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常村

北常村 北常村简介 北常村历史


北常村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发达的交通条件。有句民谣“金常村银段村,叭唻鼓小胡村”,还有“走北常,看段村,安社七洞小胡村”,反应出北常过去是很富足,很有知名度的村庄。北常村建筑格局呈龙形,市楼为龙头,对台为龙眼,“四反坡”为龙之长舌,市楼顶钢叉为龙角,市楼第二层小门为龙鼻;市楼门洞为龙口,门洞内两旁所砌大青石为龙齿,门洞内通往普音寺的小门为龙之咽喉。进入门洞后,看见的中心街东口处的磨日 和碾日为龙之胃,整个中心街为龙之肠胃和内脏,市街为龙肚,前街为龙背。乾山耧为龙尾,乾山庙为龙屁股,乾山耧下窑底窨子为龙之肛门。村北财神庙,北头庙(即三教庙),还有村南岔和庙,七佛寺为龙之四蹄。而南常村村北堡墙根底以前修的那个较高的土塔为拴龙的柱子,怕龙跑了。整个龙村,整个乾山楼,在三晋大地都很驰名。从风水学上讲,乾山楼表示北常乾位修的...

详情

北常村地名网_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段村镇北常村资料简介
  北常村是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段村镇下辖的社区。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140728101208,居民身份证号码前6位为140728。北常村与段村、旭庄村、陈西村、廉庄村、阮庄村、希贤村、希尧村、横坡村、南常村、北羌村、南羌村、东安社村、西安社村、弓村、堡和村、七洞村、马壁村、普洞村、文祠神村相邻。 还有5个地名与北常村同名


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段村镇北常村介绍

北常村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发达的交通条件。有句民谣“金常村银段村,叭唻鼓小胡村”,还有“走北常,看段村,安社七洞小胡村”,反应出北常过去是很富足,很有知名度的村庄。

北常村建筑格局呈龙形,市楼为龙头,对台为龙眼,“四反坡”为龙之长舌,市楼顶钢叉为龙角,市楼第二层小门为龙鼻;市楼门洞为龙口,门洞内两旁所砌大青石为龙齿,门洞内通往普音寺的小门为龙之咽喉。进入门洞后,看见的中心街东口处的磨日 和碾日为龙之胃,整个中心街为龙之肠胃和内脏,市街为龙肚,前街为龙背。

乾山耧为龙尾,乾山庙为龙屁股,乾山耧下窑底窨子为龙之肛门。村北财神庙,北头庙(即三教庙),还有村南岔和庙,七佛寺为龙之四蹄。而南常村村北堡墙根底以前修的那个较高的土塔为拴龙的柱子,怕龙跑了。

整个龙村,整个乾山楼,在三晋大地都很驰名。从风水学上讲,乾山楼表示北常乾位修的一座山,弥补了村西北低凹之不足,也用以遮挡从西北方来的煞气,故称之为“乾山楼”。

《 平遥县地名录》上记载:陕西常姓人于明代洪武年间先后两次迁居于此,形成南北两堡,故称此地为“常堡”。北面之常堡即为“北常堡”,简称“北常”。北常村由此得名。很久以前,北常村常姓人中有一男子在北京经商,挣下了很多钱,但长年不能回家。家中有一老母亲,非常想念儿子,但见不上儿子。孝顺的儿子在北京通过熟人买下了从皇宫中取出的一盏金灯,又在北常村西北乾位上为母亲修建了一个高高的望台,也就是望儿楼,后称之为“乾山楼”,并将这盏金灯挂在了楼台最高层。每当母亲思念儿子,就站在这座高楼上,面向北京方向,将金灯点亮,母亲就能看见儿子,并和儿子说上话。故事流传了几百年,虽然不一定真实,但能证明乾山楼和晋商有很大关联。它与北常修建的所有古庙宇古院落一样,是平遥北常人经商创业,发家致富的见证,体现了前人创造的辉煌业绩,是留给后人的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我村还流传有“九个社社,十八个巷巷”的民谣。这九个社社是:四反坡顶北面乾塔上的社社,邢家堡的社社,毋家乾塔上的社社,前街的下发社和观窑社,三相街的三 相社,东门上的三昌社,加上南观庙和五道庙。这九个社社的人,过去谁家生下小子就得往各家的社社里送一斤油,或者买下一株松树栽在路旁,并在晚上往松树上挂纸糊的灯笼,里面装上灯瓜瓜。每年春节期间,九个社社的人要燃气九个大旺火,取出各家社社里的边鼓、圆鼓和锣镲等进行表演以庆贺一年的丰收和平安。人们正月十五在社社里供献后,都要从社社里分上油儿和枣花花挤在旺火旁烤着吃。这体现出北常民俗文化丰富生动的魅力。

至于十八道巷巷这里就不再一一详述。昔日“娶媳妇子绕喜道就怕走北常村”,因为北常的巷巷不仅很多,而且弯弯曲曲,长短不一。出口又只有市楼门洞,东门、西门三道门,迎亲的队伍进来找上半天才能找见出口出去。所以民间流传有上面的说法。这反映了北常村建筑文化的深厚及其神秘。

我村现今保存下来的古门楼上的一些古门匾,如“千祥云集”“光前裕后”“立修齐志”“节俭居家”“福禄喜庆”“庆有余”“赤玉第”及“覆谦”“崇实”“凝瑞”等,体现出以农耕为主的汉民族朴素 善良的愿望,也反映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及修身持家的崇高道德风尚。

此外,在我村还流传有清代咸丰九年东头堡姓闫的土财主 五头三色牛为平遥城隍庙捐献五色豆子的故事;有太平天国时关云长显灵于“四反坡”的传说;有大雄宝殿两侧耳旁雨师庙中田善友为民祈雨化出多个化身为北常村民割麦的故事;有五道庙上五道爷行侠仗义将盗贼偷得东西趁黎明前黑暗之前将东西送还失主的故事;还有岔和庙上靠北侧而站的侍童成了精出来害人被人用长钉钉住脚的故事。这些都是我村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据平遥康熙46年县志和万历年间的汾州府志记载,我村的普音寺是唐代创建。现今保存的木架结构是元代式样,现存神像虽然残缺不全,但仍有珍贵的文物价值。现今发现的清朝嘉庆七年立的《重修普音寺碑记》,虽只找到半截,但已能看出普音寺于嘉庆七年重修过。而普音寺内所塑之像则年代要早得多,约在元代。新近发现的清朝道光二年保存完整的《补修三教庙碑记》古碑,则让我们搞清了村民们多年所交的村东北北头庙原名叫“三教庙”,里面供奉的神像是佛老孔三位圣人,即释迦摩尼、老子、孔子。该庙早在康熙,乾隆年间就屡经整修过。而新近挖出的乾隆37年三教庙上立的《本村后街邢氏西老院人公舍地亩记》石碑,又证明了早在乾隆37年三教庙就住有僧人弘仁等。刚刚整修竣工的财神庙内墙上所列的捐银人名及大清乾隆四十八年十月二十六或“乾隆四十九年正月十一”的文字,不仅证明了财神庙内所塑财、福、禄神之神像是乾隆年间之物,而且证明了财神庙与三教庙差不多都是乾隆年间或乾隆之前的建筑。

又由中心街西二巷11号院街门门楼“节俭居家”匾额上落款“大清乾隆岁次己巳季夏”,还有中心街西二巷另一所院街门门楼“卒养天和”匾额上落款是“乾隆丁末孟冬”,可知北常村现今得存的大多数建筑物(包括庙宇和古民居)应是乾隆年间或乾隆前后的建筑,距今有了300年以上或接近300年的历史了。

据村内老年人讲,从市楼门洞进入村内所看到的五道庙所靠的小堡,过去居住在里面的人多数是米姓人,所以也称"米家堡"。其内人口虽不多,但次小堡却是北常人居住最早的堡,里面有多处精致的砖雕,因为五道庙一般是建在村外,此五道庙已经是在当时的村外。后来随着人口的增加和村庄建筑规模的扩大,才将五道庙围在村内。由此可知,此米家堡应是北常村最古老的堡,也就是“北常堡”由于最先在此堡居住的人是洪武年间从陕西来的常姓人,他们曾经请阴阳先生看过风水,说在西安社居住比在北常堡更好,于是就举家迁往西安社居住。后来此堡便由米姓人住上。常姓人的老营地在现今北常西门外道南 不远处。过去在清明节日曾有不少光常姓人丛西安社抬上“十拉”到常家老营上坟。

那么次北常堡建筑年代,若从明代洪武年间算起,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了。

大量的珍贵建筑物物质文化遗产;有反映民俗风情,行侠仗义除恶扬善奉献爱心孝敬母亲的传说故事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又有处于交通要道这有利条件,即西有平泰路,南有常东公路,北有平榆高速公路,距离平遥古城仅14公里,更有当今坚强有利,充满生气,胸怀大志,为民造福的新一届两委领导班子。我深信不久的将来一定会使北常人民过上更加富裕幸福的生活,一定会把北常村建设的更加美好,也一定会使北常村这条即将腾空的巨龙再展雄风,腾飞于神州大地“筑山高楼商家垒,金灯故事令人醉,昔日北常曾风光,而今龙村又腾飞”。

周边村庄

北常村 地址:晋中市平遥县北东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