拐则村
拐则村 拐则村区域基本情况 拐则村自然条件资源 拐则村历史沿革资料 拐则村人口资料 拐则村工、副业资料 拐则村居住用地分布情况 拐则村绿化及环保状况 拐则村公共建筑与用地情况 拐则村市政工程设施情况 拐则村清凉寺文化简介 拐则村王家庄惨案简介
拐则村位于 山西省晋中市 榆社县兰峪乡东南部,距县城30公里,东南邻武乡县,北靠前、后庄,西邻大里庄,榆洪线呈东西向横穿而过。拐则村属联合村,由拐则、合朝、王家庄、连庄4个行政村组成,全村180户,人口516人,拥有耕地面积1669亩,林地面积1668亩,荒山面积259亩,人均年收入1600元。拐则村属联合村,由拐则、合朝、王家庄、连庄4个行政村组成,全村180户,人口516人,拥有耕地面积1669亩,林地面积1668亩,荒山面积259亩,人均年收入1600元。拐则村位于榆社县兰峪乡东南部,榆洪公路穿越而过、交通便利。该村有五条山脉向村子所在的地方延伸,呈现出“五龙争珠”之势,村前一条季节性的小河汇入南屯河,流向浊 漳河。拐则村东与王家沟、连庄村相临,西与大里道庄村相靠,南与武乡县接壤,北与合朝村相傍。拐则村村名的由来据说是 原来村口有个拐,入村的路被山遮挡,一经过拐村...
详情拐则村位于 山西省晋中市 榆社县兰峪乡东南部,距县城30公里,东南邻武乡县,北靠前、后庄,西邻大里庄,榆洪线呈东西向横穿而过。拐则村属联合村,由拐则、合朝、王家庄、连庄4个行政村组成,全村180户,人口516人,拥有耕地面积1669亩,林地面积1668亩,荒山面积259亩,人均年收入1600元。
拐则村属联合村,由拐则、合朝、王家庄、连庄4个行政村组成,全村180户,人口516人,拥有耕地面积1669亩,林地面积1668亩,荒山面积259亩,人均年收入1600元。拐则村位于榆社县兰峪乡东南部,榆洪公路穿越而过、交通便利。该村有五条山脉向村子所在的地方延伸,呈现出“五龙争珠”之势,村前一条季节性的小河汇入南屯河,流向浊 漳河。拐则村东与王家沟、连庄村相临,西与大里道庄村相靠,南与武乡县接壤,北与合朝村相傍。拐则村村名的由来据说是 原来村口有个拐,入村的路被山遮挡,一经过拐村落就呈现在眼前,村名就由此而得。
拐则村位处太行山干石山区,依山傍水,座北向南,周围群山环绕,以丘陵山地为主,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占地面积约9000余亩,耕地面积520亩,石厚土薄,海拔在1197米—1305米之间,由于地理位置相对偏高,年平均气温低于8.8℃,年平均降水量低于563.5毫米。年无霜期平均158天。因气候条件的限制,农业上以种植玉米、谷子、豆类为主,菜类以山药蛋、白菜、西红柿、茄子为主,均为一年一茬;养殖以养牛、马、鸡为主,牛马主要是用来耕种庄稼,历史上当地每年初春有牛马交易集会,一直延续至今。
拐则村以张郭二姓为主。据张氏家谱记载,张光斗于乾隆26年由现郝北镇台曲村迁于拐则村安家落户,是拐则村张氏家族的始祖,至今已有244年的历史,共有十二世子孙在此繁衍生息。相传张光斗六世子孙毓清公曾是前清秀才。在山川高竣、交通闭塞的榆社,张家可以说是书香门第、诗礼相传,到民国二十几年张家也还有张俊才、张升庆等通过应试取得学位。张秀才有六个儿子,其子孙按次序分为六门,现任省国土厅党组书记、国土厅厅长、十届省人大代表,十届全国人大代表的张怀文就是其三儿子的后代,也就是属于张家三门。张家从三世上有一支迁到讲堂,七世上有一支迁到邻村大卜水头与后寺沟,后又有一支迁到前千家峪。郭氏是从社城镇磨石村移来的,至今已是六代子孙,村里还有王、赵、李三姓,王姓据说是因逃难从河南林县迁来的,赵姓是建国以后因在县铁木业社工作而从河南林县迁来,王姓是因婚姻而从武乡迁来的,五姓村民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和谐相处。
拐则村原有两棵老槐树,村中间一棵已于“文革”期间被砍伐,村西面一棵还存活着,据说这棵槐树有三百余年,够四人环抱,高约20米,主杆中空,但每年春夏枝繁叶茂,成为该村一道独有的风景。相传这棵槐树很有灵性,三十年前曾有人求取治病的药,药到病除,治愈了村民的病痛,在当地村民中传为佳话。
民国十七年拐则村兴起了习武之风,老老少少在早晚均要练练拳脚,每年正月就组建武术队在县内外进行表演,该武术队曾参加县内组织的比赛,并连年夺冠,在当地很有名气。直至今天,村民们还经常武拳弄棒,早晚练习,强身健体。
现全村有人口197人,共58户,70个劳动力;由于在外打工、孩子上学之故,在家常住人口36户。
有瓦厂一座,属民营企业,建于2008年,投资15万元,现有10工人,已投产运营。另有副食小商店一个。
现居民住房用地均无占用农田,全部在村庄范围内选址。
在榆洪公路,村内街道两边,以及村民文化活动广场周围进行了绿化,植树500株。2008年3月成立了环境清洁领导小组,配备了保洁员10名,卫生管理员1名,建立了相关卫生管理、保洁制度。由于村内没有能对土壤、空气和水造成污染的污染源,所以卫生及环保状况较好。
原学校小二楼今用作村委会所在地,占地约400平米;西面是刚建的村民文化活动广场,占地约为1500平米,动用石料,土方构筑而成。
村南有榆洪公路经过,村内街道均已用水泥硬化;只是由于地理位置不好,道路坡度较立,只可通小型农用三轮车和拖拉机;饮水问题已经解决,村里打了两眼深井,家家安上了自来水;全村通电;通讯方面已安装了通讯塔,全村有25家装上了电话,有的还通了手机;34家农户开通了有线电视。
清凉寺位于县城东南30公里的兰峪乡王家庄村东清凉山。建于元代,明、清几经修葺、扩建,为五进院落,由南天门、观音洞、天王殿、阎王殿、钟鼓楼等建筑构成。该寺坐落于十多米高的山坳,占地约800多平米,坐北朝南,现存建筑由内外寺院组成,内院正北方座后殿(毗卢佛殿),内置高5米石雕佛像及供桌、香炉等,是佛事活动之所,东西建配殿各三间,属明清造型,用于僧人食宿之用。外院有参天柏树高20米,据说有百年之久。
清凉寺四周环山,满山松柏,四季常青,桃李环抱,野果飘香,泉水孱孱,凉风习习,历为诗人、墨客、大商大贾的游春避暑之地,也是今人天然休闲旅游之地。诗人选胜以南天门(已废)、付虎岩、温凉泉、凌云桥为最。登临南天门,满山景色,尽收眼底。
该寺属佛教活动寺庙,据说有僧人居住可溯至民国年间。由于年代久远,几经官方和民间修缮,该寺现存精美的原始壁画较为完整,建国后被评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兰峪乡人民政府为保护古文物和传承民族文化,发展农村旅游业,组织古建专家和专业建筑队进行大规模修缮,力促还原清凉寺佛教文化遗址原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民国29年(1940)11月1日,盘踞县城日伪军、汉奸集结大批人马,“扫荡”王家沟。先杀死两名八路军哨兵,冲进医院捣毁器械设备,烧毁药品和药房,接着四处搜捕抓人。日军冲进伤病员和群众躲藏的窑洞,用刺刀刺,枪托砸,把人们赶出洞外。先把两名闺女带走,其他人都被押到了羊圈坪。一眼窑洞里还留下一名患重病走不动的老人,日军把衣服、粮食、柴草等杂物点燃后扬长而去,老人被活活烧死。日军把羊圈坪做了屠杀刑场,8名日军冲进人群把群众和伤病员捆绑在一起,周围布满十几挺机枪,向人群猛烈扫射,人们纷纷倒在血泊中。日军屠杀罢,又继续烧房屋,挖掘粮食,宰拉牲畜,直到次日拂晓才扛着大包小包离去。回到村里的人们在一堆堆的尸体中抢救八路军伤病员,辨认亲人,哭爹喊娘,寻儿找女,悲声冲天。崔海云3个月的婴儿含着奶头死在母亲怀里;几户七八口人的大家庭绝了人烟。村里房子、家具烧完,粮食抢光,只剩下一堵堵断垣残壁,一堆堆灰烬瓦砾,人们衣食无着,无处栖身。各家悲痛欲绝,用破木板、破席子草草掩埋了亲人尸体。日军一共屠杀王家沟63名群众和八路军144名伤病员。
周边村庄
拐则村
地址:晋中市榆社县榆洪线
关园则村
地址:山西省晋中市榆社县
路峪村
地址:晋中市榆社县郭榆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