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水村
柴水村 柴水村村情概况 柴水村地理环境 柴水村历史沿革 柴水村基础设施 柴水村农村经济 柴水村民族人口 柴水村教育卫生 柴水村村务公开 柴水村基层组织 柴水村自然资源 柴水村民俗技艺 柴水村特色特产 柴水村风土人情
柴水村,隶属静乐 辛村乡辖区行政村;深处静乐县“万辉沟”中端区;一条018乡道贯穿南北、北与庄王沟、驸马滩、相连;南与 辛村;马圈滩批邻; 全村面积3平方里;总人口286人;其中农户40多户;外出务工人员180人,村内人员分布稀疏;分散居住于 后沟、前街、和 前村、由于地处万辉河支流,其地表地下水资源十分丰富,村内道路建设残缺;基础设施简陋;村内建有小学和乡级卫生室各1所;80年代以前该村主要以农业种植为生;柴水人民风淳朴热情,形成了良好的社会氛围。新农村建设 (7张)柴水村属于辛村乡行政区域;静乐县万辉河中端地区;村落依山而建;整体格局依山傍水两面环山;一条 辛村乡道横贯南北,南通庄王沟、驸马滩、吹平庄、腰庄、老婆地村等;北端坐公交大约40分钟就可以直通 鹅城;上世纪70年代柴水村属于繁荣时期;最高时农业户口达到200多户;500多人;八九...
详情柴水村,隶属静乐 辛村乡辖区行政村;深处静乐县“万辉沟”中端区;一条018乡道贯穿南北、北与庄王沟、驸马滩、相连;南与 辛村;马圈滩批邻; 全村面积3平方里;总人口286人;其中农户40多户;外出务工人员180人,村内人员分布稀疏;分散居住于 后沟、前街、和 前村、由于地处万辉河支流,其地表地下水资源十分丰富,村内道路建设残缺;基础设施简陋;村内建有小学和乡级卫生室各1所;80年代以前该村主要以农业种植为生;柴水人民风淳朴热情,形成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新农村建设 (7张)
柴水村属于辛村乡行政区域;静乐县万辉河中端
地区;村落依山而建;整体格局依山傍水两面环山;一条 辛村乡道横贯南北,南通庄王沟、驸马滩、吹平庄、腰庄、老婆地村等;北端坐公交大约40分钟就可以直通 鹅城;上世纪70年代柴水村属于繁荣时期;最高时农业户口达到200多户;500多人;八九十年代以后国家发布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号召后;人口逐年减少;截至到2012年底100多人。
全村国土面积3平方里, 耕地面积740亩;其中河滩地面积340亩;境内海拔平均在200米以上;柴水村是个典型的农业村;村内适合种植 土豆; 黑豆, 胡麻,等农作物;以此为主要经济来源;2001年后不少外出务工主要分布于 北京; 上海; 广州; 福建; 江苏;及省内各大城市;2009年全村经济总收入不到7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550元;村里正转向种植业和畜牧业。 历史上的柴水村是个煤炭资源丰富的地方;但由于近代人频频挖掘;现探明-储量极少;村内树林种植繁茂;余占 全村总面积的五分之一。
全村自然条件较差,经济基础薄弱,是一个上靠山、下靠滩,贫穷落后的小村庄。
柴水村村落地势 平坦,两面环山,其中东部山体地势较高,形成了“两山一面梁”
主体格局,地形由东北向西南倾斜;山体一般为 土质,非常裸露,田地由阶梯状的格局分布开来;是一串呈s形的断陷盆地所展布;从而加强了自然景观的演替变化;由于处于 黄土高原地带,常年流沙走石,山上由于多年耕地开坑,植被较少,土质疏松,荒地较多,大多为无人耕种的荒地,柴水村境内水源充足,其余均在200米以上。中面和西面为黄土丘陵区,这里山峦起伏, 沟壑纵横,地形较为破碎。
村地下水资源丰富;水网密集交织;该村境内有“万辉河”贯穿而过;该河属于 静乐县汾河水系;自北而南流经万辉沟;最终结合多条支流汇入 汾河;
该村年平均气温为7度,一月均温-- 9度,七月均温23度,年降雨量380至500毫米,四季分明,夏无酷暑,冬无严寒; 无霜期120至 ,属于典型的北方季风气候。
柴水村现系山西省忻州市静乐县辛村乡辖下一个行政村,历史上曾名为“才水村“才水农业生产大队”。
柴水村村委会 (4张) 柴水村创建于清朝康熙年间, 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1958年,为辛村公社柴水农业生产大队;之后,县内普遍成立农会,
解放后隶属于静乐县辛村公社(1961年设立)行政区域;之后,县内普遍成立农会,1984年复置乡;也属辛村 管辖;辛村乡规划新的管辖范围辖辛村、马尾沟、柴水、驸马滩、王庄沟、石茄沟、马圈滩、张家庄、奥偏梁、柴水岩、管进、李家沟、段家岩、青龙山、化林湾、北湖庄、窑儿坪、桥儿沟、老坡地、东马坊、腰庄、家家山22个村委会;
1963年后,柴水合并生产大队,统筹一个农业生产大队;
1987年3月后,柴水村建立村民委员会;也称柴水村委会;
1999年4月,柴水村属辛村乡辖下村委会;同年在村民一致选举下刘明栓当选村长;
2003年1月后,柴水村属静乐县辛村乡人民政府管辖至今
2010年;换届选举;村民曹海奎当选村主任;任绪真副主任;任书田村委书记
村子里老人们流传直这样的传说;辛村乡以前缺水时,村村都要靠积攒的雨水维持生计;但柴水村这是泉水充沛,小河流淌,上下村中的人们经常来这里挑水,加上村中白杨树种植茂密居多;外村人们热情的称这里为“才水村;。即为有”材火烧“而又有”水喝“的村庄;后来;又因才"和"柴"是谐音;写着好看;便取名柴水村.
柴水村自康熙年间便自刘姓迁至此地居住,是村里第一大姓;经过长愈300余年的发展变迁后有;任姓也搬迁至此;成为了本村第二大姓;随后逐渐出现了村东王、村中刘、村西任、李,于,曹,武,杨;高等陆续迁入。村庄变动较大,但民族成分单一,均为汉族居民,
俗话说:
“是村就有庙,是山就有道”。柴水村也不例外,听村里的老人讲在过去的柴水村,有一座庙,庙身雄伟,有前殿、后殿、东西配殿,庙里供奉的有如来佛、菩萨、等,这些佛像都是泥塑的,据说还有一个高约60公分左右的铜像,但现已不知去向。
该村在八九十年代建有一座小型的寺庙;用来逢年过节;祈求神灵的保佑;在庙宇中上香;跪拜;祈祷一年的平安。 如今的寺庙进过自然的洗礼以残废;整体不完善;再也无人问津。
在柴水村前村有这么一座小土山;形状像乌龟的贝壳;小土山的四面 山川地貌 (36张) ;有不同的四条小路;仿佛是乌龟的四只脚;当时村里有
这样的传说;从前这里是一片海洋;一只乌龟上岸来此产卵;海潮突然退去;大海也不在了;这只乌龟从此便留在了这里。
柴水村截止2010年底,已基本实现通 水、 电、 路、 电视, 电话五通工程。
水:全村有42户通自来水,有4户还存在饮水困难或水质未达标(占农户总数的5.56%)。
电:有72户通电,有36户通有线电视,拥有线电视机农户36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100%、50%和50%);
电话;安装 固定电话或拥有 移动电话的农户数35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30户(分别占总数的6.94%和41.67%)
车辆:全村共拥有 摩托车11辆。 机动车15两;
沼气池;全村有4户农户建有 沼气池;建有小水窖7口;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厨、改厕、改厩)的农户7户。
居住 :有旧时的 土窑, 水泥转房和木料房三种; 窑洞都建于山坡上,房屋多见于 山区、靠 河床分布,到2008年底,农户住房以土木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6户居住砖混结构住房;有5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61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
交通:柴水村通往乡镇道路为 柏油路;2012年
村中主要干道硬化工程全部完工。
柴水村至静乐县各乡镇距离(KM){注意:1KM=2里} | ||
静乐县辛村乡(1.95km) | 静乐县 娑婆乡(38.8km) | 静乐县 堂尔上乡(45.4km) |
静乐县 段家寨乡(16.4km) | 静乐县 中庄乡(24.9km) | 静乐县 杜家村镇(38.8km) |
静乐县 丰润镇(27.6km) | 静乐县 王村乡(23km) | 静乐县 鹅城镇人民政府(14.5km) |
静乐县赤泥洼乡(44.8km) | 静乐县 康家会镇(40km) | 静乐县 双路乡人民政府(25.8km) |
静乐县 娘子神乡(25km) | 静乐县 神峪沟乡(20.6km) |
该村2009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30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69万元,占总收入的 柴水村2011-2014 (58张) 67.29%;畜牧业收入11万元,占总收入的15.51%(其中,年内出栏肉猪28头,肉牛26头);林业收入4万元,占总收入的0.97 %;第二、三产业收入110万元,占总收入的26.63%;工资性收入18万元,占总收入的 4.36 %。农民人均纯收入2577元,农民收入以种植业、畜牧业等为主。全村外出务工收入11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22人(占劳动力的18.02 %),在省内务工22人。
2010 年换届选举;村民二旦子在村民的拥护下当选为村长,当下请求政府拨款盖了村委会办公室4间平房,修了学校的院墙;改造基层建设,并 铺设了水泥道路;2006年国家实行农改以后;村中山地少了,河滩地的大力开发 柴水村2015村全实景高清 (36张) ,加上有雨水充沛,农作物一直都是好收成;2011年不少村民效仿乡里;开田发展种植松树苗产业;取得了不错的收入;勤劳智慧的的柴水人已不在是七八十年代的封建落后观念;放眼未来;积极规划发展柴水特产,努力从工
业和养殖业入手;积极响应党的十二五规划,村里迎来了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曙光。
该村里经济主要靠种地生活;是全乡模范“农业村”;以生产优异的“小杂粮”闻名;生产的 粮食作物主要有 谷子、 莜麦、 山药、 糜子、 黍子、 小麦、豆类、 玉米、高粱等;经济作物以胡麻、 菜籽为大宗;是村里一项最大的收入来源;农业占总体收入的主导地位;
柴水村榨油厂是静乐县辛村乡境内最大的一家胡麻油生产厂;供给全乡食用油;及全县各地;本厂坐落在柴水村村前村偏南;榨油厂固定资产(现值)13万,流动资金8万。年生产能力20吨。柴水村胡麻油榨油厂由2000年建立,是全县有名的胡麻油生产厂家,既继承了传统的榨油工艺,又引进先进设备。设备齐全,管理严格,真正做到“以质量求发展,以信誉拓市场。”
该村截至2012年底建有一养兔场和养猪场各一座; 该养殖场位于柴水村西段柴水沟;由村民李亮奎投资建立于2003年;该养殖场另设有屠宰厂;出售的肉类食品远销全县内外:
如今,柴水村大量农民从 土地上解放出来, 劳务经济与 劳务输出已 成为柴水村经济发展的亮点之一和支柱产 业; 实现了"输出一人,致富一家,带动一方"的作用。如今,村外出务工人员每年均在200 人以上,占到全村人口 的1/4,有70%的农户改变了生活状况,摆脱了贫困。劳务经 济,已经成为柴水村的支柱产业;同时促进了农村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加快了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 建设步伐。
截止2012年底,柴水村共有农户46户,全村人口仅108人,其中男性46人,女性62人。其中农业人口65人,劳动力48人。该村基本都为汉族人。异有不少外来少数民族人口;到2008年底,全村参加农村合作医疗75人,参合率70.07%。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村卫生所和镇(乡)卫生院。
简称“柴水小学”;坐落于柴水村村委会办公室旁,紧邻办公室,是乡级公立制的小学 柴水村小学 (19张) 校,学校新校地址建成于2000年,共有建造房屋5间,两边封开是 教室,中间是老师集吃住,休息,办公为一体的地方,学校教学设备原始;简陋;建校初期,学生最多,全部为本村学生;学生大约有40多名,老师2名,到2005年以后;本地教师嫌弃教学条件落后;纷纷离去;学生人数也逐渐变少;由原来的两间教室合并成为了一间教室上课;剩下的一间房子堆放杂物;教室里摆放着16张桌椅,一套是老师讲台桌;房子前面是一片土 操场,在这里成为了孩子们课后之余的活动天地;2010年;村委会将操场硬化;并在四周建起了院墙;截至2012年;教师一名,学生13名,如今的柴水村小学再没有了往日的繁华;学生人数在不断的流失;师资质量依然老套;死板;我们相信,在村委会各级干部的带领下;但愿学校的明天将会更美好;
柴水村卫生室;于2010年在辛村乡政府和村委会的共同努力下一个建置村级单位的 医疗机构;在以前有 村卫生室、村卫生所、村医疗点等各种称呼。 新医改以后,国家将村级医疗机构统一称为村卫生室。并将以前的村卫生室、村卫生所、村医疗点进行合并,形成了的每个 行政村有一所标准化的 村卫生室。柴水村卫生室设有 诊室, 治疗室,处置间和一个 药房;
柴水村卫生室积极宣传 计划生育,定期的做好 合作医疗相关政策、用药目录及规定不予补偿项目、补偿程序、月补偿公示等宣传工作,积极参加农合知识的培训,柴水村卫生所的建立确保参合村民得到优质、价廉、方便、安全的医疗服务。
全村村务公开项目有财务公开;养老保险分发费公开;计划生育法政策公开; 村委会村民选举名单详细列表公开;土地补贴发放款公开;
主要以写字体的方式公布于村委会黑板上;会议方式公开或者粘贴于上的 村务公开 (4张) 方式公开;2012年开通了农村村务公开网站平台;
该村设党小组1个,党员总数6人,党员中男党员4人,女党员2人。
该地下资 煤;储量一般;由于近代人私挖滥采;已探明储量不多;有但是煤的质量优好;
:该村地表地下水资源十分丰富;境内有万辉河流过。
耕地总面积740亩(其中:旱田400亩),河滩地面积340亩:人均耕地0.69亩,
在柴水村,民间一直流传直这样的童谣;活到老,学到老; 剪纸技术爱到老;可见这里的人对于剪纸的热爱民间剪纸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风格独异,别具一格,她既保持 着 黄土高原的泥土气息,又显示了 黄河文化的古老文明。其内容丰富,题材广泛,种类数以千计,民间故事 事、生活、小品耐人寻味, 花鸟、 树木各 具形态人物、兽禽栩栩如生,真可谓无所不包,无奇不有。古往今来,柴水村人们灵手巧铸剪纸,纷呈各异竞风流,代代传承,辈辈升华,剪纸能手层出不穷,因而使 柴水民间剪纸以百倍的身价博得现代文明与艺术家的青睐。“柴水民间剪纸件件不失为精品。柴水剪纸如今不再是昔日那种顺应民俗的活动了,而注入了创造现代美好生活的希望。
炕围画出于柴水村艺人之手,技艺靠师承或世代沿袭相传,炕围画艺人在村倍受尊重,90年代以后,该村的面貌和生活习俗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炕围画被现代的装饰材料替代 ,从事炕围画的民间艺人纷纷转向其它领域的工作,加之土炕和窑洞也在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炕围画赖以生存的土壤逐渐消失了,炕围画手艺面临失传的境地。
莜面窝窝又叫 莜面栲栳栳,是用 莜面(是由莜麦加工磨制而成的)做成的一种 面食。 制作精致,吃着有筋,耐饥抗 寒,营养价值很高,含的 钙、 磷、 铁、 核黄素都相当多;它的主要配料 油, 盐,蒜木, 葱花,香菜醋,瘦 羊肉,辣椒末等。沾着吃味道独佳,有 莜面栲栳 栳也是静乐县的名特产。
胡麻油在我国有着悠久的食用历史,在民间称谓极多, 柴水村也是出产优质胡麻的地方之一.;当地的百姓很早就以胡麻榨取油脂。胡麻油被当地的百姓用来做饭;在没有 煤油和电灯的时候还 用胡麻油点灯;而用胡麻油拌 凉粉可是当地直分好吃的一种小吃。
柴水人吃糕,与别地一样,不仅在逢年过节,婚丧嫁娶,招待 宾客,而且每每有纪念意义的事都要吃糕。小孩子过满月,做生日,要吃“满月糕”、“百岁糕”;老年人做寿,要吃“长寿糕”,娶媳妇要吃“喜糕”,盖新房要吃“上梁糕”,搬迁新房新居要吃“搬家糕”,并有“搬家不吃糕,一年搬三遭”的说法......这些古老的习俗,至今在农家仍很盛行。他们一方面取“糕”的谐音与“高”紧密联系在一起,企盼步步登高,高升旺长;一方面取糕的形状圆与色泽红,祝愿合家团圆,日子红火。
由于该村处于晋西北地区冬天气候寒冷;摊折饼的时间一般放在小雪大雪上冻之后的腊月间。这阵子村子的街巷里就会飘满葱花味。如果走进一家院子,就会遇上了摊折饼,各家使用的锅很大,直径有八九十厘米,摊折饼时把锅端下来,在灶口放一个米字形的铁架,将9个鏊子,1个摆在铁架中间,8个摆在周围,用泥填住空隙就可以摊折饼了。摊折饼的炊具叫鏊子,是一个中间凸起、边沿略高的圆形生铁铸件。摊折饼一般由9个鏊底、8个鏊盖组成“流水线”进行作业。8个鏊盖在9个鏊底上倒替着“摘帽戴帽”,熟一个摘一个,铲一个烧一个再盖一个,如此这般,轮流往复,既减少了揭盖盖子的次数,又不容易忘记折饼的烙制时间。摊折饼的鏊子中间是凸起的,看上去很奇怪,但另有奥妙,摊折饼不需要那个木制的T型刮子,将面糊刮开摊薄。摊折饼时,在鏊子上抹点食用油,将面糊倒在鏊子上,面糊就会从高处自动流下摊开成饼,一勺一个不多不少非常精准。摊黄儿也是整个山西的小吃;所以,山西人烙制折饼叫“摊”折饼,或叫“摊黄儿”
穿衣习惯
村里由于经济落后人民衣着朴素,不尚奢华。1949年前,农家衫裤鞋袜,多以粗布和自织土布手工缝制。爱穿贴身布制夹背心和棉背心,俗称“ 腰子”。因处于高寒地区,无论男、女,喜戴帽子,并有穿羊皮衣服的习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衣着逐步改观,衣料先时兴海昌兰、毛兰布,以后又时兴涤卡、 涤纶、花达呢、花哔叽,到八九十年代穿毛衣和毛料、呢绒服装者也以常见。家做布鞋布袜也为 皮鞋、 胶鞋、 塑料鞋和线袜、 尼龙袜所取代。衣服式样日新月异,花色丰富多彩。村里女子有烫头发,穿 高跟鞋,到夏天穿裙子,后生们有西装革履打扮;不再稀罕。
饮食习惯
该村饮食习惯是早晚喝稀,中午吃干。一日三餐。家常饭早晚煮山药稀饭或光稀饭、拌炒面,中午蒸莜面或抿豆面,河川区多吃焖粥、捞饭、黄软米馒头。热菜基本上是烩山药。一日三餐均是腌菜下饭,家家常年以自种的萝卜、蔓菁、茴子白、芥菜腌一瓮咸菜,沤一瓮黄菜。山区农村种植新鲜蔬菜不多,常以野菜补充,有甜苣、苦苣、木根根(蒲公英)、苜蓿、地耳、柳米米、蕨菜、蘑菇、榆钱钱、粘蓬、灰菜、燕燕衣。
每到 春节临近,家家杀 猪、宰 羊做年食,摊一瓮黄米面折饼做一瓮糕,还要做 豆腐、生豆芽、漏 粉条,烧肉、炸 丸子,足够吃一月四十天。中秋节临近,烤 月饼、买瓜果,亲友间相互馈赠。家家吃 肉喝酒、包饺子。其 它节日则熬 山药加粉条、豆腐、猪肉,称为大杂烩,主食为 油条、 烙饼、 花卷、 油糕或包子。招待亲朋贵客,备酒,菜有凉拌、热炒,主食有油糕、烙饼、饺子、蒸包子。婚丧嫁娶喜庆宴宾,一般前一天是烩菜蒸莜面,晚上吃饺子和四热四冷。正日子接戚为粉汤、油糕,坐席过去是七碟子八碗,21世纪后是十冷十热,主食为 白面馍馍。
居住习惯
住宅历史来以四合院为多;以正房为上,改革开放后村里居民以窑、房两种房屋居住;只有少数老年人居住于半山腰的旧时窑洞;土窑在红胶泥或黄土崖上依山而掘,大小深浅视土质而定。土质松的支木头楦,以防坍塌。讲究的还接石口或砖口,以保持坚固美观。人称这种土窑是冬暖夏凉的“神仙洞”。 房屋大多分布与该村平坦地;隔河而建;其中以木料房居多;屋内盘土炕炉灶,顺墙通房顶留烟囱,两间为一居室,做饭、取暖、就寝、接待客人“一揽子”功能;也有不少钢筋混凝土平房。
出行习惯
人们出行常为步行或骑牲口,只有有钱人出门坐轿。新中国建立后,从坐马车、骑自行车开始,交通日益发达,2001年乡乡通公路,村村通机动车,骑摩托车、电动自行车;坐QQ车、公共汽车,拖拉机都十分方便。
婚嫁
旧俗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旨在 门当户对,传宗接代。解放前,婚嫁类似 柴水村嫁娶礼仪过程 (4张) 古代“六礼”程序,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男女成婚后,第三日新夫妇同往女家又叫回门。家长强迫包办婚姻,日趋渐少。结婚程序亦简化。青年多以自由恋爱为主,后征求双方父母意见,共同商量办理婚礼。结婚程序较简
单。经男女恋爱后,准备结婚前,一般女方父母携女方至亲到男方家,双方父母见面,商谈结婚事宜,男家多酒饭招待,是谓“看家”。经看家后,若无意见,一般男家找一“媒人”送礼品、礼钱到女家,双方商定结婚日期,女家开出结婚时所需款物,是谓“定婚”。到结婚当日,男家派出车辆到女家迎娶新娘,女家父母至亲大多带上陪嫁的物品,如床上用品、洗漱卫生用品、厨房炊具等随车同到男家参加婚宴。新婚夫妇行拜天地、祖宗、父母及对拜礼。晚上,男方亲朋好友多留下来,闹新房。随着社会生活的不断提高,成婚的条件也越来越高。一般情况下,县城男方要有一套装潢好的住房,有配套家具、彩电、冰箱、空调等,女方则根据家庭情况,陪嫁可多可少;农村男方多在家自建三间上下两层住房,经济条件好者也有到县城购房结婚的。
生贺
解放前,生男满三天,亲朋道喜,吃“洗三酒”,赠送红蛋,设宴招待;生女从简。解放后,不论生男生女,均向亲友送红蛋。实行计划生育后,给子女过生日之风盛行,犹重周岁(抓周)和10岁(做整10岁)。抓周时,一般购文具、玩具、食物等摆于小孩周围,任小孩选玩,凭第一次选玩的东西,以推断小孩今后发展方向。备美酒佳肴,请至亲好友共同庆贺。也有到照相馆拍照留念,一些初、高中学生也常于生日互赠贺卡、小礼物或网上祝贺。给老人过生日称为“寿庆”,一般在59周岁生日时做60大寿,此后每隔10年一庆,如69周岁时做70大寿。给父母做寿,多由儿女提议,至亲好友参与,子女送老人衣物,订做生日蛋糕,办寿宴。席间,祝寿者多以吉祥、恭维的话愉悦寿星。寿宴过后,摆上生日蛋糕,晚辈合唱“ 祝你生日快乐”,老幼同乐。
丧葬
村里人重丧葬,犹重为父母送终。老人临终前,子女须守护在身边,听 丧葬 (2张) 取临终嘱咐,送终尽孝,即使远在外地也都尽量赶回,土葬者多。丧葬程式一般有三:一为吊唁。堂屋内设一灵堂,灵堂内有遗体或遗像,两侧悬挂挽联,供吊唁者悼念。二为出殡,俗称送葬。儿孙及至亲披麻戴孝,燃放鞭炮,哭送棺木到墓地。三为做七。老人死后每7天祭祀1次,共祭祀7次。1994年后,县内普遍实行火化,传统的丧葬礼仪日趋简化。
行情
俗称送礼、出人情。村里人重情礼,一家有大事,亲朋好友之间常出情送礼贺。礼尚往来,民间有“人情大似债,头顶大锅也要卖”之说。1986年,人行情多为婚嫁、生育、丧葬、建房等,情礼大多为实物。婚嫁常送衣物、贺匾、鞭炮、水瓶。生育常送老母鸡、鸡蛋、、红糖、小孩衣被。丧葬常送孝幛、花圈、纸钱、鞭炮。建房常送被面、贺匾、鞭炮、水瓶等。1990年后,行情范围扩大,升学、过生日、寿诞、乔迁、生病住院都有送礼出情者。除送传统的实物外,也因人制宜,送水果、烟酒、鲜花,也有送礼金,大多30元、50元不等。随着居民生活水平提高,行情送礼者更多,逢年过节,家有喜庆,均有亲朋好友出情送礼,多为烟酒、红包,价值在100元、200元不等,多的上千元。收情者大多在饭店制办酒宴谢客。
庙会(静乐县)在每年农历的6月15日 ,6月13日起会,6月18日完毕。也是全县人民最红火热闹的日子之一
。村里人会选择在这段时间购买自己日常所需的产品,老年人喜欢去南河滩、天柱山看戏,进庙宇焚香上供,敬神祭祖;年轻男女则旋转于各个娱乐场所之中娱乐。
周边政府
辛村乡没闪柴水村党支部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静乐县Y018
周边村民委员会
柴水村村民委员会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静乐县Y018
周边培训机构
静乐县辛村乡柴水村周新袒文代明时实践站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静乐县Y018
周边游戏
柴水村村级活动室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静乐县Y018
周边文化宫
静乐县辛村乡当水焙柴村俪综合文化服务中心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静乐县Y018
周边村庄
柴水村
地址:忻州市静乐县零一八乡道
柴水岩村
地址:忻州市静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