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园村
枣园村 枣园村历史沿革 枣园村发展概况
该村是桃河上游主干支流保安沟较大的村,全村占地4.5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760亩,全村有四个 自然村组成,176户,658口人,男女整半劳力308个,人均收入由1998年的600元增加到现在的1950元,枣园村的发展相当于前二十年发展的总和。上世纪90年代以前,枣园村一无企业、二无资源,是个沟壑纵横、植被稀少、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一穷二白的小山村,村民一年的收入就靠几亩玉米地、谷子地。许多村民一年忙到头,却连口粮钱也挣不够。吃水难、行路难、上学难、就医难一直困扰着村民。枣园村的一个 自然村茶臼堰村的百姓要吃水必须到几公里以外的地方去挑。吃上安全洁净的自来水对他们来说似乎只是一种奢望。因为生存环境恶劣、生活穷困,村里的姑娘留不住、村外的姑娘不愿来,所以许多年轻人想娶媳妇也成了问题。这个“吃水村外挑、电视没信号、电话打不到、过河没有桥、工资打白条、只见哥哥不见嫂”的小山村...
详情该村是桃河上游主干支流保安沟较大的村,全村占地4.5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760亩,全村有四个 自然村组成,176户,658口人,男女整半劳力308个,人均收入由1998年的600元增加到现在的1950元,枣园村的发展相当于前二十年发展的总和。
上世纪90年代以前,枣园村一无企业、二无资源,是个沟壑纵横、植被稀少、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一穷二白的小山村,村民一年的收入就靠几亩玉米地、谷子地。许多村民一年忙到头,却连口粮钱也挣不够。吃水难、行路难、上学难、就医难一直困扰着村民。枣园村的一个 自然村茶臼堰村的百姓要吃水必须到几公里以外的地方去挑。吃上安全洁净的自来水对他们来说似乎只是一种奢望。因为生存环境恶劣、生活穷困,村里的姑娘留不住、村外的姑娘不愿来,所以许多年轻人想娶媳妇也成了问题。这个“吃水村外挑、电视没信号、电话打不到、过河没有桥、工资打白条、只见哥哥不见嫂”的小山村成了市、区里有名的贫困村。
1997年以来,枣园村村支两委在马玉田书记的带领下,充分发挥枣园村依山傍水,无污染的优势,按照“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农林牧菜果全面发展”的思路,发扬“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精神,大胆创新,与时俱进,以发展经济,为民办实事,促进全村共同富裕为根本目的,干群团结一致,大干苦干,圆满完成了预定的各项目标,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使昔日贫穷落后的枣园村实现了一年一变样,三年大变样,成为乡,区,市的红旗单位和先进村。现在的枣园村已形成大雨不发洪,小雨不下山,山上生态林,山腰经济林,河川建大棚,青山绿水的景象。1.主导产业。1999年至2001年投资50余万元建成温室蔬菜大棚88个,年收入44万元;2002年建成占地面积8亩的鱼池;2002年投资100万元建成3万只鸡,年收入130万元,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的养殖小区;2002年组建了山西枣园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注册了“裕田”牌商标;注册资金365万元。2003年3月被农业厅认定为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并认证了四种无公害农产品.2.基础设施建设。97年至2003年,共投资180余万元,动用土石10余万方,建设主干坝3条,拦沙坝4条,谷坊坝180条,截潜流工程7座,人字闸5座,新建林区绿化带盘山通路6公里,2002年至2003年投资134万元,硬化通村公路3公里及自然村支路;新造水浇地100亩。3.生态环境建设。枣园村开展大规模的持续不断的生态建设和水利水保治理,截至今年秋季,全村共种植松柏16万株,速生毛白杨1.5万株,香花槐15万株,柠条10万株,仁用杏300亩,退耕还林860亩,配套还林2000亩,绿化荒山5000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0%,共投资120余万元。4.村民的生活质量。持续几年的不懈奋斗,村民的衣食住行等方面出现了可喜的变化。村民的收入比1997年提高了1200元,提高幅度达到了200%;建设了自流水工程,家家都用上了方便,卫生的自来水;安装了有线电视收视系统和程控电话,电视电话普及率分别达到90%和80%;创建了村卫生所;2001年投资10万元修建了宽6米,长40米,沟通东西两岸的便民幸福桥;投资30万元新建了幼儿园,小学教学楼,2003年投资20万元修建了村委办公室及村中心广场。枣园村现今固定资产总计500余万元,2003年投资2 0万元建成纯净水厂,2004年投产,5月份又投资20万元建设玉泉沟生态园区。
枣园村凝聚了一种精神,那就是“不等不靠,勤奋勤劳,艰苦创业,不屈不挠”。今后枣园村会更加坚定不移地朝着建设生态大乡,经济强乡,文明新乡的目标前进,创造枣园美好的明天。
造林绿化建设生态家园
枣园村所处的保安沟属土石山区,山大沟深,土地贫瘠,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劣,是该村富不起来的重要原因之一。上世纪90年代以来,枣园村从实际需求和长远利益出发,按照“村在林中、林在村中”的园林格局,因地制宜、科学规划,致力于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治理,在荒山上种植以侧柏、元宝枫、刺槐为主的抗旱树种,在荒地上种植以金银花、仁用杏为主的树种,累计绿化荒山5000亩、退耕还林1200亩、种植松柏15万株、毛白杨2.5万株。就连昔日滑坡频发的西坡地如今也变成了一片茂密的刺槐林,农民们再也不必担心滑坡现象的发生。几年内,枣园村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对其它村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更为桃河上游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的治理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在此基础上,该村还积极组织专业绿化队,建造了环村14公里的绿化带,使全村总体绿化面积达到7000亩,占全村总面积的40%以上。
完善基础设施方便百姓
到枣园村走一遭,你会看到,硬化路四通八达、花草树木处处可见、基础设施一应俱全,村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极大提高。为了改善人居环境、方便农民生活,多年来,该村紧抓基础设施建设不放松,硬化了3公里的通村公路,修建了宽6米、长40米沟通东西两岸的幸福便民桥,新建了村小学教学楼、幼儿园等。2004年,枣园村投资138万元对距主村1.5公里的自然村茶臼堰村实施了整体搬迁,76 口茶臼堰村村民迁出了祖祖辈辈居住的破窑洞,搬进了宽敞明亮的小二楼。马家琦是移民搬迁户之一,现在居住的小二楼面积有160平方米。他说:“搬进这么好的家,真是圆了俺们几代人的梦。”
2005年,枣园村实施户户通工程,硬化绿化道路5.7公里,安装了80余盏路灯,并派专人实施管护,实现了绿化、硬化和街道亮化的统一。
大兴农业产业富裕农民
为了实现经济发展、农民致富,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该村建设蔬菜大棚、绿色苗圃基地,养鸡、养猪,积极发展农业产业项目,走农业产业致富的路子。其间,该村投资150万元建起了88个大棚,每年实现创收55万元,使全村人均年收入增加600元;修建了3000平方米的渔场;投资120万元建起了规模可达3万只鸡的养殖小区,每年创收80万元,养鸡户户均年收入数万元;组建了山西枣园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并注册了“裕田”牌商标;被省农业厅认定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4种产品被认证为无公害农产品。不但如此,目前,按照“粮食喂猪鸡———猪鸡粪进沼气池———沼渣肥地”的循环经济模式,一个面积约18000平方米计划总投资2800万元的郊区枣园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养殖园区正在紧张兴建当中。
据了解,兴建的园区内规划有万头猪场、鸡场、沼气池、蔬菜大棚等。建成后,村民的人均年收入至少可以达到6000元。毫不夸张地说,如今,除了老弱病残,打坝的、栽树的、种菜的、养鸡喂鱼的,枣园村家家有产业、人人有活干,村民们都在为致富忙活着。村民王计花一家6口,现在人均年纯收入比全村的人均收入高出一倍,光她家承包的3个日光温室年纯收益就两万余元。
加强文化建设 改善精神面貌
近几年,枣园村积极探索农村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不断开拓农村文化建设的新途径。如,通过安装闭路电视和电话,让村民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拓宽了致富和就业门路,激发了村民们的建设热情。现在的枣园村,村风正、民风淳、家庭团结、邻里和睦,进村不闻麻将声。而且更难得的是,这么多年,村里竟然没有发生一起干部集体矛盾,没有发生一起村民到乡里上访的事件。
1998年至2004年连续16年没唱过庙戏的枣园村,如今不仅年年唱戏,而且每逢过年过节,新成立的秧歌队、锣鼓队、大头娃娃队、高跷队等文艺队就会走街串户、闹红火。全村600余口人中,参加了秧歌队和锣鼓队的就有百余人。2005年,枣园村又投资约20万元,建起了占地2000平方米的中心文化广场,配备了20余件健身器材,为村民健身、娱乐搭建了平台。此外,该村还成立了精神文明、环境卫生、计划生育、文体娱乐、治安防范等组织机构,积极开展“三德”教育、“文明村民”和“五好家庭”活动,以提高村民文化素质,改善村民精神面貌,全村十星级文明户达到95%以上。2006年,枣园村获得了“三晋百强和谐文明村”称号。
周边
旧街乡枣园村蠃荻剁退役军人服务站
地址:山西省阳泉市郊区
周边酒店
印象旧街酒店
地址:山西省阳泉市郊区旧后线枣园村
周边村庄
枣园村
地址:阳泉市郊区旧后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