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墩村

烟墩村 烟墩村乡村概况 烟墩村—明初移民集散地 烟墩村戍边置屯垦荒迁入的军事移民


现有村民415户,1449人,共有党员20名,“五保”户6户,低保户19户;耕地面积2575亩,全村共有机井9眼,耕地可全部实现机井灌溉。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6363元。主导产业业 。现有村民415户,1449人,共有党员20名,“五保”户6户,低保户19户;耕地面积2575亩,全村共有机井9眼,耕地可全部实现机井灌溉。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6363元。圪针沟”是对明初山西移民点形象的概括。据考证,明洪武、永乐时期大规模外迁边塞居民,马邑及周边地区既是迁出的重点区域,又是戍边置屯垦荒的 重要迁入地。《 明太祖实录》等史籍清晰地记载了朔州移民,而马邑圪针沟这个移民集散地却被历史所湮没。从地理位置上来说,朔州、大同位于 草原游牧和农耕文化的分界线上,是蒙汉冲突的关防要地,雍正十三年《朔州志·道路》载:“东达于京,西通于秦,北及边外,南由关内...

详情

烟墩村地名网_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区神头镇烟墩村资料简介
  烟墩村是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区神头镇下辖的社区。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140602100213,居民身份证号码前6位为140602。烟墩村与马邑村、小泊村、吴佑庄村、东神头村、吉庄村、苗山村、神西村、毛道村、西神头村、新磨村、北邵庄村、野场村、东邵庄村、西影寺村、下西关村、长村、八里铺村、郭家窑村、大夫庄村、红壕头村、马跳庄村、水磨头村、新文村、肖西河底村、陈西河底村、东榆林村、沙疃村、峪沟村、地上村相邻。 还有22个地名与烟墩村同名


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区神头镇烟墩村介绍

现有村民415户,1449人,共有党员20名,“五保”户6户,低保户19户;耕地面积2575亩,全村共有机井9眼,耕地可全部实现机井灌溉。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6363元。主导产业业 。

现有村民415户,1449人,共有党员20名,“五保”户6户,低保户19户;耕地面积2575亩,全村共有机井9眼,耕地可全部实现机井灌溉。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6363元。

圪针沟”是对明初山西移民点形象的概括。据考证,明洪武、永乐时期大规模外迁边塞居民,马邑及周边地区既是迁出的重点区域,又是戍边置屯垦荒的 重要迁入地。《 明太祖实录》等史籍清晰地记载了朔州移民,而马邑圪针沟这个移民集散地却被历史所湮没。

从地理位置上来说,朔州、大同位于 草原游牧和农耕文化的分界线上,是蒙汉冲突的关防要地,雍正十三年《朔州志·道路》载:“东达于京,西通于秦,北及边外,南由关内至于□□,洵四达之衢,中外之交也”,马邑是南北咽喉,东西要路,边塞移民由此南迁交通便利。从朔州历史沿革来看,明马邑县故城位于朔城区神头镇马邑村内,县境“西至朔州烟墩村界一十五里。”

据山东省《定陶县秦谱》记载:“洪武二年(1369年),秦氏由山东出发聚集至朔州马邑县烟墩村圪针沟,又迁居忻州紫郡定居,后几经迁徙。”与他们同时迁徙的还有定居忻州紫郡的董姓。此记载印证了马邑是明初移民集散地,移民到此集中,也就不足为怪了。

空边政策迁出的政治移民

明初,残元势力为避明军讨伐,逃往蒙古地区,因物资缺乏经常南下攻掠,严重影响边民的生活,山西是受害最频繁的地区之一。明廷为了悉空草原以防蒙古人南下,实行“移塞外边民入内”的空边政策。据《明太祖实录》记载,洪武五年(1372年)八月,迁朔州民自故元士卒及家属于凤阳地区泗州;九月,“上(朱元璋)以山西弘州、蔚州、定安、武、朔、天城、白登、东胜、澧州、云内等州县,北边沙漠,屡为胡虏寇掠,乃命指挥江文徙其民居于中立府 (今安徽凤阳),凡八千二百二十八户,计口三万九千三百四十九。”

明廷在切断蒙古军队补给的同时,也给自己军队的给养带来了困难。为此,明廷采取亦战亦和的政策,在边塞移民大批前往内地置屯垦荒的同时,不断撤州县而广置卫所、增设军屯,向边防要塞实施以军屯为目的的军事移民,然而大同一带素称“苦寒之地”,且塞外、大同周边民众大量被强行内迁,因此必须迁来大批人口方可施行。

洪武三年八月,朱元璋命中书省臣曰:“山北口外东胜、蔚、朔、武、丰、云、应等州极边沙漠,宜各设千百户所统率士卒、收抚边民,无事则耕种,有事则出战。”此次设置了蔚州卫、大同左卫、大同右卫、朔州卫四卫,明制一卫5600人。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八月,据《明史·地理志》载这次征兵涉及到山西平陆、夏县、芮城、临汾、襄陵、洪洞等70个州县,可谓遍及全省。此次设置了16个卫,征集近十万兵丁,这是山西行都司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移民。

郭志康所著《简明中国姓氏考》载:“朔县(今 朔州市)的马邑,为中国移民点之一”,马邑在明代移民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据《忻县志》载,由于连年混战,加之元至正末年瘟疫传染,使境内十室九空,几无人烟。于是“县主奉令到朔州马邑县,领诸移民来忻落户”。忻州很多村庄或姓氏都自称来自马邑县,迁入时间多称“明初”或“洪武”,有关记载很多。

《五台徐氏宗谱》记载:“始祖才甫,明洪武间由马邑迁五台之大建安村。才甫祖兄弟三人,曰意甫,曰通甫,长幼行次无考。通甫复迁河间,意甫迁河南,或曰仍回马邑。” 朔州 《马邑徐氏家谱》也记载了这一史实:“洪武初年,马邑县烟墩村圪针沟徐氏兄弟三人……连家眷迁于五台东堰村(即今东冶镇——笔者注)。”

《郝氏家族史》记载:先祖郝完同其本家郝从裕及其表弟张澄、张敬等从马邑县烟墩村圪针沟迁来忻州,郝从裕分配到合索村;而郝完到董村落户;而他的表弟张澄、张敬迁往忻府区高城乡辛庄,张监迁往忻府区秦城乡尹村落户。

《赵氏族谱》记载:始祖赵德祥,字瑞齐,祖籍山西朔州马邑烟墩村,于洪武二年迁至忻州前播明村。另据民国十三年立的《赵氏宗祠碑记》载:据先世遗言原籍在塞外朔州马邑烟墩村安居乐业,自明洪武初叶迁居于雁门之南忻州郡之北占籍于前播明村。 后播明村冯氏,也是从朔州马邑迁居来,其三女与赵德祥结为连理。

《米氏世家》载:“米氏太始祖米时中,从朔州马邑迁忻,后携带长子米荣与荣子妻,南迁平遥县落户五里庄。而把妻子甲氏及次子米拳子妻留在忻州北关定居。”米氏《始祖显妣甲太夫人墓碑志》也有记载:“明洪武三年,米氏时中公,从朔州马邑三角(“角”实为“甲”——笔者注)村,迁家属到忻州入籍永丰乡北逮关都二甲居焉。”甲太夫人的墓志,不仅印证了《米氏世家》的记载,更记录了洪武初年马邑移民的事实,是马邑移民最有力的见证。

忻州市五台县、定襄县还有许多姓氏是从马邑迁出,此处不一一列举。经马邑迁出的移民还分布在太原市、原平市、晋中市等其他地区。据 原平市苏龙口镇白石村村史记载,村民以自明代由山西朔州马邑县迁来的移民为主。 太原市阳曲县大盂镇三畛寨《三珍村史简介》及《大盂镇三轸村赵姓族谱》载:洪武四年(1371),三畛赵姓始迁祖和王姓始迁祖王现,两姑舅表兄弟从朔州马邑县狼儿村结伴迁来阳邑,初居大盂南堡。《清徐高白贾姓来源》记载,贾氏始祖贾钦,洪武二年由马邑迁忻州,后迁清徐。另外还有 朔州马邑梁氏和、穆、萧、通兄弟四人,分别迁往崞县北社村、盂县、真定府、中霍镇。

以上方志、谱牒、碑文也许只是有关马邑移民的“冰山一角”,但它们是各族后代寻根问祖的重要线索之一,也是研究马邑移民史的极佳资料,据考经马邑迁出的移民有近百万之众。虽然有些资料缺乏科学的考察,有些说法还有待进一步考证,但各姓氏谱牒或石碑记载以及几乎众口一词的族源不能不引人注目。

三、戍边置屯垦荒政策产生的移民迁入

明初,边塞地区地广人稀,民政清简;其北部则时有少数民族骚扰,军务繁重,故撤州县而广置卫所。在边塞移民大批前往内地置屯垦荒的同时,另一场以发展军屯为目的的迁徙运动也在山西全境展开,这就使军队的驻防和调动在实际上成了移民运动,形成明代一大特色。

(一)置卫御蒙

首先,有一部分跟随徐达等北征至此而留下来置卫的军士及其家属。朔州《蔚氏家谱》(1371—1999)载:“大明洪武二年,大将军常遇春奉命西征,收复大同……等地,当时年仅二十五岁的始祖蔚鲁祥在其帐下任参将……。”

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感到蒙古军事力量一时还难以消灭,遂把全面进攻战略改变为防御为主的战略,转而加强北部防守。八月,命中书省臣曰:有事则出战”。此次设置了蔚州卫、大同左卫、大同右卫、朔州卫四卫。按明制一卫5600人计算,那么迁来的人口大约要有2.2万,连同家属至少也有6.6余万人。

明代前期,本籍军户一般不在本地卫所从军,卫所战士或是从征而来,或是征集而至,或是由投降的故元降士所组成。《朔州孟氏源流考》介绍有一部军兵从东胜迁来, 《敕赠文林郎孟公墓表》载 ,朔州孟氏先祖“世代为代北东胜人,高祖讳大芳。国初,应募即戎于朔,遂家焉”。还有从其他地方迁来的, 《敕封骠骑将军李公墓表》:“先世原籍湖广荆州府石首县石家庄人。始祖云从太祖皇帝开天,远逐胡氛以库官迁塞,遂即大同右卫前所军。”

洪武四年(1371),明王朝在东胜州设立东胜卫,录属大同卫。七年(1374)在大同设卫,次年统一部署改山西行都指挥使司,驻军达三万人左右。

(二)置屯垦荒

以大同为中心的周边地区是明朝边防重镇,常年需要大量兵士戍守,但远离中原产粮区,道路艰险运输极为不便。为解决供给问题,明朝积极鼓励守军建立“且耕且守”的军屯。

洪武二十五年(1392)八月开始,明朝掀起了一个北部边防建设高潮,兵力、范围进一步扩大。朱元璋命冯胜、傅友德等人在山西各地大举征兵,前往大同一带和相邻的内蒙古南部等地屯田,充实大同、朔州、东胜等地的卫所。此次征兵“阅民户四丁以上者,籍其一为军,蠲其徭役,分隶各卫,赴大同等处开耕屯田”;并规定在“东胜立五卫,大同城立五卫,大同以东立六卫。”如此算来,16个卫要征集89600人。同年十月,冯胜等回应复命,据《明史·地理志》载这次征兵涉及到山西(除大同外)平陆、夏县、芮城、临汾、襄陵、洪洞等70个州县,可谓遍及全省。次年二月,新置卫所正式成立。

洪武二十六年(1393)朱元璋又下令设大同后卫等10卫。这次又有5万余人迁入,连同家属最少也在15万人左右。

(三)筑城戍边

北方的蒙古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善骑射,机动性强,在冷兵器时代骑兵野战占绝对优势,而汉人在步兵、火器上有长处,所以筑城池,修关隘,以己之长,御敌之短,十分有效,朱元璋便令北边“高筑墙”设防备战。虽然是在元代城池的基础上加固增筑,但由于塞外大同周边民众大量被强行内迁,当地平民数量锐减,需要从各地大量征调兵丁,也有一部分匠人被调入。明律规定匠人迁徙后依然从旧业,不得改行。明朝洪武二年(1369),洪洞县城南五里圪针沟村 绘画艺人赫伟,迁朔州下团堡村。

洪武二十八年(1395)正月,山西马步官军26600人往大同周边地区筑城屯田。这些屯田卫所,不少分布在朔州地区。九月,又有新卫建立,这批新建卫所主要分布于今内蒙古南部、山西北部及河北西北部。洪武三十一年(1398),安东中屯卫(治所朔州)从韩府、沈府调来护卫官军,军人与家属约有1万人。洪武年间大同地区稳定的军卫共有15个,按照标准建置应有8.4万士卒。假设军人之半数为大同地区或山西其他地区的土著转来,则属于移民的军人及家属约为12—13万人。

建文四年(1402),又在朔州设立安东中屯卫,从东胜迁来军兵。

永乐后新设之卫所多位于大同西南和大同至朔州一线,但为数不多。西南仅威远、平虏二卫,井坪一所,最初约有3.6万左右的人口,朔州北的马邑、山阴2所,又带来了2万多移民。 《大明昭勇将军刘氏先茔碑记》载:“刘氏之先,乃陕右延安府肤施县之族也,高祖讳彦隆……永乐八年(1410),自肤施诏戍大同右卫,遂为居焉。”《郭诜先茔碑记》“郭公先世在之时为湖广蕲州广济县人……成化十九年四月,命调平卫,时平虏创设,其营缮捍卫悉赖焉。”

卫所的普遍设置,不仅加强了军事力量,而且促进了当地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这些军队的驻防事实上构成了一次规模庞大的移民,建立卫所数量可观的军士成为当地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明代实行军户世袭制,屯戍必须携妻子、父母、余丁等家属,一同耕种份地,以资军用,一旦编入卫所,便世世代代不能脱离军籍。但其人口在民册上不予登记,除部分家谱记载外,很难找到他们的原籍及调防后的踪迹。 《明故武略将军卫镇抚尹公墓志铭》记载:“谨按公讳耕,字宗伊,号东村,贯直隶凤阳府泗州盱贻县籍。始祖讳兴,当国初从戎,以功次升所镇抚。高祖专,亦以功升指挥佥事,寻调山西行都司,朔州卫世袭焉,继而因事改授卫镇抚。”

(四)民屯垦田

在设置卫所置屯垦荒的同时,也有部分民众被迁入,设立民屯。 《清处士杜公讳墓碑》载:“传自有明,某公从太原县晋祠迁于朔之团堡村,入民籍,历几世。” 《乡祭酒杜常宇暨孺人史张沈氏墓碑》载:“按状,杜氏系出自太原晋祠,明季,讳世英者,例迁朔。胞兄世宾、世相偕来,隶团里一甲民籍。”

《内蒙古自治区史·大事记》记载:正统末年(1450以前),明王朝徙丰州及云内县两地民众于山西应、朔诸处,州县废。

通过上述论证,明代初年马邑周边地区的移民数量不仅大,而且类型多,既有归降的蒙古人的内迁,也有较大范围的边民内徙;既有大规模的垦荒性移民,也有数量可观的屯卫性移民,众多来源的移民人口,构成了丰富多彩的移民画卷。

顺便提一点,明代大同、朔州地区驻扎重兵,战事频繁,一定有因避战而逃亡的流民,造成人口大量流失;另外,虽然明廷为解决边境军队粮草设立了军垦,但当时的耕作处于广种薄收的粗放式经营阶段,根本无法满足军队需求,因而明廷在大同设立了商屯,有一部分商人为了经营之便在此定居,后代世袭繁衍。 《山西定襄西刑郭氏》族谱就记载,“始祖玘公初居朔州马邑县趄柳村。明洪武二年,因避战乱迁居定襄县城西十五里智村居住,同时迁出的还有恕、宁兄弟二人”。当然,这些移民大都是自发行为,也应属移民的一部分,只是人数无法统计。

《简明中国姓氏考》载:“朔县(今朔州市)的马邑乡,为中国移民点之一”,这是千真万确的史实!虽然马邑与著名的洪洞大槐树相比知名度不高,但其在明代移民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祖国大江南北诸多姓氏根在朔州,马邑是相当多移民的故乡或出发地的说法长期得到移民及其后裔的认同。朔州、大同等地移民后裔,在北京首届3+2都市母亲河——桑干(永定)文化研讨会上,就举行了纪念活动;忻州徐氏、米氏、郝氏等家族曾多次到朔州寻根问祖,开国元帅之一徐向前祖籍也在马邑。马邑是当之无愧的寻根圣地!

周边政府机关

朔城区神头镇人民政府 地址:朔州市朔城区
朔州市朔城区

周边景区,泉

神头泉 地址: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区神头村S303
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区神头村S303

周边乡镇

神头镇 地址: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区

周边村庄

烟墩村 地址:朔州市朔城区三零三省道

西神头村 地址:朔州市朔城区

东神头村 地址:朔州市朔城区三零三省道

吉庄村 地址:朔州市朔城区三零三省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