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区
矿区 阳泉市矿区 矿区建制沿革 矿区行政区划 矿区地理环境 矿区自然资源 矿区经济 矿区交通 矿区社会事业 矿区旅游景点
矿区,隶属于 山西省 阳泉市,位于 阳泉市西南部,介于北纬37°51′至37°55′,东经113°29′至113°33分之间,地处山西省会太原与河北省会石家庄的中点。截至2017年,矿区总面积87.27平方公里,辖6个街道,44个社区、18个行政村,总人口约29.5万人。西汉建元元年(前140年),并州置上艾县,矿区境属上艾县管辖。1970年1月,山西省革命委员会决定增设阳泉市矿区,直属阳泉市。矿区主要景点有平潭马王庙、狮脑山公园。2017年,矿区地区生产总值116.1亿元,同比增长4.3%。据考古资料,从旧石器时代起,境内就有人类繁衍生息。西汉建元元年(前140年),并州置上艾县,矿区境属上艾县管辖。北魏登国元年(386年)上艾县更名石艾县,唐天宝八年(749年)更名广阳县,<...
详情矿区,隶属于 山西省 阳泉市,位于 阳泉市西南部,介于北纬37°51′至37°55′,东经113°29′至113°33分之间,地处山西省会太原与河北省会石家庄的中点。截至2017年,矿区总面积87.27平方公里,辖6个街道,44个社区、18个行政村,总人口约29.5万人。
西汉建元元年(前140年),并州置上艾县,矿区境属上艾县管辖。1970年1月,山西省革命委员会决定增设阳泉市矿区,直属阳泉市。矿区主要景点有平潭马王庙、狮脑山公园。
2017年,矿区地区生产总值116.1亿元,同比增长4.3%。
据考古资料,从旧石器时代起,境内就有人类繁衍生息。
西汉建元元年(前140年),并州置上艾县,矿区境属上艾县管辖。
北魏登国元年(386年)上艾县更名石艾县,
唐天宝八年(749年)更名广阳县,
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更名平定县,矿区辖境归属不变。
民国26年(1937年),日军侵占阳泉后,平定县被分为平定(路北)和平定(路南)两县,矿区境属平定(路北)。
民国36年(1947年)5月,阳泉解放设市,矿区境属阳泉市。
民国38年(1949年)9月,阳泉市改设为阳泉工矿区,矿区(北区)境属阳泉工矿区。
1952年,阳泉工矿区复称阳泉市,矿区辖境归属不变。
1953年5月,阳泉市设一区和二区,今矿区境属一区。
1956年1月,一区改称站上区。
1957年8月,站上区撤销,区境直属阳泉市。
1963年2月,恢复站上区建置,今矿区境域属站上区。
1970年1月,山西省革命委员会决定增设阳泉市矿区,直属阳泉市。同年3月,成立矿区革命委员会筹备小组。
1971年4月,成立阳泉市矿区革命委员会,与阳泉矿务局合署办公,一套班子,两块牌子,实行“政企合一”的领导体制,下辖沙坪、红卫、红旗、向阳、红旗岗5个人民公社。
1980年1月,阳泉市委决定改变“政企合一”体制,矿区与阳泉矿务局领导机构分设,成立矿区区级机构筹备领导组。同年5月,完成矿区与阳泉矿务局领导机构分设工作。
1981年3月,所辖5个人民公社分别改建为沙坪、赛鱼、小南坑、桥头、平潭街5个街道办事处。
1984年2月,原属平定县的贵石沟地区(即阳泉矿务局五矿所在地)划属矿区管辖。
1990年底,辖6个街道办事处、115个居民委员会。
2000年,将150个居民委员会合并调整为40个社区居民委员会。
1982年12月,小南坑街道更名为蔡洼街道。
2013年5月,推行“区直管社区”扁平化管理模式,桥头街道办事处撤销,其段南沟、桥西、桥头、段北沟、刘家垴5个社区转为区直管。全区调整为38个社区。
2017年3月,桥头街道党工委、桥头街道办事处恢复扁平化前各项职能,区直管社区转为街道管理。同年5月,郊区向矿区移交托管村18个;12月,增设社区4个,社区总数达到44个。
截至2018年10月,矿区辖 平潭街街道、 桥头街道、 蔡洼街道、 赛鱼街道、 沙坪街道、 贵石沟街道6个街道,共计44个社区,18个行政村。 矿区人民政府驻地位于北大街386号。
阳泉矿区政府 矿区位于 阳泉市西南部(北纬37°51′至37°55′,东经113°29′至113°33分之间),地处山西省会太原与河北省会石家庄的中点,相距两地均为110公里。总面积87.25平方千米。
矿区位于山西中台隆中东部,沁水台拗陷东北边缘。纬向与经向均受新华夏系构造带控制。矿区内桃河属东西向的区域性主题构造,全长约20千米呈辗转弯曲的大“S”形。矿区内无岩浆岩分布。古岩溶陷落柱多以成群分布。岩溶陷落柱较为发育,形状多为椭圆形,直径小则几米,大则数十米、上百米。地层由老至新依次为下古生界奥陶系,上古生界石炭系、二叠系,中生界三叠系,新生界第四系。
矿区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受日照和冷暧气流交替影响,一年中,气候变化明显,四季分明,其主要特征是:春秋季短,冬夏季长。降水风向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温回升快,昼夜温差较大。炎热多雨,水热同季。秋天少雨,冷暧适宜,光照充足;冬季寒冷干燥。
矿区境内主要河流有桃河,桃河的支流有:蒙村河、西河、小南沟河、南川河。
矿区矿藏有无烟煤及与煤伴生的煤层气和 硫铁矿、 铁矿、铝土、 石膏、 砂岩。此外,在煤层中含有锗、镓、铀等稀有元素。其中, 无烟煤、煤层气和硫铁矿最具开采价值。
矿区可利用土地面积7882公顷。其中北区可利用土地面积1183公顷,南区可利用土地面积927公顷,托管村耕地面积607公顷,林地面积3835公顷,环城绿化面积1330公顷。
矿区境内属海河水系,干流桃河由西向东流经矿区,在平定县娘子关镇河滩村汇合温河并入绵河。桃河在境内的支流有南川河、蒙村河、洪城河、小南沟河、马家坡河、平坦河。南川河为桃河最大支流。矿区居民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有东西两条管网供应,东线为娘子关深层岩溶水,用水量以东线为主,西线为地面水和部分浅井水。
2017年,矿区地区生产总值116.1亿元,同比增长4.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0.1亿元,下降18.1%,第二产业增加值85.0亿元,增长3.9%;第三产业增加值31.0亿元,增长5.6%。三次产业占GDP的比重分别为0.1%、73.2%和26.7%。三次产业比重依次为0.1:73.2:26.7。
2017年,矿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原煤产量2964.8万吨,比上年下降23.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438.2亿元,同比增长32.2%。规模以上工业实现税金32.3亿元,同比增长51.6%;利润总额为-23.8亿元,增长59.7%。建筑业实现增加值4.5亿元,比上年增长3.9%。
2017年,矿区房地产开发投资4.4亿元,同比下降40.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6亿元,同比增长8.9%。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增加值6.4亿元,增长5.3%;批发零售业增加值7.2亿元,增长3.3%;住宿餐饮业增加值1.0亿元,增长7.0%;金融业增加值3.7亿元,增长7.5%;房地产业增加值6.4亿元,增长4.3%;其他服务业增加值6.3亿元,增长8.9%。
石太铁路、 307国道横贯东西,太阳高速公路穿境而过。矿区距北京390公里,距 太原和 石家庄机场均为100公里,有着连接京、津、唐、豫、冀、晋的枢纽地位。
截至2017年末,矿区全区学校26所。专任教师1778人,在校学生24154人。
2017年,矿区申请受理专利431件,其中,发明专利176件;授权专利111件,其中,发明专利4件;有效发明专利56件。
2017年,矿区在全市“百花迎春”群众文艺汇演中,我区选送的节目获得2个金奖、4个银奖、4个铜奖、2个优秀创作奖,区文化局、阳煤集团工会获得优秀组织奖,获奖情况全市排名第一;在全市第二届曲艺小品大赛中,我区选送的小品《强力胶》、《家和万事兴》获得一等奖,小品《小兄妹》、相声《我为歌狂》获得三等奖;在阳泉市首届“山西特色广场舞”大赛中,参赛的两支队伍分别获得了银奖、铜奖。平潭街小学“快乐之声”合唱团作为山西省唯一的一支合唱团参加了第八届中国少年儿童合唱节展演,获得优秀奖;山西省首届"王莽岭杯"电视艺术精英大赛中,春之声合唱团荣获优秀组织奖和8个单项奖。
截至2017年末,矿区共有卫生机构(含诊所、村卫生室) 104个,床位实有2019张。卫生防疫、防治机构1个,妇幼保健院(所、站)1个。全区卫生机构共有卫生技术人员2560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卫生技术人员 64人,妇幼保健(所、站)卫生技术人员 18 人。
2017年,矿区在阳泉市“市政杯”YBA篮球联赛中获得第四名。矿区率先在全市成立首家县级国民体质监测中心。
狮脑山公园
狮脑山公园位于市区西南的狮脑山主峰,距市中心10公里,占地面积1984亩,海拔1160米,为阳泉市最高峰,曾是闻名中外的百团大战主战场之一。
平潭马王庙
平潭马王庙位于平潭街东社区旁,是古平定境唯一驿站配套上神庙。始建于隋代时期,据《阳泉市文化志》,载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和清 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重修,清 道光、 光绪年间均有修葺。曾遭受过帝国列强毁坏。民国三十年(1941年)王步庆任村长时聘用苇泊村的匠人重塑庙内神像。
平潭马王庙庙是阳泉市登记在册古建筑127处之一,是明朝前修建的18处庙宇之一,是矿区历史文化、古建筑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集于一体,具有较高价值的历史文化活化石,是当地古迹精华之一。
银圆山庄
银圆山庄位于山西省阳泉市郊区平潭镇官沟村,距市区3公里,是清代晋东商业望族张氏家族的故居,依山而建、错落有致、别具匠心,彰显了独特的北方民居建筑风格,集宜居环境、建筑艺术、人文历史于一身,人称“山西布达拉宫”。
石泼水农业观光园
石卜咀原名叫做石泼水。早先,石卜咀村有一魁星楼,楼侧有一大岩石,每逢雨季汛期来临,湍急的洪水拍打在岩石激起巨浪,水花飞溅,十分壮观。人们谈及此地为“石泼水”因而称之。后来,境地日益繁华,到此居住的人们渐渐住满了九个沟和十八个山头,即“九沟十八嘴”。在境内方言中,“石”与“十”同音,“八”字与“卜”同音,于是人们口口相传“石泼水”渐渐演化为“石卜咀”并延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