮城口驿,后移至大同府西。”
驿,又称驿站、驿城,其规模大小不一。明朝驿站又分水马驿,水驿置船,马驿设专用马匹,马匹配有小牌,注明上中下等级,马脖上配有铜铃,遇紧急公务方可悬上。瓮城口驿地处内陆山区,自然属于马驿,是明初大同府通往浑源广灵等地的必经要道。驿站最早是古代供传递官府文书和军事情报的人或来往官员途中食宿,换马的场所,简而言之,其为当时统治王朝便于联络的主要交通枢纽。而明朝驿站与其说是交通枢纽,不如说为军事用途更为准确。明朝自朱元璋即位开启大明元年(即洪武元年),其军事上全面实行卫所制,自京师达于郡县皆设卫、所,分属于各地(省)都指挥司,都指挥司下辖若干卫,卫下再辖千户所和百户所,卫与所均置驻军机构。洪武时期,明朝的军队来源主要是籍选,亦称垛集军,是由卫所下辖居民户籍中抽丁而来。据明末清初顾炎武著《天下郡国利病书》载,洪武元年山西都指挥司下设有大同府,大同府又设前卫、后卫、左卫等二十六卫,每个卫又由若干的千户所和百户所组成,所中置堡,便于军事瞭望及攻守作战,其中瓮城口村等五十五座堡寨俱属大同府前卫。
由上述推断,瓮城口村作为明初除大同府外周边唯一的一个驿站,可以说当时应该有座“城”。作为驿站,其一地理位置应该具备特殊的交通环境和防守功能,一般四面围以城墙、扼守交通要冲、具有防卫意义的军事据点;其二是人口聚集,为商贾贸易之所也。《大明武宗毅皇帝实录》卷之五十六章载有这样一段文字:“升赏大同瓮城口等地方获功被伤官军二十九人有差仍赏太监梁玉总兵关张安各银五两纻丝一表里”。明朝武宗毅皇帝为大明第十位皇帝,名叫朱厚照,公元1506年即位。由此可见,明朝的瓮城口驿站不仅有城,该城存在至少有两百余年的历史,还设有大量驻军,而且一定是往来人众,热闹非凡。从史料上分析,瓮城口驿后来移至大同县署西,且其一直为大同府所辖,其军事地位仅为大同府前卫下辖一个所,故推断瓮城口驿站在明朝纵然有一座古城,亦为小城,或者可以说类似于现在比较大的一个镇,按明朝的军事管理体制来看,极有可能为一个千户所。瓮城口驿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撤销。
瓮城口驿站退出历史舞台后,一部分原有的居民极有可能随之搬迁而去,瓮城口随之亦趋于冷落,但是其作为险要的地理环境及贯穿南北的交通枢纽,后至清朝及民国其军事地位仍然十分重要。1937年9月13日,日寇攻陷大同城,为了防止日军南下,阎锡山急令第34军杨澄源所部第196旅和第203旅移师桑干河南岸,经大王村、后口至瓮城口间设兵布防,后又令第19军王靖国所部在瓮城口至应县间布防。由于平型关战事吃紧,阎锡山又令第196旅和203旅酌留两个营警戒后口至瓮城口之间的防线,其余主力部队移师狼峪口至水峪口间布防。9月16日午夜,日军突破国民党军事防线,经由瓮城口峪直趋逼向浑源,次日八时,浑源县城沦陷。至此,日军抓捕壮丁在瓮城口峪原来路基的基础上再重建了一条公路。直至抗日战争胜利,瓮城口峪这条公路被废弃,该路后被山洪冲刷殆尽,建国后大同往浑源涞源方向的公路改线,命名大涞线。瓮城口村从此便被封闭于大山之中,再少有人问津。
世事沧桑巨变,如今的瓮城口村很难再寻觅到明朝驿站的辉煌痕迹。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村中尚有保存完好的明代巨大土堡,高约数丈,巍然如山立于村边沟壑上,上置百余人亦显寥落,后“农业学大寨”时期用于建设及生产队垫牛羊圈土堡开始被毁,再后来村民取土而用,偌大土堡渐渐被蚕食成一个小土丘。同时期村中保存下来的还有一座大院,内有典型的明代庙宇和戏台。庙宇与戏台均修建于高高的石阶上,庙宇坐北向南,戏台坐南而面北,彼此对望相隔数十米。其建筑材料均使用砖砌,门窗墙框及墙壁贴面砖使用刨子加工而成的装饰工艺“砖细”。庙宇主殿古朴雄浑严谨稳重,门窗均使用当时颇为兴盛的木雕工艺。只可惜由于缺少修缮保护,当年的老戏台早已不复存在,而庙宇随着瓮城口村的整体迁移亦将毁灭。
明朝文学家袁中道著有《珂雪斋集》共二十四卷,内录其生平所著诗歌、散文游记及信札等,其文幽深奇崛、清新活泼、语言优美。《雪珂斋集》卷二中便收录有《游恒山宿瓮城驿》一诗。
袁中道,公元1570年出生,湖北荆州公安县人,字小修,亦作少修,16岁中秀才,46岁中进士,授徽州府教授,国子监博士,官至南京吏部郎中。袁氏家族可谓中国历史上大有名气的“一门三杰”,其两位兄长袁宗道、袁宏道亦是满腹经纶,文采卓著。袁中道得意于两位兄长的熏陶,少即能赋,其文长愈豪迈。时值以王世贞、李攀龙为代表的拟古文风日盛,袁氏三兄弟则认为文学应是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反对复古拟古,“天下无百年不变之文章”;更是提倡真率,抒写性灵,故此被当时人并称“三袁”,又时称“公安派”。明朝万历十六年(公元1588年),袁中道受两位兄长邀约来到京城,交游更广,诗文益进,后得两位兄长之好友李贽赏识,更是如日中天。李贽为福建泉州人,明朝官员,著名的思想家,大文学家,国子监博士。时任大同巡抚为梅国桢,湖北麻城人,此人善骑射,亦长于修文,喜结奇雄贤才。梅国桢甚喜李贽文采,素来相交甚欢,李贽向梅国桢推荐袁中道。梅国桢便慕名数次函邀袁中道来大同府做客,袁中道回信戏谑道:“明公厩马万匹,不以一匹骑逆予,而欲坐召国士,胡倨也!”梅国桢见信后自感惭愧,遂遣专人备马前去迎接。明万历二十三年(公元1595年),袁中道应邀前往大同府,梅国桢待其为上宾,陪同打猎游览塞上,袁中道每作一诗,梅国桢便赞曰:“真才子也!”袁中道平素甚喜游历于各地山水间,此次来大同府,其主要目的为游览北岳恒山,临行前先游历大同府北阳和坡,并赋诗一首《游阳和坡》,之后便沿官道一路向南往恒山而去,途经瓮城驿站,已是日薄西山人困马乏,见瓮城驿位于群山峻岭之下,往来人众好不热闹,欣然住了下来,便留下来一首绝唱千古之《游恒山宿瓮城驿》:
莫向并州忆旧欢,
客身今夕过桑乾。
青松凛凛千年驳,
白火荧荧四壁寒。
南北穷交情乍好,
东西野语夜初阑。
斯游若待完婚嫁,
老死名山未许看。
这首诗写的是袁中道夜宿瓮城口驿站时之见闻与感受,可谓情感喷发热情奔放。诗中的第一句提及袁中道曾经游历并州(今太原)之心情。袁中道曾与文学家、戏剧家龙膺及大文豪李贽均往并州游览,并将其当时愉悦之情记述下来。诗歌的第二句承接上一句,既点明了此次出游之位置,即瓮城驿站位于桑干河之南,又说明了这次出游时的心情亦是愉悦。第三句与第四句既记述了瓮城驿站当时的自然环境与气候特征,又为下文诗句的亢奋情绪作反衬铺垫。从袁中道应约来大同府背景材料看,大同巡抚梅国桢陪其打猎,说明当时袁中道来大同之季节该是秋季,因为古代官猎多于秋季,再结合本诗中对瓮城口驿站环境之描述,袁中道夜宿瓮城口驿站该是暮秋。有关雁门关外暮秋之气候特征,民间素有谚语:“早穿皮袄午穿纱,抱着火炉吃西瓜。”民间谚语之描述亦可佐合袁中道诗歌中所描述之意境。第五句与第六句描述袁中道不畏塞外暮秋严寒,彻夜与人倾心交谈之情景。诗中“穷交”一词,突出表现了袁中道为人之质朴善交,且不论高低贵贱;而“野语”一词指的是方言俚语,说明当时的瓮城口驿站入住的人众来自于华夏不同的地方。诗歌的最后两句则是表达袁中道心怀万千锦绣山河,亦表达出其向往未来志在千里的美好憧憬。
袁中道《游恒山宿瓮城驿》,可以说是古代留存下来能够佐证明朝大同府瓮城口驿站最直接最全面最有价值的史料,虽区区五十六字,然有关明朝瓮城口驿站的状况则尽收眼底。从诗文中不难看出,当时的瓮城口驿站千年青松林立,生态环境极佳;虽然时值暮秋,塞北屋中“白火荧荧”,然仍感四壁寒彻,但这些丝毫影响不了袁中道此番游历的盎然兴致,反而信步出门游于外;诗中以“南北穷交”及“东西野语”两句,突出表现当时瓮城口驿站该是客堂林立人流众多,大有汇聚“五湖四海”宾客之气概,以致袁中道往来交谈甚欢,直至夜色阑珊仍不能入眠。也许是瓮城口驿站给予了袁中道极好的心情,故其在未登临恒山之前,便发出了诗文尾两句之豪迈感慨。
瓮城口驿站建于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袁中道夜宿瓮城口驿站为明万历二十三年(公元1595年),此期间已跨越二百余年。作为驿站,能前后跨越几百年的历史,足见其军事地位之重要及历史底蕴之深厚。由此亦可推断,瓮城口驿站在明朝时大约该有一座古城,抑或是一座规模较大的镇。
该村空气清新,环境优美。位于马头山的宏伟寺庙建筑群更为本村一大特色,相传寺庙初为一孝子在战争期间为保护母亲得以菩萨梦中指点所取的安身之地,后得以菩萨保佑其母毫发无损。战后,该孝子在原地建一小庙为感谢菩萨搭救其母之恩。其后,经由一三和尚依靠延乡奔走化缘发展成如今宏伟寺庙群,村名为和尚矢志不渝的精神所感动时常慷慨解囊奔走相助。山上清凉优雅实为一绝佳避暑山庄,每年4月初8,来自各地的友人都会虔诚的来此地祈福,山上清泉甘甜可口,来此地的人们也不忘品尝圣水以求来年和顺。迄今为止,马头山的佛寺更成为该村一大旅游景点。
该村村名朴实,山上栽种的果树口感甚好,尤其是葡萄肉多味美,常有人在跪拜过菩萨后顺道入园采摘购买。此外,该村最具特色的要属绵羊肉和黍子了,从本村出去的人们常常趁祭祖之时再带些绵羊肉和黍子了,要知道,黄糕炖肉是大同人民的最爱了!村民早上吃的稠粥也是一大可口食物,如果再配上个调山药丝,真的是此物只应天上有,人间哪的几回“尝”啊,来本村的游客都赞不绝口!另外,本村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得天独到的地理位置与气候使得本村种植的西瓜也是绝对甘甜的。如果你能有幸尝上一口,保你点赞到手软!
本村的村名尽管过着朴实的生活,但是却非常注重教育的力量,即便自己过的再苦再累也一定要让孩子们读书,在此之前,本村已有两位学生考上了清华大学,除此之外,其他的重本,普通本科更是不计其数。本村近年来得以政府的支持换上了平坦的水泥路,迈出了修路致富的第一步,该村有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保留了大量的历史遗迹,例如四通八达的地道,大革命初期的旧砖厂,废弃的鱼塘等,都是该村曾经拼搏繁荣的见证。目前,村名们都已迁到距离不远的新村。
周边政府机关
中共云州区吉家庄乡委员会
地址:山西省大同市云州区鳌镇线吉家庄乡政府
周边医疗
云州区吉家庄乡卫生院
地址:大同市云州区吉家庄乡吉家庄村鳌镇线
周边小学
云州区吉家庄乡寄宿制小学
地址:山西省大同市云州区吉家庄中学附近
周边村庄
瓮城口村
地址:大同市云州区
瓮城口新村
地址:山西省大同市云州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