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盘石村

上盘石村 上盘石村历史记载 上盘石村明清老宅 上盘石村人文荟萃 上盘石村古村新貌


上盘石村是位于山西省阳泉市平定县巨城镇东的人口数量约在2000人左右的村庄,村内有铁路公路穿过,交通方便。2019年1月,上盘石村入选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古代设盘石关。《平定州志·关梁志》载:“盘石关在州东北七十里,一名石门口,通正定府平山县界。”并载清乾隆知州曾尚增过盘石关避雨后,留下七绝诗《盘石关》一首:“盘石关前石路微,离离黄叶小村稀。斜阳忽出奇峰影,千叠晴云屋上飞。”这是一幅午后雨过乍晴的盘石关初秋美景图。上盘石风景 (9张)《平定县地名志》中说:“下盘石,因村居峡谷,四面环山,方位在上盘石东,桃河下游而故名。 ”又说:“桃河南北皆山,地势险要,与上盘石中间通道上有盘石关,与娘子关并重,为历代行师要冲。”阳泉市藏书家杜锡著《三余随笔》里的《也说古州第一村——盘石》一文,引据出土竹书《穆天子传》和 郭沫若...

详情

上盘石村地名网_山西省阳泉市平定县巨城镇上盘石村资料简介
  上盘石村是山西省阳泉市平定县巨城镇下辖的社区。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140321107227,居民身份证号码前6位为140321。上盘石村与远鑫苑社区、北庄头村、万子足村、龙门垴村、河东村、巨城村、会里村、东小麻村、西小麻村、西岭村、柳树峪村、连庄村、槐树埌村、前埌村、南山沟村、额狮村、偏壤村、圪套村、水峪村、赵家庄村、柴家庄村、南庄村、卫垴村、龙庄村、移穰村、岩会村、下盘石村、神子山村、半沟村、赵家峪村、前里墚村相邻。


山西省阳泉市平定县巨城镇上盘石村介绍

上盘石村是位于山西省阳泉市平定县巨城镇东的人口数量约在2000人左右的村庄,村内有铁路公路穿过,交通方便。

2019年1月,上盘石村入选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古代设盘石关。《平定州志·关梁志》载:“盘石关在州东北七十里,一名石门口,通正定府平山县界。”并载清乾隆知州曾尚增过盘石关避雨后,留下七绝诗《盘石关》一首:“盘石关前石路微,离离黄叶小村稀。斜阳忽出奇峰影,千叠晴云屋上飞。”这是一幅午后雨过乍晴的盘石关初秋美景图。

上盘石风景 (9张)

《平定县地名志》中说:“下盘石,因村居峡谷,四面环山,方位在上盘石东,桃河下游而故名。 ”又说:“桃河南北皆山,地势险要,与上盘石中间通道上有盘石关,与娘子关并重,为历代行师要冲。”

阳泉市藏书家杜锡著《三余随笔》里的《也说古州第一村——盘石》一文,引据出土竹书《穆天子传》和 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其中都提及过井陉盘石地域事件。并说:“盘石村位于桃河畔,自古即为交通要隘之一,以前曾设有盘石关,清代乾隆、咸丰年间常有戍兵驻守。相传战国时齐宣王的王后钟离春下关西,经过盘石的关峪口(即盘石关),见有蝎精伤人,用神术除其害。北齐武平四年(公元572年)雕造石佛像以镇之。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重建桥阁,以通道路。”

《平定县志》古村名考:“盘石,据《穆天子传》记载:周穆王于公元前994年出巡,‘觞天子于盘石之上’,就在这个地方,后分为上盘石、下盘石两村”。

《穆天子传》是叙述 周朝第五代国王满(穆王)于公元前994年,率领七萃之士,驾 赤骥、 盗骊、 白义、 逾轮、 山子、 渠黄、 骅骝、 绿耳等 骏马,由造父驾车,伯夭作向导,从宗周出发,越过漳水,经由河宗、阳纡、群玉山等地,西至西王母之邦,和西王母宴饮酬酢。宗周也称成周,就是今河南洛阳。郭沫若在《中国史稿》中写到:“穆王自成周启程,渡河沿太行山西侧,经过漳水,盘石(今山西平定东)等地,越鈃山(今河北井陉西)沿滹沱河北岸西行……”《穆天子传》卷一:“ 戊寅,天子北征,乃绝漳水,庚辰,觞天子于盘石之上,天子乃奏广乐,载立不舍。”明代大诗人王世贞在平定写的诗中有“地输神瀵为汤沐,石拂钧天奏帝台”,也说的是周穆王在盘石奏乐的事。盘石的出现距今已有三千多年,是平定地区最早见于典籍的村庄。

北齐武平四年(公元573年),盘石就有石刻留存于世,落款为“般石村邑”。般石就是盘石,武平四年至今1437年书写村名均未变更。盘石自古就是都的所在地,属平定州安平乡管辖。从现存的宋至和二年(公元1055年)和宋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的碑刻中看,安平乡、盘石都建制最迟也在北宋时就已存在。依据清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平定州志》记载: “盘石都统上盘石、下盘石、程家庄、小串、小西街、张家岭、武庄、塔堰、岩会,计九屯。”九屯内上盘石、下盘石、程家庄、张家岭、武庄、塔堰、岩会等七屯现今名、地依旧,没大变化。

小串屯,《平定县地名志》介绍:前、中、 后小川,民国30年(1941)以前为一村(前小川)。“因地势皆川,曾为串,因‘串’与‘川’谐音,以讹传讹,遂演变为川。”《平定州志》载:“小串屯,州东南七十五里。”与今前小川地理位置相符。从以上资料看,小串屯应是民国30年(公元1941年)前小川村。 上盘石古迹 (3张)

小西街,娘子关镇城西村西半部,至今仍称为小西街。州志载:“城西屯,州东八十五里……小西街,州东八十五里”。城西村小西街的“云楼阁”,楼上楼下有多块碑刻都记述为“盘石都”。村中老人讲:村里分梁姓和康姓,梁姓居住在村西,为小西街,属盘石都。康姓居住在村东,为城西,属承天都。一村两都管辖,实为罕见。现今,村西居民在祭奠亡故老人时,还要在焚烧的纸上书写“盘石都×××收”,可见历史痕迹是多么深刻。

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废州改县,实行区村制。区下为治村,也称乡。治村再管居村,也称保甲。居村下分闾,闾下为邻,由邻管户。平定分五个区,盘石乡属第五区(娘子关)管辖。盘石乡所辖上盘石、下盘石、岩会、西武庄(西武庄辖东武庄、西塔堰、东塔堰、程家庄)等村。 来旅游的人很多 (11张)

盘石关建筑在两座山中间,东边的山叫“标台山”,西边的山叫“福堂山”。两山中间是山洪河沟,河沟上建有石碹扁桥通行。顺扁桥往上走约三四十丈石砌缓坡路,就是盘石关的关门阁楼。这关阁比平定古州城的东门略低一点,但整座阁楼颇具匠心。阁的墙体与阁碹都是一色细凿方石,阁上楼墙皆用磨平青砖,白灰勾缝。阁楼房顶是五檀四椽出檐,四角挂风铃。关阁楼 坐北朝南,阁门东有石台阶上楼,楼门朝东开。进到楼内,有南北窗户,窗棂格是长方形中配有万字。楼中间原有观音菩萨泥塑像,据说是辛亥革命时期“破除迷信”打了,只剩下泥像背靠的木屏。关阁楼西边,下临悬崖,东边紧贴通天的陡峭的山崖。只有过盘石关一条石砌通道。关外东边石崖上雕刻着许多石佛像。关阁楼两边石缝隙中长着许多四季常青的翠绿柏树。风吹柏梢萧萧鸣叫,风摆风铃叮叮作响,似是“风萧萧兮,金戈钺斧相碰鸣”的胜师在过关。这盘石关不仅物景美丽,而且还有许多美妙的传说故事。 上盘石人的生活 (9张)

走进 山清水秀的上盘石村,处处可以看到古色古香的传统民居。一处处院墙,一座座院门,飘逸出浓郁的农家生活气息,在村子东头的一块空地上,矗立着一座孤独的石窑洞。这座窑洞为全石结构,没有屋檐,没有女儿墙,只在南向开着一门一窗。门、窗的边框是用规整而平滑的条石环绕,双扇板门和网格状的窗牖,使它看起来十分普通。屋顶南向留出三个排雨水的石槽,探出墙身一尺有余。除了门窗条石外,其余各处的石墙都是用不很规则的毛坯石垒砌。四面墙身向中心倾靠,收分明显。整个古窑洞给人一种沉静安详的古朴之美。虽然墙身上没有任何雕刻的图案或纹饰,但是其工程的体量感和施工难度可以推测,当初的房主是一位很有经济实力的人物。
  这座古窑洞是一座横窑,所谓横窑就是进门后的纵深处向左右延伸,前墙(开有门窗的墙体)和后墙是承重的支点。那么,这座窑洞建于什么时期呢?我们根据已知的桃叶坡明代嘉靖时期和东峪井村明代万历时期的几座窑洞特征,来比对分析它,由此认定,下盘石村的这座窑洞建于明代早期甚至元代的末期。它可能是 阳泉地区已知的最古老的民居了。
  明中晚期的石窑洞,有三个重要特征:一是门窗的顶部有通长的砖质屋檐;二是门窗框条石上均雕有精致图案或者人字形的条纹;三是在门楣上方砌有人工烧制的青砖,尽管面积很小,但装饰效果很好,显得十分奢侈。然而,上盘石村的古窑洞并不具备三条特征之一,因此断定它的建造年代要比明中期推前至少百余年。
  古老的上盘石村,至今仍保留原 生态的古代民居和庙宇,朴实的乡情流淌在每一位村民的心间,当你漫步在宁静的村间小巷时,你会遇到一双双温情而善良的眼睛,他们不时流露出对你的善意,也包含有一丝隐隐的骄傲。

上盘石村里有四十多处 明清古建筑。其中比较典型的是积善堂宅院、 一心堂宅院和晋源永大院。积善堂位于村中心当街东段。此院坐南朝北,为村中第一大宅院。根据积善堂大门上石刻,该院建于清道光六年(1826),距今已有180多年历史。积善堂建筑为凤凰展翅,一门双院。大门建于宽大的青石台基之上,门墩石上卧有一对精雕石狮(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被毁)。大门后竖有一把120斤重的大刀,为樊家祖上所用,解放后上缴政府。门楼上楣原挂有《骑尉第》旌匾,两厢屋檐下镶挂着各种赞誉的牌匾。进入大门分别为东、西二门,二门内各有一座过庭式院落。过庭北面是厢房,出檐、回廊、明柱,建于青石台基之上(1954~1980年曾是村供销社之处)。厢房对面为三门,三门正对坐南朝北的正宅。正宅出檐、回廊、明柱。廊台下是东、西配房与暖阁。东、西院落均有后院、配院不等。整个积善堂宅院布局整齐、对称合理、宏伟高雅,实为典型的清代建筑精品。住户为了方便,对院内房屋进行了部分改造,使院落建筑风格遭到不同程度地损毁。
  一心堂,村人也称窑院家,是本村清末民初时期最大的财主。一心堂兴盛时期,上下邻村远至神子山、柏井均有他家的田地,亩数达千亩以上。清末时期一心堂先人王作礼(村人称老白),开始了新宅的建设。新宅位于北巷东,碾坡西,现称窑院巷东头。此宅坐北朝南,是二进式过庭院落。大门与二门之间为过庭,东、西各有一处南厢房用于待客。其中东厢房卧榻前帘镶有“琴棋书画、祥云宝瓶”等精美木雕。二门抽屉马面石上的浮雕“孔雀回头看牡丹”、“喜鹊蹬梅”等也是罕见的精品。石雕上牡丹花瓣瓣凸出,叶茎纹脉清晰可见。最绝之处是孔雀尾的羽毛,如丝线并排,根根鲜艳。古人为了保护这一精品,整块浮雕都涂有明腊,光滑可鉴。风雨无情、岁月悠悠,现今腊层多有剥落,急待保护。二门内为里院,正北是上院,一排三眼坐北朝南窑洞。下院东为瓦房、西为横窑。一心堂,整体建筑对称,整齐,用料精细、考究。主建筑外另有后院、场院等。


  环境造就人的秉性,巍巍青龙山、滚滚桃河水创造了盘石厚重淳朴的文化,贫瘠的土地、生活的艰辛,凝铸了盘石人睿智、开拓、进取、刚直的性格。“为士者,修身谨行,显闻于世;从军者,进退坐作,不避艰险”(村白杨坟老碑记)。金末、元初时期就有先民王天辅兄弟五人苦读诗书,精练武功,显闻于世,其中四人在外为官的佳话。明、清两朝,金榜题名的进士、举人,千总、骑尉更是名声远扬。仅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到道光二十七年(1847)79年间,有记载的进士与举人七名,至今还有“父子进士、兄弟同科”的牌楼留存于世。近代仁人志士更是层出不穷,有追随孙中山先生的民国志士、开明乡绅;有血洒疆场,为国捐躯的革命英烈;有久经考验的革命前辈、党的高级军政干部、巾帼英豪;有发明创造,业绩昭著的国家功臣、省、部级劳模、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和众多的工程、经济、文化、教育类高、中级人员,可谓人才荟萃,群星灿烂。其中比较突出的有中共中央委员、中顾委委员,山西省原省长、中共山西省委第一书记王谦,中国人民解放军计划生育办公室原主任王子青女士,抗美援朝战争荣中立一等功的王三牛,多次荣获“山西省劳动模范”、“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章称号” 、“全国技术能手”(江泽民题)的高级钳工技师王海春等。


  新中国成立后, 党和 政府对农村非常关心,上盘石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高速发展阶段。从土地改革、互助组、农业合作社、人民公社到改革开放、土地承包,村里面貌不断增新,村民经济收入逐年提高。半个多世纪以来,在村党支部、村委会领导下,勤劳智慧的上盘石人民,励精图治,艰苦创业,取得了重大成就。
  首先,解决了千年粮荒问题。上盘石地处大山,土地贫瘠,粮荒是祖辈们经常遇到的问题。为了解决这千年难题,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全村人民抱着“改天换地,人定胜天,叫河水让路,荒滩变良田”的决心,硬是人挖肩挑,经过8年奋战在桃河两岸建起了两条大坝。一条是在与岩会村交界处的风寨坡开始,沿着桃河右岸一直修到村东葫芦岭下近4000米左右,同时为白娘公路筑好了路基和护卫了村庄。另一条是从村西的大湾开始沿着桃河左边修到村北的板石角约2000余米。两条大坝共围堰造水浇地800多亩。粮食亩产量达到一千多斤以上,上盘石从此摆脱粮荒的困扰。现今大湾到板石角大坝好似一条长长的青龙,卧于桃河中央,把整个桃河河床一分两半。东边是滔滔的河水,西边为滚滚的麦浪,甚是壮观。
  其次,解决了村民饮水问题。上盘石虽在桃河岸边,但由于桃河属季节性河流,每到冬春时节,人畜饮水就成为一大难题。历年来,村里挖井、修水池,但都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1965年,在时任中共山西省委书记处常务书记,村人王谦的协调下,由省里派钻井队为上盘石打下了平定农村地区第一口深水井,从此解决了村民的饮水问题。此后,村里依靠深井水发展了菜园,安装了自来水等。
  第三,修建了大量的公用建筑。有占地2600平米的村小学校,建筑面积260多平米的新舞台,建筑面积510平米的村委会办公楼,建筑面积200多平米的新供销社,建筑面积约350多平方米的大石窑。特别是在学大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运动中,在村东利用天然土坡傍坡而建的64眼排窑,更是上盘石村一道风景线。人们一走进古道,映入眼帘的就是一排排青色石窑,朴素而美观。
  改革开放后,盘石面貌焕然一新,围着太行山生态旅游的发展,村里展开了吃、住、行、喝、摘、娱等项目的 农家乐活动。
  吃———吃农家饭,以自产蔬菜、小杂粮为主,绿色食品,新鲜可口。
  住———住民居窑洞,冬暖、夏凉,环保自然,清洁舒适。
  行———登青龙山、攀铁索桥、探仙人洞,徒步旅行,边观边照,其乐融融。
  喝———喝山泉水,领略天然矿泉水的清凉解乏之功。
  摘———自摘生态园区内水果与农产品,喜啥摘啥。
  娱———开展社火、歌舞、威风锣鼓、体育比赛、钓鱼、赏花、娱乐等。

周边

冶西镇上冶头村仗叶退役假军人服务站 地址:山西省阳泉市平定县

周边行政单位

平定县巨城镇上盘石村退役儿蛛军人服务站 地址:山西省阳泉市平定县

周边村庄

上盘石村 地址:阳泉市平定县娘白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