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关镇

黑龙关镇 黑龙关 黑龙关镇乡镇概况 黑龙关镇历史沿革 黑龙关镇人口数据 黑龙关镇行政区划 黑龙关镇社会经济 黑龙关镇发展规划


黑龙关镇,地处 蒲县东南部,素有西山“东大门”之称。黄河一级支流昕水河发源于镇之边陲,自东向西顺临大公路蜿蜒曲伸,贯穿全境,经县城、过大宁,注入黄河。2001年撤乡并镇,原 化乐乡并入,统称黑龙关镇该镇东与尧都区一平垣乡山峰相邻,西与蒲城镇山川相通,北与太林乡、乔家湾乡山脉相连。总面积218.65平方千米,人口16164人(2017)。辖15个行政村、88个村民小组、97个自然村。临大公路贯穿全境,直通隰县、大宁、永和以及吕梁市。黑龙关镇与 乔家湾乡为邻,南同临汾接壤,西与 蒲城镇相连,北与红道乡、太林乡相依。总面积218.65平方千米,境内山峦起伏,东南部高,北部低,豹子梁主峰1688.6米。土壤贫脊,以山地褐土为主;气候为高寒湿区,气温年平均6.8℃,无霜期仅为155天;平均降水量600——650毫米。辖区内动植物资源丰富,...

详情

山西省临汾市蒲县黑龙关镇所有镇中心区

山西省临汾市蒲县黑龙关镇介绍

黑龙关镇,地处 蒲县东南部,素有西山“东大门”之称。黄河一级支流昕水河发源于镇之边陲,自东向西顺临大公路蜿蜒曲伸,贯穿全境,经县城、过大宁,注入黄河。2001年撤乡并镇,原 化乐乡并入,统称黑龙关镇

该镇东与尧都区一平垣乡山峰相邻,西与蒲城镇山川相通,北与太林乡、乔家湾乡山脉相连。总面积218.65平方千米,人口16164人(2017)。辖15个行政村、88个村民小组、97个自然村。

临大公路贯穿全境,直通隰县、大宁、永和以及吕梁市。黑龙关镇与 乔家湾乡为邻,南同临汾接壤

,西与 蒲城镇相连,北与红道乡、太林乡相依。总面积218.65平方千米,境内山峦起伏,东南部高,北部低,豹子梁主峰1688.6米。土壤贫脊,以山地褐土为主;气候为高寒湿区,气温年平均6.8℃,无霜期仅为155天;平均降水量600——650毫米。辖区内动植物资源丰富,土石山区,乔、灌、草丛生,覆盖度为0.4以上。矿产资源丰富,以煤为最,其次有铁、铝、石膏、耐火材料、石灰石等。

黑龙关历史悠久。早在北魏太和二十一年(公元497年)黑龙关即为石城县治,与今蒲县古县村置的平昌县并存,把原来的蒲子县分成石城、平昌两个县。北周大象元年(公元579年),石城县又复名为蒲子县。隋开皇元年(公元581年),蒲子县治所从黑龙关迁走,其城遂废。黑龙关作为县治先后长达84年之久,距今已有1500年的历史。

黑龙关古称张村岔。到明代,处于军事需要,在此地建土城、扎兵营、设关卡。由于地势险要,自成天然关隘,为平阳通往西山之咽喉,实属兵家必争之地;又因三面环山如虎踞龙盘,人们惯称“龙关”或“黑龙”。《平阳旧治》概括蒲县“形胜”时首次提出“龙关”一词,志云:“龙关雄镇于东,鹿山高据于北,群河险阻于西,峻岭横峙于南”。启七年(公元1627年)蒲县创修县治,在说道黑龙关时称“关设黑龙临洪籍为管钥”,黑龙关逐渐成名。而真正代替了张村岔直呼黑龙关者,是从明末清初开始的。

清顺治年间,天下由大乱走向大治,日趋太平。黑龙关兵营被裁,百姓移民搬迁,开始开发黑龙关、建设黑龙关。因是群体开发,所以黑龙关不是独姓村镇,而是杂姓相居,融为一体。各姓氏、各区域之间,无论家族人员多寡,地居东南西北,定居时间长短,乡民都以诚相待,和睦相处,成为新组建的礼乐之邦。这里民风淳朴,民性憨厚,纯真善良。忍让而不怯惧,温顺而不懦弱,节俭而不陋气,直率而不鲁莽。善纳四海之士,广交五湖之友。外地为官者、经商者、落难者大都留恋于此,择邻而居,彼此和睦相处,感情融洽。黑龙关从不欺生、从不排外,“关门”永远敞开,如海纳百川,不断充实、壮大、发展自己。

黑龙关为土石山区,属剥蚀和侵蚀构造地貌。山体基岩裸露,气候寒冷,无霜期短。正如《蒲县志》所云:“风高气寒,种棉不宜。石骨土皮其获亦薄,晚种早收,畏霜同于畏旱,多田少粪,丰年等于中年”。但林草资源茂盛,自然植被较好,地下矿藏资源丰富,主要有煤、铁等矿石。境内地势东高西低,随着地势起伏,群山之间河谷深切,山、川、坡、沟岭、峁,形态俱全。愈往西走,煤矿埋葬愈深,不易开采;但光热条件愈好,土地愈肥沃,适宜于农作物、经济作物和各类果树的生长。

从明代开始直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黑龙关镇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一直在化乐。化乐曾经是里、镇、路、区所在地,亦曾为“蒲县第一大集市,月无闲日”。这里商业繁荣、贾客云集,商号驰名、店铺林立,文化发达、重视教育。化乐,几度辉煌,好不风光。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总人口 13225
7196
6029
家庭户户数 2892
家庭户总人口(总) 12433
家庭户男 6422
家庭户女 6011
0-14岁(总) 4324
0-14岁男 2202
0-14岁女 2122
15-64岁(总) 8436
15-64岁男 4766
15-64岁女 3670
65岁及以上(总) 465
65岁及以上男 228
65岁及以上女 237
户口本地住在本地 10472

2017年16164人(2017)。

全镇辖15个村委、88个村民小组,97个自然村,总人口16164人(2017)。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000元。

黑龙关村委:辖黑龙关东组、黑龙关西组、东庄、屯里坡、麻家沟一组、二组、席家沟、阳湾、宋家沟9个村民小组。

西沟村委:辖西沟、后西沟、炉齿、毛家沟、高那凹、蚂蚁沟、大炭沟7个村民小组。

邱家窑村委:辖邱家窑、圪桃凹、邱家山、仁脑凹、东凹、刁凹沟6个村委。

刘家庄村委:辖刘家庄、刘家山、耙子沟、前刁凹沟、石窑、宜家岭、宜家坡7个村民小组。

菩萨凹村委:辖菩萨凹、碗窑、瓷窑、甘草凹、贺家岭、贯水凹、冯家山7个村民小组。

寨志村委:独村,分一组、二组两个村组。

碾沟村委:辖碾沟、前屯里、后屯里、火石凹、仁马沟、安沟、南湾、曹家沟8个村民小组。

黄家沟村委:辖黄家沟、河底、王峪、杨家庄、沟峪、圪塔村、段家沟、东坡、圪桃凹、西沟湾10个村民小组。

化乐村委:辖化乐东组、西组、柳沟、乔沟4个村民小组。

肖家沟村委:辖肖家沟、南沟、曲家沟、洛阳村4个村民小组。

宋家沟村委:辖宋家沟、三官楼、小垣子、阳家沟、腰科、石板、水库7个村民小组。

前庄村委:辖阳庄、背庄、峡村一组、二组、佃沟、岔上6个村民小组。

黎掌村委:辖黎掌、霍家沟、店上、武家凹、温家山5个村民小组。

中垛村委:辖中垛、曹凹、山底一组、二组4个小组。

武家沟村委:辖武家沟、西坡2个村民小组。

粮食作物以玉米、谷子等为主,兼有荞麦、糜子等小秋杂粮。2005年,粮食种植面积l 174公顷,占全县总粮食面积l 85%。年产粮食1970吨,占全县粮食产量7.34%;经济总收入5.4亿元,占全县农村总收入19.4%,居全县之首,农民人均收 3000元,居全县之首。

该镇为本县畜牧业大镇,2005年,全镇有大牲畜2653头,占全县大牲畜头数l 3.95%,居全县第一位,其中牛2650头,占全县14.61%。居全县第一位。养羊4643只,占全县15.17%,居全县第三位。有养鸡、养獭兔基地各一处。

本镇为临汾通往蒲县、大宁、隰县、永和、石楼、离石等县交通枢纽,境内交通发达、有干线公路l条,县市公路2条,县乡公路2条,乡村公路5条。

镇内有明山三官庙、宋家沟三官庙、碾沟菩萨庙、屯里关帝庙4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中,碾沟菩萨庙、屯里关帝庙有清代壁画,保存完好。

该镇为本县主要工矿区,境内有南湾煤矿、万家庄煤矿、黑龙关煤焦公司、刘家庄煤矿等矿井20余座。有新型免烧砖、空心砖生产企业2家。有魁元、恩源、振龙、黑龙关煤焦公司4座机焦厂,洗煤厂l O余座。发电厂一座,水泥厂一座。l lOkv变电站l座。有从事国家高新技术产业项目铝酸盐发光材料生产的龙盛高新技术材料有限责任公司。有已取得ISO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绿色食品一土豆粉丝方便面生产企业一昌源副食品加工有限公司,它的建成投产对全县土豆生产面积推广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影响深远。。

准备建设项目:投资1.8亿元的现代化水泥厂已批复立项,厂址已选定,另外,还计划建设一座年产100万吨以上的机焦厂一座。

截至到2008年全镇工农业总值翻一番,达到1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300元,年均增长6.0%。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口增长率控制在12%o以内,人均居住面积达到26平方米,电话普及率达到90%,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98%;合理利用资源,森林覆盖率提高13个百分点,达到48%,村民饮用水质标准率98%以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以上。从事非农业产业的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的比重达到60%以上。农村义务教育普及率100%;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85%以上,80%以上的村达到省级卫生村标准;98%以上的行政村道路达到通达硬化标准;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达到45%以上;80%的村达到文明村标准;100%的村达到“民主法制村”建设标准。

根据区域资源及地理、气候特点,大致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生态类型的功能产业区。

一是以碾沟片为中心的煤焦工业区。这一区域气候冷凉,无霜期短,农业生产条件相对较差,但具有丰富的煤铁资源和广阔的牧坡资源。因此,在农业生产方面,要因地制宜,发挥比较优势,发展杂粮产业;大力发展畜牧养殖,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规模经济。另一方面,加快优质能源基地和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建设,着力发展二、三产业,积极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步伐。

二是以化乐片为中心的特色农业经济区。这一区域土地资源广阔,光照充足,农业生产条件较好,要积极实施“转变、拓展、提升”三大战略,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同时,要加强耕地质量建设,继续实施保护性耕作示范工程,实施新一轮的沃土工程,科学施用化肥、增施有机肥,全面提升地力,大力推进农业科学技术的组装应用,迅速提升农业产业的技术应用水平。

三是以沿临大线为轴心的非煤产业开发区。这一区域交通便利,非煤资源十分丰富,要积极引导广大企业家转变资金投向,开发非煤产业,兴办非煤项目,延伸产业链条,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增强镇域经济的发展后劲。