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峪村
北楼口, 北楼口楼口简介, 北楼口历史遗迹, 北楼口称呼变化, 北楼口古城概述, 北楼口古城受损, 北楼口商贾贸易追踪, 北楼口北楼口的特产, 北楼口长城, 北楼口恒宗祠, 北楼口文学作品, 北楼口其它
北楼口亦称碑楼口,是 万里长城 二百关之一,现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应县境内,原为北楼口乡,后乡镇合并归于大临河乡。楼口简介唐朝时的少数民族(疑突厥人)与汉人的开放口市或物资交换地。宋辽时的边界哨卡,明朝的军事要地( 明长城 山西镇重要关隘),民国与清朝的商业名堡。当姜民试地语:“先有北路营,后有大同城”。是翠微山麓的一个最大隘口,东接平型关,西连雁门关,历代为兵踏判糊家所重视。明朝军事上北楼口堡属井坪路,为大同的边防系统组成部分,屯有重兵,估计3000人左右,应该是半个卫的编制。 抗日战争 时期曾有日本军队驻扎。关口处有场面堡一座,为北楼道洒口堡。据《 读史方舆纪要 》载:“堡城正德九年(1514)筑,嘉靖二十三年、(1544)万历五年(1577)增修,周四里有奇,所辖边二百五十三里。”北楼口堡,四面各开一门,今四门皆残存。城堡破坏严重,砖包墙仅西北角部分...
详情北楼口亦称碑楼口,是 万里长城 二百关之一,现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应县境内,原为北楼口乡,后乡镇合并归于大临河乡。
楼口简介
唐朝时的少数民族(疑突厥人)与汉人的开放口市或物资交换地。宋辽时的边界哨卡,明朝的军事要地( 明长城 山西镇重要关隘),民国与清朝的商业名堡。当姜民试地语:“先有北路营,后有大同城”。是翠微山麓的一个最大隘口,东接平型关,西连雁门关,历代为兵踏判糊家所重视。明朝军事上北楼口堡属井坪路,为大同的边防系统组成部分,屯有重兵,估计3000人左右,应该是半个卫的编制。 抗日战争 时期曾有日本军队驻扎。关口处有场面堡一座,为北楼道洒口堡。据《 读史方舆纪要 》载:“堡城正德九年(1514)筑,嘉靖二十三年、(1544)万历五年(1577)增修,周四里有奇,所辖边二百五十三里。”北楼口堡,四面各开一门,今四门皆残存。城堡破坏严重,砖包墙仅西北角部分残存。从残存的夯土残墙尚可辨出原堡规模”。据老乡说,前些年西门上还存一匾。今不知去向。北楼口南山,当地称岳胜梁,山上今残存一座黄土夯筑的小围城,围城东、西订归有夯土墩台, 东山 、危乎举兰辨再祖西山上的 墩台 相毗连。北楼口附近长城,民她设除楼峪河床内的夯土墙早巳被洪水冲毁外,河床两侧墙体几乐尚好,残高6米以上。历史遗迹
北楼口跑马梁古战场、古长城、大庙山(恒山庙、奶奶庙)、关帝庙、阴历四月十八庙会 原北楼口乡下辖15个村,包括:北楼口村、徐峪、中和村、北楼村、康峪、北高庄、三合村、长城沟、峰沟、黑拉桥、碾子沟、四道沟、东林庄、兴盛堡、柳坪村。北楼口乡于2000年乡镇合并,全部归于大临河乡。称呼变化
当地人称“北楼口”为“北路口”,这并非方言缘故。比如当地人读“楼房"就很准确,读“lou”,而非“lu”,路、楼读音区别明显。应该是这样的,明代按照不同的军事级别,分别有镇城、卫城、所城、关城、堡城、营城等。北楼口应属于关城,后来是不是升格为所城也未可知。明代北楼口的上下级隶属关系是:山西镇—雁平道—北楼路。北楼路管辖二百五十余里的长城和三个关城:北楼口城、小石口城、平刑关城。另外还管辖八个堡城,这里省略不再列出。 北楼路设参将一员,驻扎北楼口城。小石口城、平刑关城各设守备一员。参将的职务大约相当于现在的师长或军长,守备大约等同于营长或团长,当然有些牵强,并不准确。 可见,明代有“北楼路”之称,为了简便,当地人称为“北路”,久之“北楼口”就成了“北路口”了。古城概述
古城受损
在北楼口城内散布的其他小庙,据说数目也不少,可惜的是这些大大小小的 寺庙 都在文革时代被彻底的毁灭了, 农田基本建设 时挖出明朝任总兵的红油大棺木,可惜公社负责人无知,没有进行保护,下令让木匠割了学校的桌椅板凳,也算是点儿教育投资吧。连城墙都被人们剥掉盖了窑房了。其中最可悲的莫过于 大庙山 ,它是被文革时期北楼口乡中的校长带领着学生们以破四旧的名义拆得片瓦不留的。 本来已申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了,但考核组的专家们到达时,已是只剩下一座光秃秃的山头了。这条石砌长城,今已坍塌成石堆状。唯一能证明北楼口曾经繁华过的就是人们口口相传的各个区域的“关前,关街,城里,城外”的称谓了。商贾贸易追踪
(蔡升元) 雁门关外最早的商贾贸易 俗话说得好:“先有北楼营,后有大同城”。由此可见,北楼口有着悠久的历史。北楼口历史久远,商贾贸易也早于大同。《山西通志》第三十五卷记载:“唐书突厥传:武德7年,颉利愿款北楼关请互市,上不能拒”。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在唐朝武德7年(即公元624年),北楼口就开始经商做买卖,距今已有1381年的历史,是雁门关外较早开通的商贸之关,也是匈奴与唐朝较早互市的集聚地。 第一次商贾贸易的兴衰 北楼口第一次商贾贸易兴盛于何时,至今众说风云:有的说兴盛于辽代,有的讲兴盛于元朝。经我翻阅《北楼口村史》和深入村民调查,北楼口第一次商贾贸易应该在明、清时期,其理由有如下两点: 一是史料记载,北楼营修建于明朝万历六年,即公元1578年;二是家谱记载,“相传熊子魁寄养于外家,后业商兴家云”。按熊氏家谱推算,当时应该是公元1750年左右,即清朝乾隆14年。 老年人相传,当时北楼口有三个大字号,分别为福字堂、满堂春、立字号,传言立字号是个票号,福字堂在应县城还有分号。三大字号年收白银都在一万两左右,小字号叫不上名的还有十四、五家,听说当时有一个小字号万盛通后搬到大同发展很快,成了红极一时的大字号。不知当时商贸有多兴盛,反正离北楼口正北15里的村子因住贩马贩骡的人,当时就起名骡庄,后谐音为罗庄。 相传,北楼口兴盛于军营,繁华于商业,当时驻军4000多人,做买卖的军队后裔,原住户,逃难人总数超过6000人,一个10000多人的大村,商贸兴盛可想而知,当时驻军实行双饷制:一个是部队下拨的军饷,一个是从地方商号抽取的税金,奉行着商养军,军养商的互利制度。 北楼口商贾贸易的第一次盛大约持续了250多年,到清朝末年就衰落了,其原因有以下三点:一是边关峪口的开放,原来只开放宁武关、北楼关、清末已开放了十八隘;二是商业贸易的城市化、平原化;三是边防线的北移,即由原来的内长城移到了外长城,商贸集聚地也随着撤到了右玉县杀虎口一带。 第二次商贸高峰——商贸一条街的形成 民国初年,在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影响下,商贾贸易又开始复兴,北楼口的商贸也有了新的起色,特别是民国十五年、十六年,更红火、更热闹,南到罗家大店、北到福善堂,全长三里半的大街挤满了店铺,连北楼口的老百姓也成了半农半商,当时共有大小商店、铺面100多家,使北楼口成了出名的不夜城。 当时大商店有10 家:罗万寿的“福兴昌”;霍佳隆、贾开恒、霍怨、常福的“四盛永”;熊善绪、李通的“兴隆永”;张继侃的“永生昌”;杨大万的“万义荣”;梁华的“福兴和”;常英的“长善永”;李如云的“西庆祥”;周义的“天合祥”;熊朝岳、熊章岳、姚浚的“公记”等。 当时有名的染房有五家:杨守禄的“杨染房”、孙发禄的“孙染房”、刘廷壁的“刘染房”、熊章岳的“熊染房”、姚三拐的“姚染房”等。 当时出名的铁匠有四家:孙吉的“孙铁匠”主营钉掌;周立业的“周铁匠”,主营羊剪、镢;刘贞权的“刘三女”铁匠,主营小五金;聂大的“聂铁匠”,主营刀、锄、锹等。 当时的钱铺有7 个,现能叫起名的有5 个:李廷秀的“得益当”,胡寨人的“德裕当”,姚学孔的“双胜永”,杨三万的“三益成”,杨四万的“三益荣”等。 像样的粮店有两个:杨太的“六成行”,毛家粮店; 有名望的药铺三个:张二(张阔)药铺、常福药铺、福善堂药铺。福善堂先是由熊善录开药铺,后和东乡寨王喜合伙开成日用百货商店; 还有四个面食店铺:聂贵邦的“晋太享”、杨日华的“杨面铺”、孙贞的“饼面铺”,蔡廷喜的“蔡饼铺”; 还有五个豆腐房:蔡廷贵的“蔡豆腐”,毛顺应、拐张成、赵九九、赵九鼎的豆房; 还有两个住人大店,即:罗保龙的“商合店”、秦兆瑞的“瑞庆店”。还有7 个小店:罗六六店、秦春店、周尚店、罗万祥店、马维龙店、李生发店、刘铺店; 还有两个黄芪收购处“一个李保珍、一个是贾安印,每年每家都要收4——5万斤,听说李保珍为天津崔绍康代收,由大同转发天津口岸; 兴隆永、福兴和商号还内设制酒作坊和制油作坊,长善永也有制油作坊开设。传说日本人进村,兴隆永油缸被砸乱,油从现在的乡医院流到了供销社,足有半里远; 在当时的商号中最兴隆的商号是“福兴昌”。这个商号是罗万寿靠一匹骡子起家的,发展到民国初年已有房子35间,配备了会计、采购、跑账的、长帮骡子队、营业员、伙夫等10多人。还有那个赌博输光的熊善绪,只剩下父母留下的一床被子,洗心革面,重新做人。从打工开始,到小卖铺,然后发展到和李通合开“兴隆永”,红极一时;当时的各大、中商号也都设有会计跑账的、营业员、伙夫;当时合伙经营人数最多的是“四盛永”,四家合开;店面最好的是“永生昌”,上下三间的二层楼;经营时间最短的是“公记”。1932年开业,1936年就关门;北关的“瑞庆店”有住房10多间,马棚10多间,生意兴隆,顾客盈门,为此人们就把这条街改名为“店门”,一直流传到今天。 北楼口商贾贸易中的特点 长帮骡子与骆驼队 由于罗万寿靠长帮骡子起了家,所以当时北楼口的不少人家就养起骡子,共养骡子50多匹。后来成起气候的有三家“罗万寿的长帮骡子发展到了14匹;杨永福发展到6匹;李长友发展到4匹;…… 长帮骡子经营的业务主要是驮脚,走时驮上本地的白菜、山蛋、小杂浪到浑源换炭;到本县刘霍庄、胡寨等村换盐;到河北行唐、曲阳、阜平、安国等县换回布匹、绵花,送给各个商号,从中获利。 而大批的货物运输主要是靠骆驼队。那时北楼口骆驼饲养量最多达到200多个,养骆驼的户数也近百家,这里能说上名字的有46家,分别是:罗九九、罗清龙、赵宏恩、马治、尤清亮、乔文玉、王进达、李现金、李敏圣、杨国府、马妙、马达、罗喜隆、杨丙忠、武元、武甲、马负才、方兴福、方兴贵、方金、秦军、李保珍、罗光祖、常日忠,蔡居峰、蔡景元、张兴文、张兴龙、罗迎祖、罗成龙,马文、罗前祖、李长有、雷喜龙、蔡二帮、方兴业、郝国贞、聂云华、方兴仕、方兴庭、李通圣、李鹏美圣、徐步昌、马桃、马清、杨丙仁。 在北楼口养骆驼最早的是蔡居峰,外号蔡的娃,相传他民国初年就养上了骆驼,距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养骆驼最多的是郝国贞,小名郝聚宝,有骆驼5个,其他人家只养一、两个骆驼,主要原因是家里拿不出钱。 骆驼队的经营方略大致有两种:一是为本村的商号和客商驮运货物。有的走时驮黄芪送浑源,然后从浑源驮酒、铜、铁制品到河北行唐一带,再往回驮布匹、绵花;有的干脆搞长途贩运,从山西原平铜川驮梨、槟果经右玉杀虎口到魁化城(现呼和浩特),然后驮莜面、药材、蒲棒丛(做草纸用)送浑源造纸作坊;驮队最多相随80多个骆驼、30人,最少20骆驼、10个人。也有的驮黄芪送大同、发天津口岸;也有的驮上本地白菜后到处换粮、换面、换盐。听老年人讲,搞长途贩运水果的,每年只能贩运四趟,一个骆驼每次能驮400斤,每斤挣5角钱,一次挣200个大洋,四次可挣800个大洋,合人民币4800元。 商、庙、戏三位一体 有人这样说过,北楼口自从有了军营就有了商业,而商业兴隆,买卖看好,赢利多了就想起了建庙,让神仙保佑他们财源滚滚……,有了庙就有了会,有了会就唱戏,一唱戏边关十三乡的人都要来,这样人来多了,生意也红火了,北楼口也成了解一个商贾重镇。 经考证,北楼口有72座大、小庙宇,人常说:“村里没有城隍,城里没有龙王”,而北楼口还有一个规模宏大,建筑独特的城隍庙。应县有八大名寺,北楼口就占了三个(即:华严寺、太合寺、灵严寺),塞外古城大同庙宇遍地,传言还差北楼口一个娘神庙,北楼口的庙宇之全堪称塞外一绝。有了庙就要唱“神戏”,一进入正月初八就开始唱戏,一直唱到十月初一,为唱戏,一个两千来口人的村竟盖了八个戏台,就这样还有两个搭台唱戏的,每年至少唱12台“神戏”,一唱戏三乡五里的人们都要看戏,繁峙、浑源的人们也要拿也山货来换东西,如此这般,商贸一条街景更加热闹了,人来人往,叫卖声不绝于耳,那些熟食店更是忙得不可开交,喝凉粉的、吃牛腰的、要麻叶的、买烧饼的…… 便条与纸币的流行 北楼口过去流传着一句俗话:“蔡豆房杨面铺,啥时要钱啥时够”,可见这两家字号的经济实力比较雄厚。听说当时这两家用白麻纸打个便条、盖上印章,就可在北楼口的各家商号流通,年底凭便条兑换现钱,可见这两家的诚信之高难于言表。 后来,随着各大商号营业额的增加,使用银元显得笨重不方便,为此北楼口有四家商号“福兴昌、四盛永、福兴和、兴隆永”开始发行纸币,面值都是一元,上面有字号名称,有长柜印章,有印币时间和面值,当时一元纸币可兑换一块白洋。这批纸币不仅在本村流通,就是到应县城、浑源城缺半张也照常兑换,可见诚信有佳。据说纸币从民国十五年开始流行,快解放被边币取代。 触角伸向周边的县、市 大学毕业生梁华在本村开“福兴和”已满足不了自己的愿望,就跑到浑源开了个“福元昌”在浑源城唱红了一条街,梁华又翻山越岭到繁峙,又开了个“福德隆”,生意十分红火,为北楼口的商业走出家门带了个好头。 “蔡饼铺”把触角伸向了内蒙集宁,在桥东开铺,由蔡廷旺、蔡廷喜弟兄两人掌管,从业人员15人,主营:麻花、麻叶、牛腰、各种饼子、各式糕点。在集宁“蔡饼铺”无人不知无人不知晓,手艺精湛,诚信度高,服务热情,批发产品,送货上门,民国初年就开始经营,一直到日本人进中国才逼迫返回北楼口。 炭市的由来 从北楼口北城门进,向南500米有一条东西大街,人们称“炭市”,何为“炭市”,顾名思义,是炭的市场,民国后到建国前,这个地方每到秋、冬就搞炭的交易,浑源的炭商、附近各村的炭商,如东乡宅、罗庄、东上宅、小辛庄、西坊城等到十里八村的炭商云集这条街,做炭的买卖,北楼口也有经纪人进入炭市,帮助成交,三家得利,皆大欢喜,年年如此这般,久而久之,人们就把这条街叫成了“炭市”。北楼口的特产
白菜,又名卷心白,个大,芯满叶肥厚,纤细色鲜,脆嫩,无老筋,含有多种维生素,食之绵软,清香可口,听老年人说,北楼口的白菜一开始种于光绪初年,据今已有130多年的历史。最大的白菜一颗20多斤,亩产白菜最高可达到万斤,在邻近各县小有名气。 黄芪,以野生芪为主,及白皮芪。其特点是条长而顺,皮光纤细,色泽黄亮,空心小,粉性大,质地优良,与浑源黄芪并称“恒山北芪”,在国内外均享有盛誉,每年收购量大约10万斤,推销天津口岸。 马铃薯,北楼口俗称土豆、山药、山药蛋。北楼口一带所处山区和半山区,因地势较高,日照充足,昼夜温差较大,有利于马铃薯的淀粉、糖类等有机物积累,品质极好。可惜没有形成品牌,没有被选为应县特色农产品。长城
恒宗祠
文学作品
历 史 前 的 北 楼 口 也许是因为方言中以讹传讹的缘故吧,自幼时起的印象中,应县东乡的“北楼口”总被呼作“北路口”。那时总是想当然地认为,北路口就是指通往大同甚至蒙古大草原的关隘。但它仍然仅仅是幼时脑海中从陌生人口中传出的一个抽象的地名,那么干巴巴地在空气中浮躁之后传入耳中。其它
《读史方舆纪要*卷四十》 北楼口堡在县东北百二十里。堡城正德九年筑,嘉靖二十三年、万历五年增修,周四里有奇,备兵使者驻焉。所辖边二百五十三里,东起平刑界石窑庵,西抵广武界东津口,皆近腹里。山南一带,层峦茂林,为内地障蔽。堡城地势宽平,土田饶沃。然东有正峪口,西有白道陂,俱为冲要。堡东三十里曰凌云口堡,东南接大安岭,凡百里。其西三十里曰大石口堡,北去应州止三十里,宋杨业自云、应引还,欲出大石路。入石碣谷,以避契丹兵锋处也。其北又有石跌路,乃西趋雁门之道,或曰即崞县之石峡口也。 大野泰治在应县的暴行 日本侵略者大野泰治于l939年调任伪应县公署参事官。1941年2月18至19日,他带领伪警察队配合日军黑田师团进攻乔日成占领之下社、小石口、罗庄等据点。乔日成部抵抗了一天后突围出去。日军及伪警察对这几个村子进行了疯狂屠杀。日军在下社屠杀的乔军和村民达l000余人,在小石口杀了187人,在其他村庄杀了数十人。后据大野泰治本人交待,这次惨案,他率领的警察队残杀和平居民197人。同年11月,他又指使伪警察队,将从各地捕来的14名百姓杀害于南门外,并将其中三人的头割下悬在城南关龙王庙。1942年2月l7日,大野泰治又带所属北楼口警察队侵袭罗框村(现属浑源县)抓捕村民200余人,押到村中一场面上集体刑讯,强迫他们交出八路军,并当场刺死一人。之后又拉出50余人到沟底集体枪杀,当即用机枪扫杀17人、伤三人。幸我军及时赶到援救,日伪仓皇逃去,其余村民幸免遭难。同年4月21日,大野又指使北楼口警察队到抗日根据地臭柳、碾子沟、穆家庄扫荡,抓捕村民王生娃、朱国明、陈四海等18人,于27日在北楼口村东堡外全部杀害。一次,大野泰治欺骗应县女子学校一名女教师随他外出开会,途中将这名女教师奸污。(王耀政 马 良 张 平) 应县北楼口关王庙戏台题壁记载 “大清道光十三年六月二十四日有耍孩儿班到此一乐。”由此可见,耍孩儿的形成时间至少也在道光之前,甚至可以追溯到康乾时期。 耍孩儿戏 最初流布于山西省北部大同、怀仁、应县一带,现今集中保存于山西省大同市。周边乡镇
大临河乡
地址:山西省朔州市应县
周边村庄
徐峪村
地址:朔州市应县
大临河村
地址:朔州市应县
徐村
地址:朔州市朔城区
峙峪村
地址: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区
牛槽峪村
地址:朔州市应县
西安峪村
地址:朔州市山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