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台村

凤台村 凤台村凤台小戏介绍 凤台村起源 凤台村分类 凤台村音乐 凤台村艺术特色 凤台村发展状况


义兴镇 凤台村位于县城4公里处,包括一个行政村三个 自然村,行政村凤台村全村土地面积5.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991亩,林地面积3246亩,粮食播种面积861亩,全村共有350户,930口人,515个劳力,人均纯收入3930元。三个自然村为前石门、后石门、黄狮垴,人口分别为85、119、83人。近年来,共完成了车场建设、封闭村庄讲言槽河渠及源头治理工程、亮化工程、新农村配套、新农村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养殖园区、爱心学校、小区建设、复修县文物保护单位“青岗寺”等工程,这些工程的完成使得凤台村面貌焕然一新。2009年凤台村被列为省级生态文明村。2008年被晋中市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和顺县委授予“精神文明建设示范村”;晋中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授予“市级零案村”;和顺县委授予“十杆旗”称号;2009年被晋中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授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文明示范村”。《...

详情

凤台村地名网_山西省晋中市和顺县义兴镇凤台村资料简介
  凤台村是山西省晋中市和顺县义兴镇下辖的社区。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140723100221,居民身份证号码前6位为140723。凤台村与东仁村、青背村、太阳坡村、阳坡村、寺圪套村、棋盘垴村、蔡家庄村、邢村、南窑村、东垴村、西垴村、东窑沟村、刘家窑村、河北村、尧村、后沟村、井玉沟村、贾家沟村、九京村、任元汗村、串村、白珍村、会里村、后南峪村、前南峪村、北关村、南关村、东关村、紫罗村、土地坪村、红堡沟村、科举村、梳头村、曲里村、岩庄村、恋思村、长沟村、砖窑村、新庄村、白云村、高窑村、甘草坪村、前桑峪村、杨家峪村、官斗村、上虎峪村、下虎峪村、联坪村、井子村、石板房村、官庄村、裴家峪村、仪村、口上村、青杨树村、团壁村、冯家庄村、郜家庄村、李家掌村相邻。 还有9个地名与凤台村同名


山西省晋中市和顺县义兴镇凤台村介绍

义兴镇 凤台村位于县城4公里处,包括一个行政村三个 自然村,行政村凤台村全村土地面积5.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991亩,林地面积3246亩,粮食播种面积861亩,全村共有350户,930口人,515个劳力,人均纯收入3930元。三个自然村为前石门、后石门、黄狮垴,人口分别为85、119、83人。近年来,共完成了车场建设、封闭村庄讲言槽河渠及源头治理工程、亮化工程、新农村配套、新农村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养殖园区、爱心学校、小区建设、复修县文物保护单位“青岗寺”等工程,这些工程的完成使得凤台村面貌焕然一新。2009年凤台村被列为省级生态文明村。2008年被晋中市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和顺县委授予“精神文明建设示范村”;晋中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授予“市级零案村”;和顺县委授予“十杆旗”称号;2009年被晋中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授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文明示范村”。

《风台小戏》源于明末清初,是一个剧目短小精悍、音乐清脆明快、表演细腻雅致、服饰道具轻便的小剧种。它产生于太行山脊 和顺县凤台村,活跃在晋中东部山区,距今已有30O余年的历史。

风台村(古名扒头),位居县城西 4公里,北倚凤凰山,南傍梁余河,村东有元建“青岗寺”名胜古迹,村中“榆和路”东西贯穿,这里风景秀丽,有“风台异形”之称,为和顺十景之一。1914年重修《和顺县志》载赞“风台异形”诗:

“迭樟回峦漳水湄,崇冈一似 凤来仪。

风松乍作萧韶奏,露草还吟萋萋诗。

天半朱霞增壮采,云扶旭日望中移。

临邓旧有求凤操,西去长天不可思。”

风台村不仅景物宜人,而且有绚丽多姿的 戏剧艺术、音韵优美的 道教音乐和丰富多彩的刺、塑、杂耍等民间工艺,遐迩闻名,如此的自然与文化环境,为小戏的发展提供了优越条件,小戏的繁荣又为凤台人展示才华提供了场所,争得了荣誉。

凤台小戏因形成于山西省和顺县凤台村而得名。

据资料记载,“凤台小戏”是由说唱“西厢曲”发展而来的。传说在清末明初,一个陈姓商人由南方来到和顺县以卖笔墨纸为生,

后来娶妻生子在凤台村落户,在闲暇时间,他常常给村里人说唱“西厢曲”。所用的曲调都是江南民歌小调牞起初仅有【银纽丝】【茉莉花】【 张生和莺莺】等南方民间曲调和片段词曲,主要以口头说唱为主,形式和音乐也很简单。当地老艺人追忆:在民国初年,当地有一个叫卢德芳的艺人家里有一本 麻纸的凤台小戏的手抄本,上有凤台小戏剧目30余个,后来遗失。

民国初期,凤台小戏已经形成,一是有了成熟的剧目,故事形成了完整的情节;二是行当已形成,有了生、旦、丑行,而且生又分出了老生、小生和须生,旦分出了老旦和小旦,也有青衣和丑旦;三是演出形式多样,有本戏、折戏,也有歌舞表演。有的一剧一曲,有的一剧多曲;四是出现了业余班社,尤其是自乐班活动十分踊跃,如清末民初的“扒头山小红火班”,每年冬天教戏,春天演出,年年都要组织活动,凤台村周围的村子每年都要请他们到村里演出。

凤台小戏的传统剧目可分为三大类:一是从其他剧种移植来的整本戏;二是源于民间故事和民间传说的小戏;三是形式上以歌舞表演为主的戏。凤台小戏结构简洁,篇幅精练短小,故事集中,形式活泼。内容主要反映了人们对爱情自由的追求。凤台小戏多为一个剧目只表现一段故事,时间都在15至20分钟左右,全部是折子戏,格调清雅,带有水乡的轻盈欢快,富有江南娇健的柳拂风味,整个小戏有戏即完,情到即终,理到即止,高潮即是结束。是以精取胜,没有悲剧,是一种顺乎民意的小 正剧和小喜剧。

凤台小戏的音乐,色调鲜明,韵律独特,乐器也和其他剧种有所不同,唱腔极有情趣,节奏平稳舒缓,耐人寻味。唱腔不属板腔体,但却以 散板、慢板、中板、快板等节奏来表现人物不同的喜怒哀乐。凤台小戏演唱的调高可以根据演员的嗓子和曲牌的音域来定。唱腔结构由很多独立的曲牌组成,属于联曲体的结构。现留存有37首曲牌,有的可以单独反复使用,也有的是几个曲牌连接使用。凤台小戏的唱词自由流畅、朗朗上口,唱句长短不等,但 文学性强;语言精练、生动活泼、韵律和谐,唱词有七字句、十字句、五字句、四字句、三字句和类似元曲结构的长短句,运用自然,不拘一格,给人以干净利落的美感。唱腔中的虚词衬托和全部唱腔血肉相连,使唱腔丰满动人,韵味更浓,如“哪哈依呀嗨”、“哎嗨呦”等。凤台小戏的道白与其他剧种不同,它以“蒲白”为基调,除了唱词间的夹白和简单的对话外,大都以韵白为主,,间或也用方言乡语。每句字数相等,句尾必须押韵,并和唱腔前后呼应,相辅相成。表演上唱、做、念兼备,没有武功戏

剧目形式短小精悍,格调高尚,是其特色之一。

俗言:“剧本剧本,一剧之本”从挖掘(口传和抄录)的23个传统剧目看。主题集中,结构简洁,人物性格显明,剧词形象生动,语言精练。韵律和谐统一,文学性较强。内容多反映青年男女反抗封建婚姻和邪恶势力。一剧表现一个故事,剧情发展规律是情到即终,理到即止,不拖泥带水。如代表剧《拍蝴蝶》,从绣女二姑娘思念王生开始,中间经王妈妈以探病为名到二站娘家,将二姑娘诱到花园拍蝴蝶和王生相会,最后王生与工姑娘订亲结束,仅演20分钟时间,非常紧凑。

戏剧形式小。即:剧目小(全是折子戏。多数节目2—4人)、角色小(多为小生、小旦、小丑等)、服饰小(所有剧中人物均是小妆扮,无游靠戏)、道具小(不使 刀枪剑戟,不用大型道具)、乐器小(不上大锣、大鼓、大银)、演员小(青少年扮演)。

剧本唱词不俗,如《寄简》莺莺上场唱的[ 八角鼓]词:“树丫之尖,月芽难圆,夫人赖婚,起了祸端,张生得病红娘寄简。”人称:“风台小戏才是真正的文戏”。

唱词句式多,类似宋元曲的长短句,词牌 画意浓郁,认三字句到十字句,或十字以上的多种句式,这也别于其他明快剧种。如红娘在《寄简》中的一段唱词:“张生思似山,理应配姻缘,夫人为何道下慌言?真可怜2夫人心太偏,☆赖切姻缘,这也是,招兵买马两情愿……”就有三、四、五、七、八字句等五种句式。剧中人物道白,以蒲白为主,夹有方言韵氏听起来格外纯净朴实。

音乐唱腔清脆明快,道白音韵美,委婉悦耳,是其特色之“ 音乐是区别 戏曲剧种的主要方面,小戏音乐,是由它的曲解名称谐音韵味,和词牌式的唱腔格调,加多年吸收了当地道教音乐、中路梆子音乐与毗邻地区 秧歌小调某些句、节,以及击乐锣鼓经,融汇成一种既有江南水乡丝竹韵昧;又有北方黄土山歌声调的音乐形式。它由许多独立曲牌组成,属曲牌联缀体。旋律优美,风格清新,节奏明快,富于变化。

音乐曲调悦耳,乐曲音域一般高多为2,低为7,还有的为2,多数唱腔曲牌在9—12度音之间。调式多“微”、“宫”,个别曲用“羽”或交替调式,所构成的曲子婉转柔和。

唱词曲牌协调,由多种句式唱词配的各种曲牌,对于反映节目内容,刻画人物性格,表现喜怒哀乐甚为突出。如长于叙事,缠绵委婉的[八角鼓]、〔空腔],喜悦活泼的[剪剪花]、[打枣],欢快利落的[煞尾],忧郁思念的[步步腔]等等。整个唱腔词、乐得体,依音出情,起落有致。

虚词 衬字得当,整个唱腔不只皆用男女本功嗓演唱,而且曲牌中央有哎哟、哎咳哟、太平年、王大娘等许多虚词衬字。其中[ 莲花落]唱曲中最多,正文唱词两句14个字,就夹有虚词衬字“呀、呀依门咳、三杂花儿开呀依门里流、里流莲花、花朵梅花啦……等35字”;曲谱42拍,正词只占12拍,而且唱起来通顺流畅,朗朗上口。

曲牌运用别致,小戏剧目除少数是一剧一曲外,多数是一剧多曲,而且大部开场用[八角鼓]、中间按剧情、人物、情感灵活运用,有的曲牌单用,有的连接用、反复用,但最后是[煞尾]收场,此乐虽不属板腔体,且通过4/4、2/4、3/8等节拍和散、慢、中、快的速度,在上述程式内演奏,来反映剧情起余和故事层次的分明。

伴奏乐器清脆,也是别于山西其他剧种之处。它以 扬琴、呼胡为主,配有笛子、笙、 三弦、四弦、二股弦;击乐以板鼓为主,配有小擦、 小锣、小铰、梆子、小战鼓、碰玲、五音锣,演奏起来,和谐清晰,欢快悦耳。

表演手法细腻雅致,稳健舒展,是其特色之三。

小戏剧目塑造人物逼真,表演手法文雅健康。表演程式的做、念、唱、舞等。动作稳健,一招一式都随鼓点节奏进行。剧中虽多叙 爱情生活,但都是用含蓄的语言,文雅的举动,巧妙的手法表现,给人以品德为重,礼致成戏之感。小戏所以受群众欢迎,和它的上述高尚表演格调分不开。

服饰道具简易轻便,大方美观,是其特色之四。

服饰:小生头戴生巾,身着生衣,足蹬冠靴;小旦多为小姐、丫环,包头贴鬃化妆,身着彩衣、彩裤、彩裙等;小丑画脸、短服。不用头盔、解靠等大型硬妆(全部软包)。

道具,一般只用扇子、手帕、蜡台、纱灯、马鞭、茶具等。专用道具如“蝴蝶”、“篮子”等自己制作,相当精致。

舞台装饰:同 晋剧一样,桌子上裙,椅子上披、垫,给人以大方美观之感。

随着现代剧目的创作,也增加了新的服装道具。总之道具制作保持了既精又简、携带方便、节省开支的优良传统。

“凤山脚下一枝花,元夜飞红分外佳,歌舞飘香入万户,千年传艺在农家”,这首诗充分反映了“凤台小戏”这一民间剧种的历史 艺术价值和地方特色。“凤台小戏”是具有和顺地方特色的小剧种,也是山西惟一一个特色剧种,起源于明中期,成形于明后期,距今已有500余年历史。

“凤台小戏”起初是一种家传式的说唱故事,其内容仅有一些民间曲调和片段词曲,如《占花魁》、《红娘下书》、《八角鼓》等节目。经过艺人们的不断完善,到了明末形成了曲调清雅流畅、剧情简练完整、人物角色丰富、诗词雅俗共赏的地方小戏,并有了其代表剧目《顶嘴》、《避雨》、《送灯》、《拷红》、《逾墙》、《拍蝴蝶》等30个剧目。

八年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凤台小戏”濒临灭绝,致使部分剧目及一些特技表演失传。解放后,在党的“ 双百方针”政策指引下,“凤台小戏” 枯木逢春,重现昔日风采,受到了省内外多数艺术家的高度评价和各界观众的喜爱,被称为“ 太行山上一枝花”。1956年,有23个剧目、乐曲37首被挖掘记录。1958年,以“凤台小戏”演出为主的文工团成立。1960年,第一期《和顺小戏集》出版,该书收集编入了7个剧目、24首曲牌;八十年代创作了《和顺是个好地方》、《绣花巾》、《恭喜发财》、《为民县长》、《春雨》等现代剧目。1983年,晋中市(时为晋中地区)与和顺县两级政府,专门组织有关人员对“凤台小戏”进行了第二次收集整理,出版了《凤台小戏集》,收集了代表性剧目16个,曲牌37种,并成立了“和顺县文宣队”,以继承和发扬这一民间艺术。与此同时,《 中国戏曲志·山西卷》、《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山西卷》等均将“凤台小戏”编入,为以后继承发展奠定了基础;九十年代创作的现代剧目《存折风波》获晋中市第二届“小康杯”汇演一等奖。为保护发展“凤台小戏”这一地方剧种,2003年,“凤台小戏”开发筹备组成立,收集整理“凤台小戏”剧目300余页,组织成立了“凤台小戏”吹奏乐队。

小戏在历史上无专业班社。多年靠家传口授技艺,先由 陈家传到自家,再传到董家。每年冬三月排练,正月出演,年长日久,形成了业余小戏班子,传艺学戏在老艺人宅舍进行(叫红火房),从每年春节直唱到 二月二龙抬头才息班、演出不收费,不赚钱。必要经费开支,由本村民自愿捐献。就此变为该村一称村规、风俗,一代一代地承传、抗战时期,和顺城被日寇侵占,凤台小戏同样惨遭劫难,走上了濒临灭绝的困境,使部分剧目以及一些特技 表演艺术遭到失传,实在可惜。

1945年和顺城解放,凤台小戏又枯木逢春,重返舞台与观众见面。

建国后,小戏在党的“双百”方针的指引下,沿着继承改革、推陈出新的道路,向前发展。1956年挖掘记录了22个剧目,乐曲37首。19G0年和顺县委宣传部和县 文化馆编印了《和顺 民间小戏集》(胡志毅主编)将?个剧目的首曲牌编入,向全国农村文化工作会议献札。1983年晋中地区艺术馆编印了由胡志毅、尚华整理的《凤台小戏2—船年代山西省《文化周刊》等发表了《送灯》、《寄简》剧本和有关小戏的文章。8O年代《中国戏曲志·山西卷》、《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山西卷》等均将小戏编入……等,使《风台小戏》得到了保护和宣传,并为以后继承发展奠定了基础。

从50年代初开始,小戏的演出组织逐步增加,由原来的凤台和青背等部分村排演,扩大到城关、紫罗等9个乡镇的村庄和厂矿。1958年至198a年县里先后6次组织专业文工团、队的示范演出。和顺县晋剧团以“ 帽儿戏”上演。晋中文工切也排小戏《送灯》等节目赴各县、市演出等,使其流传面大大扩大,为晋中的文艺繁荣增加了色彩。

随着演出单位的增多,其队伍也不断壮大,从1950年风台村田海籽、郝兰珍等女角登台,到专业艺人等参加演出,后起之秀脱颖而出。如形声兼优的小旦王千香(女),身段俏洒,做念自如的小生张引小(女)、以及刘金花、白改梅、 白海鱼等(女演员),改变了过去男扮女妆的局限。

然而,小戏的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的。进入6O年代,在那场“文革”的扫荡中,小戏也被视为“ 毒草”遭受批判而停演。 拨乱反正之后,才使它又获得了新生。在恢复活动的同时,进行了现代戏的创作和音乐等方面的改革。先后创作现代戏《绣花巾》、《春潮》等25个,并利用小戏乐曲编演表演唱,小歌舞《游松沟》、《摘豆角》等节目3O多个;在 音乐创作上增添了[珍珠串]等过门20多段,锣鼓点14首;在乐器方面变中路梆子呼胡为 板胡,增加了小琐呐、管子、小提琴、电子琴。1988创办的“小戏音乐会”在演奏方法上作了改进,增加了领奏、独奏、轮奏,在艺术科研中,又加工了代表戏《拍蝴蝶》等,给小戏增加了新的活力。

多年来,小戏的发展和成就受到了党和政府多次表彰奖励,1957年首次被省特邀参加了山西省第三届 民间音乐舞蹈观摩会演,《拍蝴蝶》获奖。1959年秋,出席了晋中地区“百花会”会演,《送灯》、《 绣荷包》轰动全区,获得奖励。1961年后,又新编现代小戏《绣花巾》、《春潮》,与 古装戏《瑶琴会》(王尚熊编、和顺县晋剧团演)等剧目16个,又先后10余次赴省、地参加调、会演……等,为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出了贡献。原中共山西省顾委、秘书长、诗人鲁号,题诗赞颂小戏:

“凤山脚下一枝花,元夜飞红分外佳,

歌舞飘香入万户,千年传艺在农家。”

风台小戏是在漫长的历史中艰难而曲折地发展流传至今的。它所以受到群众的喜爱,是因其贴近生活,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魅力,同时有一个酷爱小戏的环境,培养出了一批骨干艺人,精心耕耘,代代承传。

在党的文艺方针政策的指引下,望各级有关领导和部门,进一步加强对风台小戏的领导和宣传,建议组建一个专业戏班,抓改革、创新,搞好继承和发展,努力提高其演技水平,使它更好地为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

现存传统剧目有《 扑蝴蝶》、《卖胭脂》、《避雨》等20多个。现代戏有《画八扇》、《牧牛》、《 走娘家》、《摘豆角》等,戏角以小生、小旦、小丑为主,题材以男女爱情生活为多。在群众中较有影响的演员有白腊八(生)、白根保(生)、陈双金(旦)、董二孩(旦)、白三保(旦)、白海成(旦)等。

“凤台小戏”这朵太行艺术奇葩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必将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开的更加俏俊瑰丽。

周边

山西省晋中市和顺县马坊乡乐义村甥役退盹绲军人服务站 地址:山西省晋中市和顺县

山西省晋中市和顺县白珍村施亮狐退役军人服务站 地址:山西省晋中市和顺县

周边政府机关

凤台村村委会 地址:晋中市和顺县318省道南50米

中共义兴镇凤台村支部委员会 地址:晋中市和顺县318省道南50米

周边村庄

凤台村 地址:晋中市和顺县

凤台维 地址:晋中市和顺县

板坡村 地址:晋中市榆社县凤台路

杜余沟村 地址:晋中市榆社县凤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