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城村

吴城村 吴城村山西省稷山县稷峰镇吴城村 吴城村村志出版


吴城村地处县城西侧,108国道穿村而过,交通便利,驰名中外的青龙寺,宋金墓依村而建。全村共有13个居民组,760户,3700余口人,耕地面积6000多亩,其中3000多亩为水浇地。近几年,在镇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吴城村支村委一班人团结一心,锐意进取,取得一系列成果,多年来的为民工程,硕果累累:一、道路建设情况吴城村位于 108国道北侧,交通便利。但是村里的街道却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为了改变这种情部,投资10万元,硬化主街道一条。二、中小学校舍建设情况吴城小学于1998年重修后,经县教育局检查,已通过标准化学校验收,但经十余年后,部分校舍已有破损,为让吴城村学生有良好的学习环境,村主任多方筹资,计划投资70万新建教学楼一座。三、两委场所的建设情况吴城村多年来没有两委活动场所,无...

详情

吴城村地名网_山西省运城市稷山县稷峰镇吴城村资料简介
  吴城村是山西省运城市稷山县稷峰镇下辖的社区。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140824100241,居民身份证号码前6位为140824。吴城村与东北街村、东街村、西街村、南街村、西北街村、甘泉村、羊牧头村、荆平村、苑曲村、加庄村、吉家庄村、新庄村、下柏村、马村、永宁村、南阳村、东渠村、原家庄村、涧东村、桐下村、上廉村、下廉村、孙家城村、陶梁村、姚村、平陇村、贾峪村、桐上村、上柏村、杨赵村、管村、王村、小杜村、太杜村、管堡村、下费村、崔村、下庄村、武城村、下迪村、富乐庄村、上迪村、和合村、姚家庄村、马家巷村、关家窑村、西店头村、西薛村、史册村、阳史村相邻。 还有9个地名与吴城村同名


山西省运城市稷山县稷峰镇吴城村介绍

吴城村地处县城西侧,108国道穿村而过,交通便利,驰名中外的青龙寺,宋金墓依村而建。全村共有13个居民组,760户,3700余口人,耕地面积6000多亩,其中3000多亩为水浇地。

近几年,在镇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吴城村支村委一班人团结一心,锐意进取,取得一系列成果,多年来的为民工程,硕果累累:

一、道路建设情况

吴城村位于 108国道北侧,交通便利。但是村里的街道却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为了改变这种情部,投资10万元,硬化主街道一条。

二、中小学校舍建设情况

吴城小学于1998年重修后,经县教育局检查,已通过标准化学校验收,但经十余年后,部分校舍已有破损,为让吴城村学生有良好的学习环境,村主任多方筹资,计划投资70万新建教学楼一座。

三、两委场所的建设情况

吴城村多年来没有两委活动场所,无法正常办公 ,投资6万元新建两委活动场所,并计划今年硬化两委大院。

四、板枣做为我村的优势产业,要以科学技术为指导,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干部自觉带头,群众资源参与为抓手,把板枣产业做强做细做精。大力发展板枣3000多亩,具体做法:1、充分调动群众种植板枣的热情; 2、板枣种植实现技术化; 3、改善水利设施。

支村委一班人认真谋划发展,切实把握发展,力争在农业产业调整,为民工程中,实现大的发展,使吴城村的经济发展更上一个台阶。

民间流传有“先有古吴城,后有稷山县”之说,吴城的建立起于吴起筑城屯兵,确实早于稷山建城。据《吴城村志》记载:吴城系公元前402年吴起所筑,公元535年至598年为高凉县治。据稷山县民政局上世纪70年代在全县地名普查工作中了解到,吴城村是全县最早有文字记载的村庄。

稷山县独立建制始于北魏太和十一年(487年),始称高凉县,县治在今县城东南15公里处(今稷山汾南)。公元535年,北魏分东魏、西魏两个国家,汾南属西魏,后属北周。而汾北属东魏,后属北齐,仍称高凉县,县治徙至今县城西5公里处的吴城。直到隋开皇十八年(598年),高凉县改为稷山县,始筑城于今县城外,稷山县治从吴城徙至今县城。

从东魏、北齐至隋开皇十八年,高凉县治在吴城历时63年。由于吴城于公元前402年吴起在此筑城屯兵,公元535年即为高凉县治,而稷山县城于公元598年始筑城,稷山县治始徙于此,故稷山民间流传有“先有古吴城,后有稷山县”之说,吴城村西城门楼上曾镶嵌石雕“古吴城”三个大字,后于上世纪50年代被拆除。

吴城系吴起所建,吴起何许人也?《东周列国志》中有这样的记载:吴起本是卫国人,从小顽皮好斗,受到母亲责备,吴起就咬破手臂对母亲发誓说:“我从今告别母亲,游学他方,当不上卿相之类的大官,就不回来见您。”母亲哭着挽留他,吴起不顾母亲挽留,毅然前往鲁国,投孔子的弟子曾参门下学习儒学,昼研夜诵,不辞辛苦。当时,齐国大夫田居来到鲁国,很欣赏吴起的学习精神,与之谈论起来,吴起滔滔不绝。于是田居就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吴起。

有一天,曾参问吴起:“你在外游学六年,也不回去看望母亲,作为儿子你就这样安心吗?”吴起回答说:“我曾向母亲发过誓,当不上卿相之类的大官,就不回卫国。”曾子说:“对别人可以发誓,对自己的母亲怎么可以发这样的誓呢?”于是对吴起产生恶感。

不久,卫国有人捎信,说吴起母亲已经去世,吴起仰天大哭三声,就收住眼泪,又像过去那样学习起来。曾参对此非常生气,说:“吴起母亲去世,却不去奔丧,是个忘本之人,他不配做我的徒弟。”要他的徒弟们断绝与吴起来往。

吴起因此就放弃儒学,学习军事知识,三年时间就精通兵法。经鲁国宰相公仪休推荐,吴起被鲁穆公封为大夫。当时齐国宰相田和阴谋篡夺君位,但又担心齐鲁两国世代联姻,一旦自己篡位,鲁国会出兵讨伐自己,于是借口两国历史上一些恩怨,起兵攻打鲁国,想用武力胁迫鲁国屈服。公仪休就向穆公推荐吴起对付齐军。穆公因吴起娶齐国田氏女子为妻,担心他不肯尽力出战,所以迟迟拿不定主意。

吴起了解这个情况后,回到家中挥剑斩下妻子之头,以表明自己一心忠于鲁国,决无二意。穆公见吴起杀妻求将,实在太残忍了。公仪休说:“吴起不爱妻子爱功名,如果我国不用他,就可能为齐国所用。”于是穆公封吴起为大将,率军二万,以拒齐军。田和听说鲁国起用吴起为将,嘲笑他是好色之徒,不懂军事,必然要吃败仗。

两军对垒,双方斗智斗勇,但吴起精通兵法,技高一筹,一举大败齐军,立下赫赫战功,穆公封吴起为上卿。齐鲁之战后,田和感到吴起用兵可与孙武、穰苴相比,如果受到鲁国重用,齐国就不得安宁,于是派张丑假扮商贾潜入鲁国,送给吴起美女两人、黄金千镒。

张丑出得鲁城后,故意将此事说给行人。一时间,一传十,十传百,闹得满城风雨,都说吴起受贿私通齐国。穆公听到消息,决定罢免吴起官职并追究其罪。吴起知道后,弃家逃往魏国。当时魏国迫于秦国威胁,正需要一员大将把守曲河,经翟璜推荐,魏文侯拜吴起为西河守。吴起到西河后,修城治池,屯粮积草,操练兵马,筑城以拒秦,这座城池便起名叫“吴城”。

现在,三晋境内共有3个吴城,一个在晋北的浑源县,一个在晋中的离石县,一个在晋南的稷山县。那么,究竟哪一个吴城是吴起所筑的吴城呢?《中国通史简编》和《山西地方史研究》所载《山西历代行政区划概说》一文中均提到,春秋末年,韩、赵、魏三分家晋,各占山西一部分土地,其中平阳府、绛州、解州、吉州、隰州、蒲州一带属魏;上党、泽州、辽州、沁州一带属韩,其余晋中以北地区多归于赵。

以上是韩、赵、魏三分晋国初期各国的占地情况,后虽有变化,但吴起筑吴城正是三分晋国后,魏国第一任魏君魏文侯时期,时间为公元前402年。

当时三国分晋不久,尚未向外扩张国土,后来魏国逐步向河南一带扩张,并迁都于开封,但从未扩张到属于赵国的晋中或晋北一带。因此可以证明,吴起所筑的吴城无疑就是稷山县的吴城。

:清康熙年间义民吴绍先历经17年,万里寻弟,义举感动朝野;二贤墓传说,故事感人肺腑,令人扼腕;民国初年“兴盛源”商铺遍及全国7省,堪称一方巨贾;一代蒲剧名家吴永胜的丑角表演艺术,名噪晋南大地;“兴盛源”后代吴元俭留美15年,毅然放弃优厚待遇,回国为国家机械工业做出重大贡献;稷山县1938年仅有党员10多名,吴城村就有3名;解放初期,发生在吴城五里桥截车夺枪之战,未费一枪一弹,取得辉煌战果;吴城学校曾面向全县招生,桃李芬芳,名声远扬,周边20余村学子慕名前来就读;吴城村旧时仅寺、庙、祠就达26处,足见其文化底蕴之深厚。改革开放以来,吴城村村民更是紧跟时代步伐,社会经济迅猛发展。

清朝康熙年间,山西省稷山县吴城村农民吴绍先(字伯宗),为寻找先后走失又分别被掠卖的两个胞弟,历时17年,走遍十几个省,徒步数万里,受尽千辛万苦,终于将流落异地他乡的两个弟弟找到,重返故里。此事轰动了京师,康熙皇帝闻听此事,颇为赞许,钦封吴绍先为“义民”,并御赐锦匾“兄弟孔怀”;文渊阁大学士、礼部尚书李光地,著文《纪吴伯宗寻弟事》,高度赞扬他的“孝悌”精神;文渊阁大学士陈廷敬,亲自面见吴绍先并邀至府内,为他写了76韵五言诗,称赞他“力田之夫,犹有唐尧虞舜之风”;吴绍先携弟返晋后,山西督抚赠匾“亘姓兄弟”,平阳知府赠匾“名高荆树”,以示褒扬。 二弟丢失

吴绍先自幼家贫,不幸父母早逝,留下了他和年幼的两位胞弟,他当时13岁,大弟伯桃5岁,二弟伯乐1岁,兄弟三人相依为命。稍长,绍先娶妻成家,为了抚养幼弟、维持全家生计,他农忙时辛勤耕作,农闲时出门给人拉大锯赚钱。一天,绍先从田间劳作回来,忽然发现二弟伯乐走失,急忙向邻里亲友询问,均无消息。他心急如焚、寝食不安,好像死去的父母都在责备他,为失去幼子而着急留泪。

吴绍先悲痛欲绝,寻弟更加心切,不分昼夜寻找。后来打听到二弟出走闻喜,被浮屠寺和尚拐卖。气急之下,他将浮屠寺和尚告到衙门,经过审讯,果然是和尚所为,但究竟二弟被拐卖到哪里?卖与何人?却茫然不知。官府不作深追细究,而和尚也逃之夭夭。

艰辛17年

吴绍先决心寻弟,即使其流落到天涯海角,也要义无返顾地找回来。从此他徒步上路,四处寻找,先到本省各地,后到河南、山东、湖北、直隶、陕西、四川以及云南、贵州、广西诸省。他边找边问,历尽艰辛,仍未能找到二弟。当他返回家乡时,一进家门,却又得知大弟伯桃又被别人拐骗。悲愤交加、伤心至极的他跑到父母坟前嚎啕痛哭,并发誓,找不回两弟,誓不回家。

吴绍先扛起大锯,再度离家寻找,没有盘缠,就给人拉锯。春去秋来,年复一年。他顶严寒、冒酷暑,跋山涉水,餐风露宿,有时无钱吃饭,便沿街乞讨,最后无法竟然卖掉大锯。如此苦苦寻找了将近17年,终于从一个北方人那里打听到他二弟被卖到京师一个高姓官员家中当差。吴绍先几经周折,又千里迢迢找到高家,终于见到二弟。此时,伯乐已年过二十。高家待伯乐也还不错,当得知吴绍先多年寻弟矢志不移的决心和饱尝艰辛的经历,深受感动,当即答应他等其找到大弟伯桃时,让他兄弟三人相偕返回。同时,还赠送吴绍先盘缠,让他继续寻找大弟伯桃。

吴绍先在京师时,已经打听到大弟被掠卖到黑龙江宁古塔(今天的黑龙江省宁安县)。他思弟心切,食不甘味,夜难成眠,不顾路途遥远和环境恶劣,急欲起程。临行前,对伯乐说:“我要找到伯桃,兄弟三人一并返家;找不到他,我终死不回,妻子和孩子交给你照管。”

告别二弟,他离开京畿,出山海关,到了黑龙江。经过多方询问,打听到大弟伯桃被卖给一个满族将军当仆人。他不顾一切,急于找到大弟,却被这位将军拒绝,并让其部下训斥责问,拳打脚踢和鞭笞使得吴绍先遍体鳞伤,血流满面。他毫不畏惧,向将军陈述了十几年来兄弟离散之苦,诉说了徒步数万里寻弟之艰,最后终于感动了这位将军,答应让其弟返家。

“义民”立像

吴绍先离京出关到找到大弟已逾三季(从夏到冬),又过了9个月。此时,宁古塔正值隆冬,天寒地冻,滴水成冰,兄弟二人仍然上路,数日行走在冰雪中,身体冻僵,双脚都冻坏了,但仍然在地上匍匐爬行。又是一番艰辛之后,兄弟三人终于在京师会面,一块返回故乡。

近300多年,吴绍先寻弟义行一直令后人敬仰。民国12年(1923年),稷山知县又将其事迹呈报给了山西督军兼省长阎锡山,阎锡山命令为吴绍先建亭树碑并立雕像。稷山知县在县城西寨门外建石亭一座,取名“义民”。亭前石匾刻着康熙所题“兄弟孔怀”,亭中树石碑一通,左右两侧有李光地和陈廷敬的诗文,碑旁有吴绍先的坐像。1962年,扩建县城时,将此亭拆除,石碑和坐像移至青龙寺博物馆。

一本教人爱国爱村的乡土教材

日前,由稷山县吴城村10位退休干部自愿组成编纂委,并自筹资金、义务编纂的《吴城村志》问世了。这是大家经过几个月的艰辛努力,终于完成的一件对当地来说意义重大的事。

稷山县吴城村因战国时(公元前402年)名将吴起在此筑城屯兵而得名,距今已有2400多年历史,在民间流传有“先有古吴城,后有稷山县”之说,是该县最早有文字记载的村庄。《吴城村志》记述了许多发生在这里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清康熙年间义民吴绍先历经17年,万里寻弟,义举感动朝野;二贤墓传说,故事感人肺腑,令人扼腕;民国初年“兴盛源”商铺遍及全国7省,堪称一方巨贾;一代蒲剧名家吴永胜的丑角表演艺术,名噪晋南大地;“兴盛源”后代吴元俭留美15年,毅然放弃优厚待遇,回国为国家机械工业做出重大贡献;稷山县1938年仅有党员10多名,吴城村就有3名;解放初期,发生在吴城五里桥截车夺枪之战,未费一枪一弹,取得辉煌战果;吴城学校曾面向全县招生,桃李芬芳,名声远扬,周边20余村学子慕名前来就读;吴城村旧时仅寺、庙、祠就达26处,足见其文化底蕴之深厚。改革开放以来,吴城村村民更是紧跟时代步伐,社会经济迅猛发展。《吴城村志》的编纂,就是为了使该村丰富的文化资源不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湮没,教育后人永记先辈创业之艰辛,珍惜当今的幸福生活。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吴城村志》的编纂者在继承传统村志写法的基础上,增加民生一篇,从衣、食、住、行、用等5方面的发展变化,体现时代变迁和村民生活的巨大变化,以教育广大村民更加爱国爱村

周边乡镇

稷峰镇 地址:山西省运城市稷山县
山西省运城市稷山县

周边购物

Service&Bodyshop 地址:吴城村大队东100米

周边照相馆

一修图工作室 地址:山西省运城市稷山县吴城村

周边村庄

吴城村 地址:山西省运城市稷山县

吴壁村 地址:山西省运城市稷山县清河镇吴壁村

北吴村 地址:运城市稷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