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底村

河底村 河底村简介 河底村2工矿业 河底村3历史、文化、交通、民生和旅游编辑


河底村,距市区 20 公里,距区政府驻10公里,土地总面积 102.23 平方公里,总户数为 17984 户,总人口为6000人,其中农业人口5000人,非农业人口1000人,。镇政府建于郊区河底村。历史上就是州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心和商品集散之地。阳盂公路和207 国道、苇滴公路横穿河底,京昆高速、阳五高速交汇过境,交通十分便利。近年来,该村大力实施“经济富村、文明兴村、规划靓村、和谐聚村、民主强村”五大战略,村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升。以艺术教育为特色,素质教育为先导,着力打造“艺术河底”、“书香河底”、“动感河底”、“和谐河底”的综合体。2000年来,河底围绕“新型工业重镇、特色农业大镇、绿色宜居集镇、和谐文明新镇”的建设目标,以“结构调整、转型发展”为核心,大力实施“农业立镇、工业强镇、城建兴镇”的发展战略,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2010年,...

详情

河底村地名网_山西省阳泉市郊区河底镇河底村资料简介
  河底村是山西省阳泉市郊区河底镇下辖的社区。城乡分类代码为121,为镇中心区。区划代码为140311101200,居民身份证号码前6位为140311。河底村与固庄煤矿社区、中佐村、龙光峪村、里龙光峪村、苇泊村、上章召村、下章召村、河南村、任家峪村、邓家峪村、关家峪村、固庄村、小固庄村、牵牛镇村、东村、南沟村、苏家泉村、大河北村、小河北村、五架山村、小西庄村、山底村、小沟村、红土岩村、猪头垴村、武家庄村、燕龛村、曹家掌村、西沟村、程庄村、北庄村、郊里村相邻。 还有34个地名与河底村同名


山西省阳泉市郊区河底镇河底村介绍

河底村,距市区 20 公里,距区政府驻10公里,土地总面积 102.23 平方公里,总户数为 17984 户,总人口为6000人,其中农业人口5000人,非农业人口1000人,。镇政府建于郊区河底村。历史上就是州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心和商品集散之地。阳盂公路和207 国道、苇滴公路横穿河底,京昆高速、阳五高速交汇过境,交通十分便利。近年来,该村大力实施“经济富村、文明兴村、规划靓村、和谐聚村、民主强村”五大战略,村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升。以艺术教育为特色,素质教育为先导,着力打造“艺术河底”、“书香河底”、“动感河底”、“和谐河底”的综合体。

2000年来,河底围绕“新型工业重镇、特色农业大镇、绿色宜居集镇、和谐文明新镇”的建设目标,以“结构调整、转型发展”为核心,大力实施“农业立镇、工业强镇、城建兴镇”的发展战略,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2010年,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23.2亿元,财政税收突破80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480元。

全境为山地丘陵地貌,境内季节性河流河底海拔850米左右。年平均气温10.3℃,年降水量542.4毫米。河底拥有“省级文明村”、“省级爱国卫生先进村”、“省级首批小康示范村”、“市级文化特色村”、“市级村镇建设先进村”、“市级农民增收先进村”……拥有许多荣誉的郊区河底地处太行山西麓的阳泉市郊区北部,因村落主体纵贯于河沟谷底而得名。又因村中有一条名叫回梁的长条山岭头对青龙山,清代咸丰四年(1854),户部晋宝分局曾奉旨在青龙山下的“龙口”设钱局,以铁代铜,鼓铸铁钱,故又有青龙镇之称。

河底是2006年山西省确定的首批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之一,同时也是市、区级小城镇建设试点地。目前,河底共有2000余户6000余人(其中农业人口5000人),总面积6.3平方公里。近年来,该村大力实施“经济富村、文明兴村、规划靓村、和谐聚村、民主强村”五大战略,村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升。2008年,河底人民人均纯收入达6000元。

全镇耕地面积2.9万亩,属山地丘陵,土地贫瘠,是典型的旱作农业区。年均粮食产量380万公斤,蔬菜200万公斤,水果40万公斤。近年来,通过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大力推进高效农业,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状况有了明显改观。全镇现有核桃经济林6000余亩,温室大棚1000亩,水果1500亩;年均出栏生猪2万头,蛋鸡存栏16万只。2009年农业产值实现6200万元,为农民提供的人均纯收入达到1630元。

河底境内矿产资源丰富,煤炭、硫铁矿储量大。自明代该村就已开始采煤,此后,冶铁、铸造、锻造、火药制造等随之发展,形成了河底工业、手工业并存的格局。其中,河底的铸造业甚为发达,清代户部在此设钱局鼓铸铁钱,足见当时河底人的铸造技术在全国所居的地位。民国初年,河底铸铁产品远销东北、内蒙、河南、山东等地。新中国的北京人民大会堂和亚运村建设也都使用过河底的铸铁产品。解放后,该村的铸造、锻造、硫磺、火药制造等数十个工矿企业划归我市的重工、化工、手工业系统,为我市地方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另外,河底商业发达,在古代就享有“平定第一镇”的盛名,是清代和民国时期平定州北的经济贸易中心。

第三产业

河底镇是一个具有900多年历史的古镇,明清时期即为平定州北的重要集镇和商品集散地。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围绕镇区8平方公里范围内,开发建设底商住宅楼面积超过10万平方米,水电气暖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卫生院、敬老院、计生服务所、中学改扩建、中心广场建设等服务场所逐步健全。依托产业特点和交通优势,交通运输业较为发达,全镇运输车辆达到1500余部,传统的商贸流通业、餐饮服务业发展迅速,共有大小商业网点350多个。随着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房地产、金融、保险、通讯、中介服务等新型产业快速发展,三产从业人员约为3800人。2009年第三产业完成产值5.98亿元,对经济的增长贡献率达到11%。

境内矿藏丰富,其中无烟煤储量6000万吨,铝矾土矿2000万吨,硫铁矿1600万吨,石灰石524万吨,白云石315万吨,高铝粘土306万吨,耐火粘土413万吨,石膏矿103万吨,铁矿33万吨,并且品位较高,尤以煤炭、铝矾土储量大、品质优,是郊区煤炭的主要分布地区。

河底近年来在区、镇的正确领导下,各项事业也都蓬勃发展,如银行业:(阳泉市郊区农村信用社河底信用社、河底储蓄所、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 )、保险业:(中国人民保险河底分部)、邮政业:(圆通速递、中通速递、韵达快递、申通速递、天天速递、EMS)、服务业:(惠富河底购物广场、河底镇敬老院、河底村敬老院)、教育业:(河底幼儿园、天才宝宝幼儿园、河底中心小学、河底中学、郊区青少年活动中心河底分部)、卫生业(河底中心卫生院、阳泉市郊区残疾人康复中心)...........

河底通保观、天主教堂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抗日战争时期,阳泉境内第一个抗日民主政权——平定(路北)县抗日政府于1937年11月在盂县上社成立,之后移驻河底,办公地址三官庙。

改革开放以来,河底村立足自身实际,于1997年在郊区率先启动了小城镇建设。近年来,该村投资1000多万元,硬化街道巷路25公里,彻底改变了原先村民出行“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状况;新安装路灯230盏,为村民夜间出行提供了方便;组建了一支20多人的植树造林农业服务队常年开展绿化,目前累计绿化面积达3000多亩,绿化率达35%,有效改善了人居环境;投资400多万元成立了热力公司,使600多户村民冬季取暖实现了集中供热; 投入20万元用于清扫街道垃圾、洒水,保证了村容整洁。此外,河底村先后投资近5000万元用于建设玉馨小区、融浦家园、景然居等居民小区,极大地改善了村民的居住条件;投资400多万元在滴苇路沿线修建底商小二楼4栋,现已全部出租开张营业,规划中的滴苇路经济走廊正逐步形成。2007年,该村又投资500多万元对村小学进行了改扩建,使其步入了“园林式学校”行列,2011年10月学校竣工并在全区率先完成了“一无两有三配套”。班班实现“两机一幕”,达到了“四化六有八配套”。目前河底中心小学校舍质量、文体器材、电教化设施等项目属全省一流水平。学校被授予阳泉市“教育技术装备规范化达标单位”称号。学校装备了一流的电脑室,多功能电教室,教师电脑备课室,装备了实验、仪器、图书、音体美卫劳专用教室10个,达到了专用教室齐备,设施设备先进,学校被授予阳泉市“教育技术装备规范化达标单位”称号。学校连续多年被评为市、区、镇先进集体,荣获“国家级少先队红旗大队”“山西省示范小学”“山西省文明学校”“阳泉市规范化学校”“教学工作气质单位”“郊区全面育人工作先进集体”“阳泉市明星学校”,“阳泉市艺术教育特色校”“山西省重点小学”等称号。

文化十分丰富,在每年的正月十五及正月十六举行街头文艺汇演及舞台文艺汇演,在农历二月十八、二月十九举行舞台文艺汇演,在河底大礼堂(电影院举行)。河底有自己的晋剧院(阳泉市百花晋剧院) ..........

交通也是十分便利,阳泉市公共交通总公司的8路(8路 阳泉滨河公交车场---河底)直达河底发车间隔为5-10分钟一趟,正在规划的阳泉城际铁路,河底也有站,阳盂公路和207 国道、苇滴公路横穿镇域,京昆高速、阳五高速交汇过境。

如今的河底已经不像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农村,而像繁华的城市。饭店、美容美发、五金交电、建材等各类商业店铺在银河大街随处可见。在小城镇建设初见成效的同时,河底村支“两委”还围绕村民饮水、养老、医疗、教育等问题着力改善民生。

过去,河底人畜饮水一直靠上世纪80年代打的一口深井来解决,水质很差。2001年,村里投资70多万元建起了一个大型水处理厂,之后又投资300多万元开始铺设自来水送水管道。到2005年,河底人民全部用上了经过软化和净化的自来水。同年,河底兴建的水处理厂经过改造也正式注册为青龙纯净水厂,开始向市场提供桶装纯净水。在青龙纯净水厂挂牌当天,又免费发给每户村民一台饮水机,并以每桶纯净水3元的价格优惠出售给河底人民。
  为了解决河底人民的“后顾之忧”,河底为1900余位30至59周岁的村民办理了社会养老保险,保证了每人每月可领取200元生活费。对于60周岁以上的600多位老人,则由村里出资,保证每人按月领取200元的养老金。另外,自2006年起,河底所有农业人口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费用全部由村集体负担,到目前已累计投入资金达30余万元。

在河底,每年都有30个以上的学生考上大专以上院校。为进一步鼓励全体村民重教育人,2007年、2008年该村连续两年对当年考入大学的学生补助3000—10000元,奖励资金总额达30万元。今后发展方向

在十二五期间,我镇要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工业新型化、市域城市化、农业现代化、城乡生态化目标,认真贯彻落实建设“新型产业集中发展区”、“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现代农业示范区”要求,牢固树立项目立镇、争先进位、务实创新、以人为本的意识,更加注重科学发展,在资源整合、产业集聚、结构优化上求突破;更加注重统筹发展,在建设生态新城、推进城乡一体化上求突破;更加注重借力发展,在扩大对外开放、优化发展环境上求突破;更加注重安全发展,在平安创建、信访维稳、法治建设上求突破;更加注重和谐发展,在关注民计民生、维护公平正义、提升人民幸福指数上求突破,努力把河底建设成为现代农业的核心区、新兴产业的集聚区、城镇建设的示范区。河底村现有党

员178名,按居住地和企业厂矿划分,下设9个支部。该村党支部组织党员长年坚持开展“三舍、三先、五带头”活动,“三舍”,办事舍得出力、工作舍得吃苦、自己舍得吃亏;“三先”,群众关心的事先做、棘手的事先干、便利的事先让;“五带头”,带头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国家的法律法规,带头发展经济,带领群众致富,带头普及科学技术,带头执行计划生育,带头完成国家和集体下达的各项任务。
  另外,河底村采取了四项措施调动村民参政议政的积极性:一是坚持党务、村务按时公开;二是与时俱进,健全村民自治章程;三是重大事项全民集体公投;四是每年一次民主评议村级干部。这些举措的实施,保证了村支“两委”阳光操作、透明从政,从而让河底这个近千年的古村形成了“全村一盘棋,上下一条心,干群一股劲”的良好局面。在今后严格按照河底大发展 发展大河底”“敞开发展大门 重振河底雄风”“全村一条心 共圆河底梦”的宏伟蓝图发展 。

周边门

融浦家园-东北门 地址:阳泉市郊区河底镇河底村融浦家园

周边小学

河底小学 地址:山西省阳泉市郊区河底镇中佐滴苇线河底小学

周边乡镇

河底镇 地址:山西省阳泉市郊区

周边村庄

河底村 地址:阳泉市郊区

山底村 地址:阳泉市郊区石阳线
阳泉市郊区石阳线

河南村 地址:山西省阳泉市郊区河底镇

程庄村 地址:山西省阳泉市郊区
山西省阳泉市郊区

关家峪村 地址:山西省阳泉市郊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