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街村

峨口挠阁, 峨口挠阁简介, 峨口挠阁现状


峨口挠阁作为 山西省 历史悠久的民间艺术,突出表现了淳朴的民俗民风。在保持传统娱乐性的同时,还特别注重人物形象的塑造,喜庆气氛的渲染和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 2019年11月,峨口挠阁入选国家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 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简介峨口镇,位于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山西省代县东南部。峨口挠阁就是以篮戏几峨口为中心,流传在代县雁门关内外一种特殊的“百戏杂艺”。“挠阁”为亚北方言,“挠”,意即“抬起、举高”;“阁”有“仙阁”“女孩儿”两层意思。峨口挠阁融表演、舞蹈、音乐、美术、体育于一体,是当地春节文娱活动中最流行、最火暴、最受观众喜欢的一门综合性的民间艺术,是古代州正月十五:“闹元宵”的重要文艺活动,并传承至今。没有“闹元宵”就没有“挠阁”。 挠阁由乐队与表演队两部分组成。乐队的乐器有鼓、唢呐、笙等。表演队伍一般由60架(组)生右挠阁组成,每...

详情

郝街村地名网_山西省忻州市代县峨口镇郝街村资料简介
  郝街村是山西省忻州市代县峨口镇下辖的社区。城乡分类代码为121,为镇中心区。区划代码为140923102201,居民身份证号码前6位为140923。郝街村与代县居民办事处峨口社区、峨西村、楼街村、沟子村、兴圣村、佛光庄村、上木角村、下木角村、上高陵村、下高陵村、南留属新村、南留属旧村、东滩上村、东下社村、正下社村、西下社村、富村下新街村、富村前街村、富村下园街村、富村麻黄街村相邻。 还有1个地名与郝街村同名


山西省忻州市代县峨口镇郝街村介绍

峨口挠阁作为 山西省 历史悠久的民间艺术,突出表现了淳朴的民俗民风。在保持传统娱乐性的同时,还特别注重人物形象的塑造,喜庆气氛的渲染和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 2019年11月,峨口挠阁入选国家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 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

简介

峨口镇,位于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山西省代县东南部。峨口挠阁就是以篮戏几峨口为中心,流传在代县雁门关内外一种特殊的“百戏杂艺”。 “挠阁”为亚北方言,“挠”,意即“抬起、举高”;“阁”有“仙阁”“女孩儿”两层意思。峨口挠阁融表演、舞蹈、音乐、美术、体育于一体,是当地春节文娱活动中最流行、最火暴、最受观众喜欢的一门综合性的民间艺术,是古代州正月十五:“闹元宵”的重要文艺活动,并传承至今。没有“闹元宵”就没有“挠阁”。 挠阁由乐队与表演队两部分组成。乐队的乐器有鼓、唢呐、笙等。表演队伍一般由60架(组)生右挠阁组成,每架(组)2人,由一壮汉和一小孩组成,特殊架(组)为3人。小演员都是从村中选出的漂亮、机灵的五六岁的孩童,按照不同的扮相,或略施粉黛,或浓妆艳抹,身着鲜艳的古代戏剧服装,被父兄用宽布带牢牢缚在挠阁架子上,个个化枝招展,裙裾飞扬,扮相可人。他们被体魄健壮的成年男子挠在肩上。 列队表演时,背缚挠阁架子的壮汉,在婉转悠扬的民间器乐的伴奏下,脚下用力,气沉丹田,以腰为轴,扭动大胯,把握重心,张弛有度地扭动,并遵照指挥不时变化队形。舞步时而沉稳轻缓,时而碎步疾走,时而左右穿梭,时而前后挪动,如凤凰展翅,似蛟龙游动,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壮汉们整齐划一、酣畅淋漓的表演,充分显示山新时代农民的潇洒与自信。挠阁架上的小孩则依下而壮汉给的力度,甩动水衲,或上下,或左右,或轻柔,或奔放,个个顾盼生辉,娉婷婀娜,如仙女下凡,似神仙显灵,令人百看不厌。 峨口挠阁的扮相除了《杨家将》《红楼梦》《西游记》《白蛇传》《梁祝》等历史题材和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外,还常常配有一个丑角顽童。他住一个特制的铁架子上,可以不受音乐节拍的限制而自由发挥,或接二连三地翻跟头,或用掸子嬉戏其他小演员。他的扮相率真,滑稽可爱,令人忍俊不纸祖兆循禁,成为人们竞相观看的一个亮点。 这些有幸被选上的小演员,俗称“登挠阁”,意即登高望远,吉葛记星危旬盛高照,四季平安。他们往往是众人羡慕的对象,全家人都引以为荣。所以表演时,全家出动,前呼后拥,十分热闹。 峨口挠阁的相关制品分四大类:1、挠阁架:(铁制促婚射):大人挠的架子,高1.3米左右;小孩蹬的架子,高0.9米左右,分坐架、站架、活架3类。2、挠阁架上的装饰物:花草、鸟兽、刀剑等木、布制品(民国前人部分为纸筋制品)。花团锦簇的挠阁架子,均以民间艺人的手工艺术品精心装饰,或鸟兽,或花卉,或果树,或高粱玉米,或大红辣椒,无不精致华艳,引人注目。3、表演服饰:大人服饰主要有猪嘴鞋、无领圆口大衫(清代)、大裆彩裤,整齐划一、朴素大方;小孩服饰一般为戏剧服饰,色彩斑斓、五彩缤纷。4、伴奏乐器分为打击类、吹奏类、拉弹类三人类别。打击类主要是鼓、铙、锣、碰铃等。朵阀迎吹奏类主要是唢呐、笙、笛子。拉弹类主要是大胡、二胡等。在峨口挠阁伴奏的这些乐器中,最主要的是鼓、唢呐和笙。 峨口挠阁的表演内容古老而传统,表演形式特殊而别致,表演道具原始而浑朴。当原始奔放的乐曲响起协催良时,下面的壮汉迈开粗犷沉稳的舞步,上面的小演员也随之翩翩起舞。在亢奋热闹的音乐声中,小孩与壮汉舞为一体,演员的情绪与音乐的节奏融为一体;挠阁的表演内容、观众的永久期盼与天神的意旨浑然—体。 唐贞观版《代州志》中已有“挠阁”的记载。峨口佛光寺《雪山盛会碑记》记载有挠阁表演。万历版《代州志·杂艺》、光绪版《代州志·杂艺》均有记载。《代县志》(1988年版)称:“峨口的郝街、西村、楼街为本县挠阁发源地,后发展到聂营、阳明堡等地。近年已少见。”代县史志工作者通过追溯研究和考证峨口挠阁的历史,发现总结了峨口挠阁经历的六个历史时期。一是,原始社会有巢氏至秦代模仿树源生态的生发期;二是,汉代至南北朝无伴奏表演到器乐和舞蹈“相和”的转型期;三是,隋唐至民国的表演、服饰、伴奏相配套的成熟期;四是,新中国成立至“文革”初期的兴衰更迭的曲折发展期。五是,“文革”期间的冷落沉寂期;六是,实施“ 非物质文化遗产 ”工程后的弘扬发展期。1985年,罗钻润继婵丌始对其进行整理;1995年,李润召组织数村艺人立团活动;2001年,李敢峰组建领导组,挖掘整理拓展从艺队伍,购置装备、整理套路,率众多次参加国内、国际人型文艺表演活动。

现状

峨口挠阁自汉代形成以来,迄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并形成了一些基本特征:1、与春节民俗文艺活动相互依赖;2、宣泄丰收喜悦和人生企盼的情感特征,展现出一种原始、奔放的野性美。3、家庭成员和亲戚朋友广泛参与积极配合的互动性;4、它的腔道,源于我国北方古代少数民族的胡调,是胡汉民族交融的实证。千年不变的六种表演套路具有强烈的民族杂居地域性特征,也是人类原始艺术活动的一种缩影。 峨口挠阁是雁门关内外优秀的民间艺术,它承载着汉代“百戏杂艺”丰富的文化信息,反映了人类有巢氏时期的文化生活、劳动技艺及价值趋向。它被山西文化界誉为“无言的戏剧,空中的舞蹈,流动的杂技,鲜活的雕塑”,它形象而集中地反映了古代州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追求和精神企盼。发掘、抢救、保护峨口挠阁,对提高人民群众的整体素质,促进民族史化事业发展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2006年,峨口挠阁被公布为山西省 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8年,山西峨口挠阁入选国家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周边便利店

明德福珠宝定制中心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代县S213(繁五线)

周边烟酒店

兰蔻鲜花婚礼花艺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代县峨口镇郝街繁五线同福宾馆(佛光寺附近)
山西省忻州市代县峨口镇郝街繁五线同福宾馆(佛光寺附近)

周边村庄

楼街村 地址:忻州市代县

峨西村 地址:忻州市代县

东滩上村 地址:忻州市代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